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應了解的宇宙規律:宇宙間萬物與萬有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萬物?什麼是萬有?萬物與萬有之間又具有怎樣的關係?這是所有研究哲學的人或者宗教哲學的人都喜歡探討的問題。萬物,在中國傳統思想裡面,主要是指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質存在。而萬有在中國傳統思想裡面,所體現的主要是指無形無象的一種相對於物質的虛有的存在。那麼萬物與萬有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在這個方面古今中外的思想者都有過探討。就此,我在這裡就此問題對萬物與萬有之間的關係,做一個簡要的探討。

  早在2500年前,中國的老子就論述了萬物與萬有之間的關係。老子在其《道德經》中對萬物和萬有的論述讓我們認識到了萬有就是一種叫做「道「的存在。而「道」是產生萬物的最基本的存在,當「道」在發展運動的時候,就產生了一,一再產生二,二再運動變化,就產生了三,到了三的時候,萬物就產生了。於是,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過這樣一個「道」的運動發展變化,萬物就產生了。這裡面的萬有,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原始的層次就是「道」,這個「道」在中國的周易八卦中又稱為「無極」,第二個層次是「一」,這個「一」在周易八卦中的解釋則是「太極」,第三個層次是「二」的層次,而這個「二」在周易八卦中就是「陰陽」也叫「兩儀」。而到了「三」的層次的時候,萬有的狀態就有了變化,在原來「陰陽兩儀」的基礎上就產生了物質的成分。這就是萬物產生的根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萬有與萬物的最基本的認識。那麼,萬有形成萬物的時候,萬物裡面是不是沒有萬有了呢?不是。而是,萬有隱在於萬物之中。形成了萬物的顯在與隱在的整體結構。如人的存在就是這樣,人也是由有形的物質組成的一個具有靈性的高級靈性物質存在。但這種高級靈性物質存在裡面卻有著與人的內在的無形的東西來支配著的人的思維和行為。如人的精神,人的思想等等,就是屬於人的虛在的物質存在。而這種虛在的物質存在與人的實在的物質存在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實在的物質是虛在的物質的載體,而虛在的物質存在是實在的物質存在的內在規定和內驅力。兩者相互依存而共生。但實在的物質可以滅亡,虛在的物質可以比實在的物質多存留一段時間,當然,虛在的物質如果其所接受的能量補給的量達到使得虛在的物質存在得到質的提升,虛在的物質就會具有在宇宙虛空中自由變化,選擇而重新獲得載體的能力。但這樣的虛在也不是究竟,真正的究竟是可以虛實相生,可以在虛在的空間和實在的空間里自由地來往,這才是大究竟。

  對於萬有和萬物的認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基本的認識都是差不多的。如道家和儒家在「萬有」和「萬物」的認識方面雖然在語言表述上不同,但是基本的理念都是一樣的。如道家的「萬有」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儒家講的卻是周易八卦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然後再到八八六十四卦,以至於無窮盡地向後衍生」但在基本的層面上都是一致的。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道家的文化和儒家的文化對後世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以至於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也受到了影響以至於佛教也反過來影響道儒的發展。為什麼佛教能夠影響道儒,因為佛教的一些理論與道家、儒家的一些理念沒有相悖的地方。都是從各自的角度來對一些宇宙的基本問題進行論述,相互之間有互補。如佛家在「萬物」與「萬有」方面的認識講「空」與「相」,而這個「空」就是萬有層面,「相」就是指萬物的層面。道家更多的是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更多地闡述人與社會的關係,而佛家卻講的是人與人自身的關係。這就使得中國形成了一個以道、儒、佛三家為主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

  對萬物和萬有的認識,從古自今,中國的思想延續一直有其連續性,具有極大的思想承接性。並且越往後,其對萬物與萬有的闡發越具體。如在近現代,中國很多學者把萬物與萬有的認識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有的學者把萬物與萬有的認識在生命領域裡進行實踐和認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熱。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人體生命科學就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儒、佛中關於人體生命方面的研究很有意義。

中國道家混元派大成者廣龍先生就在這個方面有比較系統的研究,他提出了「混元整體理論」。這個理論就講到萬物和萬有的關係。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任何事物都是由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的。而這些組成部分就包括實有的和虛在的不同層次的物質存在。這是一個整體存在,不可分割。他還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為什麼這樣認為?因為整體的形成意味著萬有和萬物在組合上,就是一種萬有和萬物彼此在量增加以後,達到質變後所形成的一個超越了部分之和的新的物質。

  萬物與萬有的關係,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也有一些偉大的學者在對其進行探索。其實研究萬物與萬有,也就是研究世界本源的問題。這在哲學層面,體現在世界哲學史上就是西方的哲學家對世界本源的一種探索。

如古希臘學者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就是探索萬物與萬有關係的一部著作。在他的這部著作里,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虛空的性質是空曠,原子得以在其間活動,它給原子提供了運動的條件。原子的數目是無窮的,它們之間沒有性質的區別,只有形狀、體積和序列的不同。運動是原子固有的屬性。原子永遠運動於無限的虛空之中,它們互相結合起來,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複合物。原子分離,物體便歸於消滅。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但那是最精細的原子;當構成靈魂的原子分散時,生命滅亡了,靈魂也就消失了。從德謨克利特的學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觀點是很可貴的,他所認為的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這跟中國的道、儒、佛有些類似,但又完全不同,德謨克利特的思想奠定了西方科學的基礎。在他的理論中,原子是有形的,而虛空是無形的,可見在當時的希臘學者當中,德謨克利特的思想也接近了「道」和「空」的體性。他為了研究他的學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專門去用他的感知去感覺世界,來研究學問。這種精神也是很可貴的。

  與德謨克利特提出類似思想的還有泰勒斯,他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源」的說法。這種說法相對於德謨克利特就稍遜一籌。泰勒斯的水是萬物本原的說法,只是提出了萬物的層面,沒有提出萬有的層面。所以,泰勒斯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刻的。

  到了當代,在萬物與萬有的發展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於萬物與萬有,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如科學上現在提出了一個理論,叫「暗物質理論」,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約5%左右)。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這種暗物質的研究,對人類研究萬物與萬有之間的關係,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在人體生命學領域,人類通過對人類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對萬物和萬有相互之間關係的一些進展。如,在西方就有科學家研究人的靈魂方面的一些課題,並且取得了一些認識和了解。西方科學家就對瀕臨死亡的人進行檢測,並檢測到其死後,體內有能量湧出。但西方並沒有了解人死後靈魂是如何脫離人的身體的。而靈魂和肉體相對來講就是萬有和萬物的層面。

  在宗教學領域,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對萬物和萬有的認識比較相近。在這些宗教中,他們都認為人死後的歸宿有天堂和地獄兩種,認為無形的神是萬有和萬物的主宰。而在東方,在萬有和萬物的認識上與西方的認識還是有所不同的。佛教在萬物和萬有的認識上就是兩個字「相」和「空」,道教對萬物和萬有的認識也有自己的觀點,而道教的觀點就是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觀念。儒家和道家基本相同,他們的是由周易八卦演化而來。但這三家的觀點都有相近的地方。如,萬物是有形有相的,萬有是無形無相的;萬物可以是萬有的載體,萬物不能永在。而萬有通過一定的量的積累和變化,可以達到永在;萬有可以是萬物的內在的規定,內在的驅動力。從這些觀點上來看,東方世界對萬物和萬有的研究和認識,相對與西方來講,更加具體。並且多有實踐和體會。

  從上面的一些理念上,我們可以了解,萬物和萬有,作為宇宙中的兩個存在,一個是實在的,一個是虛在的。萬物是有形有象、實體的,具有看得見、摸得著,具有感官上能認識的物質存在。而虛在的物質是無形無象的、虛體的,是看不見、摸不到,用常態的意識和感官感受不到的一種虛在的存在。而這種虛在的存在卻可以以實在的存在為載體,可以成為實在的存在的內在規定,和內在的驅動力。實在的物質不可以長存,而虛在的物質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變以後,可以達到長久甚至是永久的存在。在實在和虛在的兩種物質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實在和虛在的中間態是能量態。這種能量態可以向實在和虛在兩個方面去轉化。任何實在和虛在的物質,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從物質的角度來講,物質有三種存在形態,一種是物質,一種是能量,一種是信息。這三種當中的物質是實在的存在,能量是介於實在存在與虛在存在當中的狀態,而信息則是虛在的存在。從能量的角度來講,能量也也三種存在形態,一種是實體的能量,一種是能量體的能量,一種是信息體的能量。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也有三種形態,一種是實在的、實體的信息,一種是能量態的信息,一種是信息態的信息。

這就是萬物和萬有之間的規律和它們之間彼此的內在的聯繫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呼應的關係。這種萬物和萬有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關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們亘古存在,綿延不息

推薦閱讀:

人人值得一看的凈空法師談前世
人人喊上的「互聯網+學車」,離革新還有幾道坎?
每日上師教言摘錄集錦 – 【人人分享
人人適應的四種光腳養生妙招

TAG:宇宙 | 規律 | 關係 | 了解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