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八講 鑒別是非

我們接下來學習《證道歌》講的鑒別是非,共有四點,一是示知解宗徒,二是誡人天三乘,三是犯重悟無生,四是解脫不思議。一、示知解宗徒我們先看第一點。《證道歌》裡面說: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學習佛法要準確無誤地把握佛法的要義,如果沒有理論,什麼都不懂,像瞎子走路是非常危險的;只學了理論,卻不能去實踐,又是入海數沙,辛苦了半天,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知見要正,行為要紮實,才是解行相應的佛法修證之道。特別是學習禪宗,絕對不能落入口頭禪,就是開口都能知道佛法道理,但是在自己的內心,卻不懂得與所學的理相應。很多人在修道過程中,感覺到自己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這是不知道眼睛跟腳怎麼配合。眼睛看到地了,看清楚哪裡是平地,腳踩出去,當然會踩在平地上,但如果眼睛不看就瞎走,或者你眼睛看了,腳不邁出去,就說明你的眼睛還沒有看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理還是沒有真正通達。如果我們知道人生有痛苦,知道自己要解決痛苦,你就會把痛苦放下。1。發心因果,毫釐千里「非不非,是不是」,是從禪的角度來觀察。我們世間、出世間的各種真理,都站在不同的角度,是非標準也都不一樣。我們世間的人天善法、五戒十善,是以行善積德的行為為標準;如果你要解脫生死,契入無生,要證得空性,就不能停留在世間有為的善法上;如果你想成就菩提,就不能停留在無我的空性中。我們有時候讀佛經,覺得語言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會兒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會兒又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萬德莊嚴」。為什麼一會兒相是莊嚴的,一會兒又沒有相呢?就是因為站的角度不同。對於一個惡人來說,行善積德、改惡向善就是修行;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很善良的人來說,放下善良、清凈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對一個心已經很清凈,不再有染污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才是修行,不能待在清凈心當中,什麼都不做了。當你已經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如果心裏面執著「下有眾生可度,上有佛道可成」,那要告訴你:「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放下一切,這才是修行。」針對什麼病,要給什麼葯,從對症下藥來說,不能執著在一句話、一個觀念當中判別它的是非。三藏教典里,所有的「是」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判它為「非」,所有的「非」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判它為「是」。比如說打人、罵人,我們覺得這是脾氣暴躁,但是很多脾氣暴躁的人,他身邊的人就老老實實的,因為大家都怕他,把旁邊人的脾氣反而調好了。從對旁邊人的影響來說,他還是有功德。如果我們想解脫,想出世間,放下一切,好像也是挺不錯的,可是拿世間的標準一看,你不參加社會建設,好像也是錯的。所以「是」和「非」都是無有定法,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你要清楚自己所站的角度,明白因果發展的軌跡,佛經講的也是如此,不能糊塗。如果你覺得打人、罵人是為了別人好,自己就可以隨意了,問題就很嚴重,因為世間有為法的因果非常分明,因和果就是你的起心動念和行為的結果。比如說有人罵我,他是起嗔恨心罵我、打我的,我覺得自己修忍辱,甚至藉此機會對他生起無盡的慈悲心,這樣就沒有什麼壞結果,我沒有受傷。但是如果他有嗔恨心,他就可能下地獄了,他內心的業力會驅使他到痛苦的地方去。從起心動念和行為結果的角度,起心動念是內因,行為結果是外緣。如果他打了我,罵了我,我生氣難受,還恨他,我下地獄,他的果報就更加痛苦,更加不可思議。這背後的因緣非常錯綜複雜。如果你打罵聖人,比如佛菩薩,他很了不起,你打他,佛菩薩不會生氣,可是在你心中,連聖人都可以罵,那麼你的生命就徹底毀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救你了。所以誹謗三寶、誹謗聖賢、誹謗長輩的惡報要更加可怕,所以要從內因外緣來看結果。「差之毫厘失千里。」毫釐之差,雖然看去只差一點點,結果會有千里之別。有一個師父,弟子問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想大修行人解脫了,證得空性了,就說:「不落因果。」然後他心裡又懷疑了,實際上他自己還不是大修行人,他想:「佛法不是講有因果嗎?我講不落因果,這罪過可大了。」越想越懷疑,覺得自己可能答錯了,結果一轉世就墮落狐狸身,做了五百世狐狸。直到百丈和尚來開堂說法,天天有個老頭來聽法,最後一天聽完以後,他就問百丈禪師:「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說:「不昧因果。」他立即開悟了,說:「感謝你,我墮了五百世做狐狸,就在後山,現在聽你講法,我已經解脫了。」百丈和尚就敲鐘集眾,到後山山洞裡面,把一隻死狐狸按老和尚的待遇給埋了。這是歷史上野狐禪的故事,一個不落因果,一個不昧因果,「差之毫厘失千里」。如果真正明白了空性,就是菩薩戒裡面說的,佛性非因果法,佛性於一切處都不背離,我們的覺性沒有形象,不落在有為造作的法上面。關鍵那個師父是站在世間法的角度講不落因果,就有點誹謗因果了;如果他真是大修行人,明白出世間的一切法都不可思議,然後方便對待,幫別人解決問題,隨機施教,對病下藥,這就沒有錯。有時候自己內心的一點點懷疑,就會招致無量的痛苦。歷史上的野狐禪、蛤蟆禪,就是機鋒對答,聽了禪宗幾句很洒脫的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像有些人看了濟公,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酒肉穿腸過」,什麼是「佛祖心中留」。好像他表面上也跟聖人講的一樣,但是他的生命方向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像上了高速一樣,有兩個路口,稍微轉一下方向盤,就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那就越走越遠。如果我們有正知正見,在正見的路上會趨向成佛;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就只能在外道的路上走,我們一定要小心這一點。「是則龍女頓成佛」,「是」就是明白了心性能具足一切法;「龍女」就是龍王的女兒,在《法華經》上,八歲就成佛,而且速度非常之快。當時佛的很多弟子問文殊菩薩,你教化這麼多弟子,有多少人成就?他說成就的人很多。然後龍女從龍宮出來,到了釋迦佛面前說:成佛是很方便、很快的。佛的很多聲聞弟子不相信,說女人生有五漏,不能當國王,不能當魔王,也不能當法王,有很多不可以做的,怎麼能成佛呢?龍女對他們說:「我現在把龍王的寶珠獻給佛,佛接過去,這個時間快不快?我成佛比這個還要快。」她當時把珠獻給佛以後,馬上往東方無垢世界成就佛道,佛弟子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所以真正成佛不在男女相上,而是在我們心的覺性當中。這個覺性本來就是平等的,我感覺到痛苦和你感覺到痛苦,在覺性上有什麼區別呢?它沒有顏色,沒有長短方圓,明白了這個覺性,其實就已經找到了成佛的根源。「是則龍女頓成佛」,就是說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讓我們迴光返照,當下看到這個覺性,把是非、人我、男女、生死一切相當下了斷。《心經》裡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所有二元對立全部消失。我們生活在這個有相的世界裡就有對待:我在講,你在聽;我能講,你們能聽;我講話是所講,講的法就是你們的所聽,能所一直對立,人我也是對立。但是覺性卻沒有任何空間和時間的對立,明白了這個,當下就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佛講法,善星比丘都跟在身邊,但是他很調皮,總是要故意搗亂,就是不明白心性的妙用,完全是隨凡夫的習氣煩惱。佛講四諦法,講完走了,他做侍者在旁邊要打理,他說「有五諦法,佛只給你們講四諦」,大家聽了就懷疑了;佛講三十七道品,講完以後,他說,「有三十九道品,你們沒聽懂」;有時候佛在講法的時候,他說:「喔,鬼來了,害怕。」就像我們現在講法的時候,有些人手機在那裡響,不小心還接一下,就很乾擾別人。內心跟法不相應,表現的行為就非常壞。如果你內心沒有法的受用,用世間的情感來學佛,好像拉人際關係一樣。有些人到寺廟裡拜佛,求世間的財利、五欲;有些人親近善知識,到一個僧團裡面,也是為了認識更多人,好像要拉好人脈關係。這些發心其實都是像善星比丘一樣,他只是在這樣的關係網當中,並沒有真正的發心。善星比丘的後果是很壞,他活著的時候就陷到地獄裡面去了,叫「生陷墜」,而且是墮入無間地獄。人家就問佛:你這麼了不起,身邊怎麼還有個善星比丘,沒有善根的人,你給他講法幹什麼?佛說:為他種未來因。雖然他在我們可以思維的時間內,生不起正念,也不會相信佛,但是等他地獄惡報結束了,無數劫以後,會因為這一生給釋迦佛當侍者,得到成佛的機會,他是為了種很久遠未來的因。我們有時候看身邊的人,初學佛法,什麼都不懂,不要小看他,這一生中給他種點善根,也是他的機會。「是」和「非」相差很大。龍屬於畜生道,比人道還要低一點,畜生道的女子都可以八歲就成佛,何況是我們人道呢?如果「是」的話,直下承擔,明白心性,超越一切人我是非、煩惱無明;如果「非」的話,即便天天抱著佛,天天在佛身邊,也同樣要墮落。2。正知正見,知解宗徒「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永嘉大師四歲出家修道,積累了很多學問,早年學天台教理,學得很精通,讀《維摩詰經》開悟。他也曾經「討疏」。疏就是對佛經的解釋,像《阿彌陀經》就有《阿彌陀經疏》來解釋、疏通整個經的教理思想體系。我們有時候讀不懂佛經,讀不懂《金剛經》,就有人寫個《金剛經疏》,我們一讀他的疏,整個經文的內容就連貫起來,就疏通了。所以「討疏」就是在解釋佛經的這些著作當中,去探討佛法的要義。「尋經論」,論就是祖師大德寫的著作。永嘉大師早年曾經修學和研究過經論和祖師大德對佛經的解釋,在那裡尋求真理。「分別名相不知休」,就是不停地用分別心去思維佛法名相,我們現在聽法,都是靠第六意識去聞思佛法名相。「名」就是名言概念,學了很多名言概念。「相」就是每個詞的背後都表達一個現象,比如說杯子和磬是圓的,這個房子是四方的,這在我們腦子裡面都會構成一個圖像。我們在概念當中構造了很多圖像,哲學體系都是在概念當中構造起來的。用概念構造起來的圖像,這種名言安立跟實際情況完全不同。就像我們腦子裡面想到妙果寺和教室的大小,你現在坐在這裡看,你想的是事實,這個相在這裡;但是你回去以後,你想這個教室有多大,腦子裡面出現的圖景,跟事實就不太符合。我們用第六意識妄想:「這樣做能成佛,這樣做能斷煩惱,那樣做可能是修行,那樣做可能是正法。」腦子裡面想出來的全是妄想,只相當於地圖,這個地圖跟實際的道路相差很大。分別名相就相當於讀地圖,讀地圖的意義就在於實踐,實踐了才有實際的意義。「分別名相不知休」,相當於現在很多研究佛經的學者,都公開地說自己不信佛,其實他根本就研究不透。在語言概念裡面是不能落實的,因為語言概念就像稀飯,從這個碗倒到另外一碗,它肯定會變少,就是說,講法人在上面講法,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總會有一些偏差。所以那些做學問的人,根據表面種種的文字去判斷,以為自己做了學問,其實這樣判斷一定會失誤。所以如果分別名相而不知道修行,不知道停止分別心,不知道迴光返照看自己內心的活動,就會「入海算沙徒自困」,就算你生生世世都在海裡面數沙,也數不完。佛經裡面講,佛已說的法像爪上土,未說的法像大地土。你去研究已說的法,只是在研究指甲裡面的那一點泥土而已,但如果你去實踐,就會知道廣闊的大地有多少土。這也是說如果只是不停地聽聞教理,好像懂了很多,但是如果不能實踐,還是徒自困。大家如果相信佛陀的教導,每天有一定的功課,讓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或者掌握一種讓心靜下來的方法,比如說念佛、持咒、打坐,每天都在這些功課上面多做一些,你狂亂的心就慢慢停止下來。持戒清凈以後,你的定力就在慢慢地增強,有了定力以後,對人生、事物看得越來越清楚。首先看外面,看身體,然後觀察自己的行為,包括自己的起心動念,前因後果,自己的人際關係,你這樣慢慢看得越來越清晰,智慧就開發出來了。當然沒有地圖也不行,沒有地圖你就是盲修瞎練,所以也要聞思教理,但不能執著在地圖上。「入海算沙徒自困」的後果是什麼呢?「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佛在很多經文裡面,呵斥一些弟子,只聞思不實修,行為上做不到,內心就不相應,只是學了一些皮毛的東西。佛所講的正法都是不可思議法,你腦子裡面一動就錯了,因為你整個泡在我執當中,在你所有的言行舉止中都表現出來。你處在被我執所困的生命狀態中,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分析東西,都很局限狹隘。如果只知道在名相上觀察自己,一定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金剛經》裡面也說,如果有人說佛有所說法,是為謗佛。意思是佛法不可思議,如果可以說,那就等於可思議,可以思議的就是世間法,所以如果說佛有所說法,就等於說佛法是世間法,那就是誹謗佛了。佛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這個詞,在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與之相應的表相,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有生有滅。如果只是去研究什麼是不生不滅,你永遠都不知道不生不滅是什麼,就相當於你沒有吃過蘋果,只是每天在那裡研究,這蘋果是什麼味道。現在大家沒吃過的水果很多,如果只是去研究,研究完了還是吃不到。「數他珍寶有何益」,就是說佛陀、祖師大德、師父們從自心中流露出來的告誡,都是他們的珍寶,如果只是用他們的語言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好像自己知識很淵博,其實跟自己毫無關係。「從來蹭蹬覺虛行。」永嘉大師很謙虛,站在明心見性的角度,說自己以前聞思佛法,研究教理,都不是真實的,還不懂得怎麼用功。「多年枉作風塵客。」風塵就是被業風所吹,像塵埃一樣。世俗的文人都有文人的習氣毛病,做學問一定要高雅。用世俗的標準衡量,比如你要會喝茶,要會寫字,要吟詩作句,要跟知識分子在一起,感覺比較清高,這叫「風塵客」。實際上他的生命還是像一粒灰塵一樣,隨著別人的觀念、社會價值而搖擺不定,這樣的生命,實際上腳跟不落地,身心不得自在。如果我們不能明白自己心的根源在哪裡,也會磨磨蹭蹭地做很多事情,回過頭來一看,人生幾十年,什麼都沒有。因為兩手空空,什麼都撈不走,你所做的一切都帶不走,自己的內心還依然迷茫,這都是「虛行」,不真實的表現。我們學習教理要準確,知見一定要正。有些人把修法當成練功夫,當成求長生不老,一定要身體健康,這就是當做世間的法來看;有些人信佛跟信鬼神差不多,搞一點迷信,看看有沒有神通。這樣做將來就是指向輪迴,這就是沒有正知正見。但你學習教理以後,有了正知正見,又不去修,那你這個正知正見也是虛的,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兩方面,要知解宗徒,「知解」就是知道了,理解了。參禪或者用功的人,我們要警醒自己:腦子裡面對佛法只是理解了,還是能看到生命的意義就在這裡?如果你只是理解,那是經書上的,是別人的;如果你看到了,有了正知正見,你依據你看到的狀態繼續去做,你的生命就趨向於圓滿,這就是知解宗徒。二、誡人天三乘第二是告誡人天三乘。大家看《證道歌》的內容: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無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1。種性邪,錯知解「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這是總綱。佛法講眾生有五種不同的種性:佛的種性、菩薩種性、二乘種性、一闡提種性、不定種性。有些人就是沒善根,根性如此,這就是一闡提種性,斷善根的;有些是屬於二乘種性,只求解脫,不求利他,讓他發菩提心非常難;有些人就是想能夠利他,成不成佛沒關係,只要能度眾生,他就很開心,這是菩薩種性;有些人就要成佛,這是佛的種性。最好的還是不定種性,可塑性很強,心念不是特別固執,解脫可以,成佛也可以,菩薩我也要修,心量很廣大,不會固執。有些人就是一根筋,一條路走到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如果堅持善的,有成佛種性的,也有成就菩薩的;如果堅持不好的,就是一闡提,死活就是不信佛法;不定種性的人,我們可以好好地調教自己。種性如果邪了,他的知解就會錯。用一佛乘的圓教思想,或者禪宗的頓悟要求,來看大家修習佛法的知解:如果你只執著做一個好人,那麼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就很有限,你的生命本來是一個無價寶藏,摩尼寶珠,你可以生生世世都不用貧窮的,結果你換了一餐飯吃完了,接下來又要飯去了,這太可惜了。我們的心性這麼圓滿,都可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每天都可以不煩惱,樂呵呵的,但是我們卻只拿這個作為一種信仰,給自己找一些行善積德的理由,而自己的內心還在煩惱痛苦。這就是人乘,只要做好人,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很狹隘。天乘就是在禪定的快樂當中,隨時都保持清凈善良,沒有任何惡的念頭,純粹的善良。但是在純粹善良的背後,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自我意識,對心性的理解就會是錯的。就是說,如果種性不正,理解上一定有錯誤。這裡更加直接地指出來,「不達如來圓頓制」的人,都是屬於知解錯了。智者大師講天台宗的圓教修行,首先要大開圓解,就是要能夠理解宇宙人生的諸法實相。五品位的凡夫,叫圓伏五住煩惱,還沒有見道,沒有見到空,但是可以理解,這個理解就是一切法都非常圓滿,都是諸法實相。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如是就體現在你的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往前走是圓滿,往後走也是圓滿;你修是圓滿,不修還是圓滿。這樣的觀念一點缺陷都沒有,非常圓滿,但是這不是一個借口,而是要你去感受。你理解了以後,去感受你的生命像圓球一樣,到哪裡都不會倒,你的任何一小點都是支撐生命的重心所在。你在這裡聽課,你的全部生命其實就在這裡,包括你的財產、家庭、事業、名利,你的所有其實就在這裡,沒有在別的地方;你等會兒出去了,就在出去的地方,那裡就是你生命的重心所在。所以你做了善事,其實你生命的全部就在善這裡;如果你做了惡業,你的全部生命也就在惡那裡;如果善業得善報了,你就在善報那裡;如果惡業得惡報了,你的生命就在惡的那裡。所以,真正圓滿的生命,無論滾到哪裡都是圓滿的。但是我們偏偏會貪著快樂,捨棄痛苦,好像自己生命的內在有漏洞,不停地需要用外在來填補,如果這樣,我們的圓解就沒有了,沒有大開圓解的人,其實都是錯的。2。二乘無道心,外道無智慧「二乘精進無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二乘就是聲聞乘和緣覺乘,也叫小乘和中乘。天台宗講三乘教法,佛比喻成三車,叫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聲聞乘,鹿車是緣覺乘,牛車是菩薩乘。小乘就是修四諦法,觀察世間一切都是苦。苦的原因就是有我執,有貪嗔痴。把這個我執拿掉了,就證得涅槃。證得涅槃是有修行方法的,就是修三十七道品,用一定的方法來看到內在的無我,證得了空性,就是解脫生死,證入涅槃了。所以聲聞乘的修法,就像現在流行的內觀一樣,觀察所有的煩惱根源從哪裡來?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痛苦?為什麼對情、愛這麼執著?那你就看自己的根源,到底你內心需要的是什麼?然後你觀察到:「原來內心有一個自我,有了自我就有我所需要的東西。」世間有相的都是無常,觀察無常的背後,就能看到一切都是無自性的。如果看到了自我的本質是沒有「我」,你馬上就進入涅槃,這就是聲聞乘的修法。緣覺乘是修十二因緣:我們每天為什麼會不停地努力去爭取,去精進?去爭取是因為你有所愛的東西,如果沒有愛,你就不會動了。為什麼會有愛呢?因為你有感受,感受好了你就愛,感受不好了就拒絕,所以有愛是因為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感受呢?是因為你的六根和六塵接觸了,接觸了就會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接觸?是因為你的心和物相對立,心物如果沒有對立,就沒有能接觸,也沒有所接觸,心和物相對立就是名色。這個名色從哪裡來呢?是你起心動念了,如果你一個念頭都沒有起來,也就不可能有後面的這一切。為什麼會起心動念?就是你心的最根源,還有一點動的地方在那裡,要看到那個動的前面,還有一個不動的。不動的那個是什麼?就是無明,是「我」。你看到那個不動的自我以後,再透過去,不動的自我就沒有了。這是緣覺乘的修法。二乘人精進用功,也能看到而且破掉我執。為什麼說無道心呢?因為《證道歌》所證的道,是大乘的中道實相,就是要把宇宙法界所有法的真相都表現出來。你證得了空性,明白了無我,只是認識生命真相的第一步。聲聞乘、緣覺乘的根本只是證得了生命的本體。但是生命中有各種各樣的妙用,大乘菩薩的莊嚴凈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還有華藏世界的種種莊嚴,都是生命的本能。生命本來就有無數的功能,無數的能力,內在的無我,只是所有能力當中最根本的一點,只是本體而已。如果你停留在這裡,你就走不上中道實相的那個道,什麼妙用都沒有,但好在不痛苦了。我們如果不進入涅槃,不證得無我,生生世世就在輪迴中,一直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解脫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如果精進用功,證得空性後,不能起妙用,就像佛說的那樣,都是焦芽敗種,長不出菩提樹苗了。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把痛苦消除,對輪迴來說有意義,但是沒有快樂,這個涅槃叫寂靜,完全在寂靜的世界裡。我覺得學習佛法第一步要證得無我,然後第二步要有菩提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把生命的真相全部開發出來。所以,二乘人還是沒有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外道在佛法裡面有兩種:一種是凡夫外道,一種是指聲聞弟子。凡夫外道就是六道輪迴當中的外道,像哲學家,他的聰明都是第六意識妄想構造起來的,他通過知識的積累,通過自己的第六意識,在可以證實的現象上面,研究得很圓滿,也能夠觸類旁通,貫穿得很有道理,但他不是有智慧。知道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相才叫智慧,從佛法角度講,實際上就是般若。世間的智慧只是聰明,出世間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你的生命在痛苦流浪,你都找不到那個根,腳跟都不能落地,就不能算是有智慧。釋迦佛時期的印度有六十二種邪見,九十六種外道。中國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學問,包括後期宋明理學,還有魏晉玄學,他們的思想很活潑,很有意思,但是哲學家的生命在死亡之後,是否能真正超越三界,按照佛經來評判一下,基本上沒有什麼希望。因為他們很難破除自己背後那個強烈的我執。自己破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大善根的再來人;指導他破也很難,我們多年聞思佛法,想把我執破除都很難,他們一般都沒有機會。另外一種外道是指已經解脫以後的聲聞弟子。佛說中道實相之外的都是外道,也只是聰明而已。對於大開圓解的菩薩來說,二乘人只明白空也是屬於一種聰明,還不是真正的大智慧,因為沒有中道智慧。3。執指為月,不得自在「亦愚痴,亦小騃」,愚痴就是沒有中道的智慧;小騃就是小丑,不能真正登大雅之堂。局限的思維、世間法都是在第六意識的妄想心當中,你能不能把妄想停下來以後,用你覺照的力量,看到自己的真心?真心遍一切處,真心自生智慧。慧能大師見到五祖的時候,就說:「弟子此心常生智慧。」自己心裏面自然湧現出來的智慧,能超越世間的知識和各種局限,從禪宗頓悟的角度看所有的知識學問,都是小意思。「空拳指上生實解。」我們捏起來這個拳頭,好像真的有個拳頭,其實拳頭和手掌沒有兩樣,外在的相變化了,所有的材料都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但是一拳頭打過去還會痛,巴掌打過去就不痛。所以世間萬法有用,但是沒有實體。把世間的學問都當成了「實解」,這是我們凡夫的共同心態。大家都覺得我很真實,讓你把那個我放下,就是放不下,其實是偷心不死,捨不得。輪迴還沒讓你感覺到真的很苦,你覺得還有奔頭,還是有可以抓得住、捨不得的地方。如果你真的願意捨得,也就舍掉了,你的東西少了沒有呢?沒有少。這樣沒有增加,那樣也沒有減少,所以《心經》講「不增不減」。「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這是指在實際用功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執指為月」。這是個比喻,我們把佛經所說的一切教理,祖師大德的開示,乃至禪宗祖師的棒喝,都比喻成標月指。標月指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月亮在什麼地方,用手指給你指過去,你要順著這個指頭,找到月亮。你不知道月亮在哪裡,看了指頭,以為月亮就在指頭上,那就錯了。所有佛經的開示都是標月指,你要通過語言看到言外之意。如果你只記住了那些名相和概念,就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了,那就是執指為月,把指頭當成了月亮。你不但沒有看到月亮,而且連指頭都看不到了,因為你把指頭當成月亮了。有很多人沒有看到佛經的意義,覺得好像背了經書,這個經就是他的,其實你背下來也不是你的。如果你還在妄想顛倒、煩惱當中,對你也沒什麼作用。所以執指為月的人,用功就特別辛苦,受了再多的苦,都是白受。我們每個人都會吃這種冤枉苦頭,比如說你要打坐,要用功,打坐就覺得坐的時間越長越好,吃的苦越多越好。結果天天在那裡熬得腿痛,痛得不行了,還要熬,熬得時間到了,很開心——「我今天坐得很多」,其實這個跟修行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不熬又不行,不順著手指頭去看月亮也不行;如果順著去看了,你就執著在這個指頭上,還是不行。包括聽經聞法,你不聽肯定不行;如果以為聽了就是你的,還是不行。在實際用功上還是要去做,聞思教理以後要想到,自己是否在「根境法中虛捏怪」。「根」就是我們的意根,六根以意根為根本,以我執為根本。「境」就是所有的對境,包括聽聞教理,寺廟、三寶、眾生,我們的人生百態。在心和境相對的時候,我們總是要抓住一點,覺得這個很好,抓住了,又覺得那也很好,抓來抓去,自己就到處流浪。要親近這個善知識,親近那個善知識,學這個法門,又學那個法門,學得頭都大了,反而不知道看自己的心,也沒有證得內在的無我。這個「虛捏怪」形容得很好,大家用手指頭把眼睛稍微擠一下,你看一盞燈就變成兩盞燈了,重影就出來了。「虛捏怪」就是在你自己腦子裡面想像出來的很多道理,實際上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些人打坐用功時走火入魔了,境界現前,對這個境界特別執著。「師父啊,我怎麼昨天晚上打坐的時候,腰裡一條蛇捆在那裡,受不了。」三更半夜,又哭又鬧,這就是「虛捏怪」。他對自己的心和外在的境,太執著、太固執了,今天夢到這個,明天看到那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學教理的人,對內在執著的相和外界存在的相,都不能瞭然。教理告訴我們,諸法實相有十個範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後果,哪怕是夢境或者是打坐當中出現的幻覺,也有前因後果,不是無緣無故的。但是幻覺有它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它是幻覺,在另一個範圍就是你的業障,就是你的行為慣性造成的,這樣分析,你就覺得很坦然了。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感覺好了,就很喜歡,就執著它。要麼就恐懼、害怕,要想辦法去對治它。其實也不用對治,一切夢境或者是修行的境界,都有一定錯誤。有些人心靜下來了會開發出一些特異功能,有些人學了《易經》,就靠《易經》吃飯了,到處給人算命、算卦,也看風水,實際上在他的生命中都是「虛捏怪」。要想真正了悟自性,這些現象都要靠自己透過去。「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這句話是用功的要點。「一法」就是根、塵、識,十八界都叫法。「根」就是你內在的,連妄想都沒有的那個。如果你看到內在有一個沒有妄想的自我,沒有妄想的明明了了,就是法執,不是如來,不能得大自在。要把這個內在的明明了了的根,也捨棄了。「塵」就是所對的一切相,不管是聲音也好,圖像也好,看見的也好,感受到的也好,都是外在的塵。「識」就是你腦子裡想到了。如果你要給自己的內證境界下個定義,說:「這是開悟的境界,這是成佛的境界,這是解脫的境界,這是著魔的境界。」你所有的判斷和下的定義全部都是妄想,全部是有一個法在那裡了。所以「不見一法即如來」是萬法歸一,一不可得。如果還有一個一,你就不能真正自在,所以心性是無有一法可得的。當你無有一法可得,把根、塵、識這三樣全部捨棄乾淨了,你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你內在的生命已經完全無我了,再來觀察一切能觀所觀,都是自在無礙。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叫觀自在,從內證修行是古佛再來,也有人說永嘉大師就是觀音古佛。三、犯重悟無生犯重悟無生就是雖然犯了重戒還能悟到無生之理,這是大乘禪法獨特的懺悔重罪的方法。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很多人在修道過程中,過去或者現在都犯了很多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是犯戒、犯重戒,甚至犯罪、犯重罪,按照因果規律,這些罪都會受到疾苦的惡報,給我們生命造成強大的障礙,就叫「業障」。「業」就是身、口、意三業,惡的三業就會造成障礙,善的三業沒有障礙。業障深重就是造的惡業太多了,障住了我們生命正常的運作。比如說生病了,我們就沒有辦法正常生活,這就是業障。生煩惱也是業障,各種逆境現前都是我們的業障。,不通暢、不順利都是屬於業障。這個業是有因必有果的,障礙是可以通過懺悔消滅的。1。事懺和理懺懺悔有事懺和理懺。事懺就是我們要拜佛,向佛菩薩發露罪愆,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從此斷掉相續心,就是從此以後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現在開始重新做人。但是如果犯了重罪,只這樣求懺悔還不夠,必須要見好相,見到佛菩薩放光、摩頂,慈悲加持你,告訴你業障消除了,這才算罪業消除。所以這樣懺悔重罪相當難,這是事相懺,要通過事相才可以懺悔。理懺在道理上講好像更容易,但事實上更難。理懺就是從一切法的本質、內涵去懺悔,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不只是要斷一個相續心,以後不再犯這種錯誤了,而是要把你起心動念的生滅心消滅了,以後不再用妄想來指導自己的生命,而是以真心引導自己。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有各種價值觀念和快樂痛苦的感受,都是建立在妄想的基礎上。如果明白了真心,就會發現這一切世間的追求、一切逃避都毫無意義,都是鏡花水月、海市蜃樓,沒有一樣能真正抓得住。真心沒有顯現出來,我們妄心所創造的世界觀、人生觀,包括各種價值觀,都是短暫無常的。所以理上懺悔就是,「心若滅時罪亦亡」,看到罪是從自己的妄想心生起來的,妄想心如果消滅了,這個罪也就沒有了,妄想和罪業這兩樣都是空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夠把外在的色法、內在的心法全部空掉,一切苦難就都能超脫過去,所有的業再也不會障礙你了,所以「心亡罪滅兩俱空」才是真正的懺悔。通常情況下,「了」有兩層意思。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了即業障本來空」,這個「了」是指理懺,就是了生死,要解脫生死輪迴之苦。「了」的第一層意思是要從道理上了解,用我們的智慧去了解生死真相。生死就是從生下來到死的過程。人在貪生怕死的前提下,有自我的感覺,有了我執才會來投胎,來到這裡,就有生死。我們在生死中隨業流轉,追求快樂,害怕痛苦,可往往追求來的全是痛苦。迷惑了造業,造業了又受苦,受了苦又更加迷惑,更加迷惑就更加造業,輪迴不息,惡性循環。如果能看清這種情況,迴光返照,明白這些痛苦的根源是從妄心而來,妄心是建立在無所得的自我上,我們在無所得的自我上,頭上安頭,假設了一個自我意識。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我意識當中,想像自己是一個好人,或者是一個壞人,或者是一個很倒霉的人,一個很有出息的人,背後總有一個自我感覺。自我感覺使我們所向都有障礙,所到之處要麼捨棄、逃避,要麼去追求、貪得,所以貪嗔痴都是建立在我執的基礎上。如果不了解這個我執,你會生生世世圍繞一個假設的自我,千辛萬苦造種種的善惡之業。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就知道原本就沒有這個自我,只是自我的一種感覺而已。但是這種感覺又很親切,所以想了解我執也並不容易,需要一定的禪定功夫,觀察到妄想停止下來,背後那個自我的存在。有時候覺得自己的長相怎麼樣,好像這個身體就是自己。有時候你身體很健康,什麼煩惱都沒有的時候,心卻很亂、很難過,這個時候你發現那個難過的我好像也不是身體,那可能是想法——想一個人、一件事,事情想不通了,心裡就亂了。但是當你的妄想全部停止下來了,什麼想法都沒有時,還是感覺到有個我在那裡,這個我到底長什麼樣呢?你就不知道了。他沒有想法,也沒有長相,沒有看法,沒有動搖,什麼都沒有,卻有一個自我的感覺,這個自我感覺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大家明白到這裡,就是了解了。揭開了自我的面紗以後,世間一切有為造作的法都是公平合理的,都是按照因果緣起的規律來展現的。如果你造了惡業,自然就受惡報;造了善業,自然有善報給你,你不用在那裡怨天尤人,也不需要擔驚受怕。好的事情來了不用得意,壞的事情來了也不用抱怨,因為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的因,自己感召的果,而造因感果的背後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是沒有了解,這是第一個層面。其實見道的人,就能見到背後的無我;如果看來看去,還是感覺內在有我,就是沒有見道,沒有了了分明地見到無我。「了」的第二層意思是了斷,這是指功夫。你已經見到了無我,但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已經習慣有我了。有些人在禪修的時候也感覺到無我,但是遇到事情就把我擺出來了。擺出來以後,自己也不喜歡,可還是要跟別人吵了再說,生氣也要氣過了再說,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慣成自然,就是業習。業的習氣會形成一種慣性,本來自己可以清凈的,它就是不讓你清凈,因為已經習慣不清凈了。不清凈的力量超過了清凈的力量,自然就感覺不到清凈。所以,業習的力量會不自覺地障礙自己。這種障礙要用了手功夫才能消除,佛經裡面說就是把四十二品無明全部斷盡,證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四德,這才是最後的了手功夫,三覺圓滿,萬德具足。這個「了」就是圓滿成佛。見道和證道這兩者,見道是第一層「了」,但是沒有功夫;證道是第二層「了」,是修道的「了」。永嘉大師告訴我們的「了」,如果從知見上說,那只是見道。有些禪宗祖師一見道了,身心痛苦馬上消失,儘管果報不一定很好,但是他心中的障礙已經完全消失了,所以是「了即業障本來空」。業的障礙很多:我們修行上的懈礬、放逸,平常生活當中,為財色名利去追逐的心態,或者身體有病,環境不自由,周圍的人事不順利,全部都叫做障礙,都是過去業的障礙。但是如果內心「了」了,知道都是因果關係,心裡自然就坦然了,就願意去接受,對我們的生命來說,種種的障礙就不再是障礙了。所以,障礙是看你的心怎麼去處理,如果有一顆善良、正面的心,用解脫的心去處理,所有的障礙都是理所當然,那你就沒有障礙可言。即便是明天死了也沒有障礙,就是生病也不叫障礙,因為你的心沒有障礙。一切都是按照因果來的,你不會覺得誰對你不好,或者這個世界哪個地方不公平,因果是最公平的,如果感受到了這個,業的障礙馬上就消失了。但是「未了應須還夙債」,夙債就是過去欠人家的債,如果你沒有「了」,沒有見到無我,也沒有見到空性,還在那裡造業,造業以後,還很固執,那麼過去欠別人的債,你還是要還的,因緣成熟的時候,一定都得還。所以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定要自己去承受。最關鍵的是我們要了達,自性本具圓滿清凈,不生不滅。蕅益大師看到《楞嚴經》的一句話,說「世界本空,空生大覺」,他立即豁然開朗,開悟了。世界一切萬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空的,沒有一件事物是真實存在的,眼睛看到的這些色相,隨時隨處在剎那生滅。就像去電腦聊天室裡面聊天,別人新註冊一個名字,換個馬甲上來了,你跟他聊,你罵他一句話,他也不生氣,其實那只是一個名字而已。但是有很多人,對方在電腦上,你根本不認識,在現實世界裡面沒有那個人,你會跟他生氣,會跟他聊出感情來,還網戀,這個問題還很嚴重。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執著也是如此,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我們妄想堅固執著,才會產生色法的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會有力量。心是有磁場的,你堅固執著慈悲,然後你看到什麼都覺得有慈悲的心,你旁邊所有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慈悲的磁場;如果你總是去看那個討厭的事物,越看越討厭,最後你看見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討厭的人和事。這就是心的力量,開始時磁波很疏散,不斷地堅固執著,磁波就會慢慢集合起來,變得力量巨大。就像我們看的動畫片一樣,如果只有兩張圖片一擺,你一看:「這是兩張照片而已。」但是如果一秒鐘播放二十張,就是一個連貫的動作,你就看不出單張的圖片了。其實,我們看到的外境全部都是快速播放的圖片,它變化的速度很快。我們覺得這個人好像是以前見過的那個人,其實不是,早已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了。我們總是執著地認為,十八年前的我和現在相同,其實早就不是了,但是如果我們執著得很深,那也沒有辦法。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識蘊最微細,我們看不到,識蘊再進一步就是行蘊,行蘊再堅固執著就變成想蘊,想蘊就已經有圖像出來了。你想到一個人,這個人長什麼模樣就出來了,有影像出來後,你對他就有感覺了,感覺這個人是好是壞,這個感覺再堅固一點,就會成型變成色法。所以一般來說母親懷孕的時候,子女在肚子裡面,母親想什麼子女就像什麼,想佛菩薩多了,子女就會像佛菩薩,如果想醜八怪想多了,生出來肯定是醜八怪,她的心念就會感召到這些變化。我們過去的妄想太多了,把外在世界都感召成現在這樣,但即使這樣,它的本質還是空,還是不生不滅。看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沒有勇氣去承擔空性。我們總覺得人生的成就要有所表現,人生的意義總是要有東西抓得住,好像這樣才是真實的。事實上抓得住的東西是枝末,是用,是相,它的本質就是空性,只有你了達空性,才真正明白,無所得才是一切法的根本。沒有正視空性的勇氣,業障就一直會障礙我們,在生活中處處會有障礙;如果你了達空性,那你的整個生活,一切境界,都沒有任何的障礙。有了障礙以後,一方面自己內心會非常脆弱,沒有承擔的力量;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空性本來就圓滿具足、清凈莊嚴、不生不滅,你卻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就是我們凡夫眾生苦樂參半甚至苦多樂少的原因,苦的、惡的、負面的你放不下,正面的、好的你又提不起來。其實承擔了好的,壞的自然就消除了。所以說「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肚子雖然很飢餓,皇帝賜給了你御膳,你為什麼不能餐呢?因為內心處於低劣、膽怯的狀態,就不敢承擔。其實背後的意思是說,人人都是佛,但是我們不敢承擔自己是佛,凡夫很難從自己低劣的心態裡面走出來。《法華經》裡面講,有個窮子,他的父親是大富長者,榮華富貴,他父親看到他回家以後,馬上把他叫過來,想把家產給他,父子相認。這個窮子當時就昏厥在地,嚇得不行,他想:「這肯定要把我抓過去,要麼就判我刑,要麼就讓我吃苦了。」大富長者只好說:「算了,讓他走吧,不要留著他,因為他心力狹劣。」我們很多時候用功修行,沒有承擔的勇氣。你可以是菩薩,但是你總想:「我畢竟是一個凡夫。」特別是女眾:「我畢竟是個小女人。」她覺得好像總要撒撒嬌,不敢做大丈夫。實際上每個人的心性都是平等的,跟佛都沒有差別,「飢逢王膳不能餐」就是自己沒有勇氣去承擔。你有病遇到了醫王,本來醫王給你葯,吃下去就好了,可你就是放不下,就是「爭得瘥」,原因是你執著這個病不放。這比喻你現在遇到了圓教頓悟的禪法,如果你在當下一念心,觀察妄想本來是空,清清楚楚的這個東西就是我,放下我執就見到了心性;如果你不能直下承擔,你的業障還是空不了。能夠直下承擔,就是得到了醫王的救治,所有的病全部消除。2。在欲行禪,火中生蓮「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在欲行禪靠的是知見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的行為,這是《維摩詰經》裡面講的。維摩詰菩薩示現居家,有妻兒子女,但是他的知見、功夫卻是大菩薩的境界。他有妻兒子女,當然也有家庭生活,也有夫妻生活,可是對他的知見沒有什麼障礙。大菩薩能夠看到五蘊皆空,不會貪著世間的慾望,一切行為就像《華嚴經》裡面講的,「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在他的境界里,每一個灰塵裡面都是佛菩薩,從頭到腳,從廁所到喜馬拉雅山,一切山河大地,一切微塵,無非是佛土的清凈莊嚴而已。這樣來說,無論是在欲行禪,還是在哪裡行禪,其實是完全平等的。無論在家、出家,還是吃飯、喝水、吃菜,沒有一樣是離開心性,離開本覺的,知見的力量非常強大。「火中生蓮終不壞」,有一個佛教故事,釋迦佛出家後第六年才有了兒子羅睺羅,一般人都懷疑耶輸陀羅有問題,老公都出家六年了,才生了孩子,其實是羅睺羅在他母親肚子裡面懷了六年。羅睺羅過去世把一隻老鼠在老鼠洞裡面堵了六天,第六天想想不對勁,就把它放出來了,結果他來生就在母親胎裡面待了六年,所以我們不要堵老鼠洞。釋迦族的人都覺得這件事敗壞了家族的名聲,就把柴火堆起來,讓耶輸陀羅抱著羅睺羅跳到火裡面去,要把她活活燒死。但是耶輸陀羅很清楚,只有釋迦佛指腹成孕,自己並沒有任何不良的行為,所以她當時就祈求釋迦佛,說:「瞿曇菩薩,你自己去修行了,我現在要遭殃了,你如果有靈感,要來救我們母子兩個。」結果她抱著羅睺羅跳到火裡面去以後,火中間就生出一朵蓮花把他們托住了。「火中生蓮」的意思是如果悟到了心性是空,是無所得,我們雖然在五欲紅塵當中生活,生老病死、種種憂悲苦惱都糾纏著我們,可是我們的內心並沒有任何損壞。不要覺得人生好像有很多痛苦的遭遇,明白心性不生不滅之後,從來就沒有受苦的人。我們覺得受苦是因為自己執著色身,執著世間的情感,妄想顛倒,如果明白了心性,這中間並沒有苦可言。「火中生蓮」和「在欲行禪」都是說,從表面上看起來,外在的環境好像都不可取,但是這中間有摩尼寶珠,掌握了這顆摩尼寶珠——不生不滅的真心,當下就可以消滅一切痛苦。3。勇施犯重悟無生後面還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這是釋迦佛在《佛說凈業障經》裡面講的,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這本經,是凈諸業障的一部經。在過去久遠劫前,無垢光如來在世說法,有一位勇施比丘,是修大乘行的,就是「外現比丘相,內秘菩薩行」。勇施比丘長得非常英俊瀟洒,莊嚴清凈。有一天他出去化緣時遇到一個女子,這個女子看到他以後,就愛上他了,茶不思飯不想,身體變得弱不禁風,很痛苦,一病不起,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得相思病了。她母親愛女心切,就去殷勤地請勇施比丘來應供,他來了,這個女子馬上就好了,但是等他走了,又不行了,就是太想他了。因為她特別愛他,所以對他特別好,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人就動了感情,後來就犯了淫戒,這時候勇施比丘也不能自拔了。女子的丈夫發現這個比丘怎麼天天跑到他丈母娘這裡,兩個人經常去那裡,到底幹什麼?他覺得有問題,就想把這個和尚殺了。勇施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就想辦法買了毒藥,讓這個女子把她老公給毒死了。毒死以後,勇施就很痛苦了,他本來還覺得愛得挺好的,結果怎麼自己一個修行人,跟人家有問題了,還把人家老公毒死了,犯了淫戒,又犯了殺戒,兩條戒都破了。他痛苦得瘋狂了,到所有的寺院求開悟的人,問能不能幫他懺悔這個罪,一邊哭一邊走,在一個寺廟裡碰到了一位菩薩,這個菩薩叫鼻揉多羅菩薩。鼻揉多羅菩薩有大神通力,一看他這麼虔誠,又犯了重罪,說:「你的罪還是有辦法懺悔的。」那麼怎麼懺悔呢?菩薩就把他帶到一個樹林裡面,就在樹林裡面顯神通,進入如來寶即三昧,全身放光,每一個毛孔裡面都出現無數的佛,這麼多佛都放光照在勇施的身上,無數的佛都給他講法。講了「諸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痴恚愛,法無作無處,如虛空清凈」。勇施聽了以後,立即進入如鏡影觀。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看到的一切法都是鏡中的影子,不是真實的。我們世間輪迴的這一切,都是水中的月影,而不是真正的月亮,凡夫因為愚痴迷惑,在其中分別愛恨。一切法的本身就是無作,因為法性本來是虛空,無所造作,也沒有處所。處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都是空的,十二處、十八界也不可得。讓他認識到不可得以後,說「如虛空清凈」,就是整個法界都像虛空一樣,本來很清凈。勇施聽到這裡就證悟了無生,才觀察到其實自己過去世跟這個女子、她的丈夫,也是有這個因,才感召到今生的這個果。才知道殺別人也是因為別人殺過他,他跟別人的妻子這樣,也是別人跟他的妻子以前曾經這樣。完全看到了因果緣起和背後無所得的空,他就從中開悟了,然後精進修行,很快就成佛了。釋迦佛說,那個鼻揉多羅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勇施菩薩現在已經在娑婆世界的西方,無量恆河沙佛國以外,在那裡弘揚佛法,他的國土叫常光凈土,佛號為寶月如來。這個故事的意思不是說犯重罪不要緊,而是說悟無生更重要,你悟得無生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4。如來秘訣,明心見性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熒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這也是指大乘的禪法。「師子吼,無畏說」,就是一般的人不敢講,犯這麼重的罪還能夠悟道,不明白大乘心性的人是講不出來的。歷史上也有很多犯重罪的人,一念心懺悔了,馬上就消除了這個罪業。「師子吼」沒有畏懼,百獸一聽到獅子吼的聲音,馬上就趴在地上不敢動了。這代表佛所說的正法,世間所有的聲音,在佛法的聲音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頑皮靼」是指小兔子,就是小兔子懵懵懂懂的,什麼都不懂,執著這個,又執著那個。比喻很多人在修行路上,為了一點小小的威儀,就在那裡覺得自己犯罪了,抓不住根本的地方。有些人學佛很多年了,到廟裡面看到別人穿裙子,覺得罪業太重了,搞得別人都不敢來廟裡了,當然我們要告訴別人到廟裡面不要穿裙子,要威儀,要教別人規矩。但對於那些什麼都不懂、沒有進過佛門的人,你應該有慈悲心,慢慢地去調教、引導她,不能讓她覺得好像佛門太可怕了,一進來動不動就是犯罪,就是錯誤,搞得人家都不敢來。沒有方便,往往會把很微小、無足輕重的事情,放大得好像特別嚴重,生死大事反而看不到,什麼都不管。「只知犯重障菩提」是指一般沒有智慧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重罪是指殺、盜、淫、妄,破這四根本戒都算重罪,犯重當然是障礙菩提的,但是他又說「不見如來開秘訣」,如來在這個背後還有秘訣可言。戒律可以分為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別解脫戒的每一條戒都趨向解脫,以四分比丘戒為根本,也叫小乘戒。小乘戒重視戒相,就是戒相條文規定你怎麼做,你就必須按照這個去做,如果你在戒相上犯了錯誤,它也有相對應的結罪。就是如果犯了什麼罪,你就要墮落在哪裡多少年,在戒律裡面都講得很清楚。比如說破殺生戒要墮地獄,在哪層地獄多少年;破偷盜戒,偷了多少,然後在哪層地獄呆多少年;犯淫戒要墮到無間地獄多少年,有些是多少劫。一劫有多少年是可以折算的,戒律裡面都講得很清楚。佛看到每個人犯的罪,有障礙菩提的因果在,所以根據因果的規律來結罪,這是障菩提。大乘菩薩戒是心戒,更重視內心世界。外在行為可能犯錯誤了,但是你內在的發心會超過外在的錯誤。比如說《大智度論》裡面講:五百個商人到海里采寶,回來的路上,有一個人動了邪念,想把四百九十九個人都殺掉,自己獨吞一船的珍寶。他磨刀的時候,被一個在打坐的菩薩看見了,也看見了他的起心動念,這時候怎麼辦呢?菩薩要是叫起來,這個人肯定沒命了,其他人肯定過來把他打死,那些人都犯了殺人罪,罪過很重;如果他不講,這個會把別人殺死,那他的罪業也很重;如果菩薩悄悄地去勸他,菩薩也會被他殺死,這人罪業還是很重。想來想去沒辦法,菩薩就自己去把他殺了,菩薩知道殺人要下地獄,怎麼辦呢?菩薩就發心,「那就我下地獄吧」,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是菩薩在地獄裡面卻感受天人的福報,一點痛苦也沒有,這是他的心力超過了外在的業力。外在業力的果報也有,否則就沒有因果了。小乘罪很難懺悔,特別是四根本戒是不通懺悔的,必墮地獄無疑。但是大乘戒有時候還可以懺悔,你要了悟無生才算懺悔。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已經破了根本戒,下一期就要下地獄,在下地獄之前,趕緊解脫,心安住在無生的世界裡,然後即使你下地獄也沒關係了。犯了重罪就會遭受果報,凡夫下去當然會受苦,解脫了以後就是下去度人了,到那個地方去做榜樣。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如果你現在不成佛,就會在輪迴里受很多苦;你現在趕緊先成佛,再來做人,就是千百億化身來度有緣眾生。雖然果報一樣,但是你內在的感受完全不同,所以大乘更重視內心的開悟,你悟到了無生之理以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說「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些人在內心始終糾結於戒相上犯的錯誤,就是沒有看到如來還有這個秘訣,這就是天台宗講的「大開圓解」,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明白心性,這個秘訣就沒有用。5。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有二比丘犯淫殺」是《維摩詰經》裡面講的故事。有兩個比丘,一個犯了淫戒,一個犯了殺戒,他們去請教優波離尊者。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是律宗的祖師,律藏就是他誦的。尊者就根據戒律,說犯殺戒要下地獄多少劫,在哪個地獄受多少苦,犯淫戒的人要下地獄多少時間,直說得兩個人好像是殺人犯被抓住一樣發抖。正在害怕的時候,維摩詰大士過來對優波離尊者說:佛的智慧像太陽光一樣,你這點智慧像螢火蟲的光一樣,是不夠的。尊者就向大士請教。維摩詰大士開示說:佛講一切法不可得,生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這兩個比丘的心慢慢安下來了,接著聽下去就開悟了。其實佛經裡面講的很多故事,都是給我們的示現。這兩個比丘都有宿世深重的善根,才能碰到維摩詰這樣的大菩薩,而且一聽他講法就能夠瞭然。開悟了以後,他們的疑心就完全消除了,所以後面說「維摩大士頓除疑」,把他們的疑心去除了以後,「猶如赫日銷霜雪」。天台宗的懺悔有實相懺,就是你明白了諸法實相以後,那個懺悔才是真正的懺悔,叫做「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在《普賢觀經》裡面有一段話講實相懺,就是「若遇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你想懺悔,要坐在那裡念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世間一切都有因有果,因、緣、果、報是必然的。你造了這個罪,根據這個罪必然會產生它的結果,可是這一切因果緣起的背後,都是無所得的空性,我們正因為不明白這個空性,所以生生世世在這裡輪迴。如果你明白了空性,你就心甘情願地去接受自己的因緣果報,在天堂沒關係,下地獄也沒關係,地獄和天堂都是空的,人也是空的。雖然人的本性是空的,可是我們的家庭,妻兒子女,還是宛然存在,這種宛然存在就是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一旦你把從相到性、從表到里的因緣果報全部看清楚了,內心的疑惑馬上消失,就把無始劫以來的我執打破了。沒有悟得無生的道理,就不是實相懺,只是口頭說沒有用。四、解脫不思議「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這是永嘉大師對不可思議的大乘頓悟禪法的表述。解脫力不可思議,就是我們無法用自己的妄想心去思維,無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述。這個解脫力就是戒、定、慧之後的力量。你持戒清凈,然後定力具足,最終要有無漏的智慧,有了無漏的智慧才能解脫。無漏智慧從哪裡來?就是一念相應的智慧。當我們持戒清凈或者修習禪定,關注自己的內心,看到起心動念之前的這個了了靈知,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看清楚了,智慧慢慢就增長起來了。怎麼解脫呢?我們把身外之物、身體、思想這三樣全部放下,剩下來的就只有明明白白而已,我們就是把明明了了的這個當做自己,生生世世就圍繞這個自我,所有思想都是從這裡產生出來的。你知道這是杯子,這是我熟悉的人,這是我不認識的人,這些都是在你明白以後才產生的分別。所以分別是從明明白白這裡來的,但是在明明白白這裡,我們就得不到解脫。因為執著明明白白的是「我」,所以就不得解脫。大乘頓悟法門,像六祖大師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實我們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我們明明白白的這個狀態也是清凈的,但是我們抓住它不放的時候,就不得解脫。如果把這個自我意識、自我感覺拿掉了,不要想也不要說,就是不思議,這個力量非常巨大。「妙用恆沙也無極。」妙用像恆河沙數一樣,應對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靠這個。我們這個明明白白的心就像鏡子一樣,所有境界現前,它只會覺照這些境界,很清楚。如果大家能夠在這個地方用功,看見自己妄想還沒有起來之前,清清楚楚的,然後外面的境界現前了,你就知道每個境界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世間最高的智慧就是因果兩個字,你如果懂得因果,那就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不懂得因果絕對沒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古聖先賢都是勸人行善,因為根據因果規律,有善心善行,你的結果就是善的結果,有噁心惡行,那就是惡的結果,待人接物,處理事情都是這樣。拍桌子生氣就是生自己的氣,你的結果就不會好;如果你把房間打扮得很漂亮,對它也說,「你很好」,你心念起的就是善念,你的整個正報、依報環境都會善良起來。你的心一個念頭都沒有,在很明了的狀態下,你可以像鏡子一樣,慢慢地照著生活當中的人、事、物。張三過來跟你講話,他在吹牛,你馬上就會看到,而且知道有吹牛的因就會有吹牛的果;這個人很老實,你就知道他是老實人,他現在行善,你就能看到他將來會得到善果。明白了世間的因果以後,你會發現,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背後沒有哪一個人能夠主宰,因為都是按照因果規律在運行的。我們現在一念不生、明明了了的這個,其實是無我的,大部分人也覺得了解了無我的道理。但是每個人背後就是不甘心沒有「我」,還是想:「我要證得無我,我要成佛,我要證涅槃。」沒有我怎麼行呢?沒有我,修行白修了,沒有我怎麼成佛!有個人說:「沒有我怎麼行,我老婆跟別人走了。」但是如果你像鏡子一樣在那裡看,看久了以後你會發現:沒有「我」才是正常的,有「我」其實是假的,因為有「我」才有那麼多麻煩,沒有「我」,所有的麻煩都沒有了。妙用恆沙是指明白無我以後,一切法現前都是你生命的妙用,都不會有任何的障礙,所以是沒有極限的。「四事供養敢辭勞。」「四事」就是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卧具包括房子、床鋪等;「敢辭勞」就是不辭辛勞。真明白了無我,明白妙用恆沙之後,對一切眾生、三寶,就是把自己的衣、食、卧具、醫藥全部供養出去,也不會覺得辛苦,養活一切眾生的色身,也不覺得自己是勞累的,因為背後沒有自我。這樣的人就是「萬兩黃金亦銷得」,把世間所有的財富都給他,或者他享受任何東西都不會消除自己的福報,這是指開悟的人。大家到寺廟去,看到齋堂里都有兩句話:「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意思就是說如果「五觀」明了,黃金吃下去也能消化,用再好的東西供養三寶,出家人也是有這個福報消受的。但是如果你貪心、嗔心、痴心,貪嗔痴這「三心」還沒有「了」,喝一滴水你都消受不了。水喝下去也是人家的辛勞,你消受不了,要還人家,所以不思議的解脫力非常重要。「粉骨碎身未足酬。」在無盡的輪迴中,確實沒有人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來於我執。如果我們知道在我執這個地方,能夠把生死透過去,那麼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佛恩於萬一。三寶的恩德使我們在生生世世、頭出頭沒的苦海中得以解脫,這樣的恩德,哪怕再經無量劫,粉身碎骨,也報答不完。「一句瞭然超百億。」如果當下能夠直接契入,能明白一切法不生不滅,立定腳跟,其他所有語言文字都沒有意義了。如果不能當下承擔的話,那還是要繼續努力。當下能夠「一句瞭然」,一句話就夠,不需要多了,這句話是什麼話?大家自己去參。

推薦閱讀:

鑒別不鏽鋼水槽質量優劣好方法
白酒鑒別方法大全,告訴你14種鑒別白酒的方法!超強幹貨!
鑒別花心男人的絕對武器
紅珊瑚鑒別

TAG:鑒別 | 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