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必備基礎 超系統詳解色彩理論(下)

來源:popart作者:Jacky Wei

 上篇《色彩有一套科學的分辨方法,我們應該要認識!(上)》裡面有說道關於色彩的一些基礎理論,今天我們繼續說說關於色彩的一系列科學的分辨方法,從根本去認識色彩!

色彩點樣分類

  在我們一般的概念中,顏色不單止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以至其間的變化,濃一些、淡一些或暗一些與光一些的,都是顏色可能的變化,再加上不同顏色的混合,令色彩可以有無限的變化;除此之外,一般人對顏色的觀念還有「黑色」、「白色」以及不同深淺的「灰色」,但在攝影的觀念上,黑、白、灰均屬中性色,在彩色理論中,黑白及灰屬於「無色」。  要掌握色彩在攝影中的作用,要先學會分辨色彩。色彩可以三種屬性去作分辨,分別是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Lightness),這三種屬性能把色彩帶出不同的變化。

  透過顏色輪,我們可以簡單了解到顏色分別是由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及明度(Lightness)來變化。

 我們熟知的是,紅色、橙色、黃色等,光波較長的顏色屬於「暖」的色調,給人溫暖、熱情及活動的感覺。

  但也應該知道。

色相 (HUE)

  色相(Hue )是指基本彩色,即是紅(Red)、洋紅(Magenta)、藍(Blue)、青(Cyan)、綠(Green)、黃(Yellow)之間的循環變化,其間的變化是連續和漸變的,可以利用色相環(Hue Wheel)表示。  在色相環中,正對面的兩種色彩之間的關係是互補色,例如紅色(Red)對面的青色(Cyan)就是互補色,它們之間有最強烈的對比,攝影的畫面上用上對比色就會出現最強的顏色反差;反之,在色相環中鄰近的色彩屬類似色,在攝影的畫面中使用類似或連接的顏色,畫面就會顯得調和。

飽和度(Saturation)

  基本上,單一色彩本身,可以由本身的濃淡度變化出同一調子的不同深淺的顏色。任何色彩可以由最濃的飽和色慢慢淡化至「無色」,變化出不同濃淡的灰色。當色彩最濃烈時,亦即是彩度最高,是極鮮艷的顏色,正常的影像不應有這一種最濃的色彩,色彩一旦超乎正常的飽和度,就是過份飽和,令影像看來極不自然。

明度(Lightness)

  除了「色相」及「飽和度」外,色彩的明度變化也可以使色彩看來不同。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度或色光照明的強度,當色光的強度較大時,色彩看來會相當明亮;當明度加強,色彩可以由正常變為明亮再變成過曝,色彩就會隨之消失而變到白色。但當色光減弱時,原本正常的色彩看來變成暗晦,並於再減弱時變為黑色,要實驗這點,可以利用數碼相機的曝光補償作±5EV的曝光,拍攝鮮色的主體看看顏色由正常變黑及變白的情況就可知了。一般商品攝影慣用的由彩色漸變到黑色的背景,便是利用一種顏色不同的明度變化來造成的漸變色的效果。

如何活用色彩?

  由於色彩的變化多端而且無階段,因此色彩的辨別便十分考功夫,但基本上視力正常的人可以在受控制的環境下輕易分辨出光譜中各主要色調,以及黑、白及灰色和其明亮及飽和度的變化。  

  色彩對人類來說的實際意義可能只是主觀感受。

對色彩的盲點

  可惜,在變化多端的拍攝環境,人眼極易受到「色彩恆定知覺」的誤導,而一般人對色溫的微妙變化也不會太在意,加上色彩的喜好與個人經驗和潛意識有關,個人對色彩的取向及喜好,有可能影響攝影上的表現,所以作為攝影人,我們必須剔除內心對色彩的偏頗,並依據不同的實況評估出不同的色彩誤差。例如在鎢絲燈下拍攝,眼見的「白色物體」實際上已非純白色,但慣性告訴我們它是「白色物體」,作為攝影師,必須要知道「白色物體」在偏色的光源下已偏了色,要進行白色平衡的矯正才能得出真正的白色。

原色、混合色與補色

  色彩可以分為原色(Primary Colour)及混合色,原色一般指色光三原色,即是紅光、綠光及藍光,簡稱RGB,即是紅(Red)、綠(Green)及藍(Blue)三色的英文簡稱,它們是人類對色彩認知的最基本顏色,不單最常用,而且利用它們可以混合出其他色光。至於混合色,顧名思義,是可以用兩種或以上的色光混合而成的顏色,例如黃光,便是以紅光及綠光混成;青光便是由藍光及綠光混成,所以便稱為混合色光。

色光三原色——RGB

  所有可以用其他色光混成的色光,都是混合色,只有三原色的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成,它們是紅(Red)、綠(Green)及藍(Blue),簡稱RGB,當相同密度的三原色光混合在一起時,便可以產生純白的光。如要實驗,可利用三個相同的白色光源分別加上三原色透光片,令它們可以投射出RGB三原色光,並投射向同一位置,三種色光共同照射的位置便會顯現白色。由於用紅光(R)與綠光(G)混合便產生黃光(Y);紅光(R)與藍光(B)混合便產生洋紅色,藍光(B)與綠光(G)混合便會得出青光(C),因此,若青光(C)、黃光(Y)及洋紅(M)三種色光混在一起,也會產生白色。

  進一步說,利用紅光(R)及青光(C)兩種光混合,也可以產生白光,原因是青光分別是由藍光及綠光混成,紅色光混合青色光,便等於紅、藍、綠三種色光混在一起,所以便成了白色。如此類推,綠加洋紅(Magenta)或藍加黃(Yellow)也一樣可以得出白色光。因此,以上的紅(R)青(C)、藍(B)黃(Y)及綠(G)洋紅(Y)三對色彩,稱作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ur)。每一對互補色均有最高的色相對比(Contrast ofHue),對色彩視覺有最大的刺激,可以營造出十分悅目及活躍的畫面氣氛,因為攝影師可以因應需要利用高色相反差來製造刺激的畫面,反之,若想影像看來略為和諧,則要避免色相的強烈相比。

色彩都有意義?

  由於色彩其實是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投射到物體上再反射出來,讓我們可以看到千變萬化的色彩,因此,物體的色彩會隨著光源光波組成的不同和物體的反光情況而有所改變,所以色彩本身並無特別的意義,意義來自反映它們的物體或它們出現的環境,由於人類是主觀的動物,對於任何東西均可以聯想出延伸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色彩也就被賦予了意義,但這一種意義實質上只是我們主觀的感覺。

色彩的衝突與和諧

  雖然早期的攝影家或科學家努力研究攝製彩色照片的方法,其實旨在記錄及重演真實世界的色彩,但隨著色彩攝影科技的成熟,彩色在攝影藝術上的角色不再僅是重現世間的色彩,而變為藝術家藝術表現的一種手段,攝影不再僅是利用彩色菲林記錄色彩,而且利用色彩作為表現的手法、表達的工具。不同的藝術家利用濃淡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情緒,利用色彩之間的衝突,強調影像間的矛盾或凸顯主體,又可以利用和諧的色彩展現色彩影像的美感,抒發藝術家的感情。

和諧的顏色

衝突的顏色

  其實,色彩本身是抽象的,色與色之間的「和諧」和「衝突」其實是指色與色之間在色相中的位置和關係,以畫面中色與色之間的變化是突變的,抑或利用了擔當「橋樑」的過渡色彩使畫面中的色彩變化顯得自然。當然,當中涉及配合的時間,重視彩色攝影藝術的攝影師可以十分講究,但對紀實攝影師而言亦可以不當作一回事。

  生活中和諧的色彩,以和諧的色彩組成的畫面往往能令人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要獲得這一種「和諧」必須注意過渡色彩的巧妙運用,為主色與另一主色之間加上過渡色作「橋樑」,降低兩主色之間的衝突,畫面看來便「和諧」了。比較常用的方法,便是把同一色調;不同亮度或飽和度的色彩作漸次的配搭,由淺到深,由濃至淡,便會產生和諧的感覺。一般來說,以同一色調拍攝的畫面,某程度上是較為討好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色相的漸變令色彩的變化顯得先後有序,也可以令畫面的色彩顯得和諧。但當這些過渡色彩階段變化不存在時,兩種或以上的強烈的色彩連接出現時,畫面便顯得硬了一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衝突」,但這一種色彩的「衝突」並非一件壞事,有一些題材往往要靠色彩的「衝突」來加強它的衝擊力,以表現一種緊張或幻想的對比。

強烈的色彩對比造成緊張或幻想

偏藍的冷調

色彩的冷暖與動靜

  除了要注意畫面中的色彩和諧與衝突所造成的視覺心理效果外,更多人談及的是色彩心理問題,相信就是色調的冷暖問題了。紅色、橙色、黃色等,光波較長的顏色屬於「暖」的色調,它來自火光,給人溫暖、熱情及活動的感覺,當中尤以鮮紅色為甚,其刺激能力能使人感到緊張或情緒不安,所以暖色調不宜用以表現太靜態的題材;反之,綠、青、藍等色卻予人一種較靜的感覺,使人看了產生冷靜及安定的情緒,所以被稱作冷色調,例如冰雪的藍調。

  當然,這種色彩的冷暖只是人類主觀的情緒反應,並非絕對的準確,因為人類對色的理解亦會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個人背景而有所影響,但大致上來說,要藉助色彩給予人的力量,而加強自己作品意念的表達力,必須依從大眾對色彩的主觀理解。

看完後你有什麼感想...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推薦幾個優秀行業公眾號


推薦閱讀:

四季色彩理論01
應該了解自己 色彩顧問分享四季色彩理論 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
色彩理論
「四季色彩理論」進行個人色彩診斷
運用「四季色彩理論」進行個人色彩診斷

TAG:攝影 | 攝影師 | 理論 | 系統 | 基礎 | 色彩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