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茶(一說)

中國十大名茶(一說)一、中國十大名茶之西湖龍井龍井,是寺名,是泉名,又是茶名。龍井寺,創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位於杭州西湖之西的鳳篁嶺,幽居群山,傍井而立。龍井泉,古稱「龍泓」。清代汪孟鋗在《龍井見聞錄》中亦說:「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西湖龍井茶區,山清水秀,具有適宜茶葉生長的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與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元代虞集晚年寓居杭州,一次在游龍井時,嘗到龍井泉水烹的龍井新茶,讚賞之餘,作《次鄧文原游龍井》詩一首: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嶦葡下,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峟。烹煎黃金芽,不取雨谷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咳。龍井茶因攬山水之勝,林壑之秀,工藝之精,而孕出類拔萃的品質風韻。其形狀扁削,光滑挺秀,色澤碧綠隱翠,香氣馨遠,滋味甘甜怡爽,葉底鮮嫩鮮明,從而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於世。品飲龍井,不但茶好,水好,還要品飲技藝好。置身於風雅、簡樸、肅穆、和諧的環境中,擇一品質道地的龍井茶,於精緻的玻璃杯或瓷杯中,提壺注入微波鱗起大泉水,初入少許,片刻緩緩斟之。沖泡得當者,茶湯清澈而不濁,香氣悠長而不沉,滋味鮮爽而不鈍,茶葉栩栩如生,自然起落而不飄、不熱、不黯。靜靜觀之,杯中霧氣縹緲,猶如蘭花初綻,碧汁晶瑩,芽葉亭亭玉立,交錯相映,仔細把玩,令人賞心悅目。細細啜之,茶香襲人,馥郁若蘭,滿口生津。飲過之後,還:「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雋永不移,令人心曠神怡。二、中國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碧螺春」產於我國著名風景旅遊勝地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關茶產地中提到「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持久,俗稱「嚇煞人香」,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產,改定名為「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記有此事:「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曆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已卯歲(1699年),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和西山,是風景旅遊勝地,西山島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避暑勝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還有海登法師練功處石公山等十大景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果木茶樹間作成園,生長茂盛。碧螺春採制工藝精細,採摘1芽1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採回後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製成,炒制要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捲曲成螺」。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續加熱水沖泡2—3分鐘,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於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後,鮮爽怡人。三、中國十大名茶之安溪鐵觀音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捲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鐘,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四、中國十大名茶之凍頂烏龍茶凍頂烏龍茶是台灣所產烏龍茶的一種,台灣生產的烏龍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龍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凍頂產茶歷史悠久,據《台灣通史》稱:台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日月潭、水裡、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咸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龍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凍頂烏龍茶是台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台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覆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凍頂烏龍茶的品質特點為:外形捲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台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龍茶。五、中國十大名茶之祁門紅茶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祁門一帶歷史上很早就盛產綠茶,從事茶業者人數眾多,唐咸通三年(862年),司馬途《祁門縣新修閶江溪記》稱: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於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製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歷口、閃里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產區。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祁紅採制工藝精細,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後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製成後,還須進行精製,精製工序複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製成。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讚美祁紅是「群芳最」。六、中國十大名茶之黃山毛峰黃山座落在安徽歙縣、太平、休寧、黔縣之間,巍峨奇特的山峰,蒼勁多姿的勁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濤起伏的雲海,號稱黃山「四絕」,引人入勝。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名言。黃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餘年前就相當著名。《黃山志》稱:「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茶」。傳說這就是黃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創製,據《徽州商會資料》記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前後),當時有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字靜和)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清明前後,親自率人到充川、湯口等高山名園選采肥嫩芽葉,經過精細炒焙,創製了風味俱佳的優質茶,由於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為「黃山毛峰」。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和毗鄰的湯口、充川、崗村、芳村、揚村、長潭一帶,其中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充川等的品質最好。黃山毛峰分特級和一、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後採制,採摘1芽1葉初展芽葉,其他級別采1芽1、2葉或1芽2、3葉芽葉。選用芽頭壯實茸毛多的制高檔茶。經過輕度攤放後進行高溫殺青、理條炒制、烘焙而製成。特級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魚葉黃金。沖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黃山毛峰的品飲,沖泡時水溫也以80℃左右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續水沖泡2—3次。七、中國十大名茶之雲南滇紅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先試製成功。據《順寧縣誌》記載:「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產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市場,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順寧茶廠(今鳳慶茶廠),籌建與試製同時並進」。當年生產15噸銷往英國,以後不斷擴大生產,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雲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普洱茶就已大量生產,至今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茶仍有相當數量的生產與銷售。雲南是古茶樹分布最多的地方,樹齡千年以上、樹高數十米的大茶樹仍有不少數量。從這些大茶樹演化選育出的雲南大葉種是製造紅茶的優良品種,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強,芽葉肥壯,茸毛多,製造出紅茶,金黃毫多而顯露,滋味濃醇鮮爽,是我國出口紅茶的姣姣者。滇紅產區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多個縣。滇紅工夫茶採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而製成;滇紅碎茶是經萎凋、揉切、發酵、乾燥而製成。工夫茶是條形茶,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後者滋味強烈富有刺激性。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後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沖泡後的滇紅茶湯紅艷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後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後渾現象,冷後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製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八、中國十大名茶之武夷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九、中國十大名茶之婺綠(屯綠)婺綠是指江西婺源的綠茶,婺源建縣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後一直屬於徽州(上溯屬歙州、新安郡)管轄,至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又重劃回安徽省,1949年復劃歸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綠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製加工統稱「屯綠」出口。江西省婺源縣是一個多山地區,境內群山逶迤,煙雲繚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很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早在唐代就是一個「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素有「茶鄉」之稱。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清代何潤生《徽屬茶務條陳》中記載:「徽屬產茶以婺源為最,每年約銷洋庄三萬數千引」(一引為50公斤)。1937年,朱美予《中國茶業》中稱:「皖南產茶區,六縣中婺源面積之大,產量之多,推為第一」。威廉_烏克斯《茶葉全書》中贊道:「婺源茶不獨為路庄綠茶中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為婺源綠茶之特色。宋代,「婺源謝源茶」是全國六大名茶絕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間,靈山的「天竹峰茶」被列為貢品。清朝,婺源綠茶以「屯綠」品牌出口獲得盛譽。尤其是婺源東鄉的「四大名家」茶更為出名,它們是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濟溪上坦園茶。當時與婺源「四大名家」同時有名的還有祁門東鄉的「四大名家」、休寧的「四大名家」。婺綠(屯綠)採摘一芽二、三葉至一芽三、四葉。經殺青、揉捻、炒干製成毛茶,再經精製後製成精製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貢熙、秀眉、特針、雨茶、綠茶片等。婺綠(屯綠)成品茶以珍眉為例,外形條索緊結壯實,色澤灰綠光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熟栗香高長鮮爽,滋味濃醇回甘。婺綠(屯綠)是我國出口眉茶拳頭產品,主銷摩絡哥、阿爾及利亞、馬里、利比亞、茅利塔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中國十大名茶之平水珠茶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獨特產品,其產區包括浙江的紹興、諸暨、嵊州、新昌、蕭山、上虞、餘姚、天台、鄞縣、奉化、東陽等縣。整個產區為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環抱,境內山嶺盤結、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名勝眾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浙江省茶葉的主產區。平水是浙江紹興東南的一個著名集鎮,歷史上很早就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各縣所產珠茶,過去多集中在平水進行精製加工、轉運出口。因此,浙江所產的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以「平水珠茶」稱著。這一地區歷史上就出產過不少名茶,如會稽的「日鑄茶」、山陰的「卧龍茶」、諸暨的「石筧嶺茶」、餘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據說,珠茶是由日鑄茶演變而來。宋_吳處厚《青箱雜記》稱:「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日鑄茶產於紹興東南會稽山脈的日鑄嶺,相傳古時歐冶子於此鑄五劍,其嶺下有寺名資壽,其陽坡朝暮常有日,產茶奇絕,故謂之日鑄茶。宋代起日鑄茶就列為貢品,不少文人墨客也為此吟詩讚賞。日鑄茶細采精製,明代聞龍《茶箋》中就對日鑄茶的採制作過詳盡的記述:茶初採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羅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扇,以去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炒起出鍋,置大磁碟中仍須急扇,待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鍋文火炒干入焙,並揉到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現代珠茶的採制與上述的日鑄茶相仿,鮮葉採下後,經過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對鍋、做大鍋而製成。過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現在已實現制茶全程機械化。平水珠茶,也稱圓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活象一粒粒墨綠色的珍珠。用沸水沖泡時,粒粒珠茶釋放展開,別有趣味,沖後的茶湯香高味濃,珠茶的另一特點是經久耐泡。
推薦閱讀:

好婆婆的十大標準 看看你家婆婆佔了幾條?
手錶常見十大問題
三十大明星孩子的爆笑名字
給女人的十大忠告
優秀男人的十大特質

TAG:中國 | 十大名茶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