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1993年結夏宣講於正覺精舍

第68講B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前面〈法師品〉是讚歎受持、讀誦、弘揚《法華經》的人功德廣大,也是讚歎《法華經》的微妙功德深重,又說明了弘揚《法華經》的方軌、方法,這是〈法師品〉這一品的大意。這底下是〈見寶塔品〉,我們說〈法師品〉的題目的時候提過,這都是跡門的流通分。〈見寶塔品〉這一品先說它的來意,然後再解釋這一品的題目。

它的來意,第一個是什麼意思呢?這「見寶塔」是多寶如來的塔,他是已經入涅盤了,入涅盤之後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三周說法圓滿了,講完〈法師品〉的時候這個寶塔湧出來,多寶如來又向釋迦牟尼佛、向法會大眾說法。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呢?就表示佛涅盤了還能夠現身說法的。表示這件事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佛教裡面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認為佛若入無餘涅盤之後就永久也不會再現身說法了、就是永久地休息了;這永久地休息、和不休息還能現身說法是兩回事,就是他不入涅盤才能現身說法,入涅盤以後就不能了,這是有一部分的佛教的學者是這樣想法。現在〈見寶塔品〉否定了這件事,就是入涅盤以後也能現身說法的,這就是大小乘佛法不同的地方;為了表達這樣的意思,所以寶塔湧出來,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這多寶如來塔的出現只有他一位佛,但是因為大眾要求要開這個塔見多寶如來,但多寶如來有條件的;你若想要見到我,那這位佛的分身佛要集會、大家都要召集來的。這樣意思,釋迦牟尼佛無量無邊的分身來了,多寶如來只是一,釋迦牟尼佛的分身是很多很多的;這「一」與無量無邊的「多」是無差別的意思,就表示這樣的意思。

第三個理由,多寶如來這一品裡面有很殊勝的事情;就是剛才說了多寶如來的條件:你想見到我、你的分身諸佛要集會,因為大眾也願意拜見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那麼釋迦牟尼佛當然就放大光明把無量無邊世界的佛就召請來了。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佛放大光明在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世界的佛的那個佛世界都是清凈莊嚴的,不像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個污穢的世界,這不同的;其它四維上下的佛世界也都是清凈的。清凈的世界的佛若是請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我們這是不清凈的世界,這怎麼可以呢?所以佛又把娑婆世界也變成清凈的了;清凈的還不夠用,八方各變四百萬億那由他這麼多的世界也都是清凈的,這樣子以後釋迦牟尼佛的他方世界的分身佛才來到這個世界安住在這裡。現出這樣境界這就是在〈見寶塔品〉里有一個殊勝的意思,就是現出來清凈世界的境界,這也是〈寶塔品〉出現的一個原因的,這是這樣意思。

其次,多寶佛塔的湧現來作什麼?他來幹什麼?就是來證實(證明)釋迦牟尼佛為實施權、開權顯實這樣的為眾生說法是真實不虛的。這樣講,可見法會大眾裡面還有人不是完全相信的,要由多寶如來寶塔的出現證明是真實不虛來勸信,這樣意思;若是已經有信心了,當然是善根就得增長,這是第四。

第五來意,多寶佛塔湧出來以後分身諸佛也來了,然後釋迦牟尼佛才開塔,開塔以後釋迦牟尼佛說法、勸法會大眾發心弘揚《法華經》。佛這麼一說,由娑婆世界的下邊湧出來無量無邊的菩薩,這麼多的菩薩來了以後彌勒菩薩就疑惑了。說:這些菩薩我從來也沒見過也不認識,是怎麼回事?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我成佛以後所教化的弟子,彌勒菩薩說:佛成佛才四十餘年、這些大菩薩都要無量劫來才能修行成就那麼殊勝、那麼高的程度,怎麼四十餘年就有這麼大的成就了?就提出這個疑問,這時候佛才說〈如來壽量品〉、久遠已經成佛了。所以〈寶塔品〉的出現也有引發〈如來壽量品〉的成立,也就是引發佛開近顯遠的意思在內的,所以有這一品的出現的。這是說這一品的來意。

其次是這一品的題目「見寶塔品」,這個塔是很多的珍寶所組成的所以叫「寶塔」,或者說這個「寶」是多寶如來的名字,是多寶如來的塔。「塔」或者稱為塔婆(翻到中國話叫方墳、或者翻個靈廟),是有舍利在裡面、供養多寶如來的舍利在裡面(若是沒有舍利叫支提,有舍利叫塔婆)。現在是因為有多寶如來的全身舍利在裡面,所以稱之為塔。「見寶塔品」,或者念「現」、湧現出來;或者說是「見」、多寶如來塔湧現在虛空里大家都看見了,所以「見寶塔品」。或者說多寶如來塔的出現,表示入涅盤了,滅而不滅;釋迦牟尼佛也入到多寶如來塔裡面,表示生而不生;這樣不生不滅表示如來法身的境界。這樣說,就是多寶如來塔的出現表示法身佛的不生不滅,來覺悟法會大眾,所以叫作「見寶塔品」,可以這樣解釋。

丁二、見寶塔品(分二科)戊一、長文(分三科)己一、明多寶湧現(分六科)庚一、現塔之相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庄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這一品裡面分成兩科,第一科是長文,第二科是偈頌。長文分成三科,第一科是多寶湧現、第二科明分身遠集、第三科明釋迦唱募。第一科多寶湧現分成六段,第一段是現塔之相,現在就是現塔之相,這多寶塔的相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就現出來七寶所成之塔,高有五百由旬這麼高,那可是很高了,縱廣有二百五十由旬這麼大,是個方形的。從地下湧出來,「住在空中」住在虛空裡面,這表示佛是住在第一義空裡面。「種種寶物而庄校之」,這個塔是很多的寶物來莊嚴它的,這也表示佛的法身有無量功德莊嚴的意思。「五千欄楯」,這個塔有這麼多的欄楯,還有欄干,有橫的有豎的、這麼多。「欄楯」在前面說白牛車的時候有提到,這表示陀羅尼的意思。「龕室千萬,無數幢幡」,這塔裡面很多的「龕室」,就是供佛像的龕、像我們現在供佛的佛龕,就是多寶塔上也有龕室,一個室一個室的有千萬之多;這表示佛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度化眾生的。「無數的幢幡」,幢幡是表示佛的神通的意思;「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垂寶瓔珞表示佛有四攝法度化眾生,寶鈴萬億表示佛有四無礙辯才度化眾生;「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這表示佛有無量無邊的戒定慧的無量無邊的香。「充遍世界」,佛的大威德、大慈悲普覆一切眾生。「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所合成,就是每一樣功德都是很多很多功德所成。「高至四天王宮」,這個塔涌在虛空裡面有多高呢?高到四天王宮那麼高。須彌山的中間是四天王宮,四萬二千由旬那麼高。

庚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余諸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這個塔湧現以後(這是第二段諸天的供養),三十三天降天曼陀羅華來供養寶塔。其餘的諸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還有這樣事情。這是第二段、諸天供養。

庚三、多寶稱嘆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第三段多寶稱嘆。「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這底下多寶如來寶塔中出大音聲,就是多寶如來說話了。他讚歎說:「善哉善哉」,說兩個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這「平等大慧」也就是佛的大智慧是平等的,因為諸法寂滅相的真理是平等的,所以通達諸法寂滅相的智慧也就是平等的,又是說諸法寂滅相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也表示一切眾皆成佛道,所以也是平等的意思。這平等大慧是說佛這種沒有取捨斷常…種種的邊的這種事情,所以叫平等;當然這是在佛的果上說的。(沒有成佛之前、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也有佛一部分的佛智慧,但是那不能稱為大慧,現在佛果圓滿了才能稱為大慧)。用這樣的大智慧「教菩薩法」,這《法華經》是教導菩薩的法門,是佛所護念的、不輕易把它演說的《妙法華經》,為大眾演說。「如是如是」這表示說:是的、是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的道理,是的!是的!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是勸信的意思了。

庚四、時眾驚疑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這底下是第四段時眾驚疑,當時法會的四眾看見這樣大的寶塔住在虛空裡面,又聞塔中所出的音聲「皆得法喜」,得到大歡喜。「怪未曾有」,感覺到很奇怪,佛出現在世間成佛以後為我們說法四十多年從來沒有過這個事情,感覺到很奇怪,就「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庚五、大樂說問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這大樂說菩薩。「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大眾的疑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呢?這一共是三個問題;以何因緣有此寶塔?以何因緣此寶塔從地湧出?以何因緣又於其中發是音聲呢?提出三個問題。

庚六、如來答(分三科)辛一、超答何故湧出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凈,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這底下如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先答何故湧出,先答這第二個問題。「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裡面有如來的全身。這上一次我們講過,佛滅度了以後的舍利有碎身舍利、有全身舍利(就是沒有火化),現在多寶如來是全身的舍利。「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凈」,這底下說他從地湧出的因緣,這位佛不是現在佛、是過去的佛。什麼地方的佛呢?是東方,過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那麼遠的地方,有個世界叫作「寶凈」。「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的時候「作大誓願」,他有很廣大的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以後、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的地方,「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這是他行菩薩道的時候他發這個願:若我成佛滅度以後,十方世界說《法華經》的地方,我的塔廟為了聽《法華經》的緣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是這樣的。這是塔的從地湧出的原因是這樣的。

辛二、追答何因有塔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第二段是追答何因有塔。「彼佛成道已」臨滅度的時候,「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這是有塔的因緣是這樣子。

辛三、答何故發是音聲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其佛以神通願力」這底下答何故發是音聲。「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這底下說那個佛(多寶如來)有神通的願力,因為這個塔到十方世界去湧現在法會上、那是一種神通,但是也是由他的願力來的。「十方世界在在處處」,不管什麼地方。「若有說法華經」的,「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所以這是「何故發是音聲」,也是他的願力。「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是這樣意思。

我這裡講得快一點,但是還有幾分鐘,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以前是講過,這一次講《法華經》是沒講。是迦葉佛的時代,有兩個婆羅門到佛教的寺院來受八關齋戒,就是這個因緣。怎麼忽然間提到這裡呢?就是這一天的天亮了,阿難尊者就是到佛這裡來問佛,說是昨天夜間佛這裡放大光明,是有什麼事情呢?佛說昨天夜間有很多的天人到這兒來,我為他們說法,所以放大光明。這天人是怎麼回事情呢?佛就說是在迦葉佛的時候有兩個婆羅門,這兩個婆羅門到寺院來受八關齋戒,受了戒以後他們發願,一個婆羅門發願要作國王,我來生不要作普通人,我想要作國王;另一個婆羅門發願:我不願意在人間作國王,我願意生到天上去享天福,這樣發願。受完了八關齋戒、也發願完了就回家去了。回到家去,其中有一個婆羅門家裡面有太太,這太太就晚間預備飯要吃飯,吃飯的時候他的先生不吃,因為什麼不吃呢?說我今天在廟上、在佛教的寺院里受了八關齋戒,在戒裡面有個不非時食,所以晚上不吃飯。那麼他太太就不高興了,說你是婆羅門教你不是佛教徒,你是婆羅門教徒,為什麼不在自己教裡面受戒、受佛教的齋戒,這是不對的。你現在若不吃飯,我就向婆羅門教的這些教友來發表、來宣布你是叛教了,他這個太太就是這麼同他說。他一聽他太太這樣說心裡有點害怕,這樣可怎麼辦?好!好!我吃,就隨著他太太吃飯,這一吃就犯了非時食戒了。就是這一位想要生天的婆羅門犯了非時食戒,那個想要作國王的沒有犯戒,所以後來死掉了以後那個作國王的人就滿願了,的確是在人間作了國王,而這個犯戒的這個婆羅門死後就作了龍了。經論裡面常說到這件事,我們佛教徒(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果破了戒多數是到龍的世界裡面去、變成龍了;說海裡面的龍特別多,就表示破戒的佛教徒太多了,是這麼說的、的確是這樣說的。

這一天就是發生了事情,就是國王的花園裡面有一個大池,池子旁邊有一個生果,這個生果從來沒看見過的呀!這守園的人撿起來一看,這個生果很好、味道也特別好。心裡想:我是自己用呢?是送給人?就想:我每天來到國王的這個範圍內,守門的這個人老找我麻煩,總是不給我方便,我就送給他好了;就把這個生果送給他。這個守門的人拿到這個生果,說是:皇宮裡面有太監,這黃門的人也常找我麻煩,現在我送給他好了,他也送給他。這個黃門拿到這個生果就送給王的夫人,王的夫人拿到就送給國王了。國王說是:你這生果非常好,從來也沒吃過這麼好的生果,是從那裡得來的呢?也就照實一說,一個傳一個最後還是傳到守園人這裡來。國王就把守園人叫來了,說是:你得到這麼好的生果,為什麼你不送給我、你送給旁的人?把他訶斥一頓,他也就照實地坦白地說了,國王就下令:從這麼以後你天天送這種生果來。說是:我這個生果是在水池邊上得到的,不知道從那兒來的,我很難再找到這個生果。國王說:不可以,你一定要送來。這時候這個人就在花園裡走來走去的,心裏面很憂愁,忽然間看見一個老人來了,一個白須的老翁來了。說是:你為什麼這麼憂愁?他也如此如此地一說。說是:不要緊,我還可以再給你。他說:你等一會兒。忽然間這個人就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就端了一大盤生果給他。說是:你可以用這麼多的生果(不只一個)送給國王,但是你代表我說幾句話給他,你說我是個龍(他自己介紹他),我是這個水池的龍,我前生和國王是朋友大家受八關齋戒,他持戒清凈,我破戒了所以我現在變成龍了。我希望再受八關齋戒,希望他找一本八關齋戒受戒的儀軌給我。他若不找到這個書給我,我把他的國家變成大海(把它弄翻了變成大海)。這時候守園人就把一盤的生果送給國王了,同時也把龍王這一段話報告了國王,國王本來是歡喜吃生果,結果找出來一個麻煩。哎呀!現在也沒有佛、也沒有佛法在世間,那有這八關齋戒的本子呢?到那兒找去呢?所以人就是這樣子,我歡喜的事情,別人給我辦、怎麼難你也要給我辦;等到自己困難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味道。這時候他困難了,就把他周圍的大臣集會,說明這件事,怎麼辦?很多人都愁眉苦臉沒辦法,其中有一個和國王最親近的一個大臣是特別有智慧的人,國王說:還是的要靠你,你給我想辦法。說是:我好好想吧!就散會了。這個有智慧的大臣回到家裡也坐在那裡愁眉苦臉在想:怎麼辦呢?他父親來了,他父親說:你每天回來都很正常,今天怎麼這樣呢?他又是把國王的這段事一五一十地報告了他的父親,他父親說:我們家裡面有個特別的事情你不知道,什麼事?就是我那房子另外一個地方牆的柱子常常地放光明,在夜間的時候放光,這裡面一定有些奇怪的事情,不妨把這個柱子剖開看一看。說:好!就是找人來就把這個柱子剖開。一剖開裡面有兩部經,一個是十二因緣經、一個是受八關齋戒的法。這時候就得到了八關齋戒受戒的儀法,他就送給國王,國王也就送給這個龍王了,龍王也特別來拜謝國王。龍王牠有很多的眷屬大家都受八關齋戒,而國王也繼續地受八關齋戒,於是乎國王死了又生天了,而那個龍王死了也生天了。這兩個人生到天上去,這時候就是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了,這兩個天人還有些眷屬也就來見佛,見佛以後佛為他們說法這兩個天人得初果須陀桓了。佛就把這段因緣回答了阿難尊者。

這可見受八關齋戒這件事,從這裡面知道一些事,受八關齋戒好像很容易的事情、不是很難的事。但是你若發願了,它終究是能夠如願以償,想要作國王就真能作國王,想要生天也就能生天,但是破戒可就不行,這是持戒能夠如願,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持戒願意生天以後能見佛聞法就能得聖道、得初果須陀桓。尤其是我們現在的佛教,我們若想得初果很難,想要得初果須陀桓很不容易,也就是我們修四念處好像是因緣不具足。若是能夠持戒清凈生到天上去或者是在人間,終究有一天能見佛,見佛聞法就能得初果;不但是受八關齋戒,其它的戒也是一樣。我們在佛經上看他好像一聽法就得初果了,不是說要閉關幾年要打七,費了很大的辛苦結果還沒有什麼成就,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持戒,持八關齋戒或者其它的比丘、比丘尼戒,的確這是個聖道,戒定慧是無漏的聖道,真是特別重要。

現在經上說得五種利益,弘經的方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能夠以不懈怠心廣說是經能得到五種利益,還能見到釋迦牟尼佛,這真是非常殊勝的。

第69講--1993年8月25日

己二、明分身遠集(分七科)庚一、大樂說請見多寶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這前面是釋迦牟尼佛答覆三個問題,其中最後的答覆「何故發是音聲」,是說多寶如來他滅度的時候……「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的人,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這是答覆最後一個問題。

這時候大葯說菩薩以如來的神力加持之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為什麼大葯說菩薩說這句話要如來的神力加持呢?因為若願意去拜見多寶如來就是得要開塔,要開塔的話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也要請來,因此又會引出來很多很多的事情,最後就是要開近顯遠了。釋迦牟尼佛的開近顯遠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裡面是一件大事,因為要見多寶如來會引起這件大事,這就是要佛的神力加持才會引起來的,不是大葯說菩薩他自己的智慧力,所以說是「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這也等於是一個要求。

庚二、明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佛就回答他說:你想要見此佛身,這件事可不是個簡單事,因為多寶佛他有深刻重大的願力。什麼呢?「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的緣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若是有佛想要以多寶如來的身相出現於四眾之前的時候,「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要辦好這件事,他的分身諸佛。釋迦牟尼佛若想要這樣做,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十方世界的分身佛……就是在十方世界有有緣的眾生要度化,就是他要去化一個身體在那個地方去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就是分身佛、分一個身,就是化身佛。這化身佛也就是由釋迦牟尼佛的自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的圓滿報身就是了),由這個身體的大悲心化出來一個佛的身相到另一個世界去,到有緣的眾生那個世界去度化眾生。但是在這一品上看出來,釋迦牟尼佛的分身是太多了,「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要全部地都集會到這個地方來。「然後我身乃出現耳」,然後這多寶佛的身體才能出現、才能夠開塔、才能出現。這可見開塔這件事不是輕易就能開開。釋迦牟尼佛這樣告訴了大葯說菩薩。「大樂說」,佛又招呼大葯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現在應當集會。

若說是按我們凡夫的境界,說是他一個人在這裡處理事情,又能另外在別的地方也有一個地盤也能做種種的佛事,就不是太簡單了。說佛能在無量無邊恆河沙數世界有化身佛,可見佛的神通力真是不可思議。若是我們就這麼一說也就把這個文消過去也就算了,但是我們讀《解深密經》上說出一件事,諸佛菩薩的神通道力能化現無量無邊的境界,但是有一樣事不能變化的;所有的地水火風、高山大海、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可以變化,但是有一樣事不能化,什麼呢?就是人的識(色受想行識),這個心(心意識)是不能變化的。從《解深密經》上這樣的話來講,佛化一位佛(佛的圓滿報身他化出一位佛)到眾生世界來度化眾生,我們看著他也會說法能現神通有不可思議的威力,但是沒有分別心、沒這個心的;但是隨其所宜而能做出來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真是不可思議。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種種差別的境界,佛能隨其所宜地去度化,都在佛那圓滿報身的無分別心裏面能發出來那麼大的作用,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修行到了那個程度,有那麼廣大的作用。

釋迦牟尼佛說到這裡,「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因為你要見多寶佛,那麼就是我的分身佛要集會到這裡來了。

庚三、大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這是第三段大葯說請集,也要求「世尊,我等亦願欲」見到世尊的分身諸佛、「禮拜供養」的,這樣就是可以兩全了。

庚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十方的分身諸佛在他方無量恆河沙數世界那邊住,那怎麼樣能來呢?就先要發通知了,這個通知怎麼發的呢?「爾時」釋迦牟尼佛就放白毫光,這一白毫這地方放光明照東方世界去了,這時候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緣的眾生,就因為佛的光明看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這廣大的境界看見了。這先是放光見佛,由光明看見佛,這底下就看見彼世界。

「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這玻璃不是我們世界通常用語說的玻璃,恐怕不是這個玻璃。「寶樹」、樹是寶,衣也是寶,「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那位佛還有那麼多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這個世界這麼莊嚴,普遍地張設出來寶的幔,還有「寶網羅上」、羅在上面。「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佛在那裡宣揚佛法。所以佛的世界一定具足那三樣事;一個是說法主、一個是法、一個是弟子。「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佛的弟子有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也是為眾說法的,有這樣事情。這可見教育這件事在佛法裡面倒是非常重要的。「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前面只是說東方,現在又說到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釋迦牟尼佛的「白毫相光」所照的地方「亦復如是」,也是這樣,也是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這麼多的佛、這麼多的世界。

庚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爾時十方諸佛」,這時候十方世界的諸佛得到消息了,釋迦牟尼佛的白毫光一到,十方諸佛就知道了。「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到那個世界去,有事情。「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這是又一件事。那個地方的佛對大眾宣布了。

庚六、嚴凈國界(分三科)辛一、變娑婆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惟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所住持的這個世界即變成清凈的世界了。這按我們凡夫的心理也是這樣,我們若請客人來我們要把我們的家弄得好一點、我們的寺院打理得清凈一點,這表示恭敬。釋迦牟尼佛的世界,若是根據《維摩經》〈佛國品〉上說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娑婆世界也是清凈的,並不是我們肉眼所見這樣子;我們肉眼所見這個樣子這是眾生惑業苦的境界。現在因為釋迦牟尼等於有事情要請客來,就是這個世界應該用佛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清凈的境界顯現出來,不能用眾生的那個惑業苦的染污的世界去請十方諸佛來的,所以「即變清凈」,就把眾生的染污的境界把它轉變了,顯現出來佛本來清凈的世界。這個世界也是「琉璃為地」的,是「寶樹莊嚴」的,「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即變清凈」這是現出來清凈世界的面貌,這底下「無諸聚落」就是滅除去這些污穢的境界,沒有眾生居住的那個「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的那種境界不見了、不顯現了。「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這個清凈的世界現出來以後,釋迦牟尼佛還有這個辦法、還有這個施設,就是「燒大寶香」、燒香,但不是一般的香,還有曼陀羅華遍布在這個世界裡。「以寶網幔羅覆其上」在虛空里。「懸諸寶鈴」,還有寶鈴。

「惟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惟留此會眾」就是當時在靈鷲山說《法華經》的當時集會的這些人就保留在那裡,其餘的沒有來參加法會的佛都把他移走、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了,移到他方世界去了,但這個事情眾生自己是不知道的。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這是把自己的娑婆世界準備好了,這時候他方世界的化佛(諸佛)就「將」帶一個大菩薩做侍者,「至娑婆世界」,那是佛的神力屈伸臂頃就到了。「各到寶樹下」,到寶樹的下邊。「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這個寶樹有這麼高大,這個寶樹還有枝、也有葉、還有華、還有果的次第的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就有一個座位,「高五由旬」這麼高的師子座。而這個師子座「亦以大寶而校飾之」,還是種種的珍寶莊嚴的。諸佛來了,釋迦牟尼佛給他預備一個座位,當然這個座位是佛坐的;但諸佛坐了,只是一個座位,那侍者在那兒坐,這裡沒提,那麼可能侍者是不準備座位的。我們看《維摩經》上〈問疾品〉、〈不思議品〉,文殊菩薩帶領著八千菩薩、五百聲聞、很多的天人去問病,到了維摩居士那個房子里空空的,後來維摩居士從燈王佛所那裡借來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這個師子座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這裡說這個師子座高五由旬。維摩居士那個待客人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座位;你是菩薩也好、你是阿羅漢也好、你是天也好,大家都有座位。不過當時看那個情形,就是阿羅漢有點困難,這個座位太高、此座太高我不能升,這又是另一個意思了。現在釋迦牟尼佛請客人來的時候,只是給佛預備座位、侍者不預備座位,佛這個事情是這樣處理的。「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坐下來。「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坐滿了。「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東方、一個方所分的身還沒能夠容得下,這個座位還不夠,那麼怎麼辦呢?

辛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它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庄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釋迦牟尼佛這個神力…其實都是心力,神通力其實就是佛的心的力量,離開心那有神通呢?就是心有這麼大的力量能變出來這麼多的世界。「皆令清凈」,都令他是清凈莊嚴的。怎麼樣清凈呢?「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沒有這個。「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諸天人也是把他移走了。「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庄校」。「亦無大海」也是沒有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都沒有這個。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個事情。如果在娑婆世界的八方面若純是虛空的話,就變現的清凈的世界、那就沒有諸天人可移動的了。這可見娑婆世界的八方面還是有世界的,那些世界也是有天人的這些眾生,釋迦牟尼佛把他變成清凈世界的時候,又把這個諸天人移走了,應該是這樣意思,不然的話那有天人可移呢?應該是這樣解釋。

「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也沒有這些。「通為一佛國土」,這麼多的二百萬億那由他的世界,就把它連在一起變成一個世界,不是彼此中間有距離的。「寶地」,是特別平正的。還有「寶交露幔」,就是很多的寶把它連接起來裝在露幔上面,或者這麼解釋。「遍覆其上」,這幔是在上面,所以是遍覆其上。或者說「遍覆其上,懸諸幡蓋」,露幔是在上面覆蓋著,然後又「懸諸幡蓋」就是種種的莊嚴。還「燒大寶香」,諸天的寶華遍布其地。

這是第一次的變化就是娑婆世界,第二次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辛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它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現在這是第三次,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就是石頭山、「摩訶目真鄰陀山」就是大石頭山。「鐵圍山、大鐵圍山」,一四天下有個鐵圍山,三千大千世界周圍也有個鐵圍山所以叫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每一位佛都在說法,也來到這兒來集會;這是說東方。「如是次第十方諸佛」,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分身「皆悉來集,坐於八方」,就是娑婆世界的八方面有四百萬億那由他這麼多的國土。「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遍滿了這麼廣大的國土裡面。

庚七、與欲開塔(分五科)辛一、諸佛問訊說欲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否?」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這底下是第七段「與欲開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請諸佛來就是要開多寶佛塔,這時候諸佛就「與欲」就是同意了、同意開塔,這樣意思。這段文裡面分五科,第一科是諸佛問訊說欲。這可見我們人的境界人與人要有禮貌,佛與佛見面也有這麼一點,也會互相要問訊。「是時諸佛各在寶樹」的下邊「坐師子座」,「皆遣侍者」、他們都派遣他們的侍者來「問訊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辦法的呢?「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每位侍者拿著寶華,「滿掬」、滿在手裡面。「而告之言」,佛就告訴侍者說:「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你到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說娑婆世界都是清凈莊嚴沒有高山大海,耆闍崛山也應該是沒有,但是為了標別地點就是這樣說。

「如我辭曰」,那麼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怎麼說話呢?就是「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否?」這是問訊,不是說「你沒有病沒有惱」、佛只是說「少病」,這可見在凡夫世界父母所生的身體說是沒有病、這是很難的;只是說「少病」就不錯了,少病少惱。「氣力」有氣力,身心都是安樂自在,及菩薩眾聲聞眾都安隱否?這樣問好。「以此寶華散佛供養」,也還用手裡的寶華散在佛上面作為供養,這是問訊又是供養。這底下「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彼某某佛、佛都是有名號的,「與欲」同意開這個多寶佛塔的。

「諸佛遣使亦復如是」,這一位佛這樣子,其它的諸佛也都是這樣子做。

辛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這可見多寶佛他的意思,他的塔要開的時候不是一位佛就可以開,要大家作羯摩,大家都同意了才可以開的,這多寶佛他的條件是這樣立的。「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釋迦牟尼佛這件事做圓滿了、這個手續做好了。「即從座起」,就從座位站起來、釋迦牟尼佛站起來。「住虛空中」,住在虛空裡面、不是住在地面上,這是因為寶塔是住在虛空里,佛要去開這個寶塔也就是住在虛空之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當時法會大眾看見釋迦牟尼佛站起來住在虛空,大眾也都起立也合掌「一心觀佛」、觀釋迦牟尼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釋迦牟尼佛用右手(右手表示吉祥的意思)手指開七寶塔的「戶」這個門。「出大音聲」、這門一開的時候發出來很大的音聲,「如卻關鑰」就像一個大門;「關」就是大門,「鑰」就是鎖門的器具、把它退下來發出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似的發出音聲來。

辛三、四眾同皆見聞

實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嘆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實時一切眾會」,這是第三段四眾同皆見聞。「實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他不是碎身舍利、是全身舍利,所以全身沒有散。「如入禪定」,像如入禪定那樣子。「又聞其言」,又聽到他說話了。「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很快樂啊!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華經》,是這樣意思。「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多寶佛自我介紹,我是因為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緣故,我才來到這裡的。

「爾時四眾等」,這時候法會的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的佛「說如是言」、說出這種話。「嘆未曾有」,讚歎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滅度了的佛、涅盤了的佛還能夠有這麼大的作用。「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供養這兩位佛。

辛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實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這是第四段二佛分座而坐。「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開半座,讓出來半個位子「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多寶佛又發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可以來這兒來坐。「實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也是「結跏趺坐」。

這是這兩位佛同在寶塔裡面坐。若要有所表的話,就是佛佛道同,都是住在第一義諦上面,或者這樣說。或者另外一個表示的意思我們說過,釋迦牟尼佛入這個塔裡面表示生而不生,多寶佛入滅了而還能夠來聽《法華經》、還能說話就是滅而不滅,就是生滅即非生滅這樣意思,那就表示應化身也就是法身的境界,法身也就是應化身,兩個身是不二相的意思,表示這個意思。

辛五、四眾請加處空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實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這是第五科四眾請加處空。見這兩位佛都在七寶塔裡面的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這個法會大眾每一位心裏面這樣憶念:說「佛座高遠」,這兩位佛坐在師子座、在塔裡面坐,太高了離我們太遠了。「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我們也都住在虛空裡面和佛接近一點。實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的力量接諸大眾皆在虛空裡面坐,就是大家都入於諸法寂滅相裡面去了;跡門三周說法圓滿了,很多的人都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當然也可以這樣去解釋了。

己三、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盤,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這是第三段明釋迦唱募。前面是多寶佛來這一大段的事情,這底下說第三段釋迦牟尼佛唱募;「唱募」就是求覓流通《法華經》的人,誰能發心弘揚《法華經》、誰能發心學習《法華經》,就是這樣意思。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釋迦牟尼佛以大音聲普遍地宣告:「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廣說、不是簡略的。「今正是時」,現在正是發心的時候,正是你發願弘揚《法華經》的時候。「如來不久當入涅盤」,這什麼意思?佛可以宣揚《法華經》嘛!怎麼是要徵求法會大眾的意思呢?因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不久當入涅盤」了,佛要走了。「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釋迦牟尼佛自稱「佛」,欲以、想要以此《妙法蓮華經》這樣的微妙法寶付囑一些人使令他們負責,「有在」就是有一個負責的地方,有負責的人弘揚《法華經》,所以這樣說。「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是這樣意思,要付託多少人,他們專門負責弘揚《法華經》,所以叫「有在」。

這個「有在」這個話在這個文上說……現在是〈見寶塔品〉,下邊就是〈提婆達多品〉、再下邊就是〈勸持品〉。在〈法師品〉那地方藥王菩薩那裡有八萬菩薩,到〈勸持品〉那裡有二萬菩薩,在這些品裡面看出來,這八萬菩薩、二萬菩薩、還有些阿羅漢,這就是受佛命他們負責弘揚《法華經》。但是在下文看又不只於此,那又有佛本地所教化的那些大菩薩,他們也要負責弘揚《法華經》,這可見負責弘揚《法華經》的大菩薩很多很多。

戊二、偈頌(分三科)己一、頌多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這底下是偈頌。偈頌分三科,第一科頌多寶佛、第二科頌分身佛、第三科頌付囑,就剛才付囑的這一段意思。

第一是頌多寶佛。「聖主世尊」就是指多寶佛,多寶佛「雖久滅度」、雖然他滅度已經很久了,但是他還不忘眾生的,他還「在寶塔中,尚為法來」,還為了弘揚《法華經》的關係還來到這裡來;來到這裡來的用意就是來聽《法華經》,也就是有弘揚《法華經》的意思。「諸人云何、不勤為法?」諸人功德還沒有圓滿要繼續栽培善根,怎麼能夠不精進地來學習《法華經》弘揚《法華經》呢?更應該做這件事、不能懈怠的呀!

「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這位多寶佛他滅度有多久了?「無央數劫」就是阿僧祇劫的意思,(央者盡也),就是無盡數劫、就是阿僧祇劫的意思,這麼久了。但是他還在發心,他無上菩提願還在的,「處處聽法」,各地方有說《法華經》他來聽。因為什麼呢?因為說《法華經》不容易啊!所以說《法華經》的法會不容易遇到,若有了,多寶佛就去聽經去。「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他為什麼這樣子呢?就是因為彼多寶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就有這個願力,他說我滅度以後(不要說沒有滅度),滅度以後的時候「在在所往」,處處他都去,去那幹什麼呢?「常為聽法」,他要聽《法華經》。所以已經功德圓滿的佛、還是滅度的佛都這樣子,何況我們這些人呢?按釋迦牟尼佛的口氣:何況你們這些人呢?這就是勉勵大家要發心弘揚《法華經》的意思。

己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恆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舍妙土、及弟子眾、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凈。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凈池、蓮華莊嚴。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如夜闇中、燃大炬火。身出妙香、遍十方國,眾生蒙熏、喜不自勝,譬如大風、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前面是頌多寶佛,這底下是頌分身佛。頌分身佛,分身佛來這幹什麼呢?也是為了《法華經》的事情。「又我分身」,我分身在十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像恆河沙數那麼多,「來欲聽法」,他們來到這裡來也是想要聽《法華經》的。「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分身諸佛來聽法,同時也願意拜見已經滅度的多寶如來的。「各舍妙土及弟子眾」,這些分身諸佛他們自己的世界都是清凈微妙的地方、非常安樂的地方,但是他們舍掉了,及他們的弟子眾他也都分別了,及那些「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他都不管了,到這裡來了。「令法久住、故來至此」,他是希望《法華經》在娑婆世界能常久地在這裡流通利益眾生,所以才來到這個世界。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凈」,這是說分身諸佛要來,那麼釋迦牟尼佛要把這個世界莊嚴一下,為了諸佛坐在菩提樹下,所以用神通的力量「移無量眾」,把很多的天人都移走了,使令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清凈的世界。「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凈池、蓮華莊嚴」,分身的諸佛、每一位每一位佛都來到了寶樹的下邊,這個情形就譬如一個清凈的池裡面有大蓮華的莊嚴似的,佛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更加莊嚴了。「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這個寶樹下面…很多的寶樹有很多的師子座,分身諸佛坐在上面放大光明,這又是個莊嚴。「如夜闇中、燃大炬火」,就像夜間黑闇的,然著大火炬看上放大光明。

「身出妙香、遍十方國,眾生蒙熏、喜不自勝」,看這個文同前面文連起來,好像十方分身諸佛的身能出妙香遍十方國;但是長行的文沒有這個意思,長行的文指釋迦牟尼佛有燒大寶香這件事,燒大寶香那等於是對客人來的時候一種敬意。這個「身出妙香」也可能是十方分身佛也可能是釋迦牟尼佛,這就不必決定。「身出妙香」這個妙香遍十方國,普遍到十方世界去。眾生蒙受妙香的熏習「喜不自勝」、特別地歡喜。「譬如大風、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大風吹小樹枝,這小樹枝是會搖動了。或者這說是佛說法,釋迦牟尼佛或者分身諸佛他們能夠為眾生說法,就像那個大風吹小樹枝似的,如風偃草。「以是方便,令法久住」,用這些方法使令《法華經》能夠久住在世間。

己三、頌付囑(分二科)庚一、舉三佛以勸流通(分三科)辛一、募覓其人

告諸大眾,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這是第三科頌釋迦付囑、釋迦牟尼佛付囑,這是第三段。這個付囑分兩科,第一科舉三佛以勸流通、第二科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第一科舉三佛以勸流通又分三科,第一科募覓其人,就是尋找、徵求那個發心的人。

「告諸大眾」,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我滅度以後,誰能夠發心護持《法華經》、護持讀《法華經》、說《法華經》的人;誰能夠護持《法華經》、誰能夠讀誦《法華經》、誰能夠宣說弘揚《法華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現在你在佛前面你自己發願,你說:我要發心怎麼怎麼弘揚《法華經》,這樣發願;不是說你心裏面發心就行、不可以,你還要說出來、發願(誓是決定的意思)。這是你要發心、你還要發願,來堅固你的意願。

辛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前面是募覓其人,這底下是正舉三佛以勸持經。「其多寶佛」、多寶如來「雖久滅度」,他還「以大誓願、而師子吼」,讚揚釋迦牟尼佛以平等大慧為眾生說《妙法蓮華經》。「多寶如來、及與我身」,及所集的化佛,這是三方面,大家集會了,為什麼要集會?要「當知此意」,就是為了《法華經》要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要知道這個用意的。「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這底下還是徵求護法,諸佛子等你們大眾之中誰能夠發心護持《法華經》「當發大願」、發這大的願力。「令得久住」,使令《法華經》能夠長久地住在世間,不要令那些不信《法華經》的人破壞了。

辛三、釋勸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游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這底下解釋勸發心的意。這一頌「其有能護」,假設有一個人他能夠護持此《法華經》的妙法,那就是供養釋迦牟尼佛、那就是對釋迦牟尼佛有供養了,那也就是供養多寶佛了。「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游十方」,這是說多寶佛護法,多寶佛他處在寶塔裡面,他常是在十方世界遊行、各地方去,「為是經故」,他到十方世界去幹什麼?就是為了《法華經》常住世間的,他也在護法。「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如果你能護持《法華經》,你不但是供養了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佛,「亦復供養諸來化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也就是「莊嚴光飾、諸世界者」,放大光明來莊嚴諸世界的,也就是供養這麼多佛了。這樣說護持《法華經》就是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佛,也就是供養了十方諸佛。「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前面說供養、現在說見。若是你能夠宣揚這部《法華經》、「則為見我」那你就是見到釋迦牟尼佛了,那也就是見到多寶如來了,「及諸化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也就是見到佛了。前面說是供養,這裡說是見,這都是有深有淺的意思的;當然這是隨這個發心的人的程度有深有淺的不同。

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分二科)辛一、正勸舉(分三科)壬一、誡勸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這底下是誡勸,是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前面是舉三佛以勸流通,這底下舉難持之法,這《法華經》不是容易受持的,勸我們發心流通。分兩段,第一段是正舉勸、第二段釋勸意。正舉勸分三科,第一科是誡勸。「諸善男子、各諦思惟」,佛稱法會大眾稱為善男子,加個「善」字,佛說話裡面也很有一點人情味的,當然法會大眾的人都是有功德的人,也的確是善。「各諦思惟」,每一位都應該深刻地去想一想。「此為難事」,受持、讀誦、學習、弘揚《法華經》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宜發大願」,你要做這件難做的事你一定要發願,在佛前發願,這樣子你可能容易做一點。如果你沒有發願,你可能會做做地又不做了。若發了願,你一想,哎呀!我在釋迦牟尼佛發願了,我若不做就是說謊話了,這是自己要求自己勉勵一點,大概有這個意思。

壬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余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前面是誡勸,這底下是正舉難持以勸。「諸餘經典」,這「余」就是對《法華經》來說,除了《法華經》剩餘的其它經典,數目像恆沙那麼多。「雖說此等、未足為難」,雖然你有能力能去宣揚它,那都不是太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是你能夠把須彌山拿過來「擲置他方」,把它拋到他方世界去,把須彌山棄到他方無數佛土那麼遠,這件事有神通的人那也不是難,也不算是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是一個有神通的人,他不是用手(前面若接須彌應該是用手),這地方說不用手、用足指(足的指)「動大千界」,能把三千大千世界動搖了它,然後又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遠擲他國,這件事也不是太難、也不是難的。

佛來到拘屍那城附近的時候,走在道路上遇見幾個大力士,就是拘屍那城的人知道佛要來了,要把這道路清一清,但是路上有很多的大石頭(不是小小的石頭),這些大力士沒有辦法把它移動、不能移動。那麼就是佛已經走來了,這大力士就感覺到很困難、沒有辦法。說是佛來了,佛能夠把它移動了嗎?佛說:我可以。佛說:你們都遠一點。佛就用足指一動大石頭就起來,然後用手接起來就把它扔到虛空裡面去,扔到虛空里這石頭又掉下來,佛就用口一吹就把石頭吹成灰塵了,然後又合起來,就放到路邊上去。這些大力士本來是因為他們身體強壯、力量特別大都是有高慢心的,現在看見佛這個力量不得了,所以對佛起了恭敬心。說是佛這是你的神通力呢?是你身體的力量?佛說:我能夠用足指把大石頭舉起來,舉起來用手接著拋到虛空里,這是身體的力量。等到掉下來,我用口吹它,把它吹成灰塵,這是神通力、不是身體的力量。這些大力士又問了一句話,這句話問得好;還有沒有更大的力量?能比這個力量還大。佛說:有。是什麼力量呢?是無常的力量。說我今天你看我身體有這麼大的力量,等我今天夜間入涅盤的時候,通通沒有了;這無常的力量是很大。這些大力士聽見這個話心裡很感動,這無常的力量這麼大。這是《涅盤經》上說這件事。

現在這地方說「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那也不算難。我又想起來,佛在世的時候,因為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有的時候在思想上有衝突,這非佛教徒(是外道)就記恨在心。(把它說得再明白一點也可以,我們還有時間)。是說什麼呢?有一個佛教徒他的姊姊嫁給六大老師其中一個相信外道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姊姊也信佛,但是他姊姊的丈夫不信佛。人都是這樣子,我相信什麼也願意你相信,就是互相的這樣子。這相信外道的讚歎他的老師怎麼怎麼好,這個佛教徒就要請他吃飯。請來了,這個大老師一進門就說:哎呀!八千里外那個猴子跳到水裡面淹死了,說這麼一句話。這個佛教徒說:你能看見這麼遠嗎?說:是的,能看見。等到吃飯的時候,這佛教徒就把這個菜放在碗的下面,上面只是放上飯,就把菜覆住了,就是這麼一碗,其它的沒有。這樣放在桌上一看,這些外道的大老師心裡想:你請我們吃飯怎麼不預備菜呢?只是預備飯,不高興;這句話也就說出來了。這佛教徒說:從你說這句話就知道,你剛才說八千里外看見猴子跳水死掉了,這句話是謊話、說騙人的話。怎麼知道呢?說:這個菜就在飯下邊,這很近的都看不見,你能看見八千里外去?這大老師馬上站起來就走了,不吃這個飯。回去了就是不高興,就同這佛教徒的姊夫就說這個事:這個佛教徒很壞,他在聾聳我。說:不要緊,我可以替你報仇。也就是來到佛這兒來,約定時間也請佛吃飯,佛也就是默然地允許了。回到家就是把屋子的地挖一個大坑,裡面放上碳放上火、碳火,上面覆上一層東西;請佛吃的飯裡面都下上毒,然後就請佛來。這時候就也有人知道報告佛,佛就說:我連內心裏面不容易消滅的貪瞋痴的毒都能消,何況他的小小毒、小小的火,我不能滅?說這麼一句話。所以這個事情,佛當然是去了。佛到那兒去了,那個佛教信徒的姊姊被他困在一個房子裡頭不準出來,他的姊姊在那裡著急。那麼她心裡想:很快的,這瞿曇就被火燒死了。結果,佛從那裡走過去也沒有事。奇怪!怎麼沒有事呢?他就自己偷偷看,一看下面不是火,是大蓮華池。一看到這裡,這外道心裏面就警覺,佛真實是聖人,是不可以傷害的。後來後悔了他就向佛坦白:這飯不能吃啊!飯里有毒。佛說:不用變,就是這個飯就可以吃。但是其它的凡夫比丘不可以吃,佛就是當時說了一個咒,(這在說一切有部律說到這個咒)。就是不用重做,就是這個有毒的菜飯大家就可以這麼吃,吃完了也沒有事。有這麼一件事。這可以知道,佛的神通力、佛的道力是沒有邊際,無障無礙的境界。

所以「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這若有神通的人當然不是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余經、亦未為難」,若是立在「有頂」,這個「有頂」應該說色界天的頂,無色界天他不一定就高過色界天的,無色界天沒有山、那有頂?不過這不在乎這一點。立在有頂為眾演說無量的其它的經典,也不算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在惡世中說《法華經》很不容易。

現在在我們中國佛教,我感覺的確有這個情形。如果佛法流傳到中國的時候、一直到南北朝、到隋唐這個時代,這大乘佛教非常地興盛,宣揚大乘佛教的這些古德都是有道德、有修行的人,所以也就應該說比較容易。現在的佛教,如果我們就在山門裡,我們也不多讀書,那你對全面的佛教你是不知道的。如果你不在山門裡,你注意佛教各方面的情況,你才會知道,這大乘佛法從這麼以後會有些困難、會有困難的,所以這是末法時代的確是不容易。「為眾演說無量余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就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時候你能說此經是不容易的。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假使有人你用手把這個虛空,虛空有什麼好把?不能把的。不能把、說你能把;「而以遊行」,那這也是不難,這也是神通境界。「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這是對比,說是你書寫《法華經》、受持《法華經》。「若以大地置足甲上」,放在你的足甲上面「升於梵天」,那也不算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那都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我們說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變色了,逐漸逐漸地到後來很多的出家人都沒有影了,當然我們也可知道有些人他思想不變、也可能有;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站得住。不是說你還能不能做比丘,這個事不論,就是你內心裏面對佛法這一念的信心還能不能站得住?都不容易啊!說現在我們在自由的世界,還是自由,但是南傳佛教對大乘佛法的衝擊,你這一念對大乘佛法的信心能不能站得住,將來就會考驗你的,這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這上面說「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若佛滅度以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我是在舊金山飛機場聽見一位(我們不要說名字),他就是對一位居士說出那種話,他應該算是大乘佛教的一位法師,但他說那個話他對大乘佛法完全沒有信心了,但是對小乘佛法又沒有深入地去學習,那麼從什麼建立小乘佛法的信心呢?大乘佛法信心被失掉了、被風吹倒了,所以表面上還是出家人、是佛教徒,實在不是了,因為沒有信心了嘛!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容易的。

「假使劫燒,擔負乾草」,(我們平常的是小火)若是大三災火劫來了的時候那個火是非常厲害的,你能夠有神通擔負乾的草入到那個劫火裡面不燒,那還不算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真是不容易。「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你能夠「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這真是不容易吧!「雖能如是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聽受此經」,還能「問其義趣」,裡面的義你能提出問題,你能提出問題就表示你注意了,你用心地去學習了。「是則為難」,這就是不容易,這也是不容易。「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也不算難。「於我滅後」若能夠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你若能奉持《法華經》還是不容易,我們末法時代很多很多的問題。古代的時候,在南北朝的佛教,雖然中國是不統一,但是有很多的聖僧。有很多聖僧,也有是從《涅盤經》上得大利益,也有從《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各種經論得大利益,有聖德的人住持佛法的時候完全是不一樣的,和現在可是不同啊!現在呢,這樣的人,我們是肉眼看不見了,不敢說沒有。所以是「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這有道德能感動人;就是用辯才來服人還不是太好,以德服人才是好。所以佛教裡面若是有道德的人佛法才會興盛,所以還是修行要緊,只是做學問還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壬三、釋難持意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這底下釋難持意,前面說難持、這說難持的意。「我為佛道,於無量土」,釋迦牟尼佛說:我為了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所以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說了很多的佛法,「而於其中」此經是第一的。「若有能持、則持佛身」,那就是受持佛身。受持佛身,這應該說是諸法寂滅相了,應該是這樣說。『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應該是指那個意思說的。

辛二、釋勸意(分三科)壬一、重募持經之人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佛又是一遍又一遍地叫你發願。

壬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歡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此經難持、不容易受持,你能暫時地受持我就歡喜了。「諸佛亦然」,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諸佛也是歡喜的,「如是之人」諸佛所讚歎的。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這是佛讚歎這個人。說受持讀誦弘揚《法華經》這麼難,難、你能發心做成功了,你就是不得了,你是勇猛的人。「是則精進」,你不是懈怠的人。「是名持戒」,這就是持戒了。「行頭陀者」,你也就是行頭陀行的人了。「則為疾得無上佛道」,你得無上菩提是特別迅速的。

「頭陀」翻到中國話,窺基法師他說翻個除棄、就是棄捨,古代翻個抖擻。這衣服上有塵土,你拿起來抖擻抖擻,就是把塵土抖擻掉了,這個抖擻也能表示除棄義、也是除棄的意思。現在這裡邊說頭陀行一共是十二個、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行,就是穿的衣服、飲食、住處這三樣;我們凡夫的眾生就在穿的衣服上面、在飲食方面、在住處方面有很多的執著心,就障礙我們修學聖道。所以現在十二頭陀行就是,佛叫這個修行人在衣、食、住上面除掉除去、棄捨這個執著心的意思,他的用意就是這樣。但這十二頭陀行,除了和戒一致,以外的部分你不做也可以,也不算犯戒,但是你做也有功德,是這樣意思。

現在這裡是讚歎受持讀誦弘揚《法華經》的人,是諸佛所嘆,這個人是勇猛精進的人,這個人就是持戒、行頭陀行的人,這個人是疾得無上菩提的。「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能於將來(佛在世的時候說將來就是佛滅度以後)的時候,能夠讀誦受持此經,「是真佛子」,他真是佛的弟子,這是讚歎。「住淳善地」,他是安住在淳厚良善的地位。當然常能受持讀誦如法修行《法華經》,那這個人他很快就得無生法忍了,當然是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佛滅度以後你能通達《法華經》的深義,那你這個人就是天人、一切世間天人之眼(慧眼)了。「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你能在恐怖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就是恐怖世界,就是很多錯誤的事情,我們都陷在那裡面出不來了,這不是很恐怖?)「能須臾說」,在這樣的世界上你能夠須臾間說《法華經》的話,那麼一切天、一切人都應該供養這個人。這也就是勸我們發心要護持、要修學《法華經》的意思。

從這個〈見寶塔品〉看出來,佛是很殷切地希望我們發心修學護持《法華經》。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一)
《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之王,根據何在?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二集)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