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6課 耶穌與人一起生活

7月30日-8月5日

安息日下午

閱讀本周學課經文:太1:22-23;約1:14;路15:3-24;太9:10-13;詩51:17;約壹2:16;腓2:13-15。

存心節:「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祂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

  每一個月在地方教會中,有一位執事都會駕駛一輛客貨車,帶青年人去一所養老院主持崇拜聚會。在第一周,當那些青年人主持聚會的時候,有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在聚會中一直抓住執事的手。這種情況,一個月接著一個月的過去都是這樣。後來有一次,當那組青年人來到,不見那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在那裡。職員對他們說,那位老人的生命,可能活不過今天的晚上。那位執事進入那位老人的房裡,見到他躺在那裡,很明顯的是不省人事。那位執事握著老人的手祈禱,求上帝拯救他,使他得到永生。那一位看似不省人事的老人緊緊地抓著執事的手,執事知道上帝垂聽了他的祈禱。他眼中充滿淚水,蹣跚地走出房外,偶然碰見一位女士,那位女士對他說:「我是他的女兒,他一直等著你來。我父親說:『耶穌每一個月都來,祂會握著我的手。我希望在去世之前可以有機會再一次握著耶穌的手。』」──改編自〈一個最小的〉錄影帶中的故事,老式電影製作公司,2004年出版,蒙准許使用。

  基督教乃是要使信徒變成「耶穌」的樣式在一些人面前出現。在以後的數次學課中,將要集中研究耶穌在各方面的傳道服務方法,及祂的教會怎樣活出祂的傳道服務工作。

*研究本周學課,為8月6日安息日作準備。

星期日 7月31日 只有基督的方法

  懷愛倫在一段經常引用的文章中,概述了耶穌所作的事,就是祂出去接觸人群,並且領他們得著救恩(參閱太9:35-36)。

  「只有基督的方法,能真正地感動人。救主與人同生活,作為人群謀利益的人。祂向人表同情,供給他們的需要,以此博得他們的信任,然後再吩咐他們『來跟我』。」──懷愛倫著,《健康之源》第124頁,1999年版。

  讓我們來分析這一段話。

  1.耶穌與人同居、同處,祂是一個為人群謀利益的人(祂開放祂的社交人際網路)。

  2.耶穌向人表同情(祂與人有感情上的接觸)。

  3.耶穌供給他們的需要(這亦是在感情上的接觸)。

  4.當祂將以上第一、二、三項結合起來的時候,祂就博得他們的信任。

  5.「然後祂吩咐他們『來跟我』」(作門徒)。

  我們在這裡所見到的,乃福音的整個模式。這一傳道法要指引我們更完備地去傳揚福音。耶穌不會把在社交上的各個層面(第1至4項),與發出邀請呼召人跟從祂(第5項)分開,而我們也不要把這兩者分開。將它們全部合起來運作,才會「真正地感動人」。本課將會集中研究耶穌的第1項。第7至11課將會集中研究其他各項。

  關於上帝的兒子與我們一起相處生活,在下列的章節中有什麼話說呢?太1:22-23;約1: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罪的緣故,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嚴重的傷害和損失。不過每一樣在世上因為犯罪而出了差錯的事情,卻借著耶穌完備的道成肉身所作的傳道服務工作,使上帝與人和好而解決。祂與人一起生活,並為全人類謀利益,甚至為那些文化中被認為是「最壞的人」作出服務。

  我們細心地想一想這令人驚嘆的真理,它指出那創造萬物的一位(約1:3),耶穌親自取了人類的肉身成為人,並且以人的身分與墮落的人類一起生活,及為他們服務;這就是祂在世上的工作。這一充滿希望的奇妙真理怎樣激勵我們,又怎樣引領我們去與別人一起生活並為他們服務呢?

星期一 8月1日 失落及尋見

  在〈路加福音〉第15章耶穌說了三個比喻,直接回應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對耶穌的指控,因他們說祂「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

  請讀以下的經文,並要注意耶穌回答這些指控,祂話語中的精意。

  路1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15:8-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15:11-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個比喻開始的時候都是說到失落一些東西,但都以歡喜結束,它表達出上帝對我們的愛心,及祂非常關心我們的得救。

  有一位牧師跟進預言之聲的慕道友名單作後繼的工作,他去探訪他們,他發現有一家人,除了一位之外,全家人都有興趣查考《聖經》。母親、父親和較年幼的妹妹都接受基督,並且熱切地接待牧師,定期地到他們家裡探訪。那位較年長的兒子抗拒基督教並且不想與基督教有任何接觸。每一次當牧師在傍晚的時候去探訪他們,那位青年人就會離開他們所在的房間,不會參加他們的查經課程。經過六個星期美好有成效的查經之後,那位年輕的牧師鼓勵那三位與他一起查經的朋友考慮受洗。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個人的理由,解釋為什麼還需要再等幾個月才可作出決定。

  出乎意料之外,竟然那位年輕人走進他們查經的飯廳,他宣稱只要牧師認為他已經預備好了的話,他願意儘快受洗。原來他在自己的房間內,手裡拿著一本在他們第一次查經之後,他到舊書店買回來的《聖經》,悄悄地跟著他們一起查經;此後,他那堅強的信念繼續增長,使他感到需要公開地在眾人面前承認他的信仰。兩個星期之後,這位青年人受洗了;一個月之後,全家其餘的人也同樣作出決定。以我們在《聖經》中所看到的比喻來說,我們可以想像到,這一家人所作出的決定,在天上也要為此而歡喜快樂。

  耶穌蓄意讓自己去接觸以下的人:撒馬利亞井旁的婦人;羅馬的百夫長;「有罪的」女子,用她全年工作所賺取的薪金買了一瓶哪噠香膏,抺在祂的腳上;還有無數沒有記載下來的人,他們自認為自己在聖潔的主面前是「不配」的。

  你有沒有曾經避開向一個可能不適宜加入你教會的人作見證呢?你和你的教會要怎麼行才會有善意去接納那些「罪人」呢?

星期二 8月2日 與罪人吃飯

  讀太9:10-13。我們每個人,從耶穌對於那些挑剔祂之人的回答中,可得什麼極其重要的信息呢?請看何6: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斜倚靠在餐桌旁,正與那些被這個社會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交誼和吃飯。在你的社會中,認為哪一類人是屬於「不受歡迎的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被法利賽人質疑,祂是否適宜與那些被人厭惡的人在一起的問題所打擾,耶穌向他們發出挑戰,要他們明了憐恤與祭祀這二者的意義。「『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3)那些宗教領袖,還得讓耶穌告訴他們且去揣摩他們自己信仰上,其中一項最為重要的真理。這是多麼可悲呀!

  在這裡,我們再度看見這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舊約的時代,就是在民眾的思想中,認為宗教方面的儀式和禮節,比他們怎樣去對待別人的這一問題更為重要。很有趣的乃是,耶穌竟在這裡引述了《舊約》的經文(何6:6)以指出這一要點。

  「在馬太的宴席上,遭到基督責備的法利賽人所犯的錯誤,如今有千萬人正在重犯。他們寧願拒絕從光明之父來的真理,而不願放棄一點私意或成見。他們靠賴自己和自己的聰明,而不感覺靈性上有缺乏。……

  以自稱為義的精神為動機的禁食禱告,是上帝所憎惡的。」──懷愛倫著,《歷代願望》〈上冊〉,第274頁,2006年版。

  我們很容易使用我們自己所偏愛的事物作為標準,去論斷別人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學習,以謙卑的態度,把自我放下,讓聖靈將憐憫轉變為實際的信仰行為。

  詩51:17向我們每個人說了什麼呢?在知道我們是有罪的情形下,為何可讓我們更明白這節經文的意思呢?

星期三 8月3日 明智地相處在一起

  有一位講者問一群人,他們每個人有多少位「非復臨信徒」的朋友。在房間後面有一個人站起來洋洋得意地宣稱:「我可以引以為榮地說,我完全沒有!」那一個人所說的話可能很好,但是他的話卻道出他在世上是屬於哪一種光。

  正如我們在太5:13已知的,它說我們是世上的鹽,而這種鹽是會失了它的味。有一位商人在西頓儲存了許多鹽,是堆放在那些安置於光滑地面的棚架上,由於那些鹽直接與地面有接觸,以致失了味。這些鹽沒有了味便被棄置於外面用來鋪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與世界相處在一起的時候,需要留意:我們是否會讓世界奪去我們那獨一無二的味呢?我們的價值觀是否與世界無異呢?

  從以下的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怎樣的教訓不要與世界融合在一起呢?創13:5-13;19:12-26;民25:1-3;請同時參閱約2: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聖經》上的事例說明與眾人相處在一起,需要小心注意;因為他們是依據記載在約壹2:16的價值而生活。若我們認為不用留意,或者認同屬世墮落的原則,那是沒有危險的,這乃是自欺。同時,若我們隱瞞了自己的身分,是怕受到他們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響;這樣,我們對於別人又有何益處呢?

  請注意這些明哲而又不偏不倚的建議:「而今,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要拒絕與不悔改的結交,不謀求與他們有任何交通嗎?不是,他們要與這些人同在,雖在世界而不屬於世界;但不要與他們的作風有分,不要受他們的印記,不要敞開心門接受他們的風俗和習慣。他們(基督徒)結交的目的是為了吸引他人歸向基督。」──懷愛倫著,《信息選粹》第3卷,原文第231頁。

  你有多少位非復臨信徒的朋友呢?你們的關係是屬於什麼性質呢?誰的影響力會比較大,是你去影響他們,或是他們影響了你呢?

星期四 8月4日 處身於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

  毫無疑問,世人所需要的正是我們在基督里所領受的。我們什麼都沒有,可使我們處於這麼重要的位置。倒是因為我們從基督所領受的才使我們要去接觸別人。正因為我們蒙賜與許多恩典,因此遂呼召我們要去接觸那些有缺乏的人。「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太10:8)

  讀腓2:13-15。在這裡告訴我們什麼,當怎樣配合我們所得的呼召去接觸別人,又不會使我們自己被絆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要使我們免受世界的影響,我們都會很小心;這樣,我們便永遠不會去接觸世人。如此,我們便會停留在自己那個屬靈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安舒領域,然後就會變成屬靈上內向的人。這種內向的情況,可能會轉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宗教。例如:許多時候,地方教會是否會用較多的精神和力量,為了敬拜方式或要道而爭辯,卻比較少去探訪那將亡的世人呢?

  羅伯特?凌廸金,他寫了一本書「給與窮人的自主權」,他在這一本書第21-30頁,描述了有三種類型的教會。⑴在城市(社區)內的教會。這種教會幾乎不去接觸社區。這種教會主要強調的是為會友的需要而服務。⑵進入城市(社區)的教會。這種教會知道必須參與在社區內的傳道服務工作。它猜測社區的需要,但是沒有去到它要服務的社區中提出諮詢。之後,就在社區中開辦節目。它的服務由於沒有配合當地社區實際上的需要,以致不被接納和認同,就會產生風險。⑶與城市(社區)在一起的教會。這種教會作出人口統計數據分析的結果,以便了解它要服務的對象的實際情況。

  教友們與社區中的領袖和居民一起相處,詢問他們真正的需要。它們對社區所作出的服務,較切合他們實際上的需要,也易於被接受;那完全是因為當地社區已經提供意見,並且信任當中的服務過程。這種教會所參與的社區是經過努力挑選而作出決定的,是他們所期望要為之服務與工作的社區;他們與社區成為夥伴,朝著共同要實現的目標邁進。這樣的教會便融入社區的組織和機構,同時有需要的時候,可能會幫助社區增加他們所缺少的服務。作為夥伴乃是一種共同擁有主權及互相支持的關係,以滿足實際上的需要。

星期五 8月5日

進修資料:讀懷愛倫著,《健康之源》,第1章〈我們的模範〉,1999年版;懷愛倫著,《歷代願望》〈上冊〉,第28章〈利未馬太〉,2006年版。

  教會的使命是要到世界去,不是只顧及教會本身。教會的組成是為別人服務。有一所基督教團體的教會,在車道的盡處有一個標誌牌,就是豎立在車道進入公路之前的地方,這一條公路是在教堂前面,可到當地的社區。那個標誌牌上寫著:「僕人的通道」。這是否說出教會的真正意義,不是嗎?

  「一個人若不願意撥出時間與失喪的人相處,便難以與他接近。」耶穌就是一位偉大而又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而懷愛倫表明這也是今天上帝的教會應有的情況。教會中的會友乃是鹽,必須要滲入社區內。

  「在這裡並沒有叫人蟄居於曠野,向野兔傳福音。在這裡有一項艱巨的邀請,由主的先知所發出,要人像耶穌一樣與那些無人喜歡的人、不受歡迎的人、貧窮的人,並失落的人相處在一起。耶穌乃是與罪人作朋友。祂參加他們的聚會──到他們所在的地方去會見他們。耶穌從來沒有在信仰上有所妥協,但是祂喜歡到罪人所在的地方去見他們。在耶穌四周感到最舒暢的人就是罪人;而感到最不舒服的,乃是那些所謂的聖徒。不過,耶穌並不理會這些事,因為祂選擇要處理最重要的事情。祂來是要拯救罪人。這乃是祂的使命,而這也應當是我們的使命;我們這樣作,可能會令有一些聖徒感到不高興……

  有一段很長的日子復臨信徒孤立自己,躲在安全的保護區,並與同信仰的人聚居在一起,他們的觀念好像認為這個世上沒有其他人存在。這一段時期已結束了。我們不可能,亦不應該再過背道的生活。作為個人和教會,現在是要進到社區的時候了。」──羅素?柏烈著,《怎樣建立復臨教會》原文第50頁,2009年版。

討論問題:

  1.請討論以上所表達的意見,提到我們孤立自己,就是「背道」。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否言重,還是中肯之言呢?如果是這樣,有什麼《聖經》方面的正當理由來支持你的答案呢?

  2.即使我們需要與人相處,以便於推動傳道,無論是教會的支持或向教會負責,為什麼不要忽視教會大家庭這一重要因素呢?在我們尋找機會去為世界作出服務的時候,作為一個教會團體,我們怎樣互相幫助,以免會被牽引陷入世界中呢?

  3.請討論這一想法,教會使用較多的精神和力量去爭論內部的問題,而少用精神和力量去推動對外的佈道工作。我們怎樣避免出現這種會令人死亡的陷阱呢?

推薦閱讀:

從一個地方輾轉到???一個地方
如何保持一顆好奇心和童心?對生活多些本真的感悟
「對所有人都溫柔的人其實最為冷酷」,怎麼反駁這句話?
目前國內收入水平不高但消費水平偏高的城市有哪些?
奈克瑟斯奧特曼為什麼能變身?

TAG:生活 | 耶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