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用神通弘法的慧思大師

慧思大師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高僧,一生嚴持戒律,注重禪修。他以《法華經》作為禪修依據,強調威儀特別是結跏趺坐在禪修中的重要作用。尤其主張在禪修中採用觀入出息法和四念處法,用般若智慧提起觀照,這些方法行之有效,並能在禪修中引發神通,同時不否定神通,認為弘法利生需要一些神通妙用。《天台九祖傳》里記載,慧思禪師一生靈異感應的事迹很多,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嶽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跡,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在樹林中掘出過去三世出家為僧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缽器皿。曾被道士謀害,對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禮遇。他預知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為傳燈化物。慧思禪師確是一位證道的高僧,受當朝宣帝禮遇推崇,尊稱為思大禪師、南獄大師。著有《法華經安樂行義》、《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隨自意三昧》、《受菩薩戒儀》、《大乘止觀法門》及《四十二字門》等。

光明佛壇應讀者要求,繼續推送慧思大師佛學成就及相關研究報告,敬請關注。

慧思大師,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十五歲信仰佛教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嚴守戒律,平時不常和人來往,每天讀誦「法華」等經,數年之間便滿千遍。

因閱讀「妙勝定經」,開始修習禪觀。外出參訪,尋問禪法,常於林野間經行修禪。中間曾往投當時著名的慧文禪師,後受禪法,白天隨從僧事,夜間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他復將自己的領悟,請教於鑒、最諸禪師,得到他們的讚許,聲譽遠播。

以後他遊行各州,隨從他學習禪法的徒眾不斷增加。為了給徒眾講習禪學,他著手從大小乘經論中採集有關法門,加以貫穿解說。三十四歲時(五四八年)在袞州講禪法,因徒眾人品複雜,時生是非,遭遇邪師的猜忌謀害,從此中止北游,率眾南行。先到信州,後入郢州,隨地應請講說大乘。在郢州又遭惡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眾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梁代承聖二年(五五三年),率眾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蘇山,在開岳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眾日增,因此發願寫造金字「般若經」,四十四歲時(五五八年),於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寫金字經本並貯以寶函的心愿。他極重視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願文」,敘述自己出家學道、習禪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諸異道擾亂毒害,因而發心寫造金字經本的因緣,立誓修禪解脫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的大願。

由於這篇「立誓願文」的流傳,更引起了遠地信眾的歸仰,遠來歸從他的人益多。以後創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這時不避戰亂,遠來光州師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歷時十四年,乃於陳光大二年(五六八年)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嶽。在那裡繼續提倡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他很感慨當時南地佛學界偏重理論,輕視禪觀,於是雙開定慧兩門,日間談理,夜間修禪,同時講說禪波羅蜜,陳主尊他為大禪師,傾動一時。後又還住南嶽,繼續傳授禪法。他平時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續高僧傳」特別稱讚他慈行可風。陳太建九年(五七七年),他特從山頂下來,住半山道場,大集徒眾,勸勉勤修法華、般舟三昧,語極苦切,於是年六月卒於南嶽。

慧思年輕時出家,即特別注意行持。自從發心習禪,及參訪諸禪宿以來,更接觸到當時北方佛教學者所特有的躬行實踐的學風,使他深信由定發慧的學道之路。他的禪學思想重視般若,以後到處講說般若,發願守護弘揚,這就使他的禪法儘力於引發智慧、窮究實相。這一傾向,也和他親承慧文禪師的傳授有關。慧文是北齊一代最著名的禪觀學者,他所提倡的禪法即是定慧並重的。特別在慧這方面,慧文對於「大品般若」上講到三種智慧(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可次第證得亦可同時得到的道理,有其獨到的見解。慧思得其真傳,更結合到他自己對於「法華經」的領會,在禪學的理論和實踐上,又提出獨到的說法。在理論上,關於智慧,他根據「法華經.方便品」,提出窮究諸法實相的「佛之知見」作為一切智慧的最高標準。關於實相,他也根據「方便品」,特舉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的境界,即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項,為攝一切法實相,且具有圓滿意義的主要內容,並據此建立了所謂「十如」實相之說。又據「大智度論」分析「如」有通別之說(見「智論」卷三十二)以闡明十如相互間的關係。在實踐上,他也結合到從「法華經」上體會到的圓頓法門,用來修習法華三昧,並還具體地推廣應用於日常行事上,倡導了「法華安樂行」的實踐行法。

由於慧思長期持誦「法華」,對它有極深刻的信仰,所以他的中心思想雖屬於「般若」,但更推崇「法華」。認定從佛的教化輾轉增勝上看,「法華」所說要比「般若」更進一步。稱「法華」為大乘頓覺疾成佛道的法門,好像蓮花一樣,一花而具眾果,利根菩薩一心一學,一時具足,非次第入。他曾命其弟子智顗代講「大品般若」,講到一心具足萬行處,慧思特別指示說,「大品」所講還是次第義,到「法華」才講圓頓義。對於智顗後來創立以「法華」為中心的天台宗學說,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另外,慧思的思想也和當時開始流行的「地論」、「攝論」的學說有了接觸,多少受到些影響,如關於諸法實相的看法,「般若」、「法華」說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原從客觀上說,色、心諸法是平等的,慧思則有心法為中心而談諸法實相的傾向(見「無諍三昧法門」卷下),因而和同時講「三論」一系學者的實相觀有所不同。這一傾向,對於以後智顗所倡說的一念三千和圓融三諦等觀心釋的說法,無疑也起了作用。其次是關於心識的看法,慧思認為心法可分為根本心識和枝條心識二類(見「無諍三昧法門」卷下),說六識為枝條心識,是心之相,有假名識、動轉識等異名;六識的本體為根本心識,是為心之性,亦稱為如來藏。他這樣說法,雖未明白主張有八識,而對於心的看法不局限於六識則顯然可見。他把心體聯繫到當時所說的真心、如來藏等概念上去,但沒有很好地加以辨別,所以關於這一方面的見解,多少和後來流行的「起信論」的議論相近,這可能代表了當時一部分習禪者的心識觀。

慧思對於所習諸經論,每有他獨自悟入之處,多結合實踐加以申說,他的著作大都出於口授的記錄,自具體系。見於記載的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法華安樂行義」各一卷,「大乘止觀法門」二卷等。「止觀」一書頗受宋、明以來台宗學者的重視。

慧思的門下頗多,最著名的當推善於發展師說,創立天台學系的智顗(見本書「智顗」條),其次有新羅人玄光及大善。其他如南嶽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於一時。玄光將南嶽思想傳入新羅,為以後台宗教義流行於朝鮮半島的先驅。

慧思大師曾用耳目一新的佛教神通思想去弘法,在佛教界引起廣泛關注,併流行與天台宗教義。

南嶽佛教協會會長、福嚴寺方丈大岳法師曾發表《慧思大師的佛教神通思想》一文進行專門論述:

神通在早期佛教中曾佔據重要地位,是佛教修行、弘法的重要方便法門。在佛陀時代,佛陀和弟子們在修行、弘法中曾藉助神通之力而度化眾生、成就佛道。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神通隨著印度與西域來華傳法的禪師帶到中國北方,他們一度依靠神通之力擴大了佛教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盛行修禪習定,通過修禪定獲取神通,這成為了當時的一種修行風氣。天台宗的先驅者慧思大師在北方生活、成長,深受當時北方習禪風氣的影響,在他的禪法中,也包含了大量神通的思想。在他一生的修行、弘法過程中,多次顯示神異事迹。

為弘揚正法,他曾多次遭受惡比丘毒害,但都藉助神通力而得以免死,「怨嫉鴆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慧思大師不僅在修行實踐中顯示神通,而且在其禪學思想中,摻雜了大量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和他的創新禪法一樣,他的神通思想也具有他自己鮮明的特徵,並在他的禪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對於天台宗的影響很大,修習神通的思想後來融入懺法、念佛等儀軌中,成為了天台宗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等著作中。他結合個人修行實踐,對神通的修習方法、修行境界、對治目的,有著詳細且深入的闡述。

一、慧思大師關於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

1、為護經不滅,入山修行,學「五通神仙」

關於「仙人」和「五通仙」,《佛學大詞典》解釋:「仙人,梵語曰哩始,稱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極,得五種通力,故謂為五通仙。」在《立誓願文》中,慧思大師反覆提到,自己誓願修行成為「神仙」、「五通仙」、「五通神仙」、「大仙人」、「長壽仙人」等。為何要成為五通神仙呢?這和他強烈的末法憂患意識有關。

從《立誓願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慧思大師的末法思想來自於他自己親身體驗的刻骨銘心,一方面是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在講經弘法過程中數次遭受諸惡論師的人身攻擊與毒害。他一再陳述對末法環境下惡濁比丘的厭惡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現狀的憂慮和痛心。末法時代,正法難聞,是因為邪法充斥,佛經無人受持,逐漸毀滅,於是佛法也漸漸湮滅無聞。面對五濁惡世,慧思大師立下大誓願:「我今誓願持令不滅,教化眾生,至彌勒佛出。佛從癸酉年入涅槃後,至未來賢劫初彌勒成佛時,有五十六億萬歲。我從末法初始立大誓願,修習苦行,如是過五十六億萬歲,必願具足佛道功德,見彌勒佛。」

首先,他用實際行動,造金字《般若經》和《法華經》。然後,再發誓願:「今故入山,懺悔修禪,學五通仙,求無上道,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受持釋迦,十二部經,及十方佛,所有法藏,並諸菩薩,所有論藏,辯說無礙,十方普現,供養諸佛,於惡世中,持釋迦法,令不斷絕,於十方佛,法欲盡處,願悉在彼,持令不滅,誓願此土,具足十地,種智圓滿,成就佛地。」造出金經後,誓願於惡世中,在五十六億萬歲期間,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學第六神通。這樣的目的,一是受持佛法三藏十二部,辯說無礙,十方普現供養諸佛,於惡世中持釋迦法,令不斷絕;二是於十方世界,廣說佛法,教化眾生,於此土具足十地,種智圓滿,成就佛地。

如何才能修成五通神仙呢?慧思大師說:「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故,求長壽命,不願生天及余趣。願諸賢聖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饑渴,常得經行修諸禪。願得深山寂靜處,足神丹藥修此願,藉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

2、為度化眾生,修四念處,證「如意神通」

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說:「欲求佛道持凈戒,專修禪智獲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眾生斷煩惱。」在他的佛法理念中,獲得神通的目的是為降天魔破外道、度眾生斷煩惱。而諸佛也正是通過以深入禪定獲得的神通來認識眾生根機,然後再說法度眾生的:「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以十力道種智觀察眾生根性差別,知其對治得道因緣,以法眼觀察竟,以一切種智說法度眾生。」

在阿含部的經典中,認為神通的作用力,是依修禪定而獲得的,在禪定中經由初禪、二神、三禪而入於四禪,而四禪中修習神通法門,可以修得神通智證,而獲得神通力。在禪經《達摩多羅禪經》卷下中說:「根本四禪中,修起五神通。」《修行道地經·數息品》中說:「已得四禪,自在如是,此為五通。」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也說:「菩薩為起神通故,修練禪定,從初禪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乃至滅受想定,一心次第入,無雜念心,是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複次,菩薩入初禪時,觀入出息,自見其身,皆悉空寂,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可見慧思大師要取得神通,是堅持了古來諸佛的傳統。

在慧思大師的禪法體系中,主要體現在對四念處的禪觀修習中。在《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三部著作中,慧思大師都談到修四念處以獲得神通的妙用。尤其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他專門論述四念處,對於獲得神通的操作方法與運用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他說觀身念處可證得天眼通、如意通,觀受念處可證得天眼通、宿命通、如意通,觀心念處可證得他心智、天眼通、宿命通、如意通、漏盡通,觀法念處可證得如意通。在六種神通中,慧思大師更加註重的是對如意神通的修習證得,在四念處中多次談到如意神通度化眾生的妙用方便。

3、為疾成佛道,修法華三昧,得「大神通」

在慧思大師的修行體系中,《法華經》乃是頓悟法門,不假次第,可疾成佛道。如《法華經安樂行義》開篇即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可知,疾成佛道就是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如何修習法華三昧?「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凈。」法華三昧的行法主要體現在有相行和無相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相行。

利根菩薩行一乘道,具足無相四安樂行,證得法華三昧後,即可獲得六根清凈之大神通,所見同於諸佛之境界:「有人求道受持《法華》,讀誦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凈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界,亦知一切眾生業緣,色心果報,生死出沒,上下好醜,一念悉知。於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具足。」此六根清凈,正是慧思大師自己修行所證到的「十信鐵輪位」。道宣所述之「解行高明,根識清凈,相同初依,能知密藏」,是慧思大師在精進苦修後開悟法華三昧所證之證果。

無相安樂行的重心在菩薩行處中的「忍辱地」。「忍辱地」即「三忍」,是實踐法華三昧無相行的重要思想。慧思大師將三忍分為三個層次,即眾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眾生忍、法性忍是修行者對眾生和法的正確認識,了知諸法實相,破無明煩惱,從而自利利他。忍辱的最高境界是法界海神通忍者,其又名為大忍、神通忍。大忍是指菩薩證得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能廣度一切眾生,是純粹的利他行,故「大忍者,具足五通及第六通,具足四如意足,面對十方諸佛,及諸天王,面對共語,一念能覺一切凡聖,故名大忍。於諸神通心不動,聖道具足,名為聖忍。」修行大忍成就,已具足五通、六通、四如意足等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要如何修學才能達到神通忍呢?菩薩本初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勤修六波羅蜜,而證得涅槃,深入諸法實相。證入空性後,卻不見諸佛與眾生,即自念無眾生可度,此與所發的誓願相違。此時十方諸佛顯現色身,讚歎菩薩念本誓願,不舍眾生,菩薩聞諸佛之語,心生歡喜,獲得大神通。「十方諸佛說是語時,菩薩是時聞諸佛語,心大歡喜,即得大神通。虛空中坐,盡見十方一切諸佛,具足一切諸佛智慧,一念盡知十方佛心,亦知一切眾生心數,一念悉能遍觀察之,一時欲度一切眾生。心廣大故,名為大忍。具足諸佛大人法故,名曰大忍。為度眾生,色身智慧,對機差別,一念心中現一切身,一時說法,一音能作無量音聲,無量眾生一時成道,是名神通忍。」

大忍是指菩薩證悟後,心量廣大,具足諸佛的智慧。菩薩證得大神通後,能具足諸佛的智慧,一念盡知十方諸佛與眾生心,一念心能遍觀照,廣度一切眾生。神通忍是指大菩薩證悟之後,為了度化眾生,所具備的神通妙用。為了廣度眾生,菩薩的色身、智慧,隨著眾生的根機的差別,一念心中能顯現一切色身,說法時,一音能作無量音聲,使聽聞者隨類各得解,使得無量眾生一時悟入佛道,是名神通忍。這種大神通的獲得,來自於修行者與諸佛的感應。

二、慧思大師神通思想的特點

1、嚴持凈戒,專修禪智

佛教提倡悲智雙修,即智慧與慈悲具足,而神通只是悲智雙修的副產品。所以,神通的引發,是以慈悲、禪定、智慧為基礎。佛教說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於神通的修得,慧思大師說:「欲求佛道持凈戒,專修禪智獲神通。」為求佛道,必須先嚴持戒律,這是基礎;然後再專心一境,勤修禪定,獲得智慧,定慧雙修,這樣才可以獲得神通。戒、定、智三者並重,才是修習神通的基礎。

在修學五通神仙、如意神通、神通忍時,慧思大師都特彆強調「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為修學五通神仙,慧思大師一開始則說:「今故入山,懺悔修禪。」「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開頭說:「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凈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法華經安樂行義》也說,欲求大乘,疾成佛道,也是「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懺悔破戒、障道等業障、罪孽,就是為了嚴持戒律,讓心清凈。禪修的本質是「心一境性」,即心思專註定著於禪觀的境界。因此在禪定中修心是開發神通的關鍵。當心修到「定心清凈,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時,才可以引發六種神通。

如觀四念處,即是在身、受、心、法四處安頓心念,修定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以智慧觀察四念處來破除顛倒執著。所以,觀四念處,正是依於正念,於止中修定,於觀中生慧,止觀並重,獲取神通,最終在禪定與般若的結合中體達諸法實相。無相行的修習也是如此。無相行是一種禪定法門,行者精進禪定,對於外在的一切事物,心能達到觀空,產生般若空觀的智慧,故是定慧雙修、止觀雙運。「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卧,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此觀法即在日常生活的六威儀,皆安住於定中,故稱「一切威儀心常定」。它是頓覺法門、深妙的禪定,以悟得諸法畢竟不生的空理,故菩薩須達到「畢竟無心想」的境界,方可稱為無相行。與諸佛感通的大神通,正是在心相寂滅的深妙禪定中產生的。

太虛大師在《中國佛學特質在禪》一文中談到,中國佛學的特質在於禪,天台宗的三位祖師慧文、慧思、智者,都是受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禪經和大乘佛教經論的影響,依《般若經》、《法華經》修空觀即「中道實相禪」。這種實相禪,即依教修心,是依止戒定慧三學嚴格修行的禪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有宗門禪的對立,但一般修禪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起修、定慧雙開的實相禪為尚。由此也可見依定慧而起神通的慧思大師神通思想之特色。

2、慈悲度眾,行菩薩道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指發菩提心,「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的人。菩薩道,是指菩薩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薩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薩道之結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菩薩精神的核心是「自利利他」,凡是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必然奉持菩薩戒,修習菩薩行,從而獲得菩提覺悟,達到佛的境界。大乘佛教的興起,與菩薩精神的提倡緊密聯繫。所以,大乘佛教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作為自己的理想,以體現大慈(仁愛萬物)、大悲(憐憫眾生)的菩薩精神。

慧思大師以弘揚大乘佛法為己任,常常「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又能「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大師融攝大小乘禪法,在其著作中使用很多小乘禪法的名稱,但依《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等大乘經論的思想來詮釋禪觀內容。無論是入山修道,學五通仙人,還是觀四念處,證六神通,抑或修法華三昧,行神通忍,都是為了行菩薩道,弘揚大乘佛法,度化一切眾生。《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云:「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一切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是乃名為禪波羅蜜。」「複次,大慈大悲,現如意神通,一切色身,以神通力,入五欲中,遍行六趣,隨欲度眾生,爾時禪定轉名神通波羅蜜。」

為了成就佛道,必須修學禪定。修學禪定,可證菩提,斷煩惱,得神通,立誓願,度眾生。據《立誓願文》記載,慧思大師在二十歲時,因親歷諸多社會苦難,見世無常,眾生迷失正道,永無出心,於是起大悲心,立誓求一切神通解脫十方無量眾生:「我為眾生及為我身求解脫故,發菩提心,立大誓願,欲求如來一切神通。若不自證,何能度人。先學已證,然後得行。自求道果,為度十方無量眾生。為斷十方一切眾生諸煩惱故,為令十方無量眾生通達一切諸法門故,為欲成就十方無量一切眾生菩提道故,求無上道。」這種為求如來一切神通來自度度人的菩薩精神,在大師的禪學思想中處處得到體現。即使在修法華三昧,行神通忍,深入諸法實相時,證得空性,上不見諸佛,下不見眾生,菩薩依然要念本誓願,「顧念眾生」、「莫舍眾生」,即觀空而不住於空,需要重返世間,度化眾生。

3、融攝本土宗教,廣開方便法門

為了「敷揚引喻,用攝自他」,慧思大師在融攝大小乘定慧等法外,還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信仰,將其納入佛教思想體系中。如前所述,在《立誓願文》中,慧思大師為護佛經不滅,談到要入深山苦修,藉「外丹」、「內丹」、「芝草」、「神丹」等,成為「神仙」、「五通仙」、「長壽仙人」等,顯然吸取了道教的思想內容。慧思大師深受當時廣泛流行的長生不死、神仙方術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他竭力從佛教立場出發,把神仙信仰納入佛教。在遭值諸惡比丘毒害時,慧思便有了「心心專念入深山中」的想法,將武當、南嶽作為「入道山」,以便「高騖前賢,以希棲隱」。晚年他帶領弟子們來到了屬於道教洞天福地的南嶽衡山,這應該與道教入山修仙的思想有關係。

在發完願之後,慧思大師說:「諸佛世尊同證知,梵釋四王為證明,日月參辰及星宿,金剛大士及神仙,五嶽四海及名山,諸大聖王亦證明,願以慈悲擁護我,令此誓願速得成。」其中的日月星辰、五嶽四海等顯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祭祀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然而慧思大師也將其納入到自己的佛教思想中。據傳記所載,慧思大師到南嶽後,與岳神下棋取勝,得地建立道場;又收岳神為佛弟子,為其受戒。這些儘管只是神話傳說,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為了適應當地民眾的信仰需要,積極吸收與融合當地的宗教信仰。至今,包括福嚴寺在內的南嶽十餘座佛教寺廟,還專門辟有岳神殿供奉岳神。

在南嶽十年,慧思大師晝談理義,夜便思擇,勤學苦修,精進不已。和以前在北方的修行、弘法對比,顯示出更多的神異事迹,更加不可思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悟道三生,即以宿命通感知自己過去三生在南嶽修行的事迹。慧思大師圓寂後,其墓塔名為「三生塔」,正是對他與南嶽三生有緣的紀念。二是受外道誣陷,為辯清白,大師自南嶽飛錫陳都金陵,顯示如意通和他心通,引起「舉朝屬目,道俗傾仰」。首先是辯誣取得勝利,打敗了道士,從此佛教在南嶽站穩了根基;陳宣帝對其以殊禮,譽稱為「大禪師」。 返回南嶽後,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不受外道干擾後,慧思大師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

天台宗所依重要經典《法華經》,其卷一<方便品>說:「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為利益、安樂眾生,諸佛用無量無數方便來演說諸法。在慧思大師看來,發神通、學神仙、供奉岳神等,也是佛教修行成佛的方便法門。廣開方便法門,成為了慧思乃至天台宗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正如陳寅恪先生在《南嶽大師<立誓願文>跋》中所言:「故天台宗內由本體之性質,外受環境之薰習,其思想之推演變遷,遂不期而與道家神仙之學說符合。明乎此,則天台祖師棲止之名山,如武當、南嶽、天台等,皆道家所謂神仙洞府,富於靈藥,可以治丹之地,固不足為異也。總而言之,天台原始之思想,雖不以神仙為極詣,但視為學佛必經之歷程。」

三、慧思大師神通思想與天台宗風

因受印度佛教和西域佛教的影響,中國內地早期禪學以均含有神異成分。這可以從《高僧傳》、《續高僧傳》的記載得到見證。梁釋慧皎在所撰《高僧傳》卷十一習禪總論種說:「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葯。得其力已,還化眾生。是以四等六通,由禪而起。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禪定為用大矣哉。自遺教東移,禪道亦授。」「然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結為凝穌,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早期的譯經僧和禪師如安世高、康僧會等也大多強調禪修變幻莫測的神通。有名的神異僧佛圖澄,更是憑藉其神異在中國北方地區大力推展佛教。天台宗先驅者慧思大師禪法中雜有的神異成分,無疑與北方禪法傳統保持著某種聯繫,他在地理上從北方轉移至南方時,並沒有完全拋棄這些神異。

在慧思大師佛學體系中,對神通思想如此重視和強調,這一方面和當時北方傳統的修禪風氣有關,另一方面,還是來自他自己的個人親身體驗,即末法憂患意識。於外部而言,主要是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摧殘和毀滅;於內部而言,佛教內部魚龍混雜,邪法廣布,正法不顯。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如慧思大師等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和思考。如何護持佛教,破除邪法外道,彰顯弘揚正法,自度度人,在修行、弘法的途經與方法上不能不做些思考。在安排智者大師弘化金陵前,慧思大師曾諄諄囑託:「今以付屬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為了延續佛種,可以秉法逗緣,開各種方便法門,如此以傳燈化物。在慧思大師等天台祖師看來,在五濁惡世中,神通思想即是有力的方便法門。作為方便法門,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源自於所依的大乘經典。除了《法華經》,《般若經》和《大智度論》都有專門章節談到神通思想及其在度化眾生所起的作用。如《般若經》卷八十三<畢定品>云:「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道。」

因為慧思大師的影響,在智者大師的禪法中也含有神通思想。在其禪觀著作《摩訶止觀》、《童蒙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等都談到神通的作用與修習。《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說:「皆言神通者,神名天心,通是智慧性。以天然之智慧,徹照一切色心等法無閡,故名神通。」「欲令學者,知一切神通變化,皆從觀禪中出。此諸神通,若在菩薩心中,名神通波羅蜜。」《法華玄義》卷六也說:「妙理難顯,應須神通發動,現於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掛則喜事來,[鴰-口+(幻-ㄠ)]鵲鳴則行人至。小尚有徵,大焉無瑞。以近表遠,亦應如是。」智者大師因其師「恨其定力少耳」,在離開慧思後,一再入山修習禪定,修建懺法。據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所載,智者大師生前即因禪定之力而有神異之跡。如荊州當陽玉泉寺建立之前,該地「本來荒險,神獸蛇暴」,智者大師到後,「口自咒願,手又撝略。隨所指處,重雲叆叇,籠山而來;長虹煥爛,從泉而起。風雨沖溢,歌詠滿路」。智者大師去世後,表現出大量的神異事迹,《別傳》具體記載有十條,《國清百錄》卷三《使者對皇太子問答卷第七十四》載灌頂向楊廣陳述五條。智者大師的弟子們也都有神異,據《續高僧傳》載,灌頂大師生前多次以神異解救鄉人染患、擊破海盜侵襲;其同學智璪因神異之故,遇毒不為之傷。

天台宗以印度禪定修習為背景,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同時,堅持印度及西域佛教的神異觀念。因為慧思大師的影響,天台宗自創立之時便重視懺悔、念佛,這或許與它的神異觀念相應。作為天台佛教的一大特徵,神異思想始終被保留在天台宗的修行體系中,從而不斷強化該宗的懺悔、念佛活動。儘管天台宗與禪宗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就這一點而言,兩家始終存在著差距。後期禪宗的立場是要徹底擺脫印度佛教的影響,從提升文化品位的角度完成人生意義的追求;而天台的宗旨是要在兩個層面上實現對佛教理想的追求,即不僅要保證高層次的佛教學說的推進,同時也要落實普通民眾的佛教信仰。天台宗教學說的高超絕妙、精湛絕倫,與該宗神異信仰及懺悔修行形成鮮明對照,但又以圓融統一的思想原理作出巧妙安排。

(本文編自大公佛教、禪宗網,對原作者深表感謝)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為由淺入深、方便查詢、體系全面、注重實修的佛學平台,文章已實現全部點擊閱覽,十餘項實修內容即將陸續上線,敬請期待。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301】世界上加持力最大的佛像——覺沃佛

【1300】聖嚴法師:禪修與神通

【1299】恭迎盛大浴佛節

【1298】兩世為僧的南嶽慧思大師

【1297】《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菩薩行證(1-5課)

【1296】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二)

【1295】夢參老法師文殊菩薩聖誕開示

【1294】明天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1293】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一)

【1292】星雲大師:運氣不好如何轉運

【1291】虛雲老和尚:寧可有戒而死,不可無戒而生

【1290】《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佛教的真理(1-5課)

【1269】本壇隆重推出念佛堂,歡迎參加清明節念佛活動

【1240】光明佛壇改版告讀者

推薦閱讀:

大師的情書
中國歷代大儒(47位大師的簡明小傳) 九
再成功的大師也是人,急了也罵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禪(一)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