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一個平庸的孩子
不知道有多少媽媽會像龍應台那樣坦然豁達地接受孩子平庸的事實。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根據統計,整個社會只有不超過5%的精英;85%的學生會是十分普通、平庸的;還有10%的孩子因為種種原因,甚至會淪為社會底層,成為接受救濟的群體。
由於各種原因,註定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成為人中龍鳳,而不論父母的期望值有多高,付出有多大。如今,我們的許多家長都在培養孩子上不遺餘力,希望他們成大材、成偉器,為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重金請家教,上各種特長班,參加名目繁多的競賽與考級,讓孩子整個童年都如牛負重,了無生趣。
學者易中天就對這種教育怪象做過一個很幽默的概括:「望子成龍,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龍』是怪獸,『材』是木頭,『器』是東西,結果是家長逼著孩子成怪獸、成木頭、成東西,就是不要成人。」可即便如此,一個孩子將來是傑出還是平庸,有自身素質、天賦因素,有機遇及社會需要因素,有非常複雜無法掌控的偶然性。如果父母不顧主客觀條件,一心要孩子當英雄,做人傑,成精英,那不僅是難為自己、難為孩子,也是難為社會,將來失望的可能性極大。
與其這樣,不如心平氣和地「接受一個平庸的孩子」。學學魯迅,做好充分思想準備:「孩子長大,尚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學學老舍,在教育子女的章程中立有「不必非考一百分」和「不必非上大學不可」兩條。學學巴金,不希望他的外孫女端端「犧牲睡眠、犧牲健康、犧牲童年的歡樂,做考分的奴隸、做文憑的奴隸」。學學錢學森,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教育」,「順其自然,讓他們快樂成長,根據興趣去選擇自己的未來。」他們自己雖然是赫赫有名的一代英傑,卻沒有硬性要求後代也去當英傑,一是他們知道英傑不是刻意培養出來的,機械的培養最多可讓其多點兒技藝而已;二是他們更看重後代的幸福和樂趣,不贊成為了不平庸而成為考分、文憑的奴隸;三是在他們眼裡,英傑和普通人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成為一個平常人,也是正常和令人欣慰的。
說到這裡,想起一件傳播很廣的逸事。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記者蜂擁採訪他的母親。記者說:「有哈里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贊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就沖著這一句話,我們就得由衷地對這位母親誇一聲:您真偉大!
推薦閱讀:
※父母課堂:用這40句話教育孩子,孩子更聰明、心理好、情商高!
※這三大農曆月出生的孩子命中有天神貴人相助,光耀門楣、有大出息
※不是你掉過的坑 孩子也會掉
※傳統文化與教育孩子
※孩子做作業拖沓、成績不好?其實都是父母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