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中國父親多「失敗」?

《爸爸去哪兒》出人意料地火得一塌糊塗,收視率、點擊率、話題度都高企。紅火背後,當然不是孩子萌或者有明星那麼簡單,那麼,是不是契合著什麼社會乃至時代「溫度」呢?…[詳細]從田亮父女對比圖說起:不是爸爸太難當,而是爸爸「當得少」兩組圖:田亮從「壞爸爸」逆轉為「好爸爸」

第一期節目,田亮的女兒Cindy足足哭了三小時,田亮手足無措(點擊圖片觀看完整視頻)真人秀節目少不了觀眾評頭論足,當然批評聲也不絕於耳。而首當其衝被網友專家齊批的就是曾經的跳水冠軍田亮。他的女兒Cindy突然來到農村「艱苦的環境」很不適應,哭得一塌糊塗。尷尬的田亮手足無措,也不耐煩起來,問孩子「你是來表演哭是嗎」,又暗示性地「責怪」孩子,弟弟妹妹都不哭,她卻鬧。心理學家李雪是這樣說的,他和女兒感覺隔得很遠很遠的,就希望孩子不要給他惹麻煩,不停要求小孩不要哭,他不會停下來感受孩子的感受,陪她度過這段不安。

第四期節目,Cindy又哭了,這一次,田亮選擇蹲下來和女兒好好溝通(點擊圖片觀看完整視頻)沒想到在第一期飽受爭議的田亮,在以後的節目中卻成了「中國好父親」。第四期,節目組玩起了一個遊戲,讓其它爸爸扮演壞人去砸小朋友們保護的雞蛋,測試孩子們面對突發事件的反應。Cindy又大哭起來。不過這一次,田亮不再「指責」女兒,而是蹲下去耐心交流。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哭是情緒的表達,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或者放任不管。有育兒專家就說,父母應該高興,證明孩子體力和肺活量很好,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優勢引導到其它地方去。這一次,田亮做得不錯,他女兒也比較快不哭了。…[詳細]逆轉背後:只有「懶爸爸」,沒有「壞爸爸」,除非對下一代缺乏責任感田亮當然不會不愛自己女兒,只是和其他幾組爸爸一樣,他一年到頭都在外拍戲,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很少。所以,也和其他幾位父親一樣,多少面對獨自帶孩子的情景不知道如何是好。不過,據說這樣一期節目讓田亮夫婦意識到了女兒的適應能力不如他們想像的那般強,當然也讓田亮在失敗的經驗中總結起來。台灣的學者關注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關注得比較早。有學者在做了很多訪談之後發現,在父母沒有育兒知識和經驗的狀態下,在育兒初期時,激發這些父母面對育兒問題而不是逃避的動力,主要來自他們對家庭的承諾,他們認為,為家庭「盡責」是重要的,因此願意麵對撫養孩子的責任。而一開始,他們可能會用錯誤的方式來履行自己的責任,例如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是掙錢,讓孩子衣食無憂,不過,有責任感、對家庭有承諾的男性在合適的契機就會轉變過來,更好地帶孩子,適應父親的真正身份。(《父職教育與親子關係之探討》)

幾位老爸一開始都一籌莫展的樣子如何當父親,是需要學習和摸索的。《爸爸去哪兒》正是在鎂光燈下加速了這種對於「父職」的自我認知和改進。而一旦爸爸們具備責任感,又勤快起來(多和孩子相處,多想改進之道),自然,儘管不能盡善盡美,但是進步還是很明顯的。…[詳細]「爸爸當得少、不會當」是當下中國社會一個普遍現狀當得少:中國爸爸們一般忙於事業和賺錢養家,許多家庭都缺少「父教」網友們覺得孩子缺乏「父教」,2009年,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網路跟進了一項調查,名為「覺得父親應該怎樣教育孩子?」(1988人參加)。 結果顯示,60.7%的網友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覺得不好說;僅13.0%的人認為父教並不缺失。當然,這是網友們的直觀感受。那麼有沒有深入家庭的調研呢?有的。前不久,北京師範大學和世界學前教育組織聯合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該時間跨度為5年,涉及家庭超過1000個的調查顯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有60%的母親在家庭教育占絕對主導地位,父親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不到三分之一。爸爸們都去哪兒了呢?就和電視節目一樣,中國的爸爸們忙於賺錢養家又或者忙於經營事業。針對北京3~6歲幼兒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80%以上的幼兒園大班爸爸承認從沒開過家長會。這樣的結果就是,經常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說話、一起玩兒的父親不是主流。2010年發布的一個親子關係報告就稱,67%的父親平均每天與子女交流的時間是1小時以下,而這樣的母親在五成左右。而中日韓美四國的教育學者曾經做過一個聯合調查,結果是,中國高中生選向網友傾訴的比例都比向父親傾訴多,在四國中墊底。…[詳細]還不會當:尤其在家庭的結構、價值觀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台灣的學者在研究「父職」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個案。有一位父親,從小在非常傳統的家庭當中長大,責任感爆棚。大女兒出生後,他更努力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反正我就是拚命的工作,要錢給你。」後來,他婚姻觸礁又失業,一個人帶孩子,壓力巨大,他才明白「父親」這兩個字還有很多的含義和方向。「盡責任」的基本價值觀讓他開始學習如何履行父親的職責。

在父親節,奧巴馬做專門演講,並以自身經歷做例子(點擊圖片觀看視頻)這樣一個對岸父親的經歷,在大陸父親身上也適用。因為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的價值觀也在變化。就拿80後父母來說,他們在兒女的身份上,就經常和上一輩的人存在價值觀的衝突,非常反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權威式教育。物極必反,負面的示範,會讓很多人更加謹慎,以求不重蹈覆轍。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在2011年的父親節演講中提到過他父親兩歲就離開他,所以在缺失父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努力盡父親的責任,以免童年的缺憾再在孩子身上上演。然而,到底如何當?很多人卻很茫然。不過,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否認同父親,在缺乏其它訊息或模範下,上一代父親的親職行為常會是下一代的第一個父職腳本。」所以,如果不自我探索的話,可能那個體內的「上一代父親」就不會改變,長不大了。像是美國、瑞典等國,就有「爸爸培訓班」來幫助大家,可是這樣的項目在中國算是鳳毛麟角。…[詳細]一個講各類爸爸如何帶孩子的節目就充滿社會意義,並充斥著別處見不到的「戲劇性」

五位爸爸育兒風格迥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是種育兒手段所以,在《爸爸去哪兒》第一期剛出來,就一片叫好聲,有人就說,70後80後乃至90後都開始當父母了,卻面臨著許多教育難題,這個節目讓他們很有代入感,在看別人的錯誤時,也想到自己的錯誤,在看到別人的經驗時,也學習到經驗。同時,那幾位父親也確實各有所長、所短,比如林志穎帶孩子很細膩,在被誇有愛的同時又被指帶出來的小孩不獨立缺乏男子氣;郭濤帶孩子很粗放,在人們肯定他家石頭是小男子漢的同時,又覺得他這個父親過於搞權威;張亮喜歡和兒子做朋友,在人們誇他善於循循善誘的同時,也有人質疑會不會少了父子的界限,從而不會給孩子立規矩……而對於那些準備做爸爸的人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前「圍觀」。當然,對於更廣泛層面的觀眾來說,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多的爸爸現在獨自帶孩子,這樣的真人秀就充滿了很真切的戲劇衝突,兼具娛樂性,很吸引人。要不,有萌孩子的節目不少,「寶貝賴上大明星」這樣的節目也存在了許多年,怎麼唯獨《爸爸去哪兒》紅火了呢?而如果是「媽媽去哪兒」,恐怕很難有這個效果。…[詳細]父親教育缺位後果很嚴重,所以應該讓爸爸們有更多的親子機會吃驚的是,有研究表明,父親教育的缺位造成問題孩子的「貢獻」居然大於控制性溺愛對於問題少年,人們往往想到不當的教育方式的毀滅性,例如李雙江和夢鴿對李天一無原則的溺愛。令人吃驚的是,「父愛的缺位」對問題少年的「貢獻程度」其實要大於溺愛或者父母對子女控制性的愛,排在第一位。北京軍區總醫院全軍心理衛生指導中心教授陶然就曾經撰文道,通過我們近6年來的5000多例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病例研究,發現這些青少年中,所有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父愛缺失(主要是父親功能缺失),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的相關因素中排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溺愛加控制(控制性溺愛),以上問題統計發現高達87%。這也和國外的統計一樣。而這樣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澳大利亞今年9月份公布的一份報告回顧了學界的相關研究,表示,父親冷漠、與孩子疏遠的話,孩子有更大風險在成年時期出現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和躁鬱症等。這些人吸毒酗酒的可能性為普通人的2倍,犯罪可能性為10倍。…[詳細]當然,在孩子的智力發展、人際交往、品德培養等方面,父親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男女確實在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上差別很大,在嬰幼兒時期,母親更多的是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語言交流,父親則更多是通過身體運動和孩子進行遊戲交流;在遊戲規則方面,母親傾向於遷就孩子,而父親則更注重「立規矩」,父親對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斷的個性更為重要,而母親對形成穩定、溫順、合作的個性則更為關鍵。有給予就有饋贈,履行父親的職責,對爸爸也是成長心理學家Snarey認為,成人有三種類型的繁衍感:生物學的繁殖(指孩子的出生),父母的繁殖(指撫養孩子的活動),社會的繁殖(指關懷年輕成人:作為一個良師益友、發揮領導才能、延續子孫後代)。父親參與、養育行為可以滿足男人這三個方面的繁衍感,促進男人的成長和成熟。男人撫養孩子的經歷和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促進了他們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的發展;孩子的到來還會導致男人為了孩子而增加與鄰居、社區團體的交流,而這些社會關係可以持續到他們的中年。所以,父親參與養育活動與男人的成長、成熟和社會性發展密切相關,高參與的父親,可能會在中年期成為「好配偶、好工作者和好市民」。難怪台灣的一項研究居然發現,一般人刻板印象中,育兒會阻礙男性生涯發展的想法並不正確。育兒投入與生涯成長(職位上升)有正相關,與婚姻滿足及社會關懷感受亦有正相關。另外,重溫和學習孩子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質也是收穫。…[詳細]

天天主動承認說謊並且求責罰這段播出後讓許多大人也很感動於孩子世界的單純所以,讓爸爸們都有機會多參與子女教育太重要了誠然,更多地參與子女教育是觀念、態度、行動力上的問題,例如以前一項在上海的調查就發現,知識水平越高的父親整體來說越忙,但是他們卻比知識水平低的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不過創造條件還是很重要的。像《爸爸去哪兒》中娛樂圈的爸爸那樣,上節目帶孩子是工作,可能還有酬勞,這種機會太不可能跟普通人相關了。但是在瑞典等國,帶薪育兒假中有一個月是專屬於父親的「爸爸假」,2002年,「爸爸假」延長至兩個月。如果父親不用就失效,母親不能代替父親來享受。在英國,從2009年4月起,女方生下孩子6個月後便可以選擇返回工作崗位,把餘下的6個月產假留給丈夫或男友。國外經驗不少。剩下就是觀念問題了。2010年的民調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做父親是一個男人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全美的調查是,九成以上和孩子住一起的父親會經常和孩子聊天,聽孩子講他一天的所見所聞。而在中國,儘管很多人還是認為父親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社會或多或少還是以事業的成就作為成功最大的標誌。…[詳細]
推薦閱讀:

?最受中國父母歡迎的小兒保健推拿手法,恐怕非它莫屬了,三分鐘學會...
台灣見聞:(02)台北國父紀念館...
國父孫中山去世後,二次下葬南京中山陵的珍貴場景
從Father到Daddy 各國父親角色發生巨變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逝

TAG:中國 | 父親 | 失敗 | 爸爸去哪兒 | 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