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強夢需要怎樣的政治制度(望海樓)
「阿拉伯之春」爆發已經兩年。
這場劇變一度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並導致數個國家政權更替,敘利亞危機至今仍白熱化。然而,這場當初看似天翻地覆的政治劇變,未使中東從此邁進凱歌前行的新時代。中東劇變事與願違,民眾日趨被悲觀失望情緒籠罩。「阿拉伯革命」讓這些阿拉伯國家從一個陷阱出來,又掉到另一個陷阱,「之春」變成「之冬」。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西式民主道路的膜拜和盲目模仿。中東劇變本來是一場追求民族、民生和民權的進步社會運動,但這場變革從一開始就受到西方勢力的有意誤導。
法國情報研究中心推出的新書《阿拉伯革命:不為人知的一面》揭示,外部勢力在中東劇變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美國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早在2002年就開始籌劃「阿拉伯革命」,為有關國家培訓積極分子。由於深受西式民主思想毒害,這場寓意深刻的全面變革被阿拉伯精英簡單地理解為「民主與專制」的對決,其潛台詞就是,只要實現「民主轉型」,阿拉伯國家所有問題便將迎刃而解。
事實證明,問題遠非那麼簡單。在經濟、文化落後,尤其是貧富分化嚴重、世俗與宗教勢力對立嚴重情況下推行民主,政府無論分權還是集權,採取管制還是放任政策,總會引起對立面的不滿和抗議,使國家陷入「民主化的煩惱」。
從世界範圍看,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除極少數社會主義國家外,其餘幾乎都是按照西方民主制在搞資本主義和所謂新一輪的「民主化」。但比較富裕的始終是那20多個國家﹐其餘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面貌依舊,甚至更加動蕩和貧窮。那些急於向民主化過渡的第三世界國家,多數情況非但未能擴大政治參與,反而使國家陷入政治衰朽狀態。
由此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國富民強,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政治制度?
簡單地說,就是建立強政府,增強政府的動員和執行能力,而不是相反。這是發展中國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階段決定的。在西方國家,工業化、政治現代化、國族整合等問題差不多是依次到來。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幾乎同時面臨這些難題。在國家尚未真正解決民生問題的情況下,國家首要任務是致力於經濟發展,並強調集體紀律和辛勤工作。
有學者比較了韓國、巴西、印度、奈及利亞等國後得出結論:「以支持投資者獲取利潤為主旨的國家干預,已被證明是工業在後發展國家崛起的先期條件。」那種只知照搬西方憲制,卻沒有耐心經歷歷史積澱的民主派,實際就是列寧曾批評的「又想洗毛皮,又不讓毛皮下水」。
事實上,當年西方列強在崛起過程時,幾乎都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占統治地位,而且不約而同地將建立「強政府」作為強國的政治保障。幾乎所有第二輪工業化時期的國家,幾乎都是在威權體制下完成的現代化。
近200年,衡量一個國家進步的標準,就是其西方化的能力。今天,這種觀念已經受到挑戰。國際政治中政治轉型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尤其是當前中東政治轉型日趨偏離既定方向的鮮活例證,都使我們日漸認識到,避免盲目跟風,堅持本國政治發展道路是何等重要。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