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度註定難成「下一個中國」!這三個原因是真正的致命傷?

有人認為,印度在硬體條件上和90年代經濟起飛前的中國頗為相似,中國在惡劣的條件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GDP超過十萬億的工業大國,印度同樣具備這樣的可能。只不過這個設想實在太過漫長,奮力直追的印度去年才勉強夠著了中國GDP的零頭,讓人不禁疑問,到底印度發展缺了些什麼?

人口累贅、設施落後!印度製造停滯不前

一般來說,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以人口紅利為基礎的製造業應該都能欣欣向榮,但只有印度還是一副扶不起的阿斗的樣子。印度自稱是擁有完美人口結構的國家,換而言之就是能作為勞動力的青年較多。但因為印度的教育非常落後,男性文盲率為20%,女性為33%,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勞動力,連最基本的生產操作手冊都看不懂,培訓就更加困難了。即使是擁有熟練工,也很難用高薪挽留,他們一般會常常請假,之後就直接不來了。人口年輕化但沒辦法培養成為勞動力,印度製造業已經難以為繼。

即便是湊齊了工人在印度開設工廠,印度企業也會因為沒有普及現代化的基礎工業設施而增加大量的成本。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平均水平比中國落後了20年,政府對於工業用電一天只供應8個小時,剩餘的時間裡機器只能閑置。就算能夠生產出成品,時間長、路費貴的運輸過程,已足夠讓印度企業難受了。印度企業既要考慮運費的增加,還要顧及路上貨物的損耗,這就迫使印度工業只能選擇與鄰近的小企業開展合作模式,難以大規模批量生產。供應不足,成本增加,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少了天時地利人和,印度註定難成「下一個中國」

總的來說,不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難以轉化為有效勞動力的印度,硬要自己的製造業出彩是不可能的。畢竟中國在發展初期,首先碰上了西方發達國家轉型的機遇,接下了海量的加工大單;然後中國率先開放沿海城市的政策,以及國內公路網、鐵路網的鋪設,為產品的出口提供了方便;再加上改革開放時期,國有企業的關閉,大量職工的下崗為製造業帶來了熟練的技工,中國製造才真正地崛起。

這些不可多得的機會恰恰是印度無法再次獲取的,如果印度能夠意識到本國發展動力存在缺陷,願意先解決了建設和民生問題再發展經濟,或許和中國在日後還有一拼。但現在一心只想科技興邦,不顧人民疾苦的印度似乎越走越偏,恐怕會讓本國的經濟繼續萎靡不振,只能吃著中國身後的塵土,看著中國狂奔的背影了。

推薦閱讀:

孟子的中國
中國富豪正落入移民美國的巨大陷阱(二)
中國狂拋日股6千億警告日本別「胡鬧」?
中國窮人到底有多窮?
12海里,世界都在看,中國敢不敢打第一槍

TAG:中國 | 印度 | 原因 | 外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