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 十五卷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第 十 五 卷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版本1)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版本2)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版本3)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若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版本4)

【注釋】

古之善為士(1)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2)。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3):豫兮(4)若冬涉川(5);猶兮(6)若畏四鄰(7);屍兮(8)其若客(9);渙兮(10)其若凌釋(11);敦兮其若朴;曠兮(12)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13)。保此道者,不欲盈(14)。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15)。(1)士:傅奕本、帛書乙本作"道",王弼本作"士"。"士",也就是指懂得"道"的人。

(2)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細緻、深邃而通達,深刻到一般人不能認識。老子認為"道"是深妙恍惚、不可捉摸的超驗存在,而懂得"道"的人與一般為利慾所制約的俗人不同,顯得靜濫幽深,難以看到底。

(3)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強,勉強;容,描繪、形容。正因為有"道"之人深刻到一般人不能認識,所以(只得)勉強去形容他。

(4)豫兮:豫,帛書本作"輿"。形容遲疑慎重的樣子。

(5)若冬涉川:象冬天涉足江河。冬天過河,即在冰上走,不敢無所顧忌,必如履薄冰,小心慎重。

(6)猶兮:警惕戒備的樣子。

(7)四鄰:指周圍鄰國。

(8)儼兮:形容莊重嚴肅的樣子。

(9)客:五弼本原作"容",河上公本、傅奕本、景龍本及帛書本均作"客",客、容字形相近,故疑王弼本為誤寫。

(10)渙兮:形容融和疏脫的樣子。

(11)凌釋:凌,冰。指冰的融化。帛書甲、乙本均作"凌釋",但一般通行本作"冰之將釋"。

(12)曠兮:形容空豁開廣的樣子。

(13)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主:這兩句的原文,各種本子多有不同。此從王弼本。兩句的意思是:准能夠在渾濁中安靜下來,慢慢地澄清,誰能夠在長久的安定中變動起來,慢慢地趨進。

(14)不欲盈:盈,滿。不要求圓滿。

(15)蔽而不成:蔽,通"敝"。王弼本此句為"蔽不新成",今從帛書乙本及傅奕本作"蔽而不成",意思是雖破敗但不會窮竭,不必作新補充。

【譯文】

古時候懂得「道」的人,細緻、深邃而通達,深刻到難以認識的地步。正因為難以認識,所以只好勉強地形容他:小心謹慎呵,象冬天踏冰過河;警惕疑懼呵,象提防著周圍的攻擊;莊重嚴肅呵,象在作客;融和疏脫呵,象冰柱消融;敦厚質樸呵,象未經雕鑿的素材;空豁曠達呵,象深山幽谷;渾樸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濁;誰能夠在渾濁中安靜下來,慢慢地澄清?誰能在長久的安定中變動起來,慢慢地趨進?保持這種「道」的人,他不要求圓滿。正因為他不自求圓滿,所以雖然破敗,卻不會窮竭,不必製造新的東西去補充。(譯文1)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洒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譯文2)

古代那些善於研究自然法則的聖人,能夠從一般現象的微妙處領悟到深奧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認識的境界。正由於難以認識,因而要有不畏困難的精神:有時像冬天涉水過河,猶豫不決;有時像擔心四鄰起禍,畏首畏尾;有時相當拘謹,好象做客一樣;有時過分執著,好象一名純樸而不能開竅之人;有時認識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蕩;有時糊塗茫然,如同渾濁的污水一樣。哪一個先賢能因為糊塗就停止研究的呢?他們總是能安靜下來化濁為清。誰又能保證這種理論認識長久立於世、不會產生更深入的認識呢?他們總是能以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發展觀,逐步進入新的領域研究。只有不斷追求新的目標的人,才能逐漸得到知識的升華。只有保持這種永不自滿的心態,就能化糊塗為明白,不斷進入新的境界。(譯文3)

自古以來善於學習和應用『道』的人,能夠深刻理解並實踐『道』微妙玄通,所以他們表現的深刻而難以認識。因為他們難以認識,所以我們只能用以下的語言來勉強地形容他們:他們處事謹慎而不冒進,就像冬天行走在江河之上;警覺而不放肆,就像時刻處於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他們的為人莊重嚴謹,總是遵從作客的禮節;和藹有親和力,就像正在消融的冰雪;敦厚質樸就像未經雕琢的素材。他們的心態曠達如同空曠的的山谷;渾厚深沉像幽深的水;沉靜如同無垠的大海;形跡飄逸而沒有止境。誰能夠在動蕩中使自己內心沉靜而清澈,誰能在安逸中爆發激情與生命力。他們就是那些善於學習和應用『道』的人。他們能夠不求自滿,所以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譯文4)

  【古文正解】  道以無為妙,士以隱為善。常守道而不敢為,抱一而不敢失,故同於道。

  夫唯隱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猶兮,慎道無爭;儼兮渙兮,守靜超然;敦兮曠兮,無私無欲;混兮濁兮,無情無智。

  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生不可息,動不可止,是以細物莫之久也。保此道者不欲盈,故無虧;不新成,故無蔽。善天而無死地。

  而今者舍安以危,舍久以瞬,何也?莫若以道。

  【今文正解】

  大道因為無物所以奧妙,有道的人因為韜晦所以德性完善。

  善於道者微妙玄通,至為平常卻至為深廣:行動啊,小心得好像冬天履薄冰過河,謹慎得好像進入陌生地方畏懼四周,那是他持守大道的謙下無爭;儀態啊,端嚴得好像作客,從容得好像冰塊悄然融化,那是他內心的寧靜超脫;胸懷啊,敦厚得好像木材未經雕琢,博大得好像宏闊的山谷,那是他品德的無私無欲;心性啊,混沌的好像渾水,昏昧的好像愚傻,那是他與道相合無情無智。

  誰能讓渾濁永久啊?靜下來慢慢就會澄清。誰能讓安靜永久啊?動起來慢慢就會生髮。天地萬物,生髮永遠不停息,運動永遠不休止。轉化啊轉化,一切有限的形體事物在這無盡的生髮運動之中,沒有哪個可以得以永久長存。人人都追求盈滿啊,而盈滿總是最短暫,總是走向虧損的轉折點。因此,保守大道的人不求盈滿,所以不會虧損;不求創新,所以不會蔽舊。安然於不得已,遠離那些過分和多餘,善守天道所以不會無枉的「動晉之死地」。

  然而現在的人們卻捨棄安全走向危險,捨棄長久選擇瞬間,為什麼啊?所以不如持守大道。

  【訂正與辨析】

  1。帛書「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本文暫依通行本「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通」「達」繁體字形近,容易訛謬,而「通」字更切合「洞曉大道」「深不可識」的意境。

  2。通行本「古之善為士者」今訂為「古之善為道者」。

  依據是,首先文意主要目的是突出「道」的境界,其次帛書本作「古之善為道者」,再次下文承接有「保此道者」,後文也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說。

  另,金文「道」與「士」有幾種寫法極其相似,故而可能訛謬。

  3。通行本「渙兮,其若冰將釋」今訂為「渙兮,其若凌釋」。

  依據是,「將」字含義突兀,不符合側重狀態表達的文意;其次,古人豎行而書寫,很可能有把「冰將」與「凌」訛謬的可能,而「凌」字使用較古,本文依據帛書本「渙兮,其若凌釋」。

  4。帛書本有「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其中「而」字或後脫失「不」字,或為「不」字訛謬。

  後文對此有照應「窪則盈,蔽則新」,意思即「不盈而守窪,不新而守蔽」。所以本文中當為「蔽而不新成」。

【引語】

這一章緊接前章,對體道之士做了描寫。老子稱讚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懂得運用普遍規律來處理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也可以說這是教一般人怎樣掌握和運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們具有謹慎、警惕、嚴肅、洒脫、融和、純樸、曠達、渾厚等人格修養功夫,他們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事,從不自滿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這樣,含義就迥然相異,前者解釋為去故更新,後者則是安於陳舊,不求新成的意思。本書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評析】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對「道」感到難於捉摸,而得「道」之士則與世俗之人明顯不同,他們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形態。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機淺」,他們極其淺薄,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得「道」人士靜密幽沉、難以測識。老子在這裡也是勉強地為他們做了一番描述,即「強為容」。他們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良好的靜定功夫和內心活動。表面上他們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造性,即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是他們的生命活動過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樸實、靜定持心,內心世界極為豐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而轉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於「道」的變化規律。

【補充:有道之士】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善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詣的人。微妙玄通:善為道者的功夫已進入識玄的境界,思想意識已經和大道相通。這樣以來,他們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測的特異功能,以及一些不能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觀念、行為,故說「深不可識。」這是總言「善為道者」的特性。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正因為深不可識,所以只能勉強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遲疑猶豫,引申為謹慎小心。豫的另一層意思是歡喜、和樂的意思。綜合起來理解,這一句是說,「善為道者」潛心修道,始終謹慎小心,即使進入高層境界,理應歡樂、慶賀,但在成績面前卻沒有表現出半點的驕傲情緒,而是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象冬天踩冰過河一樣,時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機之中。

猶兮若畏四鄰:猶,是慎懼的意思。「善為道者」與世人相處,無門戶、宗族觀念,無榮辱、貴賤之分,對人團結友愛,謙誠有加。「若畏四鄰」,不是害怕四鄰,而是以禮相待,他不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視四鄰,相反卻主動接近他們,以溝通情感和意志,體現的是謙下之德。

儼兮其若客:儼,是儼然的意思,表明容貌莊重。修道有成的人,對練功的態度是嚴肅的,表情是莊重的。他以朴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為。表現在為人處世上,他愛人如己,敬重他人,沒有主人的觀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對人有禮有節,不做違背道德的事。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渙兮其若冰釋:渙,是渙然的意思。修道之人安心靜坐,排除各種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對心靈的干擾,使真氣貫通全身,就會有渾身溫暖如蒸,酥軟融融的感覺,直至自失忘我,這正是渙然冰釋的印證。

有道之士悟證了這一道理,在人生的實踐活動中就不會為身外之物所羈絆,從而全心投入到行道的事業中去。

敦兮其若朴:敦,是誠實、忠厚的意思。大道是至誠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終以大道來充實內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斷升華。因此,他給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誠不欺、忠厚樸實的。

曠兮其若谷:曠,是廣闊、空曠的意思。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廣闊,破譯的密碼就越多。此時,他的視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親友的圈子,而是放眼於整個人類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懷,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認識和理解的。

混兮其若濁:混和濁,都是愚昧、糊塗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徹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懷和志向,自然不會執著於個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這在有些人看來,勞碌一生而不為名利,無異於頭腦簡單、愚蠢的傻子。其實,真正渾濁的是那些執著於個人名利的人。雷鋒式的「傻子」,才是人類社會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對「善為道者」的個性分別作出的描述。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夠靜之以道,讓那渾濁的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誰又能夠動之以道,讓那治國安民的遠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

識道在於守靜,守靜才能逐步轉變以名利為中心的價值觀念。隨著價值觀的轉變,社會上的不道現象得以逐步認識,濟世安民的偉大志向也就隨之形成。這一節,是老子對世道的憂心和對仁人志士的呼喚。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盈:充滿、滿足。蔽:疑為「敝」,舊的,和「新」相對,喻過時的、錯誤的思想觀念。持有這一功夫的人,不會自我滿足。正因為不自我滿足,才能不斷地消除錯誤觀念取得新的成就。

本章通過對「善為道者」的形象描述,體現了有道者的偉大人格形象。說明道德功的本質和巨大功用。

【英譯】

The people who are good at study and fulfill "Tao" can understand deeply and practise Tao"s subtle principle. So they appear so profound and immesurable that we just picture them constrainedly in following words:

They handle matters prudently like those who wade through a stream in winter; they are vigilant like those who are in the riskful area.

They treat other people gravely like those who always obey the proprieties of guest; they are kind and amiable just like melting ice; they are honest and sincere as wood that has not been fashioned into anything.

They are broad-minded like vacant valley; profound like deep water; still like serene ocean. Their movement and expression are elegant and no limit.

They are people who can make heart calm and limpid in roily environment; can create passion and vitality in easeful environment. They never are self-satisfied in studying and fulfilling "Tao". Therefore they could get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 forth the fresh constantly.


推薦閱讀:

淺談「道」的來歷——《道德經》中的「道」
初學入道幾件事兒
道德經和聖經的合一
道德經第四章
不信者亦可信之——摘自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之學用者感悟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