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源於民間 根在民間
二、中醫的發展。 太古時太昊伏羲「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所以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類推」。由此可見,是太昊伏羲,把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奠定了中醫的哲學基礎。隨後神農嘗百草,著《本草》;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商朝的伊尹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的哲學,中醫基礎理論的奠定,是在道教形成之前,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佛教、道教學習和應用了中醫,同時也幫助發展了中醫。 在中國古代,醫學方面人才輩出,有資料記載的名醫就有300多名。他們平時為民診疾療病,當有疫情時,他們力挽狂瀾,救民於死亡的邊緣。如《古今醫統大全》記載:朱文子,秦時泰山人,賣葯都市,後作黃散赤丸,民間疫氣,死者萬計,文子與散飲之即活。又載:張機,南陽人,官至長沙太守,建安年間,病傷寒死者,十居其七,機按《內經》傷寒治法,存者甚眾。在長期醫療的實踐活動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寫著作流傳於世。古人的醫學著作,大多已經散失,也有一部分,通過後人的不斷整理出版,流傳至今。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這些醫學書籍有醫學基礎理論、具體的診療方法、名方驗方,還有各種醫療用藥。現在有資料查閱的中藥就有一萬多種。從某些醫藥書籍一看就知道各種藥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為後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古時的醫師主要在民間自由行醫,自生自滅。官府對醫療的重視和關心主要體現在出版和發行著作。皇室掌控的醫療機構以前設有14科,宋朝以後減去脾胃科,只設13科。這些機構主要為皇室、皇親貴戚、大臣、官員、軍隊服務。老百姓有疾病就找民間的醫生。約在戰國時期.出現了「癘遷所」主要是對傳染病人隔離治療。漢朝時才有了現在意義的醫院。古代慈善的醫療機構大多設在寺院。 古時的醫療人才主要來自自學成才、師傅帶徒弟、子承父業這三個渠道。當時的社會主要看重醫師的個人醫療水平。只要有本事,老百姓有病就會請你,皇宮裡面御醫治不好的病,也會到民間尋找聘請良醫。古代的中醫師深知醫者事關人生死,醫通神明,所以很講究醫德,很有敬業精神。我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評論「還是中國古代的醫療制度最完美,政府完全不負責任,要做醫生的自己去找師傅拜師學藝,自己負擔學費。要看病的自己根據病人口碑去找醫生,那個醫生名聲好就找誰,在中國,這叫無為而治」。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當時醫療政策的寬鬆環境,醫療界百花盛開,百家爭鳴,形成了不同的醫療流派,促進了中醫的進一步發展。由於中醫醫療成本不高,一方面醫生都很重視醫德,收費不高,有時甚至不收費。現在我們有些農村的醫生也還是這樣的。老百姓有病,只要能找到醫生,很少有因為經濟條件不好看不起病的。特別是良醫、名醫,很少聽到說他們醫德不好。古代的高級人才,除了在朝廷為官的,主要就是醫、卜、道。有的朝廷的官員也精通醫學。所以古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說。劉伯溫、狄仁傑都喜愛和精通醫學。 到唐朝時有了現在意義的教學醫療的學校。當時的學校教師具有三者的身份,既是老師,又是官員,同時也是醫師。醫學是一門很強調實踐活動的科學。特別是中醫,它不是化驗室裡面的科學、也不是實驗室裡面的科學。它的知識來源除了從書本上學習,從別人那裡學習以外,就完全靠醫療的實踐活動,而醫療的實踐活動是根本的,主要的。醫療實踐活動的主要對象就是人民群眾。古代的名醫都是在民間成才,在民間成就的事業。古代的皇宮要什麼有什麼。皇宮醫師的來源主要是宮廷醫師子承父業、經保薦從民間錄用、或直接錄用;有的朝代宮廷醫師的後人經培訓考核合格後也直接錄用。在皇宮裡面的醫師有較好的生活待遇,可以參考一般人看不到的醫書,但他們的作為是很有限的,很少有良醫、名醫出自皇宮。有的疾病他們沒有辦法,只有尋找民間的良醫。宮廷裡面整理的藥方,也主要來自民間。我們現在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有的也認識到中醫成才的土壤在民間,在於實踐。他們找到民間的名醫,向他們請教。有的還找到農村的中醫師,學習認識當地的藥材。中醫源於民間,要健康成長,也離不開民間的土壤。就象中藥一樣,需要適合的土壤才能茁壯生長。
三、現實的醫療狀況。 當前的醫療狀況不容樂觀。雖然60年來對醫療衛生方面很重視,投入資金不少,建設的醫院不少,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醫院多、醫院大,裡面有很多先進的設備,能夠檢查出很多疾病,清楚地看到人體存在的問題,但很多疾病卻不能治癒。還有就是有部分人有病卻因為害怕高昂的醫療費用不敢輕易的走進醫院的大門。現在的大醫院幾乎是西醫一統天下。有的原來設的中醫也被撤消了,一心一意發展西醫。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認識上的問題。有的認為中醫太古老,太土氣了,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先進的東西這麼多,誰還瞧得起那些土東西;中藥煎藥費事,效果又慢,喝下去後還要通過腸胃慢慢消化吸收,西醫可以直接把藥水推進肉體,推進血管,很方便。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但也片面。對於搶救危重病人,西醫確實能爭取時間。特別是對失去知覺不能服藥,或者大量失血的病人,西醫能給他們輸血、輸液,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但對於一般的疾病,卻各有所長。由於有的宣傳對中醫很不利,我覺得有必要消除人們的一些誤解。西醫治療很多疾病,表面看去是快,但往往是解決一時的問題,很多疾病沒有得到根治,複發率很高,特別是很多慢性病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中醫其實並不慢,主要是現在真正的、好的中醫太少了,一般人很少得到好的中醫治療。有時西醫根治的概念和中醫是不一樣的,譬如腫瘤,包括癌症,西醫認為切除乾淨就是根治,對這樣的根治再化療、放療,最後癌症病人還是死於癌症。中醫則是通過扶正祛邪,使癌細胞不再有生長繁殖的條件。還有就是實驗室、化驗室裡面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簡單一點,很多人就認為農家肥種的農作物就比化肥種的好吃。農藥殺蟲效果很好,一噴下去蟲很快就死了,後來知道這些農藥污染了環境,有的已不再使用。西醫有的藥水不經過腸胃的選擇吸收,直接進入血管,也會污染人體的。以前使用的很多西藥已經不再使用了。事實證明,實驗室裡面出來的東西、經過在動物身上實驗以後出來的東西,有的用在人的身上就不一定經得起檢驗,畢竟人的壽命比那些用於實驗的小動物要長得多。這是人們認識上的問題。 (二)、有人說中醫是不科學的。不知這樣的人是不懂什麼叫科學,還是出於什麼目的。中醫這幾個方面的特徵就決定了它的科學性:1、它是實踐經驗的結晶;2、它探求客觀真理,研究人體的構成,研究人體正常情況和特殊情況下的運動形式,揭示人體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3、人具有社會的屬性,也有自然的屬性。中醫研究的不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這一方面的問題,而是研究人因為自然的因素、自身的因素而造成的身體疾病的問題。因而它屬於關於人體的自然科學。4、從對事物的認識和思維方式來說,中醫的陰陽五行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哲學的流派很多,但這門古老的哲學的科學性經歷了數千年實踐的檢驗,其反映事物本質的科學性早已得到證實。易經也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進行演變的,易經中的八卦除具有陰陽的屬性外,也同時具有五行的屬性。「陰陽」中的「陰」和「陽」代表一個統一體中矛盾的兩個方面,他們在一個統一體中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互相轉化。陰陽的關係說明了矛盾的普遍性,也說明了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五行」是唯物主義中物質的基礎,代表不同的物質。五行的關係是生與克的關係,表示所有的事物互相生扶又互相制約。中醫龐大的科學體系是由很多科學的知識所組成的。它對人體結構的認識,獨特的診病、辯證的治療,配方的原則,對醫藥的認識分析等,都是科學的結晶。中醫在世界上受到一些國家人民的喜愛。現在國外出於商業利益,爭搶申報註冊中醫藥專利的不少,我們自己申報註冊的卻不多。我們的知識財富在大量流失,很多有識的愛國人士在難過,心在流血,而有的人不積極的想辦法、想對策,還在說自己的東西不好。有的醫院不看重中醫,主要是從經濟利益考慮,認為中醫經濟效益不好。這大家都知道,看一個中醫花不了多少錢。 (三)、現在的政策不利於中醫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在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差別,實踐的環境和條件也不一樣。除了和患者打交道,西醫主要就是進化驗室、實驗室;需要自己採藥的中醫就要到荒山野嶺、田間地頭,不自己採藥的,有的就洗曬、加工藥材。相比較西醫要求的現代文化要多一點,否則有的帶有英文的說明、資料都難於看懂,操作、用藥都有嚴格的規定。對中醫在文化上的要求就要靈活一些。好的中醫應該熟悉陰陽五行、掌握辯證法,讀懂古漢語。有的中醫文化知識很少,不能從書上學習東西,就只掌握祖傳或師傅教的知識和自己在實踐中得到的東西。雖然沒有文化,但他知道他自己能治什麼病,知道這些病需要怎樣才能治好,他也就專治他能治的病。中醫對同樣的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用藥方法,有不同的配方,有的時候不同的葯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有時自然可以看出醫師水平的差距。由於中醫和西醫不同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成才的渠道也不一樣。西醫沒有一定的文化,不經過嚴格的學習培訓是當不了醫師的。中醫成才的渠道就多一些。自古以來中醫成才的渠道主要就有三條:自學、師承、祖傳。現在主要看重學校培養。當然學校是傳播知識的地方。學校的知識來自於哪裡呢?我們不能舍本求末。現在中醫學院培養的中醫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當前社會上一方面是醫療資源的不足,一方面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中醫面臨兩個方面的尷尬。行政管理部門明確行醫必須有行醫資格證,如果沒有合法醫療資格的行醫自然就是犯法的,是應該禁止的。但是中醫不同於西醫,搞西醫需要專門的設備和藥品,一看就知道是在搞醫。中醫在民間是不好禁止的,有人生病了,病人來要也好,主動給他也好,就是一點草啊、樹根之類的,你說他犯法了嗎?不好說吧。其實這也是在搞醫療啊。只要他不公開掛牌,別人到他家裡去拿葯,是否收錢那是他們自己的事。面對這種情況,醫療部門也只有承認,中醫在民間是大量存在的。這是醫療管理部門的尷尬。作為行醫者自己心裡也難過。自己有好的醫療本事,但只有親朋好友找到時才能幫助處理一下,不能公開的、光明正大的為更多的人服務。「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這麼用嗎,真是窩囊。這是行醫者的尷尬。這樣的環境也制約了他們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醫療管理部門可以考慮適當放權。把鑒定權放到基層政權,選擇權放給老百姓。醫療管理部門就著重做好管理工作。對於申請醫療資格的,由申請人所在的居委會或村委會簽注意見,是否能搞醫,所在地最清楚。誰的醫療技術好,老百姓會自己鑒別、選擇。醫療部門不要認為這是關係到人生與死的問題,把證辦出去以後出問題會承擔責任。這是不必要的想法。交通管理部門辦那麼多駕駛證出去,出那麼多交通事故,死的人不少,但誰也沒有認為辦證的有責任。最初可以辦為醫療實習證,實踐證實合格以後再轉正。這樣醫療管理部門還有很多事要做。譬如,對行醫者平時情況的了解,定期和不定期的綜合性的、科學的考核,根據他們執業的情況對職業資格的級別進行調整。到一定的時候正常情況是應該升級,但特殊情況會有降級,甚至取消醫療資格。如果對於職業資格一定要考試,那應該適當降低難度,最重要的一點是有責任能力的公民都可以報考。有工作的取得醫療資格後,原工作性質對他沒有限定的,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改行。就是領導幹部考取了,他也不可能以此謀私。工作之餘這還是一條聯繫群眾,了解民情的好路子。古時的官員就有在大堂上為民診病的例子。 如此建言,希望有關人士能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公平正確的對待中醫,有關部門能夠通過調整對中醫的行政管理,使中醫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造福於民,使國強盛,社會和諧。
發表於:2012-03-10 15:40推薦閱讀: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12)——痢 疾
※水果小述
※一部幾乎被埋沒的經典醫書
※中醫說的「發物」具體指哪些食物?
※認識中醫(一)中醫是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