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會化,父母一定要做的,和最好別做的(內附視頻)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孩子不懂得交朋友怎麼辦?孩子們打起來了,父母要不要管?平日里該如何引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下面的視頻(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里,羅靜老師都一一講到了:

靜觀育兒視頻△

本期視頻涉及的知識,補充如下:

 安全感及其啟示:社交中有攻擊性的孩子,或者退縮的孩子,都源自安全感缺失

    特別提示:父母不該批評指責孩子,而應該首要調整和孩子的關係

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常見兩種問題,一種是孩子喜歡打人,太有攻擊性;一種是孩子完全退縮,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兩種表現,其實都源自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有兩種極端表現,第一種是偏於退縮、膽怯,另外一種則會具備攻擊性。細究故意打人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背後都藏著一份擔心、恐懼。也許是怕失去,也許就是沒有安全感,通過打人他們進行防禦,同時引起大人的注意。

家有這類喜歡打人的孩子,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改善親子關係,以及親子溝通方式。父母與其打罵孩子或者講道理,不如多陪陪孩子,帶孩子多做一些發泄體力的運動,多與孩子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每當孩子有打人舉動的時候,溫柔地握住孩子的手,簡單地告之「不可以」就好。

如果面對孩子打人,父母能夠少些焦慮、憤怒、責罵,從容面對,那麼就一定會帶動孩子更好地改變。簡言之,無論何種育兒方法,能否見效,不取決於這方法本身,根本上還要看它在什麼樣的親子關係里運用。所以,搞好你和孩子的關係,一切就都好說。

 物權觀及其啟示:引導孩子分享,先尊重孩子的物權觀

   特別提示:父母不該輕易給孩子貼「自私」的標籤,而該要先允許孩子獨佔

孩子們社會化,另一常見問題是,孩子們缺少分享意識。而這恰是交朋友必須要學會的一種技能。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必須要對「物權觀」有了解。

所謂物權觀,即幫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很容易導致孩子抵觸分享、表現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做過類似的事:隨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給別人吃;把孩子的東西隨意送人;強迫孩子把自己手裡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這樣孩子會發現:原來分享是件這麼討厭的事情,一分享,我的東西就沒了!對「分享」的體驗這麼差,孩子不喜歡分享,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權,包括允許孩子的一些霸道、獨佔、排他的行為,不要給孩子貼小氣、自私的標籤,不盲目地強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覺得孩子當眾不分享,自己就丟面子。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引導孩子分享。比如,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分享時,明確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只是給妹妹玩一下,它還是你的!比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或者,帶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觸,通過遊戲或者日常接觸,溫和引導孩子分享。當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如果你也能學著分享,小朋友也會很開心的。

讓孩子看到分享行為帶來的收益和快樂,但不要說教。等到孩子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體驗到分享不僅能帶給自己快樂,而且該是自己的東西也並不會失去,孩子就會慢慢從抵觸中走出來,樂於和他人分享。

 衝突的價值及其啟示:衝突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之路

   特別提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衝突想得太嚴重;小糾紛小打鬧,父母盡量別干擾

孩子們真玩到一塊兒去了,父母們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就是,他們打起來了怎麼辦?是不是立刻上去阻止比較好?不然出事了呢?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們打架,基本都在正常的衝突範圍。倒是父母們的干預,往往容易讓衝突升級。

有干預衝突的父母,請讀一讀下面這段科普——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衝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社會化發展有很大影響。若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衝突,並恰當處理衝突,將會有助於孩子在今後的競爭、談判、合作、分享等人際互動中始終保持好的心態,同時也利於孩子面對人際衝突時持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取向。如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所說:「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衝突的價值一:

讓孩子聽到不同觀點。在現代家庭中,很多孩子是在一片肯定的聲音中長大的,幾乎沒人對他們說不。可是,孩子們總要走出家門,總會遇到別人對自己說不。對孩子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會。那些向他們說不的人和事,能讓他們看到不同的觀點,聽到不同的聲音。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內心的想法和所持觀點也會不同。不過,不同的觀點都是可以接納的,儘管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並不都正確,但都有其價值。

衝突的價值二:

幫孩子懂得別人的感受。在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如果他的世界裡只有他自己,那麼他無法體會別人的需要和感受,甚至會無視他人的感受、侵犯到他人的需要。這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造成的一種後果。因為在父母無原則的愛的保護下,孩子看不到別人,只看得到自己。這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忽略別人,說話傷人,而他自己還完全意識不到。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去認識到:別人也會疼,也會難受,自己的某種方式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如此引導孩子學會理解、體諒別人,從而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衝突的價值三:

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是通過觀察來學習的。尤其是3歲以後的孩子。他們能夠理解事物、明白道理之類,不是靠聽,而是靠眼睛去看,靠皮膚去感受。比如,我看別人挨打了,我就會更加小心;我看別人燙傷,我自己也該注意;我發現這朵花真的有刺,有點扎疼我了,那我下一次就不去碰它。

而衝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種人際問題,是最直觀的觀察和學習機會。孩子必須親身體驗這種衝突,並主動去思考和分析衝突的原因、會造成的後果、可以採取的解決辦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衝突。

所以,父母了解這一點後,面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尤其要拋開各種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怎麼能欺負別人/孩子犯錯了我必須要趕緊糾正他……),牢記三個字:少干預。如果你做不到,那麼請在確保基本安全的基礎上,孩子們玩的時候,跟他們保持至少5米的距離。

當然,更多處理孩子們衝突的辦法,可以回復「打架」二字詳查。

父母引導孩子社會化的5個原則

想幫助孩子順利實現社會化,除了牢記少干預、多陪伴等原則,還請父母至少做到以下5點:

利用遊戲

心理學家約翰·馬里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發現未成年的猴子經常在籠內相互嬉戲、追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玩耍。結果,這些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痴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可見,幼猴的玩耍是成長為健康大猴的基礎。

其實人類也是如此,幼兒的遊戲同樣也是發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礎。好的遊戲,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完成社會化。

學會傾聽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多抽點時間坐下來和孩子聊聊,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孩子的言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引導。聽孩子講話時要注意姿勢,不要高高在上的樣子,最好能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父母以這樣平等、開放的姿態與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絕好的社會化示範。

向孩子「索取」

聰明的父母,會不失時機地索取孩子的回報,一個吻、一聲謝謝、整理玩具、幫助幹家務,甚至索要孩子比較喜歡的東西等等,讓孩子逐漸知道愛是相互的。當然,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判斷別人的表情與感受,理解與體驗內心感受,恰當表達對別人的關心。

學會施愛

孟老夫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父母應該從小對孩子施以愛心教育,不僅愛孩子,更讓自己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愛身邊為我們服務的人。我們對孩子的培養,要多從身邊的事做起,要讓他們從身邊的點滴小事中感受愛、懂得愛、學會愛。當然,在這裡,父母的以身作則、身教言傳,最重要。

到幼兒園去

皮亞傑曾指出:

「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幼兒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促進幼兒的社會性交往的發展,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現代幼兒心理學研究,幼兒到了3歲就想交朋友,需要小夥伴,這就是社會性的萌芽。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會的第一個社會群體。儘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一到幼兒園,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從群體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個孩子進園後,都要經歷從「以我為中心」向「以群體為中心」的過程轉化。

有的父母,往往不重視孩子之間友誼和交往。他們封閉自己的家門,不但不許自己的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帶小朋友們來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見到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對方孩子。他們以為這是愛自己的孩子,實際上這不僅破壞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傷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也阻塞了孩子的正常發展渠道。

如果孩子的社會性得不到及時的培養,這種能力就會逐漸退化,所以要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走出家門,到小夥伴中間去,送到幼兒園,這樣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就會如魚得水、迅速適應學校的環境,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健康、活潑。


推薦閱讀:

瘋狂對罵!這段視頻又雙叒讓美國大撕裂了!
你知道迷你世界視頻的破解版嗎?
視頻《養生堂》20150211 你的血管老了嗎(2)
Chapter 4 視頻信號(1)——總論
超級IP是什麼?它讓星巴克和阿迪都過時了 | 吳曉波視頻

TAG:社會 | 孩子 | 父母 | 視頻 | 社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