屈原人生最大悲劇源於對楚懷王的愚忠

屈原在當權時,竭盡全力輔助楚懷王治國,使楚國不斷強大。屈原十分的勤政,內政外交他都做,日理萬機,嘔心瀝血――可見他之忠。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在華夏歷史上,因某個人的死而成為一個全國性民俗節日的僅屈原一人而已。正因為這,我們普通百姓都知道屈原死於五月初五,而不知道孔子等任何一個聖人死於何日,也不知道秦始皇等任何一個帝王將相死於何日。端午節的許多做法都表達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老百姓不願意讓屈原死,於是劃著龍舟去救屈原;老百姓不想讓魚來吃屈原,便向江里撒粽子,魚們發現粽子比骨瘦如柴的屈原好吃,吃粽子不硌牙,吃屈原硌牙,於是都不去吃屈原了――老百姓的想法是多麼的樸素、可愛呀。

可見,中國百姓對屈原的敬愛和紀念已達到了至高的程度。

屈原應當紀念。因為他是個大詩人,因為他是個傑出政治家,更因為他愛國、忠君。

然而,愛國有聰明的愛國,也有愚昧的愛國;忠君有聰明的忠君,也有愚昧的忠君。

屈原的忠君就是屬於後種――愚忠。他的悲劇就源於此,楚國的悲劇也源於此。

屈原所忠的君是誰呢?屈原所忠的「君」就是楚懷王。

楚懷王又是何樣人物?

懷王是個毫無政治智慧的人,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缺心眼兒,是個傻大帽。

秦國想攻打齊國,而齊國和楚國結為盟國,秦惠王很擔心,就叫來外交部長張儀:「老張,你給我到楚國去,把齊楚聯盟幹掉!」張儀到了楚國,說服楚懷王和齊國斷交。他眉飛色舞地對楚懷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合縱親善,如果楚國真能同齊國絕交,秦願意奉獻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地方。」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秦國的貪婪和張儀的狡詐是出了名的,可楚懷王很愚蠢,他竟不考量一下秦國的國格和張儀的人格,不假思索地聽信了張儀的話。和齊國斷交就斷交吧,齊國算個屁!你看人家秦國多好,答應給我們六百里土地,哇,六百里土地,我的乖乖,太好了!懷王高興得差點兒蹦了起來,立馬和齊國斷交,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楚國的使者屁顛屁顛地到了秦國,向張儀要土地,張儀一口否認,他不認帳了,他說:「我與楚王約定只割讓六里土地,沒有聽說有六百里。」懷王就是個沒頭腦的人,俗話說口說無憑,老百姓之間交易都要立下字據,何況國家之間!更何況兩個敵國之間!懷王當初和張儀約定時,他就想不起來和張儀立下字據。現在張儀賴帳,楚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來反駁。

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到楚國告訴懷王。懷王發怒了,他氣得眼珠差點兒迸了出來:「好你個張儀!狗日的秦國!你們竟敢耍賴,老子打你們!」他也不顧楚國是打得過打不過秦國,就大規模出動軍隊攻打秦國,可楚國哪是秦國的對手!秦軍迎擊楚軍,在丹水和淅水一帶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大將,佔領了楚國的漢中一帶土地。而齊國因為憤恨楚懷王根本不願救助楚國。這次楚國的慘敗,完全是因為懷王的意氣用事,愚昧無知,不加分析,貿然動兵導致的。

第二年,秦國割讓漢中一帶地方給楚國來講和。楚懷王說:「不願得地方,願意得到張儀就甘心了。」俗語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可楚懷王是糊塗一世聰明一時,這時他的決定是對的。上一次不就吃了「六百里土地」的虧嗎?這次我可不再上你們的當!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抵漢中地方,請大王讓我到楚國去吧。」張儀為什麼這麼大膽?他太了解楚懷王了。他完全掌握了懷王的弱點,他懂得如何制服楚懷王,他有完全的把握楚懷王拿他不得:「你想捉我嗎?好吧,我送上門來給你捉!」張儀畢竟聰明,他利用楚國的弊端和楚懷王的弱點來行事。楚國的弱點是奸臣當道,大臣貪財。懷王的弱點是愛聽讒言。張儀到了楚國,就用豐厚的禮物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編造謊言。鄭袖專說張儀的好話,懷王居然聽信了。「張儀太好了!」懷王說,於是又放走了張儀。我們可以想像張儀當時被放走時,該是怎樣得意的神色啊!肯定是吹著口哨,哼著小曲,揚長而去的。而這,對楚國又是怎樣的外交笑話!楚懷王之蠢可見一斑。

然而楚懷王還未蠢完呢,他還在繼續蠢下去。有一年秦昭王說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晤。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秦國又在玩弄騙人的把戲。可已被秦國騙了無數次的楚懷王卻不這麼認為。「秦昭王想把女兒嫁給我們,這太好了,昭王的女兒可是個美人坯子,不要白不要。這樣的好事、美事我要是不幹的話,天下人都會笑話我的!」我們的懷王想去會晤。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也勸他去。楚國畢竟有智慧的人在,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愚蠢的人哪懂什麼叫智慧,又怎會聽進智者之言。懷王到底還是去了。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了他的後路,他被活捉了,懷王傻眼了。秦於是扣留懷王來強求楚國割讓土地。他又發怒了――誰都記不清懷王是第幾次發怒了。懷王除了會發怒,好像沒有別的特長了。愚蠢的人易動怒,好怒的人不冷靜,不冷靜的人缺乏智慧。一個沒有智慧的人,發怒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只能把自己弄得更糟。懷王盛怒之下,不答應割讓土地,逃跑到了趙國。傻瓜!趙國怕秦國哪敢收留你!於是他又來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真是不爭氣!就是自殺,也不能死在敵國呀――楚懷王真是蠢「死」了。

楚懷王的「蠢」是蠢到不能再蠢了,可屈原對他的「忠」是忠到不能再忠了。

屈原在當權時,竭盡全力輔助楚懷王治國,使楚國不斷強大。屈原十分的勤政,內政外交他都做,日理萬機,嘔心瀝血――可見他之忠。

後來,由於上官大夫的挑撥離間,懷王把屈原免職流放。就是被流放了,屈原還是「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他愛護國君、振興楚國的意願,在《離騷》中再三表露出來。

屈原對楚懷王的昏庸、愚昧從未表示過任何反抗,只有嘆息和痛苦。

大臣對國君忠無可厚非,何況屈原和楚懷王還是本家、同族呢?可屈原的忠,實在是一種愚忠。忠,有好壞之分,愚忠就不好了。屈原的愚忠,害了屈原自己,害了楚懷王,害了楚國,也害了中國歷史。

假如屈原不愚忠於楚懷王,為楚國的前途和百姓著想,他可以把昏庸的楚懷王趕下台,自己當王。然後發揮自己的治國才華,讓楚國成為和秦國並肩的強國。那麼,統一中國的也許就不是秦始皇了,而是屈始皇,中國的歷史就會被改寫。

這不是沒有可能的,這大有可能。

首先,屈原具備了當王的條件。屈原和楚懷王是同姓,也是王族,同樣是王族,為什麼他就不能當王呢?因此,屈原推翻楚懷王,自己當王,在名分上是完全講得過去的。退一步講,即使屈原不是王族,只要有才,為了社稷蒼生,照樣可以當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屈原太有才了,而楚懷王那麼的傻,屈原架空楚懷王還不是易如反掌!以屈原之才也完全可以當王。屈原的才華是公認的,司馬遷說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就是說屈原這個人學識淵博,記憶力驚人,擅長外交辭令。什麼制定法律,發布號令他都會。接待外賓他也很得體從容,不辱使命。

再者,屈原也具備了做皇的條件。這是因為屈原具有政治眼光。屈原竭力主張和齊國結盟這是有戰略眼光的。楚懷王和齊國絕交後,屈原不在原來的職位上,出使齊國。可見他對齊國的重視。事實證明,楚國要想避免被秦國打敗,必須和齊國結盟,這是不二選擇。屈原就看到了這一點。對秦國的外交部長張儀,屈原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奸詐,張儀第二次到楚國,懷王把他放了,屈原從齊國回來,批評懷王說為什麼不殺掉張儀!殺掉張儀,對楚國來說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以屈原的政治眼光,他在當了楚王后,肯定會聯合別的諸侯國,共同攻打秦國,滅了被稱為虎狼之國的秦國,統一天下就不在話下了。

屈原具備了這麼好的條件,而他沒做,就是因為他的愚忠。屈原要想真正的愛護楚懷王,最聰明的做法是:耍點小手段,自己當楚王,稱霸於諸侯,統一天下,這時再把懷王扶上王位,做個名義上的國王,實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的話,屈原就不會被流放、自殺,楚懷王也不會慘死敵國,楚國也不會被滅國。於己、於人、於國都很圓滿,皆大歡喜。多好啊!

屈原從不認為自己的忠是愚蠢的,是害己、害人、害國的。他把這種愚忠當作是「潔身自好」,認為是一種高尚的操守。可悲啊。據說聖人的心有七竅,屈原通了六竅,有一竅未通。屈原不是完美的,我們以過節的方式來紀念屈原,當明白這一點。


推薦閱讀:

又逢端午,品味屈原筆下最讓人動情的55句詩
中國歷代禁書題解(屈原賦)楚國.屈原作.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
《思美人》:給歷史穿上瑰麗的新衣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TAG:人生 | 悲劇 | 屈原 | 楚懷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