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開篇為何先說三家分晉一事?其實另有深意
毛主席曾說過:我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記載了戰國之初到趙宋建立之前1362年的歷史,加上倒敘則超過了1400年,涵蓋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內容,內容深厚,史實繁複。通篇看《資治通鑒》,開篇司馬光為何先寫「三家分晉」一事呢?
《資治通鑒》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任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就是「三家分晉」一事。司馬光接著為此配發了一大篇長達千字的大論,評論很犀利,直指周天子屈服了壓力,拋棄了規矩,天下傾頹不可救藥了。為了交待事情原委,司馬光介紹了晉國三家分晉的事情根源和經過。
春秋戰國末年,晉國由卿大夫把持政權,晉國六卿由趙,魏,韓,智,范,中行六家組成,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滅了,只剩下了剩下的四家。智家權勢最盛,可就是這樣,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升為諸侯之前,三家合力消滅了智家,之後晉國政權被三家把持。
《資治通鑒》: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在這裡,以初字開頭,交代了歷史背景。智家家主智宣子決定選嫡子智瑤為接班人。族人智果卻反對。說智瑤雖有五賢,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沒有仁義之心。那麼即使有賢德,卻沒有仁心,必然不能獲得擁戴,智氏必有傾頹之勢;與此同時,趙家家主趙簡子也要選擇接班人。他重點考察對象就是伯魯和無恤,經過一番考察後,他發現無恤的謹慎,謙卑,細心更合適做接班人,於是後來無恤成了接班人,也就是趙襄子。
幾年後,智家開始欺凌三家,後來智家聯合魏家和韓家進攻趙家,趙氏宗族退守晉陽。經過兩年的激戰,晉陽城也沒有陷落。被圍困在晉陽城的趙襄子決定反擊。他秘密派人出城,遊說韓魏兩家,說以唇亡齒寒,趙亡,難必及於韓魏的道理。三家一拍即合,約定日期,採取聯合行動,反攻智氏。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夜裡,趙襄子突然對岸上軍隊發動襲擊,並掘開水壩,倒灌智氏駐軍營地。智伯的軍隊因為救水而大亂。韓魏兩軍趁機從側翼進攻,趙軍從正面猛攻,大敗智氏軍隊。智伯被殺,智氏家族滅亡,三家盡分其田土。五十年後,就有了本文開頭周天子正式封魏趙韓三家為諸侯的事。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的一部關於為政得失的書,司馬光對於領導者的修鍊有過很系統的看法。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司馬光上疏提到「人君修心治國之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仁」。仁就是要講政治,並且善於把政治理想濡化為社會的共識;同時,還得發展生產,重視民生,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戴。智伯的問題,其實在他被選為接班人之時,就暴露出來了。智伯狂妄霸道,誤判形勢,輕視對手;決策上不明是非,不聽謀士正確的諫言,都是領導者的大忌。與智伯的粗疏相反,趙襄子在被父親選中為接班人的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精明和細緻。此外,智瑤外交上也犯了錯誤。言語不謹慎,行為太張揚,引起盟友韓魏兩家的疑忌,臨時的「統一戰線」霎時解體,己方三對一的優勢,變成了與敵方一比三的劣勢,焉能不敗!
《資治通鑒》之所以從智伯開始,固然跟三家分晉的時代有關係,同時,也是想藉此提醒領導者:智伯是一個反面典型,修鍊品德,仁愛得眾,比「匹夫之能」的「五賢」重要,領導者不能重蹈智伯的覆轍。《資治通鑒》以「三家分晉」開始,也是有內在的原因的。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推薦閱讀:
※《續資治通鑒》評論(十四)
※讀《資治通鑒》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51頁--第54頁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45頁
TAG: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