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崇尚美傳遞美是教育之魂
崇尚美傳遞美是教育之魂,教育就是發現美、創造美的工作。教育主體把自己掌握真與實現善的本質力量,通過具體而又感人的形象在教育活動中顯示出來,並因此使教育過程獲得了符合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這就是教育美。要致力於創造教育美,要善於發現教育美。 一、教育要崇尚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它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於實踐,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屬性和特徵(如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雲、山水花鳥、草木魚蟲、園林四野等等,非常廣闊多樣。自然美作為經驗現象,是通過人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徵直接產生美感的。儘管具有不同社會經歷和生活體驗的人對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發的思情、美感有許多具體差異,但人們對自然美現象也有基本認同的一面。尤其是對於文化修養相當、生活閱歷相近的人,更容易對同一自然事物產生相近的美感。自然美的第一美是永恆,與大自然相比,我們人類的歷史很短暫;大自然的第二美是浩瀚和廣袤,浩瀚的大海,浩瀚的草原,所有這些值得人們學會心胸寬廣;大自然的第三美是和諧,萬物相依,山連水,水繞山,相生相扶;大自然的第四美是力量,讓我們順應大自然同時,去可以激發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陶冶人的性情培養人的高尚情操開闊人的視野、增長人的知識。 大自然之所以可以陶冶情操,是因為大自然的環境優美。陽光是美的,因為它給生物帶來了溫暖,帶來了生存的基本條件;水是美的,因為它是生命孕育的搖籃,是生命誕生的基礎;高山是美的,因為站在它上面的人體會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人不由自主的對它產生崇拜與欣賞;流水是美的,因為它在山谷間潺潺流過,讓人不由自主的克服了內心的狂躁,逐步寧靜,進而愉悅;草原是美的,因為站在草原上,聞著青草的芳香,看著似乎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讓人物我兩忘,物我相融;戈壁是美的,因為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領悟到在自然面前,人力的渺小……優美的環境是保證人們良好的感覺和活躍的思維,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有好處。優美的環境會令人心情愉快,精神煥發;優美的環境幫助人們鬆弛緊張的神經,消除疲勞,調節情緒,振奮精神,使人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優美的環境令人思維敏捷,許多作家,詩人,往往喜歡到優美的環境中,捕捉靈感,熱情奔放,激情滿懷,大腦神經得到充分的放鬆和調節,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優美的環境能賦予人完美的性格,並能陶冶人的情操,而完美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對於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完美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能使人輕鬆的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失敗,並且能夠影響他人,使幸福的味道布滿周圍,提高個人的素質,進一步享受生活的美好。 教育要崇尚自然美,因為一切之美無法勝任自然美。學生有題不會做,老師就要去一遍一遍地講解;學生作文寫不好,老師就要去一遍一遍地訓練;學生開展活動,老師就要去一遍一遍地指導;學生不遵守紀律, 老師就要去一遍一遍地勸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透過教育的窗口,老師把目光移到孩子們的課桌,在這些課桌的前面,老師一直在為他們儘力「清理」著「路障」,用心描繪著一條美好的成才之路,讓他們享受自然,順其自然,成長自然。 教育要崇尚自然美,就是要求真求美。真訴諸人的理性,美則訴諸人的感性。真和美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真和美兩者是截然分離的。不真的事物不可能有美,美必須以真為前提。真是什麼?真就是真實存在著的客觀物質及其運動,就是外部現實世界的本質規律。如果沒有這個事實存在著的客觀物質世界,又哪裡會有它的美呢?這正如沒有高山就不會有高山的美一樣。如果人們違背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在人與物之間造成一種緊張、敵對的關係,又怎麼會有美呢?真、善、美三者是統一的。教育求真,為了人類改造、征服自然;教育求真,為了使人類掌握客觀的規律,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目的,加以改造和創新。教育凝聚著人類的聰明、靈巧、情感、創造力,通過它人感到了自己的偉大,從而產生愉悅,獲得享受,這就是美。教育在求真的同時,就在求善、求美。 二、教育要感悟生活美 教育要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這是最快樂的,也是最成功的教育。以美與教育,讓學生有美的素養,用生活美去「感染」學生,讓他們在生活教育中鍛煉,就象「推到游泳池裡去,能游就游,不會游的喝幾口水」一樣。扎紮實實走好每一天,不斷的完善自己。教會學生去發現生活美,體會高尚的靈魂,觸摸生活的細節,體味人生美的價值,一抹顏色、一片藍天、一次心靈的碰撞,足以讓學生受益終生,把美還給學生,還給他們的內心,還給生活,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動力和共同願望。 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美,美遍布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正如名人所言: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在於缺少發現。眼觀中外,腦思古今,有多少偉大的藝術家,創造出一件件傑出作品,給人類留下寶貴的遺產,給人類美的享受。比如說,穿衣打扮需要美,需要藝術創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衣打扮越來越講究。老年人喜歡深色的衣服居多;中年人喜歡灰色的衣服居多;年輕人喜歡淺色的衣服居多。又如:老年人喜歡給人穩重、冬暖夏涼的衣服;而中年人喜歡大眾化的衣服;年輕人則喜歡鮮艷的衣服。等等,只有量體裁衣,顏色合適,搭配合理,穿起來才會好看。近年還專門生產兒童服裝,布料講究,顏色恰當,款式如何,都很講究科學,別有一番風味。這些都說明穿戴講究美,講究藝術的處理;再比如說,一切建築離不開美,離不開藝術創造。我們的家居設計、裝修,都很講究。廳多大才好,廚房多大,在哪個位置才恰當。傢具的擺放如何,傢具顏色的選擇是否與牆壁裝修的色彩搭配。等等這些,無不需要美、需要創造。建一座大橋,不但要建得雄偉、堅固,而且還要把大橋建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就要求大橋設計的獨創性、美觀性。最好給人一種世上絕無僅有的感覺。一個偉大的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象「虎門大橋」的建成,它標誌著我國的建橋水準已到世界前列:首先是工程的難度很大,其次是施工的科學性、萬無一失。它的建成,不但保證了高質量,同時也很有氣勢:一橋飛越珠江口,把大海分隔開的珠江三角洲兩岸聯在一起,直接連通廣深高速、京珠高速,十分壯觀,是珠江口的一大景觀。集質量、美於一身;人要衣裝,物要包裝。平時我們去逛商場購物,千挑萬揀,心想一定要買到自己最喜歡的商品。除了要求質量保證以外,更要求產品的外觀要美麗,給人一種稱心如意的感覺最好。所以一種設計獨特,外形美觀的商品,在市場的競爭中常常立於不敗之地。如今我們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搞活市場,商品流通很大,市場競爭激烈,各種產品都講究包裝,所以產品設計行業也很吃香。一台彩電,不但要質量過硬,而且外形的設計要求完美,這樣才會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一套傢俬,除了要穩固之外,還要在色彩上做文章,在形狀上做文章。只有穩固的傢俬,色彩亮麗的傢俬,形狀誘人的傢俬,才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每一個家庭。總之,一切產品需要美,需要設計,需要更新,需要不斷的創造。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物質與精神建設中更離不開美,離不開藝術創造。很簡單,一個受過美術教育的人,知道什麼是美。為了達到美,他會力求自己去做好每一件事。比如自己家裡的擺設,他會選擇一些名畫掛在牆上,選擇一些好看的燈掛在房裡,選擇一些美觀的傢具擺放,陽台上種上許多漂亮的花草。當今許多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很發達。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它的藝術也是世界聞名的。象義大利的藝術,法國的藝術,西班牙的藝術……它們之中湧現出許許多多藝術大師,象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畢加索等等。大師的出現,很有號召力,推動全民族藝術走向繁榮,從而促進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向前發展。總而言之,美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離不開藝術創造。 生活哲理告訴我們,教育就是讓學生在生活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生活美中得到美的培養和提升,在生活美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表現美,讓美的意識、素養和能力伴隨學生一生,去創造美的人生、美的生活、美的社會和美的世界。一枝玫瑰,或者一束芍藥,當它門迎著晨曦,吐露那水靈靈的花瓣時,真叫人一見便有美不勝收之感。但是,它們一旦被折下來,便會立即失去原來那令人傾慕的美的魅力。為什麼原來惹人青睞的東西,轉瞬之間就失去了它美的神韻呢?因為,美是不容佔有的,也是人們所無法佔有的。所以,儘管折花者的初衷是愛美的,但他們事與願違,其關鍵在於不明白:佔有不是愛美的表現。我想如果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真正地懂得欣賞美和創造美,在生活實踐中去認識人、自然、社會和世界之美。培養學生美的意識、素養和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教育要塑造心靈美
美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懂得美,才能創造更多的美,因為懂得所以知道如何創造,更懂得如何讓更多人通過自已的創造變得更美。美,不僅僅是從外在來評判,而是從內而外散發的一種氣質。當你外在的形象提升以後,內在也就會變得更為自信、洒脫,也便可以讓整體更加和諧。一個人的形象就是他的門面,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來自於他的整體形象,穿著、舉止以及談吐,通過自身的形象來提升帶給人一種信任感。近期以來,「最美」成為社會輿論中最頻繁的、最受關注的語詞,「最美教師」、「最美媽媽」、「最美司機」的讚譽不絕於耳,奏響了這個時代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的主旋律。經濟快速發展,必須以高情感來維繫。 的確,蘊含在馬克思主義美育理論中的深刻精髓,正是要求當下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美育建設,向著一種協調、全面的方向發展。針對當今教育中出現的認識誤區和弊端,應該注重理論與技能的協調發展,從各個層面上調整觀念,樹立理論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理論鑒賞能力共同均衡發展。比如說藝術專業的教育,只注重技能訓練的「由技入道」,過於強調理論的「由理入道」都是有失偏頗的。努力使二者協調起來,培養出來的學生才不再是藝術「匠」,才有希望成為具有美的創造力的藝術「家」。當今中國的學生教育,要注意全面的審美能力的培養,通過普通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對美的感受力。總體說來,要針對不同的美育對象,調整教育的不同側重點。專業教育重點在於培養「技」、「理」兼修的藝術人才;人文科學的美育在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像力並塑造審美的人格;自然科學的美育教育則要使學生學會在科學中審美,用審美的眼光發現真理。由此,培養出一大批符合馬克思主義美育理念的,能夠藝術地創造、審美地感受、科學地思考和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一代新人。 不難理解,一個成年人需要一種內涵和氣質,但這種內涵和氣質的根本在何處?只有靠多讀書、多學習就會在25歲以後體現出一種氣質,心靈美和外表美的完美和諧的結合才會達到人之美的最佳境界。人的生命就像一棵大樹,樹根就是她的心,每一個新的生命都應該從心靈開始。教育就是為人服務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就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教育只有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才能開展教育。廣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顛峰期,他們感情豐富,自我意識強,產生了成人感等,在精神上處於「斷乳期」,他們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期望以其獨特的個性去擁有世界,去展現自己的價值,去檢驗自己的能力,但當他們的這種心理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教育只有「因材施教」,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區別對待,有的放矢,使每一個學生通過適合於自己的教育方式和途徑,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教育只有熱愛學生才能開展教育。老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愛且會愛。愛,是事業槓桿的支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熱愛兒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要尊重學生,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信任每個學生,因為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老師對他們什麼態度,他們是非常清楚的要理解學生。人們都說理解萬歲。老師要想理解學生,就要成為學生信得過的朋友,只要老師把「生命的火,赤誠的心,真摯的愛」全部奉獻給學生,就能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要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學生一視同仁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老師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讓他們感到老師是一碗水端平了;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要總把眼睛盯兩頭――喜歡偏愛優生(成績方面),厭惡差生(成績方面);要有容許學生犯「錯誤」的心理準備,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行動,要為學生創造出允許犯「錯誤」的心理安全情境環境——在這裡充滿著對人的價值與意義的理解和尊重,能夠使置身於其間的每一個人感受到充滿內心的莊嚴感、崇高感和被凈化了的自我超越感。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從而喚起學生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並能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方創造生命美學的沃土。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孩子熱愛生命,讓孩子的心靈看到生命的光明,所以教育的本質便是促進生命的成長。「教」在「育」和「育」在「教」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是化學反應;相應地「教學的本質是合規律性與個性的統一。」用西方人的話說:「「教學就是讓學生逐步擺脫教師的過程。」這無疑說明了教師勞動的內涵就是以樹人為目的——一則教給「人」以知識、方法和技巧,一則要注重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陶冶性情,使「教學科學藝術化與教學藝術科學化」達到最高境界的融合。陶行知先生概括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被此崇拜之活人。」因此,教育要害是塑造人的心靈。人類有一種追求是基本追求,也是終極追求,這就是真、善、美,尤其是美。因為溫飽富足以後,讓生命美麗優雅就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追求。從美出發衍生的「美的教育」也是教育人的共同追求。人道主義認為:人是最高價值,而人的最高價值應是人的創造性潛能的實現,而人的創造性潛能的實現給自身和社會帶來的愉悅的心理感受就是美。從這個意義上說,「美」以及由美衍生的「美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價值、最高追求和最高感受。教育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美的教育」培養「美的人」。 四、教育要彰顯創造美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這是原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對教育的精闢論述。美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美。教育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既具有其他各類藝術的一些特點,又具有其他藝術所不可企及的特殊性,這是因為教師創作的對象是負載人類歷史使命的活體生命。所以,就創作理想而言,教師傑作的每一個形象都是典型,系乎一視同仁而「有教無類」,而不像敘事文學要分主次,也不象戲劇文學要分角色,也不象繪畫藝術區分主體與背景;就創作手段而言,學校無小事,處處有教育,故教師所用的「描寫方法」,既重「工筆」更重「實筆」,幾乎不用「白描」,沒有「靜態描寫」,只有「動態描寫」;就創作契機而言,不是「憤怒出詩人,哀怨起騷人」,也非一時靈感的觸發,更非尼采所說的「詩人之與詩歌如母雞下蛋痛苦使之然也。」而老師的創作是,寓教於樂。,是生命快樂成長的原則使之然也。所以教育家張定遠說教師的勞動就在於「張揚生命活力,體現生命價值。」如果要把學生比成一首詩,用艾青的一句話:「一首詩的勝利,不僅是那詩所表現的思想的勝利,同時也是那詩的美學的勝利——而後者常被理論家所忽視。」老師的勞動本身就是一種詩意化的美學創造。 老師勞動的每一分鐘都傾注了創造的心血、凝聚了美的因子,如果老師的勞動中缺少創造美的因子,那麼教育就會黯淡失色缺乏魅力,其結果肯定是失敗的,所以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教學的獨創就是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老師的勞動是從心靈中進行的勞動,老師創作的藝術真品是從心靈中誕生的。對此黑格爾說得好:「使一個作品成為美的藝術作品,只有從心靈生髮的,仍繼續在心靈土壤中長著的,受過心靈洗禮的東西,只有符合心靈的創造品,才是藝術作品。」教師不僅用言傳育人,還貴在以身教(心靈)育人,在教師的心靈土壤中凝結了兩個元素:一個是「愛」(信任、尊重、理解),一個是「導」(激勵、寬容、提醒)。他們執著地為自己開拓了自在而又自為的一方心靈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從這方心靈秘土中蓬勃地生長出來的。老師的創造性勞動,無論在孤燈清冷的相伴中,還是在雙眉緊鎖的疑神中,無論在無限神往的站立中,還是在冷峻揮毫的苦坐中,胸中總是燃燒著團團烈火,一雙創造主的「神手」有形無形撩拔著漸疏漸白的頭髮,創意出一幅幅詩意的「畫」,一曲曲無盡的「歌」。所以我們說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事業,他們無怨無悔、無私無撼,用血書寫著人類未來的光輝篇章,他們的創作:源於科學而求真,得於藝術而求活,是一種創造的勞動美,也是一種勞動的創造美。 創造美是教育終極的流溢,其賦美以特徵、寓美於過程、以美為取向。創造美是教育的宗旨和歸宿,而不僅僅是指一種教育形態。美育則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發展他們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它是相對於德育、智育、體育和勞技教育而言的教育形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而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其結論必然是教育具有審美價值的內在追求。教育的審美價值是教育活動客觀具有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個體審美需要,能給人以審美享受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在於對真、善、美的傳遞,那麼,教育就必然體現為對科學性、主體性和感受性的追求。教育對於人來講其目標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人生存的更加和諧美好。教育的理想狀態是求真價值、向善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和諧統一,因為,至真、至善,也就是最完美的境界。教育過程變成了知識的傳授過程,即「教育意味著教學,教學意味著知識」。而在人的價值追求中,審美是人的本體生存方式和最高價值追求;教育審美價值是實現人審美價值追求的關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審美價值的獨特魅力。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中,教育的審美價值取向是教育價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美的教育」更不等於「美術教育」。它是以內涵的豐厚之美,富學生之心;以形式的精緻之美,激學生之情;以知識的高雅之美,潤學生之性;以精神的境界之美,導學生之品;以情懷的終極之美,育學生之靈。 我們沿著歷史長河走來,從王義之到華茲沃斯,從俞伯牙到粟卜斯,從艾里略到陳簡齋,從里而克到張大復……這些具有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物以及他們的不同觀念融合到一起中,就是對美的追求。法國雕塑大師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育是一種美,不僅是一種創造美的工作,也是發現美的工作。推薦閱讀: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是精明的商人設計的大謊言
※父母必讀:經典的家庭教育格言
※「早戀這詞就很混蛋!」太欣賞黃磊的教育觀了!
※如何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的『聽』?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