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提速 銀行牌照紅利漸失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基層調研了解到,隨著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利率市場化等改革加快推進,「利差保護時代」將成為歷史,銀行業金融機構「牌照紅利」逐漸消失,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業態的成長,促使銀行業開始從過去的「餵食保護」向市場競爭轉型,新一輪銀行兼并重組序幕即將拉開。
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
去年底以來,我國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特別是非對稱性降息、降准等針對銀行業的一系列措施接連出台。業內人士認為,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1.5倍後,銀行沒有直接跟進「一浮到頂」,說明存款利率基本上已找到市場平衡點,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接近尾聲,預計今年年內央行有望完成利率市場化。
泉州銀行行長林陽發說,去年底以來的幾次降息大部分是非對稱性降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分別調整為1.2倍、1.3倍和1.5倍;同時,取消了5年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央行還推出了大額存單,這些都很明顯為利率市場化「打前站」。
央行4次降準時間間隔短、力度大更是超出市場預期。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泉州市分行副行長郭志鵬說,存款準備金率普降配套的定向降准更值得關注,央行對「三農」貸款佔比較高、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較高的金融機構實行額外降准。「這幾次降准抓住了實體企業融資的薄弱環節,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進行額外支持,表明貨幣政策更加『精確制導』。」
貨幣政策調整正在推動銀行信貸資金向實體經濟「輸血」,與此同時,銀行業本身制度建設也在加快,存款保險條例、存款統計口徑調整、存貸比監管指標取消等舉措讓銀行業更「強身健體」,民營銀行陸續獲批開業則起到「鯰魚效應」,將使得整個銀行業轉型升級加快。
今年1月開始央行調整存款統計口徑,將原屬於同業存款項下的存款納入各項存款範圍。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能夠擴大存貸比計算時的分母,降低銀行的存貸比,增加銀行的資金投放,增加市場流動性,實體經濟將最終受益。
5月1日實行的存款保險條例則為金融市場化「上保險」。福建一家村鎮銀行董事長說,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基礎,經過20多年的醞釀終於順利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在保險費率上綜合考慮風險管理、規模大小、經營狀況等,對於各家銀行來說,今後的經營要更加註重專業性、特色化,不能同質化追求存款規模。這有利於培育多元金融市場,形成長短互補、高低搭配的金融格局。
取消存貸比監管指標則有利於減少通道業務,使銀行業務更加合規。湖北一家金融機構負責人說,過去受嚴格的存貸比指標考核,銀行大量的信貸資源無法通過正常的信貸渠道發放,借道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形成表外融資,成為監管的盲區,暗藏系統性風險。存貸比監管指標取消後,將推動減少通道業務環節,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促進銀行信貸結構調整。
銀行業還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計劃、資產證券化等改革,在制度逐漸完善之時,民營銀行陸續開業則為行業帶來「新鮮血液」。5月27日,浙江網商銀行開業,這是繼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之後,第5家正式營業的民營銀行。
工商銀行莆田分行行長陳建愉認為,民營銀行雖體量很小,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金融格局,但它們都是現有金融市場的有益補充,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理念超前。民營銀行打通了社會資本進入銀行的投資渠道,信貸資源將傾斜於民營企業,根據其需求設計更合適的金融產品。民營銀行的經營理念將對大銀行產生衝擊,起到「鯰魚效應」,不斷促進整個銀行業理念的提升。
銀行牌照紅利將消失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區間的下移,銀行業過去十多年「跑馬圈地、高歌猛進」的時代已經結束。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牌照紅利將消失,同質化經營局面將被打破,互聯網業務模式將取代傳統模式,更多商業銀行將「走出去」,銀行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將帶來行業的洗牌。
福建一家城商行董事長說,過去銀行牌照很值錢,在審批制和利差保護的背景下,銀行牌照紅利讓大家「閉著眼睛都可以賺錢」。現在銀行牌照放開了,國家將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且不設限額,這意味著將來銀行牌照紅利將消失。
未來銀行同質化經營的局面將被打破,互聯網業務模式將取代傳統銀行模式。建設銀行福州城東支行行長楊達遠說,商業銀行經營方向將變得更加多元化,分化局面將會出現。過去銀行是單一產品定價,以後將是「套餐制」定價,對客戶綜合貢獻度能力提升。將來能夠生存下來的銀行一定是要麼綜合服務能力很強,要麼在籌資、融資、支付結算等某個領域做得很強,銀行業將告別「千人一面」的局面。
恆豐銀行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互聯網金融模式將異軍突起,以更高效、更簡潔的手段為客戶服務。銀行業務模式也將因此發生顯著的變化,原來必須通過營業網點、工作人員來傳遞金融服務給消費者,將來就可以不用面對面。新的業務模式將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隨著我國擴大對外投資,人民幣跨境流動也加大,銀行也將適應這種趨勢,跟著客戶的腳步『走出去』」。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說,以前銀行只在境內就可以發展得很好,將來必須境內境外結合,融入國際化進程。
一些基層銀行負責人認為,在經濟新、舊常態交替過程中,銀行經營將面臨兩個主要困難:一是不良資產風險防控的壓力不斷上升;二是傳統盈利空間受到「兩頭擠壓」。因此,未來幾年內,銀行業必將迎來「叢林法則」,進入兼并重組的階段,市場競爭加劇。
傳統模式束縛銀行手腳
對於即將到來的市場化浪潮,很多基層金融機構負責人已有預期並做好應對準備。他們擔憂的是與市場化不相適應的業務模式、監管方式、社會環境等。他們說,過去銀行是「被關在籠子里餵食」,利率市場化等於取消餵食,那麼與之相配套的「籠子」也要打開。
一些金融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從國內金融市場來看,銀行在金融行業競爭中綜合化經營所受制約比較多。新形勢下,金融機構集團化、綜合化需要進一步深化,可以鼓勵各類交叉性、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創新。
管理體制計劃色彩濃厚也束縛銀行「手腳」。福建一家金融機構負責人說,一些「計劃經濟」色彩較濃的管理模式,比如銀行業貸款規模調控,嚴重製約銀行的發展,打亂銀行正常的經營節奏。銀行貸款規模被管住了,結果導致影子銀行大發展,表外業務快速膨脹。承兌匯票原來是支付工具,現在變成融資工具,很多都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
管理部門的「窗口指導」也經常讓商業銀行沒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正常資金定價。江蘇一些基層銀行舉例,從3月1日起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3倍,此後部分銀行馬上將存款利率提高至浮動區間上限。後來它們受到有關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將存款利率上浮程度從30%下調到20%,一些銀行第二天不得不收回公告將利率上浮程度調回至20%。
華夏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說,我國金融環境尚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健全也制約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地和實施。譬如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清晰,企業財務狀況不透明,為銀行評估風險帶來很多困難,也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出現上升。
福州農商銀行董事長張永良說,經濟新常態下,部分企業經營陷入困難,一些企業家誠信破產,惡意拖欠銀行貸款。有些地方存在地方保護意識,維護所在地企業的利益,對企業逃廢債缺乏管理。還有一些企業倒閉後牽涉到眾多債權人,有的地方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硬壓銀行背負損失。
創造規範化競爭環境
基層金融機構負責人和有關專家建議,當前,利率市場化正在加快推進,銀行業發展已到了關鍵時期,為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兼并重組,當前亟需給銀行業「開籠」,創造更加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的競爭環境。
首先,建議給國內銀行業鬆綁,開放綜合金融服務。一方面,客戶對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國內商業銀行並不能提供綜合服務;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基本上都是綜合服務提供商,在國際競爭中更具競爭力。這導致頂級的國內客戶都流向外資銀行,他們的金融需求包含存貸款、家族信託、IPO等綜合服務。
其次,改變過去的機構監管為功能監管。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還是機構監管的模式,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各歸不同部門監管。隨著金融機構集團化、綜合化經營的深化,如果還是堅持過去模式,不僅容易造成重複監管、監管不一致以及監管套利等現象,而且容易形成監管真空,潛藏較大的風險隱患。建議將機構監管變成功能監管,做什麼業務接受什麼監管。
第三,減少計劃管理模式對銀行經營的影響。一些基層銀行負責人表示,現在一些計劃管理模式比如貸款規模管理和「窗口指導」,嚴重阻礙了銀行的市場經營行為。當利率價格逐漸放開的時候,如果還過多控制規模,意味著「控制數量的同時放開價格」,長此以往只會導致銀行體系內融資成本不斷升高,官方、市場二元利率體系問題難以根治。
第四,完善宏觀制度,為加快金融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一些基層銀行負責人建議,整個社會對銀行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把企業經營困難責任都推到銀行,應該肯定銀行業為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應該儘快建立全面的社會誠信制度,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逃廢債問題要堅決打擊,不能以影響社會穩定為由讓銀行最後「埋單」。
推薦閱讀:
※銀行驚人的線上發卡量,期望管家解析信用卡發展前景!
※一文讀懂銀行委外的前世今生及未來發展
※越南銀行業當中手握大權的石榴裙影
※最新的六大銀行信用卡無積分MCC盤點,以後刷卡要注意了!
※卡片管理:6個月7家銀行10張卡,我悟出了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