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筆記 古人的創意 萌寵青銅器(上)
容齋 發現美好 收藏精彩
青銅器,通常都是與「神秘」、「莊嚴」、「高貴」、「古老」相聯繫,但是,還有一些不一樣的青銅器,讓我們看到數千年前的古人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青銅器上的動物
青銅鴞卣 商
鴞卣(xiāoyǒu),鴞是貓頭鷹,鴞卣則是一種酒器,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藝術品。山西博物院藏,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
戰國魏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
青銅鴻雁 秦
陪伴秦始皇的鴻雁
出土於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坑內有象徵性河道,46件銅禽排列在河道兩側,其中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其他為鴻雁等禽類,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
動物造型的青銅器,種類比較多的基本為酒器,以尊和觥為主。
動物尊
青銅尊,是商周時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
犧尊,是商周至戰國期間,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稱為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周禮》六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詩·魯頌·閟宮·傳疏》說:在《周禮》六尊之中,最華美的就是犧尊。犧尊做為周代酒器,有木質的,有青銅的。
動物尊的造型,還有牛、羊、虎、象、豕、馬、鳥、雁、鳳等動物形象,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春秋犧尊
上海博物館藏,1923年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西南李家峪出土。高33.7厘米,長58.7厘米,重10.76公斤。
此尊紋飾華麗繁縟,構圖新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迴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獸面銜兩蟠龍,蟠龍的上半身從獸面的頭頂伸出,後半身被獸面的雙角鉤住並向兩邊延伸。在牛頸及鍋形器上飾有虎、犀牛等動物的浮雕,形態生動,鑄造精美。
這件犧尊的牛鼻上還穿有一環,說明了至少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了。此尊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為目前發現的青銅器中唯一的一件。
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戰國
該器物長46厘米,高28.3厘米 ,重6.5公斤。
仿牛形,昂首豎耳,偶蹄。由頭顱,體、蓋分鑄而成。首頸接合處,合縫痕被項圈巧妙遮掩,項圈寬1厘米,嵌16枚橢圓形銀珠(失10枚),突起如鈴。口角左右錯銀絲兩道,各嵌8枚銀質星點,以示鬍鬚,頭頂及雙目間至鼻樑上端鑲嵌綠松石,眼球里是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長方形綠松石塊。牛背上有一蓋,蓋為一個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背上,巧成半環形蓋鈕。兩翅平展,羽翎均以綠松石鋪填。
通體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嵌飾的幾何雲紋。設計獨特,工藝嫻熟,是戰國時嵌金銀工藝的佳品,國之瑰寶。
青銅鳳鳥尊
」鳥」是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之一。西周流行鳳鳥裝飾,尊更為多見。
整器以鳳鳥、猛獸為主要元素,鳳鳥與猛獸代表了權力與神聖,將這兩項事物的完美結合恰恰是此尊的獨到之處,堪稱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倗季鳳鳥大尊 西周早期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通高達49厘米,身長達41厘米。
胎體厚重,質地精良,保存狀況良好。通體表現一隻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象,其頭頂花蕾狀高冠,雙睛圓鼓,勾喙前伸,雙翅上展,長尾披垂,氣宇軒昂,卓然不凡。鳳鳥的背部設置圓拱形器蓋,蓋上也挺立一隻小鳳鳥,其頭頂圭形冠,昂首尖喙,雙翅貼伏,長尾下垂,一副神情,怡然的樣子。大小鳳鳥通身均裝飾鱗狀羽紋,繁複而美觀。尊蓋內側有兩行8字銘文:「倗季乍祖考寶尊彝」,明確標明其為商周時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員所作的青銅禮器。
春秋 趙卿鳥尊
山西博物院藏,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盛酒器。晉國第一代晉侯燮父開闢鴻蒙、初露霸氣的見證物。
整件器物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鳳鳥頭部微微上昂,形體肥碩,雙目圓睜,頸細長,鉤喙。腹腔中空,與頸、喙相通,鋒銳的鉤喙為自由開合的流口,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複位時閉合,設計巧妙。鳥背設蓋,上有虎形提梁,蓋以鏈條與提梁相連。鳥雙腿直立,足間有蹼,為了使器體平衡穩固,在鳥尾下設一虎形支腳,小虎前腿支地,後腿向上蹬,形成三點支承器體。通體浮雕羽翼,羽紋華麗清晰,富有層次感。晉國晚期青銅傑作。
鳥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2000年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
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鳥尊 西周中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高23厘米,長30厘米,腹深10.6厘米,重3公斤。鳥尊有誇張之意。鳥身中空,背部開方口,口上似應有蓋。鳥昂首勾喙,雙目圓睜。鳥腹下有極粗壯的三足,增強了尊的穩定性,鳥尾羽寬大,從兩邊方折下垂。方形鳥羽和鳥之三足起穩定均衡作用。
青銅器中,尊本來是盛酒器,但是這件鳥形尊除了魚形嘴外,其他地方沒有一個孔,不具備尊盛酒的實用性。此外,這件鳥形尊重量輕,壁薄,內腹中空,鑄造難度極高。
犧尊 西周早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2013年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出土。
魚尊 西周中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1988年出土於陝西寶雞橋樑廠基建工地。
此件魚尊為鯉魚形象,魚口微啟,魚目圓睜,魚尾稍稍彎曲,好似在水中遊動,魚身上的鱗片較粗大,魚的腹鰭巧妙地做成尊底的4個支柱,而魚的背鰭做成尊蓋的提把,背鰭上還裝有一個小銅環。
象尊 商
湖南省博物館藏,1975年出土於湖南株洲市醴陵獅形山,高22.8,長26.5厘米。酒器。
象鼻與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橢圓形口,酒可以從此注入,是一件既具藝術價值,又具實用價值的銅器。
器上裝飾有龍、鳳、虎、獸面等紋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象鼻上的鳳鳥和虎紋,既保持了象鼻的特點,又塑造出了一隻鳳鳥和虎,其裝飾藝術確實是匠心獨具。
象尊 西周中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陝西寶雞茹家莊出土,高15cm。
此器通體做象形。象鼻前端飾鳥紋,並有一兔伏於後,前額有一對蟠蛇。主體飾夔龍紋,後部飾有獸面紋和夔紋,前腿飾虎紋,後腿飾獸面紋。全器共有多種動物和幻想動物十一種。象代表吉祥,也是和平的象徵。
貘尊 西周早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1974至1975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市茹家莊2號墓。通高18.6厘米,通長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時同一銅盤相配,應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
此器形狀似羊非羊,似豬非豬,體態肥滿,大圓耳,兩目圓睜,長吻前伸,腹部微垂,4個獸蹄樣的足較短,尾巴短小捲曲,器體中空,背部開方口,上有四角橢圓方蓋。蓋上立一虎,虎頭前伸,雙目直視。兩耳、兩肩胛和後臀上均飾圓渦形捲曲獸體紋。
考古學家對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準,初時因觀其似羊,故起名「羊尊」,並一直延續此稱謂,一些出版物上也都採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當時的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到寶雞考察,經過仔細觀察、反覆琢磨,認為還是定名為「貘尊」好。
豬尊 西周
山西省博物院藏,2000年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晉侯墓地113號墓出土。高22.4厘米,長39厘米。
豬體碩壯,四足平踏。吻部略小翹,嘴角出獠牙,雙耳斜聳,背脊有鬢,尾上卷。豬背上有圓形品,上有蓋,蓋有圈形捉手。器腹中空,在頸部與豬首相隔。蓋沿有目雷紋一周,器腹兩側飾圓凸的火紋,外有平凸的變形獸紋一周。豬尊的器腹中空,應該是盛酒器的一種。
豬尊 商晚期
湖南省博物館藏,1981年出土於湖南湘潭市九華船形山。高40厘米,長72厘米,重達30多公斤。
此尊為野公豬形狀,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殘存情況復原成鳳鳥形。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肘部前後各有一圓形管孔,經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應是先鑄,然後安裝於豕尊范中鑄造的。豬尊的裝飾很有特點,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後肘部飾夔龍紋。
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兔形銅尊 西周晚期
山西博物院藏,高22厘米,長31.5厘米 口徑17.5厘米,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
此尊做卧兔狀,背部有喇叭形口,兔蓋不幸丟失。兔尊腹部中空,中空腹與背上喇叭形口相通,可盛、倒酒。四足下有長方形圈足,腹部兩側各有三周同心圓紋飾,且圓紋由里向外為圓渦紋。
兔尊器內粘有樹葉狀物。通過化驗證實,殘留物與酒有關,因此專家們斷定,兔尊應該是酒器。該墓還出土兩件大小相次的兔形銅尊,背部為方形小銅蓋。三件兔尊均高度寫實、憨態可掬,是商周寫實主義造型藝術的經典之作。
兔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1992年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北趙村出土。高13.8、長20.4厘米。
兔作爬行狀,前肢點地,後腿彎曲,猶如跳躍前之一瞬間。兔腹中空,背上開有圓角長方形口,並覆以與兔身渾然一體的蓋,蓋上有扁圓形鈕。兔身兩側依次飾圓形的火紋、四目相同的雷紋和勾連雷紋。
立兔形尊 西周早期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是目前所知中國時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距今已有2900年的歷史了。
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兩隻大耳上舉,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寫實。這件立兔形尊背上還有一隻伏卧的小兔作為器蓋的鈕。兔尊蓋內有2行13字銘文,標明它當時一位名叫典的貴族,因為周王命令小臣豐賞賜給他一件校正弓的用具,他為了紀念這件事情而製作的。
牛尊 商晚期
殷墟博物館藏,2001年河南安陽市殷墟花園庄東地54號墓出土。通長40cm,帶蓋高22.5cm, 腰圍52.5cm ,重7.1kg。
整體呈體態健壯、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頭前伸,頭頂有一對向後彎曲的扁三菱狀大角,嘴微微張開,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兩耳外展,頭上有扁三棱狀。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一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合的非常巧妙,牛腹豐肥,腹下有思條壯實粗短的腿,組末端顯蹄瓣,足後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線狀外鼓,臀後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綠,栩栩如生。
牛尊 西周中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1967年陝西寶雞市岐山縣賀家村出土,通高24cm,長38cm,腹深10.7cm,重6.9千克。
整體作牛形,身體渾圓,頭部較大,吻部平,開一小流可傾酒。背有方蓋,上立一虎。整體造型簡練,手法誇張。
犀尊 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63年陝西咸陽市興平出土。 高34.1厘米、長58.1厘米。
銅尊採用犀牛的造型,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犀尊表面遍飾精細的錯金銀雲紋,全身布滿的流雲嵌入了斷斷續續的金銀絲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銀、銅三色交相輝映,華美的紋飾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又有助於表現犀皮粗糙厚重的質感,使紋飾與造型得到完美的結合,堪稱此時期青銅器之佳品。
犧尊 春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56年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出土。高29厘米、長31.5厘米。
尊整體呈獸形,立耳長豎,張口,口中有齒,長頸較粗長;體較長,下有四足,相對較短而細;身後有短尾。獸背上連有豆形器,下部內束,似圈足;上部類似豆盤,外飾三角形窮曲紋。獸身通體有紋飾,多為捲雲紋。此尊繼承了西周時期動物形尊以寫實為主形態的傳統,僅在紋飾上有細微的變化,但其尊口很大,為以前所不曾見。
犧尊
鴞尊 商中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
此器造型生動傳神,整體作站立鴞形,兩足與下垂尾部構成三個穩定支撐點,構思奇巧。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青銅鴟鴞尊 商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
鴨尊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55年出土於遼寧朝陽凌源市。高44.6厘米、口徑12.7厘米,長41.9厘米,重6.6千克。
通體做成鴨形,尊口開於鴨背。鴨的雙腳在前,後腹另出一足,與雙腳共同支撐全體。
鴨尊
盠駒尊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李村。高32.4厘米,長34厘米,重5.68千克。
青銅駒尊昂首挺立,身軀短小,腰部平展,頸部斜伸,剪鬃豎耳,矮足短尾,神態憨稚,形象生動逼真。背部開方口,有獸鈕蓋,腹部中空用以盛酒。在駒體頸胸之處有銘文94字,蓋內有銘文11字,記述某年十三月(閏月)甲申,周王舉行執駒典禮,周王親賜盠兩匹馬駒。盠為頌揚周王之恩德,並祭祀其亡父而作其器,以此紀念。是已知最早的駒形青銅器。
駒尊的發現,對於研究西周時的馬政和中國古代畜牧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也證實了史籍「非子養馬」即非子因善養馬,受周孝王委任,在汧水、渭水交匯的地區主管畜牧,成效卓著,有功而受封等史料的記載。
虎尊 西周
荊州市博物館藏,1993年湖北省荊州市江北農場出土。西周早期,長35厘米,高21.8厘米。
整個器身作虎形,虎首微昂,雙目圓睜,獠牙利齒,四肢直立,短尾上卷。脊背上有蓋,蓋頂的鳥形鈕與虎背連為一體。此器造型奇特,紋飾簡潔。虎尊周身呈青綠色,兼有出模的火紅銹斑痕,並有清晰的合范鑄造痕迹。從其周身的鑄痕看,內模當為實體性泥芯。商周時期,所有的青銅器都是以內模外范鑄造的,如此才能達到鑄件的預期效果。虎尊形象栩栩如生,虎首微昂,利齒,雙目圓睜,翹鼻粗頸,整個虎身比例適當,頗具獸中之王的態勢。有趣的是,虎尊的尾足部還顯露出毛刺,考古人員認為,這一特點說明了此尊還未經當時人使用,不知為何埋入地下。
虎尊
犧尊 春秋
信陽博物館藏,1986年信陽市浉河區五星鄉平西村出土。
通高17.4厘米,口徑6.7-5.8厘米,通長21.6厘米。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End>---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產品/工藝/健康/ 交流與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 或訪問 m.fxzgf.com
推薦閱讀:
※送給男朋友/女朋友的小手工(很有創意哦!)
※文案一點都不重要【絕對乾貨】
※找遍大街小巷,你都買不到這本便簽
※七大牆面裝修創意設計,最後一個任誰都想不到!
※貝克漢姆 H&M 內衣廣告 | poboo 創意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