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青睞」青年人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並可伴發關節外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強直。
AS的患病率在各國報道不一,我國患病率初步調查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約為2~3:1,女性發病較緩慢且病情較輕。發病年齡通常在13~31歲,高峰為20~30歲。AS的病因未明。已證實,AS的發病和人類向細胞抗原(HLA)~B27密切相關,並有明顯家族聚集傾向。
1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隱襲。患者逐漸出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後起立時腰部晨僵明顯,但活動後減輕。咳嗽、打噴嚏、突然扭動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為一側呈間斷性或交替性疼痛,數月後疼痛多為雙側呈持續性。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現髖關節和外周關節病變,其中膝、踝和肩關節居多,肘及手、足小關節偶有受累。髖關節和膝以及其他關節的關節炎或關節痛多現在發病早期。髖關節受累佔38%~66%,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受限、屈曲攣縮及關節強直,其中大多數為雙側,而且94%的髖部癥狀起於發病後前5年內。
2診斷要點
對本病診斷的主要線索基於患者的癥狀、體征、關節外表現和家族史。AS最常見的和特徵性的早期主訴為下腰背晨僵和疼痛。
2009年國際AS評估工作組(ASAS)炎性背痛專家推薦診斷炎性背痛標準為:
以下5項中至少滿足4項:
①發病年齡<>
②隱匿起病;
③癥狀活動後好轉;
④休息時加重;
⑤夜間痛(起床後好轉)。
符合上述5項指標中的4項,診斷AS炎性背痛。其敏感性為79.6%,特異性為72.4%。
3體格檢查
骶髂關節和椎旁肌肉壓痛為本病早期的陽性體征。
以下幾種方法可用於檢查骶髂關節壓痛或脊柱病變進展情況:
①枕壁試驗:健康人在立正姿勢雙足跟緊貼牆根時,後枕部應貼近牆壁而無間隙。而頸僵直和(或)胸椎段畸形後凸者該間隙增大至幾厘米以上,致使枕部不能貼壁。
②胸廓擴展:在第4肋間隙水平測量深吸氣和深呼氣時胸廓擴展範圍,兩者之差的正常值不小於2.5cm,而有肋骨和脊椎廣泛受累者則胸廓擴展減少。
③Schober試驗:於雙髂後上棘連線中點上方垂直距離10cm處作標記,然後囑患者彎腰(保持雙膝直立位)測量脊柱最大前屈度,正常移動增加距離在5cm以上,脊柱受累者則增加距離<>
④骨盆按壓:患者側卧,從另一側按壓骨盆可引起骶髂關節疼痛。
⑤Patrick試驗(下肢「4」字試驗):患者仰卧,一側膝屈曲並將足跟放置到對側伸直的膝上。檢查者用一隻手下壓屈曲的膝(此時髖關節在屈曲、外展和外旋位),並用另一隻手壓對側骨盆,可引出對側骶髂關節疼痛則視為陽性。
4影像學檢查
AS最早的變化發生在骶髂關節。x線片顯示骶髂關節軟骨下骨緣模糊,骨質糜爛,關節間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關節融合。
通常按x線片骶髂關節炎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
0級:正常;
I級:可疑;
II級:有輕度骶髂關節炎;
llI級:有中度骶髂關節炎;
IV級:關節融合強直。脊柱的x線片表現有椎體骨質疏鬆和方形變,小關節模糊,椎旁韌帶鈣化以及骨橋形成。
晚期廣泛而嚴重的骨化性骨橋表現稱為「竹節樣脊柱」。恥骨聯合、坐骨結節和肌腱附著點(如跟骨)的骨質糜爛,伴鄰近骨質的反應性硬化及絨毛狀改變,可出現新骨形成。
嚴重的脊柱竹節樣變
5實驗室檢查
活動期患者可見紅細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升高,輕度貧血和免疫球蛋白輕度升高。雖然AS患者HLA—B27陽性率達90%左右,但無診斷特異性,因為健康人也有陽性。HLA—B27陰性患者只要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符合診斷標準,也不能排除AS可能。
推薦閱讀:
※居家脊柱瑜伽動作 治療髖關節疼痛,推薦保健瑜伽教程
※脊柱椎間盤損傷的類型
※怎樣矯正脊柱不正常的姿態?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脊柱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