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民國時期太極拳的盛行

解析民國時期太極拳的盛行

作者:張立新 郭利利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摘要:民國時期,武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支,也在中華大地上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太極拳的盛行並不是偶然的,這是由於當時中西體育文化的衝突;國力的衰弱;太極拳自身的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民國時期太極拳盛行的原因。

  關鍵詞:太極拳;民國時期;體育史

中圖分類號:G82-89

文章編號:1009-783X(2007)05-0120-0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etimesoftheRepublicofChina,Wushuhadbeenmadegreatprogress.Taijiquan,asabranchofWushu,likearagingfirewasdevelopedquicklyontheearthofChina.Howeveritsprevalenceisnotaccidental.ItisduetovariousreasonssuchastheconflictbetweenChineseandWesternsportscultureatthattime,theweaknationalpowerandthedevelopingprocessofTaijiquanitself,etc.ThispaperhasdiscussedthereasonsoftheprevalenceofTaijiquan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fromhistoricalperspective.

Keyword---Taijiquan;TheRepublicofChina;Historyofsports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拳種,在民國時期逐漸風靡大江南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太極拳理論著作的湧現;各種太極拳組織的相繼成立;流派紛呈以及出現了眾多家喻戶曉的太極拳名家等等,難怪有人曾說,「蓋此時代為太極拳之黃金時代也。」[1]

  回顧太極拳在民國時期的發展歷程,全面分析其盛行的原因,對於準確把握太極拳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並對今後太極拳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時代賦予了太極拳發展的良好契機    1.1中西體育文化對抗下的選擇

  民國時期,西方體育與中國的傳統體育都得了一定的發展,「一方面,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仍然在繼續得到流傳與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不斷出現的社會變革,隨著清末日益增多的西方教會的教育活動,西方體育開始在中國被大量引進。」[2]。但是作為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分支,中西體育文化孕育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中,當兩者共同發展時,必然會存在激烈的碰撞。20世紀20年代及以前的「新舊體育」之辯和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便是最為突出的表現。

  當時有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各國的體育運動,因風俗習慣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他國的體育運動,未必就適合我國的國情,力主對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加以深入的研究,從我國實際出發,找出其在時間上、能力上、經濟上都適宜的運動來,而武術就成了中西體育對抗下的一種選擇。武術從民間習練的「把式」,一躍而成了「國術」。提倡者極力證明傳統體育較現代體育更優越,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國術乃普及全民之運動,有天然之活潑,非若外人之體操拳術等技,只及一部,且有獃滯之弊」[3]「國術」與「外人之體操拳術等技」相比,「國術」的優越性被宣揚的淋漓盡致。

  武術作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之一,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成為中西文化對抗的一個文化代表,而太極拳作為當時武術中發展比較好的一支,在其身上表現的也較為突出。民國時期「致柔拳社」的成員陳志進曾將太極拳與當時所流行的各種體育項目作過一番比較。他認為,太極拳與西方的「柔軟體操」相比,「柔軟體操傳自泰西,遍行於學校軍隊之中,與八段錦相似,亦無防身禦侮之能。而練之者亦少興趣,不過國人震於泰西之傳授,極端迷信,而行之數十年,絕無成效之可言。若練太極拳,練熟之後,習慣成自然。終身練之,無論士農工商,每日有一小時之工夫,即能。而練柔軟體操者,一出學校,一離軍隊,每日自練者,有之乎?若太極拳,即會之後,得其趣味,自有不能舍之之意。」[4]在他看來,太極拳與西方體育相比,不僅能夠「內強其身,外防侮辱」,而且練習太極拳的興趣會與日俱增,西方體育卻因為開展範圍比較窄,脫離軍隊之後便不能夠持久,而且不適合所有年齡階段的人練習。這與其說是比較,不如說是單純的「表彰」太極拳的優越性。吳派太極拳家吳圖南也認為,「至於歐美式之運動,固亦強身之一道也。然其動作激烈,設備複雜,未免失之於貴族化,故不足取也。且在同一之時間與地方,不能使全體同時練習,已失去練習機會均等之原則,至若歐美式體操故能多數人同時練習,乃其逕走直線,與生理諸多乖謬,亦未能盡美盡善。」[5]這其中飽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也明顯存在著「褒中而抑西」的傾向,但也說明了太極拳作為中國固有的體育項目,在一段時間內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更容易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1.2國弱民疲的無奈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飽經戰亂,民不聊生,加上西方列強為了打開中國塵封的大門,罪惡地向中國走私鴉片,並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而使得鴉片貿易變得合法化,導致上至達官貴族,下至貧民百姓,吸毒成癮,不能自拔,使得國人的體質遭受巨大的摧殘,自始蒙受了「東亞病夫」的屈辱稱呼。

伴隨著西方體育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開明之士逐漸認識到了體育的價值與功用,積極的倡導體育,希望籍此以圖強。但是,由於民國時期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體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提倡與實施之間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為以西方體育為代表的近代體育的開展設置了障礙。正如陳立夫在全國運動會日刊中所說:「據我們觀察所及,近數十年來,由歐美流入的所謂運動,多數不適應我國的國情和需要。

第一,現在流行的各種田賽、徑賽以及各種球戲,嚴格的說,僅是學校的體育,而不是國民的運動,除了學校的學生以外,極少數人來參加這種運動,而學生在中國是占人口總數最少數的;

第二,這種運動根本是貴族及縉紳階級的運動,而不是普遍民眾的運動。試問在中國有幾處球場和游泳池的設備……」[6]。在當時,體育運動成了一種奢侈品,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當然是少之又少。因此,對於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拳術就成了鍛煉身體的首選,「國術不受經濟之束縛,不拘貧富,不拘忙閑,隨時隨地,皆可練習,語云窮文富武,似以貧人不能習武,殊不知習武所費,只以食量增加而已,然人之強健者,食量必較常人量大……其次則鞋襪稍覺耗費,然非若西式拳術,需四五十元之手套者可比,故練習國術,不必另制衣履,即可施行,此易於普及之良技也。」[7]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武術相對於西方體育來說,更為經濟,更能適應當時廣大人民的體育消費水平。可以說是國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體育的發展,而促進了傳統體育尤其是武術其中當然包括太極拳,在一段時間內的廣泛開展。

  1.3「以武救國」的政治需要

  民國以來,鑒於國勢的危急,戰禍的激烈,各界人士認識到萎靡的精神,荏弱的身體,是不能抵禦強敵自強自立的。於是,提倡體育實施體育之聲日高,國民體育之風蒸蒸日上。而以武術為代表的傳統體育也備受關注,一時間全國上下形成了習武以救國的觀點。上層人士也紛紛投身於「國術」的宣揚,「自從民國紀元以來,朝野奮發之士。咸怵於國勢之不振,民氣之消沉。亟思有以振動而策勉之,於是乎於斯技也。大有突飛猛進之象。而最感興趣者。反多高冠博帶之士夫。」[8]「國術」成為國人另眼相看的「法寶」。「國術是強身強種自衛衛國之術,國術是體用兼備之術,□□育人之技,可以強身強種,可以御人□□,練習後,白兵格鬥之手段自精,不論平時戰時,皆有功效是也」[9],國術成了強健體魄、救國圖強的手段。

  太極拳作為「國術」的一種,「以武救國」為太極拳的盛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加之眾多的太極拳著述緊扣時代脈搏,以健身救國宣揚太極拳,如吳圖南在《太極刀》一書中說:「倘自今以往,國人能全體一致,提倡國術,互相探討,加緊鍛煉,不出十年,國民體質均可強健,則健全之國家,亦可因之而產出,庶我中華民族,能與世界列強並駕齊驅,帝國主義自然聞風敗走,一切不平等條約,不待廢而自除,此非達到自由平等之地位也乎?」正是太極拳與國家危亡的緊密結合,以至於「當道諸公,提倡國術,不遺餘力,用以振奮民族,尚武精神,引起國人之注意,而一般行政機關,學校法團,尤重於太極拳,風行所至,幾遍全國。」[10]由此可見,太極拳的盛行,從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當時政治的需要,是「當道諸公」政治意念的延伸,反過來,也是太極拳盛行的原因之一。  

  2太極拳的盛行是其自身不斷發展的結果    2.1以健身為主的發展宗旨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自楊露禪進京到楊澄甫廣傳太極拳,適值國運不濟,國人體質衰落,各界仁人志士紛紛提倡強身禦侮、強國強種。而楊露禪祖孫三代,為適應醫療保健需要,修訂拳架,形成架勢寬鬆,動作柔緩的楊派太極拳,基本上已經確立了太極拳以健身為主的發展宗旨。

  民國時期太極拳發展基本延續了這種發展宗旨,1921年蔡元培在為許禹生刊登在《體育季刊》中的《太極拳勢圖解》所作的序中稱讚其書「手此一編,病夫無恐。」陳微明認為「太極拳是使強硬者復還為柔軟之術,是反死機回於生機之途。」當時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就是,「夫太極拳者,非為神秘怪誕之幻術。亦非保鏢護院沿街賣藝之技術也。乃自然界中一種自然自衛運動法、自然健身治療法。」[11]原本是用來技擊的武術,倒成了一種健身手段。正如武術詩人、八卦掌名家,湘潭人楊敞(1886年-1965年)詩曰:「當初誰知太極拳,譚公療疾始流傳。功令推行太極拳,於今武術莫能先,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正是太極拳積極調整自己的拳架,確立太極拳注重健身的發展宗旨,適應了時代的需求,才使得太極拳有了「於今武術莫能先」的地位。

  2.2技術體系的完善是太極拳盛行的基礎

  2.2.1各個流派的共同發展

  太極拳流派或稱「派」是太極拳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太極拳不同技術風格、特點的拳種和拳系的一種具體分類形式。從明代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一脈的出現,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到民國時,已經發展成為以陳、楊、武、吳、孫為主體的太極拳五大技術流派。太極拳主要技術流派的形成是其成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民國時期,先是楊派太極拳獨領風騷,在全國享有盛譽;由武禹襄所開創的武派太極拳也在其三傳弟子郝為真等人的努力,傳播甚廣;在楊派太極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吳派太極拳也是代有傳人,在民國時期也成為太極拳重要的一支;孫派太極拳在郝為真所傳授武派太極拳的基礎上,融形意、八卦、太極為一體,1919年編著出版《太極拳學》,標誌著孫派太極拳的形成;而陳派太極拳作為一種較為原始的太極拳流派,也由1924年陳派太極拳家陳照丕、陳發科的先後進京,融入了整個太極拳的發展潮流之中。

  各大流派的在民國時期的彰顯,極大的豐富了太極拳運動的技術形式,凝練了太極拳的技術風格和特點,並且造就了一大批太極拳名家,共同促進了民國時期太極拳的發展。

  2.2.2技術內容的規範

  太極拳的技術內容主要包括套路、器械以及對練(推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極拳如其他拳種一樣,在傳統的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下,無論是技術內容、套路名稱還是技術要領都會產生一定的偏差,這無疑對於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會產生很大的阻礙。

  民國時期,各個流派的技術內容均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面向社會,如楊派太極拳家楊澄甫所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孫派太極拳家孫祿堂所出版的《太極拳學》、吳鑒泉在康健雜誌所登載的整套太極拳動作及名稱,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陳微明的《太極拳劍》等等,這些著作當中多數拍攝了各自流派的定型拳架、描述各個動作的技術要求、涵蓋了推手、器械等技術,使得各個流派的太極拳技術有了一個參照和準繩,使得太極拳的技術向著更加規範化的方向發展,是太極拳自身科學化發展的具體體現,也為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3學術研究的發展提升了太極拳的地位

  長期以來,武術作為一種低俗文化,習武者地位卑微,一般民眾也不屑於習拳練武。太極拳與其他拳術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境遇,其發展也一直是有術無學,社會地位低下,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清末,武派太極拳家武禹襄開了文人研習太極拳的先河,其後繼者李亦畲在其基礎上也有發展,並形成了以《老三本》為代表的早期太極拳理論,但是相對於整個太極拳的發展來說,這種情形卻是鳳毛麟角。而到了民國時期,太極拳的學術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理論著述不斷湧現。這些理論著述闡述了太極拳的技術、源流、功能等多個方面,改變了以往「代有名家,苦無專書。輾轉流傳,揚鑣分道。有志之士,雖竭畢生精力以求之,每徘徊歧路,勞而無成。是以強國健身之術,僅資市井閭巷茶餘酒後之談」[12]的窘況,而且這些作者「尤以文人學士研究是拳著述日多。」如楊澄甫的弟子陳微明曾任浙江求是書院輿地學教授、清史館纂修等職,是一位頗有學識的文人;《太極拳考信錄》的作者徐震善國學,曾任武漢大學和暨南大學國學教授,還有唐豪、吳志青等人。這些「文人學士」致力於「使武術成為有系統、有學理之體育」[13]。他們參與太極拳的研習,並著書立說,使得太極拳從一個單純的「術」,成為一個「術學並舉」的體系,極大地提升了太極拳的品位,使得習練太極拳成為一種時尚而高雅的運動,並廣泛地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接受。

  2.4太極拳組織拓寬了太極拳開展的局面

  中國近代,由於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民族屈辱感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武術界的愛國人士,也希望通過武術來強健國人體魄,振奮民族精神,大量的武術組織便不斷孕育而生。太極拳界也是如此,其中較為著名的有1926年5月陳微明在上海創立的致柔拳社;1927年武匯川在上海成立的匯川太極拳社;1926年9月葉大密在上海成立的武當太極拳社;1932年吳鑒泉在上海成立的鑒泉太極拳社。這些都是一些專門的太極拳組織,此外還有眾多的武術組織將太極拳作為教授內容。

  這些太極拳組織或者是相關的組織,使得產生於農業經濟基礎之上的太極拳發生了極大的變革。其傳授太極拳的形式已經完全擺脫了過去單一的家族式的,或僅在一個較小範圍中傳承的局面。而是面向社會,在社會需求的情況下,公開地採用團體與個人傳授並舉的方式傳授技藝。傳授中雖講究太極拳的技法,但主要宣傳其健身祛病的作用,強調其「強國強民」的作用。這些組織多採用表演交流與講授傳藝相結合的方式,並注重運用分解教學、口令提示、團體操練等方式,吸引了很多太極拳愛好者。這不僅使一些民間武術家有了較為固定的職業,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而且使得太極拳進入到城市的體育、娛樂的範圍之中,加速了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  

  3結論  

  正如列寧所說的:「為了解決社會科學問題,為了真正獲得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至被一大堆細節或各種意見所迷惑,最可靠、最必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歷史聯繫,考察每個問題都是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麼產生的,在發展中經歷了那些階段,並依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是怎樣的。」[14]縱觀民國時期太極拳的發展,是時代賦予了它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太極拳自身不斷發展完善的結果。以史為鑒,太極拳必須緊扣時代的脈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積極調整完善自身的發展,為大眾健身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志青.太極正宗[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2:3.

  [2]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3]金恩忠.國術名人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附錄)8-9.

  [4]陳微明.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彙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61.

  [5]吳圖南.太極刀[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4.

  [6]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2.

  [7]金恩忠.國術名人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附錄)9-10.

  [8]李亦畲.廉讓堂太極拳譜考釋[M].第二版.香港:長城書社出版公司,2001:30-31.

  [9]金恩忠.國術名人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附錄)10.

  [10]吳公藻.太極拳講義[M].1935:17.

  [11]吳志青.太極正宗[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2:3.

  [12]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M].京城印書局,1921:5.

  [13]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0.

[14]列寧.列寧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推薦閱讀:

太極拳如何修練氣沉丹田
初探太極拳技擊快速入門
太極拳教學之勁力的操作要求
先明太極理,再練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訓練

TAG:太極拳 | 太極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