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卦術·孟喜的卦氣說

『孟喜其人』

孟喜是漢宣帝時人,他跟從田王孫學習《周易》。這個人有喜歡自吹自擂的毛病。他有一次得到一本用《周易》講陰陽災變的書,便欺騙其他人說,這書是他的老師田王孫臨終時躺在他的膝蓋上作枕頭用的,所以只傳給了他一個人,以此來炫耀自己。後來他的同學梁丘賀揭穿了他的騙局:指出田王孫是死在其學生施讎(孟喜、梁丘賀、施讎同是田王孫的學生)的手上的,當時孟喜回東海老家去了,怎麼會有這種事呢?弄得孟喜很尷尬。又加之後蜀地一個名叫趙賓的人,將《周易》中的卦爻辭亂解釋一通,並說這是孟喜教給他的。孟喜雖然不肯承認,但因有前科,人們當然相信趙賓的說法。

當時《周易》被列為五經之首,立為學官,經師如此隨便對經文妄加解釋,當然是極不嚴肅的做法,孟喜因此遭到人們的非議,名聲一落千丈。以致於後來博士官缺人,孟喜也確實有學問,又得到眾人推薦,但皇帝聽說孟喜曾有過「改師法」的事情,終不予以任用。但不管怎樣,孟喜還是當時一個比較有名的今文經學家,應邀參加了由漢宣帝主持召開的石渠閣經學討論會。

關於他的《易》學,從《漢書·儒林傳》中,我們只能從「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一名中隱約可知,他是以陰陽來解說《周易》,並以此來推斷氣候的變化和人事的吉凶。至於他註解《周易》的著作,已經失傳了。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保存在唐代和尚一行的《卦議》一書中。一行這樣評論他:

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說《易》本於氣,而後以人事明之。

這是說孟喜創製了十二月卦,即後人所說的十二月消息卦。他解說《周易》的方法是以一年四季的節氣變化作為依據,即以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與六十四卦相配,這就是所謂的卦氣。

『四正卦』

關於卦氣說的內容,一行《卦議》引孟喜的說法是: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交。十有二變而歲復初。

坎、震、離、兌,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固之氣消,坎運終焉。

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為主於內,則群陰化而從之。極於正南,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

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於地下,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

仲秋陰形於兌,始循萬物之末,為主於內,則群陽降而承之。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兌功究焉。

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九之動始於震。陰八之靜始於離,陰六之動始於兌。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

(見《新唐書》卷二十七上)

這段話的意思是:從冬至的初候開始,用中孚卦與之相配。這就是:「中孚用事」。一月的天數,等於筮法中的九、六、七、八之數,(這四個數是揲蓍占卦過程經四營三變之後,再除以四所得的商數,它們決定著卦爻陰陽的的性質。)這四個數相加,和為三十,這就是「是為三十」的意思。孟喜認為一月之所以是三十天,是從筮法中得到啟示確定的。「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兩句,是說每月配五個卦,十二個月配六十個卦。一年的天數大約是三百六十五天,用三百六十五天除以六十卦,商是六天多一點。這就是每卦主管的天數,所以叫做「卦以地六」。「候」指的是七十二候,漢代時人們已將每個節氣都分為初候、次候、末候三候,二十四個節氣,即有七十二候。用三百六十五天除以七十二候,得五天多一點。又因為「五」為天數中的中數,所以叫作「天五」。「五六相乘」,就是指五乘六得三十,又與一個月的天數相等。「消息一變」,指的是一個月的氣候中陰陽二氣發生一次變化,一年有十二個月,也即發生十二次氣候變化,十二次變化之後,另一年又來到了,這就是:「十有二變而歲復初」。

「坎、震、離、兌,二十四氣。」是說這四個卦,主管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每卦主管六個節氣。具體說來,就是坎卦主管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震卦主管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離卦主管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兌卦主管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次主一爻」是說每卦有六爻,每爻主管一個節氣,如坎卦的初六為冬至,九二即為小寒,六三為大寒,六四為立春,九五為雨水,上六為驚蟄。其它三卦由此類推。「其初則二至二分」,是說這四個卦的初爻分別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孟喜從六十四卦中挑出坎、震、離、兌四卦不與一年的月份相配,而用以主管一年的節氣,節氣的順逆主要看這四個卦,因此把這四個卦叫作「四正卦」。其所以用這四個卦來主管一年四季,主要是依據這四卦的物象性質而言的。

「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是就坎卦卦象的特徵來說的,坎卦卦象三,中間一個陽爻,兩邊都是陰爻,陰爻對陽爻形成包圍之勢,故說「以陰包陽」。《說卦傳》:「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按方位來分,坎卦分屬正北方,孟喜繼承《說卦》的說法,認為它是正北方的卦,這就是「故自北正」的意思。坎卦卦象是兩陰包圍一陽,陽顯得十分微弱,但冬至以後,陽氣開始加強活動,這就叫「微陽動於下」。微弱的陽氣逐漸上升,但到第二年二月份時,凝固而寒冷的陰氣消失了,陽氣有所上升,只是還未充分擴展。這時坎卦的運動和所發生的作用,到此就結束了。這就是「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固之氣消,坎運終焉」幾句的意思。

坎、震、離、兌四卦主管二十四氣,它們的初爻分別主管二至二分。即坎卦初爻主管冬至,震卦初爻主管春分,離卦初爻主管夏至,兌卦初爻主管秋分。所以說「春分出於震」。震卦卦象?,初爻為陽,表示陽氣已經從坎卦中的?為陰氣所包圍之象衝出來了,陽氣正式發生作用,其初爻陽爻象徵萬物初生。這就是「始據萬物之元」。元,就是開始,表示萬物始生,震卦卦象為二陰一陽,是陽卦,以陽為主,又因為它處在初爻,相對重卦來說,這一陽爻處在內卦的位置,所以說它「為主於內」。陽爻既然為主,其它陰爻自然都受其感化而順從它,形成陰順陽之勢。

按照《說卦》的說法,震分屬東方,陽氣運行,正南方是它的極限,這時萬物在陽氣的作用下變得豐盛碩大,於是震卦的功用到此結束。這就是「極於正南,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卦的卦象是?,中間是陰爻,兩邊是陽爻,形成陰為陽所包圍之勢,所以說:「離以陽包陰」。《說卦》將它配在正南方,故說「極於正南」。離卦初爻主管夏至,夏至過後,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開始產生,但還為陽所包圍,僅僅是開始。故說「微陰生於地下」。慢慢積累,到了八月,草木之質開始衰落。離的作用到此結束。這就是「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之意。章,即彰明,明顯:是說陰氣雖開始產生積畜,但並未彰明興盛。

八月草木之質開始衰落之時,亦即陰氣正式形成之時。兌卦初爻主管秋分。秋分時節萬物形將凋零,處於生長之末。這就是「仲秋陰形於兌,始循萬物之末。」兌卦卦象三,兩陽一陰,是為陰卦,以陰為主,其它陽爻則降下自己尊貴的地位而順承它。它所分屬的方位是正西方,運行的極限是正北方,到正北方之時,也就是冬季,仁惠無比的上天對萬物的施恩養育也到了盡頭,兌卦的作用到此結束。這就是「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兌功究焉」幾句的意思。

「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七,是說七為少陽,按筮法,少陽為不變動之爻,所以說它是「靜」。表示這時的陽氣尚未興起。「陽九之動始於震」,陽九,是說九為老陽,按筮法,老陽為可變動之爻,所以說它是「動」,表示這時的陽氣已經發動起來。「陰八之靜始於離」,陰八,是說八為少陰,按筮法,少陰為不變動之爻,所以說它是「靜」,表示這時的陰氣尚未興起。「陰六之動始於兌」,陰六,是說六為老陰,按筮法,老陰為可變動之爻,所以說它是「動」,表示陰氣開始發動。

「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四象即四季之象。指一年中四季的變化,都與卦的六爻相對應。即每一爻都與四季中的某個節氣相關聯。「而中節之應備矣」。指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月首叫做節,月中叫做中。又,二十四節氣分為中氣和節氣兩類,十二個中氣,十二個節氣。所謂「中節之應備矣」,是指四季季節的變化和每卦六爻的變化以及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的變化都是緊密相連,一一形成相應關係的。也就是說《周易》中的每個卦都與月份、節氣相配。

『六十卦與七十二候相配』

上引孟喜的這一段話,核心意思是提出四正卦,以四正卦主管一年的節氣。這樣卦便與節氣結合起來。那麼其它六十卦呢?本段開頭「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句,可見其它卦也是與節氣相配的。根據《舊唐書·歷志》 一行所引孟喜的說法,得知其餘六十卦則與二十四節氣中的七十二候相配。具體的配法是:

按辟(君)公、侯、卿、大夫五種爵位,將剩下的六十卦分為五組,每組有十二卦,即十二辟卦,十二公卦,十二侯卦,十二卿卦,十二大夫卦。

十二辟卦是:

復、臨、泰、大壯、夫、乾、姤、遁、否、觀、剝、坤。

以上又被稱為十二月主卦,十二月卦。

十二侯卦是:

屯,小過,需、豫、旅、大有、鼎、恆、巽、歸妹、艮、未濟。

十二公卦是:

中孚、升、漸、解、革、小畜、咸、履、損、賁、困、大過。

十二卿卦是:

睽、益、晉、蠱、比、井渙、同人、大畜、明夷、噬嗑、頤。

十二大夫卦是:

謙、蒙、隨、訟、師、家人、豐、節、萃、無妄、既濟、蹇。

又將七十二候與這五組卦相配,具體配法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十四個初候與十二個公卦和十二個侯卦相配。二十四個次候與十二個辟卦和十二個大夫卦配。二十四個末候與十二個侯卦和十二個卿卦相配。為了便於對應,將五組中的十二個卦,也分為始、中、終三類,以與七十二候中的初、次、末三候相對,即初候為始卦,次候為中卦,末候為終卦。

從以上的配法中我們發現,十二個侯卦被用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節氣中的候有七十二,而卦只有六十個,一一相配,尚差十二個卦,故將侯卦配了兩次。至於為什麼要以侯卦配兩次,而不以別的卦,其理由則不得而知。

按照孟喜的說法,從十一月中冬至開始,初候為公卦中孚卦,次候為辟卦復卦,末候為侯卦屯卦,到第二年十一月節的大雪末候卿卦頤卦,正好表示一年節氣變化的始與終。這樣就把《周易》中的六十四卦與十二個月中的中、節以及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個物候都配合起來了,隨便觀察某卦,即可知道與之相對應的月份、節氣、物候的情況,反過來,熟悉了月份、節氣、物候的情況,也可以推知是某一卦。唐代和尚一行依據孟喜的說法,製作了一張簡明易知的卦氣圖:

這個卦氣圖,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四正卦說,其次是十二辟卦說。特別是四正卦說,它幾乎規範了後來象數派中講卦氣的內容和方向,那麼這四正卦說是怎樣形成的呢?

孟喜以坎、震、離、兌四卦主管一年四季,並不是他自己的創造,而是源於《說卦傳》中的八卦方位說: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

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這裡明確規定了八卦的方位,即震居東方,離居南方,兌居西方,坎居北方。巽居東南,坤居西南,乾居西北,艮居東北。

為什麼呢?因為震的卦象?,一陽在下,萬物初生,又震為雷為動,萬物萌生,此猶如旭日東升;故以震配春天,居東方。

離的卦象為?,兩陽包一陰,表示強盛,而陰氣亦開始產生。離為明,象徵萬物興盛,一眼即明。又,離為火,四季中夏天酷暑猶如火熱,從地理位置上說,北方嚴寒,南方暑熱,好似火烤,故以離配夏天,居南方。

兌的卦象?,象徵陰氣已從離卦的一陰為兩陽所包圍的態勢中衝出來了,暑熱過去之後,寒氣開始產生。萬物興盛之後,進入成熟結果之時。東方是由寒變暖,而西方是由暖變寒,萬物由始生到壯,又由壯到衰,所以以兌配秋天,居西方。

坎卦卦象?,陽又由陰包圍,表示陰氣興盛而陽氣弱。萬物此時經春生夏長秋實之後已衰老不堪,進入冬藏階段。氣候也由秋天的微寒進入嚴寒,故以坎配冬天,居北方。

《說卦傳》作者以八卦與八方相配。表示萬物從生到衰的全過程。可以圖示之:

八卦卦氣圖

在此之後的《禮記·月令》又以四季配四方,即東方配春天,南方配夏天,西方配秋天,北方配冬天。孟喜與他們不同的是:

①六十四卦解說一年的節氣變化,較之《說卦傳》的八卦配八方四時,顯然要具體細緻了。而且是第一次明確地將《周易》與節氣渾為一體。

②以奇偶之數和爻象解釋四正卦,如前所說,孟喜以陽爻奇數代表陽氣,以陰爻偶數代表陰氣。這裡所說的陰爻偶數並不是把陰爻符號「﹣-」看成雙數,而是指揲蓍過程中出現的九、六、七、八之數,九、七為奇數,代表陽數,八、六為偶數,代表陰數,這也不是孟喜的發明,而是筮法中早有規定,但筮法只規定七、八為不變之爻,九、六為可變之爻。至於讓七代表陽氣微弱,九代表陽氣壯大;八代表陰氣微弱,六代表陰氣壯大。特別是把坎、震二卦看成是陽氣生息的過程,離、兌二卦看成是陰氣生息的過程,以陽主進,以陰主退,認為陽的極限是九,陰的極限是六。

極限之後陰又回復到陽,陽又回復到陰,讓四正卦所居的方位與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應,把四正卦所居的方位看成是陰陽二氣的消息過程,通過四正卦中的奇偶之數和爻象的變化來反映和觀察陰陽二氣生長消息的情況,這是孟喜的發明創造,從此奠定了象數學的理論基礎,正式形成了他的卦氣說。

『十二月卦說』

孟喜的十二月卦說的理論基礎亦是卦畫的陰陽變化與一年中陰陽二氣的盈虛消息密切相連,其十二辟卦與十二月的關係如下:

孟喜所以選這十二卦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並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也沒有什麼神秘的意義。我們仔細觀察卦象就會知道,這十二卦之所以入選,其排列的順序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這十二個卦這樣排列之後可以形象地體現一年中陰陽二氣的消息過程。

前六卦,從復卦到乾卦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逐步增長,復卦卦象是一陽初生,臨卦則為二陽生,泰卦為三陽生,大壯卦為四陽生,垢卦為五陽生,乾卦為六陽生,表示陽氣極盛。卦象的陽爻數不斷增長,天地間的陽氣也在不斷上升,這種情況表現在季節和月份上即是冬至過後白天逐漸增長,氣溫逐漸回升,萬物逐漸復甦以至繁榮茂盛。這是陽氣生息的全過程。

當然同時也是陰氣消亡的過程。後六卦,從姤卦開始為一陰生,遁卦為二陰生,否卦為三陰生,觀卦為四陰生,剝卦為五陰生,坤卦為六陰生,表示陰氣全盛。卦象上的陰爻數不斷增長,天地間的陰氣也在逐漸增強,月份在變化,氣溫也由暖變寒。這是陰氣生息和陽氣消亡的過程。

同樣,這十二個卦也可以表現七十二候的變化,每卦六爻,共七十二爻,正好與七十二候相對。復卦的初九爻表示陽氣始動,這是十一月的冬至次候,到乾卦六爻皆陽,表示陽全盛,時為四月小滿次候。姤卦初六爻表示陰氣始動,時為五月夏至次候,到坤卦六爻皆陰,表示陰氣全盛,時為十月小雪次候。至於以十二月表示二十節氣那就更為方便簡單,每卦包括一個中氣一個節氣。這樣十二辟卦就既可以象徵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又可以象徵七十二候的變化。從卦象變化來看,前六卦是陽息陰消,後六卦是陰息陽消。故後人即把前六卦叫作息卦,後六卦叫作消卦,這是就陽氣而言的。

有人認為孟喜的以十二辟卦的陰陽爻變化代表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做法來源於《彖傳》的「柔變剛」「剛決柔」以及所謂「消息盈虛,天行也」,這是值得商榷的。《彖傳》中的剛柔之說,完全是就爻的性質來說,而根本沒有將爻與節氣、物候相對應。如果說他受到某種理論上的啟示是可能的,但他以卦配節氣則是他的專利。今附朱伯崑先生所制十二消息圖如下:

孟喜從六十四卦中挑出坎、震、離、兌四卦專管方位和節氣,而以其餘六十卦與一年的天數相配,提出「卦以地六」的理論,這對後世,特別是對漢代的《易》學影響也很大。這種理論可能是受了《淮南子·天文訓》的影響。《天文訓》中提出:

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生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數。

將律與一年的天數相配,這種配合顯然是十分牽強的。說一律生五音,十二律生六十音,都好理解,但為什麼要六六相乘呢?當然也許是以此象徵吹律時五音交相組合的情況。然而六十乘六十,結果應是三千六百,而不是三百六十。

如果說只是以六十音乘六,那麼為什麼要乘六呢?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只是為了使十二律能夠與十二月相配,又能與三百六十天相配罷了。這種相配雖然是霸蠻,但其客觀意義則是啟迪後來者一年的天數是可以與某種東西相配的。

孟喜可能則是受了這種啟示,如果以六十卦與《淮南子》所說的三百六十天相配,那非常簡單。但隨著天文學的進步,到漢武帝時,天文學家鄧平、落下閎等人制訂的太初曆,已規定出一月的天數為

,一年的月數是

,一年的天數為

,即

。這比《淮南子》的三百六十天多出

天。如果用六十卦與之相配,當然困難很大。必需將日化成分。當時將每日分為80分,那麼五又四分之一天則為420分。以六十卦來分,則每卦分得七分。困此孟喜的「卦以地六」,實際上是每卦主管的天數是六日七分。這一點都不神秘。只是將卦與天數相配而已。

但孟喜為何在將卦與月份和節氣相配時,從冬至開始,而為什麼又以中孚卦打頭呢?

關於前者,也是受了律歷的啟發。《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天文訓》都以黃鐘為十一月律,《天文訓》還特地解釋了黃鐘得名的由來:

黃者土德之色,鍾者氣之所種(踵,聚集之意)日冬至,德氣為土,色黃,故曰黃鐘。

按陰陽五行家的說法,土居中央,黃為正色,二者相合即有中正之義。而《彖傳》說《中孚》卦的卦象是「柔在內而得中」,認為它的二五爻既居中,又當位。具有中正之德。與黃鐘相合。黃鐘為十一月律,那麼中孚卦也應當為十一月。至於季節為冬至,《天文訓》中已明言,孟喜不過是照樣而已。

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孚的「孚」,字可以釋為「誠,信」,中孚連釋則為「內心誠信」,內心誠信的人往往忠厚守法,循規蹈矩。那麼季節尤其要按照自然規律按時而至。所以以中孚卦為首,可能包含著作者天道誠信、季節守時的用意。

孟喜的卦氣說當然是不科學的,也不神秘。如用十二辟卦表示一年的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物候,比附的主要手段和依據是卦畫中的陰陽爻數目的變化與氣候中陰陽二氣消息的變化具有某種一致性,也就是說孟喜成功地找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點和對應關係。這是任何《易》學傳人都可能發現的。

如果只是將《周易》的卦與月份、節氣、物候都配,那也未嘗不可。但如果企圖通過這樣一張卦氣圖去指導人們的行動、安排農事活動,甚至判斷政事的得失,那就非常荒唐了。後來的一些《易》學傳人將天人感應變為卦氣感應,又從卦氣感應推到天人感應。認為卦氣順則政通人和,社會混亂則卦氣錯亂,那就更是自欺欺人了。

推薦閱讀:

[轉載]八卦掌系列5
[轉載]閑說近代中國的電報八卦(四)
[轉載]養生鍛煉多走兩步,防病健身「九宮八卦步」
張其成談八卦
八卦命理:命理看優生優育的時機(圖)

TAG: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