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關於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的寫作(溫儒敏) - 法政學院 - 同濟網論壇 -

在此處刊登廣告
中國現當代文學屬於中文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即二級學科,其研究範圍涵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近百年的文學。由於歷史上形成的原因,也為了教學上的方便,大學的課程設置一般都把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分開,其實兩者聯繫緊密,又同屬於一個學科,進入研究寫作時完全可以「打通」。考慮到同學們已經學過現當代文學的基礎課與專題課,我這裡只就論文寫作的一般問題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供同學們參考。  大家學習現當代文學課程時,可能比較注意如何應對考試,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課文方面,按照每次課提出的知識點和思考題,去尋求相對標準的思路與答案。這樣的學習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學史知識,培養審美和歸納分析的能力,但考試的目標往往把人給框住了,難於充分發揮學習的創造性。如果不滿足於考試過關,就應當把「應試式」的學習再提高一步,轉向更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嘗試寫研究性的論文,就是有利於提高整體能力的綜合訓練。寫研究性的論文和一般考試或做作業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強調對所研究的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發現,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說,或者能自圓其說,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確」,符合「標準」。就是說,研究性論文寫作,包括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應當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有所創新,而不只是簡單重複既有的學術觀點。就拿我們學過的《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來說,每一講都提供了一些思考題,這是為了幫助同學們掌握教學內容和展開思路而設計的,其答案大致都可以從課文和課文所指引的材料中獲得,考試時一般只需要按照教材內容或老師的提示去組織就可以了。只要「回答」正確,就可以給個好分。但如果只讀教材,將其中內容和有關材料組合一下,卻不一定能成就研究性的論文,因為論文多少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或發現。  在本書的前言中我已經講到過論文寫作如何選題,那是就一般的要求而言。具體到現當代文學的論文寫作,很重要的就是靠平時讀書、上課中的思考和問題積累。讀某一位作家的作品,聽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特別的印象,或者有什麼不解的問題。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知識面的拓展,會發現許多問題前人已經解決了,或者發現原來對自己是問題的,其實通過知識的獲取,也已經不成為什麼問題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種情況,即是自己所感覺的問題,學術界也還沒有能夠解決,甚至是被忽略了,這時你就會圍繞這些問題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會引起研究的興趣,很可能就由此產生寫論文的衝動與題目。  論文題目的選擇是寫好論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題目選得太難,工作量太大,自己限於能力、時間或材料等條件,做不下來,或者功力不夠,做成虎頭蛇尾,那就不合適。所以題目的大小難易要適中,最好還有研究的興趣。如果平時對某個問題早就有所思考,又感興趣,題目剛好從中產生,那當然就順理成章了。但在許多情況下,同學們選題是沒有充分準備的,甚至快到畢業了,才要找題目。這種情況應當盡量避免。我們設置這樣一門《專題寫作》課,本意就是讓同學們平時就有所準備,把寫作訓練與各門專業課學習結合起來,最終也和畢業論文結合起來,而不至於到了最後才臨時抱佛腳。無論是對論文早有一些準備,還是臨時找題目,都必須先做一項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學科研究的大致情況,逐步收縮範圍,從問題入手,掌握學術界對相關課題研究的進展,然後再決定選擇什麼題目。畢業論文的評價標準中第一條,就是選題的學術意義如何,值不值得做。一般而言,學術界已經有人做過很多,你也提不出什麼新的見解的題目,就不值得重複去做了。當然,有些題目儘管前人做過,但如果你換另一個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去重新解讀,那也是創新,是「老題新做」,這也是有價值的。因此,在選題之前務必通過了解相關領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來決定自己進入研究的方位。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這門課對於大家寫論文應當是有幫助的。同學們可能注意到了,這門課的教材的寫法與講授的方式,都帶有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說,是在示範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展開分析論證。這和以前我們學過的基礎課教科書的寫法與講法不同,實際上也是在引導我們進入初步的研究,學會寫學術性的文章。這門課不是每一章都講的,老師只選擇講授了其中幾章,考試也會划出重點。但為還是主張大家把這門課的每一章都細讀一下,體會如何做學術性的文章。這對大家最後寫畢業論文肯定有好處。還是回到論文的選題。《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可以為選定以現當代文學作為論文範圍的同學提供參考。這本教材有16講,評論了16位作家,同時也論涉了許多相關的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其中多數章節都有類似學術史以及研究現狀的內容,介紹了學術界評論界的各種代表性觀點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建議同學們注意其中羅列的書目以及所引發的問題,也許可以從中找到論文的題目。  當然,這樣還不夠。如果要更全面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尋找自己進入研究的方位,大家還要看一些學術史或學科史方面的書。如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對數十年來各種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與教材有全面的評述;徐瑞岳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專題述評方式介紹了各種文體、流派與主要的作家的研究歷史;崔西璐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系統總結了1990年代之前的當代文學研究狀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已經出版20多年,設有資料專欄,每年還有年度研究述評,概括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傾向,其他報刊如《文學評論》、《新文學史料》和一些學報,也不時有類似研究述評的論文刊出。有些專題性的研究刊物如《魯迅研究月刊》、《延安文藝研究》、《茅盾研究》、《郭沫若研究》,等等,也注重資料和研究述評。更重要的資料整理成果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發起編纂的大型叢書《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彙編》,包括文學運動、論爭、社團資料叢書30種,作家(170位)專輯合集150卷,還有《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索引》合《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等等。這些工具書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選題之前,瀏覽查閱這樣一些「研究之研究」和相關的資料,對本學科以及某些研究領域的學術進展狀況有大致的了解,就像有了一份地圖,幫助我們掌握基本的方位,熟悉必要的路向,幫助我們確定選題的範圍。傳統做學問講求先有「書目學」知識,其實現當代文學研究也有這種必要,在選題基本確定後,徵求老師的指導,給自己列出一個基本的參考文獻書目,認真閱讀研究前人的成果,可以從中引發問題,獲得啟示,形成思路。  這裡從同學們學習寫作和準備畢業論文的實際出發,為大家介紹一些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方向與選題類型。不是為大家出題目,而是提示一些研究範圍與類型,大家還可以結合本書所選的現當代文學部分的文章,來思考選題的路子。  (一),「作家論」的研究。現當代文學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作家幾乎都已經有專門的研究,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中所論列的十多位作家,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成果。選擇比較著名的作家作為研究對象,要有所突破,難度比較大。如果全面論述,很難做到不重複別人的觀點。所以,對本科生來說,以作家研究特別是著名的作家為題,不宜全面展開,最好集中在某一點上討論闡述你的新發現,或者嘗試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重新闡釋問題。舉例來說,曹禺的研究已經相當充分,如果全面評論曹禺,再寫一部「曹禺論」,必須有大量的前期研究準備,對本科生來說,是太過艱難的任務,不容易完成。但不等於象曹禺這樣的著名作家的課題就不能做了,關鍵是選題要適合。這些年有些年輕學者和大學生就選擇某些特別的角度,仍然將曹禺研究向前推進了。如有的運用精神分析方法解析曹禺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與創作實踐,有的集中分析《雷雨》「悲天憫人」的主題,有的專門探討曹劇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出走模式」及其特殊的意義,有的討論曹劇的「背景藝術」,有的專門賞析曹禺劇作「詩意特徵」形成的因素,有的研究幾十年來《雷雨》演出的歷史,有的比較分析曹劇的各種修改版本,等等。這些選題範圍不大,但角度新穎,便於操作,有利於通過紮實的鑽研得出己見,甚至能夠在某一點上把研究引向深入。舉這個例子是說明,如果以作家作品研究為題,必須先要了解既有的同類研究的狀況,根據自己的興趣、實力與條件,選擇比較具體集中的研究課題,盡量不要貪大求全。以小見大往往更能發揮本科生的才能,也更適合做畢業論文。另外,有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等級」不是很高,以往研究較少,但他們的創作有特色,或者能通過他們看到某種文學史現象,也值得作為論題。如收到本書中的《理解路翎》(陳陽春)和《蹇先艾論》(馬佳)兩篇畢業論文,所論的作家雖然不是最知名的,但在文學史上有其獨特位置,論文以此為題,論述比較全面,對學科也有所貢獻。  (二),文學思潮、流派、社團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後,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幾乎是熱點。一部分是關於重大的文學思潮溯本追源,如考察諸種「主義」的影響和流變,包括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現代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人道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都已經有專著出現。第二部分是流派社團研究,如學衡、創造社、新月派、現代評論派、左聯、九葉派、朦朧詩派,等等,研究也比較多了,特別是京派、海派的研究,還有文學的區域文化特色研究,一度成為熱鬧的話題。最近又有許多人對報刊傳媒的研究感興趣,如《新青年》、《新潮》、《現代》、《小說月報》、上海生活書店,等等,都成為討論的課題。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空間,本科論文完全可以就其中某個方面進入研究。例如,文學史對《小說月報》的關注多是1921年經過改革、成為文學研究會的主打刊物之後,對該刊在此之前的狀況不甚了解,一般評價很低。有的同學就專門考察1921年之前的《小說月報》,澄清了過去的一些模糊的認識。這樣的文章選題集中,適合作為畢業論文。當然,這類研究非常強調佔有材料,如果以這方面為題,也要考慮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也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把思潮、流派、社團或報刊傳媒的研究與作家作品研究結合起來,生髮出一些新的課題。如果切入的角度合適,問題集中,也是適合作為本科生的論文選題,並寫出新意來的。如本書所選的《茅盾與自然主義》,利用關於自然主義傳人中國的材料,結合茅盾的文藝思想和創作實際進行分析,就是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  (三),文學史現象研究。即集中考察在文學史上曾經代表某種傾向、形成較大影響的現象,可能是交叉涵蓋上述幾方面的研究。如蔣光慈的創作藝術成就並不算大,能流傳的作品不多,但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大,一度代表文壇的潮流,有的同學就把蔣光慈作為一種文學與文化的現象來研究,從革命思潮、社會心態和文化傳播等方面探討其產生的原因與得失。又如這些年「女性寫作」成為文壇突出的景觀,其中也蘊含某些文化現象,有的論文選擇某一個女作家的創作為切入點,涉及社會心理、文化轉型諸多方面的探討,也得出一些深入的見解。總之,「現象」研究應當真正抓住在文學和文化發展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個案,提升為「現象」的觀察與剖析。這方面有很多題目可做,如「紅色三十年」、「革命加戀愛」的寫作風尚、「趙樹理方向」、「紅色文學史」集體寫作、1958年民歌運動、樣板戲、「王朔熱」、「張愛玲熱」、「金庸熱」、校園文化與文學,等等,都可能具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內涵,可以作為某種文學史或文化史現象來討論。做這類題目除了要佔有文學史材料,還要有較多的理論概括與提升,對理論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  (四),文體研究和作品細讀研究。即對現當代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作為不同的文體創造與衍變的考察研究,也包括諸如「冰心體」「語絲體」、魯迅雜文、十四行詩、愛美劇、秧歌劇、小說散文化、新詩戲劇化,等等。這些方面的成果也已經很多,作為本科畢業論文,可以選相對小一點的文體流變現象或藝術形式的創新作為研究題目。如某一個時期某一方面的文體變化,甚至某一個作家在文體某一點上的創新,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這類選題除了對文學史文體史脈絡的了解,還要求有比較細膩的藝術分析。如收在本書中的《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吳曉東),運用敘事學理論探討魯迅小說第一人稱敘事的不同功能,揭示了魯迅作品意義表達方式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並關注其對現代小說範式創建的特殊貢獻。這種研究,將文體研究和作品細讀結合起來了,題目不大,但探討的問題很深入,有助於理解魯迅作品價值和現代小說文體的衍變。  (五),文學史的史料鉤沉、收集、整理研究。現當代文學的本科論文一般較少以此為題。其實,做史料整理的題目也很能培養學問的功底與紮實的作風。比如考證某一個文學史事件、某一個史料,或者為某一位作家撰寫年譜,都適合作為論文的選題。不過這類課題除了必須熟悉文學史、文化史的知識,還要具備查閱資料的基本條件。  (六),跨學科的研究和文化研究。這是現當代文學的學科生長點,應當鼓勵同學們做這些方面的題目。比如近來很受學界關注的城市文化形態研究,出版傳媒研究,影視研究,圖象研究,網路研究,等等,都有可能在和文學研究的結合中產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與課題。  以上只是大致介紹幾種選題的類型與範圍,這幾種類型也互相交疊,另外還有其他各種選題的路向,不可能一一列舉。大家完全可以觸類旁通,根據各自的興趣、條件與特長,在導師的輔導下選擇最適合自己做的題目。接下來,我再談談論文寫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問題。  一是要認真讀作品,熟悉材料,珍惜自己的閱讀印象和體驗。本來人文學科包括中文學科的學術研究要有相對完整的訓練過程,通過自己親身反覆觸摸研究對象,大量閱讀原始材料(尤其是作品)和既有的研究成果,不斷地思考、摸索、討論,才能發現問題,也發現自己治學的潛質以及研究的方位。有些同學做論文定題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題目是臨時決定的,時間比較緊,那也要儘可能補充那個「發現問題」的準備過程。常常見到有的同學原來準備就不足,題目是倉促決定的,定下來就急於拉框架,出觀點,模仿別人的論述,這容易先入為主,以論帶史。因此,題目決定後,如果思路還不清楚,先不要著急,必須認真讀作品,熟悉材料。尤其是作家作品研究,個人的閱讀體驗、審美的感覺可能就是闡釋問題的出發點,文學研究是特彆強調主體性的。自己閱讀過程的印象、體驗和思考最重要,要抓住一些鮮活的體驗、思考的火花,以及一些不解的問題,很可能就在其中生髮出新意,所謂創新的基礎可能就在這裡。  二是不求面面俱到,要有一些觀點創新。初學論文寫作的人容易受教科書的講述方式影響,總要拉開架勢,方方面面都羅列,結果反而淹沒了自己的觀點與發現。其實學術論文不能等同於教科書式的通論,一般常識性的內容不必羅列,必須突出創新點並加於充分論證。例如,當代作家汪曾祺有許多人研究過了,再以他為研究對象,就必須某些方面有新的見解,不能重複學術界既有的一般結論。本書中《試論汪曾祺的傳統性》(吳宇宏)就突出「傳統性」這一方面的論述,有些屬於文學史知識的內容,如果需要再文章結構上有所交代,也是一筆帶過,不加展開,筆墨重點放到關於傳統性的幾個層面的解釋上,包括仁愛之心,韻白之美,民風餘韻,水氣陰柔,樂感精神,每一個層面都緊扣著「傳統性」展開論析。這樣,創新的見解就很突出,超越了以往同類研究。所以在醞釀觀點,形成思路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如何把創新的見解,或者闡釋問題的新的角度突出起來,整個構思要逐步收攏,放棄那些常識性的一般化的介紹,要讓讀者明白你的研究創新點和突破點在那裡。  三是要有理論的提升。除了純粹資料性的論文,一般現當代文學的學術論文寫作都要求有理論的分析和概括,而不是就事論事,羅列組合一般的作家生平、時代背景、作品情節或文學史常識。常常見到有些同學寫論文已經準備了許多材料,也有一些思考,但寫起來感到很平淡,沒有多少話好說,或者有些觀點提出後不會深入論證,這就是缺少理論的提升。理論分析能力當然不是短時間可以養成,但寫作過程也應當是提升理論能力的機會。我們可以帶著問題去尋求合適的理論。寫不下去了,問題難於解釋,不妨先放一放,問問老師,尋找和學習某些理論方法,一當找到了適合的理路,就會豁然開朗,文章的思路結構也可能出來了。例如本書所選的《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吳曉東),所討論的「人稱」與「視角」問題,一般讀者也都會注意到,但其中豐富的形式意義,不加於深掘和解釋,又是不容易發現的。也就是感覺到的問題,不提到理論的層面,可能終究說不清楚。該文作者可能是先接觸到W.C.布斯的《小說修辭學》理論,也可能是先對魯迅小說的敘事特色有感觸,帶著這個問題去讀布斯的理論,不管那種情況,論文作者都是注重將作品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做理論的解釋和提升,所以這篇文章有見解,有理論品格。我們在強調理論提升的同時,應當注意防止機械地拿某種新理論去套研究對象。理論方法地選擇必須適合研究對象,不要喧賓奪主,為了標明自己在用某種新鮮理論,而不惜把研究對象當作「證明」理論的「材料」。常常見到有些文章理論架勢很大,很新潮,但內容單薄,不過是觀點加例子。這種文風不值得提倡。  四是注重研究的歷史感與審美感。現當代文學這門學科是文學的學科,又是歷史的學科,是兩者的統一。文學史研究(當代文學評論另當別論)不同於一般的文學理論,也有別於一般的文學批評或文學賞析,所以要講求歷史的分寸感,同時有審美的意味。這些年有許多研究現當代文學的文章,著重點不在文學,甚至完全不再顧及文學,而是把文學史作為文化史、思想史的印證材料,文學性的東西被忽略了。作為個人的選擇,一種跨學科的研究,那未可厚非。但思想史或文化史的研究,其內容範式都不完全等同於文學史,也不能夠代替文學史研究。做文學史的論文,應當注重文學的、審美的因素。還有,討論文學現象、作家作品、社團流派、事件論爭,都應當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要有辨證的知人論世的眼光。如本書所選《理解路翎》(陳陽春),其研究對象路翎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史現象,過去的評論有很大的分歧。如果完全不考慮路翎作品的生成背景,以今天的流行審美標準來要求路翎,可能就不理解路翎的生澀與反叛。該文把路翎審美追求中的「偏執」,其有意反抗現實主義的挑戰,及其創作得失都放到歷史的場景中重新作出評價,從而獲得新的理解,連「生澀」也有了特定的內涵。這樣的研究沒有脫離文學研究注重審美分析的要義,又比較有歷史分寸感,有說服力。  關於現當代文學論文寫作中應當注意的問題,還有一些我在本書的導論中已經提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學術論文寫作是綜合能力的訓練,很難依照什麼條條,就可以操作,所有提示與建議,都必須結合自己的實踐去摸索體驗。本書所選的論文,也只是一種參照,可觸類旁通,形成自己的理路。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的耐性,有紮實的作風,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反覆艱苦的努力,就一定能提高寫作水平,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推薦閱讀:

如何寫論文?
模型壓縮加速
論文資料003
論文網站大全 – 【人人分享

TAG:論文 | 文學 | 寫作 | 文學研究 | 學院 | 當代 | 研究 | 關於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