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N刷完所有奧斯卡入圍電影的豆友,寫下了這篇超強長評
本文來自豆瓣網友TheGZMovieGuy的日記
明天就到2016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了。
對於作為影迷的我來說,有什麼比在大屏幕上好好重溫這八部代表著2015年電影界(至少是好萊塢)最佳的提名影片更好的事呢?而在八天里連續觀看這八部讓人印象深刻的2015年佳作,其實也是一個橫向比較它們的好機會。況且能夠在Cinerama巨大的橫幕上再次觀看這些震撼的影片,大概過了這次就沒有機會了吧?話說回來,我才發現除了《房間》,《火星救援》,以及《大空頭》之外,我並沒有好好寫過關於其他五部影片的影評,真是慚愧至極啊…… 順便補一下好了!
由於Cinerama這個比70mm IMAX還要寬的屏幕,走視覺路線的幾部影片註定會有著不可超越的天然優勢。這包括大概是對上十幾年動作特效場面最強的《瘋狂的麥克斯》,播放特殊高亮度版本的《火星救援》,以及毫無疑問幾乎已經鎖定奧斯卡最佳攝影的《荒野獵人》。但對於非視覺系影迷的我來說,電影本身的製作質量才是他們能打動我最重要的理由。電影中最赤裸的故事,最真摯的角色構造,和最深邃的主題思想,才是偉大電影能在漫長的歲月里留下自己印記的最重要原因。
希望大家有空的話也能夠跟我一起重溫這八部影片。畢竟在我看來,無論這次的奧斯卡提名是多麼的充滿爭議(《卡羅爾》?黑人電影?),這八部電影都足以在往後的日子裡代表著我2015年觀影的最深印象。
廢話不多說了,下面是我第N+1刷這八部電影后的感受和比較。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喬治·米勒瘋狂的傳世傑作
喬治·米勒,這位《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主創,在此前的幾十年里像是厭倦了吵雜的引擎聲一樣,僅僅為觀眾們帶來了如《小豬寶貝》和《快樂的大腳》般的合家歡電影。這或許是因為他在特地等待別的電影人趕上他腦子裡想像的動作場面吧?不過他終於等得不耐煩了,所以在2015年製作了《狂暴之路》這部《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最新作品。
這部末日電影,猶如喬治·米勒對世界上其他的動作電影製作人宣布他們的末日已經到來一樣,將在長久的未來成為所有動作片的標杆。《狂暴之路》就像喬治·米勒對著這些在他看來幼稚至極的動作片製作人說:「孩子,好好看老爹我是怎麼做的,好好給我學著點吧!」
瘋狂的導演兼編劇喬治·米勒
這是我第三次看《狂暴之路》。而我必須羞愧地承認,前兩次我並沒有選擇最大的屏幕和最好的音效去觀看這部一開始我沒預料到將會名留青史的傑作,甚至其中一次是在那細小的11寸電腦屏幕上播放的。儘管這樣,《狂暴之路》依然輕鬆進入我2015年的十佳之列。而這次在Cinerama超過20米寬的熒幕前觀看這部讓人血脈僨張的奇蹟作品,則讓我對《狂暴之路》和喬治·米勒有了更加無與倫比的敬佩。
在我看來,《狂暴之路》和另一部提名影片《荒野獵人》代表著故事無比精簡,卻因為製作質量奇高而被大幅度提升檔次的電影。相信不少觀眾都在詬病本片看似只有動作場面而沒有任何有意義故事的設置,感覺這實在是違反了電影媒介的常規做法。也正因這樣,不少人覺得無論《狂暴之路》的動作特效做得如何讓人震驚,畫面拍攝是多麼的瘋狂震撼,它充其量也只是一部上佳的動作電影而已。要說它是一部傳世傑作,或許多少有點牽強?
而我也不能反對這種說法。畢竟作為對《瘋狂的麥克斯》系列毫無了解的絕大多數普通觀眾來說,麥克斯到底是誰,一開始他看到的幻象到底代表著什麼,這些並非可有可無的線索雖然有小部分可以粗略猜測,但大多數卻只能讓觀眾一頭霧水。而電影也沒有常規地以對白把信息傳達給觀眾,反倒是以那些史詩般的動作戲微妙地把線索交給大家,甚至連最重要的角色構建也帥氣地用連串的動作場面來表達。比如雙主角麥克斯(湯姆·哈迪飾)和弗里奧沙(查理茲·塞隆飾)之間的關係如何從一開始扭打在一起的互相抵觸,發展到沼澤地狙擊時的依賴信任,再到最後麥克斯的捨身相救。這些對於角色發展的描寫並沒有像大多數普通電影般用對白直接給觀眾說明,而是以令人窒息的動作戲中微小的細節使大家理解信服。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喬治·米勒尊重觀眾們智商的表現。比起乏味地一字一句陳述事實,他深信觀眾們能從豐富的動作畫面語言中提取他想要傳達的必要信息。在觀眾們對聰明商業片有著高度渴望的今天,《狂暴之路》就像沁人心脾的清泉一樣為我們解渴,展現了現代電影大片應有的模樣。
讓人瞠目結舌的實效特技
實際上,就算《狂暴之路》僅靠它那些將成為未來動作片標杆的震撼場面也足以在電影史上佔得一席位。驚人的畫面在影片中一個接一個地不斷出現:裝置在坦克履帶上的轎車殼,飛躍在半空中的摩托車黨向敵人拋下炸彈,吊在細長杆子上鐘擺搖晃的戰士,當然還有那個站在擴音器前演奏著噴火吉他的變異體。試想著一部電影中充滿了這些不可言喻的元素已經是一件非常難以置信的事情了,而《狂暴之路》更是由始至終沒有嘗試去向觀眾解釋這些元素的由來。普通的科幻電影只能嘗試在劇情推進的同時構建出奇特的世界觀,而《狂暴之路》的世界觀早已在喬治·米勒的腦中構建完成了,在播放時間裡電影要做的只是不斷地援引這個世界的各種奇異現象。偉大的科幻電影多半都有這種感覺,例如《星球大戰》原作三部曲中從來沒有科學地介紹過原力是什麼,但觀眾們不但能接受這種設定,更因此而為它的神秘感而著迷。到了《狂暴之路》,那些全身蒼白的光頭戰童為什麼要在犧牲前往嘴上噴洒銀色粉末,觀眾們雖然無從得知,但卻能從中了解到戰童們對不死喬的誓死忠心。不僅如此,喬治·米勒還以這些神秘荒誕的元素構造出各種充滿節奏又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儘管是第三次觀看影片,屏住呼吸的危機感卻依然從電影第一分鐘開始就籠罩著我,直到故事結束。「怎麼有可能拍出這種畫面?!」的震驚不斷在我腦海中出現,包括當麥克斯在高速前進的跑車上倒掛在半空頭離地面近在咫尺的時候,以及看到其他幾百個同樣刺激而讓人忘記呼吸的畫面的時候。歸根到底,《狂暴之路》因為使用了大量讓人瞠目結舌的實效特技而使得這些充斥著影片的危機感變得極度真實,甚至比其他所有包括《末日崩塌》在內的電腦特效災難片所製造的危機感都要真實得多。
女權?
但《狂暴之路》所感興趣的除了這些其他電影人無法企及的動作場面外,還有更多不同的主題思想。關於希望與救贖在電影中的明顯表現,相信所有觀眾都不會有所疑惑吧?但電影中對女性甚至女權的描述,卻引來了不少的非議。這其中一個明顯的原因當屬由查理茲·塞隆飾演的弗里奧莎實在比正常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強大太多了。要說腿長兩米氣場十米的她是《狂暴之路》真正的超級巨星應該一點都不過分。甚至可以說,電影的題目應該叫《瘋狂的弗里奧莎》才更貼切吧?回看整個2015,電影界還為我們奉獻了更多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包括《碟中諜5》中的伊爾莎以及《原力覺醒》中的蕾伊。她們不同於以往傳統女性角色只為男性角色服務的單薄存在,而是有著引人入勝的人物深度以及不輸男性的生存能力。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女性角色的出現應該得到讚譽才對,因為這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更為接近。但弗里奧莎的這種獨立強大卻也不可避免地為《狂暴之路》帶來了關於女權的爭議聲。
說起來,好萊塢有一條衡量女性在流行文化中地位的著名標準,名為貝克戴爾測試。要通過貝殼戴爾測試,電影必須由兩位有名有姓的女角進行對話,而他們的對話內容不能關於任何男性。而《狂暴之路》在很多電影依然無法通過貝克戴爾測試的今天不僅輕鬆達成所有標準,更可以說是把這些條條框框都摧毀殆盡。也正因為這樣,人們容易把這部電影看作是一眾女性角色的復仇,看作是女權的宣洩。而我雖然對這種解讀表示理解,卻認為電影中對女性的描寫並非集中在女權上。本片中的女性在這片荒地中受到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威脅實際上是貫穿整個《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而這多少也算是對現實世界的映射了。但《狂暴之路》中弗里奧莎的這趟旅程所表露的主旨卻不僅僅是為了要脫離不死喬,反而更多的是對遠離瘋狂世界的凈土的苦苦追尋。這也是為什麼「誰殺死了這個世界」這句話多次在電影中以不同形式出現,先是塗鴉,再是對白。儘管受盡屈辱,驅動著這幫由弗里奧莎為首的女人出逃的卻更多的是她們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她們對生命的惻隱之心,而不是她們的憤怒。
What a Lovely Day
說了這麼久,難道《狂暴之路》就沒有缺點嗎?當然有,比如由尼古拉斯·霍爾特飾演的納克斯轉邪歸正的變化有點太過突兀,再比如對於麥克斯的描寫稍微有點過少,但這些都瑕不掩瑜了。如果真的要挑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倒會是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在電影院觀看這部傳世佳作的機會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了。缺失了巨大屏幕以及震撼音效的《狂暴之路》,儘管不會喪失它引人入勝的內核,但大概會對不起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瘋狂屬性吧?這就像我在Cinerama觀影后不得不立刻去購入它的藍光影碟,回到家卻不敢在那渺小的31寸電視上播放一樣。畢竟,對於這種將會像《阿拉伯的勞倫斯》一樣被影迷們津津樂道的傳世佳作,只有在大熒幕上觀看才能配得起它們的身份。
而70歲的喬治·米勒在續集里究竟還能帶來怎樣的瘋狂,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火星救援》
呆萌vs小李?
良久之前,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男演員之爭在兩位同在紐約出生有著義大利血統的男神之間展開:羅伯特·德尼羅vs阿爾·帕西諾。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他們甚至同時為《教父》里的邁克·柯里昂試鏡,而影迷們也為他們在《導火線》中僅有的同台演出而感到格外興奮。雖然較量的結果在今天看來一點也沒有邁克·柯里昂這個角色最終的選角那麼明確,但這場較量卻給足了影迷們長達三十年的談資。
時間推進到今天,2016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似乎終於把這個世代的最強男神之爭推上桌面,那就是出演《火星救援》的馬特·達蒙(下稱呆萌)vs出演《荒野獵人》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下稱小李)。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兩位演員所出演的作品,你都不能否認他們對當今票房的影響力。而作為同世代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們被各方面比較只能說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了。
而在歡聲笑語中再次走出《火星救援》的放映室時,我不得不感嘆,雖然《荒野獵人》讓小李基本鎖定本次的奧斯卡,但這個回合較量中呆萌的落敗卻多少是因為《火星救援》的局限性,而並非他演技上的不足。
孤獨感?
這是我第四次在大屏幕上觀看《火星救援》,而這幾乎在5個月後的回顧卻讓我對《火星救援》有了新的看法。我對電影總體的評價沒有太大變化,依然覺得這是不可多得甚至超越《阿波羅13號》的宇航類科幻電影。一眾大牌配角雖然出場時間短暫卻精彩的演出給電影加分不少,而充斥全片的笑話在各大商業片中也顯得十分聰明。明智地放棄過分矯情的元素也成為了《火星救援》的另一大亮點,因為在這種災難片里大部分觀眾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電影將會在某一刻以呆萌的家人刺激他的淚腺,但電影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一秒鐘關於這方面的討論。這讓大家的焦點都落在了主角使人敬佩的樂觀性格上,而他散發出來的正能量當然就是大家喜歡《火星救援》的核心原因了。這部電影是那麼地充滿正能量,以致於到最後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會覺得連反派的缺失也是可以接受甚至理所當然的。畢竟對於渺小的人類生命來說,浩瀚的宇宙才是這部電影里最大的惡人。
但無論這是一部多麼讓人叫好的電影,我卻必須為呆萌無法贏得這次跟小李的對壘而喊冤。《火星救援》雖然是一部上佳的作品,但多少又與2012年的《逃離德黑蘭》相似。比如均是商業大片的它們略顯意外地得到了影評和觀眾雙方面的讚賞,而劇情方面它們也都緊湊而不失深意。但同樣相似的還有兩部電影對他們的主角描寫的無奈缺失。在《逃離德黑蘭》中,電影對於主角在現實情況與道德選擇之間的掙扎描寫異常欠缺,因而在他選擇履行自己責任的時候顯得格外唐突。而《火星救援》中,主角馬克本來所處情況的絕對孤獨感卻因為電影中穿插地球方面的情況而被不斷削弱,更由於電子日誌的存在使得他可以跟觀眾直接交流。雖然這種降低的孤獨感被出色的攝影以他隻身一人在荒漠中行走的畫面所彌補,但在我看來,正因為馬克能夠在劇情中長時間跟不同的媒介交流,使得他在終於久違地與地球取得聯絡時的感動度降低不少。這不是說馬克這個角色不好,更不是說呆萌對他的演繹有所不足,畢竟包括我在內的絕大部分人喜歡《火星救援》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他充滿正能量而又幽默感十足的人格魅力。但也正因為是這樣的設定,馬克本該有的許多描寫內心狀況的戲份也意料之中地被減少,而呆萌也只能無奈接受他贏得最佳男主角的籌碼寥寥無幾這個事實了。對於呆萌來說,在看到對面小李震撼地失聲爬完全程的表演之後,估計也只能感嘆這次敗下陣並非是演技的原因,而僅僅是角色設定的問題吧。
雷德利·斯科特終於恢復好狀態
當然這些抱怨都只是吹毛求疵罷了。電影中其他大量的亮點,包括迪斯科音樂的搞笑,雷德利·斯科特恢復正常狀態的出色導演,以及遠赴約但拍攝的絕妙沙漠景色,就不一一詳述了。儘管在之前的金球獎中略顯低級地把影片提交到喜劇類影片讓我感到比較不齒,但這畢竟是製作商的宣傳手法而已。對於《火星救援》來說,作為商業大片能最後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對製作團隊來說無意已經是一種巨大的勝利了。除此之外,相信不少觀眾也會樂意於看到它贏得最後的勝利吧?畢竟這是提名影片里唯一一部由始至終都充滿著正能量的影片呢。
《間諜之橋》
老斯皮爾伯格的收斂佳作
影迷們在每一年的年末頒獎典禮前後常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最佳影片總是這些無聊的電影?為什麼像《侏羅紀世界》或者《星球大戰》這種刺激的爆米花電影總是極少會獲得學院評委們的親睞,而那些平平無奇毫無激烈情節可言的劇情片總是可以贏得票選?我對此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而從今天開始,我將要連續觀看四部同樣可以歸入這個「無聊」類別的最佳影片提名 - 《間諜之橋》,《房間》,《布魯克林》,以及《聚焦》。
打頭陣的是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間諜之橋》,而它不受大家親睞和被給為「無聊」類最佳影片是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作為一個關於蘇美情報機關對壘的間諜電影,它沒有任何諜戰片常有的的動作場面,也沒有一個看似真正迫在眉睫需要完成的任務。由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主角詹姆斯·多諾萬隻是一個平民律師,政府也沒有任何給予他外交能力的頭銜,而他甚至在電影的重要階段被反覆告知不要去冒險追求沒有意義的目標。由對白搭建的劇情起伏也很難讓大家有情緒上的起伏,儘管編寫這些精彩對話的是怪才編劇科恩兄弟。
里朗斯與漢克斯極度微妙的演出
是的,這是一部收斂至極的電影。但逐漸變老的斯皮爾伯格已經不是第一次以化繁為簡的極致收斂挑戰歷史題材劇了。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間諜之橋》的預告片時我並沒有特別的興奮。「哦,斯皮爾伯格又要拍歷史劇了。又是湯姆·漢克斯主演啊,估計也差不多哪裡去吧?」這大概是我當時最真切的感受。第一次看完本片之後,我的感覺與觀看他的前作《林肯》之後幾乎是一樣的。平平凡凡地敘述一件改變歷史的事情,配合上異常收斂的配樂,最後再加上丹尼爾·戴·劉易斯對總統林肯的封神級別演出,結果就是一部同是受到評委們親睞,卻很難打動大眾的電影。
斯皮爾伯格在過去幾十年里用他那些深入人心的傑作證明了他的製作就是質量的代名詞。在這長長的一列優秀作品裡,一部分是為人津津樂道能在朋友們聚會時播放讓大家一起觀賞,充滿娛樂性的佳作,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而另一部分則是雖然在電影院看完以後覺得是極好的,卻因為它比較無聊的題材和表現方式而讓人沒有重看衝動的作品,比如上面提到的《林肯》。而《間諜之橋》,應該毫無疑問地被大多數觀眾歸為後一類。它的好毋庸置疑,但我怎麼可能大家聚會的時候讓朋友們去接受這平淡的煎熬呢?
這或許是斯皮爾伯格隨著年歲增長作為導演的改變,畢竟我們不難發現越到後面他就越少接觸爆米花類的大片和科幻作品,反而選擇越發收斂的歷史題材劇。到了《間諜之橋》,這種收斂在電影里的顯示是全方位的。主角多諾萬和配角阿貝爾的角色構造完全依靠於他們微妙的對白和行為來展現。例如我們從多諾萬被跟蹤後機智的語言反擊中看出他是一個睿智而不會屈服的人,再例如我們從阿貝爾幽默而意味深長的「那有什麼幫助嗎?」中能得知他是一個臨危不亂的人。在配樂上,斯皮爾伯格的收斂甚至讓他在得知長期合作的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缺席後,一度決定電影中不用任何的音樂。雖然最後還是由十三次提名奧斯卡無一斬獲的托馬斯·紐曼譜寫歌曲,我們卻還是能發現配樂極為零星,但這種恰到好處的肅靜反而讓電影的緊張氣氛有所升級。這種極致的收斂甚至蔓延到攝影上,極簡的鏡頭活動卻能在最不打擾觀眾的情況下用最好的方式為觀眾呈現故事本身,但這些漂亮的畫面和鏡頭感覺卻從來不會因為使用過度而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使他們分心。
而漢克斯,這次則還是那個低調而有效的漢克斯。雖然沒有任何炫耀演技的場面或者驚險的動作戲,電影中他通過言語給觀眾們帶來的懸念卻一點不少。只靠純粹唇槍舌戰的他,展現出來的卻比普通諜戰片更為真實。但與漢克斯相比,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飾演阿貝爾的馬克·里朗斯卻是電影中最大的亮點。這位戲劇舞台出身的演員就像導演追求收斂的延伸一樣,雖然話語不多,但每一個眼神和動作中都能微妙地傳達出足夠的信息讓觀眾們了解阿貝爾是怎樣的一個人。
還是那個斯皮爾伯格
隨著職業生涯推進不斷做減法的導演,相信斯皮爾伯格不是第一個。他的這種收斂雖然使得觀賞這部電影的門檻被無奈提高,卻也讓我少有地感到電影本身真正成為敘述事件的最好媒介。它不會呼喊著需要觀眾的關注,但耐心的觀眾卻能對故事本身對所有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刻的了解。
看著斯皮爾伯格今年暑假準備上映的新作《吹夢巨人》的預告,我才意識到《間諜之橋》或許標誌著他的這段收斂時期將要告一段落了。而雖然很可能再次在奧斯卡上毫無斬獲,一個最佳影片的提名其實至少也是評委們對他這種自我挑戰以及對這部他近年來的最佳影片有所肯定吧。
《房間》
像孩子一樣去愛
2015年有兩部關於孩子們童心的優秀電影,一部是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房間》,另一部則是被整個頒獎季無視的《無境之獸》。恩,我其實真的覺得《無境之獸》是他們之中更好的作品。以伊德里斯·艾爾巴為首的演員們在電影中出色的演出配得上任何獎項的提名,只可惜今年的奧斯卡還是那樣的白色恐怖。至於凱瑞·福永,這位自《真探》以來被高度關注的電影人,則以一己之力包攬導演劇本和攝影,給出了出色的成績單。可惜因為它以網路取代傳統電影院的發布形式在老邁的奧斯卡評委們看來有失偏頗,只能被殘忍忽視了。
好的,無恥地給《無境之獸》打完廣告之後,我們還是回到《房間》上吧。就像上一篇《間諜之橋》的回顧所說的,《房間》同樣會容易被歸入「無聊」類提名影片的行列。這樣說當然有點太過分了,畢竟在情感起伏上,就連其他的提名影片都比不上這部由不為大家熟知的布麗·拉爾森和雅各布·特倫布萊出演的精彩禁錮劇。而雖然「媽」和傑克只在電影的前半部分被肉體上禁錮起來,導演倫尼·阿伯拉罕森貫穿電影對兩位主角精神上的禁錮以及最後如何在孩子傑克的帶領下走出噩夢的描寫,才是《房間》能打動人心的最重要武器。
拉爾森和特倫布萊在拍攝現場也是親密無間
翻看我之前寫的《房間》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753796/),我才發現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讚歎特倫布萊無與倫比的演出。而在再次觀看影片後重新審視這種讚譽,我只覺得奧斯卡沒有至少給他一個提名真的是本屆中最大的冷落。如果奎文贊妮·瓦利斯能憑《南國野獸》提名,為什麼特倫布萊在《房間》里的演出不可以?要知道,《房間》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整個故事真正的講述者,正是這位十歲的演員。我們跟他一起和房間里的物品打招呼,我們跟他一起第一次赤腳接觸潔白無瑕的地面,我們跟他一起第一次看到可愛的小狗,我們甚至跟他一起最後一次跟房間說再見。這也是為什麼觀眾那麼容易對他投入感情的原因。對於傑克來說,房間本來就是他的全部。而跟隨著他發現這個狹窄房間以外的世界,則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孩子們初心的樣子。不僅如此,我們還伴隨著他以溫柔的赤誠之心幫助「媽」走出這一場宅男。從無奈被禁錮,到驚險逃脫,再到初次接觸這個陌生的世界,我們跟蹤著這位孩子的視角一路走來。而當特倫布萊用他柔弱的聲線略帶羞澀地說出「奶奶,我愛你」的時候,相信多麼鐵石心腸的你內心都會被融化吧。很難說這麼讓人信服的表演到底是特倫布萊的天才演技還是只是他的本色出演。但無論如何,在我看來這卻是今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完美表演。
但我在舊影評中沒有過分提到的,也是我在這次觀影后印象最深的,卻是一點都不落下風的布麗·拉爾森。年僅26歲的拉爾森憑藉這次對「媽」這位矛盾角色的深刻演繹,已經幾乎鎖定今年奧斯卡影后的桂冠了。對比起來,大家都在說同年齡段的詹妮弗·勞倫斯是多麼有才華的女演員,卻很少有人在此之前知道拉爾森的存在。但記憶力好的影迷一定不會忘記她在《少年收容所》中同樣細膩而真摯的詮釋。在我看來,她是十年不遇才華橫溢的演員。我甚至在看到她今年另一部喜劇片《生活殘骸》中有限時間內的配角演出後,幼稚地感覺她可以以此提名最佳女配角。不幸的是評委們一般不太親睞喜劇,但我卻可以向你保證她真的就是那麼出彩!
看完後感情都要消耗殆盡了......
寫《房間》的影評其實是一件很讓人掙扎的事,因為每次觀影后我都感覺自己的情緒在兩小時的過山車後異常疲憊。而我也不覺得有太多其他要說的,畢竟要對這部電影有感情上的投入是很簡單的,因為它獨特的視角,因為拉爾森和特倫布萊精彩的化學效應和演出,更因為它能呼喚我們像孩子一樣去愛的本心。
真的,看完《房間》如果你沒哭過,可能是犯法的吧?反正這是2015年唯一一部在電影院讓我流下眼淚的電影。
《布魯克林》
生命中平凡而美麗的轉變
《布魯克林》到底是一部什麼類型的影片?是一部深沉的青春成長劇嗎?還是哀傷的鄉愁劇?抑或僅僅是一部美麗的愛情劇而已?當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感覺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它講述了艾利斯從女孩轉變為女人的過程,所以它肯定一部成長劇吧?但它同樣讓觀眾看到了艾利斯對故鄉的思念,所以它難道不是一部鄉愁劇嗎?除此之外,艾利斯也陷入了一段看似世俗的三角戀,因此說這是一部愛情劇其實也不為過吧?我很努力去思考到底《布魯克林》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但我卻無法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更可恨的是,當我想要在內心探尋這部電影所傳達的信息的時候,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褪去得竟然如此之快。
在所有提名影片中,《布魯克林》的知名度絕對是最低的,同時也很可能是在大家心目中留下印象最淺的。甚至今晚電影院竟然取消了原定的晚上7點場,很大一部分原因大概就是沒有太多的觀眾吧。但當我再一次坐在晚場幾乎空無一人的電影院觀看這部美麗影片的時候,我終於稍微明白為什麼我無法把它簡單地歸入某種類型,以及它為什麼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如此少的痕迹了。
因為《布魯克林》說的,僅僅是一個最真實也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傳記故事。這種平凡使得它就像長輩們的一張褪色照片一樣,雖然背後有著在主人公們看來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在我們看來卻只是平平無奇的生活中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罷了。
《布魯克林》是一張美麗而沒有裝裱的照片。當我們拿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們讀懂它的唯一方法只有靠照片中主人們對這些往事的講解了。雖然電影中的故事沒有一分鐘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但它卻充滿了角色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幻想。這個故事,就像孩子們好奇詢問長輩們當年生活的情景一樣。爸媽當年長什麼樣?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他們是怎麼相愛的?他們的故鄉在哪裡?這些問題,在生活中是那麼的普通,我們很可能在逢年過節翻看相冊的時候已經問過上百遍了,而我們每次所得到的答案也只是一些聽上去平凡的事件而已。而《布魯克林》所講述的故事,雖然充滿戲劇性,本質上卻也只是一連串由選擇和偶然串聯起來的平凡事件罷了。
托尼和艾利斯
由天賦十足的愛爾蘭裔演員西爾莎·羅南(這個名字英文怎麼讀來著?)飾演的艾利斯在電影中的一幕跟她義大利裔男朋友托尼到長島遠足。年輕的男孩站在這片50年代的荒地上像他所深愛的年輕女孩興奮地描述著他腦中未來幸福的情景。他打理著蒸蒸日上的事業,他們住進了那美麗的別墅。而坐在電影院活在60年後的我們,似乎已經可以在腦海中看到他們未來的這段美滿婚姻以及這個郊區隨著年歲而日漸繁榮的景象了。這些電影並沒有覆蓋只能靠觀眾幻想的畫面在作為觀眾的我們腦里悄然上演,猶如幻燈片一般把整個故事填充豐滿。在這個註定改變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肯定不變的是他們將攜手走過接下來的日子。即使紐約道奇隊後來會離開,即使他們的孩子後來也會離開。
《布魯克林》講述的正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電影給予這些年輕的角色懷著他們應有的抱負和希望,朝著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未來而奮鬥。而不論紐約還是愛爾蘭的風景,都是那麼的浪漫卻又略帶狹窄感。在大西洋的這一頭,由吵雜的街道,百貨商店,以及合租屋組成的紐約顯得熱情而慈祥。在大西洋的另外一頭,由小商店和幽暗酒吧組成的愛爾蘭鄉村亦不失恬靜和親切。艾利斯選擇遠渡重洋忍受鄉愁的痛苦,並不是因為像當時大多數的移民一樣但求溫飽。她所追求的,實際上只是為了逃離家鄉小鎮的狹隘思想以及有限的機會而已。在紐約這片自由的土地上,踩在布魯克林那著名的赤褐色路面上,雖然痛苦,雖然思念遠在大洋彼岸的親人,她卻終於找到了努力奮鬥的機會與動力。隨之而來她跟托尼的美麗愛情,或者也僅僅是理所當然了吧?但當她因不幸的家事再次回到久別的愛爾蘭時,當她面對是否要留在家鄉跟久別的吉姆(多姆納爾·格里森飾)一起組建家庭這個問題的時候,在空曠的電影院再次慢慢品味這部作品的我竟然為如此俗套的劇情而感到格外緊張。為一對虛構的情侶而操心,這怎麼都不是我常有的感受。
西爾莎·羅南深沉而細緻入微的演出
可能這都是因為羅南細微而傳神的演出吧?我總覺得,一個演員最難的演出總是在他思考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不能用對白來表達他們的動機和想法,而只能用最為細微的表情和動作讓觀眾領略他們思想里的掙扎。從這方面說,能捕捉到羅南對艾利斯衝突的內心妙到毫顛的詮釋,導演約翰·克勞利也算是功不可沒的。要知道羅南可是用盡了一切最為尋常卻又最為精妙的方法去試圖讓觀眾明白她矛盾的心理的。她站立的姿勢,她眉間的動作,她的呼吸聲,以及她那蔚藍清澈的眼睛。至少她成功地告訴了我,決定和改變總是那麼的稍瞬即使又敏感細緻。在《布魯克林》里,她一度被夾在生活的兩個不同階段之間,但當電影終於在最後華美的畫面中落下帷幕的時候,當她堅定地站在托尼對面的時候,我們知道她已經不是那個幼稚的她了。她,已經準備好走向她幸福的生活了。
《聚焦》
實至名歸的年度最佳
《聚焦》的最後一幕中,邁克爾·基頓所飾演的新聞調查團隊主編沃爾特·羅賓遜因為始料未及的大量受害者來電而感到不知所措。他所在的這個與電影標題同名的調查團隊在當天報紙上揭發的,正是後來受到大量關注而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獎的波士頓神父性騷擾幼童事件。鏡頭在他驚訝的表情上稍作停頓後,迅速移到他的身後。這個平常至極的攝影手法,卻可能已經是全片中最具戲劇性的鏡頭動作了。我們隨即在遠處靜靜地觀察著羅賓遜拖著飛快卻沉重的步伐走向辦公室。「聚焦……」正當他提起話筒準備跟被害者交流時,電影卻就此戛然而止了。正當大多數觀眾的心情都還因為震驚和憤怒而未能平復時,導演托馬斯·麥卡錫卻用黑底白字告訴大家,這些讓人神傷的事件不僅發生在波斯頓,還遍布著世界的各個角落。
雖然很多人不認同這個看法,但在我看來2015年確實是一個異常好的電影年。我原以為給我們帶來了《爆裂鼓手》,《少年時代》,《鳥人》,以及一眾其他佳片的2014年已經是一個電影大年了。但當我在腦中回顧整理十佳時卻發現,2015與2014相比其實在影片質量和多樣性上還要好出不少。這裡面包括有《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所帶來讓人瞠目結舌的特效,有《奎迪》去重振拳擊片的風采,有《年輕時候》詼諧地講述新舊兩代的衝突,有《機械姬》所窺視的那個讓人膽寒的未來,有《45周年》緩慢安靜卻痛苦深刻的愛情討論。當然,還有《原力覺醒》帶我們走進那個很久之前的遙遠星系再次踏上冒險之路。還有更多其他數不過來的優秀影片,使得我到今天為止依然無法為自己的2015年十佳榜好好排序。但在這個八天奧斯卡的放映之前,有一部電影的位置我是確定的。
《聚焦》,排名第一,毫無疑問。
強大的演員陣容
今天已經是我第五次觀看這部節奏平緩卻又讓人坐立不安的電影了。對新聞工作題材的電影有特別偏愛的我,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聚焦》毋庸置疑是《總統班底》後關於這個逐漸逝去的行業的最好電影。這是一部對新聞行業的情書,同時也是一出可怕的紀實故事。相信大多數觀眾在忐忑中看完這部電影后,除了會對教會的惡行感到憤怒,更多地會為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感到恐懼。
從某種意義上說,《聚焦》就像一部沒有評論聲音的紀錄片。它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故事背景和細節我們大多數都可以在網路或者書報上找到。而這部缺乏特殊角度的電影,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導演過分保守的表現。為什麼它不像《房間》那樣試著用一個新的角度介紹這個事件?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它對於讓人敬仰的傳統新聞行業精確的描述讓我為之動容。在那個正受到互聯網衝擊的二十一世紀之初,在那個每個真正新聞從業者都害怕成為無業者的歲月里,就連編輯部外的停車場都掛著碩大的AOL(美國在線)廣告板。但這幫在現在看來註定要被新媒體取代的落後紙媒新聞從業者,卻依然恪守著自己的原則。他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調查這件值得被大家知道的社會事件,他們為了搜集到更好的證據而走訪眾多的受害人,他們為了讓報道能在更大範圍內得到關注而等待最好的發布時機。再看一次前面這句話吧,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新聞團隊所應該做的事啊。但《聚焦》所呈現的這種本應受人尊敬的做法,在當今社會看來卻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在大眾注意力日漸降低的今天,在大家都忙碌得連看完只有140字微博的時間都沒有的今天,在大部分新聞媒體都僅僅關注怎麼能最快把可以得到更多轉發的消息發布出去而不是先去考證消息源頭可信度的今天,絕大多數印刷媒體只能為了苟延殘喘而選擇放棄他們本該有的社會責任。也正因為這樣,《聚焦》的存在才顯得那麼的有必要。正因為它在乎的是這個調查和報道的過程,而不是隨之而來的結果,它的存在才顯得那麼的不可或缺。
邁克爾·基頓真實的演出
我總是忍不住設想如果由普通的團隊來製作《聚焦》,它最終的樣子將會與現在大家看到的佳作有多麼的不一樣。大概不會按真實事件去安排那麼多的角色吧?可能會壓縮為只有兩個主角,這樣他們所分到的時間會更多,甚至其中一個還能有一場浪漫關係?但是《聚焦》的製作,就像電影中揭露醜聞時調查團隊所採取的方法一樣,以最靠近真實的形式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除了邁克爾·基頓所飾演的編輯以外,馬克·魯弗洛所飾演的雷森德茲,瑞秋·麥克亞當斯所飾演的費弗,甚至連布萊恩·德阿奇·詹姆斯所飾演的卡羅爾,均有著分量相當的上鏡機會。這種與普通製作背道而馳的做法雖然讓觀眾們看到了更寫實的新聞工作情況,卻也同時讓演員們少了表演的機會。雖然魯弗洛和麥克亞當斯都得到了奧斯卡的最佳配角提名,我卻很難說哪位演員在這部電影中演得更好。魯弗洛是陣容中的頭牌演員,而他對雷森德茲談吐和行為舉止的模仿讓我深信這位記者的真人就是這麼的稀奇古怪。但除了似乎是導演兼編劇托馬斯·麥卡錫為了補償影片的平緩而加入的那一幕沖著奧斯卡而去的憤怒喊話之外,所有人的表演其實都是那麼的收斂。
在我看來,比起魯弗洛,上一年大熱倒灶的「鳥人」基頓對於編輯羅賓遜的詮釋,其實才是全片中最精彩的演出。雖然他這次沒有獲得提名來至少補償一下上一年的意外敗陣(對,我就是覺得他上一年應該贏),但他卻可以說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敘述中心。而通過這位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波士頓那種「小城市」的感覺,那種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些齷齪事情的存在卻堅決不能讓它公之於眾的排外感覺,則是電影另一個鮮明的主題。基頓的表演沒有什麼炫技的地方,但他卻是那麼的真實。無論是作為一個記者去拷問別人,還是作為土生土長波士頓本地人矛盾心情的掙扎,觀眾們都能從他細緻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中有所體會。
托馬斯·麥卡錫為我們奉上了《總統班底》後最好的新聞題材電影
要把平凡的新聞題材搬上大屏幕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是2015年的《真相》就是一個很好的失敗例子。而要把新聞題材的電影拍得真實卻又能抓住觀眾的心,在1976年的《總統班底》後真的就沒有出現過了。但托馬斯·麥卡錫這次做到了,而且他完成得如此的出色。雖然不是《狂暴之路》和《荒野獵人》這樣的巨型製作,但相信沒有觀眾會否認真摯的《聚焦》是一部甚至更加引人入勝的作品。
在這個八天奧斯卡的觀影結束之後,我為2015年十佳排序的煩心估計不會有所改變。但同樣不變的,則是輕鬆鎖定最佳位置的《聚焦》依然是我心目中2015年實至名歸的榜首影片。
《聚焦》,2015年實至名歸的最佳電影。
《大空頭》
混蛋們的勝利
在我之前的《大空頭》影評里(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723250/),我稱它為沒有人會在意的傑作。但自那之後這部電影無論在票房還是頒獎季的提名上都收穫頗豐,像是要告訴我當時的評論是大錯特錯一樣。當然,我必須承認我完全沒有預見到大家對這部電影的反響會那麼的熱烈,但我可沒有批評說這部電影拍得不好啊。我甚至因為它獨特的風格而覺得這是年度最好的作品之一,而除此之外這可以說是比《火星救援》更具娛樂性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了吧?
我從來都覺得,一部電影如果要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讓大家關注它想表達的觀點,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有很多藝術電影,雖然它們的主題極其深刻,卻因為表現的方法讓普通觀眾難以接受而失去了它們的聲音。這些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法國新浪潮的《出局:禁止接觸》了。超過12小時的長度讓普通觀眾望而生畏,使得它作為電影本身雖然那麼的有趣和深刻,卻無法在電影長河中留下更深的痕迹。
還好《大空頭》雖然有著手持攝像機各種無理失焦和放大這些類似法國新浪潮標誌手法的攝影方式,卻沒有忘記用最大的努力把信息傳達給觀眾。相反,它以一種帥氣卻又不失深刻的方式講述複雜而值得社會關注的主題,這是《大空頭》最讓人喜歡的地方,也是它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大籌碼。毫不誇張地說,雖然《大空頭》的提名充滿爭議,我卻認為它是為數不多值得爆冷笑到最後的影片。
導演兼編劇亞當·麥凱
能把金融題材製作成讓滿座影院不斷歡笑的喜劇類電影,這大概跟導演兼編劇亞當·麥凱本來就是喜劇出身有關。但作為第一次製作劇情片的導演能把晦澀難懂的話題拍得像《大空頭》這樣讓人捧腹大笑,估計不是每一個習慣喜劇的電影人都能做到的。話說回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麥凱為了製作這個項目所付出的犧牲:發行商派拉蒙影業公司要求麥凱必須要先拍攝他代表作《王牌播音員》的續集才願意開始《大空頭》的製作。不過與其說這是麥凱的犧牲,我倒不如把這理解為他對自己能夠把原著成功搬上大熒幕的信心好了,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上一次能把原著作者邁克爾·劉易斯的書籍成功轉化為電影,考的可是金牌編劇艾倫·索金的優秀劇本和超級巨星布拉德·皮特的超強號召力呢。
但麥凱真的做到了。《大空頭》其中一個獨特的優點當屬它不同於其他嚴肅類影片所使用的嚴肅基調,因為麥凱知道這很難抓住觀眾們的心,也不是他的優勢所在。能寫出《王牌播音員》這麼傳奇性的喜劇,麥凱對於幽默的掌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決定把幽默注入到《大空頭》中。這一方面可以更容易讓觀眾們進入故事本身,另一方面則把把題材的諷刺性呈現放在大家面前。
就像我上面說的,《大空頭》是我2015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因此這次重看我可以說是極度專註想要找到什麼缺點來批評一下這部影片的。但儘管這樣,雖然我在電影開頭稍微感覺到對它的真實性有所懷疑,但那也僅僅是因為角色們的穿著打扮跟金融危機所在的時間段有點格格不入,以及那些被人工降低飽和度的回憶片段罷了。但它很快就以其引人入勝的敘事角度,粗俗而不缺睿智的搞笑對白,以及一眾演員們以靠近真實人物特徵為出發點的賣力演出,輕鬆地重新贏得我的讚譽之心了。真的沒有什麼好不喜歡《大空頭》的,無論我怎麼苛刻地要求它都好,這真的是一部難得的優秀金融類作品。
說起演員們的賣力演出,不得不提一下這個以奧斯卡提名最佳配角的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為首的優秀而低調的全明星陣容。貝爾這位身材滿分的演員在《美國騙局》的身寬體胖後再又一次完成了身材上的轉變,但除此之外他還為了更真實地把邁克爾·布里這位古怪天才重現在大家面前而多次跟這位金融怪胎交流,甚至借走了他在劇中所穿著的全套打扮。至於他那雙異於常人,可以一隻眼珠動另一隻眼珠靜止的眼睛,則完全沒有依靠任何特效,純粹靠他自己的天賦來演出。但比他更為出彩的則是在電影中贏得更多熒幕時間從而充當這部電影道德中心的史蒂夫·卡瑞爾。他時而瘋狂時而脆弱的演出再一次證明了他在《狐狸捕手》中的完美表現並不是曇花一現。而作為喜劇演員出身的他也再次證明了每一位喜劇演員都有一個深沉黑暗內心的說法,不然他怎麼能把這位憂鬱的贏家演繹得如此傳神呢?至於由瑞恩·高斯林和布拉德·皮特為首的其他演員,則都成功把幽默的基調放到了他們的角色身上,從而更好地讓觀眾們進入到電影之中。
混蛋?觀眾們喜歡
電影工作室高層們在劇本編寫初期非常擔心《大空頭》主角們那麼充滿缺點的設置將會讓觀眾們難以對他們有感情上的投入。但麥凱堅持使用這些幾乎跟好萊塢正常電影英雄背道而馳的人物特點,因為他覺得這些充滿瑕疵的主角們才更加真實,才會讓大家更信服電影所闡述的故事。「英雄們都是骯髒的。」麥凱回憶時這麼說道,「馬丁·路德·金有過外遇。甘地有著強烈的性慾。我們可都是混蛋啊。所以就讓他們也成為混蛋吧」
那就讓這些角色成為混蛋好了,就讓這幫混蛋取得最後的勝利好了,因為我可是一路在為他們加油歡呼呢。
《荒野獵人》
欣賞不了它的好,儘管它是那麼的好
寫在前面:我喜歡這部電影,我只是不愛它而已……輕噴……
《荒野獵人》是我今年一直不太願意談論的電影,也是這八部電影中我看過次數並列最少的電影。在此之前我僅僅在大屏幕上看過一次,而後罕有地卻連哪怕一點再次觀看的衝動都沒有。
要說我對這部受到大家一致追捧的電影有著好壞相當的複雜感覺,可能已經算是保守的說法了。是的,《荒野獵人》可能是一部從所有方面都遠超於2015年其他影片的存在,但卻甚至無法躋身我自己的年度五佳之列。我知道我這種看法在影迷中應該是少數派,畢竟從觀眾和專業影評的反饋以及票房的大賣,都能看到它是今年最熱門的影片之一。我不那麼喜歡它,相信很多粉絲會跟我說我只是不會欣賞而已。
我對此無法反駁。因為我真的欣賞不了它的好,儘管它是那麼的好。
伊納里多和小李的合作讓人期待十足
在得知小李+伊納里多+盧貝茲基將要在這部電影合作之後,我感到這個組合就像對世界上其他的電影人說道「可以了,你們都退下吧,我們來橫掃奧斯卡了。」一樣。而作為影迷的我,對《荒野獵人》的期待也因此到達了一種其他影片無法比擬的高度。當我終於在預告片中看到小李艱苦爬出墳墓的時候,當我終於看到伊納里多那些複雜卻有條不紊的場景設計的時候,當我終於看到盧貝茲基那明顯比其他當代攝影師都要高出不止一個境界的幻妙攝影的時候,這種期待值到達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僅僅看了那兩分多鐘的預告片,我卻可以在心裡肯定《荒野獵人》將會很有可能成為今年奧斯卡的大贏家了。
然後我終於看到了正式的影片,那部被所有人讚頌著無論從哪個角度評論都是天衣無縫的影片。但是在這種勢不可擋的正面評價之下,我卻不知道應該有何種感想才好,雖然我依然覺得它會贏得最後頒獎典禮的大部分獎項。
我感覺我對《荒野獵人》的不愛,或許是因為它的完美,或許是因為它的簡單,或許是因為它看似漫無目的的血腥。
導演兼編劇伊納里多
這都要先從伊納里多這個完美主義者開始說起。對於《荒野獵人》製作團隊如何不惜成本地先後遠赴加拿大和阿根廷拍攝以求最佳的製作質量,相信作為影迷的大家都已經多少略有所聞了。這對於伊納里多這個天才來說不是一件從未有過的事情,畢竟他對於完美的追求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了。所以當後來盧貝茲基跟他決定只用自然光拍攝的時候,當他們決定以大大超越同輩們的畫面來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製作周期的加長和製作經費的超支也只能說是一個必然的副產品罷了。而伊納里多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結果,其實在《荒野獵人》的幾乎每一幀里都是有所體現的。如果說《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里的特效讓我有「這都是怎麼做到的?」的驚訝,那《荒野獵人》則只需用到它純粹的畫面美感就已經足夠讓我對它有同樣的震驚了。這包括那些因為使用了自然光而絕美得窒息的開闊畫面,還有由伊納里多和盧貝茲基謹慎設計過的完美無瑕的長鏡頭。但最讓我出奇的,當屬電影中有不少畫面竟然是純粹需要耐心等待上天給予他們機會才能拍攝到的場景。毫不誇張地說,這就猶如伊納里多為了追求製作上的完美而需要依賴上天的恩賜一樣。而當這些奇蹟真的能被鏡頭所記錄下來從而搬上大屏幕的時候,它們的存在感當然要比其他已經無懈可擊的畫面更為震撼。作為對純粹畫面美感有特殊偏好的我來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部電影中畫面里的眾多神跡,可以說真的感到異常地感動。而盧貝茲基也再一次證明了自己是無人能敵的史上最強攝影師,畢竟整個2015年稍微能在畫面上能跟《荒野獵人》相提並論的就只有同樣是他拍攝的《聖杯騎士》了。其他人作品?這相差得還挺遠的。
然而就是這麼完美,這麼神跡的製作質量,卻讓我有一種心寒的感覺。在完美製作的背後,我真的沒有感覺到這部電影里有太多的人性存在。這不是因為電影中極度暴力血腥的畫面,當然那要負部分責任。《荒野獵人》貫穿全片的人性缺乏,或許正是源於伊納里多過分完美的設計。是的,它的每一幀畫面都是那麼完美,它的每一個鏡頭動作都是那麼的直接有效。但正是這種過分設計感使得電影難以更加靠近觀眾,因為它完美得不真實,因為它完美得難以讓人動情。當然,這也有可能正是伊納里多所唯一在乎的吧。作為在影迷間聲明極高的導演,讓製作質量超越同輩所需要的天賦從來都不是伊納里多的稀缺資源。對比起同是來自墨西哥,同樣聲名在外的阿方索·卡隆,伊納里多的缺點就在於他太少著眼於如何表現故事的人性一面以及如何讓觀眾感同身受了。《荒野獵人》中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屬對於土著人民的描述。作為觀眾,我真的不知道導演希望我對這幫土著人民抱有怎樣的一種態度。到底是要憐憫他們被入侵者殺戮的痛苦,還是要唾棄他們報復外來者的殘忍,我不得而知。請不要跟我說伊納里多的意圖就是為了要表現出情況的模稜兩可,因為他很明顯在電影里是有自己立場的。但這個立場就像小李在電影宣傳期間不斷地強調土著人權一樣,雖然出發點是好的,無法讓人捉摸透頂,更是無法讓人信服。而小李,也希望他不要在拿到奧斯卡影帝後的發言里再次強調這種不斷重複的關注土著人權的觀點了。既然已經拿到了,真的就應該收斂一點了小李。
小李受盡了各種痛苦
說起低調的問題,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小李的這個沖奧角色是一場極為炫技的演出吧?在最近幾年裡,這樣明顯為沖奧而來的角色實在是少之又少,幾乎可以說是不甚存在的了。不過儘管這樣,小李卻依然奉獻出了他生涯最好的其中一場表演,畢竟他標誌性充滿演技的眉毛和眼睛在這一段失聲的演出中顯得尤為重要。僅僅通過他面部的表情,觀眾就已經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了,而這也是普通演員所無法做到的。無奈這個角色是那麼的一面性,幾乎沒有任何深度可言。而那些蹩腳的穿插在電影中不斷出現的閃回片段,除了顯得那麼的不合時宜以外,根本無法讓小李的這個角色變得更加豐滿。
但這些大概還是要責怪編寫劇本的伊納里多而不是小李吧?還是應該責怪本來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呢?我在《狂暴之路》的影評中提到,這兩部電影都是故事極為簡單但製作質量把他們檔次大幅度提高的絕佳例子。但與《狂暴之路》不同的,則是《荒野里人》中各個角色深度的缺失。除了湯姆·哈迪所飾演的菲茲傑拉德之外,所有的角色內心的矛盾和掙紮實在是少之友少,包括小李飾演的格拉斯。也正因為這樣,我在第二次觀看後甚至更欣賞湯老師的演出,雖然贏得獎項的將會是小李。畢竟他才是這部電影大家最期待的明星,畢竟他贏得了電影最後的那場極度血腥的決戰。
但是血腥,這個貫穿整部電影的關鍵詞語,還給了我另一個不愛這部電影的理由。年末上映的《荒野獵人》和《八惡人》,這兩部被影迷們高度期待的電影,都不約而同地加入了大量限制級的血腥畫面。雖然《八惡人》用詼諧的血腥來表達昆汀慣有的黑色幽默,而《荒野獵人》用激烈的血腥來表達復仇的本質,但我卻不得不去問這麼一個問題:這些讓觀眾們痛苦至極的血腥到底在電影的最後為我們帶來了什麼?這不是說我相信這兩部電影都可以不需要血腥來講述同樣的故事。相反,我明白這些血腥對於這兩部電影而言都是必要的元素,畢竟昆汀和伊納里多已經不是第一次讓他們的角色和觀眾為他們的藝術而承受煎熬。但對於生活在現實普通世界的我們來說,這些痛苦能讓我們得到什麼?就是為了讓我們為這部電影感到更加的印象深刻嗎?是的,我必須承認小李的表演讓我印象深刻,我必須承認他所承受的那些肉體痛苦讓我印象深刻。但他的痛苦,以及進而傳達給觀眾的痛苦,卻並不代表著道德上的嚴肅性。雖然在伊納里多看來,似乎痛苦才是嚴肅的真正表現。
終於能拿到影帝了吧?
我真的很喜歡《荒野獵人》,我也十分讚賞它遠超其他作品的製作質量,可惜我真的愛不上它……但還是先預祝小李和伊納里多收穫小金人吧!
推薦閱讀:
※這些電影為你的表情包貢獻了半壁江山
※電影《地道戰》中的故事發生在哪裡?遺址還在嗎?
※人的兩面性——《三塊廣告牌》
※電鋸驚魂中的人性思考是什麼?
※大唐榮耀第60集劇情介紹(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