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式補瀉手法傳統醫藥:針灸按摩保健

單式補瀉手法 (單式補瀉手法圖 )

1:呼吸補瀉法2:九六補瀉法3:開闔補瀉法4:捻轉補瀉法5:提插補瀉法6:徐疾補瀉法7:迎隨補瀉法

1:呼吸補瀉法  [概述]呼吸補瀉,出自《素問·離合正邪法》:「吸則內針,無令氣忤……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呼盡內針……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指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瀉法;相反,當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元明以降,歷代醫家在《內經》理論基礎上,又有發展,在呼吸調息方法的應用上,高武主張病人自然呼吸;《明堂》、《濟生拔萃》卻主張「使然呼吸」;《醫學入門》則認為自然呼吸與使然呼吸當隨機應用。另外,亦有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轉針。如左轉配合呼氣,右轉配合吸氣等。呼吸用於配合補瀉之外,又用於配合候氣和催氣。如緩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於針感的傳導。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可減輕針刺的痛感。  [操作方法]病人自然呼吸,以鼻吸氣,口呼氣,在呼氣時進針,得氣後在吸氣時出針,為補法;以鼻呼氣,口吸氣,在吸氣時進針,待針感消失後,在吸氣時將針拔出,為瀉法。  [臨床應用]一、本法常配合提插、捻轉、徐疾等手法應用。二、在操作過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針感傳導。三、減輕針刺疼痛。  [注意事項]一、本法操作需醫患配合,施術前應告訴患者方法,以利合作。二、醫者自始至終應手不離針,全神貫注,心針合一。2:九六補瀉法   [概述]九六補瀉,是根據《易經》理論,以奇數一、三、五、七、九為陽,偶數二、四、六、八、十為陰,選九、六兩數,與捻轉或提插方法相結合,在天、人、地三部行針的一種補瀉方法。九六補瀉方法,雖屬針刺動作的積數,但必須從屬於一定的數序,以代表陰陽。用於針刺手法的記載見於元明時期,在《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中,均有用九陽、六陰之數,結合其他補瀉手法,成為各種複式補瀉。李梃《醫學入門》中,對本法論述尤詳,且以六數補陰,九數補陽,結合陰陽子午時日,病症輕重進行針刺,從而成為可靈活應用的補瀉手法。[操作法]九六補瀉宜先掌握「六」為陰屬瀉,「九」為陽屬補。而「六」「九」之數,又各有初、少、老之分(見表),然後,根據臨床配合捻轉或提插施行之。九六補瀉表  [臨床應用]本法多配合捻轉、提插、徐疾、開闔等手法,以補虛瀉實。或補瀉兼施,構成陽中隱陰、陰中隱陽、龍虎交戰、子午搗臼、龍虎升降等手法。  [注意事項]一、施用本法,應根據病症情況,決定行初、少、老之數。二、連續行九補六瀉手法後,稍停片刻,再施行。三、行補瀉兼施時,應按補瀉先後順序,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 

3:開闔補瀉法   [概述]開闔補瀉,《內經》中多有載述,如《靈樞·官能》載「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載:「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無使邪氣得入」。《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這些都是說明在出針後速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至於《素問·針解》所提的「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則是指營衛氣血流注的盛衰而言,後世發展為子午流注針法中的「納支法」。  [操作方法]出針後,速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法。  [臨床應用]本法常與其它手法配合操作,一般不作單獨應用。  [注意事項]補法要求右手出針,左手按壓針孔;瀉法搖大針孔,如扶人頭搖之狀。 

4:捻轉補瀉法  [概述]捻轉補瀉法其理論源於《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氣右行,陽氣左行」。《備急千金要方》有「欲補從卯南,欲瀉從而卯北」之說,從子(北)、午(南)、卯(東)、酉(西)方向來說明捻轉補瀉。金元時期,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指出捻轉針體時需分左右,以區別其補瀉寒熱之不同;何苦愚首倡「轉針迎隨」之法,指出「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金針賦》又對左右轉針分補瀉的方法進一步作了解釋。至明代,捻轉補瀉手法進一步豐富發展,流派紛呈,手法各異。  [操作方法]針下得氣後,施捻轉手法,一般捻轉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另一種為左轉捻針時大指向前,食指向後轉者為補;右捻轉時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後轉者為瀉。  [臨床應用]凡邪盛有餘,表現為疼痛或痙攣者,用捻轉瀉法;屬正虛氣血不足而表現為麻木或痿軟者,則用捻轉補法。  [注意事項]5:提插補瀉法   [概述]提插補瀉法中提插二字,雖然,在《內經》中沒有直接提出,但在《靈樞·官能》「瀉必用員……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說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難經·七十八難》進一步闡述:「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明代李梃《醫學入門》中則明確提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緊按火燒身,補也」。至今仍應用於臨床。《針灸大成》又在前人基礎上,加以發展,使提插補瀉的內容更加具體。  [操作方法]針下得氣後,將針反覆重插輕提為補,重提輕插為瀉。即將針體由淺層向深層下插時,用力要大,速度要快,將針體從深層向淺層上提時,用力要小,速度要慢,此為補法;反之,將針體由深層向淺層上提時,用力大、速度快,而針體由淺層向深層下插時,用力小,速度慢者為瀉。 [臨床應用]本法可補虛瀉實,調和陰陽,一般可用於各種寒證或熱證。本法之補,以急按慢提為法,導陽內入,可治經氣不足,虛寒之證。本法之瀉,以急提慢按為法,引陰外出,陰氣充實於腠理,可治經氣有餘,實熱之證。  [注意事項]本法上提下插力量大小、提插幅度、頻率,應視病情不同,體質不同而酌情施術。本法一般多在四肢腧穴操作。6:徐疾補瀉法  [概述]徐疾補瀉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所謂「實」即補虛而後氣實;所謂「虛」,即瀉實而後邪去。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靈樞·小針解》篇以進針、出針過程兩者相對的快慢來區分補瀉;而《素問·針解》篇卻以出針時間的長短(或稱為留針時間的長短)來區別補瀉,並結合開闔補瀉來施行。後世醫家據此提出「先淺後深」、「先深後淺」或「一進三退」、「三進一退」的補瀉手法。先深後淺,即疾入徐出為瀉法;先淺後深,即徐入疾出為補法。三進一退也就是徐進疾出,為補法;一進三退,即疾進徐退,為瀉法。  [操作方法]徐疾法,《靈樞》和《素問》有不同的記載。一、《靈樞·小針解》篇中徐疾補瀉法:使用補法時,先在穴位淺部候氣,得氣後,將針緩慢地向內推入到一定的深度,退針時疾速提至皮下。使用瀉法時,進針要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得氣後,引氣向外,慢慢地分層退針,直至皮下。二、《素問·針解》篇徐疾補瀉法:補法,留針時間較長,出針後急按針孔;瀉法,留針時間較短,出針後不閉針孔,甚則搖針外出,以開大針孔。兩種方法可結合應用。  [臨床應用]適用於調補虛寒或清瀉實熱,治療各種寒證或熱證。  [注意事項]本法多與提插補瀉結合應用,其徐與疾是相對而言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7:迎隨補瀉法  [概述]迎隨補瀉意指逆順,早在《內經》中即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終始》也有「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的論述。即瀉實要用逆其經氣的方法,補虛要用順其經氣的方法,應用補瀉法必須審察經氣的盛衰順逆。《難經·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營衛氣血的流行活動有淺有深,有盛有衰,經脈的走向則有順有逆。這樣按照各經氣血的淺深部位,盛衰時間,順逆走向而分別補瀉方法的都屬於迎隨。《流注指微賦》說:「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升沉包括氣血盛衰和淺深。由此可知,迎隨可概括各種補瀉法。金代張璧《雲岐子迎隨補瀉法》首倡針向迎隨補瀉,「順經而刺為之補,迎經而刺為之瀉」。認為應用針向來區別迎隨補瀉更為實際。自此以後,有竇漢卿《標幽賦》、王國瑞《玉龍經》、張世賢《圖注難經》、楊繼洲《針灸大成》等著述,悉宗於此。從而使迎隨補瀉從補瀉法的總則,過渡到單式補瀉手法的具體操作。另外,如何若愚《流注指微論》卻以《河圖》生成數為依據,提出「補生瀉成,不過一寸」的深淺迎隨補瀉法,及「轉針迎隨」之法。在針灸歌賦中,還有把提插補瀉,呼吸出納稱為迎隨者。本節僅介紹針向順逆的迎隨補瀉。  [操作方法]根據十二經氣血流注順逆與經脈起止方向不同,凡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臨床應用]迎隨補瀉法,可調和營衛運行的有餘或不足,故能治療血氣壅滯,經脈不通等病。  [注意事項]一、一般在針刺得氣後,再將針尖方向調整。二、針尖所指方向也就是針感傳導方向,兩者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暫停輸注用羥乙基澱粉—CMDh支持PRAC的建議
腫瘤專家談中醫藥治癌症到底有何作用?
北京中醫藥學會舉辦全國膏方沙龍,呼籲制定和修訂規範
明朝知穀雨,無策禁花風
為什麼許多眼藥水會是【第二類醫藥品】呢?

TAG:醫藥 | 按摩 | 傳統 | 保健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