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中)
書接上文。
據《五雜俎》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信命理之說。甚至認為自己能夠成為開國皇帝,是由生辰八字決定的。所以,那些與自己八字相同的人,命運也可能與自己相同。那還了得?豈不是很有可能又冒出一個和尚、乞丐啥的當了皇帝?
於是「募有與己同祿命者」,派人到民間尋找與自己八字相同的人。把他們全部誅殺,以絕後患。最後還真在江陰找到了一個。
朱元璋得知後也對這個與自己八字相同的人非常感興趣。「召至,欲殺之」。可是當朱元璋見到此人以後,卻大失所望。「既見,一野叟耳」。就是一個鄉村糟老頭兒。
朱元璋頓時沒了殺心。竟和他閑聊起來,問他如何謀生。老人說:「我養了十三箱蜜蜂,以出售蜂蜜為生。」
朱元璋似有所悟:「朕有十三個布政司,你有十三箱蜜蜂。難道大明的十三個布政司,就是朕的十三籠蜜蜂嗎?」
兩個老頭兒又閑聊了一會兒,朱元璋「遂厚賜遣還」。賜予厚禮打發養蜂人回家了。
《五雜俎》最後得出結論:「祿命之說,誠渺茫不足信」,八字命理之說不過是虛妄渺茫的言論,不可以輕信。
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兩個人,一個貴為天子,一個卻是養蜂人。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證明命理學說的準確,畢竟二人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出身貧賤,其二命中都是十三這個數,其三朱元璋統領千軍萬馬,老叟管著千蜂萬蜂。當然也可以用作反面的例證,因為二人的境遇可謂天差地別。究竟怎麼解讀,全看個人立場以及著眼點在哪。
無獨有偶,清朝大儒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也記載了很多命理學的案例,但他的結論也是:「推算干支,或奇驗,或全不驗,或半驗半不驗;余嘗以聞見最確者,反覆深思,八字貴賤貧富,特大概如是,其間乘除盈縮,略有異同」。意思是說推算八字這東西,一會靈驗,一會不靈驗,要麼靈驗一半兒;我遇到算的準確的就反覆思考,結論是:只能看個大概,畢竟術數推理,不能完全與現實吻合。
對此,當代大易家邵偉華、袁樹珊也有過精闢的解釋。這裡不一一講述,讀者可自行查找。但是命理學巨著《三命通會》中對八字相同命運不同這個問題的解釋,個人認為是非常中肯的。它站在了「遺傳」、「自我奮鬥」的角度上:人生天地之中,有五行八字相同,而富貴、貧賤、壽夭之不一,其故何也?答曰:陰陽二氣交感之時,受真精妙合之氣,凝結為胎,成男成女,得天地、父母一時氣候。是以稟其清者,為智為賢;稟其濁者,為愚為不肖。智者賢者由是或富或貴或壽,必有所得,所謂徳足以獲福也。愚者不肖者不能自奮,日益昏蔽,則貧賤與夭有不能免,所謂下愚不移是也。
第一肯定了天地、父母真精妙合之氣,第二強調「德」足以獲福,第三承認了「不能自奮,則貧賤與夭有不能免」。等於是在說命運雖然存在,但是可以通過「自奮」來改變。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模式——敬天畏神,孝道為先,注重德行,積累陰德,自強不息。
這與三教合一的文化淵源也有關。《周易》作為古代學者必讀的教科書,各行業的大家可謂對其爛熟於胸,但同時他們要麼學佛,要麼學道,更多的是什麼都學。比如青蓮居士李白本是個道士、東坡居士蘇軾信道亦信佛、藥王孫思邈也是道士、王安石也與佛家甚有淵源......
對佛道儒的信仰早已融入國人思想深處,三者相互融通,不可分離。可是到了近代,尤其「五四」以後的「思想解放運動」,徹底反對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使得很多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文化無法得到繼承。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現代思想文化與古代思想文化的斷層。
差不多一百年時間,其實我們早已淡化了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盲目的追求西方所謂的文明。因此才會出現謗佛的不知道佛什麼,損道的不明白道怎麼回事,貶儒的不清楚儒為何物的無知行為。
當然也有稀里糊塗,對國學熱跟風盲從的,學了易又學佛學道。雖說精神可嘉,可是畢竟斷層百年,早已沒有了成體系的教育模式。誠然三教合一,可畢竟還是三套理論體系,也有相悖之處,大部分人反而越學越矛盾,越來越糊塗。
同樣是對命運的理解,和尚講:萬法唯心造,都是業力使然,而且是三生三世、累生累世的業力造成今世的命運。今生遭遇皆是前世造因,今生所為又將成為來世之因。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造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士講:修鍊啊!行好事積陰德,修鍊內丹可以長生不死,甚至成仙啊!成了仙就不受人世間的命運左右啦!老學究又說:讀聖賢書啊!書上說的很清楚,敬天畏神,孝順父母,忠君愛國,仁義行天下,自強不息的奮鬥啊!天人合一,感天動地之後一定可以闖出一番天下的。
很多人學來學去,最後要麼寄希望於來世,要麼乾脆打算往生凈土,或者天天祈禱上蒼神靈保佑,而自己不作出任何改變。一定有人會說這三種說法都是以承認「命運」是存在的為前提。如果不以此為前提呢?比方說進化論。
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所著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書中說的比較全面。人類也是從低等生物經過上千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這個過程充滿了偶然性,基因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人類文明中的宗教、國家都是因為偶然因素而逐步發展出來的。一旦智能革命成型,人類將變成「神」去左右「智能生化人」的命運。
同時書中還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思想局限性。遠古時代,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通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甚至對自然現象加以崇拜。農業革命之後對宗教的尊崇,工業革命以後對科學的追求,其實都是思想局限,都是迷信。下一場將會是「智能革命」,未來人們會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或者不合道德、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這難道不包括對「命運」的理解嗎?若干年後,少數人類可以長生不死,智能生化人也有可能具備生育能力。那時候,怎麼理解這些「少數人類」與「智能生化人」的關係?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的「神」與人類的關係?智能生化人會怎麼看待他們的命運呢?
好了,有點扯得太遠了,言歸正傳。
首先,要對《周易》進行一番解釋。《易經》是經的部分,本來是一本精鍊的占卦筆記,《易傳》是孔子對《易經》所作的註解,是傳的部分,也就是「十翼」。經和傳合起來就是現在看到的《周易》。只不過我們現在已經混淆了,認為《周易》就是《易經》。準確的來說,《易經》是占卜書,《周易》包含了孔子對《易經》的註解。
其次,《周易》是大道之源,說的是易經四德,講的是如何趨利避害,闡述的是人生哲理。不等同於易學、玄學,她本身從來沒講過命運一說。而「易學」包羅萬象,儒道法墨醫兵農都與《易經》的理論同源。玄學五術(山、醫、命、相、卜)則更是分支學派。都屬於易學,而不屬於《周易》本身,《周易》更接近哲學,甚至也可以說《周易》也是易學的一個分支領域。
再次,易學從來用的方法是象數推演,現代科學用的是邏輯推理。推演和推理是有區別的。
最後,不論儒釋道哪一家,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此外又強調後天的修為,強調積善,也都承認「人定勝天」(具體個學說如何理解人定勝天,請參考本人前面的文章)。就連現代人篤信的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將導致某一物種擁有「命運」。
另外,《論語註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有云:「無恆之人,易所不佔」。而與此相對應的《論語》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這句話中的「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的意思就是人若無恆心,連巫醫也做不好。孔子還引用《易》來進一步說明:「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這是《易》第三十二卦:恆卦第三爻爻辭。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恆久的德行,立身行事變化無常,那麼他遲早要自取其辱。所以整段話強調的就是一個「恆」字。
孔子還曾這樣說過:「《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由此看出,孔子在註解《易》的時候,並不看其占卜算卦的那部分,而著重在《易》中求「德義」。所以,「不佔而已矣」說的就是:你有恆德,自然吉;你無恆德,必然凶。修德就能決定人的吉凶,何必還用占卦呢?
也就是《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完整的理解孔子的意思應該是:沒有恆久德行的人,求卦也沒用。總之又回到那句話:《周易》講的是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恆久做到仁義禮正的道德要求,命運自然會好。
那麼問題又來了,「恆德」好理解,做到卻很難,如何甄別?究竟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趨利避凶」改變命運呢?我們已經區分了《周易》和「易學」的區別,接下來應該怎樣運用《周易》呢?
且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十個簸箕的女人命運如何?
※達照法師:佛法是修改命運之法
※哪種命格的命運最好?
※張尚武們的命運為何不斷重複
※撲克牌中隱藏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這是行走世間的最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