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后妃軼事大全

馬皇后勆夫得天下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五月的一天,濠州城裡熱鬧非凡,原來,農民起義軍首領郭子興正在他的大帥府里為自己的義女馬小姐和自己手下一員年輕小將朱元璋舉行婚禮。府內張燈結綵,賀客盈門。望著眼前喜慶的情景,新郎朱元璋不禁浮想聯翩:  朱元璋本是濠州人(今安徽鳳陽人),父親朱世珍,是個農民。朱元璋小時候家境是很貧寒的。在他17歲那年,父親和兄長相繼死去。朱元璋無以為生,只好投到皇覺寺里,做了一個小和尚。不久,廟裡糧食吃完了,他只好身穿破衣,手持木魚和瓦缽,開始了化緣的流浪生活。早晨趕路,夜宿古寺,歷盡艱辛。在三年多的流浪生活中,他的足跡遍及淮西一帶名州大邑。20歲時,又回到皇覺寺。這段流浪生活,使他知道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增長了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堅強的意志和體魄。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安徽定遠人郭子興率領數千人馬衝進濠州城,殺官起義。之後,那些不堪忍受壓迫的人們,也紛紛從四面八方投奔濠州城。朱元璋當時24歲,正在皇覺寺出家,看到義兵蜂起,他也不甘清貧與寂寞,決心投奔起義軍。  三月初一清晨,他早早地趕到濠州城門口,對城上哨兵說:「我要見你們大帥。」哨兵見到與他們說話的是個身穿破舊僧衣的和尚,心中就有幾分瞧不起。又細瞧這和尚的面貌:見他身材瘦長,臉色微黑,面部稍長,下巴略大,前額微突,長相又奇又丑,就不免心生疑問。後竟以元軍姦細為口實,把朱元璋抓了起來,並派人趕快給郭子興報信。  不一會兒,郭子興騎著一匹高頭大馬飛奔而來。朱元璋迎上去,對他說:「您是個決心成大事的人,怎麼能縱容手下隨便侮辱壯士?」朱元璋聲若洪鐘,講得有理有力。郭子興不禁產生出一點好感。他命手下人鬆開綁繩,在詳加盤問之後,弄明白了朱元璋是受自己的部下湯和點撥,確實是為投奔自己而來的。他便把朱元璋留在自己身邊,擔任一名十夫長。由於朱元璋能夠吃苦耐勞,衝鋒陷陣十分勇敢,逐漸受到郭子興的器重。  五月初的一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朱元璋來到郭子興府的西廳,等待郭子興召見他。在西廳,他巧遇郭子興的妻子張夫人,這段巧遇促成了日後一段美滿姻緣。原來,郭子興有一個義女,是他朋友馬公的女兒。稱得上端莊秀麗,裱纖適度。她已經21歲了,尚未許配人家。馬公妻子鄭媼死得早,馬公曾與女兒相依為命,後來馬公殺了人,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便將這個女兒託付給自己的好朋友郭子興。郭子興和張氏待她如同親生女兒,尤其是張氏,親自教她讀書識字,馬小姐很快成長為一個知書識禮的翩翩少女。  當時在郭子興手下的義兵將領中,有很多人傾慕馬小姐,希望攀上這棵高枝。但郭子興是個粗心的人,由於起兵時間不長,戰事繁忙,他一直沒有顧上馬小姐的婚事。這個缺欠卻被他細心的夫人張氏巧妙地彌補了。他對郭子興說:「朱元璋相貌不凡,來日必成大器。大帥可厚待於他,讓他知恩圖報,輔佐大帥成就一番功業。您何不把咱們的義女馬秀英許配給他,把他長久地籠絡在您身邊,讓他為您效力呢?」  郭子興呵呵大笑,一指腦門兒:「夫人言之成理。就按你的意見辦。」  五月中旬,他們擇選了一個良辰吉日,為朱元璋和馬小姐舉行了婚禮。這一天,天公作美,陽光格外燦爛。郭子興的大帥府里喜氣洋洋、張燈結綵,斗大的紅喜字貼滿了帥府內外。從早晨開始,賀喜的人便絡繹不絕。賀喜的人中有郭子興手下的將領、親兵,還有當地有財有勢的豪紳地主。他們祝賀郭子興得到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乘龍佳婿。張夫人含著笑站在郭子興的身邊,接受人們的祝賀。不久,婚禮的高潮來到了,一對新人在儐相的引領下,來到喜慶的婚禮大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郭子興和張夫人看著這對義女、女婿,樂得合不攏嘴。他們端坐在正廳的太師椅上,接受這對新人的跪拜。然後,儐相引導這對身著大紅吉服的夫妻互相參拜,最後將他們送人座落在大帥府附近的他們的新房裡。這一切對於朱元璋來說,真像是一個美麗的夢。他由一個窮和尚一下子變成了大帥的乾女婿,真是受寵若驚。馬小姐的端莊和婉,穩重沉靜,令他著迷,更令他肅然起敬。朱元璋由於這段婚姻身價陡增,被人們稱作「朱公子」。  新婚之夜,朱元璋看著剛剛成為他的新娘的馬小姐,高興得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他粗糙的大手撫摸著馬小姐柔嫩的肩膀和腰肢,繼而,把這位新娘緊緊地擁在了懷裡。馬小姐有欣喜,也有羞澀,她的臉兒始終是紅撲撲的,這在朱元璋看來,更是嬌羞無比。「真象是一場夢啊。幾個月前我還是沿街乞討的窮和尚,如今卻娶到了你這麼美麗的姑娘。」他望著馬小姐充滿深情地說。頓了頓,他又試探性地問道:「你不會嫌棄我出身貧寒又沒有功名富貴吧?」馬小姐充滿信任地望著他,搖了搖頭:「我覺得您將來一定會是位很了不起的人。」  隔了一會兒,馬小姐開玩笑似地問朱元璋:「奴家一雙大腳,你不嫌棄嗎?」「怎麼會?」朱元璋大膽地伸出手來,將馬小姐一雙健美的天足握在自己掌中。婚後兩人夫唱婦隨,生活和美。  然而幸運之神也並不總是光顧朱元璋一個人。有時候,人的生活中還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磨難。朱元璋在被郭子興招為女婿之後,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特別是他的才幹惹得郭子興的三個兒子十分不舒服。他們更擔心朱元璋在軍隊中的威望有一天會超過他們弟兄三人甚至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終於聯合起來向郭子興進讒言:「朱元璋這個人不可小覷,他有勇有謀,善於籠絡人心,父帥手下士兵多願聽他調遣,他有凌駕於大帥之上的野心。」  郭子興起初不相信這些話,然而這類像烏鴉一樣的呱雜訊卻常常縈繞於耳際,讓他不能不心動,不猜疑。俗話說,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為了「真理」。郭子興對於朱元璋再不那麼信任了,對他的態度變得忽冷忽熱。需要他的時候,就拍著朱元璋的肩膀「賢婿」長、「賢婿」短的,不需要他的時候,便對朱元璋拉長了臉。朱元璋不無擔憂地把郭子興對自己態度的變化告訴給馬氏。馬氏拿出私房錢,購買了張夫人平日喜愛的一些東西去討好她,並委婉地請義母在郭子興面前多講朱元璋的好話。  郭子興雖然生得人高馬大,其實氣量相當狹小。他性情急躁,嫉賢妒能,不能容人,好聽閑話,做事遲疑。所以常和部下、同僚鬧意見。朱元璋的豁達大度、有勇有謀,在他看來,是對自己地位的一種威脅。所以儘管張夫人受馬小姐之託常常在枕邊對他講朱元璋如何忠誠可靠,並不能減少他對朱元璋的猜疑。矛盾終於爆發了。  有一天,郭子興在大帥府里召開很重要的軍事會議,討論今後的行動方針。相當多的將領由於目光短淺,缺乏見識,決定採取保守政策,只要保衛好濠州就行;但朱元璋和其他一小部分將領卻主張積極進取,以濠州為中心,向南方繼續發展勢力,並爭取儘早與其他幾支起義軍聯合,共圖江山大業。朱元璋以非常宏亮的聲音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周密的考察,嚴謹的邏輯,精心的計劃,令眾多將領對他刮目相看。直到這時,郭子興才充分地意識到朱元璋的才能超出自己太多、太多。但是他的剛愎自用決不允許一個後生小子在軍隊中的威望超過他。郭子興臉色越來越難看,他揮揮手結束了這場討論。不久,他抓到朱元璋一點小錯,把他囚禁起來,不給他飯吃。太陽西沉了,朱元璋餓了一整天。馬氏心中記掛丈夫,便悄悄去廚房,偷了幾塊剛剛蒸熟的餅,揣在懷裡,想給丈夫送去。不料剛一出門,就被義母張夫人看見,張氏見她慌慌張張,心知有異,就故意停下腳步,與馬氏有一搭無一搭地閑扯。再看馬氏,一邊勉強應答,一邊被燙得呲牙裂嘴。張氏便將她帶進內室仔細盤問,了解了真情,再看馬氏胸前,被蒸餅燙起了許多大泡。張氏不由心痛得落淚。她便想了個法子,勸說郭子興撤銷對朱元璋的處罰,馬氏自己也跑到義父身邊,跪在地上請求郭子興饒恕自己的丈夫。郭子興禁不住勸說,便把朱元璋放出來,繼續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便統率了郭子興的部隊。當時他年僅28歲。  由於淮河流域災荒連年,糧食歉收,濠州城裡的儲備糧日漸減少,細心的馬氏便在自己的卧室里私存了一些糧食,準備隨時幫助朱元璋度過難關。如果食品不多,馬氏寧可自己挨餓,也要千方百計讓丈夫吃飽。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並冊封馬氏為皇后。追念往事,朱元璋仍然感慨萬千。他對大臣們說:「當年漢光武帝酬謝馮異說,『我遇到困難時,你曾經屢次送我豆粥與麥飯度過難關,這份深情久久難以報答。』君臣之間關係始終親密如初。我感念皇后出身貧民,與我同甘共苦,曾經隨我征戰四方。糧食不夠吃,她就忍飢挨餓,懷揣乾糧糕餅給我吃,比起馮異的豆粥、麥飯來更加難能可貴。唐朝長孫皇后在太宗繼位以前,努力協調皇室內各方面關係,消除別人對於李世民的猜忌。我屢次受到郭子興的猜疑,多虧皇后深明大義,把戰利品獻給郭子興,討他高興,並多次從中斡旋,使我免亍罹禍。其用心之苦比起長孫皇后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有時候發起脾氣來,她便要告誡我:『陛下忘記當初貧賤之時了嗎?』讓我警醒。家有賢妻如同國有良相,我怎能忘記她的賢德呢?」  散朝後,朱元璋把這些告訴給馬皇后,馬皇后說:「我聽說夫婦相守容易,君臣相守卻難。陛下既然能夠不忘我們當初的貧賤之交,希望您也為不忘群臣百姓當年處於艱難之中,況且我怎麼能比得上長孫皇后的賢惠呢?但願陛下您能效法堯舜作為樣板!」  原來這位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人,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好局面。太宗初登皇基時,百廢待興,日理萬機,她起到了一個賢內助的作用。她恭謹待人,不驕不妒,為後代妃嬪們做出了典範。傳說有一次,大臣魏徵對唐太宗的過失犯顏直諫,使唐太宗氣得在下朝之後,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誰知長孫皇后聽了,也不答話,退回內室,換上舉行大典時才穿的皇后朝服,走到太宗跟前行禮拜賀。她對太宗說:「我聽說只有君王英明,大臣才敢犯顏直諫。我朝能有魏徵這樣的忠臣,全賴陛下英明有識,我該向陛下您道賀才是呀。」一句話說得唐太宗茅塞頓開,轉怒為喜。  在朱元璋順利進兵的途中,馬氏常常提醒丈夫不忘百姓疾苦,不要濫殺無辜。朱元璋在攻佔集慶之後,將其改名為應天府,並自封吳國公。朱元璋躊躇滿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但馬氏卻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丈夫身邊還缺少能為他運籌帷幄的謀臣,便對他說:「從來帝王創業,有良將還須有謀士,才能運籌帷帷幄、決勝千里。如今您身邊,還缺少一個像張良、諸葛亮那樣傑出的軍師。」  朱元璋把馬氏的話記在心上,時刻注意網羅人才。在進軍浙江的途中,他聽人說青田人劉基、金華人宋濂是浙江名士,就有心將他二人聚集到自己麾下。為此,他特派使者攜帶貴重禮物去把這兩個人請到南京,並為他們修築禮賢館,將他們二人待若上賓。這種禮賢下士的作法得到當時許多讀書人的好感。  劉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學識非常淵博,並長於謀略;宋濂品格高潔,才學過人,後來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朱元璋當時在江南面臨的兩個主要對手是張士誠和陳友諒。劉基便為朱元璋謀劃說:「張士誠是一個鼠目寸光之輩,善於守成而不知道進取;陳友諒相比之下卻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殺孫壽輝而自立,欲稱王天下,對我軍構成的威脅也是最大的。我軍應該及早動手,全力對付陳友諒。消滅了他,再去進攻張士誠就比較容易了。江南平定之後,我們可以把江南作為根據地,繼續揮師北上,滅亡元朝,重建漢族一統的天下。」朱元璋聽了,正中下懷,如魚得水。君臣二人相逢恨晚。  在良將和謀臣們的輔佐之下,朱元璋指揮軍隊,用了整整四年時間打敗了陳友諒。攻佔兩湖、江西和安徽,然後又很快揮師擊敗了張士誠,統一了南方、擁有廣闊的根據地。最後他指揮千軍萬馬,攻下大都,滅亡了元朝的統治。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改應天為南京,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明,年號為洪武。然後,冊立馬氏為皇后,立馬氏所生的長子朱標為太子。  提起朱元璋的成功,與馬氏的深明大義也是分不開的。在戎馬倥傯之中,朱元璋養成了把思考的事情隨時記下來的習慣,後人稱此為「札記」。由於他識字不多,札記上難免留有許多空白。馬氏便經常幫助他整理札記,填補空白,這對朱元璋隨時總結經驗教訓,處理好各方面關係起了重要作用。馬氏在幫助丈夫整理札記的時候,還常常這樣提醒他:平定天下,應以仁愛之心待人,以少殺人甚至不殺人為最好。  在軍事作戰中,馬氏除了時常提醒丈夫勿濫殺人之外,還帶同其他將士家屬,製作戰衣鞋襪,以充做軍需。每當將士們打了勝仗,她就拿出私蓄代表朱元璋犒賞大家,朱元璋內心深處對她充滿了感激。  馬氏做了皇后,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獨特貢獻。這一點,朱元璋很快便注意到了。  天下初定,前朝綱紀已壞。朱元璋鑒於元代吏治敗壞,法紀不行,便努力進行各種制度法令的創建。他決心以法制約束天下。但就在這時候。女官送呈他一部《宋代家法》,朱元璋好奇地翻閱了一遍,越看越覺得有趣。一問,才知是他聰明的皇后組織編寫的。馬皇后平時喜歡瀏覽史書,注意前代興衰事迹,探究齊家治國的道理。她覺得:宮廷內部爭寵奪權是導致國家混亂的重要因素。她召集宮中女史,對她們說:「從漢唐以來,有哪些皇后最賢德、哪一代皇帝家法最正,可以書諸文字,作為我朝的法式?」范孺人建議她取法宋代,因為宋代家法最為嚴正,多賢后,而又沒有發生過漢唐那樣的女禍。馬皇后認為范孺人的建議是對的,她便命令女史們編了一部《宋代家法》,並向明太祖建議頒行六宮,教育後宮妃嬪及公主們。  在馬皇后的建議下,太祖又與外廷大臣反覆商量,立下了幾條嚴格的戒諭,並用鐵牌鑄字,掛在一道官門中,計有「后妃不準預聞政事,有敢幹政者,廢退問罪。」「后妃以下妃嬪女御,不得私自出外,違者斬。」「宮嬪額定外用品,先取旨再移部取給。有不尊旨或有濫取者斬。」家法是很嚴厲的。  這些家法立下之後,確實有一定的效果。整個明代,后妃們都能遵守,所以官闈嚴正,沒有發生過女人弄權的事情。  為後宮制訂家法之後,馬皇后以身作則。不僅如此,由於朱元璋過去受的教育較少,脾氣又很暴躁,稍不如意,動輒殺人,作為皇后,馬氏便常常發揮匡正補闕、補偏救弊的作用。  有一天,朱元璋身著便衣,到城南孔廟一帶察訪。走到東牌樓附近,看到許多人圍著牆上的燈謎七嘴八舌猜測議論。原來謎面上畫著一個婦人,懷抱一個西瓜,天生一雙大腳,打「今人名人一」。眾人都猜不出來,這時有個書生模樣的人笑著說道:「這個謎還不容易猜嗎?這個謎是會意格。婦人懷抱西瓜,意為淮西婦人,生著一雙大腳,是指當今馬皇后啊!」眾人掀開謎面一看,謎底果真是馬皇后。有個老人接著書生的話說:「老頭兒的皇后可是個賢德之後,她那雙大腳幫他穩坐江山呢!」  朱元璋看到老百姓用猜謎來打趣自己和自己的皇后,氣得暴跳如雷。一回到宮中,他就命令五城兵馬司總制和應天府尹把東城一帶的老百姓全抓進牢里,他怒斥手下:「張士誠當初盤踞江東時,老百姓還稱他為張王。朕貴為天子,老百姓卻喊朕為老頭兒。真是豈有此理!更可恨的是,竟然有人借猜燈謎取笑皇后。他們如此對帝後不恭敬,都是你們平日縱容所致!來人,把這批刁民給我殺了!」  這事被馬皇后知道了,她深感不安,急忙趕來勸阻明太祖:「當初你在懷遠兵敗負傷,追兵緊逼在後,你又無法行走,要不是有我這雙大腳,背負你逃到山中躲藏,你哪有今日!我這雙大腳誰個不知?誰人不曉?當日大家都稱我大腳娘子,那時你並未生氣,如今又為什麼大發雷霆呢?」  「今日你我貴為至尊,哪能和從前相比!」  「民不教不立,這件事情須從根本人手。應當定禮儀。正民俗,頒布天下,責成掌管普教學子,百姓自然會聽教化。」馬皇后的一番話說得人情人理。終於使朱元璋撤銷了自己的命令,從而挽救了東城一大批老百姓。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馬皇后是一個心地善良、待人寬厚的人,儘管她長了一雙大腳,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取笑,但她也不介意。  一次,朱元璋過生日,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表賀壽,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賀詞。朱元璋對文義理解很差,他認為「光天」就是「光頭」,又把「聖人」錯聽成「僧人」,這犯了他的大忌,「作則」則理解為「作賊」,這也觸痛了他的傷疤。盛怒之下,他將徐一夔殺頭問斬。後來,馬皇后知道了這件事,一方面為徐一夔感到惋惜,另一方面深感丈夫學問的不足,導致濫殺無辜,貽笑天下。她向丈夫解釋了徐一夔文中的意思,並鼓勵丈夫多識字。朱元璋以後就不再因文字不通而殺人了。  定都南京以後,朱元璋想擴建舊城。有個大富翁叫做沈萬三的,為了討好朱元璋,請求出錢修築新城的三分之一。朱元璋為面子考慮拒絕了他。然而沈萬三一心要討好朱元璋,說願意貢獻一筆金筆,作犒賞朝廷軍隊之用。誰知馬屁恰好拍到馬腳上,一個老百姓,居然想要犒賞皇帝的軍隊,這在朱元璋看來簡直是想凌駕於天子之上,大逆不道。他下令逮捕沈萬三,要治以重罪。  馬皇后知道這件事後,便趕來勸說朱元璋,認為沈萬三是獻金的名目不大對頭,其實,他並無什麼惡意。朱元璋認為一個小小百姓居然富可敵國,真是不祥之兆。馬皇后卻告訴他:「刑罰是誅不法之徒,而不是誅不祥。沈萬三並未犯法,皇帝殺他,於法不合。」朱元璋接受了皇后的意見,將他免去死罪,流放雲南。  馬皇后在世期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懷士人、體恤下情的感人事迹。  有一次,朱元璋和大臣們一起討論國事後用餐,朱元璋的飲食由後宮準備,眾大臣的飯菜由光祿寺送進朝堂。馬皇后在大家進餐的時候走進前殿,親口品嘗了大臣們的飯菜,發覺飯菜已冷,滋味又很淡。她便對朱元璋說:「朝廷用光祿寺來奉養天下賢才,光祿寺卻並沒有盡到責任。待士之道,自奉要薄,養賢要厚。如今眾大臣的飯菜,滋味寡淡,這不是陛下養士之道啊。」朱元璋便命光祿卿上殿,責令他加以改正。大臣們對於皇后如此的體恤下情,十分感動。  朱元璋很重視太學,延請名儒大師教導學生,太學生們都由國家供給口糧。但馬皇后有一次卻發現:太學生們的家眷卻是不領口糧的。她便這樣問皇帝:「太學裡有多少學生?」「2000多人。」「太學生中有家眷的人多嗎?」「不少人都是有家眷的。你問這做什麼呢?」馬皇后便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太學是養育人才的地方。皇帝為國育才,故而重視太學。然而,太學生有國家供給的口糧,他們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也就是說他們有後顧之憂。皇上何不多賜一份恩典,讓每個太學生的家眷都有一份口糧,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專心向學呢?」  朱元璋深以為然,便下令在京城附近特建一座糧倉,叫做「紅板倉」,專供太學生家眷取給。  宋濂是有名的大學士,還是太子朱標的老師。馬皇后一貫尊敬這位學者,有一次還親自為宋濂向太祖求過情,保全了他的性命。  原來,在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聯絡四方武將,密謀造反,後被人告發,未遂。此事震動了整個朝廷。當時胡惟庸不少黨羽都是朝中的功臣宿將。這件事給朱元璋的刺激很大,他開始大開殺戒。凡同胡黨交結往來者,一律殺頭。當時宋濂的孫子宋慎、宋燧也被牽連在胡黨之內。儘管宋濂早巳告老還鄉,朱元璋還要派人去殺他。太子朱標作為宋濂親自督導過的學生,為宋濂求情,想不到反而挨了太祖一頓痛罵。太子又生氣又傷心,就一怒跳進了太液池。幸虧被左右看見,及時救起。但朱元璋依然不想收回成命。  馬皇后便想了一個辦法。當天進膳時,她命令在自己面前擺上素齋。太祖覺得好生奇怪,看她一不喝酒,二不沾葷,便問她:「今天為什麼要吃素呢?」馬皇后回答:「為了宋先生。平常百姓人家請了個先生,禮敬還要有始有終,何況我們這帝王之家呢?宋先生教太子以下諸皇子這麼多年,今天得罪要被處死,我要為他吃素祈福。」太祖將筷子一扔,拂袖而去。但過後仔細想想,皇后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他便免去宋濂的死罪,將他流放到四川。  不過,明太祖生性嚴酷,有時對自己的皇后也大發雷霆,令皇后下不了台。  明太祖的飲食起居,一般都由馬皇后親自悉心照料,她是擔心其他嬪妃、宮女不能像自己那樣了解太祖的口味嗜好。因為,她是太祖的結髮妻子,後宮之中,畢竟數她伴隨太祖的時間最長。  有一次,太祖正在宮中翻閱奏本,奏本中有些詞句對他來說十分生僻,太祖看不懂,越往下讀越感到生氣。馬皇后像往常那樣,在太祖翻閱奏章時,給太祖端來一碗羹湯。由於宮人的怠慢,這羹湯由伙食房送到馬皇后手中時,已經稍微有些冷了。皇后以為,現在正是夏秋之交,天氣不涼,皇帝喝了這碗稍涼的羹湯會更覺舒爽的。太祖頭也不抬,伸手接過這碗湯,剛喝了一口,就皺起了眉頭,他抬頭看了看馬皇后:面容衰老,鬢染秋霜,不禁心生厭惡:「你這個懶婆娘!怎麼把這麼涼的湯端給我喝,是希望我生病早死么?」說完,怒不可遏,舉起湯碗朝馬皇后擲了過去。馬皇后趕緊向旁邊閃避,腦袋雖然偏過去了,但耳朵刮著了碗邊,皇后頓覺耳朵熱辣辣的,伸手一摸,原來耳朵被劃破流血了。太祖怒氣不消,坐到寶座上悶著頭繼續翻閱那看不懂的奏章。湯汁順著馬皇后的袍襟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皇后沒有顧得上這些,重新跑到御膳房,要了一碗熱騰騰的羹湯,雙手捧著,遞給了太祖。太祖的怒氣消了一些,他一嘗,這湯熱熱的,正合自己胃口。  太祖消了氣,皇后便放心了,她轉身走出大廳,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身比較鮮艷的衣服。然後,若無其事地回到太祖身邊,準備隨時服侍太祖。站在太祖身邊的宮人們,這時候看到太祖怒氣已消,皇后又很從容自若,他們才敢舒一口長氣,不再誠惶誠恐了。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太祖對皇后發這麼大的脾氣,太祖遷怒於皇后,皇后會不會進而怪罪於宮人?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驚慌失措沒有必要,皇后不會遷怒於他們。  馬皇后的寬容大度,不僅深深地感動了明太祖,也教育了周圍的宮人們,她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學會了遇事容忍、剋制。  這件事在馬皇后的心裡也掀起了幾多感慨。太祖當年以窮和尚的身份娶到她這個大帥乾女兒的時候,是何等的關愛、體貼呀。那個時候的朱元璋對待自己多麼溫柔,多麼和氣。然而他現如今已是皇帝,享受萬乘之尊,今非昔比;自己與他雖是結髮夫妻,但到底是年長色衰,看來今後做事更要小心謹慎。  朱元璋對待自己的皇后尚且如此,對待侍奉他的宮人們就更加粗暴了。宮人的服侍稍稍不稱他的心意,他就怒加責罰。馬皇后看到太祖發這麼大的脾氣,她也故意發火,挑出宮人好多錯處兒,然後命左右將犯了錯誤的官人交付宮正司處置。表面上看起來,馬皇后對待宮人比太祖還要嚴厲。  然而,過了幾天,朱元璋怒氣消了,問起宮正司對宮人的處罰,知道宮人僅僅受了輕微的懲罰。他便問馬皇后:「你自己不責罰,卻把宮人交付給宮正司,這是為什麼?」馬皇后回答說:「賞罰要公正,這樣才能讓人心服。您作為皇帝在生氣的時候,對宮人的處罰難免偏重。我將宮人交付宮正司,就是讓他們斟酌過失的輕重而加以公正適度的處罰啊。」  朱元璋作為戎馬出身的皇帝,從馬上得來天下,對好多人情世故都不太懂,平時也沒有閑暇留心這些。他常常憑一己好惡處罰自己的臣民,有時甚至不顧青紅皂白。幸虧有馬皇后在他身邊,常常提醒他這個「大老粗」遇事冷靜,才沒有製造太多的冤屈。有這樣一個例子,朱元璋的「好心」差一點讓他的大臣郭景祥絕了後代。  郭景祥是跟隨朱元璋多年的近臣,所以朱元璋對待他很關心。有一次,有人報告朱元璋,說郭景祥的兒子手持槊杖要殺父親。朱元璋聽後大怒,他也不派人核實,就下令去抓這個不肖之子,要把他殺掉,以做效尤。郭景祥父子倆聽到這個消息,嚇得抱頭痛哭。郭景祥這個兒子當時年歲很輕,是個獨生兒子,平時郭景祥對他十分嬌慣,在自己家中不太講究那些長幼尊卑之禮,所以兒子每每頂撞他,甚至有一次還拿起槊杖說要殺死自己的父親。這本是一句玩笑語,父子倆過後都不當真,甚至把這件事忘記了。不料想,哪個好事之徒把這句玩笑話報告給了太祖,太祖如今親自降罪給郭景祥的兒子,君命難違呀。  正在郭景祥父子倆為生離死別而悲痛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傳達太祖的第二個旨意:決定不再處罰郭景祥的兒子,而是要郭景祥自己嚴加管教。全家人不禁轉悲為喜。這其中有什麼緣故嗎?原來是馬皇后從中斡旋,促使朱元璋改變了旨意。  馬皇后最初聽說太祖要殺郭景祥的兒子,感到事情蹊蹺,她急忙勸說太祖:「我聽說郭景祥只有這一個兒子,平時對他有些嬌生慣養。他們父子倆雖然平時在家中沒老沒少的,但是,這個小孩子恐怕不至於用槊杖刺殺自己的父親吧。這種事您應該派人調查清楚,否則您一片好心,幫助郭景祥處罰這個不肖之子,反倒害他絕了後。不是嗎?」  朱元璋覺得皇后的話挺有道理,他就派人去調查,得知郭景祥的兒子真是被人誣陷了。他便狠狠責罰了那個好事之徒。  事後,他對馬皇后說:「若不是你提醒,郭家險些斷了香火呢。」  馬皇后以自己女性特有的細心和敏感,挽救了臣子的後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輕時曾經出家做過和尚,這段經歷給予他一生以很大的影響,使他養成了生性節儉、不尚奢華的習慣。皇后馬氏早年隨太祖朱元璋度過了許多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日子,所以她深知黎民百姓的疾苦,在她當了皇后之後,自奉節儉,盡量遠離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  有時候,江南一帶發生了旱災,或是水災,她知道消息後總會寢食不安。她要宮人們和她一起,不再吃葷腥肉食,每餐只有很少的粗茶淡飯。當災區的老百姓啼飢號寒、衣食不繼時候,作為一個整日生活在深宮內院中的皇后,不能直接去賑濟災民,她只有以這麼一種辦法,來表達自己對黎民百姓的關心。有時,水災很大,連續幾十天都有當地官員上報災情,馬皇后就連續幾十天不沾一絲一毫的油腥。朱元璋知道後。就勸說她:救濟糧早已發往那些受災地區了,皇后你就不必太憂心啦。你也應該注意一下身體,加強營養。馬皇后愁容不展,她說:「我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皇帝陛下為我的身體擔心,但災區的老百姓可是粗茶淡飯都吃不上啊。」她望著窗外連綿的細雨,對太祖說:「這雨怎麼下了一兩個月還沒有停啊?江南的水害不知會有多麼大呢?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為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天下老百姓若不能安生,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吃得下飯、睡得好覺呢?」幾十天過去,馬皇后身體瘦多了,眼珠上布滿了血絲。  馬皇后一生不愛金銀珠寶,但對金銀珠寶卻有獨到見解,更善於通過談論金銀珠寶這樣的話題引導太祖深思。  明朝軍隊在攻佔大都之後,從元順帝的皇宮中搜出了大量的珠寶古玩,將它們呈獻給太祖朱元璋。這麼多美不勝收的金銀珠寶令太祖目不暇接,龍心大悅。太祖叫人去請馬皇后一同來飽眼福。馬皇后來了,穿著樸素的衣服,也不戴一件首飾。太祖對她說:「這些金銀珠寶從此就是我們的了。」馬皇后並不動心,她對皇帝說:「元朝有這麼多金銀珠寶卻不能牢牢守住,為什麼呢?」進而又提出疑問:「什麼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寶貝呢?」太祖馬上明白了她的心意,太祖說:「人才當然是天下第一件寶貝啦。」於是太祖更加尊重人才,把那些擁有治國謀略的讀書人紛紛網羅到自己的朝廷里來。  馬皇后對自己要求很嚴,對自己親生的兒子們要求起來就更加嚴格了。她平時不讓皇子們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飯菜。她曾經拿唐代詩人這首《憫農》詩教育兒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她要皇子們親眼觀看農民耕田、紡織的辛苦場面,從而體會到一粥一飯、一絲一縷都是來之不易的。平時皇子們在餐桌上拋灑了飯粒,她總是要讓皇子們把飯粒撿起來。  馬皇后與太祖朱元璋一共生有四個兒子,太祖對於這四個兒子非常喜歡。但馬皇后對於他們卻處處要求嚴格,她為皇太子朱標延請了宋濂等名儒進行教讀。她時常對朱標說:「你生長在帝王之家,不知道民間疾苦。應該跟著老師多讀書,從書本上學習做人的道理;還應該注意從各種各樣人的口中了解民間的疾苦,以仁德為懷,不可好逸惡勞,不要心存驕奢。」她讓太子跟隨著朝廷官員定期到民間探訪民情,使太子養成了仁愛寬厚的品格,對父母孝順,對大臣禮敬,對黎民百姓富有同情心。  在朱元璋的24個兒子中,他最寵愛第四子燕王朱棣。朱棣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聰明機警,智勇而有謀略。皇太子朱標比起朱棣來顯得不那麼聰明機智,但皇太子卻以仁慈寬厚獲得了上下稱頌。朱棣仰仗父親的偏愛,養成了放蕩不羈的性格。她不喜歡循規蹈矩,而是喜歡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處理事情。雖然稍稍有些越軌,但又能十分巧妙地迎合父親的心意。  他的小聰明雖然討到了太祖的歡心,然而卻沒有瞞住馬皇后的一雙眼睛。馬皇后知道朱棣平時不夠尊重自己的大哥皇太子朱標,她暗暗為明朝的未來擔心。這份擔心隨著朱棣的成年而增加了。  朱棣成年以後,朱元璋封他為周王,封地在開封。朱棣向父母辭行,馬皇后說「不忙」,她派人去請江貴妃,告訴小兒子朱棣,「我已經同江貴妃說好,派她與你一同去封地。以後我不在你身邊,你要聽她的話。她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馬皇后當著朱棣的面,交給江貴妃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衣服,又交給她一根木杖,對江貴妃囑咐道:「倘若周王有什麼過錯,你就穿上我的衣服,代我杖責他;如果他還是不聽話,那你就派人騎馬趕快報告給我知道,你不要遷就他的過錯。」  周王朱棣垂手站在一邊,聽到母親馬皇后對於江貴妃的這番囑咐,不免心中恐懼。到了封地以後他收斂了自己放蕩不羈的脾氣。直到馬皇后死後,他才敢放縱自己。  馬皇后死後,朱棣有一次私自離開藩地去游鳳陽。手下人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聽後大怒,藩王私自離開封地是要處死的,他將朱棣發配雲南。就在朱棣無可奈何準備啟程的時候,傳來朱元璋的一紙詔令,原來他昨夜夢見馬皇后來到自己的面前,懇請自己照顧她親生的幾個兒子。朱元璋感念馬皇后的德行,改令朱棣仍回原藩,朱棣終於絕處逢生了。  現在是春天了吧?宮牆外,不知又開放了多少桃花?病中的馬皇后在心中吟詠著孟浩然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南聲,花落知多少?」這場大病使馬皇后纏綿病榻數月之久,她多想此刻站在樓台之上,眺望一下宮牆外鮮艷芬芳的桃花啊!宮人們似乎看穿了馬皇后的心思,走到她床邊悄悄地說:「皇后御體最近已見好轉,過幾天就可以奏明皇上出宮賞桃花了吧?煤山那邊的桃花開得正爛熳呢。」皇后笑著搖了搖頭,不久叉昏睡過去了。  宮人們對皇后的身體狀況十分擔憂。如今天下名醫差不多都請遍了,皇后的病依然時好時壞。此刻朱元璋的心裡又何嘗不急呢?他早早地散了朝,來到皇后居住的殿里。皇后的床前掛著一幅明黃色的布幔,顯得那麼整潔、又那麼簡樸。在朱元璋眾多妃嬪之中,只有馬皇后是跟隨他時間最長,平時又最不崇尚奢華的一個。她的床幃是從來不掛錦帳的。朱元璋沒有讓宮人們去叫醒熟睡中的皇后,他慢慢踱到床邊,舉手撩開布幔,注視著病卧中的妻子。皇后的面容是何等衰老、憔悴!虛汗把她額前的頭髮也打濕了。皇后有一隻手擱在了被子外,瘦骨伶仃。太祖懷著憐愛和痛惜之心,把她的手擱回被子里去。他的眼眶有一點兒濕潤了。皇后確實是衰老了,我們都不再年輕啦。太祖心中默默地想。  離開皇后的寢殿,太祖直奔自己的寢宮,宮人們本以為應該服侍太祖安歇了,不料太祖粗暴地將他們趕走。誰能治好皇后的病呢?他高喊了一聲:「來人!去把我的御醫叫來!」深宮之中,一向安安靜靜的,這一聲洪亮的叫喊,傳出去好遠、好遠。  皇后慢慢地又醒過來了。往昔的生活圖景一幕幕地浮現在腦海之中:  這不是義父郭子興和父母張夫人么?郭子興被元軍殺死,自己哭過一陣子,而朱元璋那時候也十分傷心。義父死後,義母這些年生活得還好吧?雖然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這些年一直沒有忘記張夫人,但是自己並沒有回濠州去看望過她呀。  啊,這是父親、這是母親!馬皇后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馬公和鄭氏,她在心底不由得歡呼起來。然而從自己還是個小姑娘時,這仗義的父親和慈愛的母親就永遠地離開了自己。馬氏對於生身母親的容貌都有點兒記不清了。  這是在大帥府。那天喜事辦得真熱鬧,來賀喜的人真多呀。馬皇后回憶著與朱元璋拜堂成親之後,朱元璋初見自己時那種又驚又喜又疼又愛的表情,嘴角慢慢地浮上了笑意。  宮人去報告朱元璋:皇后陛下剛剛蘇醒。朱元璋親自帶著御醫,來到馬皇后的寢殿。皇后掙扎著想坐起來,朱元璋對她說:「皇后病成這樣,就不要再拘禮了。」一面擺手叫御醫走近皇后床邊。御醫的兩腿開始微微地發抖了。  馬皇后掙扎著坐了起來,對太祖說:「皇帝對臣妾的關心,臣妾永誌不忘。但是不必再為我請什麼名醫了吧。醫生們儘管醫術高明,但有些病卻不是一般的針石可以治癒的。我知道醫生們已經盡了力了,那麼我死也瞑目了,所以請陛下不要再為我延請名醫了吧,免得治不好病,處罰就要落到他們頭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朱元璋擺擺手,御醫便誠惶誠恐地退下了。「皇后安歇吧。」朱元璋默默地離開馬皇后的寢宮。  朱元璋離開後,馬皇后派人去叫太子朱標。她讓太子坐到自己床邊,拉著太子的手對他說:「兒啊,我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頭腦異常清明,怕是古書上提到的『回光反照』吧?我可能不久於人世了。」朱標含著淚打住母親的話頭,他說:「母親您這兩天精神好,說明病快好了呀。您千萬不要這樣想。」馬皇后繼續對朱標說:「我一死,不放心的是你,還有你的幾個弟弟。你父皇脾氣暴躁,所以你遇事要學會忍讓。你身為太子,也要懂得勤政愛民方面的道理。這些,我從前已對你講過不少了。希望你能記住我的話。你的弟弟周王朱棣。素來心懷大志。你要善待他,但更要好自為之。」朱標聽了母親的話,心中一動,但話題就此結束了。  懷著對天下的種種擔憂,馬皇后戀戀不捨地辭別了塵世。下葬這天是個風雨如晦的日子。朱元璋心情沉重,他冷冷地對法師宗泐說:你來為皇后的魂靈祝禱吧。宗泐雙手合十,面朝西方說了這樣四句話:「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抬高了死者身價。這四句話打到了太祖心坎上,他臉色漸漸開朗了。目送著馬皇后的靈柩下葬,太祖眼前不禁淚雨蒙蒙。恍惚之中,他似乎重見馬皇后當年懷揣炊餅,為受囚禁的自己送飯的情景……  為了紀念馬皇后這一紅顏知己、患難之妻,朱元璋儘管嬪妃成群,卻再沒有冊立皇后。  馬皇后去世多年,宮女妃嬪仍然懷念著她。她們製作了歌曲,傳唱著:「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千萬年。泌彼下泉,悠悠蒼天!」  馬皇后死前兩年,朝廷里發生過一件大事:深受太祖朱元璋信任的宰相胡惟庸結黨營私,密謀推翻明王朝。胡惟庸可謂處心積慮,蓄謀已久,朝廷里許多掌權的重臣都被他籠絡到自己麾下。等到朱元璋終於發覺這場陰謀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周圍原來潛伏著這麼多圖謀不軌之輩,這其中就有曾經與自己同生共死打下天下的功臣宿將。胡惟庸一案居然牽涉到這麼多人,使太祖深受震動。從此,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他還不曾料到,自己的得力謀臣劉基就是胡惟庸派人加害的。大怒之下,太祖殺了與此案有關的許多人,並把胡惟庸滿門抄斬。藍玉一案他也殺了不少人。有些人其實本不該殺頭,但朱元璋一怒之下,送了好多人去西天。至於滿門抄斬,禍滅九族,連剛剛出生的小娃娃都不放過,更是殘暴已極。胡惟庸大案,朱元璋共殺了15000人。馬皇后竭盡全力,只挽救了七十多歲的與此案稍有關連的宋濂的生命。  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後,常常追念馬皇后與自己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生活。然而,馬皇后一死,他身邊缺少了一位敢於匡正補缺的賢妻。無人敢於犯顏直諫,致使朱元璋猜忌和暴虐之心日漸助長,動輒大開殺戒,殺人如麻。這是九泉之下的馬皇后怎麼也料不到,又無法改變的一個殘酷事實。  正因為顧慮著馬皇后種種好處,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的未來不免憂心忡忡。人心險惡,而太子又是這樣善良、仁慈。於是朱元璋內心存下一個狠毒的計劃:把那些自己認為不可靠的文臣武將統統除掉,給太子將來統治天下創造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太子買不買他的賬呢?太子知道他用心良苦,但卻不贊成他這樣大開殺戒。  一天,朱元璋將太子朱標叫到自己跟前,指著地上一根生滿了芒刺的木棒說:「你給我把它拾起來。」太子猶猶豫豫地看住父皇說:「木棒渾身是刺,兒臣拾不起來呀。」「是呀,你也知道木棒渾身是刺不好拾。我現在之所以大開殺戒,就是把朝廷中的毒刺給你拔掉,將來你才能順順利利地統治天下。才可高枕無憂啊。」朱元璋語含凝重。  朱標想了想,說:「兒臣聽說好的君王應該仁德愛民,不應動輒以殺人來顯示自己的威望。」  朱元璋臉色十分難看,他冷冷地問太子:「那麼說我是做錯了?」「兒臣以為,濫殺無辜實際上與暴君桀、紂無異。」馬皇后當年曾經囑咐過太子在太祖面前遇事要學會忍讓克制,但是太子由於年輕氣盛,一時間把母親臨死前的遺囑忘在了腦後,這可就為他招來了巨大的災禍。「來人!給我拿下這個逆子!」朱元璋氣得暴跳如雷。侍衛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該不該順從朱元璋的命令。「好哇,你們和太子一樣,眼中早就沒有我這個皇帝了么?」朱元璋從腰間抽出寶劍,直逼太子。太子朱標沒有料到父皇會發這麼大的脾氣,一時嚇得不知所措。現在求饒也已來不及了,怎麼辦?他只能繞著柱子疾跑,與朱元璋在皇宮裡展開了游擊。侍衛們見了,都替太子捏一把汗,但無人敢於為太子求饒。  眼看朱元璋就要追上太子了,他手中的寶劍舉得高高的,彷彿隨時都會砍下來,太子朱標無處可躲,便把手往懷中一探,取出一軸畫拋在地下。太祖定睛一看,原來是明朝一位有名的畫家畫的馬皇后年輕時背負受傷的朱元璋逃避追敵的情景,畫面上,一雙健步如飛的大腳栩栩如生。我這是在幹什麼呀?朱元璋突然丟下寶劍,抱住太子放聲大哭。太子又驚又嚇,木然地看著淚水順著太祖的眼角一滴滴地落下來。「母后!母后!」太子朱標眼裡含滿了淚水。心中默念著他死去的母親一他的保護神。  然而馬皇后在天之靈也是難以保佑太子一生平安的。經過這場變故,本來生性仁義的太子受不住驚嚇,大病了一場,不到一年就追隨馬皇后而去了。後來,馬皇后最不放心的小兒子朱棣在對皇位覬覦已久之後,看到太子朱標已死,便從侄兒朱允墳手中奪取了帝位,是為明成祖。  徐皇后有乃父之風  朱元璋後官多寵,故多子孫。在24個兒子中,他最鍾愛的是四子燕王朱棣。他認為朱棣智勇雙全,相貌奇偉,為人深沉,酷肖自己。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棣17歲,朱元璋為兒子挑選王妃。他聽說魏國公徐達的長女十分賢淑,自幼貞靜好讀書,人稱「女諸生」,便有心為朱棣聘納。徐達是明初開國元勛,武將中第一大功臣,與朱元璋是布衣之交。  這天,朱元璋把徐達召進宮去,對他說:「自古以來,君臣間如十分相得,即可結為秦晉之好。如今卿有淑女,正可與朕的兒子婚配!」徐達一聽,當然樂意,忙跪下謝恩。於是,徐達的長女被冊為燕王妃。  在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中,徐達不僅功高蓋世,名列第一,其品格高尚,也是屈指可數的。史書說他死後,朱元璋悲慟不已,曾稱頌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徐達的這個女兒,也有乃父遺風。  馬皇后見兒媳賢淑,十分喜愛,而徐氏對婆婆,也禮敬有加,處處以婆婆的做人行事為榜樣。婚後不久,她隨燕王離開京都去藩封之地北平(洪武初為北平布政使司治所,永樂元年建為北京城)居住。馬皇后病逝,徐氏十分悲痛,為婆婆守孝三年,吃蔬食克盡孝禮。凡馬皇后生前所說的,她都努力遵守執行。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為反對建文帝及其大臣齊秦、黃子澄等人的削藩。發動「靖難之役」,以入京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北京讓世子朱高熾居守,但是軍政部署,多由徐妃悉心規劃決定。當時,朱棣帶兵進攻大寧(今遼寧寧城西),建文帝派去的大將李景隆乘隙想包圍北平。眼看大兵壓境,而北平城內實已空虛,兵少人稀。徐妃見情勢危急,一面部署將士們守城,一面親自動員全城老少,特別是將士們的家屬,皆授以兵甲裝備,登上城門,充當守城兵卒。兵甲不夠,婦女們以磚石瓦礫充當武器,終於打退了李景隆的軍隊,保全了北平。  朱棣攻進皇城後,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永樂,史稱明成祖,冊封徐妃為皇后。徐後進言道:「南北連年作戰,軍民疲敝,不堪負擔,從今以後應讓百姓休養生息了。京中所遺賢才,都是太祖皇帝留下的,能用的就盡量用,不要管他是新臣還是舊僚。」朱棣聽了深為嘉許,欣然採納。  徐皇后幼弟徐增壽,建文帝時官拜左都督。燕王朱棣初露反狀時,建文帝十分懷疑,曾召人徐增壽詢問,徐增壽有心偏袒朱棣,為他掩飾道:「燕王天潢貴胄,同陛下系骨肉至親,富貴已極,有何必要造反?」至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後,徐增壽在京城作內應,把內中虛實報於朱棣,被建文帝覺察。但因軍情緊急,建文帝沒有來得及查問。燕王大軍渡過長江,直逼石頭城,建文帝慌了手腳。御史魏冕等連連參奏,告發徐增壽私通燕王,建文帝大為震怒,親自動手,舉起佩刀,把徐增壽砍死廓下。這時,燕兵已攻入皇宮,建文帝驚惶出逃。燕王帶兵入官,見增壽慘死,撫屍大哭。  追念增壽之功,永樂帝擬追封以爵位,但徐皇后認為不妥,她說:「增壽本是椒房至親,為國捐軀,理所然,不應再行加封。」永樂帝不肯聽勸,仍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並讓徐增壽之子徐景昌襲爵。  當永樂帝喜孜孜把這決定告訴皇后時,徐後淡然答道:「此並非妾身所願。」也不謝恩。永樂帝討一場沒趣,悻悻然離去。  成祖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后生的。長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從戰有功,不免自負,常流露奪嫡之意。徐皇后看出二子用心,對成祖說:「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看來不很順服太子,宜選擇朝中大臣去兼任二王屬宮,隨時窺察動靜,以防患於未然。」成祖深以為然。由於皇后英明,才避免了日後一場奪嫡之亂,保住了高熾的太子位。  為了幫助明成祖籠絡明廷文武百官的人心,她曾問成祖:「請問陛下,朝中誰助陛下治國?」成祖答道:「眾卿處理大小政務,翰林的職責是為治國引經據典。」於是,徐皇后在宮中召見眾部大臣及翰林學士的眷屬,賜予命服冠帔,錢鈔絹帛,對她們婉言說道:  「對於丈夫來說,婦人不只是在衣食方面給予照料,還應隨時規勸。朋友的話,往往有聽從的,也有不聽從的,但夫婦之間講話,卻是婉順入耳,易於接受。我在宮中日夜侍候皇上時,很注意讓皇上時時念及黎民百姓的生計。你們也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丈夫,這才是做妻子的本份。」  這以後,徐皇后又命宮中女官搜集《女憲》、《女誡》,作成《內訓》20篇,又把古人嘉言善行編成一本《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46歲的徐皇后忽然身患重病,競至不起。重病中,她只有一件心事,就是勸說明成祖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對宗室諸王要恩禮有加,不要驕寵后妃的外家。她還囑咐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的朱高熾說:「我一直牽掛著北平城中將士們的妻女,當年,是她們披甲荷戈浴血奮戰,才守住了城池。可惜皇上北巡時,我未能隨行去北平加以撫恤。我死後,望我兒能替我了卻這樁心愿。」  徐皇后死後,明成祖是很悲慟,特地在靈谷、天禧二寺之間,設下大齋,命文武群臣前去祭悼,並追謚她為「仁孝皇后」。六年之後,明成祖在北平附近的昌平建成長陵,將徐後靈柩移葬長陵。  徐皇后有胞妹名叫妙錦,同姐姐性情相似,端靜有見識。明成祖知道後,為感念徐皇后的情義,想聘娶妙錦為繼後。但是妙錦不肯,成祖幾次三番派遣女官宣詔,妙錦仍是不從,她說:「我相貌平常,無婦容,不足以充人六宮備選,望奏明皇上,別選佳人。」女宮再三相勸,妙錦堅不從命,竟削髮為尼。明成祖十分懊喪,從此不再冊立皇后。 狠毒的萬貴妃  憲宗的生母周太后命司禮監牛玉在三名淑嬡中選定一人為皇后。牛玉對周太后說,先帝在時曾屬意吳女和王女,我看二女資貌相當,分不出誰更美麗端莊,比較起來,似是吳女更為賢淑。周太后便作主替憲宗擇定吳氏為皇后,錢太后當然沒有什麼意見。  誰知大婚之後,皇帝新郎並不貪戀吳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嬪妃萬氏宮中,這使吳皇后又氣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點比不上徐娘半老的萬妃,無論資色才學還是門第修養?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齡大19歲的萬妃用什麼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原來,大婚前的憲宗,早已同年過30的宮女萬貞兒有了私情。萬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犯法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4歲便充入掖廷為奴,十多年後出落得花容月貌。孫太后憐她聰明憐俐,命她在紅壽宮管理服裝衣飾等事。憲宗小時常去祖母處玩耍,貞兒帶著憲宗遊玩戲謔,也就日益親近,久而便成莫逆之交。貞兒是個有心人,一心巴結這位皇太子,盼望有出頭之日,對憲宗格外獻媚。  天順六年,孫太后病死,年已15的皇太子乘機把萬貞兒要進東宮做自己的貼身侍女。儘管貞兒已年過30,但因仍是處女,且華色猶濃,看上去不過20左右。為了勾結情竇初開的太子,她使出種種狐媚手段,終於把太子勾上手,兩人便瞞著宮裡人,干起了風流韻事。  憲宗即位後,唯戀著萬貞兒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冊立萬貞兒為皇后,但以一個年齡比他大19歲,又是微賤的宮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寶坐,幾乎是做夢。迫於禮制,也迫於母命,憲宗只得與吳皇后成婚,而於萬氏,只能給她個小小妃嬪的名號。  萬貞兒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時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認為,只要皇帝下決心,她是完全可以坐上皇后寶座的。仗著皇帝的無比寵幸,她根本不把吳皇后放在眼裡。大婚以後,皇帝經常臨幸她的寢宮,與她朝夕相處,相親相愛,這越發助長了她的驕氣。因此,她每次謁見吳皇后時,總是板著臉不給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這使吳皇后非常生氣。起先礙著憲宗的面子還隱忍著,到後來實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責她無禮。可萬妃非但不知收斂,卻對皇后惡語相譏。一次惹得吳後性起,命宮人將她拖倒在地,親自取過杖來打了她幾下。  這下可不得了,萬妃找到憲宗,哭鬧不休。憲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評理。萬妃是個有心機之人,又故意攔住憲宗不讓去鬧,說道:  「妾已年長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還請陛下命妾出宮,以免皇后生氣,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憲宗又恨皇后又憐萬妃,慢慢替萬妃解開衣服,見她雪也似白嫩的肌膚上面,一道道杖痕透著血色,不由怒從心頭起,發誓道:「此等潑辣貨,我若不把她廢去,誓不為人!」  第二天一早。憲宗便去見兩宮太后,說吳皇后舉動輕佻,不守禮法,不堪居六宮之首,定要廢去。錢太后不便說什麼,周太后勸阻道:  「冊後才一月便要廢去,豈不惹人笑話?」  憲宗堅持要廢,周太后溺愛兒子,只得由著憲宗。於是,一道廢后詔書下達,命吳氏退居別宮,還把司禮監牛玉罰往孝陵種菜。  萬妃覬覦後位,要憲宗替她去向太后說說,但周太后嫌她年長,且出身微賤,始終不肯應允。  過了兩個月,周太后下旨,要憲宗冊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為賢妃的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生性軟弱怕事,知道皇帝寵幸萬妃,自己更不是萬妃的對手,只得處處謙虛忍讓,做個傀儡皇后也就罷了。  成化二年,萬妃生下皇長子,憲宗大喜,立即封她為貴妃,又派出使者四處禱告山川諸神。誰知偏偏天不從人願,未等滿月這位龍子竟是短命夭折,萬貴妃也從此不再有娠。但是奪取皇后之位的野心並未放棄,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嬪們生子,她知道哪個妃嬪懷胎,她就千方百計逼令喝葯打胎。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妃嬪們只有含淚服從。  幾年過去了。憲宗一直沒有子嗣,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為之憂心。大臣們屢屢奏請,要皇帝廣施恩澤,憲宗也為之愁眉不展。到成化五年,柏賢妃生下一個皇子,憲宗高興非凡,大事慶賀,取名韋占極,並立即立為皇太子。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來,病勢來得兇猛,令御醫們束手無策,一天一夜後竟夭折了。憲宗哭得死去活來,宮人太監們覺得太子病的奇怪,偷偷查訪下來,果然是萬貴妃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誰也不敢去告發。  光陰似箭,一晃又過了六年。此時的萬貴妃不但仍寵冠六宮,而且是威行朝野,連憲宗也制掣不了她了。她內連宦官,外結權臣,太監梁芳、錢能、鄭忠、汪直等,俱諂事貴妃,以宮廷採辦為名,大肆搜刮,動用內帑無數,憲宗也不敢多問。  這天,憲宗思念亡子,百般無聊中召太監張敏替他梳理頭髮。對鏡自照,忽見頭上已有數根白髮,不禁長嘆道:「朕老了,尚無子嗣!」  張敏一下伏倒在地,連連磕頭道:「請萬歲爺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萬歲已有子了!」  憲宗大吃一驚,忙問道:「此話怎講?朕哪裡還有什麼子嗣?」  張敏又叩首道:「奴一說出口,恐怕性命難保。萬歲爺可千萬替皇子作主,奴雖死無撼!」  站在一旁的司禮太監懷恩也跪下奏道:「張敏所言皆是實情。皇子被養育西內密室,現已6歲了。因怕招惹禍患,故隱匿不敢報。」憲宗又驚又喜,懷疑自己在做夢,當下傳旨擺駕至西內,派張敏去領皇子前來見面。  這個皇子是誰呢?原來,成化三年,西南土族作亂,朝廷派大將前去征討,平夷之後,將男女俘擄解人京城。其中有一紀氏女,本是賀縣一名士官之女,長得美麗機敏,被充人掖庭。宮中見她性情賢淑,又通文字,升為女史。不久,王皇后看中了她,命她管理內府庫藏。  一天,憲宗偶而來到內藏,問及內藏現有多少金銀錢鈔,她口齒伶俐對答如流,使龍心大悅。又見她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憲宗便在紀氏住處召幸了她。過了幾個月,紀氏懷了孕。  這事被萬貴妃知道了,妒恨異常,派了一名宮婢去內藏打聽實情。那宮婢是個好心人,不忍皇帝子嗣又遭殘害,回去稟報貴妃說,紀氏不過是生了鼓脹病。萬貴妃半信半疑,不太放心,便勒令紀氏退出內藏,移居同自己住處相近的安樂堂,以不時監督她。  幾個月過去了,紀氏生下一個男孩。對這樣的喜事,紀氏卻憂愁萬分,她知道兒子一定逃脫不了萬貴妃的魔掌,假如不設法弄死,只怕自己的性命也難保。她咬了咬牙。把孩子包好,命令門監張敏把皇子帶出宮去溺死。  張敏接過皇子,好生不忍,他想皇上年紀越來越大了,幾個兒子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急病天亡,至今沒有子嗣,我怎能做這種對不起社稷,對不起皇家的事來呢?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把皇子偷偷藏入密室,取些蜜糖、粉餌之類的食物餵養。由於張敏行事小心,一次次躲過了萬貴妃的耳目。不久,廢皇后吳氏知道了這件事,便把皇子接到自己居住的西內,細心予以照料,皇子才安然活了下來。  再說紀氏聽得憲宗召見兒子,抱著兒子放聲大哭,說道:「今日我兒一去,我恐怕性命難保!兒去,若見一穿黃袍,有鬍鬚的人,便是兒的父皇,兒拜見他吧!」她替兒子換上一件小紅袍,抱兒子上了小轎,由張敏等護著,離西內而去。  這時,憲宗正眼巴巴地坐在堂上等候,忽見宮門前一頂小轎停下,一個身穿紅衣,胎髮披肩的小孩子跳了下來,直奔堂前,一見到他,便雙膝跪地,口稱:「兒臣叩見父皇」,向他請安。他悲喜交集,不由掉下眼淚,一把把兒子抱入懷裡,放置膝上,仔細端詳。良久,才喃喃說道:「這孩子長得真像我,確是我的兒子!」  憲宗派懷恩去內閣報喜,並說明原委。大臣們皆大歡喜,第二天早朝一齊向憲宗道賀。憲宗命內閣起草詔書頒行天下,並封紀氏為淑妃,移居西內。因6歲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禮部會議,替皇子定名叫叫祐樘。  大學士商輅仍擔心這位皇子會重蹈皇太子祐極的覆轍,但又不敢明言,只說讓皇子母子住在一起,便於照料養育。憲宗准奏,命紀淑妃攜皇子居住永壽宮,他自己也常常駕臨永壽宮,同紀妃歡聚。不僅如此,憲宗還大膽地同其他妃嬪交歡,陸續又生了幾個兒子。  喜慶的皇宮裡,唯有萬貴妃一人恨得咬牙切齒。她日夜怨泣,說是群小們竟敢欺我。我決不同你等干休!  這一年的六月,好端端的紀妃竟暴病而亡。是被毒死的,還是被勒死的,誰也不敢過問,但誰都心中有數。憲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並謚紀妃為「恭恪庄禧淑妃」。張敏見淑妃被萬貴妃害死,料想自己也難逃毒手,便吞金自殺了。  萬貴妃還想除去眼中釘朱祐樘。可是她也不是那麼容易下手的。周太后為了保護孫兒,命憲宗將祐樘交給她,放在仁壽宮撫養。不久,朱祐樘被冊為皇太子。一天萬貴妃請韋占樘到她宮裡去玩,周太后知道她不安好心,叮囑孫兒,去了之後不要吃任何東西。到了貴妃宮裡,貴妃勸韋占樘吃餅,祐樘回答說,已吃過飯了。貴妃又勸他吃羹湯,機靈的孩子反問她:「這羹中有毒嗎?」氣得貴妃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麼小的孩子就如此防備我,記恨我,將來他一旦登上皇位,我不就死在他手裡嗎?」她覺得非下決心逼憲宗易儲不可。  這以後,她一有機會,就向憲宗吵鬧,要求廢掉皇太子朱祐樘,另立邵宸妃的兒子興王朱祐杭。儘管此時萬貴妃已年近60,可憲宗對她又親又怕,根本離不開她,怎敢不聽從她呢?太監梁芳等人勾結萬妃,大肆侵吞內府錢財,害怕將來太子即位後會懲治他們,也幫著萬貴妃一起攻擊太子。憲宗只得答應了。第二天,憲宗找司禮太監懷恩商量,懷恩連連說不可,惹得憲宗很不高興,竟把懷恩貶到鳳陽去守皇陵。正想再召集群臣們商議廢立之事,忽報東嶽泰山發生地震,欽天監正據天象所測,說此兆應在東宮,憲宗以為廢太子會惹怒天意,不再提易儲之事,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萬貴妃費盡心機也無法動搖太子的地位,不免肝火攻心,不久便得了肝病於成化二十三年春死去。萬妃一死,憲宗好似失了主心骨,凄然說道:「貴妃一去,朕亦不久於人世了!」他主持貴妃的葬禮一如皇后之例,並輟朝七日。這年八月,鬱鬱寡歡的憲宗果然也得了重病,追隨萬貴妃而去。  萬貞兒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舉奪寵,寵冠後宮,做了20年無名有實的皇后。箇中原因,無人能曉。至於憲宗的兩個皇后吳氏和王氏,一個是新婚伊始便守活寡,一個是當了一輩子的傀儡。  據史載,吳皇后在朱祐樘即位後,因救駕有功,頗受優待,一切供給皆如太后。她侄兒被封為錦衣衛百戶。吳後死矛武宗正德元年,以妃禮安葬。  王皇后往孝宗朝瘭為皇太后,武宗朝尊為太皇太后。一直活到正德十三年(公元年1518年)崩逝,被尊謚為「孝貞庄懿恭靖仁慈欽天輔聖純皇后」,與憲宗合葬茂陵。  熹宗長大後,還一直留在宮中。還有個太監魏進忠(即後來的魏忠賢),熹宗小時,他在尚膳房,後來巴結客氏也被召來服侍熹宗。他們看到熹宗從小愛好遊戲,就讓匠人別出心裁,製作了很多玩具,引導他遊玩,深得熹宗的歡心。熹宗即位後,他們請求結為「菜戶」(太監和宮中女子結成的假夫妻)。魏進忠和客氏深知太監和奶娘地位很低,如果讓正人君子引導熹宗走上正路,他們就只能一輩子屈居人下,於是他們竭力引誘熹宗遊戲玩樂。熹宗從小就沒受過很好的教育,哪有心思治理國家,也就樂得順從,把他們倚為心腹,很多事就交給魏進忠去處理,並把魏進忠改名魏忠賢。魏忠賢有了權,就橫行不法,干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  張皇后對此很憂心,就經常壓制魏忠賢。  客、魏二人看到張皇后一身正氣,又深得熹宗的寵愛,本來就對她犯忌,就由客氏屢次在熹宗面前進她的讒言。這件事情被朝寓知道了,就紛紛上奏,請求熹宗遣送客氏出宮。熹宗當然不願意,他說:「皇后年幼,初出閨閣,還需要客氏保護教誨她。」朝官們說:「皇后已成年,並不年幼,而且她向來就賢明,名聲在外。她作為一個皇后,母儀天下,怎麼容得有人逼迫她!」熹宗無奈,只好遣送客氏出宮。  平時遊樂慣了的熹宗失去了向來誘導他遊樂的客氏,思念起來竟然痛哭流涕,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只好又宣召客氏回宮。朝官們一再進諫,都受到熹宗的詰責。就連皇后也受到熹宗的冷落。張皇后看到客、魏二人把熹宗玩弄於股掌之上,就常常向他講客、魏變亂舊章,紊亂國政的種種罪行,客、魏對她恨得咬牙切齒,想盡辦法中傷她;無奈張後總能預料到他們的奸計,預先準備,加上熹宗終究愛張後的美貌,他們的奸計總不能得逞。因此他們要下毒手除掉張後了。  天啟三年,張後懷孕,客、魏合謀把張後身邊的宮女一個個逐出,換上自己的親信。張後一次偶然腰痛,召宮女捶一下。宮女用力猛捶,造成張後小產。魏忠賢乘機把自己的養女任氏進獻給熹宗,企圖奪寵,但任氏雖被立為容妃,終究不如張後美貌,不能動搖張後的地位。  不久,魏忠賢知道獄中關著一個叫孫二的死黝巳人,就親自跑進監獄,百般利誘,叫他說張後是他的親生女兒,是自己從前犯罪後送給張國紀做養女的。孫二答應了,魏忠賢又廣為宣揚。這話傳到熹宗耳中,熹宗也懷疑起來,差點廢掉張後。但一到張後宮中,他又戀戀不捨起來,用開玩笑的口吻說:「你是死刑犯孫二的女兒嗎?」張後的臉一下子紅起來,沉默了很久,才說:「皇上如果相信浮言,我豈敢久辱宮禁,請您早點廢了我這皇后。」熹宗連忙道歉,出來後對魏忠賢說:「皇后是我所憐愛的人,浮言不值得深究。」客、魏的陰謀又沒有得逞。  客、魏對自己的陷害,張後一忍再忍,魏忠賢認為張後軟弱可欺;熹宗則對他越來越信任,任命他擔任了司禮監,提督東廠(監視朝廷官員的特務機構)。他又網羅了顧秉謙、魏廣微、崔呈秀等一大批朝官作為打手,肆無忌憚地干預朝政,朝政一片混亂;上至宰相,下至地方命官,一個個奔走於魏忠賢門下。而對敢於不依附自己的左副都御史楊漣、御史左光斗、給事中魏大中、名將熊廷弼等一大批正直的文武官員都假傳聖旨進行處死。客氏也不甘落後,用同樣的手段將不依附自己的趙選侍、裕妃、馮貴人貶入冷宮,逐個殺害。  張後憂心如焚,怒髮衝冠,一改潔身自好,明哲保身的做法,決心給予反擊。  一天,張後端坐坤寧宮正殿,兩旁排列著幾十個侍御,個個執著佩刀,召來客氏。她操著汴梁口音,義正辭嚴地列舉客氏的罪惡,就要對她繩之以法。客氏這時也嚇得膽顫心驚,魂不附體,冷汗直流。可熹宗聽說了,連忙派使者來,赦免了客氏。  張後心灰意冷,每天午後身批鶴氅,拜佛念經,熹宗見了,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苦自己,張後說:「我為忠臣楊漣、左光斗等祈福啊。」熹宗悻悻而去。  又一天,熹宗忍不住來到後宮,聽到書聲朗朗,問張後在讀什麼書。張後說:「我在讀《趙高傳》。」熹宗知道張後把魏忠賢比作禍及秦國的趙高,藉以諷諫自己,默不做聲地走了。  魏忠賢聽說了這些事,勃然大怒。第二天,派了一群甲士俚伏在便殿里,準備衝進後宮,將張後殺害。恰巧熹宗到那個便殿,發現了甲士,命人一搜,他們人人身懷利刃。熹宗大驚,令將他們送進監獄。只要派人一審,案情就會真相大白。可惜昏庸的熹宗腦海里只有魏忠賢值繩信任,就把案件交給魏忠賢去審。本來提心弔膽的魏忠賢鬆了一口氣,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何不索性來個一箭三雕,把事情鬧大?就污衊這些甲士是張國紀派來的,說他派甲士的目的是刺殺皇上,陰謀另立信王為君。這樣,既除掉了張國紀,又除掉了張皇后,還可再把案子牽連到不順眼的朝官,拔去朝中的眼中釘、肉中刺,這大明朝就真正縣我魏某的天下了。  又拿刀砍了公主一刀,就上煤山自盡;匆忙中顧不上懿安皇后。十九日天還未亮,宮中望見四面火光,紛傳內城已經攻陷,哭聲如雷,宮女們紛紛跑出宮門。懿安皇后見事不妙,解帶自縊。幾個宮女看見了,連忙把她解下,勸她趕快離開宮殿躲避。此時兵慌馬亂,她們又能跑到哪兒去呢?只好一同跑到一個偏殿。懿安皇后心想,自己這一生,同客氏斗,同閹黨斗,經歷無數磨難、艱險,差點丟掉性命,還不是為了活得清白?現在跑沒處跑,躲沒處躲,就抓住了免不了受辱,又何必苟活在這世上呢?無奈幾個宮女圍著,不讓她自盡。思前想後,她橫下一條心,把宮女們趕出偏殿,解帶自盡。這時正值中午,偏偏這時有起義軍衝進了偏殿,看到有人上吊,忙用劍割斷繩子,懿安皇后又蘇醒過來。無庸諱言,這時的起義軍已紀律鬆弛,看到懿安皇后美貌非常,就有人想加辱。恰好這時李岩進了偏殿,問明是懿安皇后,嚴令眾人退出,派人守住宮門。懿安皇后得以從容自盡,實現了她「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夢想。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漏天機:風水師的絕密手稿 祖墳軼事
[奇聞軼事]5樓掉下女娃4樓師傅隨手一接救其命!
寇準軼事
李嘉誠有哪些軼事?
科學家稱500萬年後男人將滅絕:女性獨自繁衍-趣聞軼事

TAG: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