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專家為您解讀核輻射:為什麼首先要保護頸部

核專家為您解讀核輻射:為什麼首先要保護頸部)

註:人體受輻射劑量4000毫西弗會致命,短時間內100毫西弗以下沒問題。

   日本核泄漏事故發生後,社會上流傳著各種猜測和擔心,日本核泄漏是怎麼回事?危害有多大?本報記者採訪浙江大學聚變理論與模擬中心副主任盛正卯教授,他為我們作了以下解答。

  問:我們知道福島核電站的爆炸是氫氣爆炸而不是核爆炸,氫氣爆炸的煙霧怎麼會帶上放射物質?

  答:由於反應堆冷卻系統失效後,溫度升高,使得核燃料棒部分熔化, 混入水蒸汽中, 水蒸汽在極高溫中會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在釋放蒸汽的同時會帶出放射性物質和氫氣等混合物,當氫氣密度較高時,就有可能引起爆炸。混合有純的放射性物質的氫氣爆炸後,就會將其帶入大氣中,但這些放射性的物質都是微量的。若是核爆炸的話,在瞬間就會將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拋入空中。

  問:日本向出現險情的核反應堆灌入未經處理的海水,這能起到什麼作用?是否鋌而走險?

  答:按照一般情況,是應該向反應堆灌入淡水,海水有鹽分,只適合在危急情況下採用,讓冷卻系統起作用,鋌而走險說不上,最壞的情況是,該反應堆將成為廢堆。

  問:消息說福島電站裝核反應堆的容器已受到破壞,這個危害多大?

  答:若容器損壞的話,放射性物質的泄漏量就會大大增加,但若以液體溶液形式泄漏的話,對周邊近距離有很大影響,遠距離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問:核輻射一般能傳多遠?

  答:直接的輻射是不能傳太遠的,如α射線一張紙就能擋住,γ射線傳播的距離稍微遠一些,但也不會很遠,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空氣將放射性物質帶到遠處,再產生放射性。特別是高層大氣可以將放射性塵埃帶到很遠的地方,但此時密度會降到很低。

  問:美軍飛機在距離核電站100公里處發現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這是什麼東西?美軍航空母艦上官兵也受到核輻射,危害有多大?

  答:碘131和銫137都是一種不穩定的放射性物質,這裡的「碘」與我們生活中用到的碘不是同一種東西,是同一種元素,「化學性質差不多」,但有放射性。「放射性碘」的半衰期為8天,8天以後它的放射性就會下降一半。至於美軍官兵受到的核輻射,非常微量,洗一次澡後就沒事了。

  問:銫137的衰退期是多少?

  答:約為30年。

  問:有專家說這次核事故會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泄漏」,將會持續一年甚至幾十年,您對這種說法怎麼看?

  答:對核電廠所在地是有這樣的影響,放射物質會沉澱下來,對廠房周圍的土地有影響。核電廠周圍幾十公里以外應該是安全的。從近期看,核電廠附近的海域以及海里的魚類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海水污染的範圍不會很大,範圍一寬,由於稀釋效應,輻射強度就很低,不會對生物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尤其對我們浙江沿海,沒任何影響。

  問:受污染的空氣經過長距離移動,其污染程度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答:可以這麼說,即便在日本上空,其危害也不大。等到了浙江這麼遠的地方,早已被稀釋了。因為檢測儀器是非常靈敏的,增加非常微量的放射物質都能測到。

  問:有專家質疑日本有可能由於多種原因而刻意降低事故等級,您認為是這樣嗎?

  答:不太可能。因為現在國際社會透明度很高。這次事故應該比美國1979年三里島核事故的嚴重程度稍低或相當,國際原子能機構目前定為4級核事故,三里島核事故為5級(級別越高越嚴重).

  問:為什麼說如果暴露在有放射物質的空氣中,首先要保護我們的頸部?

  答:因為人的甲狀腺最容易吸收到碘,容易受傷害,建議人們穿高領衣服或戴上圍巾。若甲狀腺已經吸收了足夠的碘,就不容易吸收具有放射性的碘131,所以人們吃碘片可以減少甲狀腺吸收碘131.

  問:如果發生最壞的結果,如何應對?

  答:最壞的結果就是發生核爆炸。如果發生這種事情,傳到我們這裡要好幾天,有足夠的時間應對。

  問:為什麼說日本核爆炸是不太可能的?

  答:因為已經沒有鏈式反應的條件了。

  資料圖片:東京電力公司15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反應堆上方有白色蒸汽冒出,4號機組出現爆炸並發生火情。日本首相菅直人指示,居民避難半徑從第一核電站周邊20公里擴展至30公里。這張日本共同社3月13日發布的資料照片是2008年10月拍攝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外景,從左至右依次為4號、3號、2號和1號機組。


推薦閱讀:

再回首《陸貞傳奇》 如何解讀高湛陸貞?
《當代觀念》攝影展解讀
解讀周易八字論命的幾個基本術語
五行精紀解讀
男女痣相運勢解讀

TAG:核輻射 | 專家 | 頸部 | 解讀 | 保護 | 輻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