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教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經驗整理

汪雙雙1,楊曉軍2(指導:鄧鐵濤3,劉小斌3)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廣東廣州510405;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廣東廣州510405;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摘要:整理和分析了鄧鐵濤教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經驗。鄧鐵濤教授認為,ALS的基本病機是以脾腎虧虛為本,虛風內動、痰瘀阻絡為標;在辨證過程中重視面部望診,尤重準頭(鼻尖);治療上以健脾益腎為主,熄風化痰、祛瘀通絡為輔,善用蟲類葯熄風解痙,藤類葯通絡舒筋,中藥口服的同時配合捏脊法與艾灸法,培補和調節督脈經氣。鄧鐵濤教授治療ALs辨證用藥的經驗可為臨床醫師臨證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藥療法;脾腎虧虛;督脈;鄧鐵濤

中圖分類號:R746.4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7-3213(2010)03-0310-03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運動神經元退化性疾病,是運動神經元病的常見類型,占運動神經元病的80%(1),年發病率在10萬分之4至10萬分之6(2)。臨床特徵為隱性起病,慢性進行性發展,主要表現為肌無力、肌萎縮、肌束顫動和錐體束病理征陽性,一般無認知、智能和感覺障礙,屬難治病症。鄧鐵濤教授(簡稱鄧老)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現將其辨治ALS的經驗整理如下,與同道共享。

l脾腎虧虛為本,虛風內動、痰瘀阻絡為標由於脊髓側索退行性變,脊髓萎縮變小,前角細胞及延腦橋細胞神經運動核變性破壞,肌肉顯示失神經支配性萎縮,以手足痿弱無力為其主要表現,屬中醫痿證範疇。《素問·痿論》中提出五痿之分,其病機為內臟精血損傷。鄧老根據ALS首發癥狀為漸進性手足痿弱無力,結合中醫學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稟賦不足等理論,認為其基本病機是以脾腎虧虛為本,虛風內動、痰瘀阻絡為標。

《素問·太陰陽明論》日:「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居中,運轉上下,統陽明脈,脾胃虛則陽明虛,不能奉養先天腎精,亦不能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故發為痿證。然而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藉助腎中元陽的推動,故有「脾陽根於腎陽」之說。腎氣旺,助脾健運,脾胃納化有權,四肢肌肉不斷得到氣血精津的充養,則健壯有力。若腎氣虧虛,無力助脾健運,脾胃納化失職,氣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養而痿弱無力。脾腎虧虛,納化失職,精血化生乏源,腎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見情志抑鬱,化火傷陰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養,肝陽亢逆而致虛風內動,患者可出現肌束顫動,肢體關節僵硬,肌肉痙攣,腱反射亢進和錐體束病理征陽性等,此時虛風內動之徵是標,其根本原因在於脾腎虧虛。此臨床表現類似中醫的「肌肉咽動」,緣於「肝主筋」、「風性主動」,這是ALS又一特有且與一般痿證的不同之處。這些癥狀和體征越明顯,表明病情進展越快。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反為痰濁,肝風夾痰走竄經脈,痹阻經脈竅道,則可出現舌謇不能言、吞咽不利、喉間痰鳴等。脾虛日久,氣血化生乏源,胸中宗氣日漸虧虛,無力司呼吸和行氣血,從而呼吸和行血功能減退,瘀血內停,痹阻經脈,可見氣短、少氣和舌質紫暗等,終至呼吸肌麻痹而亡。可見,脾腎虧虛是ALS的基本病機,貫穿病程始終;虛風內動、痰瘀阻絡是病變不同階段所派生的標象。

2重視面部望診,尤重準頭

望診具有悠久的歷史,《內經》中就有望色診病的詳細記載,如《素問·五臟生成》中描述了五臟常色、死色的具體表現,用於指導判斷疾病的預後和轉歸。清代汪宏根據《靈樞·五色》著《望診遵經》,書中提出「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天,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其上下,以知病處」。而望面色又是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中醫認為:「色為氣血所榮,面為氣之所湊,氣血變幻,色即應之,色之最貴莫顯於面,故望診首察色,察色必重於面也」。

關於顏面的臟腑分部法有兩種。一種是《靈樞·五色》中記載的「庭候首面,闕上候咽喉,闕中(印堂)候肺,闕下(下極、下根)候心,下極之下(年壽)候肝,肝部左右候膽,肝下(鼻端、準頭、面王)候脾,方上(即鼻翼)候胃」;另一種是《素問·刺熱篇》中記載的「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額候心,鼻候脾,頦候腎」。鄧老認為當臟腑有病時,可在面部對應的區域出現色澤的改變,觀察面部不同區域的色澤變化,有助於判斷病變的具體臟腑定位。鄧老認為,準頭(鼻尖),居面之中央,足太陰脾位居中焦,主開合,為陰陽樞紐,故準頭應脾。望準頭色澤變化對肌肉病的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健康人鼻色紅黃隱隱,明潤光澤,提示脾胃精氣充足。脾胃的生理活動特點是陽升陰降,若色澤過於鮮紅則為上升疾患,若色變晦暗,為滯、為痛、為向下。若鼻準胖白,並伴濕滯黃,往往表明脾氣為濕所困,失卻上升功能;鼻準色白屬脾寒;鼻準乾燥則出現便秘;鼻頭色淡紅,有光澤,疾病向愈;病情進一步好轉的話,鼻頭應現黃色,恰合紅黃隱隱之意。

鄧老還認為,疾病的變化十分複雜,所以,面部臟腑分部的望診不能過於機械,一定要結合患者的不同病情靈活運用,並將面部色診、分部色診和其他四診資料綜合分析判斷。

3辨證論治

對於ALS的治療,鄧老主張以健脾益腎為主,熄風、化痰、祛瘀隨症配用。基於這一原則,鄧老在治療本病不主張分型過細,而是以補益脾腎統治其本,隨症加減,權衡其標。臨證治療中常用黃芪、五爪龍、白朮、茯苓等健脾益氣,補骨脂、肉蓯蓉、熟地黃、巴戟天等補腎益髓,陳皮理氣消滯,選用蟲葯如全蠍、僵蠶、地龍、土鱉蟲祛風通絡。主方:黃芪30~180g,五爪龍30~100g,白朮15g,茯苓15g,熟地黃20g,巴戟天15g,肉蓯蓉15g,陳皮5g,升麻10g,柴胡10g,僵蠶10g,水蛭10g。水煎服,每天l劑。加減:伴納差、腹脹、便溏等脾氣虛明顯者,去熟地黃加砂仁(後下)6g,雞內金12g,炒白扁豆15g;伴便干者,白朮加至30g,肉蓯蓉加至20g;伴肢冷、尿清、腰酸痛、舌淡嫩、脈沉細無力等腎陽虛癥狀者,加用鹿角霜(先煎)30g,狗脊20g;伴肌束顫動、肢體關節僵硬等肝風癥狀者,加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g,制龜板(先煎)15~30g,蜈蚣1~2條;伴吞咽不利、嗆水、舌謇、言語不利等風痰上擾、痹阻經脈竅道者,加法半夏、僵蠶、石菖蒲各10g,遠志6~12g;伴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迂曲紫暗、四肢固定疼痛性痙攣等瘀血痹阻經脈者,加赤芍15g,桃仁10g;口乾、舌苔花剝者,加石斛10g以養胃陰;舌苔白厚或白濁,加茯苓15g、薏苡仁20g以化濕;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絡各10g以化痰;咽痛者,加千層紙、桔梗、玄參各10g以利咽止痛;夜寐多夢,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各30g以養心寧神;血壓偏高者,加用桑寄生、草決明各30g,杜仲12g,同時升麻和柴胡適當減量;吞咽困難者,以枳殼易陳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調氣機。

鄧老認為,本病是一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屬於中醫虛損的範疇,故其修復也非旦夕可功,必須堅持治療,才有可能完全治癒。同時,該病患者體質虛弱,衛外功能低下,極易感受外邪。按照急則治標的原則,此時一般應先治外感疾病,再治本病。

鄧老根據張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論,對於此類感冒患者,既不用荊防銀翹之類,也不用參蘇飲類方。因為荊防類祛邪而不扶正,參蘇飲雖扶正解表,但重在益肺衛之虛,祛胸中之痰。此類患者是脾虛受邪,根據「培土生金」的原則,仍守補益脾胃之方(劑量減至平常用量的1/3),另加旆薟草、桑葉、扁豆花之屬,以健脾益氣,祛風解表,一般1~3劑葯即可告愈。

4推拿艾灸

ALS的基本病變在脊髓側索、延腦、橋腦,正是督脈經循行分布的部位,其臨床表現也與督脈經病變相似。鄧老查房時注重觸摸患者脊柱,常可發現該類患者有脊柱骨的歪斜變形,因此,鄧老認為ALS與督脈經病變密切相關,臨證常配伍鹿角霜、紫河車、狗脊、淫羊藿等溫通督脈經氣,還常配合捏脊療法及艾灸療法,取督脈經穴為主,以培補和調節督脈經氣,恢復其對正經及筋經的調節榮養功能,以利於控制和緩解病情。(1)捏脊法:患者俯卧、露出脊背,醫者兩手食指相對,曲按於尾骶部,以脊突為中線,一邊往上推,一邊用兩拇指向後捏起其脊上之皮,兩拇指輪番按脊椎棘突,並捏起皮膚一步步由頸椎方向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覆共捏3次。從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餘4指捏緊脊皮用力上提,如是一直至大椎穴,反覆捏3次,最後以兩拇指按於左右腎俞穴處向外分抹3次即可。每天1次,連續6d為1個療程,1個月僅治1個療程。鄧老認為,捏脊法所捏過之處包括督脈及其左右之足太陽膀胱經,功能調五臟六腑而補脾胃。(2)艾灸法:督脈為「陽經之海」,貫脊而行,總督諸經,溫灸督脈可使督脈通暢,則諸經得以溫煦,臟腑氣血得以營養四肢百骸。通過艾灸使督脈通調,陽明氣血充盈,脾健濕祛,則諸經氣血流暢,四肢得以濡養。

5病案舉例

林某,男,54歲,2002年10月初診。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相繼出現雙下肢乏力,肌肉跳動,無肌肉萎縮,尚可行走,乏力進行性加重。10個月前開始出現雙上肢乏力,肌肉跳動,右上肢不能進行持碗、持筷、系紐扣等精細活動。相繼在廣州各大醫院治療,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均於病情穩定後出院。出院後堅持中藥治療。6個月前尚能右手持筆寫字,但4個月前肢體乏力再次加重,右手不能持筆。診見:二便尚調,睡眠差,舌淡紅、苔白,脈細。察體:神清,言語尚清晰,舌肌萎縮,可見肌束顫動,伸舌不能,咽反射遲鈍,右側胸鎖乳突肌肌力下降,顱神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雙側大魚際肌及岡上肌萎縮,雙上肢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張力高,左上肢肌力2級,右上肢肌力1級,雙下肢肌力1級,深淺感覺無異常。腱反射亢進,雙側羅索里莫征(at-),雙側髕陣攣、踝陣攣(+),雙下肢病理征未引出。肌電圖示:右下神經及右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波幅偏低,其餘所查神經傳導未見異常改變。所查肌肉見神經電位,輕收縮明顯延長,波幅高,重收縮募集少,峰值可;雙股四頭肌、右第一骨間肌、右胸鎖乳突肌示神經源性損害,右正中神經運動傳導周圍性損害,以軸突損害為主。請鄧老會診,認為本病屬中醫痿證範疇,證屬脾腎陽虛夾瘀。予補中益氣湯加減口服,靜滴黃芪注射液,加服強肌健力口服液,配合艾灸百會、足三里、三陰交。內服方:黃芪120g,党參、五爪龍、桑寄生、雞血藤各30g,白朮20g,巴戟天、當歸頭各12g,赤芍15g,川芎、水蛭、全蠍、僵蠶各10g,柴胡、升麻各9g,陳皮6g,水煎服。每天2劑,每次久煎至1h。經治療後患者有肌肉跳動感,納食尚可,二便調,守上方加地龍、土鱉蟲各10g,以活血通絡。

2002年11月複診:患者出現外感咳嗽,咽痛,惡風。鄧老辨證為體虛外感風寒,擬方:稀薟草12g,北杏、桔梗各10g,紫蘇葉、薄荷葉、防風、甘草各6g,大棗6枚,五爪龍30g,一次服2劑,諸症消失後,續以初診方治本。

2002年12月複診:患者出現吞咽困難、痰黏難咯等症,鄧老根據病情變化,選加化痰行氣之品。處方:黃芪150g,五爪龍60g,党參、白朮30g,巴戟天15g,續斷、僵蠶、茯苓、全蠍、當歸頭各12g,紫菀、百部、桔梗、炙甘草各l0g,柴胡、升麻各9g,陳皮6g。每天1劑,水煎服。懸灸百會,每天2次。葯後患者痰涎減少,吞咽困難改善,食量增加。至12月底患者可自行抬腿,肌力增至2級。此後,維持原治療方案,選用巴戟天、杜仲、菟絲子、肉蓯蓉等補腎之品交替使用。

2003年1月至6月隨診:病情穩定,每餐進食2碗流食。服用中藥基本方:黃芪120g,五爪龍60g,党參30g,熟地24g,茯苓、白朮、當歸、白芍、巴戟天、當歸各15g,川芎、僵蠶、土鱉蟲、全蠍各10g,陳皮5g。

參考文獻:

[1]王雪飛.中醫藥治療運動神經無病的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07,29(2):177.[2]LudolphAC,MeyerT,RiepeMW.Anti-glutamatetherapyofALs-whichisthenextstep[J].JNeuralTransm1999.55(Supp1):79.

汪雙雙,等.鄧鐵濤教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經驗整理.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


推薦閱讀:

2018年狗年對聯大全帶橫批(最新整理)
2010年上半年出口退(免)稅稅收政策整理彙編
地府十殿介紹·下地獄必讀(重新整理)1
家居整理師:這樣的水泥你一定沒見過

TAG:經驗 | 教授 | 整理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