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教學案例及教後反思
2011-07-15 15:03:12|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律。
3、理解並體會陶淵明厭棄官場、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討法、導學法
教學思路:
第一環節:展示學習目標,課題概述
1、新課導入:
(出示幻燈)學習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2、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背誦全詩,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律。
2、出示一幅對聯,內容是寫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當日成功,應推桃源漁父;
恥為五斗米,臣事異姓,先生晚節,合謚禾黍頑民。
學生明確:陶淵明
導學: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學過的陶淵明的文、詩,用一句話概括你心中的陶淵明。
明確:初中學過《桃花源記》《飲酒》,《五柳先生傳》,他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義無反顧地脫離了官場,將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給田園,從而,贏得了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也使田園詩的誕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點撥、解疑釋惑。
(1)
師:誦讀要求注意讀音、節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學朗讀中有錯誤的地方。
如「蔭」讀 yìn去聲, 「拙」讀zhuō一聲,如成語「弄巧成拙」
②請結合語義自然地劃分詩歌的節奏。
明確:本單元四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讀前幾句,體會節奏,說明理由。
③
師:此詩作於詩人辭官歸隱之後,你能找出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詩句,談談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黑暗污濁的官場比作「塵網」,詩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樂,人格和尊嚴等,表達了對官場的憎惡和厭棄。
④三十有的說是十三,用的什麼手法?
明確:誇張,表悔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該句也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沉陷於官場的自己比作羈鳥,將田園比作是舊林和故淵,這樣充滿懷舊依戀意味的詞語,突出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眷戀、嚮往和喜愛。戀,動詞表感情,如艾青「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思,讀時聲音略作延長。「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擺脫官場,重歸自然的一種輕鬆和喜悅。
(2)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內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語句表達之外,詩人也通過對田園風光、田園生活的描繪表達情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景物描寫的詩句中,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美,美在何處?
明確:「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一句,農家小院,房前屋後,綠樹掩映,樹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機盎然的農家小院落。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頓感溫暖,炊煙裊裊,緩慢飄升,給人寧靜、安詳之感。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不僅不給人以嘈雜之感,在狗吠和雞鳴之聲的映襯下,更顯田園鄉村生活的自然、寧靜、和諧,而且還多了一份農家生活氣息。
在陶淵明的筆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靜、美好的田園畫卷呈現出來,這景的背後,何嘗不是一種情,一種對田園的愛與謳歌?
總之,全文主要有兩種情感:對官場的厭棄(「塵網」、「樊籠」等比喻手法),對回歸自然的喜愛(情景交融的手法)。後者是全文的總基調。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
找同學讀課文,四人一組,邊討論邊讀:要求在把握文章總基調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語速和語調,讀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學生邊讀邊點評:
第一組:少無/適俗/韻,221拍,要會歸納總結誦讀規律。
第二組:認為讀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煙」,讀出了炊煙向上飄升的感覺,環境中除了朦朧、寧靜外的風和日麗。
第六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語速過快不好。
②根據分析、理解,來齊背全詩。
③學生歸納總結誦讀、記憶規律。
第三環節:研究性學習
出示學生初中學過的作者詩《飲酒》,請同學根據前面分析的誦讀規律,朗讀這首詩,要求讀出與初中不同的情調。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組與組競賽各自從讀音、節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詩。
明確: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本節課在把握詩歌感情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請大家注意體會並把握體現作者感情地詞語,如動詞和修飾限定性的詞語,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來。
課後作業:自創五言寫景詩,誦讀交流。
附: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情 詩之核
景 情之媒
思路解說:
一、教學意圖
在初中熟悉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誦讀方法的總結,結合重點語詞,把握感情;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通過重音、語調、語速的把握,達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進一步通過文本理解並體會陶淵明厭棄官場、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懷。了解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背誦全詩,並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規律。
二、文本解讀
本詩是五言詩的開始,對於積累五言詩的相關常識有重要引領意義。五言詩作為從四言古詩到近體詩的中間過渡,有著承前啟後的意義,有助於學生鞏固舊知和向新知過渡。
課堂的幾個環節清晰流暢,呈遞進層次。很好的貫徹了 「以讀促解」思想,通過熟讀、研讀、研透、讀出經典的過程,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體現了新課程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讓自主合作探究的行為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導演,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尤其是朗讀安排的層次性節奏感特別好,既注重了朗讀技巧的引導,讀出了詩歌的韻律美,又能夠將詩歌鑒賞的方法如意象、意境、鍊字、修辭、情感分析穿插其間,40分鐘的時間安排也恰到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誦讀,學生的誦讀感覺隨著對詩歌的理解加深而漸入佳境,這種閱讀教學法比較適合詩歌單元的教學。
課後反思:
作者的解讀缺乏個性化,作者詩歌創作的風格「讀」中解讀欠火候,深層挖掘稍有欠缺。
詩歌閱讀教學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讀」是否適合每一個學生和老師?怎樣讓「讀」的效率更高?這些問題有待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摸索、探究。
推薦閱讀:
※你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對近期的作為進行總結嗎?
※江歌遇害案:除了聲討兇手和劉鑫,我們還應該反思些什麼?
※左翼政治反思之三|《大西洋月刊》:美國左派失敗的「七宗罪」
※一清二白
※如何解讀魯迅-《高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