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視角剖析《二十四孝》十大孝行之「智孝」和「愚孝」
孝文化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始終:從《孝經》《二十四孝》,再到當代的「新二十四孝」,無一不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時代在進步,「孝」的標準和規範也隨之改變。面對祖先流傳給我們的「孝道」,在發揚光大的同時,也要學會選擇,去蕪存菁,方為「智孝」。若只為宣揚「孝」,而忽略了社會上其他的倫理道德,一味尊崇,則為「愚孝」。
《二十四孝》中所列孝子故事,從時間上,內容上,年齡上,都頗具代表性,本文精選「二十四孝」中十大孝行,從現代視角分析其何為「智孝」,何為「愚孝」。
10.懷橘遺親——陸績——後漢「細節見真情。」典故: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有詩為頌。
愛父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性,兒童對父母的孝順,雖然微不足道,卻正是這種細微之處的真情感動著他們。年僅六歲的陸績尚無辨別是非黑白的能力,但其懷橘遺親的事迹為人頌揚,正是其能夠一心一意想父母之所愛的恭孝感動著世人。但為了孝,而從小養成偷竊的病態人格卻不足掛齒。
現代生活中,應培養孩子在孝的基礎上,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辨別是非,明事理,理智的孝才是「智孝」。當然,我們也應該學習陸績思母親之所愛的孝之天性。試問,現在有多少孩子知道父母愛吃什麼,有多少人看到某樣東西,能夠第一時間想到父母是否喜歡,又有多少人能夠先想到父母,再想到自己?相反,總是父母為我們付出,毫無怨言,不計回報。親情,就是這種細微之處的體現,是唯一無刺的玫瑰。
9.鹿乳奉親——郯子——周朝「"智』與"勇』的詮釋。」典故: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年輕時期的郯子,一件鹿乳奉親的小事,便可顯露出其德、才、威、雅的內在氣質,這樣的人,將來成為了春秋郯國國君,也不足為奇。孝順父母,必是有德行之人;巧取鹿乳,必有一定才智;深入自然,臨危不懼,沒有「勇」和「威」也無法達到目的;面對射殺自己的獵人,以誠相待,又折射出他「雅」的一面。父母眼疾,聽說鹿乳可以治療,不去思考是否有效,盲目信任,此乃「愚孝」;懂得以計達到目的,知己知彼,了解對方情況之後再行動,此乃「智孝」;面對獵人,臨危不懼,以誠相待,此又一「智孝」。
當然,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不再提倡這種兒女為了父母一口吃食,而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的精神,可為了滿足父母願望的這種初心和孝心,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孝,需要智慧,也同樣需要勇氣。這則故事還告訴了我們,行孝無所謂貧富。父母需要的不是山珍海味和大把鈔票,而是用心去盡孝。
8.賣身葬父——董永——東漢「個人與父母的抉擇。」典故: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路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蔭會所,遂辭而去。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心動蒼穹。
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在有些人眼中,也許是讀書人的迂腐思想,畢竟人死不能復生,何苦要這樣逼自己。可轉而一想,就算換做現在的我們,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親人草草埋葬,都想以最體面盛大的方式來為親人做最後的送行,更何況處於封建制度下的董永,更何況其父流離失所,客死他鄉。傳統的中華民族講求入土為安,若草草安葬,橫屍郊野,最終成為豺狼的野餐,這不僅是對祖先的大不敬,而且也會落得不肖子孫的罵名。正常的人,於情於理都會良心不安,何況大孝子董永呢?董永在個人和父母之間,選擇了犧牲自己,成全父母。
當然,現在的我們不必用董永那樣過激的辦法去行孝。但我們可以相信,一個具備孝道的人會有一個好的歸宿。董永的孝行感動蒼穹,和七仙女的愛情為人傳頌。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雖然有很多拜金女,卻也不乏像七仙女般看中人品不看財富的女性,畢竟財富可以創造,可道德和良好人品是可遇不可求的。
7. 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從孝的角度看,如何妥善處理婆媳關係?」典故: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汲而奉之。母更嗜魚膾,夫婦作而進之,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取以供母。
湧泉躍鯉,與其說是姜詩的孝,倒不如說是其妻龐氏的孝。妻子龐氏對婆婆的孝,也是有目共睹,母親性好飲江水,其妻就外出汲江水來奉養婆婆。母親又特別嗜好魚膾,夫婦常烹調供養,並且還召來鄰居的母親一起食用。一日風大晚回,卻也避免不了被姜詩責怪,逐出家門的厄運,幸而婆婆明是非,又請回了龐氏。
姜詩是孝順的,卻也是盲目,不明是非,固執己見的孝順。現代生活婆媳關係中,男人是兩者關係的平衡點,丈夫要做好榜樣,只有自己孝敬了,才有資格影響妻子,但孝順父母的同時,也要疼愛妻子,不要過於偏袒任何一方。姜詩的孝便是過於偏袒母親的「愚孝」,幸好妻子賢惠,不計前嫌。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龐氏這樣的妻子呢?媳婦好好孝敬公婆,公婆關愛媳婦,丈夫公平明事理,只記恩情不記仇,諸多家庭糾紛煩惱,不都迎刃而解了?可謂「子能知事母,婦更孝於姑」。
6. 孝感動天——舜——虞「如何面對家庭暴力?」典故:舜,姓姚,名重華。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陶於河濱,器不苦窳,漁於雷澤,烈風雷雨弗迷。雖竭力盡瘁,而無怨懟之心。堯聞之,使總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相堯二十有八載,帝遂讓以位焉。
母親早亡,父親品性固執,繼母不賢,後母所生之子象也為人傲慢,極度仇視舜,終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換做當代的任何一個人,可能不是性格孤僻就是有衝動殺人傾向,要麼離家出走,要麼伺機報復,可是舜仍然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友愛,面對他們的陷害,只是設法避免禍害,對父母弟弟的惡行毫無怨恨,並承擔起全家的勞動,常常在歷山耕種田地,以其智慧和勤勞在做到「孝」的同時也保全了自己,可謂「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在面對家庭暴力方面,舜選擇了忍受、剋制、寬容,如果不是智慧,勤勞,遇到堯這樣的明君以及典故中的一絲神話色彩,舜就不會由一介平民變為一代天子,在智慧逃生方面,可謂「智孝」,於一味忍讓方面,也可謂「愚孝」。當代生活中不乏家庭虐待,面對毫無人性的父母和不可能存在的神仙相助,我們在寬容和豁達時,也要做到智慧和反抗,適時溝通,避免施暴成為一種習慣,真正做到「智孝」。
5.埋兒奉母——郭巨——晉代「孩子與父母,孰輕孰重?」
典故: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埋兒奉母是《二十四孝》中最令人髮指、最殘忍的一種孝行,以「孝」的名義,做出了最瘋狂的殺戮,可謂「愚孝」。凡是生命就應該受到尊重,無論老人還是小孩。善良和罪惡只有一步之遙,對一人過於善良,便很可能對另一個人造成罪惡的傷害。可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封建制度下,人民靠天吃飯、農作物生產不穩定、大興土木、苛捐雜稅等造成的悲劇後果。在貧窮的社會大環境下,無數幼兒被拋棄路邊,餓殍遍野,這就是最殘酷的現實。郭巨極端卻也無奈,我們也許只能歸罪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
相對郭巨,現代社會上溺嬰棄嬰事例屢見不鮮,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下,只為傳宗接代等所謂的愚見,便決定孩子的生命,就算萬般無奈,可這些父母豈不是更為殘忍?然而相反,更多的家庭會有了孩子便怠慢、疏遠了老人。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取的,所以不要在老人和小孩間厚此薄彼,尊孝老人,愛護小孩,才是文明的現代人應該做到的。
4. 嚙指痛心——曾參——東周「孝,是一種默契和依賴;至孝,便是心靈感應,骨肉情深。」典故: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都說十指連心,曾參的行為詮釋了這種骨肉親情的至孝。雖說有一絲的迷信色彩,可現實生活中,這樣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事卻也時常發生:當父母生病了,或是一方極度思念另一方,遠在他鄉的我們,總是突然之間有一種莫名的痛苦,就像一個天然的磁場,總能感覺到所愛的人的種種。
然而,遊子孝親的悲劇在於,遠在他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能減輕思念和悲痛的便只有一封信箋,一個電話,或是一次航班……嚙指痛心表達的不僅是骨肉情深的至孝,也隱含了遊子孝親的無奈。兒行千里,不止母擔憂,兒更擔憂,遠在他鄉的孝子,有機會多陪父母,也許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
3.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西漢「久病床前無孝子?」典故: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變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實際上,父母的疾病,就是一個驗金石,兒女是真孝是假孝,孝順的程度如何,都能檢驗出來。漢文帝自母親薄太后病倒以來,親自侍奉於床前,其孝名揚千古。對於薄太后,漢文帝是「純孝」,甚至最終為之操勞過度,其孝心至今感動後人;可於天下蒼生,一代明君其行孝未必拘泥於躬親,也是可以諒解的,這樣一位帝王,只為一人而守,就算每日勤理朝政,這於天下也是一種「不孝」。就其特殊身份而論,也許有些許過錯,可於其「孝道」的教育意義方面,卻又善大於惡。
當今社會,我們總是因為忙碌而忽略了父母,可我們事情再多總多不過皇帝劉恆吧?因此忙不是「不孝」的借口,久病床前也會出孝子,漢元帝身為一國之君,其孝道不愧為中華民族學習之楷模!
2.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朝「夢想和現實的距離,事業和孝道的抉擇。」典故: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再適。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宋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已年七十餘矣。
棄官尋母,可以說是封建制度下的悲劇,如果沒有一夫多妻制,沒有男女地位的懸殊,便不會有母子骨肉相離五十年的悲痛。事業和孝道,該如何抉擇?一直以來困擾我們當代人的難題,朱壽昌給了我們答案:棄官而尋母。朱壽昌正受朝廷重用之際,卻拋棄了蒸蒸日上的官職,拋棄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拋卻一切,只為尋找一個未知的答案,這種決絕也許是「愚孝」,可他卻破釜沉舟,萬死不辭,無可爭議的是,這種對母親的「純孝」感動了世代炎黃子孫。
換做我們,也許極少人可以像朱壽昌那麼決絕和勇敢。我們也許有這樣一片冰心,可面對夢想和現實的距離,事業和孝道的抉擇,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將孝心擱置,等到功成名就,等到水到渠成。這是大城市和家鄉的選擇,是眾多「北漂」「滬漂」「廣漂」等心內不可觸碰的傷痛……也許面對抉擇,每個人心中都已有了答案。
1. 百里負米——仲由——周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典故: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孔子弟子子路,是有名的大孝子,年輕時家裡貧窮,他寧願自己吃野菜,也要日行百里,讓父母吃上米,也許現在有人願意為父母這樣行孝幾次,可又有誰能夠做到像子路一般的持之以恆呢,又有誰有這種犧牲自己成全父母的精神呢?也許,有人說,這是「愚孝」,為何不能一舉兩得?可在古代那樣的環境下,在極端的情況下,這便是一種「純孝」,一種一心一意為著父母的孝行。可人生的悲劇在於,貧窮時,愛我們的人陪著我們度過最艱難的日子;功成名就時,他們卻早已離去。
當我們站在人生的至高點,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只剩下孤身一人了,才發現那些自己曾經最不想度過的艱難歲月,璨若星辰,卻也只能是遙不可及的夢幻了……子路是幸福的,至少在貧窮的時候,能夠陪在父母身邊,可依舊抱有「風樹之悲」的遺憾。為了事業而奮鬥的我們,是否還能做到爭分奪秒的盡孝,是否最終徒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凄涼,是否在悔恨和痛苦思念中度過餘生?死事盡思,每個人都不免遺憾,可聊以自慰的,也許只有生事儘力!
文/淺芷湄編輯/煙囪
推薦閱讀:
※弘揚孝道 不能變成愚孝
※婆媳長達8年的戰爭,讓我老了20歲?
※愚孝,對婚姻是一種巨大傷害
※每個愚孝男的背後,都有一個特別不容易的媽媽
※百善孝為先,但不可愚忠也不可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