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1)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江西景德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1)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江西景德鎮

景德鎮,中國最專一的城市。從沒有這樣一座城,可以因為一項手工藝而活色生香1000年。也許當宋真宗決定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這座制瓷小鎮的時候開始,景德鎮與陶瓷便簽下了千年契約,開始了千年戀愛。

  陶瓷之都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到2007年,景德鎮已經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

  簡介

  景德鎮被譽為「世界瓷都」,「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景德鎮是中國瓷器最傑出的代表,景德鎮也是江西重要的現代化城市,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要組成,也是國家重要的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由於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產品質地精良,對外影響大,「瓷都」兩字成了景德鎮的稱號。

  歷史沿革

  古代

  景德鎮域春秋時屬楚東境,秦為九江郡番縣地,漢屬豫章郡鄱陽縣,東晉稱新平鎮。唐武德四年(621)置新平縣,新平鎮屬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稱昌南鎮。八年撤縣,開元四年(716)復置,治所在新昌江口,故稱新昌縣。天寶元年(742)改名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沿用至今。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州,鎮屬州。明代州又改稱為縣,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縣轄區。

  近代及中華民國

  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蕩,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五年(1916),浮梁縣治從舊城(今浮梁縣)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建市,稱景德市。1930年—1934年中國共產黨曾在景德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組織。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國民黨和共產黨重新合作,於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辦事處,北部山區的瑤里設有留守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解放,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上饒專區、樂平專區、浮梁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鄱陽縣屬的魚山、荷塘兩個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2009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陶瓷工業

  景德鎮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非常繁榮。新中國建立後,對當時中華民國時期的陶瓷企業和作坊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合,陶瓷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瓷器產品的品種也異常豐富,形成了以日用瓷為主體,藝術、建築、工業、電子等各類陶瓷共同發展的陶瓷工業體系;1958年還創辦了一所專門培養高級陶瓷人才的高等學校—景德鎮陶瓷學院,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以及陶瓷科研教育中心。

  移民之城

  景德鎮城區的原住居民並不多,相當一部分是近30年來新遷入的人口。據有關史籍記載,唐初景德鎮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萬,到天寶年間發展到四萬有餘。這裡面有自然增長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遷徙的原因。據有關地方志、宗譜記載,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樂平等人口相對較多的鄰近的平原地區,還有來自吉州窯產瓷區和豐城、南昌等古洪州窯附近地區的陶工瓷工。隨著瓷器生產的迅速發展,外來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來自都昌、樂平、豐城的瓷業工以外,還有大批來自南昌一帶的船民和碼頭工,來自徽州地區的非瓷商戶。他們大部分是流動人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逐漸定居在鎮區。建鎮一百年後的宋徽宗大觀二年,鎮區人口已經超過6萬,這6萬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來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雜處」的局面。元代,隨著景德鎮陶瓷經濟的空前發展使遷徙人口和流動人口都迅速增加,這一階段江、浙、閩、粵等沿海商人;荊、湘、川、滇、陝、魯、豫等內地商人;以及以蒙古族為主的各少數民族的採購商都經常雲集鎮區進行商貿活動,使出入鎮區的人口已經達到空前狀態。由此可見,景德鎮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禮品與景德鎮瓷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景德鎮曾燒制過供中共領袖毛澤東使用的「毛瓷」、上海「APEC」用瓷。

  1951年,景德鎮製作的「水滸故事瓷盤」由當時的中共領袖毛澤東作為國禮贈送給前蘇聯領袖斯大林,後該瓷器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珍藏。

  1970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將景德鎮的青花文具作為禮品贈給日本皇太子和日本首相福田。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景德鎮的青花餐具贈與尼克松。

  2002年,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時,將景德鎮的釉中彩「吉祥如意」餐具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總統布希。 上述事件,景德鎮官方將其作為榮耀,在介紹景德鎮陶瓷歷史和文化時大加引用和宣傳。

  郭沫若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讚景德鎮的陶瓷歷史和文化。當時郭沫若的言辭在中國大陸有較大的影響力,景德鎮官方也將他的詩句作為宣傳景德鎮及景德鎮瓷器產品的一種權威印在一些宣傳性的出版物上。

  另外,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名「中國瓷都景德鎮」,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親筆題名「瓷都景德鎮」,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親筆題名「瓷都畢竟是瓷都」等。

  景德鎮瓷器歷史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小寫就是「瓷器」的意思,「 CHINA 」的英文發音源自景德鎮的歷史名稱「昌南」,並以此突出景德鎮瓷器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

  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詩人陳志歲《景德鎮》詩云:「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是詩不僅展現著「瓷都」的發展史蹤,更寫出了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地位。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鄭和下西洋與景德鎮瓷器 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樂三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擴大了中國陶瓷的聲譽,也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的陶瓷國際貿易。

  這些情況在《明史》和鄭和隨行翻譯費信著的《星搓勝覽》都有記載。鄭和下西洋對發展中國的陶瓷生產,特別是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瓷來講,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由於鄭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鎮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揚名海外,並由東非傳及歐洲,使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青花瓷,名聲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當時不但海外商船相繼到泉州,並派人到景德鎮、杭州販運瓷器綢緞等商品,而且明代國內不少大商人如李錦、潘秀、郭震等,大量裝載瓷器等物出海銷售,滿足海外需求。當時鉅賈鄭芝龍兄弟,擁有商船百艘,海員千餘人,常到景德鎮採購青花瓷、茶葉,去浙江採購綢緞,然後派遣海船運到東南亞、阿拉伯、東非各地銷售,深受歡迎。後來,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學家三上次男率學者在東南亞、非洲考察了中國古代陶瓷輸出亞非各國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書,稱海上絲綢之路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鎮陶瓷的國際貿易之路。

  旅遊

  景德鎮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位於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旅遊熱線--廬山、黃山、龍虎山、九華山、三清山、鄱陽湖、千島湖的中心區位(均在150-200公里左右)。旅遊資源非常獨特,內涵豐富,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旅遊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佔優勢。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歷史積澱是景德鎮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重要依據。讀過中國史書的人,一般對景德鎮都會有所了解,歷史上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在世界的影響非常深遠,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大到的獨一無二的青花機場,青花塔,小到遍滿瓷都的各類陶瓷燈柱,雕塑。中國瓷都景德鎮遍地是景。

  浮梁古城

  位於景德鎮市郊,距離景德鎮市區8公里。浮梁古城建於唐元和十二年,距今有1180年的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浮梁古城是歷代浮梁縣治之所在。景德鎮歷史上一直隸屬於浮梁縣管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充分體現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遠流長。

  浮梁古城內有全國唯一的五品古縣衙和宋代佛塔——紅塔;浮梁古城有氣勢宏偉的古城門樓、浮梁古城堪稱世界一絕的歷史文化長廊、正在申報世界紀錄的千年瓷壇;曲徑通幽的千年古井;體現陶瓷文化的精品陶瓷館魁星閣;在建的寶積寺和韻琴湖等。

  浮梁古縣衙為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縣衙,也是全國僅存的四處古縣衙之一,1987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浮梁的歷史可追索到東晉的新昌,公元742年(唐朝天寶元年),新昌改名為浮梁。公元816年(唐朝元和11年),因水災,遷浮梁縣城於今浮梁舊城處,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至民國四年,長達1100餘年,縣衙屢毀屢建。現存浮梁古縣衙,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170年,佔地64495平方米(相當於95畝),規模宏偉,完整地保留了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縣衙原有風貌。

  整座建築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廊道相接,渾然一體,莊嚴和輕鬆並存,厚重與俏雅生輝。衙署內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杖、官轎、夾棍。衙院內寬敞空曠,古木參天,中有40米長條古路面甬道,直通大堂。

  浮梁縣衙被譽為「江南第一衙」,是因為浮梁的知縣是官居五品,浮梁地處皖、浙、贛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遊人在這裡可以領略古代衙府的風貌,了解封建社會衙門的歷史、政治、文化知識;也可以寓教於樂,過把古代知縣癮。「一座縣級衙暑,半部清史寫照」,置身其中,細細品位,就像在做一趟穿越歲月時空走廊的旅行,頓覺心也怡然,意也怡然。

  歷史上,瓷都景德鎮一直隸屬於浮梁縣管轄。而浮梁縣舊縣城(即:浮梁古縣衙景區)自唐代以來,一直是浮梁縣治所在。是浮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浮梁自古以來一直是「望縣」,其縣署品級為五品,高出一般縣署2級(一般縣為七品)。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為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原由便是當地燦爛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中國古代的三大國際貿易為:瓷器、茶葉和絲綢。)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詩句曾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根據《新唐書·食物志》記載:「浮梁每歲產茶七百萬馱,稅十五萬貫」(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朝廷茶葉稅的八分之三,為全國之首)。

  紅塔

  原名為西塔,始建公元961年(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040年,是江西省保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是古老浮梁的象徵,是浮梁歷史的見證,它歷經千餘年,飽經憂患,忠實地記錄了宋元至今浮梁的歷史與盛衰,蘊藏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至今廣為流傳。它同時向世人展示著佛教文化的獨有魅力。

  1959年被列為首批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1575年(明代萬曆三年)重修過一次。由於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廟叫西塔寺,因此,根據先有寺廟後有塔可判斷出此塔的目的是為傳播佛教,即為一座佛塔,佛名為「大聖寶塔」,且它還已載入中國七十二座古塔史冊。

  紅塔在景德鎮市浮梁縣舊城內西面的一個小土堆上,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同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余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有三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因牆厚度大,故塔內形成一條長巷。

  據《浮梁縣誌》載:年僧度創,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曆三年,塔重修」。因外牆為紅色,故名紅塔。

  現在的紅塔共七層,平面為正六邊形,底層邊長為5.2米,各層逐漸向內收進,至頂層邊長的3.7米。塔高從室外地坪到復盆頂為37.8米。塔的每一層都用青磚搭檐和平台,平台外側不設護欄。整個塔身形象簡潔壯觀。塔身用大型青磚實砌,底層壁厚達3米。既然紅塔是用青磚砌成,為什麼會是紅色的呢?因為砌結塔身時用的封磚灰漿是用石灰、糯米漿、紅土壤和砂四種成份混合而成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裡面的灰漿中的紅壤不斷外溢,逐漸把整個塔身染成紅色,所以一座青磚塔終於變成了「紅塔」。

  紅塔採用穿壁繞座式結構,這種結構非常特別。要登臨塔頂,必須從塔內底層先上一層,然後穿出塔門外,沿著塔外平台繞半圈(平台寬度不足50厘米),再從另一個門進入塔內上台階登上一層,然後再出來繞半圈。這樣往複,才能登上塔頂。由於登塔方式非常特別,塔外的平台又很窄,而且沒有欄杆,登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1984年重修紅塔時,將底層向上登塔的通道封堵起來,以避免遊客登塔時發生意外。

  城門樓

  高15.6米,由城牆、主樓和角樓組成。主樓座落在8米高的城牆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牆巍巍聳立,外塗朱紅,下築券 門洞 ,洞頂甚高,底闊 3米多。城牆內外兩側,各有磚砌台階,曲折通上牆頂。牆頂四周磚砌圍廊,中部為主樓。門樓面闊5間,進深3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三層檐下,四周有紅色廊柱。上兩層廊柱間置木欄板。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聯結嚴實。城牆兩側各有一角樓互為對稱。主樓與角樓是城內唯一的高層木結構建築。登上城門樓可一覽古縣衙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龍珠閣

  位於景德鎮珠山之顛(珠山舊址之上)。始建於唐,稱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稱中立亭。明天順重建,稱朝天閣;明成化稱冰立堂;明萬曆改建,稱環翠亭。清雍正又改稱文昌閣。

  1925年重建,稱龍珠閣。1987年龍珠閣重建後,是一幢仿明重檐宮廷建築,共6層,高34.5米,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其周圍地底下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遺存。龍珠閣自明代開始就是御器廠、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築,是明清官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的城徽。

  古窯民俗博覽區

  位於景德鎮市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伊龍大酒店旁),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景區主要景觀有古代制瓷作坊、鎮窯、佑陶靈祠、古窯群、天后宮、瓷碑長廊等50多個;主要節慶活動有「祭窯神」、女子瓷樂隊演奏以及拉坯、畫坯等古代制瓷工序表演。

  歷代古窯展示區內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作業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等景點,展示了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

  陶瓷歷史博覽區內的古建築群古樸清雅,氣勢雄偉;古作坊構造簡捷,布局合理;古窯房構架精巧,質樸實用;古工藝流程精確,分工精細。

  這裡群山環繞、名花翠竹點綴其間;明清瓷業建築和世俗民居建築、古代手工制瓷工藝的全過程,構成了極富內涵和獨具特色的陶瓷歷史古文化區。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是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的首選景區,可讓您深切體會到瓷都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坐落在陶瓷文化博覽區的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於1979年開始籌建,該館以異地保護明清古建築為依託來立館,業務活動以研究展示瓷業習俗、傳統、工藝,開發旅遊為主。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館內布有「明閭」、「清園」等明清古建築群12棟,4,600平方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瓷民俗博覽館與古窯瓷廠毗鄰。這裡青山環抱,溪流潺潺,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景德鎮陶瓷館,位於蓮社路,建於1954年, 珍藏古代陶瓷片數萬片,古今陶瓷珍品2500餘件,---從五代到 現代各時期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 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紅;明代的青花瓷 、五彩瓷、鬥彩、各類顏色釉瓷;清代的數十類精品陶瓷。現代各陶瓷工廠、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設於全國著名的湖田窯古瓷遺址文物保護區內。在四十餘萬平方米的地下積澱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公元1644年)制瓷歷史的豐富文化遺存,它清晰地反映了這七百年間陶瓷工藝史上重大變革和集中國古代制瓷歷史之大成的全過程,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學研究者、陶瓷工藝美術愛好者和中外廣大遊客的朝聖之地。

  民窯博物館不僅收藏陳列了湖田窯各個歷史階段產生的各類典型標準器物和歷史考古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及考古標本等,還保護了宋、元、明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彌足珍貴的窯爐、制瓷作坊等二十餘處遺迹,向人們展示了古代制瓷的現場情景,讓人們感受和觸摸到歷史的真實。

  民窯博物館周圍環繞著十二處二十六萬平方米面積尚未發掘的古陶瓷遺存,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原貌。這些地下豐富文化遺存與發掘清理出來的遺迹,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研究陶瓷史和人類文明史的寶貴資料,更可供人們遊覽觀光。

  祥集弄民宅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區中心,是一條保存較完整的明代街巷,內有明代住宅多處。500多年歷史,正堂明間作單層處理,顯得高大軒昂,梁枋之間的隔斷尚存「編竹造」遺制。構件的裝飾均安裝在重點部位。柱礎、地腳石雕精美,飾紋豐富多彩,堂皇秀麗。其中三號,十一號兩幢民居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住宅的平面布局分上堂與下堂,四正兩廂加後房,中有開井,門皆設於側面。正堂明間作單層處理,堂房顯得高大軒昂,梁坊之間的隔斷尚存「編竹造」的遺制,構件的裝飾均安裝在重點部位。

  三閭廟古街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區西北人民公園對岸,昌江與西河交匯處,昌江河兩岸的山嘴上,與鎮上「里市渡」隔河相望,整個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和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湖田古窯遺址

  湖田窯是興燒於五代、歷宋、元至明代隆慶、萬曆間結束(約907年一1620年),是景德鎮延續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生產的瓷器最精美、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大型窯場。

  現存遺存16處,其堆積以宋代遺存為主,幾乎遍及整個遺址,產品也極豐富,除不同造型的碗和壺外,還有盤、蓋盒、盞及盞托、注壺與注碗、瓶、缽、枕、香爐、香薰、手爐、渣斗、六管器、瓷俑和各種動物捏雕等。而五代遺物較為稀薄,範圍也窄。元代遺存主要分布在南河兩岸與劉家塢;明代遺存以湖田村北最為突出,這裡有大量的青花小碗,碗心多書「福」、「善」等字。另外還有宋代作坊及龍窯,明代作坊及明代馬蹄窯、葫蘆窯等重要遺迹。

  湖田古瓷窯址自宋代以來就不斷有文獻記載。40年代初,英國學者又將湖田窯介紹到歐洲,併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古瓷窯址。1959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百年的制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迹,如「葫蘆窯 」、「馬蹄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1984年開館,是一家收藏、研究、陳列與宣傳景德鎮民窯陶瓷歷史文物,併兼管景德鎮民窯遺址保護的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民窯博物館不僅收藏陳列了湖田窯各個歷史階段生產的各類典型標準器物和歷次考古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及標本,還保護了宋、元、明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彌足珍貴的窯爐、制瓷作坊等遺迹,向人們展示了古代制瓷場景。在民窯博物館目前確定的12處26萬平方米的保護區範圍內,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原貌,它的歷史地位和人文價值,使湖田窯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揚海內外。

  景德鎮御窯廠

  景德鎮御窯遺址博物館位於原御窯廠遺址內,御窯廠是元、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生產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我國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官辦瓷廠。屬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是明清兩代為供應宮廷所需瓷器而設的機構,明洪武年間始設於江西景德鎮。明代一般由宦官充任督陶官,清初由工部、內務府派員,或由江西巡撫主管。乾隆以後,以榷九江關使管理,並以饒州同知、景德鎮巡檢司監造督運,遂成定製。所產瓷器稱「官窯器」。

  中國瓷園

  錦繡昌南-中國瓷園成功的將陶瓷與歷史、文化、旅遊、商貿、作坊、休閑、人居融合在一起,再現了千年昌南古鎮的輝煌,成為西大門進入景德鎮的第一道靚麗風景線。景區環境優雅、交通便利、布局、配套齊全。有大型的娛樂中心「金色航母」和高檔休閑場所「帝景會館」;有承載著陶瓷歷史文化遺存的古玩市場;有2000平方並薈萃了歷代陶瓷大師、民間老藝人陶瓷精品的景德鎮百年陶瓷精品館;有富於時代氣息的中青年名人名作;也有專來旅遊服務商場陶瓷購物中心和可供遊客參觀體驗並參與制作的陶吧!

  哇陶DIY樂園

  又名「全國中小學陶藝培訓基地」,面向國內外青少年學生、陶瓷藝術愛好者和遊客開放的陶瓷文化體驗和實踐場所。

  以弘揚陶瓷歷史文化為特色,分為陶瓷製作、學習培訓、活動展示、休閑購物、戶外運動、會議、餐飲、住宿等功能區。陶藝製作體驗游是核心品牌,可提供練泥、拉坯、捏雕、彩繪、燒窯以及陶瓷首飾DIY等全面的陶藝製作學習和培訓。同時設施齊全的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設備一流的大型報告廳、野戰射擊、垂釣、燒烤等戶外運動項目又使得陶藝中心成為夏令營、冬令營、大型會議、旅遊休閑等活動的理想場所。哇陶DIY樂園的「陶吧樓」也稱「製作樓」,共分為地面三層、地下室一層。陶吧是陶藝中心遊客接待的主要場地,以陶藝為主的活動項目主要集中在陶吧樓。

  蓮花塘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區內,是景德鎮一個非常有名、風景優美的休閑場所,曾經因滿塘盛開蓮花而得名,塘的北面是蓮花塘公園。蓮花塘南北向水面最長約340米,東西向最寬約130米,塘的中心位置有一小橋,將池塘劃為南北兩部分,近似「呂」字型。南北兩塊水面中各有一座亭閣,古色古香,在周圍蓊鬱樹木的相映下,構成一幅非常美麗的景緻。蓮花塘北岸樹木參天,夏季非常涼爽。

  景德鎮得雨生態園

  是國家AAAA級景區。一期地處景德鎮市西南郊區,離市中心約6公里,位於瓷都大道東側,昌江西岸。得雨生態園是江西德宇集團屬下的一個集科研、種植、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背靠南山,側倚昌江,緊鄰江西德宇集團總部,內設省級生物食品研究中心。

  園中設有生態餐廳,可供遊客品嘗從鄱陽湖運來的各種湖鮮,幾十處休閑木屋免費向遊人開放,遊客放清在這裡休閑、納涼,看老樹古園,品得雨活茶。

  除了古檵樹、古杜鵑外,還栽有紅豆衫、過山龍、宋桂、宋楠等名貴樹種,遊客還可參觀得雨活茶的製作和根雕工藝。

  冷水尖生態風景區

  地處世界文明的瓷都中國景德鎮南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距市區7公里,位於魚山鎮東部與荷塘鄉西部交界處、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嵐山山脈——飛鳳嶺。呂蒙橋以西,南北走向,長4700米,寬3000米,海拔531米,山地面積約1000多畝。植被以幼林、灌木為主,另有不少珍貴的動、植物。山上有條曲經通幽的小道,那時每天都是車水馬龍,它可通往樂平、涌山、漁山、鄱陽等地。很久以前是一條古驛道,也可算是交通要道。山上仙水泉傳說是仙人鐵拐李用拐杖點化而成,此泉水仙氣甚靈;再加上山上觀音殿香火旺盛,每年前來朝拜、求取仙水者絡繹不絕。

  冷水尖是我市最早的佛教發祥地之一,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他四周群山環抱、山巒疊幢、綠水青山,植被繁茂當人門沿著千層梯往上攀爬時,那大自然的俊秀之美會讓人盡收眼底。當您蹬上半空寺向下俯瞰時更會讓您有一種蹬上泰山之巔,飄然自在的感覺。在半空寺上,人們還常常可見飄雲浮霧中顯現出「海市蜃樓」般那仙境之中一樣的絕美極至的雲霧景觀。

  玉田湖景區

  位於景德鎮東南的浮梁縣湘湖鎮玉田村。原名躍進水庫,距市區僅十二公里,是江南名城--景德鎮最大以水為背景的旅遊、觀光、休閑、垂釣為一體的景點,素有「水上明珠」的美稱。始建於1958年,庫區水源豐富,植被優良,庫內水面開闊。

  它四周山巒起伏,湖水碧波粼粼,青山綠水相輝映,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旅遊勝地。湖水清澈,湖岸曲折,湖中點綴著小島;早春時節,湖岸杜鵑花盛開,山花爛漫、炎炎夏日、濃蔭蔽日、涼風習習,是一個天然的避暑消夏之地;秋日紅葉滿山,霜林盡染,天鵝、大雁、鴛鴦、山雞、水鴨棲息於此,或飛翔於湖區之上,或嘻戲於湖水之中,鳴唱於大樹枝頭。 8路准無人售票車從市區直達景區門口。

  玉田湖佔地面積269.3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55.9萬平方米,湖內水面呈葫蘆狀,水中央有桃花島,並建有吃、住、娛樂為一體的休閑中心。整個景區群山懷抱,四季如春,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並還有許多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如鴛鴦、白鷺、野鴨等。主要景點有趣味刺激的水上樂園、奇特雄偉的溶洞、威武雄壯的獅子山、思古幽情的戴弁古墓以及千古流傳的仙人橋等。

  在湖內有一座山,名叫"獅子山",它三面臨水,一面連接湖岸。山上灌木叢生,恰似一頭毛茸茸的雄獅在湖畔飲水。山岩陡峭,有一溶洞,洞內頂高50米,面積400平方米,入洞後,彷彿藏在獅腹中,站在洞口,可眺望湖光山色。

  瑤里鎮

  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美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瑤里境內現開發有五大景區、數十處景點,分為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大類:汪湖生態遊覽區、瓷茶古鎮遊覽區、梅嶺休閑度假區、高嶺土礦遺址園區和繞南瓷器主題園區。

  瑤里古村落大多臨水而建,自古以來青山常綠。瑤里境內礦藏豐富,但從未進行過開採,因而瑤河未受到污染,一直是清澈見底。瑤河觀魚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瑤里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南宋開國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員外侍郎吳從至等歷史名人的故里和鄰里。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過,並領導了新四軍改編。

  這裡有展示徽派「三雕」藝術的獅岡勝覽、程氏宗祠;有展現封建家族禮儀思想的進士第;有再現革命鬥爭歷史的陳毅舊居、抗日動員大會會場、紅軍游擊隊駐址;有印證往日繁華景象的明清商業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瑤里風土人情的燈彩、地戲,等等。

  【明清商業街】

  是徽饒古商道上最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全長一千多米,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三部分。整條街共有上百幢店鋪,鱗次櫛比地分布在街道兩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窯里曾有民謠這樣描述這條街:「上街頭,下街頭,街長不見頭;絲綢緞,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動的再現了唐詩中「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盛世景象。

  【程氏宗祠】

  又名「惇睦」堂,背靠獅山,面臨瑤河,始建於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重新整修過。由於風水的緣故,其建築風格不同於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築內磚雕、石雕和木雕的題材豐富、玲瓏剔透、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一九三八年初,開國元帥陳毅同志來瑤里主持新四軍改編,曾在祠堂內召開抗日動員大會。

  【獅岡勝覽】

  建於清代,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築,融高雅、簡潔、富麗為一體,整個建築精美如詩。內部的梁門、窗上有一百多幅木雕,題材均取材於中國古代名著和戲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宏毅祠】

  是吳家祠堂的分祠,是吳氏分支進行祭祀祖先和從事其它宗族活動的地方。一九三八年初,參加瑤里新四軍改編的紅軍游擊隊曾駐紮此地,進行文化和紀律教育。現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毅舊居】

  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元帥陳毅同志1937年-1938年來到瑤里指導新四軍的改編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現為陳毅圖片展覽館,集中介紹了新四軍瑤里改編的過程和陳毅同志的簡要生平,是一處人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先輩思想熏陶的場所。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始建於唐末,元末焚於戰火,現存宗祠興建於明初。宗祠氣勢恢宏,擁有三堂兩天井,佔地1999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祠內磚、木、石雕十分精細。宗祠前有一月形水塘,而且旁邊還修有兩個一樣的水塘。這與風水有關,對面是「火焰山」,由於張氏宗祠正對火焰山,故經常遭火災,在風水先生的指導下建立。

  【復源橋】

  明朝時期所建造,是當年從徽州(安徽)至饒州(江西)古道必經之橋。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中的意境。

  徽饒古道歷來是古徽州通往饒州的交通要道,昔日徽商享譽大江南北,徽州古道功不可沒。此古道從梅嶺村前的河對岸一直通向貫穿虎頭山,連接皖贛兩省,10公里,寬三尺,進入安徽可到休寧、屯溪,全部由麻石鋪砌而成。踏著蜿蜒古樸的山道,觀賞著蒼勁古木,蔥翠竹海,傾聽著寧靜之中的聲聲鳥鳴,別有一番情趣。

  【繞南陶瓷主題園區】

  集中反映了景德鎮東河流域悠久燦爛的陶瓷文化,這裡保存了多處宋、元、明等時期的古窯遺址,以及大量的古礦洞、古水碓等瓷業遺迹,對研究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狀況具有重要價值。其中,繞南堆積物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產斷面特徵遺址。此外,豐富的陶瓷文化體驗活動還可以使遊客親身感受到瓷文化悠久而迷人的魅力。

  東埠古碼頭

  是個小村莊,面積只有15.6平方公里,人口2500,現多以務農為主。宋代這裡原名鴻潭,明代時因運銷瓷土的船隻多在此東河邊停留,商業繁榮興盛,漸漸形成了一條商業街,成為碼頭集鎮,因此改名東埠,意思是東河岸邊的碼頭。東河是景德鎮母親河——昌江的源頭之一,它發源於瑤里白石塔,自東北向西南流經瑤里、鵝湖、臧灣、王港等鄉鎮,在景德鎮市東部與昌江會合,全長100餘公里。古代它是景德鎮重要的交通運輸動脈。

  東埠古街的東西兩邊原先各有一個碼頭,如今只有東邊這個碼頭還保存完好。當年大量的高嶺土、釉果、窯柴、糧油等原料物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景德鎮。運高嶺土的船隻每條可裝兩噸多,每月運一次,一次發五六十條船。春季水大時,通常走一天半就能到景德鎮,秋冬季水小則要走四天。下去的船隻又從景德鎮將鹽、布匹、百貨等物資運到這裡,然後銷往廣大農村。隨著運輸業的繁榮,在碼頭沿岸陸續建起了許多店鋪、客棧、飯館等商業網點。到清代,街面已發展成一公里之長,名列浮梁四大古街之一。

  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東埠古街當年就是外景拍攝地之一。片中潘冬子刀劈惡霸胡漢三的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後來又有多個電影攝製組看中這裡,先後在這拍攝了一系列影片,如反映「中國的保爾」——吳運鐸同志生平事迹的電視劇《把一切獻給黨》和日本電視片《話說長江》等。

  瑤里漂流

  位於梅嶺景區旁邊的梅嶺峽谷中。其清澈湍急的水源發於五華山脈。境內群山蒼茫,森林密布,小橋流水,風景如畫。

  梅嶺峽谷是一條風景秀麗的觀光景點,三峽谷風景奇秀,鳥語花香。梅嶺峽谷漂流全程2.5公里。河流曲折蜿延,多有激流險灘;河水清澈透亮,倒映兩岸峰巒。水勢平緩時,遊客可一邊輕舟逐浪,一邊欣賞兩岸美景,休閑浪漫;水流洶湧時,則需揮槳操楫,挑戰自然,驚險刺激。整個漂流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把人與自然,運動與休閑完美和諧地結合為一體,是現代都市人漂流的絕佳去處。

  瑤里瓷茶古鎮遊覽區

  瓷茶古鎮遊覽區是瑤里風景區的核心區,它既是當地政府所在地,是瑤里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又是整個景區的接待服務中心區,景區的門區、旅遊服務中心、管理中心和中心酒店都將建在這裡,這裡還是遊客購物和晚間娛樂的中心區。

  瑤里是景德鎮陶瓷原料的重要產地,自古便有高嶺瓷土、瑤里釉的美譽。瑤里自13世紀就盛產制瓷原料,一度成為供應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要原料地,元代以後,高嶺土、得爾壩和白石塔釉果等瓷土的開採更加確立了瑤里成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基地。特別是高嶺的高嶺土與普通瓷土混和後被稱為二元配方的瓷胎料,使得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在質量和工藝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舉奠定了景德鎮的「瓷都」地位,高嶺也一度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原料生產中心。那時,瑤里的長明、方家山、白石塔、江家下等地區都是礦工雲集的地方,到處是礦洞遍布,水碓房林立,淘洗池雲集。至今,瓷土礦和釉果礦的開採、加工還一直延續著。除了瓷土礦外,瑤里境內黃山松、金錢松種植面積廣闊,曾為景德鎮陶瓷業提供了上等窯柴,制瓷原料和燃料通過瑤河和徽州(安徽)至饒州(江西)的徽饒古商道送往景德鎮。作為歷史上景德鎮制陶業最重要的上游產地,對景德鎮陶瓷產業的輝煌起著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瑤里的瓷土開採業也同時帶動了瑤里的制陶業。瑤里曾是頗具規模的陶瓷生產地,制瓷歷史悠久,在宋、元、明時期達到頂峰,是景德鎮古代三大窯區之一。至今在瑤里區內已發現30多處古窯址,而且大多數都保存完好,是景德鎮古窯址群保存最好的地區。瑤里除了生產民間日用瓷外,還在元末明初為官方生產建築用琉璃瓦瓷,是迄今為止國內所發現的、僅有的幾座歷史上生產瓷製琉璃瓦的窯址之一。古代瑤里瓷業的興盛使得大量的外地礦工和商人來到瑤里,使瑤里成為了皖贛邊界從事瓷業貿易的工商重鎮。

  瑤里還是茶葉之鄉。瑤里所在的浮梁在唐代是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有「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的記載,是當時東南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就是對浮梁茶品質的盛讚和對當時浮梁茶貿易中心地位的確認。浮梁在宋代被奉為朝廷的貢茶,瑤里則是浮梁茶的主要生產地,生產歷史悠久。現在,以瑤里茶為加工原料製作的「得雨活茶」被冠名為「人民大會堂特供茶」而名揚國內外。

  高嶺遺址公園

  離景德鎮市區約50公里的鵝湖鎮境內有一座高嶺山,山下有高嶺村,山上所產的制瓷粘土叫「高嶺土」「高嶺土」成為全世界對這種制瓷原料的通稱,所以這裡是世界「高嶺土」的命名地。

  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有這樣的記載:「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含,瓷器方成」。高梁山即高嶺山。公元1712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柯萊曾向國外介紹過高嶺土;1869年法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前來此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國》第三卷中,對高嶺土作過詳細介紹,因而高嶺土聞名世界。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9.68平方公里,高嶺土礦遺址園區是瑤里五大風景區之一,距離瑤里古鎮約7KM,距離景德鎮市中心約55KM。

  高嶺山作為陶瓷原材料的產地,「高嶺」已成為陶瓷原材料的代名詞。在元代,高嶺土加瓷石這樣一種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藝的產生,為此後景德鎮制瓷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高嶺山 雖然已不再出產高嶺土,但是,由於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遺迹,高嶺至今遺存的明萬曆、清雍正所置的石刻,記述了當年開採高嶺土的繁榮盛況。明、清礦坑遺址和尾砂堆的遺存明顯可見,高嶺山的自然風光在景德鎮也堪稱一絕。

  高嶺土礦遺址園區由高嶺和東埠兩個景區構成。高嶺—東埠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其中,高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區和享譽世界的「高嶺土」命名地。東埠是明清之際高嶺土、釉果等景德鎮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這裡現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鋪、古碼頭,是《閃閃的紅星》等電影的外景拍攝地。主要景點:東埠古街、金雞石、高嶺古道、二號古礦坑、接夫亭、聚秀亭、古樟樹、龍口瀑布、一號古礦坑。高嶺山上現還存有很多古礦洞,淘洗以及尾沙堆積物,一些歷史遺存分布於高嶺山,水口亭、東埠村三處。水口亭上有「玉嶺雲峰」四字,亭內存有明萬曆、清雍正時石碑數。這裡還是風景勝地,林壑幽美,澗水叮咚,古道寬闊,自然、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

  汪湖生態旅遊區

  汪湖位於景德鎮市與安徽省交界的山區,是景德鎮市瑤里鎮下轄的一個村,村內有瑤里的生態旅遊景點「汪湖生態旅遊區」。汪湖村海拔一千三百多米,是景德鎮地區地勢最高的山村,冬季有獨特的雪景。

  汪湖生態遊覽區是瑤里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瑤里自然景色絕佳之處。原始森林茂密幽靜,物種繁多,林內棲息生長著百餘種野生植物,有「植物王國」之美稱。因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河谷,潭幽谷深,詭異神奇,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南山瀑布位居風景秀麗的南山之巔,由數段瀑布組成的瀑布群,全長四百多米,主瀑寬逾七十米,落差六十餘米,宛如玉帶懸空,飛虹高掛。徜徉其間,會使您忘卻塵世的憂煩,得到心靈的凈化。

  五華山宗教文化旅遊區

  自古以來,浮梁茶茗天下。尤其是瑤里五華山地處北緯30度左右,在無數的古籍中都說,在神農時代這裡就有茶。浮梁是以茶這種產品起步,形成以茶為圓心飲食食品文化的拓展。

  仰天台古剎遺址內外長滿野生茶樹。山寺名高際廟,初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至盛唐大興。唐天寶二年由首任浮梁縣令柳國鈞奉旨大修,在南宋時期成為禪宗名剎。仰天台有六殿九門,寺廟總面積約等於景德鎮市區兩個休閑廣場那麼大。寺北有一座佛塔,五方型座基每條邊約五米。該寺在明末清初時被焚毀,如今寺院里茶樹生長非常茂盛。對佛家而言,茶道即禪道,風拂茶梢、清音入耳,彷彿在以無聲的語言在敘說著什麼。

  高際禪林寺坐落於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境內,皖贛山區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築面積最盛時期達9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於宋代時期的贛東北著名寺廟,高際禪林寺始建於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將近900年的歷史。

  高際禪林寺大雄寶殿外觀雄偉莊嚴,門樓翹角,置有巨形旗杆墩兩對,木柵橫設三元門,廊下石階三列與門相對。步入前面大廳,只見佛堂石柱粗獷,撐托著圓拱形屋頂,氣宇軒昂。走兩邊穿堂進入後廳,迎面是一台式三間建築,兩側有石階上下,階下需仰視方可望見台上殿堂,台上供奉如來佛祖,兩側分列十八羅漢塑像,整個殿堂顯得神秘而威嚴,大雄寶殿正前方是一座門樓及兩座半月形的放生池,正後方是一幢觀音廟,兩旁分列著偏殿、膳食房、藏經樓、禪房、寮房等近十幢殿堂。整個高際禪林寺顯得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充分體現出佛教文化的遠邃高深。

  早期寺廟香火旺盛,到明朝崇禎年間,香火最為旺盛。高際禪林寺太平天國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寺廟建築十去八九。高際山曾建有關公廟、八仙廟、送子觀音廟、龍王廟等7座寺廟。現在,只留下這些寺廟的遺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彌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遺址。 近年來,隨著來瑤里觀光旅遊的人數增多,高際禪林寺同樣也雲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

  洪岩仙境景區

  洪岩仙境風景區距景德鎮市區約50公里,距樂平市區38公里,毗鄰婺源、德興兩縣市,屬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和景德鎮市最佳十景之一。境內擁有從多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如鬼斧神工、堪稱溶洞四絕的「洪岩仙境」;丹桂飄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樹的「石林峰谷」;建於明萬曆26年,終年水花飛濺的「鐵井飛泉」;雍正皇帝御賜「世德、流光」四字的「項家莊古祠堂」;更有「一門四進士,一相兩尚書」的洪公氣節和《容齋隨筆》的巨獻,是集旅遊觀光、休閑養生、商務度假、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佳境。

  洪岩仙境是一億多年前中生代形成的壺天灰岩溶洞,整個景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洞室面積達10萬平方米,洞長2000餘米。

  洞中石鐘乳遍布上下,錯落有致,晶瑩絢麗,美不勝收,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出生在這裡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孫為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游後留下千古絕唱,「有此乾坤有此岩,誰知仙境在人間……」的千古絕唱。洞中有譽為神州溶洞四絕的「九天飛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銀山、狀元拜塔、雲岩、五指山、丹鳳朝陽、龍門、金鐘寶塔、仙人獻指、繡花樓。有造型奇特、儀態逼真、惟妙惟肖的:人面獅、唐僧取經、觀音坐蓮、倒掛金龜、諸葛看後書、觀音送子、金雞報曉、托塔天王、南海觀音、姜太公釣魚、仙鷹、神龜、浴佛、珍珠泉、鳳凰池、水晶宮、水廉洞、瑤池、西海龍宮、蓮花池、萬里長城。

  洪岩盡勝景,洞外妙境佳,這裡還有古人類居住生息遺址、南宋的洪皓學堂遺址、明代的鐵井飛泉、當代中美農業考古隊考古現場。還有140畝美麗如畫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勝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寶峰、獅哮峰、松漠峰、獨秀谷、珍珠岩。

  攀上光明頂,極目遠眺,那蒼蒼茫茫的林海,時隱時現的群峰、風光明媚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置身於此,如到了世外仙境之中,令您流連忘返。

  怪石林景區

  位於江西樂平、弋陽、萬年三縣交界處,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其範圍之廣,景觀之美,在我國石林景觀中是極為罕見的,走進怪石林,惟妙惟肖的象形石與美麗迷人的地下河、形態各異的溶洞、詭異神秘的天坑、鬼斧神工的石峽谷等喀斯特地貌交相輝映,加之綠樹掩映、藤蘿繚繞,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生態景觀圖——或玲瓏剔透、秀美多姿,或狂野豪放、洒脫不羈,或如雕似琢、精巧細緻。這裡既有塞外風光的壯美,又有江南盆景的秀麗;既囊括了名山大川的大氣,雙不失小橋流水的婉約。可以說,地球上喀斯特地貌所有特徵在這裡都應有盡有,因此怪石林被專家形象地稱為「江南喀斯特地貌博物館」。同時,也被愛好旅遊、探險的人們視為休閑的天堂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

  江西怪石林風景區,位於景德鎮樂平市眾埠鎮境內,於2007年開始開發建設,2009年10月開始營業,2010年3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江西怪石林風景區包括怪石林景區、石林迷宮景區、水簾洞景區、花果山農業生態景區四個組成部分,是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閑、探險、科研為一體的旅遊勝地。景觀之美、面積之廣均屬我國岩溶地貌之最。億萬年的地質演變,極少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獨特自然生態,造就了怪石林五大怪之絕妙自然現象:

  怪石:怪石林景區奇石遍布、形態萬千。它們有的像人神,有的如禽獸,有的好似默默不語,有的又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譬如駿馬迎賓、駱駝石、天馬行空、竊竊「獅」語、三星高照、魔鬼石、卧虎藏龍、白玉石林、二獸相爭、猛蛇當道、如來戲悟空、將軍石、蘑菇雲、情侶石、望夫石、濟公雲遊等等,各式各樣的象形石琳琅滿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酷似各種飛禽走獸、人物形象、器皿物件的石景達數千處之多,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在這裡都能找到原型。神奇的音樂石,竟也能發出金屬樂器般悅耳動聽的聲音。

  怪洞:在江西怪石林風景區,奇洞怪穴廣為分布。譬如,當地人稱之為「強盜岩」的洞穴,相傳此洞曾經住過一夥強盜,有關他們的精彩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而風門口的天坑,它是江西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天坑,也是世界上僅有的78個「天坑」之一。目前,已有數支國內外專家隊伍對天坑進行過科考和調研,但對於它的起源,仍是眾說紛紜。

  水簾洞是我國已知最為壯觀的溶洞之一。其洞口高達100多米、洞內的地下暗河直線距離也長達3100米,造型奇特、形狀各異的石筍、石簾、石鐘乳等自然景觀以及諸多鮮為人知的地下生物,共同組成了怪石林絢麗多姿的地下世界。

  怪水:怪石林景區有一處潮水岩,是怪石林又一奇妙景觀。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洞穴會不定期地漲潮。漲潮時,20多個泉眼同時噴出泉水,形成一道道瀑布,一次漲潮時間長達4-5個小時。一般在漲潮後三天之內必會有雨,否則就會遭遇大旱。這種現象至今未能得到科學的解釋。

  奇藤怪樹 :由於很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怪石林風景區的原生態保持得很好,故生長著許多珍稀植物。而由特殊地理環境形成的奇怪的「石包樹」和「樹抱石」現象也是怪石林奇觀之一;眾多的千年古藤,有的似蛇盤繞,有的如獨木橋橫跨林澗,這種藤纏樹繞石抱的原始古樸的自然景觀,是難得一見的。

  奇怪的氣候:怪石林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就在於此地獨一無二的氣候特徵。景區附近的兩個自然村,雖然相距不遠,直線相距不到600米,但奇怪的是,兩個村落之間的溫差竟達到了5度以上。常常是這邊寒冷無比,降霜如雪,那裡卻是溫暖如春,氣候宜人——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也給怪石林更加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美食

  景德鎮地方菜基本上符合江西菜肴的整體風格。景德鎮的土產小吃,口味淳厚,色重油濃,喜好辣椒,所以不善吃辣的遊客,在餐館點餐前需做簡單提示。

  樂平狗肉

  樂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結合的方法烹製作冷盤食用的風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鹽煮熟,具有肉味鮮嫩,軟硬適宜,鮮美爽口,營養豐富等特點。食用時調味作料講究,獨具一格。

  油炸餛飩

  油炸餛飩是景德鎮特產小吃之一,顧名思義將餛飩過油炸熟,此小吃味道咸想,油而不膩,深受當地人的青睞。景德鎮各小飯館,早餐攤均有銷售,價格實惠,通常幾塊錢一盤。

  粉蒸肉

  粉蒸肉是景德鎮最收歡迎的地方菜品之一,營養豐富,口乾咸鮮,既有肉的香味,又加入了雞蛋的鮮味,烹飪手法健康方便。在景德鎮各大小餐館都吃的到,通常25元左右一盤。

  瓷泥煨雞

  景德鎮傳統名菜中有一道名為「瓷泥煨雞」的菜品,這道菜雞身完整、色澤誘人、雞肉鮮嫩、酥爛飄香、食不嵌齒。此道菜品的由來是,相傳清代時,景德鎮的瓷工喜好將嫩雞去毛、破腹後,在雞腹內填滿豬肉末及生薑、蔥花、麻油、食鹽之類的佐料,再用荷葉包紮好,然後將紹興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勻後,最後用含...

  鯰魚煮豆沖

  在景德鎮可以吃到一道特色佳肴,那就是「鯰魚煮豆沖」,先將新鮮的鯰魚加入佐料煎好,放入開水泡過的豆沖,黃山酒店,加清水用文火煮入味即可,吃起來味道鮮美異常。

  冷粉

  這是景德鎮的一絕——冷粉。看到沒有,有沒有覺得這個粉絲有點不一樣?對了就是不一樣。冷粉雖然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景德鎮用的冷粉不一樣。粉條比較粗,大概半徑有0.5厘米左右(相當於普通筷子的粗細)。其製作簡單,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備受當地人的喜愛。

  辣椒粑

  辣椒粑源於很久很久以前景德鎮小巷裡的一位老人之手,江西人喜歡吃辣椒,很多地方都有當地的吃法,而這裡的老人們在冬天天氣乾燥的時候喜歡把辣椒與糯米和在一起做成原味的辣椒粑。

  餃子耙

  餃子耙是景德鎮的有名的小吃,貌似只有景德鎮有。以前只有在清明節的時候才吃得到的,現在在景德鎮餃子耙隨處可見了,很多地方都把它當成一種早餐食品來賣了。顧名思義,餃子耙的外形有點像餃子,但是也不完全像餃子。它們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原料不同,餃子和的是小麥磨的麵粉,而餃子耙和的是大米磨的麵粉。

  苦櫧豆腐

  苦櫧豆腐是瑤里高山上苦櫧子為原料製作的,屬無任何污染天然生態食品。在景德鎮各大菜館酒店都能吃到,吃起來柔韌、細、滑、軟、香,有減肥、排毒、止瀉、延緩衰老等功效。另外有苦櫧粉絲、苦櫧粉皮、橡子豆腐、橡子粉絲、橡子粉皮、葛粉條等。

  清明粑

  像是清明節的時候,景德鎮的人們也會做這種粑,這時候人們稱它為清明粑,是清明節的必吃的東西之一。將青艾、草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餡甜咸均可。鹹的是包豬肉末、榨菜末、鮮筍末,甜的一般包芝麻。

  炒粉

  景德鎮人會把粉拿來炒,和涼拌的粉不同,它是排粉。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咽,因為米粉韌性很高,久炒不碎、韌而不硬。

  煎餅

  景德鎮的煎餅不同於山東煎餅。它的形狀跟荊州的水煎包差不多,不過皮更薄。裡面的料才是關鍵,我所知道的大概有三種,韭菜豆乾餡,辣椒包菜餡和蝦仁蘿蔔絲餡。跟餃子粑的料很像。

  鹼水粑

  鹼水粑,製法簡單,價廉物美,可久儲不壞。它以大米磨漿,摻以鹼水(鄉人多用早稻桿燒灰濾水代鹼,其味比市場出售之冰鹼泡水更具香味),用特製粑篩猛火蒸熟,厚約10厘米。食用時切成薄片,以本地煙薰臘肉、大蒜等炒食,既能飽腹,又是下酒佳肴。

  特產

  鵝湖大米

  鵝湖鎮大米,產自世界聞名瓷之源的高嶺峰下。這裡空氣清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濕度適宜,屬酸性結晶類風化麻砂泥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速效氯、磷及全鉀;無任何污染的山溪水灌溉生產出來的大米,米粒完整,光滑透明,飯爽適口,清香細潤,未經化學藥劑熏蒸,不含任何添加劑,並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造就了鵝湖大米特有的內在品質,是省衛生安全食品。

  青花瓷

  青花瓷創燒於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經高溫燒成,釉色晶瑩、透徹、素靜、雅緻。青料溶於胎釉之間,發色青翠,雖色相單一,但感覺豐富。青花瓷經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德宇活茶

  「德宇活茶」是德宇集團總經理劉浩元等同志研製開發出景德板雞專利產品之後,又一項專利產品,原料選自古時貢茶之鄉浮梁高山優質茶,利用現代高科技加工工藝和微生物保鮮技術抑制茶葉的氧化過程使茶葉多年四季如「新」,「色、香、味」均保持與新茶一樣。

  景德板雞

  「景德板雞」系列產品選用江西優質地方雞——景黃雞為原料。根據動物氨基酸酵化酶化機理和採用天然香料精製而成,不添加任何化學保鮮劑,並經高溫高壓殺菌處理,質量上乘。產品低脂肪、高蛋白,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當地旅遊活動

  景德鎮國際陶瓷節

  簡介:景德鎮國際陶瓷節是中國瓷都景德鎮創辦於1990年,每年舉辦一屆,在陶瓷節上,可以看到陶瓷製作技藝賽,作品展、拍賣會、制瓷研討會和經貿交流等等。

  時間:活動時間為10月1日至10月31日

  地點:中國陶瓷博物館(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紫晶路9號)

  風土人情

  象山雨霽

  市區南端四公里處有個沙陀山,原名叫象山,俗稱南山。在景德鎮瓷窯鼎盛時期,煙囪有130餘座,窯煙裊繞,向南飄去,猶如霧海茫茫,在陰雲天氣更覺遠近山巒罩上一層薄紗。

  如遇天雨恰似「湖山煙雨」,一旦太陽初露,景色異常秀麗,霧氣瀰漫,在陽光折射下,倍覺清新。且山麓有一弘清池,據傳旱可禱雨。邑人藍錦曾在詩中作過這樣的描繪:頃刻曙光浮 俄撒花岩雨 象山巒壑深 潔清在林藪 往探閶闔門。

  迎親

  由男方父母確定結婚日期,請媒人轉達,並依俗送禮,這是「送日子」。結婚日期確定後,雙方即籌備婚、嫁。但城、鄉間不盡相同,大體情況是:成親的前一日,男女兩家要備酒宴客,女方叫「上頭酒」;男方叫「鸞轎酒」。鄉間,男女各家要備專席請新人,父與子、母為女敬酒。女方出嫁前,城鄉都盛行哭嫁,農村的要哭數日,併流傳有「十杯酒」哭嫁詞。新娘上轎前要吃「姐妹飯」,入轎多由長者馱入,轎出門,女家即潑水掃地,關門,「有娘鎮房、爺鎮堂」之說。農村,出村後要向村外一家討火置於轎內。迎親大都用花轎,富裕人家用四人抬,一般人家兩人抬。民國時期,城鎮一般用黃包車迎親。

  「留人茶」與「起手茶」

  景德鎮自古以一瓷二茶聞名,在長期形成的瓷業習俗中,瓷與茶也緊密聯繫一起。

  舊時,景德鎮制瓷做坯分圓器和琢器。圓器是指瓷器器型為圓形的,如盤、碗、杯、碟等;琢器是指不能完全依靠陶車製成的瓷器,如瓶、缸、缽、盆、湯匙、鑲器等。琢器坯房工人生活最苦,工作得不到保障。老闆也想出一套決定第二年工人的辦法:每年年底(即農曆十二月間),老闆要請留下的工人去喝茶,沒被請去喝茶的工人,就意味著第二年被辭退失業,所以,後來就把老闆年底請去喝茶的茶叫做「留人茶」。 過去陶瓷行業開工生產叫「起手」,開工後不久,約在4月間,老闆要請工人喝一次「起手茶」,或吃「起手面」,要求工人拚命幹活。「留人茶」、「起手茶」不知是哪朝哪代開始用來約束瓷業工人的,但它卻在陶瓷行業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定規。

  小貼士

  挑選瓷器技巧

  景德鎮的傳統四大名瓷為青花、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購買時需要認清真偽,以免上當。

  1.拿起瓷器輕輕敲,聽發出的聲音是否清脆、響亮、悅耳。如果是,那麼這就是優質的瓷器;如果不是,那麼就是劣質的瓷器。

  2.將瓷器放在較強的燈光下或陽光下觀察,看看有無細痕。沒有的就說明這是一個質地上乘的瓷器。

  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據史書記載,隋代就有獅、象大獸進獻皇宮。兩宋時期吸收陶、陶馬、石刻、泥塑等雕塑藝術提高技藝。明代出現許多精雕細刻的瓷佛像,頗負盛名。清代的鏤空轉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產品。新中國成立後,瓷雕更飛快發展,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雕塑瓷廠生產的「散花牌」瓷雕產品獲全國優秀新產品獎。「觀音」、「關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滸」一0八將」等都是廣受歡迎的名品。


推薦閱讀:

古懂傳奇:寫給孩子們,我們為什麼愛CHINA?
「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完美復原倍受追捧
探訪景德鎮「瓷宮」 萬片陶瓷鑲成七彩宮殿

TAG:中國 | 歷史 | 民族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江西 | 特色 | 地方 | 景德鎮 | 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