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河圖洛書:上古無字天書隱藏了什麼秘密?

河圖洛書是上古的無字天書?河圖洛書是中國上古時期傳下來的神秘圖案。相傳在遠古伏羲氏時代,有一個醜陋怪物游到黃河邊上的孟津,背負一塊刻有古怪圖案的玉版,這個怪物大得嚇人,不但吃了百姓們的稻穀和莊稼,最後竟然開始生吞人類。伏羲聽到此事,帶劍來到河邊要斬除妖怪,妖怪打不過伏羲,跪地求饒,自稱黃河裡的龍馬,並將背上的玉版獻給伏羲。由於玉版是來自黃河的寶貝,伏羲稱這張圖為「河圖」。後來,伏羲還按照「河圖」做出了「八卦」,以推算曆法,預測吉凶。

到了大禹治水時,有一次禹在洛河引水疏通河道,從乾涸河底浮了出一隻可以馱起百人的巨龜,禹認為這是一隻通靈神龜就將它放生了。不久後,大龜騰雲駕霧再次來到洛河,將一塊光芒四射的古老玉版獻給禹,上面同樣有一些神秘文字和圖畫,禹將這塊玉版命名為「洛書」。傳說該書上有大禹完全不認識的65個紅字,後經反覆揣摸,整理出曆法、種植穀物、制定法令等九方面的內容,古人將其整理成傳至今日的科學法典《洪範篇》。

上述這些傳說在《周易》、《尚書》、《論語》中都有記載。其中比較可靠的是《周易》中的繫辭篇。裡面是這樣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宋代朱熹解《周易》時,曾派手下學者蔡元定去四川,用高價在民間收購到華山道士傳出的「河圖」、「洛書」,都是由圈點構成的圖形。另外,在現今洛寧縣長水一帶有「洛出書處」石牌二塊。1987年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玉片和玉龜,據專家考證是距今5000年無文字時代的原始的洛書和八卦圖。

據說「河圖」、「洛書」在古代出現時都有無法識別的文字,後來都慢慢散佚。現在人們經常看到的兩幅圖是朱熹的《易學啟蒙》中的,因為有圖無字又神秘難解,人們把它們叫做「無字天書」。其中「河圖」是用黑白環點示數、排列成圖的。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而「洛圖」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人形容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環居中。」這些神秘的圖案自古以來無人能破譯。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河圖、洛書已經開始與天命、陰陽、占卜等有關了。孔子周遊列國不得意時悲嘆說:「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那時就已經有老子、孔子寫的關於天命的書《河洛讖》各一種。在兩漢時期的算命文獻中,河圖洛書更複雜和神秘了,共有《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37種,《洛書甄曜度》、《洛書靈准聽》等9種。宋時出現的河圖洛書又加進了新的內容,是融天文、人體、陰陽、象數為一體。

關於河圖、洛書的解釋非常多,有人認為它是古人對天象活動的記載。原因是有關河圖的記載最早曾見於《尚書·顧命》篇。

記載周康王即位時,在東邊廂房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後人就認為河圖是測日晷儀與天象圖標,這些實物在當時是觀天察地的儀器,帶有神聖和神秘的性質,因而才可能和代表古代王權威嚴的古玉器陳列在一起。還有根據《魏志》中說的「寶石負圖」是一幅河圖洛書的八卦綜合圖,看上去像羅經盤,磁針居中,外圍著八卦,最外層為二十八宿。

所以河圖是古代測量太陽的晷儀時根據日影而畫出的;而洛書則是張天文圖,用來概括天文的原理。還有人認為西安半坡出土的石板上用錐刺的圓點排成的等邊三角形圖案是它們的原型,但這也還不過是一種設想。

最近,西南電子技術研究所退休高工楊光和兒子楊翔宇發現,「洛書」的核心「十」字與墨西哥發現的「阿茲特克」(Aztec)歷石中心人像的「十」字、金字塔俯視圖中心的「十」字完全吻合。他們提出,「洛書」是外星人遺物,「河圖」則描述了宇宙生物的基因排序規則,而「阿茲特克」歷石則是外星人向地球人的自我介紹。當然這也只是推測之言。

各種關於「河圖」、「洛書」的說法都沒有真正找到依據,河圖究竟是什麼樣的圖案,洛書究竟是什麼樣的書寫符號?它們原型是什麼?古人又是如何按照它們畫出八卦的?這些疑問都有待解答。

這次要講的題目是《河圖洛書的源流》。

一說到河圖、洛書,大家可能就會想到《易經》,眼前就會出現那兩幅由黑、白點構成的數字矩陣,覺得這河圖、洛書是個很奇妙的東西,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或「成見」,並不奇怪。注意一點哈,我說的「成見」不是那種「我對某人有成見」的「成見」,而是對某些問題有個相對固定看法的意思。

「共識」是帶有群體性的,「成見」則是帶有個體性的,因為我們大部分是業餘愛好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可以說是個人的「成見」,當然,這「成見」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共識」。

「成見」這個人人都有,本不是壞事,但是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成見僅僅是成見,它不等於真理!也就是說,成見是會有錯誤的,所以說它是相對固定的,不是絕對的。正確的方法是,當對謀些問題有了成見,在以後的學習中,發現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自己的成見正確,那就繼續堅持;如果有堅實證據證明自己的成見錯誤,那就要進行修正甚至改變,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我們不能堅持謬論!

但是有些人並不是如此,他們的成見一旦形成,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即使是有一萬條證據證明他的成見錯誤,他仍然無視,仍然堅持,甚至不惜胡攪蠻纏,撒潑耍賴,現在橫行業餘學術圈的「民科」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的成見形成,靠兩種方法:

一是先入為主法。他對某事有了疑問,也會去學去問,他碰到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真理,所謂先入為主,以後再有任何答案他統統都不會接受。比如他對熊的顏色有疑問,會去看,去求解。他看到一隻黑熊,好了,在他的腦子裡,熊一律都是黑色,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熊也有白色的,那他絕對不會相信,會找出任何理由來否認,你就是抓一隻北極熊放在他眼前,他也會說那是你用漂白粉把黑熊漂成那樣的,總之不會承認,你再怎麼說也白搭。

二是異想天開法。他對某事有了疑問,不學不問,而是自己關在屋子裡對著天花板發獃,苦思冥想,用自己的腦子尋找答案,異想天開。一旦某天他靈光閃現,想出了一個他自認為合理的「答案」,這就是絕對真理了,此後無論你拿出何種合理、有據的答案來,他都一概不承認。這種人一般把自己當成聖人乃至上帝。

我曾經有一位同事,比我年齡大不少,他在單位自號為「通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經常給人講大道理,解答問題。也經常來找我「請教」、「討論」問題,其實就是來發表他的「高論」,顯示「能耐」的,根本不存在什麼請教、討論的情況。開始我還發表一下意見,後來發現,他說的東西,不管你愛聽不愛聽、同意不同,只是可勁兒地說;而你說的東西,他也是一概不聽、一概無視。

比如有一次他到我們辦公室,我們正在商量單位組織去泰山玩的問題,他又開講了,講泰山,大談泰山文化,他說:「泰山是五嶽中最高的……」

我聽不下去了,說:五嶽中泰山不是最高的吧。應該是華山。

他急了,說:「你怎麼能這麼說?你還是不是山東人?泰山多麼雄偉,文化多麼豐富,歷史多麼悠久……」

我說:我承認泰山雄偉,承認泰山文化豐富,也承認它歷史悠久,但是和它的高度有啥關係?和我是不是山東人有啥關係?你有什麼證據說五嶽中泰山最高?

他說:「我一直認為泰山最高,這個還要啥證據?那你有什麼證據說華山比泰山高?」

我身後的書架上有本《辭海》,我翻出裡面的「泰山」和「華山」的詞條,說:「泰山海拔1524米,華山海拔1997米,華山比泰山高四百多米……」

我把書拿給他看,他竟然一揮手把我的書打落在地,面紅耳赤地大喊:「我不看!書上說得都對嗎?你敢肯定書上沒錯?全信書不如無書!我看你是看書看呆了!你太幼稚了!」

說完揚長而去。我是目瞪口呆。

後來我們去爬泰山了,他竟然還在給大家講:「五嶽中泰山是最高的……」

從那以後,他還來找我「請教」、「討論」問題,我再也不發表意見了,該工作就工作,不工作就喝喝茶、讀讀書、看看報,由他在那裡唾沫橫飛,最多只是出於禮貌「嗯嗯」、「啊啊」、「你說得對……」,應付兩句了事,總不能把同事關係搞僵了吧。

我全信書是「呆」是「幼稚」,你全不信書是什麼?我不是通才,不是聖人,更不是上帝,一點可憐的知識都是看書看來的,既然書全都不可信,我的話就更不可信了,說了你也不聽,那我還說了啥勁兒?

我給大家說這些,絕對不是說大家就是這樣的人,而是要說明一點道理:成見可以有,但是不能囿於成見,更不能死抱錯誤的成見,而要實事求是,看對方說得是不是有理有據。不要因為別人說的與自己的成見不合,就不聽不理,或者乾脆把別人有理有據的東西統統否了,那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

好了,廢話說完,下面正式開講。內容大致有這麼幾節:

第一節 先秦的河圖

第二節 先秦的丹書

第三節 秦漢間洛書的出現

第四節 漢代的河圖洛書概念

第五節 宋代的河圖洛書

第六節 河圖洛書的反對者

這是我剛擬定的一個講課內容,我就按照這個思路講下去,牽扯到的內容很多,可能一次講不完,看時間,能講到哪裡算哪裡。

第一節 先秦的河圖

首先要說的是,秦漢以降,河圖、洛書並稱,幾乎成了慣例,提河圖必定要說到洛書,二者就象孿生兄弟,少了哪一個都不完整。可是,在先秦的文獻中,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少得可憐,關於河圖的有點兒,而關於洛書的,竟然一點都沒有,這個比較奇怪。

先秦關於河圖的明確記載只有四項資料:

1.《尚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2.《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3.《墨子·非攻下》:「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泰顛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

4.《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引《隨巢子》曰:「姬氏之興,河出綠圖。」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就是《尚書·顧命》的那條。過去的注釋一般認為,這裡「越」是發語詞,無義。「重」是多的意思,王國維在《陳寶說》一文里認為「非一玉,故曰重。」五重的玉就是:陳寶、赤刀為一重,大訓、弘璧為一重,琬、琰為一重,大玉、夷玉為一重,天球、河圖為一重,一共五重。不過劉起釪先生在《尚書校釋譯論》里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越玉」乃是越地出產的玉石,「五重」是五雙,「越玉五重」是單獨的一種玉,不包括下面的諸玉。下面所說的,陳寶是一種玉器名,是一種介於玉、石之間的美石,秦人祠陳寶,其實就是一塊石頭;赤刀,是一種硃色的玉刀;大訓,是刻有先王訓誡之辭的玉版;弘璧是大玉璧;琬是圓頂的玉圭,琰是尖頂的玉圭;大玉據說是出自華山的一種玉石;夷玉也是一種美玉,因為出產在東夷之地,故名,也稱為「珣玗琪」;天球是雍州出產的一種天青色的玉;這些都是所謂的玉類。那麼「河圖」呢?大家說說該是啥玩意兒?它和一堆玉器陳列在一起,很明顯的,它是一種玉石。顧頡剛先生在《三皇考》里說「這是他們的寶物,或是他們的古董。其中以玉為最多,球璧琬琰都是玉。『河圖』不知是什麼東西,也許是黃河的圖,也許是在河中找出來的一塊玉石,上面有些圖畫的紋理的。」其實,這個說法早在清代學者胡渭《易圖明辨》里就有了,他說:「據曹魏時,張掖出石圖,有八卦之狀,高堂隆以比東序之世寶,則河圖當為石類。俞玉吾琰云:『天球,玉也;河圖而與天球並列,蓋玉之有文者。』」所以屈萬里在《尚書今注今譯·顧命》里就直接說:「河圖,疑自然成文之玉石,出於黃河者。」劉起釪先生也說「胡渭之文正確地指出河圖為東西序所陳的大寶之一,曹魏時高堂隆即據張掖出土石圖論定東序之河圖亦石類。俞琰則據河圖與玉器天球並列知河圖亦是美玉之有文者。這些都認定河圖即是玉石之寶物,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顧命》里說的「河圖」,就是一種玉石。

再來看第二條,就是《論語·子罕》中孔子的那幾句話。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我看來是要完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說鳳鳥是代表什麼意思吧。先秦對於鳳鳥的功能介紹不多,《山海經》里說丹穴之山上有鳳,「見則天下安寧」,其它就不見了。漢代以後,可就很多了,比如讖緯《論語摘衰聖》里說:「鳳有『六像』、『九苞』,……子欲居九夷從鳳嬉」,宋均註:「鳳遇亂則潛居九夷。」《格物總論》里也說鳳鳥出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安寧。可見「鳳鳥至」就是一種祥瑞,表示天下安寧,如果天下大亂,它就跑到東方的九夷之地藏起來了。所以孔子覺得自己居於亂世,得不到重用,想去居九夷,跟鳳鳥一塊玩兒。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了,「河出圖」應該是和「鳳鳥至」一樣,也是一種祥瑞,孫氏《瑞應圖》的「河圖」條里說:「王者承天道,四通而悉達,無益之術藏,而世無浮言,言吉則河出龍圖。」是說王者秉承天道,恩澤四通八達遍及天下,沒有用的東西都潛藏了,世上沒有虛話假話,人們說的都是好話吉祥話,這樣的情況下黃河裡就會出龍圖。那麼,我們可以明白,孔子說「鳳鳥不至」指的是天下不安寧,是亂世;說「河不出圖」,就是說王道衰微,不利於世,世上邪術橫行,假話虛話滿天飛,仍然是亂世之象。孔子自嘆生在這個亂世,巴望著能天下太平安寧,可是巴望了一輩子,還是不能得到,所以說「吾已矣夫」,意思是我沒戲了。所以說,河圖在孔子時代,也被看做是一種祥瑞之物。

再看第三條、第四條《墨子》和《隨巢子》里的那話,隨巢子是墨家學派的人物,他說「姬氏之興,河出綠圖」,顯然是跟了墨子的話說的,這個沒啥問題。《墨子》說「河出綠圖,地出乘黃」,孫詒讓《閑詁》說「綠」一作「籙」,「綠圖」就是「籙圖」,後來也寫作「錄圖」。本來「籙」、「圖」是有區別的,「籙」是一種用文字書寫符信,後來也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圖」則是圖畫。不過,古人著書往往是圖文並茂的,到漢代還是如此,我們看看馬王堆里出土的那些帛書,後好多都是有圖有文,所以後來把二者連稱為「籙圖」或「圖籙」。《墨子》里這個「河出綠圖」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看看文字就知道了,那是表示周文王伐殷,可以取得天下;「地出乘黃」也是這個意思,「乘黃」本來是一種神馬名,又名「吉光」、「吉良」、「吉斯之乘」、「騰黃」、「飛黃」等,跑得快,現在我們說的「飛黃騰達」,就是從這裡來的。《瑞應圖》里說「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王者德被四方則至」。顯然,這裡的「河出綠圖」、「地出乘黃」也都是一種祥瑞。

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圖」或「書」都是人畫的、寫的,黃河裡不可能出產這東東,我們只能確信,這種「河圖」是一種天然的事物,再配合《顧命》里說法,我們就可以斷言了:先秦時期的「河圖」是黃河裡出產的一種帶有圖案的玉石或似玉的美石,古人把它當成寶器或祥瑞之物。

古人對玉的觀念有時候比較寬泛,一些質地優良堅硬、外表光潤美觀的石頭,也當做玉類,大家看看《說文解字·玉部》里的收的一些字就會知道,比如「瑀」是「石之似玉者」,「琇」是「石之次玉者」,這種美石很多,都從「玉」,可知都可以視為玉類。而巧合的是,黃河裡正是出產一種光潤美麗似玉而又帶圖案花紋的石頭,就是被現在奇石收藏界追捧的「黃河石」。

黃河縈繞曲折,《河圖絳象》里說它每千里一曲,一共有九曲,所以有「九曲黃河」之稱,流程很長,蜿蜒於崇山峻岭之中,水流夾帶的石頭很多,經過天長日久的流動、衝擊、洗刷,使這些石頭汰去沙質,精華獨存,光潔圓潤,如金似玉,色澤絢麗、圖案豐富,成為一種著名的觀賞石。現在的黃河石按照產地分有有青海黃河源石、蘭州黃河石、寧夏黃河石、內蒙黃河石和洛陽黃河石等,按照石頭的外形分有畫面石、景觀石、彩色石、抽象石、文字石等等諸多種類,據說現在好的黃河石價格都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純金真玉的價格都難望其項背。

那麼我們可以理解,先秦之時人們還沒有刻意去搜集收藏黃河石,得到一塊精美的黃河石頭也必是出於偶然,人們驚奇它石質的優良,圖案的古怪精美,就當成玉石一類的寶物收藏起來。因為上面有圖案,有些圖案甚至象文字(「文字石」就是這麼來的),自然可以稱它為「圖」或「籙」;因為是產自黃河,自然就會叫它「河圖」。另外,古人甚為崇拜黃河,對河神祭祀也很隆重,這個看看殷墟卜辭就會知道,裡面祭祀河的卜辭很多,黃河在古人心目中是一條神河,它突然出產一塊帶圖案或貌似文字的石頭,古人就會認為肯定有一定含義,蘊含著神祇的旨意在裡面,是一種預言,所以就把它當成了一種帶有神示的祥瑞之物,由此引申,「河出圖」就被當成了一種太平之世才會出現的瑞兆,同時「籙圖」也成了一種預言書的代名詞。

一直到秦代,「籙圖」還被當成預言,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這樣一段記載:「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上面說了,「錄圖」就是「綠圖」,也就是河圖,有預言性質,這個「錄圖書」,也是預言,秦始皇信了,他認為肯定是胡人將要滅亡秦朝,所以他讓蒙恬帶了三十萬大軍去打北方的匈奴,又修築長城以阻擋這些胡人。可惜他把預言理解錯了,那個「胡」是指二世胡亥,而不是胡人。

正因為河圖是一種帶圖案或文字的石頭,所以當時一些人造預言也喜歡模仿這個。比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天上掉下一塊大隕石,有個喜歡多事兒又缺腦子人的就在那隕石上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字,其實就是想模仿河圖的預言,因為隕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嘛,上面的字可以象河圖一樣代替「天命」。這下子惹了塌天之禍,秦始皇不信這是「天命」而確信是人為,派出公檢法司人員去嚴厲追查居住在隕石四周的老百姓,要查出來這是誰幹的。老百姓知道這禍事不小可,沒有一個人敢承認。趙政同志做事向來乾脆利落,沒人承認是吧?好咧,寧可錯殺一萬也不放過一個,統統殺了!於是這幫子老百姓倒了血霉,被殺了個乾淨。這預言沒能成為「天命」而搞出了一堆人命。

由此我們就可以明白,先秦所謂的河圖,就是產自黃河的一種帶有圖案的石頭,它是一種大自然的產物,並非什麼神秘的東西,但是被當成了寶貝或一種祥瑞之物。

第二節 先秦的丹書

先秦時期沒有「洛書」的說法,但是有一種「丹書」,見於《呂氏春秋·應同》,是這麼說的:「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這裡明白地說了,「丹書」是一種祥瑞,但不是從哪裡「出」的,而是由赤烏這種鳥銜來的。這話是誰說的呢?不是呂不韋說的,而是戰國時代的鄒衍。

鄒衍是戰國時代學術界著名的人物,他本來學的是儒術,可後來卻是因為談論陰陽五行學說出了名。他也是著名的演講家和寫手,尤其喜歡談論天文,非常有名,所以當時的人給他起個外號叫「談天衍」。據說他寫過十幾萬字的書,這在當時可算是著作等身了。他發明了一種學說,叫做「五德終始」,因此還寫了一本書,就叫《終始五德》,這是《七略》里的名字,《史記·封禪書》集解引如淳說叫《五德終始》,在《漢書·藝文志》里叫《鄒子終始》,有五十六篇之多,洋洋洒洒的大部頭著作。很可惜,這書失傳了,部分內容就保存在《呂氏春秋·應同》這一篇里。大概的理論就是:古代的帝王或朝代都屬於金、木、土、水、火五行中的一行,稱為「某德」,如金行就是金德,木行就是木德,等等。而帝王、朝代的更迭,都是根據五行相勝也就是相剋的原理來循環的。他先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就是說某帝王者要興起的時候,上天必定會先降下一些祥瑞預兆,讓老百姓知道這個帝王是屬於哪一行,他對夏、殷、周三代的記述是這樣的: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根據這個說法,夏代是木德,因為上天降了瑞兆是「草木秋冬不殺」,色尚青;夏被殷滅了,就是木被克勝了,五行中克木的是金,殷就該是金德,所以上天降了一種瑞兆是「金刃生於水」,殷就金德了,色尚白,所以滅了木德的夏就合情合理;殷被周滅了,就是金被克勝了,五行中克金的是火,周就該是火德,所以上天降了一種瑞兆是「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赤烏、丹書都是紅色,就是五行中火的顏色,所以它是火德的瑞兆,周人就是火德了,色尚赤,自然周滅殷也是合情合理。鄒衍在後面還作了一番預言,說:「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秦始皇就相信了這個,他取代了周得了天下,就認為自己是水德,《史記·封禪書》里說得明白: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這明白地就是接受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做出的舉動。

大家看看這事兒吧:「五德終始說」固然是鄒衍的編造,是一種用新造的虛擬理論去硬套歷史的做法,可以說是瞎扯淡。但是無論古今還是中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不論是真理還是謬論,只要有人造出來,就有人信!當然也會有人反對,這就看編造者的運氣了。編造的東東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或統治者的心愿,信的人就會多,就會得到流傳,是運氣好;反之就遭到多數人的反對或冷落,會消失,運氣差——合理才能存在,存在就是合理。

鄒衍所處的戰國時代是個亂世,除了周人之外,那些諸侯國從上到下都有變革天命、改朝換代的念頭,所以鄒衍的學說就大行其道。到了秦、漢二代也為統治者所接受,特別是漢代讖緯之學的興起,他們祖述的就是鄒衍的理論,大談「五德終始說」,所以鄒衍的學術繼續被發揚。到了魏晉以後,歷代禁絕圖讖,凡與圖讖學說有關的東東連根兒拔,鄒衍這個老祖宗自然也跟著到了霉,書也和那些圖讖一起失傳了。

那麼我們可以知道三點:一是赤烏銜丹書的說法和其它那些什麼「草木秋冬不殺」、「金刃生於水」之類的都是鄒衍的編造,也是一種祥瑞之物,但沒有什麼事實依據,和河圖有實物為說不能相比;二是秦人既然接受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自然也把他編造的那些祥瑞故事也都承認下來,請看上面引的《封禪書》里的話,那麼「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必定也被當成了真實的歷史加以信任了。三是鄒衍只說丹書是赤烏銜來的,沒有說和洛水發生什麼關係,因此也稱不上什麼「洛書」。

我為什麼要給大家白話了這麼半天「丹書」?因為它和洛書的出現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第三節 秦漢間洛書的出現

上面說了,丹書本來和洛水沒啥關係,不是洛書,但事情總是會發展變化的。我們再看看前面引《墨子·非攻下》的話,就知道文王之時有了三種祥瑞:河出綠圖,地出乘黃,赤烏銜丹書,而「綠圖」和「丹書」可真是巧合的一對兒,怎麼能不讓人產生聯想。其實上面也分析了,「綠」本是「籙」的假借字,不是顏色的「綠」,但古人有時候喜歡望文生義,不管這些,既然有丹書,是紅色的書,「綠圖」何嘗不能理解為綠色的圖?

還有一個問題是,丹書是赤烏銜來的,但是這丹書是赤烏從哪裡銜來的?或者說是誰作的?哪裡出的?要說是赤烏自己寫的,那肯定要挨嘴巴子。古代有「河出圖」之說,那麼「丹書」會不會也是從某條河裡出來的?

巧的很哎,古人知道與河相近的一條大河就是洛水,還有一點是,最早關於丹書的傳說是與周文王興周有關的,而周人興起得了天下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洛水邊上作了一個大邑,就是洛邑,也稱為「成周」,和周人密切相關。於是有人就開竅了,啊呀,綠圖是黃河裡出的,那麼丹書是洛水裡出來的就有可能了,於是,《繫辭》里就寫:「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到了《淮南子·俶真訓》就寫得更具體了:「古者至德之世,……洛出丹書,河出綠圖」,很明顯了,《繫辭》里的「洛出書」也就是《俶真訓》里的「洛出丹書」,也就是「洛書」了。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河圖這東東本來是有實物依據的,是把黃河石神化了的產物;洛書則是受了「河出圖」和「赤烏銜丹書」的啟發創造的。最早說「河出圖、洛出書」的,就是《繫辭》。《繫辭》是一篇《易傳》,《易傳》的產生時代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到西漢初期,前後不過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洛出書」的說法應該是肇始於秦代而昌盛於漢代。到了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易傳》和《周易》一起被列為儒家經典,舉世信奉,於是乎「河出圖、洛出書」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更有驚人之舉是,《論語》里孔子的原話是「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因為有了洛書的出現,漢代的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的時候,孔子的話就變成了「河不出圖,雒(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把「鳳鳥不至」一句給砍掉,換成了「雒不出書」,大約是司馬遷覺得「鳳鳥」約等於「赤烏」,而赤烏是銜來丹書的神鳥,丹書是洛水裡出的,那麼「鳳鳥不至」也就是相當於「雒不出書」,說明那時候「河出圖、洛出書」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連太史公也不能不趕時髦、隨大流了。

當然了,洛河裡也出產美石,現在奇石收藏界稱之為「洛河石」,情況和黃河石差不多,也有不同的色彩、圖案,石質也很優良,近似玉類,宋代的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里就明白地說:「洛河出

美石,其中時有滑凈光瑩類玉者」。不過,從古書的記載來看,「洛書」的產生與此無關,上面都已經辨析過了。

第四節 漢代的河圖、洛書概念

到了漢代,不用說,河圖、洛書的名目已經有了,而且都知道它們是一種能預言吉凶的寶物,但到底這兩種神奇的寶貝是什麼東西?人們還在不斷地「探討」,在「探討」兩個字上加引號,是因為這個「探討」其實約略等於想像+編造,漢代人開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河圖、洛書編造故事,所以漢代的典籍中,關於河圖、洛書的說法就變得非常豐富。

上面說過,最早說「河出圖、洛出書」的是《繫辭》,它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已經引用了,為了讓大家看明白,這裡再引用一遍,見於《繫辭上》的第十一章: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大家看明白了哈,這是一串語氣連貫的排比句,大意是說,天生了神奇之物,聖人要效法它;天地的變化規律,聖人要學習順應它;上天降下了預示吉凶的兆象,聖人要模仿它;黃河裡出了圖,洛水裡出了書,聖人也要取法它。為什麼聖人要學習模仿這些東西?因為《繫辭》上面說了,「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聖人要「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所以要不斷地學習模仿各種事物,不斷地發明創造各種物品,以給天下人造福牟利,河圖、洛書只是聖人效法的諸多東西之一,卻沒說與畫八卦或作易有啥關係。

《繫辭》說畫八卦的一章,是在下篇的第二章,這麼說的: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也請大家看明白,這裡面說了伏羲畫八卦的過程,比較詳細了,但是顛來倒去也找不到與河圖、洛書有啥關係。也就是說,《繫辭》的作者雖然說了「河出圖、洛出書」的話,但是在他觀念里還沒開竅,還沒有想到把河圖、洛書和創製八卦聯繫起來,只是把河圖、洛書當成聖人為了「備物致用,立成器」而取象的諸多事物中的一種。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低估了古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裡有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是:說「河出圖、洛出書」的是《繫辭》,它是《易傳》,漢代和《周易》一起被稱為《易經》,是儒家尊奉的經典之一。既然它出現在《易經》里,你說它和易學無關?誰信?於是儒生們有就有了一種責任感:就是的確和易學無關,那也得把它解釋成和易學有關,而這玩意兒恰巧是漢代人的專長。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創造思路不同,於是會出現不同的看法。

直到漢代人作讖緯之書《易緯乾鑿度》的時候,說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羲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這還是基本模仿《繫辭》,不過把內容推演了一下,裡面也沒說伏羲得什麼河圖、洛書造八卦的事兒。

到了《禮緯含文嘉》里,就有了這得圖書的說法,它說:「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羲則而象之,乃作八卦」,這就是把伏羲畫卦和河圖、洛書緊密地聯繫起來了。

事情還沒完,鄭玄注《繫辭》時引《春秋緯》說:「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這又是更進一層的演繹。

漢代認為黃河是上通天漢的,《河圖括地象》里說「河之精上為天漢」,所以說它「通乾」,乾象為天嘛。「天苞」的「苞」通「包」,本來是包含的意思,這裡用為一種包含玄機預言的符籙,「天苞」就是上天的符籙;洛水只在地上流,坤為地,「地符」就是大地的符籙,意思差不多,都是包含玄機預言的神書。

河裡出來的是龍,洛里出來的是龜,這大約是根據卦象說的。龍也有的說是龍馬,乾象為龍、為馬;易象里沒有坤為龜的說法,《洛書》里說它是「上隆法天,下平象地」,古人占卜主要用腹甲,所以用它象徵地,坤為地,就用龜代表。河圖為天苞,乾為天,為陽,《周易》中陽爻稱「九」,所以《河圖》就說有九篇;洛書為地符,坤為地,為陰,《周易》中陰爻稱「六」,所以說《洛書》有六篇。這個不用多說了,意思很明確:河圖、洛書都與易學或八卦有關,他們的概念就是伏羲根據河圖、洛書創製了八卦。

但是,漢代還有一種影響巨大的不同聲音,就是認為河圖是八卦,而洛書是九疇,就是《尚書·洪笵》中所說的「九疇」。

《尚書·洪笵》里,記載了箕子的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這段話有點難懂,翻譯一下是:

箕子對武王說:我聽說很早的時候,鯀用土去堵塞洪水,把五行搞亂了,上帝很憤怒,不肯把「洪笵九疇」傳授給他。常理遭到了敗壞,鯀就被流放而死了。禹繼起振興大業,上帝就把「洪笵九疇」傳授給他,常理被施行得井然有序。

這裡面的「洪笵九疇」是什麼?根據過去的註解,「洪」是大的意思,「笵」是法的意思,「疇」是篇章的意思,「洪範九疇」就是「大法九章」,是天地間最重要的準則,誰都不可違背的,禹的爸爸鯀就是因為沒有得到它連小命兒都丟了,這是多麼重要的東東啊。至於它的內容呢,據劉歆說就是「初一曰五行」以下的六十五字,這是《洛書》的本文。因為關係到下面要講的內容,這裡先抄在下面: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請大家看明白,這裡一共是九條,這個和後來的洛書就有關係了。

於是有人就靈光閃現,把洛書和洪範九疇聯繫起來。《漢書·五行志》上說:

「劉歆以為,虙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劉歆首倡了一個說法,就是把河圖給了伏羲,成為八卦的源頭;把洛書給了大禹,成為洪範九疇的源頭。

劉歆是經學大家,他這個說法一出,驚天動地,學者們紛紛響應,只說伏羲得河圖作八卦了,孔穎達說:「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伏羲氏得河圖而作易。」可見漢代好多學者認為伏羲只是本著河圖作易,洛書則是洪範九疇了。比如孔安國的話是這樣的:

「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河圖則八卦也,洛書則九疇也。」

劉歆這麼一唱,學者們這麼一和,於是河圖=八卦,是伏羲得的;洛書=九疇,是大禹得的,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推薦閱讀:

轉道家陰符派博客 符咒的秘密:雷法之雷霆箭法
地理知識 | 茶色的秘密
幻覺圖~你能看出多少驚人秘密 (六)
猜透12星座的秘密心事

TAG:秘密 | 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