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jpg

1、要有被別人利用的價值,才會走向成功。
2、要學會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堅持,最大的障礙是耐心。
3、合理計劃不如養成馬上行動的習慣。

這是一本新東方老師,寫給學生的成功學的書。槽點很多,有用的地方也不少,就好像大家對大課堂里上課的那種愛恨矛盾心理一樣。

我的評分:3星半

分數或許還應該更低,但是很有必要讀一讀。速讀。

作者李笑來,諮詢講師里網紅的節奏。他的付費課程,未來我也許會去嘗試一下。但是,我對他的邏輯嚴密性、說教、心態,略微不滿...存疑...參見知乎。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本書是有價值的,以及還要是靠自己去繼續讀書、思考、行動。

我的摘抄:

人類能將自己的思考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被稱作「元認知能力」。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滿意程度和其年齡分布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

一方面是自己的無限慾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種非常不現實又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

為了進步,我們必須忍受一定的未知

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後繼續前行。注意,一定要把它們記下來。

與外界的無謂比較,讓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目標,動輒被自己的理想綁架。

心懷「夢想」的時間越長,它的沉沒成本就越高。

不少的人一點一點被他們珍愛的「夢想」毀掉。

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

他們很少對現狀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秀使他們難以覺得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註於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身處良性循環之中,當然,他們也因此每時每刻都在進步。

我們必須處理未知,而從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這個過程無法逾越。

想要出類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小時。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是現實。無論何人,無論何事。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夢。

如果一個人經常嘲弄他人,那隻能說明他自己不怎麼樣;否則,他會像那些極少數已經做對、做好的人一樣,給予別人真誠的鼓勵而非嘲弄。

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

養成精細拆分任務的習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了

每天製作時間預算

我們不是計劃著失敗,而是失敗地計劃 (People don』t plan to fail, they fail to plan)。」

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

目標現實可行的方法比較簡單: 已經有人做到了。 我與那個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要想加快執行重複性任務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複性任務時先將其做完一次,然後馬上總結、整理,搞清流程,再靠進一步的實踐把它變成「閉著眼睛也能做好」的事。這是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的根本手段。

我並不能克服恐懼,而是僅僅做到了習慣恐懼。然而,就算是這種退而求其次的「習慣恐懼」,都需要努力和掙扎。

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任務,都應該對其認真審視,同時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並要想辦法回答清楚:「怎樣才算『做好』?」如果能把任務拆分成若干個子任務,那麼確定「做好」的標準可能更容易一些,因為每個子任務的驗收標準可能已經自然存在,起碼有這麼一條:「如果這個做不好,那麼下一個就沒法開始……」

選擇痴迷於學習的人,正是基於這樣的體會:每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能(是否足夠精通或者是否比別人強實際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覺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改變了一切,生活因它而變,卻無法還原。我們再也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置之不理,它瞬間就能根深蒂固,無法剷除。

千萬不要拒絕學習。

對「體驗」、「試錯」和「觀察」進行補充的,就是「閱讀」。

「反芻」能力是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反芻」能力是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邏輯錯誤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兩個——概念不清和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出於恐懼的決策幾乎總是事與願違。

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錢鍾書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每個人都需要清楚地認識「道理」和「感悟」之間的巨大差異。

一個人的強與弱,實際上就相當於他的勇氣減去他的恐懼之後的分值

有些「思維訓練」其實只是需要更改語言習慣。

……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當腦子裡閃出類似「要是……就好了!」的念頭時, 要馬上提醒自己「停!這個念頭最耽誤事了!」

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善於控制自己、隨性發出質疑,是最妨礙有效傾聽的行為和心理。

「過早質疑」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它會讓聽者不由自主地進入排斥狀態。

適度控制自己的反感情緒對獲取信息也會有極大的正面作用——既然坐在那裡,「聽而不聞」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

一定要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

瓦茨拉夫·哈維爾先生制定的《對話守則》: 1.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鬥爭。 2.不做人身攻擊。 3.保持主題。 4.辯論時要用證據。 5.不要堅持錯誤不改。 6.要分清對話與只准自己講話的區別。 7.對話要有記錄。 8.盡量理解對方。

他們誤以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們是隸屬於那些想法的。

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識中找到可以用來類比的信息。

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應該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也還沒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

鍾道隆

明白自己所面臨的痛苦其實並沒有自己感受到的那麼強烈

一旦我們能學會在痛苦出現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會幾近自動消失,而且在它被我們重新注意之前絕不會回來。

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功能,這對整個人類順利繁衍具有重大意義。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和幸福也同樣很多

想清楚後,標記並優先實施那些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行動方案。

所謂幸運就是當你準備好了的時候機會來了

當一個人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對他來講,不存在任何機會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克服自卑只需要「盡量漠視自己的優點」就好了。

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正面回應,用簡單的3個字「很好啊」來表示鼓勵

願上帝賜予我從容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並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間的區別。

千萬不要跟怕麻煩的人在一起

(After 40 every man gets the face he deserves.)」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TAG:朋友 | 時間 | 《把時間當作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