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變革的知識基礎

發展變革的知識基礎作者 黨雙忍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這在中國是一句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從網上搜索,也可找見其他一些說法。比如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也有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想這大概是說,儘管行業很多,但每一行業都有自己的「狀元」。  「行行出狀元」是人類知識進步的結果。在早先的時候,人類社會分工並不明確,當時的「狀元」都是「全能狀元」。比如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就是「全能狀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會農耕,懂醫藥,能夠為百姓解除病痛,創造福祉。後來,隨著知識發展進步,社會分工分業分化,出現了「行業狀元」,也就是單項冠軍、單科狀元。目前,人類已經由巨星耀空的時代進入滿天星斗的時代。比如,哲學家,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醫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博物學家,農學家,工程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歌唱家,音樂家,書畫家等等。在不少領域,存在「贏家通吃」現象。一個人終其一生,也許取得的成就很多,但也只在其中1-2個方面做到鳳毛麟角,獨領風騷,獨佔鰲頭,成為「行業狀元」。  學習獲取知識,知識創造財富。分工促進發展,這似乎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對此,經濟學家的普遍解釋是,分工意味著專門化,意味著生產效率提升,意味著總產出增加。所以,基本結論是分工創造了財富。這個解釋並沒有什麼原則錯誤,但是推理過程粗糙,結論過於倉促。仔細想一想,其實分工並不能自然而然地創造出財富來。我們需要追問,是什麼導致了分工?是知識進步推動了社會分工,反過來社會分工推動了知識進步,知識進步進而推動財富創造。分工帶來生產經營的專門化,專門化帶來了學習的專門化,由此帶來各領域知識成長加速,加速成長的知識帶來產業發展提速。知識創造財富,學習獲取知識。如果說知識就是金子,那麼學習就是提取金子。如果不學習,金子就灑落在深山礦石,河床沙粒之中。如果說學習就是雞,那麼知識就是蛋。沒有雞生不出蛋,沒有蛋也孵不出雞。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會不會學習,人與人的差別在於學多學少、知識多少。  勞動創造財富就是知識創造財富。馬克思早就指出,生產力有三大要素,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土地、資本參與了財富創造過程,但並不直接創造財富,財富由勞動力創造,由勞動者創造。因此,我們有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結論。過去,不少人誤以為勞動力創造財富、勞動者創造財富,就是勤勞的雙手在創造財富,就是體力勞動者在創造財富,似乎腦力勞動者並不創造財富。這不是真相,而是歷史之大誤會、大滑稽。所有的勞動都是大腦驅使下的勞動,都包含知識和技能。勞動的進步,本質上是知識和技能的進步,勞動創造財富本質上是知識和技能創造財富。其實,生產力三要素中的土地、資本也不是純粹的自然物,而是積澱著勞動的知識物化物。古往今來,知識是學來的,技能是習來的。學是知識的源泉,習是技能的源泉。勞動創造財富,也就是知識創造財富,歸根結底,就是學習創造財富。經濟活動的本質是實現「才」向「財」的跨越,「知識」向「財富」的跨越。這也是人類在體力沒有顯著增強的情況下,創造財富的能力卻表現出持續增長態勢的深層原因。  人類已經進入知識分工與知識協作的新時代。人類發展到今天,任何一項財富創造活動都是多種知識、多項技能聯合參與、綜合運用、分工協作的結果。一個宏大的工程,比如三峽工程,如果沒有眾多領域專門化知識滲透其中,諸多科學家聯合參與,無疑等同於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單一和零星的知識不可能獨自創造財富。加之,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財富,有財富的人不一定有知識,這使得人們不容易觀察到知識成長和財富創造的直接關係。須知,個人財富多寡不僅取決於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而且取決於財富分配機制,而財富分配取決於具體的經濟制度。我以為,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是財富分配體制機制問題。也就是說,制度本身並不創造財富,但卻是知識創造財富的外部環境,它深刻地影響著財富分配,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學知識、習知識行為。人們常說的「積極性、創造性」問題,其實就是學知識、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在市場經濟機制下,因政府干預較少,勞動者自由地學知識、習知識,積極性比較高,主動性比較強,所以微觀經濟活動效率比較高。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因政府干預較多,不能直接體現知識創造財富的原理,勞動者學知識、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不夠,所以微觀經濟活動效率比較低。當然,經濟體是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複合體。一個經濟體的總體效率,取決於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協調運作效率。因此,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全面提升經濟活動效率,為知識創造財富提供高效制度環境,需要更深厚的經濟知識基礎。  知識就是力量,學習是力量源泉。在漫長的傳統農業時期,中國在世界上是最大的知識生產國。作為知識生產大國,眾星捧月,萬國來朝,中國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敬仰。最近200年以來,中國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學習力不足,知識創新停滯,從而喪失了知識生產大國地位,淪為知識消費大國,並因此而飽受屈辱。世界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知識,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所生產。也就是說,西方發達國家是世界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知識原產地和主產區。這些知識創新,首先在其原產地和主產區轉化應用,帶來了全球工業化、信息化,帶來了空前世界繁榮。後起的國家,發展中國家,也參與了工業化、信息化知識的生產,但主要是從發達國家引進知識、引進技術、引進資本。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信息化,總體來說是發達國家工業化、信息化「知識擴散」的結果,「知識溢出」的效應。全球大部分製造業都有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知識體系中,發達國家生產知識,發展中國家轉化知識。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發達國家貢獻知識,發展中國家貢獻產品。知識是世間最神奇、最善良、最具普世性的東西。上善若水。水不會因別人使用而減少。知識不但不會因別人的採集使用而減少,反而會因此而增加。當今世界,知識有「兩池水」,一池水在發達國家,其水位比較高,一池水在發展中國家,其水位比較低。像水一樣,知識也具有流動性。在地球村、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知識從發達國家那一池源源不斷地流向發展中國家那一池。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習知識」,將知識轉化應用,創造出財富來。20世紀最後40年人類經歷了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活躍期。21世紀以來,知識創新進入停歇期。所以,發達國家那「一池水」缺少源頭活水,知識原產地和主產區經濟發展遭遇「知識尷尬」。缺乏新知識支持的發達經濟體債務纏身,死氣沉沉。發展中國家因知識的兩個池子存在水位差,還可以從高位水池取水,財富創造活動仍非常活躍,呈現「風景這邊獨好」的世界奇觀。「中國奇蹟」的5大知識基礎。改革開放前,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當時的中國,工業化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嚴重短缺。改革開放後,中國是如何能夠迅速成長為一個工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並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的呢?作者堅定地認為,「中國奇蹟」來自於「中國學習」,「中國學習」形成了「中國優勢」,「中國優勢」奠定了「中國奇蹟」的知識基礎。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激發了個人、家庭、組織、政府和政黨學知識、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奇蹟」的知識基礎:(1)新中國建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及九年制高中,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已經具備了工業化所需要的通用知識。在通用知識的基礎上接入專用知識相對容易很多。這是其他後起的大國所不具有的知識優勢。(2)30年計劃經濟體制積累了宏觀調控知識。在沒有實行過計劃經濟的國家缺少這些知識,在實行「休克療法」的國家放棄了這些知識。中國在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有效地繼承了這些知識,有效地處理了改革與開放,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宏觀調控知識順利轉化為促進發展的知識優勢。(3)西方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傳播資本主義知識,宣揚市場經濟優勢,資助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改造。中國超越意識形態之爭,堅信堅守:黑貓白貓抓住老鼠。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後,中國全面吸收市場經濟知識,並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學市場、習市場,形成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知識。(4)直接從西方發達國家知識水池中「引水」。對外開放,外商、外資、外企紛至沓來,以及中國特有的經濟特區、香港、澳門、台灣,都成為發達國家那一池知識之水流向中國的有效「管道」。除了「引進來學」,還有「派出去學」。中國向國外派出大量留學生、訪問學者和參觀訪問團,全面學習發達國家的「有字書」和「無字書」。由此,外資滾滾而來,知識滾滾而來,技術滾滾而來,財富滾滾而來。(5)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恰逢世界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全盛時期。網際網路成為知識和信息由發達國家流向中國的「輸水快線」。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知識流、信息流,成為中國吸收外來知識和技術的重要途徑。也就是說,「中國學習」得益於網路學習,「中國知識」得益於網路知識,「中國發展」得益於網路發展。  知識是發展轉型的基礎。中國有一句俗語:隔行如隔山。我想這裡的「山」,其實就是知識、信息和技能。不在行道,不知道行道的知識、信息,不懂得行道的技能。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在「隔行如隔山」還有一句,叫做「隔山不隔理」。我想,這裡的「理」就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是學來的,不懂就學,學就能獲得知識、信息和技能,就能由「外行」變為「內行」,就會由「看熱鬧」變為「看門道」。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中國人學習的過程,就是中國人由市場經濟的「外行」轉向「內行」的過程,由工業化、信息化的「外行」轉向「內行」的過程。現在,在知識、信息和技能上,中國還沒有和發達國家完全扯平。在兩個知識池子中,中國仍然處在水位較低的那個池子。中國與發達國家存在知識落差、信息落差和技術落差。所以存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的問題,是因為在與發達國家貿易中,我們經常面臨「知識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和「技術不對稱」的尷尬。總體而言,當下的中國,是知識生產小國,知識消費大國。我們在一直為「無知」埋單。我們強烈要求他們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強烈要求他們向我們轉讓頂級知識和尖端科技。無容置疑,與30年以前相比,在如今的全球經濟中,中國人信心滿滿,中國人不再是「看熱鬧」,而是「看門道」。不僅學會了「看門道」,而且學習置身其中,參與規則制定,主動參與遊戲,並正在學習成為世界舞台的中心,學習扮演世界遊戲的主角。  學習是發展的硬道理。未來的中國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全面崛起的中國。在這其中,至為關鍵的事,是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大跨越。實現這個歷史性大跨越,需要推進產業發展大轉型。產業發展轉型的本質是知識升級轉型。發展轉型是「樹冠」,知識轉型是「樹根」。未來中國,需要與發展轉型相適應的知識升級、知識轉型。我們常說「本領恐慌」,其本質就是「知識恐慌」。知識從哪裡來?答案只有兩個字:學習。學習是知識的根本來源,推進發展轉型的「不二法門」。發展是硬道理。學習是發展的硬道理。要創建學習型社會,推進個人學習、家庭學習、組織學習和政黨學習,夯實發展轉型與加速變革的知識基礎。(1)發展教育事業,增加義務教育年限,使更多的知識成為普及知識、通用知識,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滿足發展轉型「知識門檻」提高的需要。(2)完善經濟體制,使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優勢都得到有效發揮,使每一個人學知識、習知識並以此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得以保護,使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都充滿活力。(3)繼續擴大全方位開放事業,推進全球化進程,增加學習力度,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全面吸收西方知識創新成果。(4)「走出去學習」。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中國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走出國門「創國際市場」的實力。走出去發展,也是直接到高水位的池子學習,必定能夠使學習更深入、更全面。(5)向實踐學習,在中國全面崛起的偉大實踐中,推進自主知識創新,探索形成「中國知識」。在中國知識水池與發達國家知識水池水位持平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中國知識水池水位,使中國成為世界知識水池最高的國家。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實現偉大復興、全面崛起,中國就要在向世界貢獻「中國產品」同時,更多地向世界貢獻「中國知識」,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推薦閱讀:

陰宅知識1
頸椎病系列知識講座
風水堪輿|家居風水知識集錦(七)
古詩部分知識點必背
道客巴巴也入局,知識分享經濟誰的姿勢更正確?

TAG:知識 | 發展 | 變革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