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氏太極拳要領——張志俊

c俊 礪劍,2005-07-06 13:54:41第一章  各家太極拳的特點  (1994年4月25日在鄭州對全國學生的講話,學生根據錄音整理的,錯字及口語較多,請原諒。)  一、 太極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國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是一位唯一未打過敗仗的將軍。他獨創了紀孝新書三十二式練兵法,訓練士兵作戰。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運用纏絲螺旋勁,採用戚繼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結合易經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的經絡學說創編了陳氏太極拳。  古時候武術對練必須戴上護具才安全,很不方便。為了減少這種麻煩,陳王庭用柔化剛的技法創造了太極推手。陳王庭家住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面對黃河,背靠清風嶺。那裡經常發生戰爭,陳王庭為了對敵才創編太極拳。他造太極拳五路、炮拳一路、長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單刀、大刀、梨花槍、白猿棍、單劍、雙劍、雙鐧、梢節棍、大桿等,最傑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單推、雙推、進一退一、進三退三、進五退五、挽花、花腳步(也叫亂採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經過歷代努力,把五路太極拳編為一路和二路(炮捶)。陳有本、陳有衡創編了陳式小架,原有的老架為大架,同時成有兩派流傳。第十五代陳清平招贅到趙堡鎮,把小架的每一個動作的摺疊加他個圓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極拳。一九二七年,陳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到北京設館授拳。陳發科子陳照奎(十八代)將陳氏太極拳傳遍全國。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1、纏絲勁:分順纏、逆纏的基本纏絲和方位纏絲。方位纏絲有上下纏絲、大小纏絲、左右纏絲、里外纏絲、進退纏絲五對。  順纏有一個普通的規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纏都是離心力。這種情況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順纏的過程中有時也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纏是通過外翻的外纏,順纏是逆纏到盡頭用手指折回來的勁是向心力。纏絲勁是通過以手領勁(順纏是不指領勁,逆纏是大指領勁),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領肘,以肘帶肩。手指是最明顯的纏絲運動,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韌帶、肌肉、骨骼跟著走纏絲的運動。還有腰腎上下抽扯,也是纏絲運動,腿的里外開合也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不光是手上的纏絲運動,而是全身的纏絲運動。也不光是外形的纏絲運動,而且是肌肉、骨骼、韌帶、內臟都一起進行的螺旋纏絲運動,這是外家拳所沒有的,也是其它太極拳要求不太嚴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當你走螺旋纏絲就能達到已順人被的效果,否則會造成被勢。  2、彈簧勁的產生:彈簧勁是怎麼產生的呢?主要是肌肉、韌帶、骨骼產生了韌性,有了韌性才有彈簧勁。韌性是通過拳式運動的特種訓練,把韌帶,特別是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拉長了,這樣就產生了韌性,有了這種韌性和曲中求直的運動,加之對拉拔長的方法和螺旋運動產生的力,就會產生彈簧勁。  定義:各關節的韌帶拉長後產生了彈性和韌性加上螺旋運動產生的力叫彈簧力。  3 、虛實開合:虛實開合靠什麼來完成呢?上肢是手的摺疊運動來完成的。手上升為輕,下沉為重,左右旋轉往返須有摺疊,這樣輕重形成虛實,左右摺疊形成開合。開合主要是通過摺疊來完成的,往返必須摺疊,知摺疊這個道理練拳就有很大的收穫。  4、螺旋運動也是轉換,練時上肢叫摺疊,下肢通過步法形成轉換,步法分為進、退、顧、盼、定五種,前四種步法是通過定步產生的。從定步開始,向前進步或向後退步都是通過胯關節的螺旋運動,腳是以腳指領勁,踝關節通過開合。如果以右腳為例,右腳先收到左腳內側,向前向外劃弧線邁步,退步也一樣。還是以右腳為例,從右前划到自己左腳旁,弧線向右後向外退出,是以腳領勁,踝關節的開合及胯關節的螺旋運動形成的。由於下肢的轉換運動,要求腿必須分清虛實,這裡講的虛是沒有重心或少有重心,這裡講的實是有重心或大部分有重心。腿負擔超過50%的為實,少於50%為虛,要求處處有虛實。手上的虛實主要是指空對方勁。當對方給力以後,通過螺旋運動和往返需有摺疊的運動,把對方的力空掉是虛,沒有空掉為頂。虛的目的是化掉對方的勁,而打擊對方。化勁為虛,發勁為實。  開合有了,虛實、摺疊、螺旋就要求周身的關節手與手、肘與肘、肩於胯、肘與膝、手與腳對稱地形成開合,開合有兩種:  一是兩手開開為開,合攏為合。二是關節的開合,陳鑫講:「襠開三尺不為開,兩腿合攏不為合」。這種開合是一種意識上的開合,實際上是關節的開合。有的兩腿邁得很小,由於兩腿未合住勁,實際上是一種尖襠,又叫晃襠,就是襠未合住,是飄的。  合住勁是一個集團軍,所謂合住襠勁,需要腳、踝、膝、胯、胸(也叫脊椎),這幾個關節向會陰穴合勁。是一集團的多關節的組織運動,通常說的合住襠勁,實際上是關節的運動。襠是指會陰穴。陳鑫揚揚幾萬言:「開合二字盡也」。如用四個概括,就是「虛實開合」。虛實開合的主要含義就是摺疊和螺旋運動。  第二章  棚勁  古語云:棚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  一、什麼是棚勁呢?棚勁是八門勁之首,棚勁是第一位而八門勁除了棚勁之外其它七種勁都含有棚勁,如棚捋、棚按、棚擠、棚采、棚肘、棚靠,每一個勁都需要把棚勁作為基本勁。有人說太極拳是棚勁拳,這說法雖不全面但也很有道理。  二、棚勁是怎樣產生的?棚勁是通過太極拳的特種訓練方法,一是纏絲勁練習:二是對拉拔長的彈性運動,先要做到節節分家,而後達到節節貫串。通過這種對拉拔長使關節產生韌性和彈性,有了彈性和韌性就會產生了彈簧勁。三是通過虛實開合、摺疊轉換運動和圈弧運動的方法,練出來新的勁力。一般武術是靠力氣而太極拳是用以上方法練出來的後天之勁,去掉舊力以後,產生的一種新力,這種力就叫棚力。  三、棚捋勁  如果棚勁作為方位勁是由里向上向前的一種離心力,捋是向後向下向側的一種通過向心力轉化成的離心力,單手或雙手均可。由棚勁和捋勁組成的勁叫太極勁,除棚勁之外,還有擠、按、采、列、肘、靠,這些方位勁,棚勁也是方位勁。  在推手實戰中,很多手法是多種勁組成的,即一個手法就有幾種勁。如棚捋、棚擠、棚采、采捋、采列等在實站當中不會主動垂直向下運動,把向下的勁定為采、擠勁,把向一側略向下的雙手壓把的叫采捋,向下的叫采按勁,這是權威人士定的。沒有直接向下的勁,實際上這八門勁是合到一起的總的叫棚勁。如一個充足了氣的球,用腳踩上去,不管你踩著它的哪一面都會向你腳的方向給你一個反作用力,在滾動中給你一個反作用力,要根據這個原理去理解棚勁。  第三章  呼吸運動  陳氏太極拳對呼吸要求非常嚴格,一動就有呼吸,所以有人把陳氏太極拳的呼吸稱為氣功,應該說是高級氣功。它是升吸,沉呼、虛吸,實呼、蓄吸,發呼、合吸,開呼。只要結合練拳,再流汗也不覺得氣喘,所以會增強體質。  一、呼吸均勻細長,吸要深,呼要盡,使肺部達到最大的收縮和膨脹,以達到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結合中醫和氣功進行逆式呼吸法(腹式呼吸)  二、皮膚呼吸。  第四章  輕沉兼備  陳氏太極拳講輕沉兼備,楊氏太極拳講緩慢柔活。緩慢是指速度,柔活是指不輕不重。輕沉兼備是速度和輕重起了變化。練拳時要顯得輕靈柔活,柔化剛發。剛要純,剛是通過上面講的螺旋摺疊,對拉拔長產生的勁,是純剛是彈性的剛,而不是鐵。柔也是通過螺旋運動練出來的柔。要求無意求剛,有意求柔。剛不需要用很大功夫去練,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練才行。柔到極時剛自生。  柔不是無力,不是軟,是在螺旋纏絲運動中產生的。當推手時,通常講的「不松」,「不松」不是無力,無力是丟勁,有力是頂勁。是在棚勁不丟的基礎上,可作最大限度的去放鬆,通過特種鍛煉產生的新力叫棚勁,這種棚勁不丟的情況盡量去放鬆才叫松。有的說我沒有用力,該鬆了吧?沒有力也不等於松,你丟了,要在有棚勁的基礎上進行放鬆,才是太極拳的松。真正說來松不是消極松,是一種積極進攻的手段,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練松。  第五章  快慢相兼,一氣呵成  有了剛柔相濟,輕沉兼備還不行,因為你的速度還是勻速,跟楊氏的區別僅僅是有發勁。陳氏太極拳的快可把慢襯托得更慢,慢可把快襯托得更快,有一種節奏感。一般的人聽一種固定的聲音或看一種固定速度的事物會感覺很疲倦,拳式的第一個動作都是快,最後一個動作都是發勁,最後一個動作如果不發勁,就等於比較慢的動作了。陳氏太極拳也相當於象孫氏太極拳那樣的起、承、開、合,但它不叫起承開合。它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因起動就產生了快。為什麼要快,最後一個動作才剛落點呢?剛就是方(方圓相生相剋),方就是出了圓,出了圓的路線通常叫方(也是剛,是沿切線方向的記離心力)。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接上來,象小孩放風箏一樣,線斷了要接上,不接上它就跑了。所以第一個分解動作是接勁。用什麼方法接呢?用摺疊把它接上。這時候接勁就需要速度快,圈要小。每一個拳式都有一個接勁,即快速走小圈,這是第一個快。第二個快是暴發力,因為暴發力是一種彈簧勁,平常練拳通過對拉拔長、螺旋的纏絲運動,身背五張弓,只要你的勁一鬆勁,就可以彈出去,暴發力出去了。第三個快是因敵變化似神奇;隨著對方的變化而快於對方。由於這個小圈的快把斷了的線接上了又可以慢下去,由於後面的慢把前面的快襯托得更快。光快行不行,光快把所有的動作都顯得不快了,光快也不行。一氣呵成,才能體現出快慢相間,有快有慢的風格。  第六章  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理論依據來源於易經的陰陽學說,什麼叫陰陽呢?陰陽是大小、方圓、剛柔、虛實、輕重開合等凡是相對的都是陰陽。太極拳實際就是矛盾的有機統一體。  先講方圓。方是用尺子來畫;圓是用圓規畫的圓圈。如光圓就無剛了,剛就是出了圓,出圓後又用摺疊把它接起來,一個是圓加了弧線,出了圓就是方,就是剛。圓是柔化是,剛是方是發。發後用摺疊弧線接下去,方生圓,圓生方,一套拳從起式到收式都是從圓到方,從方到圓的過程。  陰變陽,陽變陰、方變圓,圓變方、剛變柔,柔變剛。推手時,螺旋纏絲運動是不是圓?需要加大暴發力的時候,發勁是方。方了以後再變圓的時候是怎麼形成的?只有用往返需要摺疊的方法把斷了的勁重新接起來,才會符合規律。因為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綿綿不斷,一氣呵成。方為剛、方為陽、方而圓、方為發;圓為柔、圓為正、圓為虛、圓為合、圓為化。  所以說化即是發,發即是化。方即是圓,圓即是方。只不過這個方再度變圓的時候小了。凡是方生圓都要通過一個摺疊,否則就會出現以下五個缺點:1、直角;2、凸凹;3、斷勁;4、稜角;5、平面。如果不用往返需有摺疊的方法,就會發生上述五個缺點,用往返需有摺疊的方法去做就會更加豐富了它的內容,會綿綿不斷,滔滔不絕,一氣呵成。發勁時應以圓為根,以圓為基礎,如果沒有圓為基礎,你發出去的勁是不純的,因為你必然要犯直線、凸凹、平面、稜角和斷勁的毛病。  方必須以圓為根,圓以方為本。方——剛是本線,敢於柔化是因為有方的本錢。凡是一化勁就要想到一個或兩個方的存在。敢化是因為能變成方,不能變成方是逃跑主義,是機械地剗圓,一味在丟,一味在扁,一味在軟。  當發勁變方,要考慮到發勁後能否變到圓,如果能,這個發勁就成立了。所謂借力打人,是因為對方的身體過於失調,這樣就被對方借力。走圓的時候要想到方,走方時要想到圓。  練拳時要想到圓和方的轉換,通過圓方的轉換靈活了,才能達到知己,通過推手圓方的轉換才能達到知彼的功夫,練拳是知己的功夫,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上述八個特點是區別於其它太極拳的,總結如下:  世傳陳氏留美名,輕靈圓活事倍成。意識意念圓又空,神聚氣斂事方成。棚捋二勁警天地,呼吸意識要記清。剛柔輕沉要兼備,節節貫穿快慢行。彈力勁變必須輕,螺旋纏絲靈又靈。對拉拔長靈中妙,虛實開合神鬼驚。一氣呵成綿綿力,方圓相生勁如空。如若不識此中理,枉費功夫一片心。  最明顯的區別是神形兼備,快慢相間。最實用的區別是螺旋纏絲,使人感到最不適應的是彈簧勁,使人感到最快的是進退需有轉換,重心變換很快。  第七章  打法  在什麼時候打擊對方最合適中呢?是在往返後返回的時候打擊的機會多,往返需有摺疊的時候打擊,擊出的時候不打擊。因為對方森嚴壁壘怎麼辦呢?通過騰、閃、摺疊的時候打人,通過整體運動干擾了對方的大腦使對方的大腦在短時間內無法組織進攻和防禦。另一個時機是在對方吸氣的時候打擊最好。交手時,通過一定的方法使對方吸氣,吸氣就打,吸氣就發。  什麼時候最快呢?他來你去最快。(指打擊)你來我往最快,象對開的火車。如果對方不動,單靠自身的伸縮是不快的。把對方引進來自己迎上去,這是最快的方法。通過整體螺旋的摺疊運動,干擾對方大腦使其吸氣,並使對方的身體產生前俯後仰,和你打擊的方向產生相對的運動,這種方法我們叫做閃、驚、巧、取,這就是用驚彈勁的方法組織進攻。  第八章   拿法  陳氏太極拳的拿法是關節勁。拿法是以手的中指為界限,前三指為擒,後三指為拿。但是在運動中五指經常是不能分家,所以把擒與拿叫作「擒拿」。  陳氏太極拳的擒拿主要是關節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反關節方向運動,也是使對方的關節向反向運動,為逆向運動,這叫反關節。另一種拿法是順關節的運動方向拿法,叫順關節擒拿。只要超過關節活動的極限就能拿住對方。  反關節運動是通過頂把和底把,也叫上把和下把,也可把它叫左把和右把。反關節運動是左把和右把通過螺旋纏絲運動,其中間形成一個沒有接觸的圓,要在意識和勁路上形成圈,只要兩手的圓形成,對方會感覺劇烈的疼痛,實際上是兩手從三角勁起步,然後向外剗弧線向里合。兩手向外先走離心力,然後再走向心力,就會把對方拿壞。左把和右把形成了三角形的勁,對方就感覺疼痛,也可把對方關節拿壞、拿斷,也可以把對方關節周圍的韌帶扭傷和脫臼。反關節最好拿的是手指、腕和肘關節,擒拿下肢關節相對要困難點,如拿建議的膝蓋可以有腳勾。  順關節的擒拿,以手指和腕最好拿。如手腕拿反關節就不好拿,像手腕順方向擒拿只要超過關節運動的極限就可產生疼痛,如向里合可把你的韌帶搞壞。  腕關節是一個很特殊的關節,可向正反兩個方向運動,腕和向反關節方向就很不好拿,順關節才好拿。而手指關節四個方向都好拿,當把你的小臂放到對方的小臂裡邊,通過手腕的纏絲運動,因肘中間夾了一個肘,由於肌肉的擠壓會使對方的肌肉產生疼痛。手指最好拿,可以拿梢節,也可以拿中節,還可以拿根節。拿住一點可控制對方全身。拿法千變萬化,可以分為三類:1、反關節拿法;2、順關節拿法;3、橫向拿法。  腕關節有四個面可以拿,即正、反、左、右都可以拿。而肘關節吸可以正、反、斜向的擒拿,這個關節很不好對付,如對方抗上勁是很不好拿的只有運用身體的螺旋運動,一旦拿住了,可以把肘關節拿壞,一旦拿壞了很不好恢復,一定要注意。肩關節的拿法,肩是最難拿的關節,可用別肘法順向拿住對方的肩關節。  脊椎關節可以通過上下相合反關節拿住腰部,順向是拿不住的。  很多拿法不外乎集中整體力量對付足部以控制全身。  除反骨以外最厲害的是螺旋運動,在擒拿時不可以出現凹凸、直線、稜角、平面和斷勁。只要出現上述情況效果就不好,通過螺旋纏絲運動才能正確的完成拿法。  第九章   閃驚巧取     在推手及擒拿中,用閃戰法使對方大腦受到干擾不知所措,一驚之下吸氣,在這時給對方打擊,為「閃、驚、巧、取」。通過螺旋的小圈突然變方向為打擊,打擊後立即變圓。切不可方了又方,必須通過圓再變方。  通過「閃、驚、巧、取」也叫閃戰彈抖勁,又叫松活彈抖,作法是組合勁,是一小一大先閃驚再暴發。如果對方水平高了,閃他一下,他不驚,可用兩小一大或三小一大,一閃有效,一閃是使對方失去舊力,大腦受干擾,新力不及發出,這時給一個重擊——暴發力的效果最好。如第一閃後對方受驚立即反應過來產生了新力,那麼可以作第二次閃戰或第三次,最後有一個長勁是打擊的本錢。  推手時應經常使用一小一大,兩小一大,三小一大,後一個是暴發力。  小、短、快是圈小,路線短,速度快,這是短勁、暴發力的規律性;慢、長、大,這是長勁的規律。  運用一小一大,兩上一大,三小一大時,必須是往返需有摺疊的螺旋運動,方圓相生相變所形成的。  第十章  摔   法(跌法)  摔法主要有三個打擊點,至少有二個以上的打擊點才行。如果你技術水平高,能做到很高質量速度、方向、角度、時間的四要素,質量好,一個打擊點把人摔倒為最好,一般是要三個點才能把人摔倒。  摔法的基本方法:除了兩手螺旋運動外,最重要的是下肢要管上。推手中也可進中門也叫插步、插勁;進側門叫套步。不管插也好,管也好,都要管住對方的下肢,使對方的身體形成上體向後仰,下肢向前伸的姿勢,或者是上肢向左而下肢向右,或上體向前而下肢向後,使對方失去平衡而被摔倒。  用管腳法,不是管住對方的軀幹,而要管住對方的勁路,管住對方的重心腿不能自由伸縮,就能摔倒對方。  目前我們的摔法有勾腿:有前勾、倒勾。管腿有側門、中門管法。  第十一章   腿法  腿法,進退也是用腿法,不動時左右旋轉也是腿法。有時對方進步你腳不動,恰是管住對方的腿法,進步和退步都是打擊而用的。進步是打擊好理解。而退步怎樣打擊呢?如倒卷肱,先是後腳不動,前腳往後勾。  將腳抬起來的腿法有踼、點、踹、掛、掃。打擊點有腳(腳周圍),小腿、膝、胯、大腿、包括臀部。最凶的是膝,因為膝打擊的部位是最薄弱的部分。太極拳的擺腿打法是在小範圍內打擊,範圍小而力量大,速度快,路線短,發腿時對方防不勝防,變化莫測。礪劍,2005-07-06 13:55:19  第十二章   陳氏太極拳的推手特點  由於纏絲、驚彈,別人感到推手不舒服,陳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腳各個部位打擊敵人。使其感到不適應的是一驚彈;二擒拿。主要是陳氏太極拳的廣度太大了。兩人打手時,對方打手,我就動肘打去,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個關節過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運用這種方法往返進行,周而復始,無限打擊,平時練習要有這種意念。  在形勢上比其它拳活的多。推手方法多,有挽花、單雙推、進三退三、花步、大捋。可以推得滿天飛,上面粘粘相隨,下面五種步法(進、退、顧、盼、定)下面轉換,上面走摺疊,下面走轉換。  第十三章   推手注意事項  歌訣:逢力必棚,逢棚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1、意識要強,一搭手要棚起。(轉動中)  2、三節(上肢)要分家,肘勁要貫足,肘萬萬不能後退,若退回去基本上等於輸了一半,說全輸不對,因為你後面還有一個肩可以打擊對方。  3、棚勁——是由內向外、向上的勁。  4、捋勁——是雙手或單手向一側和後處運行的勁。  5、擠勁——是雙手或單手及身體的其它部位向前偏下的勁。有人把擠稱為棚勁的付勁,把按勁稱為捋勁的付勁。實際上太極拳的勁只有兩個,一個是棚一個捋。  6、按勁——螺旋向前向下的勁為按勁。  7、采勁——向下的勁為采勁。  8、列勁——一般情況是回勁,比如你一采,他不來,不來我就回,也有有把列勁作為一瞬間的抖勁。  9、肘——是部位勁。肘有好幾個面,只肘尖叫窄面,肘周圍的部分,大的部分叫寬面。  10、靠——是第八門勁,後四種勁是方位勁。棚騰挪的意思,像下圍棋一樣,你拿我手我用肘肩那一邊解松這一邊。  11、閃——通過快速的一小圈彈抖運動,達到對方驚惶失措,短時間內造成對方大腦一片空白,自己趁機打擊敵人。  12、折——往返時象摺紙一樣折摺疊一下。  13、空——空實際上是化勁讓對方的勁落空,「引進落空」。把對方的勁引進來讓其落空,一合(發勁)即出。  一般的勁都是由幾個勁組成的,有棚捋勁、棚采勁、捋采勁等。為什麼有兩個或三個勁呢?因為它是螺旋運動的,有起落旋轉,向前向下為按,向後向側為捋,這些實際上是一個方向。如有兩個方向的勁,像采捋勁,一般情況應有兩個或三個方向組成。  第十四章   關節運動  全身是有二百多塊骨骼組成,人體的骨骼是一個關節團。  1、脊椎——是由頸椎、胸椎、尾椎所組成。  2、腕關節——是全身最靈活的關節,也是在推手中最起作用用得最多的關節,它直接關係推手水平的高低。腕關節向後連續肘關節,向前連結指關節,(除大指是二節關節外其餘都是三節關節)它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腕關節的旋轉才能形成太極拳的獨特風格——纏絲勁。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通過以手領勁,腕關節的旋轉形成 的。順纏是以小指領勁其餘四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逆纏是以大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順逆纏絲都是在以手領勁和腕關節的帶動下作用,除此之外,它還起著向前加力的作用。如發力時,坐腕是將力通過腕送到指上。坐腕是外折腕,另外還有內折腕。由於它能內外折,加上手指的變化,那麼腕關節就變成魔術師和導演了。它能導演出很多精彩的作品。除了以上作用外,往返還起了摺疊的作用。(摺疊在腕,轉換在胯)腕關節旋轉活動最大,旋轉才能轉臂,調節肩轉動的作用。在練習時應多注意腕關節的鍛煉,推手水平高低與腕關節與直接關係。手的運動要輕靈,不能僵滯,對腕關節提出了很多 的要求,如拳式里的懶扎衣、青龍出水、二起腳等很多拳式,動作完成,腕關節的要求都很重要,所以在走手指的時候腕關節一定不能鬆懈,要領上勁。  3、肘關節——肘關節在推手中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它向腕關節、手掌輸送力量,是腕關節的後方。通過後方的供應,向前輸送力量,輸送意識,向右有連接上肢的根部肩關節,肘是全身打擊最兇狠的關節,轉動幅度沒有手腕關節大,但是在他的打擊範圍內,它的打擊力量是很大的。全身任何一個關節都不如它,肘是上肢的弓背,所以不能隨便伸直,和隨便過於彎曲,如過於彎曲小於90度,弓就斷了。伸直了就不是弓了,練拳時要盡量練習保持不伸直,而向後不可彎曲少於90度。能不能低於90度呢?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也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對方的打擊力量很大,如果你保持90度就抗不住,可收回來合住再打,合住再出、退回來再進,以退為進,這一瞬間少於90度可以,如長度不夠,把手暫時伸直一瞬間是可以的,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正常情況不可這樣,要練好太極拳就要墜肘沉肩,要墜肘,肘就必須外乍,向下乍,這種才叫墜肘沉肩。墜肘才能沉肩,沉肩必須墜肘。  當你作捋勢的時候,兩手必須有外向下棚的弧線意識,這樣你的肘的棚勁就丟不了,這樣就形成一種外方內圓。方為剛,圓為柔、方為陽,圓為陰,實際上是陰陽,也是剛柔、輕重、虛實,凡是變化的對立統一的都可稱為太極拳。  肘關節是最不好練的關節,肩沉的好壞跟肘有直接的關係。腕能不能走好跟肘有直接的關係,肘沉好了,可以承前啟後。可以這樣棚括: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以上說明乍肘之重要。  4、肩——肩是上肘關節的根部,也叫根節,是打擊力量最大的關之一,而活動範圍比肘要小得多。肩能否拉開,跟鎖骨有關。它前面連肘,後面連鎖骨。前面兩個關節走好了,後面的肩就好走了,墜肘才能沉肩,沉肩才能墜肘。  肩關節運動的要點是:肩關節運動時,不要向里合,腋下就空,不要向上拉起,向後隆起,向前曲起,這樣情況都不行,總之要把肩關節的骨縫拉開,把肩關節的韌帶拉長。韌帶長了就產生了一種彈性。周身所有的關節拉長了,所產生的周身的彈性和韌叫內勁。有人問什麼是內勁?內勁就是彈簧勁和協調性。  肩關節特別重要,要求在一年內練好上肢關節也叫梢節。上肢要做到以手領勁。往返需有摺疊,中節肘要做到外、下乍,根節要做到肩沉肘墜,才會形成輕靈圓活的效果。  5、脊椎關節——脊椎關節也叫軀幹,它是由頸椎、胸椎、腰椎、尾椎組成。上三節運動的變化根本在胸椎和腰椎的變化。太極拳論講:緊要全在腰間中運化。就是頸椎的運動。這一部分內有內臟,外有肋骨保護,運動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內臟,而這一部分的關節運動也和其它關節的運動一樣,也是立體的運動,它除了會前後、上下的摺疊外,還會作左右的旋轉運動,脊椎關節也要作起落旋轉運動。上肢關節能不能輕靈、靈活與頸椎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一部分的關節在運動時除了起旋轉外,看是否做到了立體的圓。要經常檢查,不要走平面的圓。象六封四閉、初收、倒卷弘,頸椎、腰椎的運動是曲型的螺旋運動,弧度很大,在練拳時要經常檢查看是否是螺旋運動,找出它的規律。脊椎關節要求要虛虛對準,節節貫穿,實際上還是為了輕靈圓活,要做到輕靈圓活就要練好脊椎。  6、腰椎——腰椎是軀幹的中幹部分,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聯胸椎,下聯尾椎。從勁起腳跟的勁螺旋地送到了腰上,腰又作一次分配,把60%的勁送到了梢節。40%的勁退回到下肢去。這樣就形成了有上有下,在技擊推手中才會有根,不至於漂浮、失重。練拳時,手上的每一次往返腰椎都要作一次4比6的分配。練拳的時候,腰不可隨便晃動。有的人為了顯示他練拳很靈活,不斷的晃動,這叫枉動。枉是白費的意思。如果練拳是經常這樣,在推手時很好的機會失去了,很好的勁的發不出來。為什麼呢?正因為枉動的時候腰椎漂浮了,經常是在腰間分配的時候它不能按比例去分配,經常作些不必要的動作(枉動、亂動),那怕你很大的個子、很高的質量,都站不穩,說明你腰椎分配的力量不合理。  7、尾椎——尾椎是脊椎最小的部分,下連胯關節。它有什麼作用呢?在暴發力的時候,它順利地把下肢的勁通過尾椎送到腰部去。練拳的時候一般臀部不要外翻,但是小腹也不要過於前挺。如果向後翻了是前俯,小腹前挺了會形成後仰。本來我們的重心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左歪右斜就會形成雙重,就產生手重了、腳實了,手輕了、腳也虛了。在推手中會出現許多被勢,本來應該贏的贏不了,不該輸的卻輸掉了。  尾椎的第二個作用是將下面腳的蹬力能不能通過尾椎送到腰椎去,是有關係的。如果尾椎不向里收而向外翻,拳練了很多年效果都不會好,總而言之尾椎是最難練的關節,也是很重要的關節,練習的時候要多多注意。  8、胯關節——胯關節是下肢根部關節也是周身打擊力量最大的關節。胯關節下連膝,上連脊椎,所有的虛實變化都要通過胯關節來完成。在推手中的起落旋轉、起承開合都是通過胯關節來完成的。胯關節的旋轉直接跟你的水平有關。通常人不能放鬆很大一部分是跟胯關節有關係,有時發不出勁也是與胯關節的韌帶有關係。拳論講:「有不得機,得勢者,必於腰腿求之」。實際上是在腰間求之,腰腿之間就只有一個胯關節,胯關節是把腳、踝、膝關節的力量順利地送到脊椎進行分配。拳論講:「進退需有轉換,往返需有摺疊」。什麼叫轉換?是通過腳指領勁有膝蓋的弓背胯和踝關節的弓把,共同完成的螺旋弧線運動叫轉換。如重心向前和向後運動不可直來直去,不可走直線、夾角。練拳的時候看腳下走的是不是弧線,有的人走的是三角形的線一個直線接一個直線,這說明胯關節有問題。轉換的時候會出現了問題,胯關節的鍛煉很難,關節很大,上面連著脊椎和承擔上肢的重量,訓練的弧度較大。要提高推手水平和技擊水平非把胯關節練出來不可,放鬆胯關節不可,練胯關節的時候,一定要幅度拉大,要做到起落旋轉在襠部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運動的圓。俗語一般把從下面翻上來的勁稱襠勁,實際上襠是會陰穴和百會穴上下垂直相對。所謂襠能不能合住實際上是指胯能不能合住。胯能鬆開能合住暴發力一定大,所以說胯關節是全身第二大的關節(除脊椎外),也是最不好練的關節之一。全身是難練的關節有:脊椎、胯、踝、膝;全身最好練的是腕關節;全身最不容易注意的是肩關節和肘關節;運動量最大的是胯關節。所以說在胯關節的練習時,要多練拉開、合住,胯關節練不好水平就提不高。上肢是往返需有摺疊,摺疊在腕;下肢是進退需有轉換,轉換在胯。  9、膝關節——人是直立的靠兩條腿走路,不象其它貓科動物大部分是四條腿走路。如貓的膝關節在後面,正因為它的膝關節在後面,它的重心就低的多,要靈活的多。膝關節下連踝,上連胯,它是下肢的弓背。膝關節的後面有一個委中穴,這個地方不能軟,如這個地方一軟就站不穩,一但這個地方軟啦,你離摔倒就不遠了。膝關節即要承擔上體的重量又要自轉運動。練拳時它是怎樣運動的呢?實際上象肘一樣是一個向外棚的運動叫外轉內扣,而不是左右擺動。通常人把胯關節的運動作為左右擺動,前弓後蹬這不對。實際上是向外轉為順纏,向內轉的為逆纏。這種運動完成了膝蓋運動。  膝蓋運動是合襠的保證。兩膝能否相合、相系,就關係著你能不能合住襠,是表示下肢順逆纏絲的標準。  膝在打擊時,雖不及肘兇狠,但它的暴發力比肘大。泰國的泰拳之所以兇狠,實際上是他運用了肘和膝。膝的打擊力僅次於胯,膝的練習主要是向外轉內扣的意識要加強,不可光左右擺動。下肢主要練習胯、膝、踝。膝關節的靈活性是直接影響下肢的運動,練拳時兩膝應相合,移動重心的時候膝蓋應向里扣。這扣要扣得飽滿、要圓。扣是意念要向里扣,把它合到一起,不是形勢上一定要向里扣,不是把它鎖得很緊,而是意識要合住。  10、踝關節——踝關節上連膝,下連腳指關節也是很難練的關節。一般練踝關節都是以勾腳為標準是以腳腕旋轉為標準。認為轉響了就叫練開了,其實踝關節是以跟踺韌帶越長越好。如有的人練拳下坐不舒服,有時是對方加壓力時不舒服,為什麼呢?就是跟踺韌帶比較短,所以進退都感到長度不夠。練踝關節的時候,應用腳指領勁。動一次即一個進退轉換,踝關節有三次運動,即開、合、開或合、開、合,最起碼要做到三次運動,很少有兩次運動。只要一邁步最少有三次。有些人不注意這些,邁步時腳尖要上翹,上翹才能里合,里合膝蓋形成逆纏,曲膝松胯,邁步以腳跟貼地剷出。通過收弧線,貼地剷出,這樣踝關節就產生了一個立體的圓。有些人邁步就邁步,退步就退步,不注意開合。就成了跳坑似的有響聲,這是不輕靈的表現。揚式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跟貓一樣很輕靈,陳式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腳、踝、膝、胯,經常在打擊中起了很妙的作用。在練習踝關節的時候,主要的目標是把跟踺韌帶拉長,韌性比別人好。練拳的時候,經常注意到腳尖上翹。動一次步作一次開、合、開或合、開、合,很快就能把你的踝關節練好。踝關節是一個比較難練的關節(要注意)。  全身共13大關節,這13大關節是圍繞脊椎運動的,千萬不可先走三節一起走,後走也是三節一起走,這樣不行,要節節貫穿,圍繞腰脊椎各走各的路線。勁起於足下,主宰於腰。上面是以手領勁,中間胸椎完成胸腰運化,腰椎完成4——6成勁力的分配,尾椎是完成勁力上送的傳遞作用,胯是轉換的根源,進退需有轉換的好壞在胯,合好襠勁靠膝關節的纏絲運動,步法靈不靈是看踝關節的運動,踝關節靠跟踺韌帶拉長。如果把手固定起來,能不能轉換呢?雖然通過轉腰可以辦到,可這樣不行了,因為你違背了太極拳節節貫穿的規律,要轉換就要以手領勁。運動時,手指是個圓,手腕是個圓,肘、肩、腰、胯各是一個圓,要求十三個關節運動時,同時在轉圓,這樣就形成一個圓轉的十三個圓,是結合在一起的立體的圓運動。這樣的運動在實戰中,在推手和技擊中才能把對方的力化掉,然後很快就能組織進攻  第十五章  推手  太極拳在推手中是捨己從人,捨己從人會不會吃虧呢?不會,捨己從人是有原則的,它是通過改變來力方向的方法,運用螺旋弧線的纏絲運動把對方的力量改變方向,結果,你的力我的力的和歸我指揮。  合不能亂合,從不能盲從,主要是通過一種螺旋的纏絲運動。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只有圓運動的力的方向是不確定的。正因為圓無方向,它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發展。為什麼說陰陽乃萬物之母呢?無極是未分陰陽,在極就分了,陰陽是從無極產生的。  把對方的力量改變了方向就可以歸你指揮。捨己從人的方法是沾粘相隨。目前在練拳和推手中易犯的四大毛病是:丟、頂、扁、抗。(1)丟——是太軟,沒有意識,沒有力度,推手時易扁。(2)扁——在推手中出現了,不圓,在往返過程容易出現。(3)頂——就是僵了,捨不得松,仍然會出現凹凸和斷勁。  在推手中應經常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以上四種毛病。推手和練拳是辯證的,陳鑫講:練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練拳。通過練拳能推好手,通過推手可以檢驗拳是否正確。要有計劃的練習推手,多打拳,在打拳中要把棚捋擠按的方法(手法)作出來,水平才能很快提高。推手時不要光求贏人,要求其方法的正確,過去的先生光教人打拳就要打三年,看起來很笨,實際上水平很快就能提高。通過三年的沾粘沾隨,隨之再加上手法就不得了。三年一晃就過去了,今天你推我一下,明天我拿你一下光想贏人不求方法,要想提高就得按規矩,要明規矩中規矩脫規矩而和規矩。練拳時,應剛柔相濟、快慢相兼,但是要認真不可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練不如不練,不然你就休息,思考思考也可以,要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一練就要做到沉肩墜肘,含胸蹋腰,襠走下弧,一式一式的練正確。  第十六章 放鬆  放鬆是對的,但放鬆並不是等於不用勁(不用勁是不對的),太極拳的任何一種運動包括起落旋轉都是螺旋運動的。放鬆是在棚勁不丟的基礎上放鬆,這是原則,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你就不是松,而是丟。過了是頂,弱了是丟,即不能僵又不能丟,取其中間而已,這個尺度還是好掌握的,取其有意無意之間,經過長期的揣摩才能得來。   第十七章  技法   三百多年來陳氏太極拳仍然保留著古老的風格,有踢、打、摔、拿和推手。推手是陳氏太極拳的專門技法。它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喂招,等對方掌握以後才能變勁,這叫招熟。目前練陳氏太極拳的比其它太極拳的技擊內容要豐富的多,有打法、摔法、拿法、腿法和巨大的暴發力。  一、打法——打法分長勁和短勁兩種,即慢勁和勁兩種。  長勁是太極拳的寬面打擊,如肩的周圍、肘和周圍、掌、胸、腹都為寬面部位。象拳、肘尖、肩的尖部這些都為窄面。窄面容易傷人,現在一般都練習寬面。寬面一般都為長勁(屬慢勁),用窄面打人一般都為快勁(即短勁)。  陳氏太極拳除了螺旋運動外,另一個特點是暴發力強  它分為驚彈勁和勁兩種,有時在打擊中是好幾個勁。  用一個組別來打擊對方的方法叫閃驚巧取。通過閃戰、驚彈組別方法打擊,最後用一個重勁、沉勁打擊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虛弄詐誘只為一轉」這一轉就叫閃驚巧取。  太極拳要求在進攻中兩手相系,它經常出現重手不重人,打人不重手。打人的手正好回來轉為輕手。所以說它有一個協調的關係,給別人的感覺是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用肩、肘也等於手),境界高了,叫打人不見形,見形不為能。  二、摔法——摔法是三點著地算輸。它有上下結合的問題,上面有壓力,下面有管腳。如使人頭向左斜而右去,頭向前傾而腳向後去,這樣才能把人摔倒。摔法要有三個點:(1)上管手;(2)中管軀幹;(3)下管腳。  三點打擊才能把人打倒。有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腿在用摔法的時候起決定性的作用,它是採取槓桿原理的支點的力點。  第十八章  虛實開合,起落旋轉  陳鑫揚揚幾十萬言總結太極拳為「開合」二字,說明「開合」很重要。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太極拳就是「開合」,用四個字  概括就是「虛實開合」,如果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虛實開合,起落旋轉」。  虛實和輕重的關係是是:一般認為虛是無,實是有。  里指的是腿上分虛實,有重心的腿為實,負擔重心少的為虛,手輕腿為實。虛實是指腿而言;輕重指手而言。  手和腿的關係:太極拳論「左得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虛是沒有,杳也是沒有,怎樣區分腿的虛實和手的輕重呢?凡是手向下運動定為重手,下沉為重,上升為輕。有的說我的雙手在水平面上怎麼分呢?如兩手向金剛搗碓的捋和退步壓肘的捋,這種情況一般為身向右轉而重心在左,身向左轉重心在右,這是一般的規律。重手不一定有力,輕手不一定無力。向上的手哪怕有一萬斤力仍定為輕手;向下的手哪怕只有三兩力、四兩力仍然定為重力。只有以方升沉來定下沉為重、上升為輕。不管怎樣旋轉都要為清上升下沉,分清虛實就是分清上升下沉。虛實指腿,輕重指手,除邁步以外,腿跟手發生矛盾的時候都要以手來定上升的輕重關係。手上升為輕腿為重;手下沉為重腿為虛。實際上虛實和輕重的關係是手和腳的關係。  開合:開是開開,合是兩個方向相對合攏。從形式上是這樣。太極拳的開合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因為它的球體運動,是螺旋的球體運動,是圓的,就可能出現多處的開中有合,合中寓開。如:六封四閉,當兩手放到兩耳下的時候,「肘開、胸開、胯開」。前面好象都開了,後面呢?兩肩合上了,膝合上了。一般情況是前開後合、左開右合、上開下合,不可能一開都一合都合。除形式上的開合外還有神,練拳的時候很遠看他一眼,覺得不舒服,為什麼呢?這是神。神和形應高度統一,形神兼備後就能出現這種情況。有時候手看視沒合攏神合攏了。有一天在儲奇門教了一個手法,從兩手的距離看並未合攏,差的很遠。但是通過前手的前搓、上升、下壓、回拉這四個環節就連成了一個弧線,一個向前突出的下弧線;後手通過前伸、下沉從對方小腿上挖下來然後回擺,就是一個向下向里的運動,向里下的下弧線,連個弧線連起來就是一個球。形式上好象沒有合起來,但通過形和神兩者有機的結合就可以合起來。今後在練習的時候要求在每個動作的定式是做到「外三合」。什麼叫外三合呢?就是手與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怎樣叫合起來呢?就是上下對照起來,就算合上。還有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這裡講的是力就是太極拳的勁。通過太極拳特種方法鍛煉產生的彈性和韌性,通過螺旋的弧形運動產生的勁就是剛才說的「力」(氣與力合的力)。我們把它叫做太極勁。在練拳時要做到形與意合。光是形式上做到還不行,因為光有形式是呆板的,象學一個字,光知道它的音,不知道它的意思是什麼。神就是把形和意的含義進一步發揮出來,在練習中注意和內在的聯繫。  起落旋轉是什麼呢?起是向上,落是向下,起落旋轉形成了一個立體的圓。可以這樣想,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後就形成了一個立體的圓。在練拳的時候,重心由左腿移到右腿或者由右腿移到左腿,只有這兩種移動。襠走下弧的時候,從起點最高然後下落,通過下落向前走弧線然後上升,這裡面就有一個落起的升降運動。如果單純一個起落向前的平行運動就形成了一個平面的圓,加上螺旋就成為立體圓了。二起腳就是這樣的立體圓。它的路線不是單純的直上直下,而是一個弧線的立體運動。在以手領勁的過程中,通過肘划了個微小的圓弧線,向上升了,任何一個起落都是螺旋的,通過起落旋轉把起落變為立體圓,不可單純理解上下的運動。  如拳式中的懶扎衣變六封四閉的時候,過程中有上、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後,這是一個完整的螺旋的立體運動。因為它的圓運動有六個方向的路線構成,是一個正確的勁路,因為它具備了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向的運動,是一個完整的路線運動的基本條件。如果運動中重心並且不落,不虛不轉它就不構成螺旋運動,這樣就要出現直線、平面、凹凸和稜角。在螺旋運動時,當重心轉換兩手往返的時候,要注意立體的圓運動。通過旋轉起來才對。有些人是平面過來的這就不對,只有通過一個立體的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不管是手、腿、腳在任何運動中進步、退步都要走一個螺旋的運動。這一點今後在練習中要反覆的練習,求證自己的每一個動作運行中是不是有六個方向的勁(大部分人走的是四個方向,六個方向),才能成為立體圓的基本條件,有了六個方向的運動才是構成纏絲運動的基本條件。  關於輕靈圓活的問題,平時練拳僵直,心裡想的和實際運動的不一樣,想把對方摔得很遠,結果事得其反,這是平時練拳推手不輕靈。輕則靈,練拳也好推手也好,輕是靈的保證;圓是活的保證,要用意不用力。一般人的力是呆力,太極拳通過特有的纏絲運動,特有的螺旋運動,通過練習變為一種新勁新力,這種新力我們叫太極勁。每到練習的時候我們要用意不用力,要節節貫穿,手上的意識要強烈,手即有勁而且又要輕靈,這種勁才算正確。圓是太極拳的核心,弧線也是太極拳的核心。圓和弧構成了太極拳的剛柔。形成了陰陽、開合,所以說用意不用力的輕靈鍛煉後,感到靈活了,在推手的時候會感到有一種球體感,象球滾動一樣。  太極拳的勁是八個字:棚捋擠按,采列肘靠。  它的方法是五種:騰、閃、折、空、活。  這十三個字實際上是總結了前面所有的東西,歸納到「活」的上面來。  怎樣才能活起來呢,實際上要走圓,不圓就不活了,  怕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在推手當中只有你出現了平面、直線、凹凸、斷勁和稜角,就會感到不舒服,練拳時應注意節節貫穿,周身協調。協調是根本,認真揣摩,細心體悟,方能得到個中三味。                    二00二年元月二十八日校正於華盛頓                                 張志俊jhl,2005-07-06 15:14:04能介紹一下張志俊先生嗎?礪劍,2005-07-07 12:38:06[QUOTE][b]下面引用由[u]jhl[/u]發表的內容:[/b]能介紹一下張志俊先生嗎?[/QUOTE]技擊大師張志俊與陳式太極拳  1970年時的張志俊,患心臟病、胃潰瘍等多種疾病。後經人介紹,開始練太極拳。兩年下來,不僅身體狀況大為改善,而且自認為拳腳功夫也好生了得,時不時尋人過上幾招。  1972年,第二屆河南省武術比賽中,張志俊遭遇陳家溝代表隊之太極名師陳兆丕,甫一交手,輸得一塌糊塗,方知自己皮毛未得。這才有了1973年張志俊六上陳家溝學藝,5月,結識了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兆奎,方知太極拳博大精深,開始正規習練陳式太極拳。  1974年2月,張志俊正式拜陳兆奎為師,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張志俊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白眼,以不為人理解的痴迷,獨僻蹊徑覓真經,甘願自已清貧度日,卻將陳兆奎老師接到家裡來。因此,這個普通工人的家成了那個時代少有的世外桃源。陳兆奎老師在這裡躲過了頻繁的批鬥和再教育,過上了較為寧靜和安定的生活,他的家也成了陳兆奎老師在文革中的教拳基地。除了張志俊自己受益匪淺之外,當代著名的太極拳大師如陳小旺、馬虹等人也是從他的家裡走出來的。應該說在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史上,張志俊這個普通家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在那幾年裡,陳兆奎老師曾數度在張志俊家裡開班授拳;張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陳兆奎老師改拳,他練拳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夏三伏揮汗如雨,冬三九踏雪驅寒,夜半披星戴月,黎明聞雞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要練數十遍。刻苦的訓練、名師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與人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得張志俊很快脫穎而出,到1976年,他不僅拳路精熟,推手老練,在拳理上也有自已獨特的理解和創新。陳兆奎老師曾經對張志俊說:「志俊你聰明絕頂,理應舉一反三。」由此可見老師對張志俊的褒獎以及期望值之高。  老師不幸仙逝後,1990年,陳家溝建太極名人陵園,為三位太極名人陳發科、陳兆須、陳兆奎立碑。張志俊親率60多名弟子,以太極陵園立碑儀式副主席的名義積极參与,足見張志俊對自己恩師的不舍之情。  1980年,應鄭州市體委和武協的邀請,張志俊出山開始教拳。太極拳自問世以來,由於其拳理深奧,闡釋玄妙,幾百年間,雖有歷代明師言傳身教,依然「練拳者千人萬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不高明的拳師又多以玄解玄,常使學者不得其門而入。而張志俊教拳,卻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和見解。他善於曲徑通幽,引入現代科學的概念來解釋太極拳看似玄妙的拳理。如太極拳技擊的核心——四兩撥千斤,張志俊則巧妙利用槓桿、螺旋、切線的原理,來闡釋其奧妙,既形象又易懂。還有諸如向心力、離心力、平面、直線、切線、凸凹、斷勁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名詞,都被他恰當地引入教學當中。  80年代在鄭州市教拳,別人的拳場報名者三三兩兩,而他開班授拳總是報名者紛至,還要限制每班不超過40人。1980年至1984年,先後有3000多人向張志俊學藝,不少人很快取得了成績,他的弟子在全國乃至世界比賽中摘金奪銀屢見不鮮。 1981年,全國太極拳推手比賽在山東濰坊舉行。剛跟他學拳一年多的河南駐馬店地區運動員張春,便奪第得三名。同年,在溫縣舉行的河南省推手比賽中,張春奪得75公斤級冠軍。 1982年,他的澳門弟子,澳門武術總會秘書長李文欽,在第一屆世界武術綿標賽中獲得亞軍。 1983年,在南昌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賽上,他的兒子張鵬摘取了太極拳金牌。 然而,1984年,張志俊突然宣布,以後不再率隊參加各類比賽了。  原來,他認為,太極拳需要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勝負,而是向更廣範圍的推廣,在發揚和光大太極拳事業上,他又要獨僻蹊徑了。 他第一步選擇了大西南的重慶市。 西南名城重慶,歷來是武林藏龍卧虎之地。忽一日,傳言紛起:河南來個太極高手,能丈外打人。在儲奇門設點教拳,從學者甚眾。一時間,重慶三大武館、八大高手紛紛尋上門來要與之較技。這個太極高手就是張志俊。 面對各路英傑,張志俊坦然相迎。但有話在前:「我來此地設點教拳,不為爭一拳一派之高下,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太極拳,讓更多的人享受他的益處。傳言未必當真,說張志俊能丈外打人是誇張,不符合現代科學原理;但陳式太極拳以技擊見長,打人丈外並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手,抬腿走人便可;汝等落敗,以後在此地營生就有不便。」聞此善言,各路豪傑在心中嘆服不已。他和當地的武林中人多採取私下裡交手的辦法,切磋技藝,並和多人合影留念,其武技武德為同仁所讚賞。  到1990年,重慶的太極拳社學生已有千餘人,而且還在不斷擴大。 張志俊有一個信念:國家有界,拳藝無境,太極拳是武術,更是民族瑰寶。它不僅屬於中華民族,更應屬於全人類。正是基於這種信念,他不遺餘力地向世界各地推廣太極拳。 1990年起,他開始在香港、澳門等地招收弟子,創辦了香港太極拳社,澳門太極拳健身會,他的學生馮宇亮到奈及利亞設墵教拳,在當地引起轟動。當地輿論稱讚陳式太極拳為「中國武術中的寶中之寶」。 近年來,張志俊先生的學生遍布五大洲,直接間接教過的有上萬人。1998年年初,他發起的98國際太極推廣工程雞公山研討會在河南信陽舉行,來自美國、新加坡、韓國、捷克、義大利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名代表匯聚一堂,其中僅代表正規組織就有十幾個。兩個月後,又在駐馬店舉行了98國際太極拳精英交流推廣賽,更對太極拳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1983年5月,張志俊率河南代表隊到江西南昌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賽。他的兒子,也是弟子張鵬,在這次比賽中奪得太極拳冠軍。比賽剛結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鄭州市體委的加急電報:「有一個外事活動需接待,速回。」張志俊不敢怠慢,於次日凌晨趕回鄭州。原來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練心館代表團來訪。這個練心館是日本武術界第二大組織,有弟子5萬餘人。這次,由館長宗家保勇親率一個25人代表團訪問河南,聲言要與太極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要「交手」。 以往,中國在國際武術交流中,以表演居多,這些表演大都為日本人看不上眼,認為是花拳繡腿,對中國功夫頗為看輕。但這一次就不同了,第一個上來的是年輕氣盛的日方三段。(三段在日本是最高水平)張志俊劈打推壓,諸靠纏繞,截前壓後,聲東擊西,幾個回合下來,已把對方放翻在地。再以後,日方代表輪番上陣,都被乾淨利索地擊敗。宗家保勇連稱:張先生,很好!很好!回國後,連向張志俊發出四次邀請,請其到日本傳藝。 其實,這樣的交手對於張志俊來說,只是家常便飯。 強身健體,可能是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都能收到的第一份禮物,然而技擊卻是太極拳的更高境界,是太極拳的靈魂。陳式太極拳的精妙之處更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技擊藝術。大多數太極拳習練者無不希望自己能夠早一天遨遊在太極拳技擊技藝的王國里。  張志俊常講:「跟我練拳學會摔到人不難,更要學會瀟瀟洒灑地摔倒人。」二十多年的潛心磨練,加上他對太極拳藝的廣研博修,張志俊堪稱世界級的技擊大師,(澳門武術聯合會秘書長李文欽語)他在講拳時,每個動作的用法不僅詮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隨手拈來,瀟洒自如,學員如同在欣賞一個高明的魔術師的表演,其招勢勁路的變化多端令人嘆服不已。凡與之交手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他那人體平衡魔術師般的精妙技藝。他有兩句名言:「拳到精時真亦假」,「高明的拳師可以以真亂假」。他亦有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這兩句名言的註腳:「以往我看老師(陳兆奎)與別人推手時,總覺得是假的。一個近200斤的大個子怎麼會那樣輕鬆地被他發出去呢?可是每當我與老師推手時,尤其切切實實地知道這是真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用「力」與之抗衡。老師的推手技藝實在太精妙了。已經達到了以真亂假的地步。」  張志俊教拳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搞玄學,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個用法的理論根據是什麼,是槓桿?是切線?還是螺旋?每個學員都能聽得明明白白,學得會,做得到。他定義的太極拳內功與別人不同,他說:「彈性、韌性加協調就叫內功。」有一年他在澳門與李文欽談拳,用了一招「餓虎撲食」將一大塊頭學生摔倒,李文欽沒有搞清楚,要求再來一次。因為對方有了防備,張志俊還是用原來的招,但是加上了變速,這次這個學生被摔得更脆,他從地上爬起來雙眼上翻盯著張志俊問:「老師,這是不是內功?」張志俊回答:「這不是內功,這是技巧。任何人經過苦練,掌握正確的方法後,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在對太極拳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張志俊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將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遺餘力地將太極拳向全世界傳播,使之造福於全人類;同時發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力求在繼承古老的太極拳理論的基礎上,將現代武術理論和人體科學、自然科學的原理融入太極拳的理論體系之中,將傳統的太極拳理論去粗取精,去繁規約,首次提出了「以手領勁,兩頭捲曲」等太極拳新理念。使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化、直觀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強身健體的效果之外,還大大縮短了「功夫」獲得的周期。 張志俊時時以太極拳的發展與創新為己任。他常講:太極拳在理論上沿襲了《易經》的陰陽學說,使人們可以在從容不迫中,用自已的肢體語言來演譯亘古不變的人類社會乃至大千宇宙的變化規律;在醫理上則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將拳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對祛病強體,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之攻防技巧實用易行,真正有四兩撥千斤之妙,是一種高級的防身術。如此三位一體完美結合的拳術,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珍寶。在我國,太極拳這種民族藝術適逢盛世,不久必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頂峰。能夠率先走上峰頂的,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我張志俊。這是我們每一個太極傳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這種責任感,嚴格的講就不配做一個太極傳人,自已也就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境界。在這方面我願做一個探路者或鋪路石,有生之年要為陳式太極拳的創新發展作出自己貢獻來。 1985年,張志俊先生因為婉言謝絕調入省體委而自稱「太極閑人」。實則表達了他專著太極事業的心聲。這是他一生淡薄名利,遠離權位,瀟洒處世,真誠待人性格的寫照。凡是和他交往過的人都會發現,談起太極拳來他話如潮水,濤濤不絕,四、五個小時轉眼而過,珠璣妙語間流淌的是平等、真誠和真知灼見。在中華民族的武學園地里,他實踐著「太極一生成一事,獨闢蹊徑景自幽」的個人信念;面對紅塵紛爭和人世百態,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淡泊意境。今年54歲的張志俊先生,已經著手將他研練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整理成系列圖文資料,留給後人。它的表現方式依然是獨闢蹊徑,與人不同。他說能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自有他人去評說,但達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他死不冥目。張志俊先生在渝太極拳學術報告 礪劍,2005-07-07 12:40:17在渝學術報告                    (根據錄音整理) 各位老師、各位拳友:   受重慶陳式太極拳社的委託,和巴蜀小學聯合舉辦這個學術報告,就是把這些年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教和學的心得體會給大家隨便談談。我剛從國外回來,8月應美國國家武術協會主席吳慶貴先生的邀請,參加了美國在奧蘭多.佛羅里達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武術錦標賽,對大會作了了解,並作了學術報告,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轟動的理由是:所有的大師講的都是"內功"。內功、內氣、內勁、丹田內轉。這"四內"呢,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法用計量單位來稱,也沒法用長度來量,所以很多太極拳的同仁,可能很有感觸,練了數十年太極拳,什麼是內功",他不明白。丹田內內轉是什麼意思呢?他也不知道,老師是這樣說的,別人是這樣說的,書上也是這樣說的,自己不太了解。所以模模糊糊、混混沌沌的練了幾十年,不明白。所以,我自己努力希望把太極拳從繁到簡的說出它的意義來,本來是很簡單的,全世界任何事都是簡單的。牛頓定律,一句話,愛因斯坦定律,一句話,沒有什麼複雜的。可是我們偏偏把他複雜起來,所以,我講太極拳不講"四內",我講的是螺旋、是槓桿、是切線,它們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你給別人說"內功",他聽不懂,你給他講陰陽"他也聽不懂,講陰陽、說八卦,從老子的道德經說起:道則非常道,名則非常名無論怎樣,他也不明白,所有這些陰陽平衡,這些東西,他都不懂行。如果你說槓桿、一個支點、一個力臂,他就全懂了,說切線,他懂了,所以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美國太極拳總會主席丁馬帕,就再次邀請10月份訪美,8月回來後,出了個9.11事件,因此推遲到今年1月份,1月20訪美,走了洛杉磯、麻省、紐約、奧爾巴尼、康里迪克等城市。今年訂下了在美國參加太極拳年會,並訂下了十個州進行講學。為什麼他們這樣歡迎我的講學呢?不是我講得好,也不是我功夫好,是喜歡我的明白話。這些講話是對是錯,大家評賞,不是說我的對,別人的錯,而是講明白太極拳的道理,用我簡單的道理來驗證太極拳的古理論。如今,太極拳發展得非常好,除了中國以外,在亞洲、在日本、東南亞、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國發展得非常好,美國50個州都有太極拳,陳、楊兩家,獨領風騷,其它相對少一點,歐洲也非常的好,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蘇格蘭等影響也非常好。   太極拳這種東方獨特的運動,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太極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相信,在全世界,以後不會有一個拳種、一個體育項目,能和太極拳相比美了。我在美國講,太極拳是東方的聖經、活動的雕塑,是流動的山水,是抒情的音樂,非常美,非常有皇家氣概。比如:楊式太極拳練起來有皇家的風範,雍容華貴,非常大度,非常飄渺。那麼,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輕沉兼備,運動後使你回味無窮,這種太極拳運動在今後,是很難發現有比它更好的了,因為這種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可以健身,可以防身,堅強你的意志,開發你的智力,甚至對你的處世,可能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它是"陽春白雪"。很多"陽春白雪"的曲子,是曲高和寡,恰恰太極拳這種"陽春白雪"是曲高而不和寡,獲得更多的人欣賞,它海納百川,就是說什麼人都可以練,越是你身份高的人,越可以選擇太極拳。你是國家領導人,鍛煉的時候選什麼拳呢?沒有選擇,只能是太極拳,他不可能選擇峨嵋拳、少林拳、南拳,更不可能選擇猴拳,只有太極拳和他的身份相匹配。那樣雍容富貴、美麗大方。因此太極拳容納百川,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練。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有太極拳協會,奧林匹克規定,有75個國家贊同的運動。可以進入奧林匹克,所以說太極武術進入奧林匹克已經不遠了。起碼2008年中國主辦奧運會,中國武術就會進入奧林匹克了,太極拳肯定進入。大家都是愛好者,即使你現在沒練,也對太極拳有一定的嚮往。這樣太極拳在全世界就會蓬勃的發展。為什麼呢?第一,它有精妙的本質,太極拳理論以中國的易經為理論基礎。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剛柔相濟、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第二,它以黃帝內經為健身基礎,通經活絡。有個電視廣告是指通經活絡的,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非常有道理,它以健身為基礎,太極拳有很大的健身作用,這是很重要的。第三,它以戚繼光的練兵新法為搏擊基礎。戚繼光是民族英雄,他在抵抗倭寇侵略時編的三十二式練兵新法,而陳王庭在創拳時取戚繼光練兵新法中的二十九式,十分之九被取進來。至於後來,人們發現太極拳的理論可以在各方面上起到作用。有的把太極拳的原理用於企業管理,太極拳有利於行,太極拳與書法,太極拳用於家事,等等,都使用太極拳藝術,試想兩夫婦間也是在打太極拳。她柔了,你就剛,她剛了你就要柔,兩個都剛那就完了,長時間的相處,必然要剛柔相濟。如果兩人之間搞得很不好,有意見了,也是太極拳沒有打好,你化不了了,矛盾就出來了,太極拳打好了,你想通了,也就沒有什麼了。社會上方方面面都是在打太極拳,例如書法。書法也講究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連綿不斷,書法講筆斷、意不斷,太極拳也是,只是姿勢,形式表現的不一樣,他是拿一支筆,表現在紙上,你是通過肢體的語言,經過手舞足蹈,勁斷意不斷,所以,太極拳是一門藝術,始終是放在藝術之中的,無論它的拳式,無論它的搏擊術,都是很精妙之藝術,是我們先輩幾百年來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到我輩,我想不應讓它失散,應將它發揚光大,太極拳在那些年沒有得到光大發揚,這就成了個問題。舉個小例,1840年英國人用兩個破兵艦打進我們國土,造成我們割地、賠款,試想今天還是用那些破兵艦來打,行不行呢?那就不行了。曾經你是先進的,以後不一定是先進的。那個文言文時代把太極拳形容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含含糊糊的說這些問題,而虛實又是學術的基礎,因此,非常費力,不好理解。但你又必須遵循這個法則、這個規律、這個定義,你才能打好拳。今天的太極拳,我覺得應該是科學的,老年人體弱者都可以學習,從娃娃抓起最好,古今成大器的人,都是從青年起步,沒有一個從50歲起步成為太極宗師的,古今沒有,即使很有名氣、有聲望,他的身份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這裡面還是有些假打,你只有從小練起來。人有個規律,你老了,你就是不行,你要去爬山,就是爬不動,年輕人就爬得動,所以從年輕人抓起,才會有大的成就。那麼真正的太極拳,內容是什麼呢?是你心靈的感應,比如你到廟裡拜神,釋伽牟尼像,在你心中是什麼呢?是你對他的尊敬,對他的崇拜,如果你不信他,什麼也不是了。如果他真從神台上走下來,那你有多麼的吃驚,可能把你嚇壞了。你心中認為他是佛,那就是佛,那麼所有練太極拳的,太極拳就在你心中。你認真的練習就有好處,不一定非要把人打倒,不一定要著書立傳,成為大師,你只要把自己調理好了,就你自己來說,你已經成功了。   太極拳的科學性、實用性、建設性。過去我們知道,太極拳以腰為軸,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勁由後面向前面推進。經過我20多年的研究,在搏擊當中,感到存在大問題……。我的"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理論在美國引起轟動,是有利於以腰領勁,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和重慶人不一樣,在重慶1.70米就可以了,有一百多斤,三尺六寸的腰圍,按重慶話說:"好大的墩墩啊!"(掌聲),可在美國,1.8米、2米的人很多,腰圍六尺三寸的也很平常。我說的一點也不誇張,他人高大,有力氣,所以,你和他搏擊時,你不把東方的魅力用出來,跟他拚命是肯定不行的,就是太極拳這種技巧可以征服了他,他們就感到東方的太極拳太妙了,真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他們沒法用語言來形容東方文化,沒法用語言來形容太極拳。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梢節領勁,就是用手梢和腳梢來領勁,進行運動,很多人用腰來領勁運動,就比較慢。舉個例子,如果在街上遇到壞人,迎面打來,你只有說等一下,我先動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晚了,很明顯,人家一拳打在你鼻子上,鼻樑斷了,拳打過來還好一點,你身體好,就受了,假設是用刀來,那就很不合算了。那你將怎麼辦呢?你要快,就可以用手尖,你用梢節去接他的拳,否則你就接不住。我在全世界遇到好多人,練了幾十年太極拳,不敢和人伸手,如果推手,可以,散打是不敢伸手的,因為他接不住,他手指上沒有感覺,推手可以,他長期靠推手接觸,有聽勁,可以粘住你,散開,他就壞了,他沒有感覺了,他不知道怎麼接你的手。實際上掌握了太極拳梢節領勁的方法,接手不是太難,當然也不是很容易,你知道了先進的方法,還是要多練,太極拳它還是一個肢體語言,你只有通過肢體把它表現出來,所以要梢節領勁,要想做到梢節領勁,還必須做中節定位,也就是肘定位、膝定位、根節要放鬆,以前我們講過:"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比如用手拿人,你大臂的夾角要有一定的角度,定形了,不能改變,向里收成了銳角成了卸肩,向外翻夾角大了,成了鈍角,夾肩,你的力到肩就斷了,向上叫聳肩,向後收也不行,所以正確的叫墜肘沉肩,說起來很容易,在實際中解決起來是非常難。日常生活中肩上挎一包,必須聳肩,夾一張報紙也得聳肩,和太極拳不合,你要認真的練習。一個東西需要拿過來,就要做到走手、中節定位、根節放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氣遍周身不稍滯,你才會不僵持,你勁才能通達,如果你僅為了練身,也就可以了,如果還想防身,學點搏擊術,就有障礙了,練太極拳是不是光為鍛煉身體?人是追求上進的生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斷的追求,記得我在珠海時,就有學生問這樣的問題,當時都是參加表演的學生,有三百多人,我問:在推手中不願贏的舉手,無一舉手,再問:願意挨打的舉手,也無人舉,人們都想贏不願輸,儘管他練那樣的太極拳。還是有上進心的希望學到一門技術,並不是純研討會的鍛煉身體,既然有這樣的上進心,就只有追求太極拳的搏擊術。搏擊術是太極拳的核心所在,如在美國講學,就講梢節領勁,不和他們伸手較量,美國人無論如何也不會花錢請你去了,他們一點也不傻,不可能學一小時付100美金的學費,1分鐘就是1元6角6分,合人民幣是十幾元。他們不是傻瓜,是搏擊術吸引了他們,他們才會投入。假如沒有搏擊術,太極拳哪裡還會"雍容華貴,皇家風範"?幾百年來,久盛不衰,一定不會的,只要是變成舞蹈形式的,就不行了。剛解放時的廣播操,出了一套又一套,為什麼呢,因為做久了就煩了,不願意做了,現在的健美操,你只教他一套,他就會煩。你只有不斷的變化才行,而太極拳,三百年來就那一套,沒什麼變化,他就不煩,而且還要追求最原始的,最古老的,這是因為它裡面有搏擊術,沒有搏擊,它的生命力絕對不會拖到今天,現在不斷的研究太極拳,就是研究它的搏擊術,創造太極拳那位老祖先,他一定是為了搏擊,他不是為了健康,也不是為了休養和養性,最初他是為了打人。後來的武術家發現它可以健身、可以修身、可以養性,等等功能發揮出來了。但是,如果沒有搏擊術,太極拳就沒有價值了。要學會搏擊術,就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梢節領勁,兩頭捲曲,上肢運動我說過,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有一個檢驗上肢技術的標準方法,是夾肩、卸肩、聳肩",這三種情況在練拳中不出現,在搏擊中自然就得心應手了。在搏擊中你對別人沒有威脅,是因為你違反了這個規律。我們知道,現在的推手比賽"頂"的時候比較多,老百姓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頂牛",在下邊,在平時推手時也是頂的很多,輸了的也有很好的理由為自己辯解:"你之所以贏我,是你力氣比我大。"你力氣大,我輸是應該的,那麼還是以力勝。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陳鑫的說法是;四兩牽扯動八千斤",不管是千斤也好,八千斤也好。是以弱勝強,別人強了你贏不到,那就是你的搏擊術有問題,而梢節領勁就解釋了這個問題,梢節領勁可以使你的爆發力更整、更快,還可以使你的轉動半徑最大。所以,上肢要求五指領勁,下肢要求五指抓地,膝蓋彎曲,定位,委中穴不軟,要承得起力,胯部要松,所以"頂牛"都是胯不松,夾肩、聳肩、卸肩也產生頂,這是頂的基本條件,胯松就頂不上了,如果做到梢節領勁,兩頭捲曲,你就可以身備五張弓,你可以遇敵即發,你可以輕靈園活,進退有轉換,往返有拆迭,這就是綱,知道綱以後就可以綱舉目張。現在的太極拳全世界都是一樣,每個老師講的都是高中的課程。另一個老師講的又是大學的課程,這才是悲哀,因此就很難很難,因為你還沒有學小學的課程、中學的課程、高中的課程,一上來就講大學課程。1+1都不懂,給你微積分,怎麼運算。最典型的就是,每個老師教你的第一節課就是"放鬆",什麼是"放鬆"、怎麼"放鬆"?你都不知道。給"放鬆"下個定義,"不用力"是"放鬆"嗎?一定不是。"不用力"是"卸力"是"丟"是"扁"是潰散,是逃跑,是挨打。不用力為什麼是挨打,應該大家都明白的。然而東方文化又把"力"和"勁"細分開來。如你把手抬起來時的用力,多一分抬得太高,少一分抬不起來。這種力量怎麼能用於搏擊,怎麼能打人。如遇歹徒拿刀對你的時候,你用這樣的力去對待,肯定不行。這是你遇到的第一課,也是全世界的通病,其實老師的好意是不錯的?quot;放鬆"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第一課就把最高境界的東西教給你了,確實是好意,但是,你能掌握嗎?"放鬆"是氣遍周身不稍滯的主要原因。"放鬆"是減少阻力。你周身有很多關節,就象電廠輸送電你家一樣,中間有變壓器,開關,導線,電錶等,這些零件越多,電阻越大,送到你家的電量就越少。這些中間器件用的材料不一樣,如:鐵、鋁、金、銀等,到你家的電量也不一樣,所以練拳時不能放鬆",肌肉緊張,你發出的力就小,"放鬆"的好,送到手尖的力就會大。怎樣叫"放鬆"呢,比如突然停電時,你在桌上找火柴,想點上蠟燭燈。你找火柴時,即有力又放鬆,不會碰到茶杯、酒杯,很多東西都不會碰倒,那時你的手既有力,又放鬆,你不可能僵硬的伸出去,此時,你伸出去的手所用的力剛剛把手領起,不掉下,也不生硬,既放鬆又有力。練拳時注意這種感覺,時間長了,梢節有這種既有力又放鬆的感覺,那你就不錯了。 怎樣才能很好的放鬆呢,一個自然人到太極拳高手,它有幾個過程。陳式太極拳的方法:第一、求軟摧僵,我把這個軟字改了,叫求棚摧僵,要求棚勁。如果沒有棚勁,就不是太極拳。首先你要做好梢節領勁,練纏絲勁,楊式則練抽絲勁。纏絲和抽絲的區別我們就不細講了,其實它們都為螺旋的"纏"即"棚"也。如纏毛線團,越纏越大,漲大了,我們叫它膨脹。太極拳的膨脹就是日後棚勁的基礎,不能用單向的拙力,要螺旋的,通過纏絲勁的練習,才能練出"棚勁"。   纏絲勁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說法,如"向心力為順纏,離心力為逆纏",如"順時針為順纏,逆時針為逆纏",還有"大指外翻為順纏,小指內收為逆纏"――。我個人認為,我的老師陳兆奎先生對於纏絲勁有著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把纏絲勁的練習方法告訴後人,而且,畫龍點晴的遞個"的字眼放入了纏絲勁中,他要求自然人,以小指領勁運動,後面的指頭遞個跟上運動,然後合上,合上後每個指頭都可以和大指合。開始大家都能做上,以後就跑了,變樣了,那就不行,他的精妙在於"遞個",你如果五個手指一塊兒合上,那就不行,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你在運動當中,僅運動肘關節,腕關節沒有運動,手指也沒有動,這不符合太極拳原理,所以一定要一個一個的運動。那麼順纏是什麼呢?正確的順纏是拍、拿、引、化,一定要五個指頭都有合上,這樣形成了掌心空、虎口園、大指合,注意的就是小指須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逆纏就是大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收攏後也形成掌心空、虎口園、小指合,中間的關節要曲,不能伸直,太極拳掌多,拳少。陳式太極拳有五錘,應該說叫太極掌。為什麼又叫太極拳,這應該說?quot;商業秘密",比如說"松胯"書上說在腰腿求之。人們都會在腰和腿上求之,都考慮腰考慮腿就行了。然而,古代武術家在這裡隱藏了個秘密,隱藏了一個字,他實際上是要人練拳時,不得機,不得勢時在腰腿間求之,加一個字就變了,你不得機、不得勢時在胯上求之。他不直接告訴你,你只有好好練腰,好好練腿,這樣,你就走入了歧途。這是有意的,這是人為的,故意少了個字。就這樣你就苦苦的練了10年,因此就有了一個規矩。"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是因為少了這個字而造成的。這腰腿間求之,也就是胯上求之,你能松胯,才能圓襠,你能圓襠才能合勁,能夠圓襠才能左右旋轉,胯不松也就沒有知覺,人家一推,你除了會頂牛,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我最近寫了篇文章,尚未發表,名字叫"胯是通向太極搏擊殿堂的金鑰匙"。你拿了這把鑰匙,才能打開這把鎖,否則你進不了門。在座的人們,你說你沒努力,沒用心,我不相信。只是你沒找到方法。84年在重慶,有愛好者問我,陳鑫的太極拳學說有問題,"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我晚上12點到早上6點,下午3點到6點,每天練9個小時,20年從不間斷,拳練了幾十萬遍,還推不過你的學生。那麼,陳鑫的話有問題,我說:"那是你沒在正確的方法下練的拳,當然不管用,正確的方法很重要"。我在湖南碰到個小書法家,7歲,我可以當他的爺爺,可他字字書法,而我寫的字,除了給別人認以外,每個字都沒寫好,我寫了50年,所以說,你學的是搏擊術,一定會健身,你學的健身術,未必會搏擊。武術有個客觀的現實,你趴下了,你怎麼也不行,趴下了不好看了,不美了,也不高大了,武術最終是要以技巧來贏人,搏擊就是要通過搏擊術來表現。要想學習陳式太極拳的搏擊術,就要練纏絲勁,要通過梢節領勁,兩頭捲曲的方法來練習,久而久之就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談身備五張弓,兩頭捲曲使身體備更多張弓。手指,腳指,兩頭捲曲,不能直,則有彈力,弓就是用一根繩子,把竹片的兩頭縛住,收緊繩子,拉彎竹片,就有了彈力,兩頭捲曲才是弓,所以不能伸直,伸直了,弦斷了,在人體,大小臂之間的角度小於90度時,成了銳角,叫扁了,叫丟了。太極拳的三 *** 毛病,丟、頂、扁、抗,實際上是兩大毛病,即重和頂,   只要你不正確,非丟即頂,只要你正確了,就不重不頂,沾連粘隨不重頂,我們講,手是弓把,肩是弓把,肘是弓背,弓背受的力大,只要弓背在(棚勁在),就好辦,所以肘要定位,下肢、腳是弓把,膝是弓背,膝也要定位,這樣就形成了你身體的四張弓,剩下的就是身弓,最大的一張弓,從勁椎到尾椎,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椎本來有5節,後來變成了1節,尾椎有5節也隨人的生長而變成1節,胸部和腰部形成弓,太極拳的要求是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身體形成了第五張弓,以腰弓為變化,腰弓破壞了。什麼都沒有了,手弓破壞了,只要腰弓還在,可以捲土重來,有的人被推成那樣了,他就是不倒,是因為他腰弓沒有被破壞,手弓也很重要,因為各種打擊都靠手弓來完成,所以練拳時要盡量做到身備五張弓。   四、下面講公轉和自轉,普遍存在一個缺點,就是公轉大於自轉,他隨便做個動作,都要把腰轉動,美其名曰:"丹田內轉"。練腰,他說他有道理,腰向那,手向那。其實沒道理,太極搏擊術有一個明顯的要求是:能動手時不動肘,能動肘時不動肩,能動肩時不動腰,能動腰時不動步。這是它的規則,比如說:一個公司,什麼事都找老闆,那是不行的,必然先找主任,再找經理,總經理,下面談好了,老闆才最後簽字定板,不是事事都找老闆來辦。太極拳中,腰是我們的主宰,主宰不是事事要動的,不然就是一種浪費。在美國講學時,有人提出他們學過以腰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我就讓他們試試,他們才知道做了費力的事了,沒有節省力,是大大的浪費,如果拿100美金買瓶礦泉水,傻子都辦得到。太極拳要求用小的力去做的大功。如果用大的力去做小的功,不如去練舉重,即簡單又明了。練太極拳多費力,又費心,既要邁步如貓行,梢節要領勁,一動無有不動等等。要達到用小力做大功,就要考慮公轉和自轉,手對腕,手為自轉,腕為公轉,手腕對肘,手腕為自轉,肘為公轉,肘對肩,肘為自轉肩為公轉。臂對腰,臂為自轉,腰為公轉。下關節和上關節,下關節為自轉,前關節為自轉,如此類推,腳為自轉,膝為公轉,膝對腰,膝為自轉,腰為公轉。腰是公轉的核心,腿的作用除了要邁步外,還要承擔你的重量,但它又不可能象手一樣,可以眼花了亂,千變萬化的變化。太極拳正是因為它也有公轉和自轉,它的搏擊術,它的套路變化,才會有精彩分成,使人眼花了亂。   五、太極拳的虛實,三百年來久久不能解決的懸念,武禹香老先生在河南武陽縣發現了一本拳經,這本書殘缺不全,據說是王氏拳經,現在推崇為太極拳的聖經,作者王宗岳,談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杳"是什麼意思呢?"杳"就是"了",沒有的意思,是"空",還是虛的意思,換成白話文是:"左邊重了左邊要虛,右邊重了右邊也要虛",後來,有些學者學了太極拳寫了心得,是"腳有虛實,手有虛實",腿有虛實,肘有虛實,肩有虛實,腰有虛實,處處皆有虛實,"洋洋萬言,很多文章,都說虛實,還有說丹田也有虛實的,等等。從王宗岳的發現,已有百多年了,沒有人下定義,本人冒天下之大不違,給虛實下了個定義:"手下沉為重,上升為輕,不管你多大力量,向上打勾拳,也是輕手,用一點力向下,也是重手,以上下的角度來分輕重,不是以人力量的大小來分輕重,王宗岳的左重則左虛,左手重了,左腿就該虛,知道了輕重才知道虛實,不知道輕重,永遠不知道虛實。右重則右杳,即右手重了,右腿就虛。右手上升了為輕,右腿變成實。比如夏天,突然踏著西瓜皮滑倒,當他右腿踩到西瓜皮,向前運動,右腿實,而右手也跟著下沉,就摔倒了,如果右手向上抬,即上升,他就摔不倒,就符合太極拳的原理了。   我們規定為:"上升為輕,下沉為重。"兩手平行運動身向左轉,左手為重,向右轉,右手為重。換句話說,身向左轉,重心在右。最難理解的是最後一條,金雞獨立,因左手在上,左腿也上升,違背了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那麼第三條是獨立支撐者,對稱手不管在高在低在左在右,皆為重手"。這三種現象基本包括了太極拳的虛實,如果還不全面的話,在靜止時,高者為輕,低者為重,通過這三種規律來檢查太極拳的虛實,如果你符合了這虛實,你要是還輸了,你來找我,我負責,練拳時去完成這些,去努力達到要求,那太極拳就不難了,難的就是你沒有概念,沒有注意檢查。   六、太極拳與健康,梢節領勁,兩頭捲曲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人老是從腿上老,男人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成女像,沒有了男人的陽剛之美,儘管他心理還沒有衰老,但年紀大了就要衰退,肌肉會慢慢地變柔,動作開始緩慢,他不敢再出頭,不敢跳,不敢跑,只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是因為他末梢神經不太靈活。通過梢節領勁,兩頭捲曲,不斷地練習你的梢節,使大腦不斷地指揮你的梢節神經,出現老像就會延緩些。不會老是不對的,儘管王宗岳在太極拳經里說出很好的結果。當今社會,節奏非常快,儘管你有兒有女,你不能動了,他侍候你三年五年,那就不得了啦,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強壯自己,早點作健康投資。我說的不是投錢,是每天抽點時間練太極拳,最後的練法是梢節領勁,調節你的末梢神經,使你的末梢神經更加靈活,更加健康,再有通過太極拳逆式呼吸的方法,調節身體的五臟,呼吸深透,肺部健康,供氧的能力強,大腦得到的血液中含氧高,大腦不易疲勞,所以經常練太極拳的人可以汗流浹背而不氣喘,出汗好,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現在的人們不想出汗,愛用空調,室內有空調,車內有空調,吃的地方有空調,玩的地方有空調,出不了汗,那就有問題了,怪病出來了,因為你除了大小便,其它不排泄,毛孔是排出毒素的重要通道,不排汗,毒素排不出,肝的負擔加重,肝病就出來了。練太極拳,肝健康了,毛孔通達,汗排出了,其它也跟著健康了。長期練太極拳的人,他的年齡和實際都是有區別的,他精神煥發,步履矯健。希望大家都來練太極拳,一年初見成效,二年有成效,三年大見成效。要改觀我們自己,不要認為自己沒希望,你只要注意方法,一定行,如果你是老年人,也行,就是慢點。如果年輕輸得起時間,那也沒多大關係。八、九歲的小孩,輸二十年,也才二十可其他人就不行了,一耽誤,60歲了,70歲了,80歲了。所以,大家能通過這次講課,能夠吸取點什麼。生活中怎樣練太極拳,很多人認為沒時間,我給你時間,我教你在生活中練太極拳。我有個學生在香港,大老闆,有六家上市公司,他時間空貴,又想學太極拳,找到我,我告訴他,每天抽15分鐘,可不可以保證,他說可以,那我就教你,否則就散。我教他在生活中用手端水杯時梢節領勁,即在意識上注意手指,切西瓜時,寫字時,注意沉肩墜肘,時時事事都注意,中國武術有一條術語叫"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不是叫你24小時都打拳,是叫你心中有拳,處處心中有拳,如果要做好沉肩墜肘,駕車可以,騎自行車可以,提菜籃子可以,提包可以,則你時時在打太極拳了,這叫心中有拳。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昧道,書法練習,這個字值一萬元,它突出的就是味道,你寫的不值錢,他寫的就值錢,你寫個神仙的"神",沒有什麼,他寫個神仙的"神",那就"神"了,就值錢,差什麼呢,差味道。你打一套拳,我也打一套拳,沒什麼區別吧。你差什麼呢,差味道,味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比如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英國人翻譯成,白鶴展開翅膀,如我的三十二摔法中,"風掃梅花",美國人翻譯成"風吹梅花",這味道就體現不一樣。總之,你心中有拳,你就可練出一些味道。前輩大師練的拳,各有各的味道,我拜訪過他們的後人,楊露蟬的第四代子弟,楊振鐸、楊振基,我們很熟,武式太極拳的故鄉去過,陳式太極拳的故鄉,我多次走訪,孫式太極拳的掌門人孫劍雲,前年70大壽,我們去祝壽,去年珠海我們各級代表相會,並成立中國名家太極拳學會。前輩太極拳名家的功夫不可多加評判。楊式太極拳曾經作過表率,一隻小鳥落在他手上而不能起飛,因此就出現;一羽不能加,蠅出不能落"的理論,理論上的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前輩武術家有時間,有能力,靠他們的悟性,練出了驚天絕地的功夫,楊露蟬他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呢?他不低於秦皇漢武,秦皇漢武只造福了一代,或者說他影響了幾代人,而楊露蟬影響了多少代呢?如果地球一千年不毀滅,太極拳也不會毀滅,一萬年也不會滅,它影響千秋萬代人,他不只造福一方人,他造福於人類。前輩的功夫不去談了,我們這輩人再不努力也達不到了,但是,他能四兩撥千斤,我們可不可以,四斤撥千斤,四十斤撥千斤怎麼樣,實在不行,能練上四百斤撥千斤,我覺得也是非常欣慰的。最終你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練出太極拳的化勁,把太極拳的特點,通過你自己的形式體現出來,讓人看了是藝術的享受,意味無窮。希望將來在世界比賽中,以四斤撥千斤的第一個人是重慶人,謝謝大家!                           陳氏太極新探 礪劍,2005-07-07 12:45:34張志俊    素有「哲拳」之稱的太極拳之所以代代相繼,長盛不衰,廣為世人所愛,其變幻無窮、奧妙無窮的招式技法正是陳氏太極拳的無盡的魅力所在。所以說,學習這一高級拳種不僅要理解其「乾坤茫茫,陰陽渺渺」這境界,更要擷取其精華,領悟其真諦,才能掌握要領,學得真功,並不斷出新。筆者早年師從陳照奎先生,曾經先生耳提而命,後潛心研習拳寫下心得一二,與同道切磋。  拳勢定形  所謂拳勢定形,就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場地,你的動作都不走樣、不變形。就像那些前輩大師一樣,手、肘該在哪裡定位就在哪裡定位。已養成習慣,不論多少 次都不會有幾分差別。不過,一個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並不等於「意」的定形。也就是說,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沉肩、墜肘、松胯、屈膝、合襠是沒問題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擾就可能發生「變形」。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於對手動作變形而取勝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任何干擾下動作變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拳勢定形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體的各關節、部位都有一個定型的問題。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們這人派系獨領風騷、標新立異之處。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線,走的好壞直接影響戰鬥成果。所以應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關鍵是走梢節。手指有三節:指尖、中節、根節。指尖即第一節,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節,然後二、三節按順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節。不走指尖,你怎麼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沒抓住對手,也有個「纏」的餘味在別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們這個派別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遠在做一個拉長的運動,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個位置上,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和身體各部位保持一個相對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時、對抗時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力量,支持手更靈活地運動;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什麼時候肘變位了,形就一定是變了。太極拳運動中入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狀態。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從未鬆懈過,一但弓背飄了,丟了就一定是棚勁斷了。在臂弓上弦斷就是意斷,弓斷就是棚勁斷了。  三、沉肩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鬆柔,人們往往鬆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沉不下來。向上聳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見的毛病。一聳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隨之飄起來。當遇上對方踩、 打、摔、擒、拿等外力時,出於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與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這張弓就是一個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虛領打勁的時候把勁椎領起來,像弓梢一樣不歪不扭,下頜內收,兩眼平視,使百會穴虛領;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覺,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讓背有拔長的彈性。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不能氣沉丹田,這時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會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如不倒翁。否則,就會橫氣填胸,濁氣上升,勁力不能順達。  五、塌腰  腰和胸的關係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正確的姿勢是: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這樣,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跟行於腿,到腰部時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於下身的分配。穩穩噹噹地把腰塌下來,人才能不飄,腳下才能有根。否則,腰塌不下來,挺胸凸肚,連瑣反應是胯松不下來,膝蓋亦不能彎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極拳理曰:不能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裡少了一個字,應『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間將力量送至腰部。在對抗當中,松胯尤為重要,因為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從某種意義上說,胯能不能松就意味著能不能得到進入太極拳殿堂的鎖匙。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是松胯的前題條件,韌帶、副韌帶長,轉身長度和半徑就會比別人長出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勢。因此要有意識練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襠,膝屈襠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潤的。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那麼問題一定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像餃子皮一樣向外,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里運動時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關節這個部位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係。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長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跪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人常說『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腱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很多人腳下不穩,不舒服不挪腳跟和腳尖,正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旋轉的動,讓它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才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五指抓地時湧泉穴要虛要空。拳勢定形是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經之路,也是實戰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證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擾,收發自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混元運動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這麼多部位如果各自為戰,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們的一元化領導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擊運動時,周身運動都要與之平衡、配合、協調,上肢的「通背勁」,下肢的「襠勁」,中間的「胸腰勁」,合到一塊兒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師說:「在成手之中,能發這種力的,千人不過二三。」技擊時周身協調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  混元力,顧名思義就是渾然一體的圓方向的力道。現代武術的力道很多,有爆發力、彈抖力、二爭力、自然撞擊力、衝擊力等。如果對些力加以引導,使之通過弧線或螺旋的運動就一種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麼,混元力的標準、定義是什麼呢?混元力的基本標準是它應有六個方向――前後上下左右。有人雖然走的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的勁道。這是平面的圓、平面的弧,不是個立體圓。六個方向的圓、立體的圓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頂勁的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後是人的習慣)。更多的人頂起來也會以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個方向的勁才是混元勁,但這六個方向又必須拳勢定形為基礎。所以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順纏、逆纏、乃至每個轉關換勢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勢就是不正確的。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係  地球圍繞太陽轉,地球自轉。太極拳的動作中,上關節對下關節(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下關節是自轉,下關節對上關節(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上關節是公轉,這是個規律。自轉的圓要大,公轉的圓要小。從手到肘到肩劃圓時要一節比一節劃得小。因為前一節和後一節比起來,前者是自轉,後者是公轉。不過指與臂相對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轉和自轉,如果腰比手轉得還大,便是不對的。在對抗中不可能沒有公轉和自轉,沒有自轉就不可能接受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轉自轉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協調,要講究比例。 人的手打擊起來較靈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還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它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腿部的前邊一截,可它自轉幅度並不大。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似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劃同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避免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實戰中犯勁力渙散和丟、頂的錯誤。  三、周身多元化旋轉  人體是一盤棋,論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論部位僅手指上就有「三節」,即梢節、中節、根節。這麼多關節、部位在太極運動中是一動無不動,不靜無不靜。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關節一定要順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  「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因為部位關節都有自己旋轉運動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它部位都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必須以手領勁,兩頭捲曲向中間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這就是爆發的力。那麼就要求你從梢節,即就是從兩頭捲曲收到中間然後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地也是為了向中間收。這個收和放的時間差是多長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脹、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收進來才能發,不收進來發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勢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各個關節、各個部位都旋轉起來、協調起來,就會達到周身一家,節節貫穿,收發自如,得心應手。筆者潛心研練陳氏太極拳多年,今寫下自己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太極拳之真諦。至於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將另文論述。  此稿寫出1994後4月一直沒有發表,後經改寫把本文折成三筆試篇文章,一、技擊中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二太極精髓――混元運動;三、論身備五張弓。但我還想將原文登出,供同仁們參考比較。 太極拳「輕重、虛實」解——張志俊 礪劍,2005-07-07 12:47:20  太極拳講究「輕沉兼備」、「虛實分明」。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極拳莫測高深的技擊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側左虛,右重則右杳」。歷來人們對這條拳論的理解比較含混,解釋也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對於太極拳的「輕沉」、「虛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作者根據研習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在這裡嘗試給其一個明確的定義和內涵,是否完整準確,願意求教各位太極拳同仁和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  太極拳的「輕沉兼備」指雙手而言;太極拳的「虛實分明」指雙腳而言。「輕沉」亦可作「 輕重」。因此有「上分輕重,下分虛實」之說。  那麼在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和技擊動作中,如何界定兩手的輕重呢?定義如下:  一、雙腿分撐全身重量時,上升手為輕,下降手為重。如「披身錘」、「白鶴亮翅」的最後定式時,左手在下為重,右手在上為輕。  二、兩手平行隨身體左右轉動時,身向左轉則左手為重邊,右手為輕。如「金鋼搗碓「第二個動作雙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轉第二「斜行」雙手右捋。這時皆身向右轉,則右手為重,左手為輕。  三、單腿支撐全身重量時,對應手為重。(左腿對應右手,右腿對應左手.)如「金剛搗碓」、「金雞獨立」左腿承重為實,則右手為重。單腿貼地剷出時,另一隻腿為獨立承重腿為實。  有了兩隻手的「輕重「,重要的是要分出兩隻腳的「虛實」來.兩腳的「虛實」比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於哪只腳,或完全放在哪只腳上,哪只腳即為「實」,另一隻腳則為「虛」,手重者,腳虛;手輕者,腳實。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驗證前輩大師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嚴密性。注意:這時「重」與「沉」同解,「杳」與「虛」同解。無論哪家太極拳,哪門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將毫無例外地符合這一原則。練拳者覺得自身彆扭,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推手中失機失勢,站立不穩,也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  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處處驗證這一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廣泛性。你平時走路,抬左腳,左手必揮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瀟洒。比如說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塊西瓜皮,身體迅速前俯,右腳負重前滑。這時如果你本能的舉起左手,那麼左手上升為輕,而此刻左腳已虛,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無疑;如果你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是右手揮起,那麼必定有助於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則跌一跤的尷尬,瞬間便可解除。君不見滑冰運動員往往一隻腳負重長距離滑動,而他同側的手必定高高舉起,就是因為也要符合同樣的準則。  以往,一些太極拳家在談到太極拳的「輕重」、「虛實」時,總是籠而統之地說全身都要分虛實:腳上有虛實,手上有虛實,腰上有虛實,全身處處有虛實。這種說法不能說是錯,但充其量不過是太極拳陰陽學說的一種表述或一種翻版。對於「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解釋之所以歷來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為沒有弄清太極先賢們真正用意所指。說到底「上分輕重,下分虛實」是講手與腳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協調。練太極拳者周身分出陰陽來的根本目的,也是著眼於周身的協調。孤立的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 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體對應部分的輕重.虛實的辯正關係,使之形成一個「集團軍」,這樣才會有用。  初學者在練習太極拳套路時,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個腳上,往往是重心錯在哪裡。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和我們確定手的輕重的辦法,很容易決定我們的重心該放在前腳還是後腳,左腳還是右腳。初學者當時時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擺下了姿勢,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撐八面的感覺。用心體味,則距「周身一家」的目標不遠矣。  推手技擊中,在被對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質量的外力的情況下,要能始終保持上肢的「輕重兼備」、下肢的「虛實分明」,這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周身的協調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只有經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能達到這種協調。因此在平時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轉到了上方,那麼你的右腳則必須踩實。這也是我們在推手中重心前後移動的理論根據。  無論是對於太極拳的孜孜追求者還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來說,細心體味「輕沉兼備」和「虛實分明」,切實弄懂「輕重」與「虛實」的關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練一套明白拳。談陳氏太極拳的「關節運動」---張志俊口述 魏昶整理 礪劍,2005-07-07 12:50:22陳氏太極拳作為一種古老的拳術,不僅因為它在技術上保留了跌,打,摔,拿兼施並用的手段,而且還在練習方法上對人體各大關節進行嚴格的訓練,從而達到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勁起腳跟,完整一氣的要求。通過這種訓練,充分體現出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特點。大家知道人的全身由二百多塊骨骼組成,而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有十三大關節,即上肢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身體軀幹的脊椎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只有讓全身十三大關節同時協調運動起來,才能達談到發勁乾脆,化勁乾凈的效果。而達到這一效果,就必須對各大關節進行專門訓練。第一腕關節腕關節是全身最靈活的關節,也是在技術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關節。其他各關節運動須在腕關節引導下才能完成,因此它的靈活程度的大小,就直接影響我們技擊水平的高低。那麼如何對它進行訓練呢?陳鑫說太極拳唯「開合」二字,又說「一處有一處開合,處處各有開合」,那麼腕關節上同樣存在開合。什麼是腕關節的開合呢?那就是順逆纏。通過順逆纏的一往一來,就形成開合。同時在順逆纏中,分清五個手指的作用。順纏由小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大指。逆纏由大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小指。這就是我們在練拳中對於手腕上的動作必須分清順逆纏,必須分清五個指頭的關係,並從拳式中抽出一二式,如懶扎衣等等,專門對順逆纏絲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中真正體現出□,捋,擠,按,采,列,肘,靠八門勁別。第二肘關節肘關節在上肢關節中其靈活程度僅次於腕關節,但其打擊力遠比腕關節大。武諺說「寧挨十手,不挨一肘」,因此只要加強其靈活程度的訓練,就可以讓肘關節發揮出更大的打擊作用。那麼如何對肘關節進行訓練呢?如何體現八門勁別中的肘勁呢?陳氏太極拳術語中對肘有寬面窄面之說。窄面即肘尖,寬面即指除肘尖之外的部份。窄面打擊兇狠,如穿心肘。寬面打擊柔和,如退步壓肘。除寬窄面外,又分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其動作路線與腕關節一樣,分為順逆纏,以達到肘開合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墜肘沉肩,即在練拳時,時時刻刻注意肘的下墜,保持肘不貼肋,肘不離懷。陳氏太極拳又講究五弓合一,五弓之一的手弓,即腕肘肩等關節組成,而肘為弓把。只有在練拳與推手時腕肩對稱,肘關節除了下墜之外,微向外澎漲。通過這樣的勁路,讓發出來的勁力才能完整,而肘關節也就充份體現了輕沉兼備的特點,因止拳式中的退步壓肘,倒卷肱,肘底捶,六封四閉等動作,須專門抽出訓練,以幫助肘關節達到順逆開合的目的,彌補手出隅後,肘作為第二度防線的功用。第三肩關節肩關節是上肢關節最不靈活,但同時也是打擊力量很大的關節。陳氏太極拳術語中「有俯肩一靠破銅牆」之說,至今仍然留有充分體現肩關節威力的迎門靠,與通過迎門靠變化出來,用肩關節進行的拿法,跌法,因此要發揮肩關節的作用,就必須對肩關節進行專門訓練,使其能協調腕肘關節的運動,而發揮其功效。肩關節的運動,首先強調沉肩墜肘。通過沉肩拉開肩關節,通過沉肩去掉自身拙力,而產生太極勁,這就要求我們在練拳和推手時,隨時注意沉肩。每式動作完成之後,以手領勁肩微微地往下一松,以檢查自己肩關節是否做到了松沉的要求,同時在練拳中,肩部特別不能妄動,有些人在練拳中常常以肩的晃動,來表示自己的拳法練得很柔和,其實這是一種病象,因為肩與胸存在開合,這種妄動,恰恰打亂對肩的拉開的順序,在肩需要開時無開,需要合時無合,因而是必須克服的。第四脊椎關節脊椎關節是整個人體中,最重要關節,同時其骨節運動程度的大小,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藝術的高低。陳氏太極拳術語中有「氣貼脊背,力從脊發「之說,可見脊椎關節的重要性。脊椎關節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弓之一的身弓,也是最重要的弓。它的弓梢以頸椎第一節為準,下以尾閭骨最後一節為準,中間以丹田對應之命門為弓把,整個脊椎運動是呈斜向圓弧運行。那麼如何掌握脊椎關節的運動呢?這就要求我們練拳時上以百會領勁,虛虛領起,下起尾閭,形成一個上下對拉之意,這樣就可把脊椎拉長。但僅僅拉長是不夠的,因為沒有脊椎關節為主宰的胸腰開合,那就失去了太極拳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要求,因此在練習拳中,除了上下對拉之外,還需令胸腰如九曲珠無微不至。加強胸腰的開合運動,這樣日久就可以做到氣貼脊背,力由脊發。第五胯關節王中嶽太極拳論中有雙重之病未悟,於腰腿求之。這其中腰腿實則指胯而言。陳氏太極拳術語說」往返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也仍是指胯而言,就是說在一進一退,左顧右盼之中,需要通過胯來更換一次虛實,這樣才可做到進退自如,在散打實戰中出奇制勝。下肢的虛實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肢的輕重則也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下相隨也是以胯為中心,可見胯也是人體上下運動的總樞紐。陳鑫說「變換虛實需留意」,充分說明胯在整個螺旋運動中的樞紐地位。陳氏太極拳對胯關節的訓練。是在練習中要求胯關節進行襠走下弧的運動,通過襠走下弧,逐漸拉開胯關節,同時要求在每踢腿,每收腳,每出腳中做到曲膝松胯,身體下沉,而不導至身體上浮。陳氏太極拳說「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可以包括整個太極拳,而其中精義又實在是一個胯。第六膝關節和踝關節膝關節是全身最難予以拉開的關節,同是也是比較靈活,而且打擊力量很大的關節。如能靈活運用,往往能出奇制勝。陳氏太極拳中有撞膝,頂膝,扣膝,跪膝等幾種用法。膝關節與胯關節其實不可分,腰襠運動中的扣膝圓襠,就是說膝要扣,而襠要開。膝關節除了要互相對照之外,向上還應虛虛對準自己的手肘,以形成上下對稱之意。對膝關節的訓練,並無特殊的方法,只有通過長期的,大量的練拳,並在練拳中做到曲膝松胯,扣膝圓襠,才可能真正拉開膝關節。踝關節是人體直接接觸地面的關節,也是人體自身巨大力量的來源。陳氏太極拳有「勁起腳根」。只有勁起腳根,通過腰襠的轉換,以手領出,這才是完整一氣的太極功。其功夫純者可以發人丈外,同時踝關節向上與手腕關節虛虛照應,達到上下相隨,足隨手運的要求。我們這裹所說的踝關節,是包括足趾在內的大總成,與手腕關節一樣也需要分出順逆纏。其由大指領勁逐步過渡到小指為逆纏,由小指領勁逐步過渡到大指為順纏,練拳中尤須分清。以上所談十三大關節,基本上包括人體的主要部份,而且也可視,可感,較易為人所接受。但是如何把這十三個分開的關節連在一塊,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周身完整一氣的要求呢?陳鑫說「一舉動,周身要輕靈」。例如起勢到金剛搗椎,這一勢未起勢時,身體直立,頭虛虛領起,含胸塌腰,沉肩墜肘,雙膝微屈,待手領起後,身體螺旋下沉,而勁起腳根,以手領之,脊椎微微斜向轉動。這樣每一勢都參照練習,日久就可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感覺,但尤需注意的是,不能只是氣沉丹田,因為貴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氣以直養而無害,因此又說太極拳是一種意識拳,除了掌握好十三大關節運動外,還需通過鍛練,使自己的意識「活似車輪」,而身法「立如平淮」,這樣練拳就可事半功倍,而取得滿意效果。以上這篇文章,不但可作為檢查自己拳架的的尺子,而且裹面還可找到很多重要的概念,譬如,節節分家要注意的地方,胯在腿虛實轉換時的重要性,(不是簡單的一腿蹬一腿曲的重心轉移),等等,都值得我們參考。在分析之餘,還引發一些思考題目,譬如為什麼肩與胸要協調開合?為什麼要轉換虛實(南拳許多時是下盤紮實才出拳)?如何讓全身十三大關節同時協調運動起來?等等。都值得我們思考。只有通過思考,分析,找答案,消化,為己所用,才能不斷進步。共勉之。太極拳技擊中的「捨己從人」—張志俊 礪劍,2005-07-07 13:02:19  太極拳在推手和散手技擊中的戰鬥方針可概括為四個字:"舍已從人"。這是總法、總綱。你要打我,一般的應付辦法是擋你、躲你,然後再尋找機會打擊你。不過還有比這更高明的辦法,那就是你要打我,我引著你的手往我身上打。我順著你來來力,加上弧線和螺旋運動,你的力量就要聽我指揮。給它定個公式--你的力加上我的力通過弧線和螺旋運動統歸我指揮,這就是太極拳的" 有人說,我不用"捨己從人"的原則,照樣可以擊倒人,難道不行嗎?我們說,雖然你照樣可以擊倒人,但那不是太極拳的勁,也遠不及太極拳技擊法之精妙。太極拳要求我們在對抗中無論條件多麼苛刻,都要順從對方,要能在各種條件下"捨己從人" ,並且運用沾、粘、連、隨,來解決問題。同時,"舍已從人"要明確達到"已順人背"、"引進落空"的目的,讓對方落空而不是落實。你來了我就把你空了,要發就發,要打就打,曲伸開合聽自由。這是太極拳推手、散手中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瀟瀟洒灑的境地。 "捨己從人" 的核心部份是變被動為主動,是用最優選的方法來保護自己。要以我為主,巧妙地瓦解對方的進攻,同時組織和實施我方的進攻。"舍"不能白舍,否則為浪費;"從"不能盲從,否則就要受制。 做到"捨己從人"應掌握以下要點:   一 、要順從並改變對方的勁力 交手時甲乙雙方都向前,乙方跳出去了。感覺上可能只是一撞就出去了,其實甲在與乙交手的瞬間動作中加上了個很小的圈,正是這個小小的弧線運動使乙方飄了起來。所以雙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對方勁力的方向,要盡量順隨對方的勁力並設法改變它的方向,否則自己出去了還稀里糊塗。平時就要鍛煉自己靈敏的觸角和聽勁的功夫,不要考慮一時一事的得失,贏了別人一下,那是一時的得,只有作到一搭手、一接觸就能知道對方來力的大小、長短、方向和速度,才能有永久的得失。順從對方的力僅是表象,順的過程是將自己的力與對方的力合二為一, 然後用弧線和螺旋運動來改變這個力的方向。要求我們遵循這一原則,去化解對方第一、第二、乃至第三個勁力。試想有了這種順從加改造的辦法,那麼不論他是多麼大的來力,都必然落空失勢,從而受制於我。   二 、要不丟不頂 推手時有兩個勁是明顯錯誤的,一是"丟",二是"頂"。"丟"、"頂"是練太極拳最容易犯的通病。"頂"就是僵,"丟"就是軟。"頂"使力道太硬,如果你的螺旋運動走得有稜角、有平面、有直線、有凹凸、有斷勁,對方很容易察覺到你的意圖,變出另外的招數來不讓你走,這樣就產生了"頂"。我們說棚勁是太極拳的總勁,對方來了力,接手即是棚,棚的方向很多:上棚、前棚都可以,然後引導對方向什麼方向延伸都是對的,只有"對頂"的方向是錯誤的。但對初學者來說,對抗時候,往往是那麼多正確的方法擺在面前你卻視而不見,只會用一個方法--頂。但這又是練太極拳無法逾越的一個階段,勤學苦練,自然可以縮短逾越這個階段的時間。在克服"頂"的同時要注意防止"丟"。"丟"就是軟、鬆懈、無防備、全軍潰泄。"丟已"與"舍已"大不相同,"舍已"是為了求變,而"丟已"則無主動可言,無變招可繼,非敗不可。   三 、要有循環防禦、連續打擊的意識 "捨己從人 ","引進落空"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個打擊點走了以後,下一個打擊點要迅速補上去。對方打過來,你的手退回來了,但肘一定要頂上去,否則就是把陣地送給了對方。用手死守前沿可能造成"頂";擔把自己的陣地拱手相送就是"丟"。如要"不丟不頂",就要善於用第二點來保護第一點,用第三點來保護第二點,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手下去又有肘,周而復始,連續不斷。這僅是上三節的變化,如能左右逢源、周身一家,利用手、肘、肩、胸、胯、膝、腿、腳等循環打擊則更加妙不可言。同時還要有連續打擊的意識。有很多人推手,把人發出去後自己不動了,結果別人再進攻時沒有任何準備,這就是第二打擊沒有跟上的原因,其實當時如果再走一個勁對方就摔倒了。有時儘管第一打擊出去後形式上沒有第二打擊,但在意識上一定要盯住對方,有第二打擊的準備。重要的是意識不能丟。   四、指導手與打擊手 太極拳在技擊中應分出"指導手"與"打擊手"來,這一點對於"捨己從人 "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捨己從人 "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進落空,控制對方,造成已順人背,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那麼我們的兩隻手應該有個分工。我們將一隻手叫"指導手",主要用來化解、引導對方的來力,使其"落空"。另一隻手叫"打擊手",則擔負起打擊對方的任務。當然這兩隻手是有聯繫的,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完成捨己從人和打擊對方的雙重任務。"指導手"與"打擊手"的確定要根據身體旋轉的方向來決定。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指導手"的作用一是要引導、改變對方來力的方向,二是要指導我方打擊和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擊手"作用比較簡單,使其定位、外膨脹即可,螺旋自轉加上身體的公轉就可以實施打擊對方的意圖。"指導手"作用重於"打擊手"。"指導手"通過弧線和螺旋運動,可以使對方來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點,化對方勁力於無形;"打擊手"則因"指導手"的變化而變化。拳論言:"引進落空合即出","引進落空"是"指導手"的妙用,"合"是"打擊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若實戰中分不出"指導手"和"打擊手"來,那麼,技法的運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實踐太極拳技擊中的最高原則--"捨己從人 "。 (有關"指導手與打擊手的祥細論述見另一篇論文:太極拳推手中的"指導手"與"打擊手")   五 、"蓄髮相變"與"化打合一" " 捨己從人 "說到底是一種方法,它的作用是要達到"蓄髮相變";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個力的組成都有三項要素:大小、方向和著力點。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控制了對方來力的方向,那麼力的大小對我都不是問題了。太極拳有沾、粘、連、隨的法寶,只要與對方肢體接觸,就可以順其勢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並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我在粘走的過程中,由於不丟不頂,遇勁即化,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繼續前進造成自已的背勢,二是終止其勁力而後退。這都將改變其重心位置,為我破壞其平衡創造條件。同時注意這個"化"的過程也是我方"蓄"的過程,一旦這個過程完成了,這就意味著:第一,對方對我的威脅解除了,第二,造成了我順人背的有利局面。那麼我就可以變"蓄"為"發",變"化"為"打"。這叫"蓄髮相變"。更高的境界是"化打合一",在招熟和懂勁的情況下,在"捨己從人 "的總體原則下,太極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說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動作的前一部分為"化",後一部分是"打"。中間沒有銜接的部分,或者說化打銜接於無形。   六、 可用摺疊之妙 拳論曰:"摺疊在碗"。其實周身都應該有摺疊,不過摺疊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纏絲勁的方向,也就是說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如果是混園的力對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裡去,對方無法適應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線對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弧線螺旋運動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短時間的空白,或人為的使對方吸氣。往往在對方吸氣時給一個打擊最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容易達到"捨己從人 ","引進落空"的目的。   七 、加上一定的身法和步法 如果來力的對方力道猛、質地強、速度快、角度刁,這就給"捨己從人"帶來一定的難度。這時候應該是手法不能解決用身法,身法不能解決用步伐。一個步伐不能解決用兩個,兩個不能解決用三個。反覆地用。太極拳有五種步法:進、退、顧、盼、定。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伐中"中定"是基本的,其他步法都是由"中定"演變而來。定步時要五指生根,各關節都能運動。如果對方衝擊力實在太大,你可以退步,否則最好不退。因為定步可以使自己的技術動作不易變型。但反過來講運動中纏絲勁的運用更有優勢。因此,對抗中,如果在雙方的手法、身法都有所不及時,誰能夠運用步法改變對方勁路的力量和方向,牽動對方的重心,誰就能達到"已順人背"的目的。 總之,"捨己從人 "是太極拳擊技法的總則。在此基礎上,太極拳還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避實擊虛"、"後發先至"等等高超的技擊技巧。而這些技巧,正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拳體系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部分,她易學不易得,易知不易練。學者只有通過刻苦訓練,勤於總結,勇於探討,不斷升華才有可能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黃金分割---談人體重心線在太極攻防中的作用 礪劍,2005-07-07 13:03:44張志俊  高明的太極拳師有"人體平衡魔術師"的美稱,在推手及散手實戰中,其入手之巧,勁力之妙常為人們稱奇。這是因為太極拳講究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尤其注重人體平衡力的研究。而人體重心線則是研究人體平衡力的關健所在,因此我們研習太極拳,就應對人體的重心線和人體重心線在太極攻防中的作用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 如何找到人體的重心線 垂直上下穿過人體重心的那根無形的線,我們稱之為人體的重心線。直立運動中的人體由兩腿支撐全身的重量,並通過換步移動維持身體的平衡。也就是說要始終以重心線為中軸保持對稱與平衡。由於兩腿在運動中支撐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則重心線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當人體雙腿並立時,兩腿承重均勻,重心線與中心線相吻合。 如預備式(見圖一);   當人體的雙腿承受壓力不均時,即成為虛實步時,這時中心線與重心線相分離,一般來講我們稱那個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為實腿 ,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為虛腿。按照力學原理,身體重量的重心線若位於兩腳間距離偏虛腳約三分之一強的地方,就可以使雙足踏地有力,(見圖二);   這個"約三分之一強"準確些可以用"黃金分割法"來度量:即從實腳到虛腳約0、618的地方;從虛腳到實腳約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線位置超出了這個範圍,即重心線位置小於了0、618或者說大於了0、382,就會出現虛腿過虛,實腿傾斜的現象;(見圖三)   最後一種情況是當一條腿支撐全部身體的重量時,這時的重心線自然是沿這條承重腿垂直向上。(見圖四)   (二)進攻――加力、傾斜、顛覆、破壞對方的重心線 在太極攻防中,如果我進攻對方,就應首先找到對方的薄弱環節。實踐證明:如果將自己進攻的力點直接作用到對方的重心線上是最為有效的。破壞掉了對方的重心線,就等於破壞了對方的平衡。那麼就全部或部分地達到了我們的戰術目的。以合步推手為例。如果雙方均右腿在前,左腿在後,成弓步,重心在前。那麼雙方的重心線應都在身體的中線偏後位置。這時候如果我向前進攻對方,可用右手作"打擊手",向對方的左胸前推發力;如果這時對方變化重心位置,後腿踏實,前腿變虛,則重心線前移,那麼我的"打擊手"應換為左手,向對方的右胸前推發力。如果不遵守以上原則,則進攻就將是無效的至少是拖泥帶水的。如果我欲向左右方向進攻對方,使對方向我的兩側跌倒,那麼當對方重心在前腿時,重心線偏後,我可以身向左傳,以左手為"指導手"引導對方,使其前腿實而過實,(膝前傾過腳尖為"過")後腿虛而更虛;右手為"打擊手",作用於重心線一側,用螺旋纏絲的方式迫使其重心線傾覆;而當對方重心在後腿時,他的前腿變虛,重心線偏前,這時,我應身向右轉,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以同樣的方式使對方重心線傾覆。(有關"指導手"與"打擊手"的論述詳見論文《太極實戰中的"指導手"與"打擊手"》)實踐證明:以這種方式實施的進攻簡潔而有效。   如果我在上述合步推手時,右手置於對方的脖脛後或右肩上,欲將對方提起使其腳下失根或壓下使對方後仰跌倒,那末我的右手應置於對方的重心線上,換句話說,只有當對方重心線偏後時,亦即前腿實,後腿虛的時候,才能夠實施,否則我的戰術意圖便很難奏效。我們總的原則是:"打擊手"要永遠置於重心線一側;"指導手"要永遠位於非重心線一側。我們總的方針是:通過周身螺旋纏絲的變化和兩手的相吸相系,使對方"實腿過實,虛腿更虛。"從而達到使對方失去平衡,傾覆跌倒的目的。在具體的攻防實戰中,由於面對的是運動中的敵手、不斷變化的招式和對方重心線反覆靈巧的位移。我們對對方重心線的圍剿和破壞也將不是一件易事,同時也就演繹出了太極推手、技擊技法的豐富多彩和奧妙無窮。作為攻擊一方,一方面我們可以因敵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我的目的,我可以迫使對方的重心線按我的要求進行變化,這便是造勢。  比如:對方右弓步前推,向我進攻,我雙手螺旋纏絲將對方雙臂棚起,襠走下弧,重心前移,迫使對方腳跟飄起,重心後移,對方的重心線由後變前,從而使我正面的攻擊立即見效,對方不得已向後退步。又比如:我向己右後側捋對方右臂,對方右腿前弓與我抗力不從。這時因為對方的重心線偏後,故有條件與我抗衡。如果我同時左手推其右胯,迫使其重心由右腿轉向左腿,重心線前移,則我立即得勢,對方向我右方摔倒。  (三)防守――轉移、掩藏、變換、保護我方的重心線 穩固我方的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摺疊運化乃至步伐的調整,最終達到使我的重心線始終靈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 面對對方的來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擠、按,引進落空,使對方的力點始終沿我肢體圓弧運動的切線方向滑動,亦即使對方的來力落空,對方的"打擊手"永遠難以觸及到我的重心線。這樣,我就可以在不改變自我重心的前題下,始終拒敵之力於我的重心線之外。從而達到保護重心線的目的。變幻、 隱藏我的重心線 靈活、悄然地變換我方的重心,使對方無從察覺,無法判斷我的重心線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將我的重心線隱藏起來,造成對方的盲目、失勢,從而遲滯、破壞對方的進攻。而我的肢體運動一定要嚴格遵守太極重心學說,身向左轉,則重心右移;身向右轉,則重心左移。(有關太極重心學說見論文<太極輕重虛實解>)同時要作到"襠走下弧",使這種轉換沉穩有力,不可抗拒。破壞掉對方的"打擊手" 面對對方的"打擊手",我可以通過周身的協調―――通過松跨、曲膝、合襠、身體的下沉,腰弓的膨脹、手臂的螺旋弧線運動和整個身姿的放長,通過前推、後帶,上托、下按及向兩側的旋轉,不給對方打擊手以機會,使對方的打擊手不能有效地在我的重心線上施力。胸腰摺疊使對方加在我重心線上的力點滑脫 一旦對方打擊手按中了我的重心線,我通過胸腰摺疊,   (1)上體後仰,重心進一步前移,同時上托其進攻手臂,使其作用於我重心線上的力點向上方滑脫。同時還能使對方重心上提,腳下發虛,我立刻變被動為主動,變招即可將對方發出。   (2)含胸雙手下采其"打擊手",使對方的"打擊手"向下從我重心線上滑脫,並前仆倒地。這也是緊急情況下的解脫方法,打擊的力度很重。步伐的應用使重心線的守護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 一旦加進了進退顧盼定步伐,我重心線的守護就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且防守中的進攻威力將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襠走下弧,可以將對方的雙臂挫起,乃至整個身體被迫仰起後退;後撤一步,可將對方引動前帶,使其重心線前傾摔倒;顧盼左右既可以避開對方對我重心線的攻擊,又可以牽引造勢,閃驚巧取,順勢由防禦轉入進攻。在太極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的說法。這裡講的就是雙方平衡力與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講的就是對對方重心線的準確把握和控制。我們只有在平常的實踐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才能在與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壞對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對方站立不穩,最終有望達到太極拳"接手即仆"的至高境界。 太極重心線 礪劍,2005-07-07 13:05:15高明的太極拳師有"人體平衡魔術師"的美稱,在推手及散手實戰中,其入手之巧,勁力之妙常為人們稱奇。這是因為太極拳講究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尤其注重人體平衡力的研究。而人體重心線則是研究人體平衡力的關健所在,因此我們研習太極拳,就應對人體的重心線和人體重心線在太極攻防中的作用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 如何找到人體的重心線   垂直上下穿過人體重心的那根無形的線,我們稱之為人體的重心線。直立運動中的人體由兩腿支撐全身的重量,並通過換步移動維持身體的平衡。也就是說要始終以重心線為中軸保持對稱與平衡。由於兩腿在運動中支撐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則重心線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當人體雙腿並立時,兩腿承重均勻,重心線與中心線相吻合。如預備式(見圖一);   當人體的雙腿承受壓力不均時,即成為虛實步時,這時中心線與重心線相分離,一般來講我們稱那個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為實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為虛腿。按照力學原理,身體重量的重心線若位於兩腳間距離偏虛腳約三分之一強的地方,就可以使雙足踏地有力,(見圖二);這個"約三分之一強"準確些可以用"黃金分割法"來度量:即從實腳到虛腳約0、618的地方;從虛腳到實腳約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線位置超出了這個範圍,即重心線位置小於了0、618或者說大於了0、382,就會出現虛腿過虛,實腿傾斜的現象;(見圖三)   最後一種情況是當一條腿支撐全部身體的重量時,這時的重心線自然是沿這條承重腿垂直向上。         (二)進攻――加力、傾斜、顛覆、破壞對方的重心線   在太極攻防中,如果我進攻對方,就應首先找到對方的薄弱環節。實踐證明:如果將自己進攻的力點直接作用到對方的重心線上是最為有效的。破壞掉了對方的重心線,就等於破壞了對方的平衡。那麼就全部或部分地達到了我們的戰術目的。   以合步推手為例。如果雙方均右腿在前,左腿在後,成弓步,重心在前。那麼雙方的重心線應都在身體的中線偏後位置。這時候如果我向前進攻對方,可用右手作"打擊手",向對方的左胸前推發力;如果這時對方變化重心位置,後腿踏實,前腿變虛,則重心線前移,那麼我的"打擊手"應換為左手,向對方的右胸前推發力。如果不遵守以上原則,則進攻就將是無效的至少是拖泥帶水的。   如果我欲向左右方向進攻對方,使對方向我的兩側跌倒,那麼當對方重心在前腿時,重心線偏後,我可以身向左傳,以左手為"指導手"引導對方,使其前腿實而過實,(膝前傾過腳尖為"過")後腿虛而更虛;右手為"打擊手",作用於重心線一側,用螺旋纏絲的方式迫使其重心線傾覆;而當對方重心在後腿時,他的前腿變虛,重心線偏前,這時,我應身向右轉,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以同樣的方式使對方重心線傾覆。(有關"指導手"與"打擊手"的論述詳見論文《太極實戰中的"指導手"與"打擊手"》)實踐證明:以這種方式實施的進攻簡潔而有效。   如果我在上述合步推手時,右手置於對方的脖脛後或右肩上,欲將對方提起使其腳下失根或壓下使對方後仰跌倒,那末我的右手應置於對方的重心線上,換句話說,只有當對方重心線偏後時,亦即前腿實,後腿虛的時候,才能夠實施,否則我的戰術意圖便很難奏效。 我們總的原則是:"打擊手"要永遠置於重心線一側;"指導手"要永遠位於非重心線一側。   我們總的方針是:通過周身螺旋纏絲的變化和兩手的相吸相系,使對方"實腿過實,虛腿更虛。"從而達到使對方失去平衡,傾覆跌倒的目的。 在具體的攻防實戰中,由於面對的是運動中的敵手、不斷變化的招式和對方重心線反覆靈巧的位移。我們對對方重心線的圍剿和破壞也將不是一件易事,同時也就演繹出了太極推手、技擊技法的豐富多彩和奧妙無窮。作為攻擊一方,一方面我們可以因敵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我的目的,我可以迫使對方的重心線按我的要求進行變化,這便是造勢。   比如:對方右弓步前推,向我進攻,我雙手螺旋纏絲將對方雙臂棚起,襠走下弧,重心前移,迫使對方腳跟飄起,重心後移,對方的重心線由後變前,從而使我正面的攻擊立即見效,對方不得已向後退步。   又比如:我向己右後側捋對方右臂,對方右腿前弓與我抗力不從。這時因為對方的重心線偏後,故有條件與我抗衡。如果我同時左手推其右胯,迫使其重心由右腿轉向左腿,重心線前移,則我立即得勢,對方向我右方摔倒。         (三)防守――轉移、掩藏、變換、保護我方的重心線   穩固我方的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摺疊運化乃至步伐的調整,最終達到使我的重心線始終靈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   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 面對對方的來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擠、按,引進落空,使對方的力點始終沿我肢體圓弧運動的切線方向滑動,亦即使對方的來力落空,對方的"打擊手"永遠難以觸及到我的重心線。這樣,我就可以在不改變自我重心的前題下,始終拒敵之力於我的重心線之外。從而達到保護重心線的目的。 變幻、 隱藏我的重心線 靈活、悄然地變換我方的重心,使對方無從察覺,無法判斷我的重心線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將我的重心線隱藏起來,造成對方的盲目、失勢,從而遲滯、破壞對方的進攻。而我的肢體運動一定要嚴格遵守太極重心學說,身向左轉,則重心右移;身向右轉,則重心左移。(有關太極重心學說見論文<太極輕重虛實解>)同時要作到"襠走下弧",使這種轉換沉穩有力,不可抗拒。   破壞掉對方的"打擊手" 面對對方的"打擊手",我可以通過周身的協調―――通過松跨、曲膝、合襠、身體的下沉,腰弓的膨脹、手臂的螺旋弧線運動和整個身姿的放長,通過前推、後帶,上托、下按及向兩側的旋轉,不給對方打擊手以機會,使對方的打擊手不能有效地在我的重心線上施力。 胸腰摺疊使對方加在我重心線上的力點滑脫 一旦對方打擊手按中了我的重心線,我通過胸腰摺疊,   (1)上體後仰,重心進一步前移,同時上托其進攻手臂,使其作用於我重心線上的力點向上方滑脫。同時還能使對方重心上提,腳下發虛,我立刻變被動為主動,變招即可將對方發出。   (2)含胸雙手下采其"打擊手",使對方的"打擊手"向下從我重心線上滑脫,並前仆倒地。這也是緊急情況下的解脫方法,打擊的力度很重。 步伐的應用使重心線的守護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 一旦加進了進退顧盼定步伐,我重心線的守護就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且防守中的進攻威力將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襠走下弧,可以將對方的雙臂挫起,乃至整個身體被迫仰起後退;後撤一步,可將對方引動前帶,使其重心線前傾摔倒;顧盼左右既可以避開對方對我重心線的攻擊,又可以牽引造勢,閃驚巧取,順勢由防禦轉入進攻。   在太極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的說法。這裡講的就是雙方平衡力與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講的就是對對方重心線的準確把握和控制。我們只有在平常的實踐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才能在與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壞對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對方站立不穩,最終有望達到太極拳"接手即仆"的至高境界。 談太極拳的球體感 礪劍,2005-07-07 13:06:20張志俊 張鵬 棲臣一、 球體感是棚勁產生的源泉。 太極拳,棚勁拳。棚勁是太極拳的靈魂。 太極拳的運動形式非圓即弧,即它的顯著特徵是弧線運動,是一個無形的,多變的、運動中的球體轉動軌跡的一部分。 太極拳運動中要求的球體感的本質是膨脹,膨脹產生了太極拳特有的棚勁。 太極拳的棚勁是運動中的棚勁,滾動中的棚勁,弧線中的棚勁,螺旋中的棚勁,纏繞中的棚勁。―――只有一個多元轉動中的球體的軌跡,才能具備所有的這些條件。因此、太極拳的棚勁是獨有的,是其它門類的拳種所不具備的。 因此,球體感是棚勁產生的源泉。 二、 在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應諸處有球體感。 在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各個部位無時無刻地在做相互協調的運動,這正是「一動無有不動」的含義。在運動中又要求中正、圓潤、寬闊、博大、協調、對稱。要做到這些,有一個要領,那就是周身要具備球體感。這樣說對初學者來說可能覺得有些含糊,我們可以具體一點:凡是身體表面具有開合、轉動等功能的部位都應該有球體感­―――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間;手掌間;手背間;五指間(尤其是虎口);兩膊之間;兩手之間。軀幹:兩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閭內收可構成胸前的球體感;開胸,兩肩向後,脊柱前弓可構成背後的球體感。下肢:兩腿間松胯圓襠應有球體感;大、小腿之間應有球體感;腳尖上翹里合與小腿間應有球體感;五指抓地腳掌間應有球體感。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更加細微之處的球體感,讀者可在練習中自行體會。三、球體感應具有的特徵: 1、立身中正,圓潤順達,是太極拳習練者動作外形應具有的顯著特徵。許多人的拳架總是容易出現諸如夾肘、架肩、尖襠、僵直、稜角等等的毛病,總是看起來不那麼舒服,就是因為肢體間缺少一種球體感,如果你在拳架的訓練中具備了這種球體感,那麼您的肢體運動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暢,在別人的感觀里就不會出現諸如前俯後揚、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寬闊,動如車輪,是太極拳在運動中的又一特徵。由於肢體運動中的球體感產生了一種充和膨脹,使你的肢體運行路線顯得圓潤、寬大,有磅礴之氣,比如「閃通背「雙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氣;比如「初收」「再收」雙手下按則有撥動地球之勢。而且旋轉往複,此來彼往,動如車輪,循環無跡,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它拳種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不欠不貪、力撐八面,是指太極拳在力的運用上具有的顯著特徵。具備了球體感便可以使我的力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棚、捋、擠、按;采、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便有了一個度。攻,不容易貪之、守,不容易欠之。可以達到力撐八面的效果。 4、 攻防無跡,化打合一,則是指太極拳在實戰運用中因具備了球體感而產生的獨特效果。由於肢體具備了球體感,你的的運行軌跡便一定是具備了6個方向的弧線運動,這種6個方向的弧線運動使得對方的大腦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來適應你,從而處於被動的狀態。而且這種球體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個弧線中完成,更準確地說是沿著一個球體的外沿弧線完成了來和回,化和打,一氣哈成,沒有停頓,太極拳高手正是這樣借對方的力來加重打擊對方。這正是太極拳可以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的奧妙所在。 5、多變性。太極拳中的球體感畢竟只是一種感覺,它的本質是膨脹。因此在形拳走架的過程當中,身體各部位的球體感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大小、方向、角度等等。你周身的太極拳球隨時可托、可按、可擠、可收、可抱、可壓、可搓、可輾等等。當然,這些要靠雙手和身體的協調來完成。 6、互逆性。球體感的轉換和變化還應該是有規律的。雙手的上托變為下按時,球體感應從上方變為下方;雙手從左捋變為右捋時,球體感應從左方變到右方;雙手合抱時,有一個球體在中間,變雙手外分時,中間一個大球變成了兩邊的兩個小球;含胸時胸前有一個球,變開胸時,這個球從前邊變到了後邊。這些我們不妨稱它為球體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才能練出球體感來1、梢節領勁,兩頭捲曲。 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是太極拳訓練的總綱。這裡的梢節是指肢體中的兩手和兩腳。(這裡要區別古人太極拳論中「發主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的梢節概念)兩頭捲曲產生了球體感必須的曲線和弧度;梢節領勁則使你的上、下肢形成了內撐力,梢節領勁尤其重要,否則,即使是兩臂外形上狀如抱球,也會缺少應的外棚力。即使下肢曲膝下坐,也形不成穩固的支撐力。因此,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是形成球體感的必要條件。 2、五弓齊備。 太極拳如果要形成球體感,那麼任何時候你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完全挺直,傳統意義上的五張弓必須是永遠存在的,即使是在發力的一瞬間,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言之,假如任何一張弓一旦發生了形變,這裡的球體感也就不復存在了。太極拳的攻防技擊中講究沾粘點的變化,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化、打、拿、摔等等技巧的運用常常是在滾動中完成的。滾動者,球也。上肢的球體感使你在任何時候都屈蓄有餘,進退有度,收發自如;兩腿間也只有在具備球體感的情況下,才能夠松胯圓襠,虛實變化,重心穩固。(關於身備五張弓祥見<武林>雜誌2001年第三期) 3、內撐外包。 比較明顯的是兩臂之間和兩腿之間所形成的球體感。這隻無形之中的球是實心的,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都是不可變形的,因此這隻無形的球在你的雙臂雙手間,在你的雙腿間跨下便有一種強烈的外撐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撐力就越大;為了保持這個球體在你的懷中和跨下的存在,你就要用雙臂和雙腿來用力的合抱它。這就是所謂的內撐外包。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來寬闊博大,中正圓潤。 4、螺旋纏絲。 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纏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換句話說,你的肢體在運動中才能保持強烈的外撐力,你的球體感才能存在。這個球體的旋轉永遠是立體的,是六個方向的,就象保齡球高手打出的旋轉球一樣。螺旋纏絲可以使你的攻擊部位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這就像有來複線的槍膛里射出的子彈較土製獵槍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這也是太極拳的勁別區別於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 5、公轉自轉。 公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自轉,指相對處於梢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就可以稱作自轉。公轉加自轉是一種自身的協調,公轉與自轉相結合才能保證你周身球體感的穩定性。這個公轉,可以增加你梢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增大你內撐外抱的長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轉沒有公轉,周身的一些球體可能就要丟失了,總之,要保持周身的球體感,公轉加自轉是必不可少的。(關於「公轉與自轉」祥見<中華武術>2001年第十期) 6、節節貫穿。 球體感的產生對身體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比如上肢就需要兩手領勁,兩肘定位,兩肩放鬆,下肢則需要兩腳抓地,兩膝里扣,兩胯放鬆。以上肢為例,兩手之間的開合必然要帶動兩肘、兩肩之間的開合。但要注意兩手間的開合決不能用兩肘、兩肩的開合來催動和代替。也就是說手要先走,肘可隨之(但要保持曲度),肩可伸展以策應(兩腋下大臂與身體的夾角基本不作大的改變)。這時,你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是同時在做著旋轉和伸展的運動,這就叫「節節貫穿」。不能大臂一掄,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你的球體感也就消失了。節節貫穿」可以使你在轉關換勢時自然保持球體感的存在與轉換,是產生和保持球體感的必要條件。 7、 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係。球體感的形成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特別是我們的球體感是處於運動中並且在不斷的轉化之中,兩手的開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開合形式將形成不同的球體感。如果一個開合動作兩手不能協調,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隻手運動了,另一手在靜止,那麼這時的球體感就找不到了。兩手協調才有球體感的存在,兩手協調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反之,這些勁別也只有在具備了周身球體感的前題下才會具有高的質量。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於兩手的相吸相系詳見《武魂》2001年第四期:太極拳兩手相吸相系析) 8、 周身協調。 太極拳形成球體感的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得就是協調。周身協調了,按照一定的要求,產生球體感的部位就可能多,周身欠協調,動作一變形,球體感就減少了或者沒有了。周身協調是要靠大量的訓練,日積月累才能得到的,而產生球體感則是周身協調的最終結果。 太極拳運動中具備了球體感是太極拳訓練的高級階段,尤其是身體的各個轉動開合部位諸處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這也是太極拳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太極拳愛好者對自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有的就是不斷地去探討、掌握太極拳的真諦,去研究和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在太極拳運動中具備球體感可以視為這種目標的具備化。具備了球體感,那麼您就具備了外形美、氣勢美,內在美,不僅好看,而且管用。但這有一個前提,必須以科學訓練為前題,必須符合我們在文中提到的8個方面的要求,必須符合太極拳理、拳法的要求。這是否一定要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日呢?不見的。我想有3年也就夠了,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我是不贊成的。只要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敢於吃苦,肯動腦筋,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快地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推薦閱讀:

談陳氏太極拳的松與柔
(39)[轉載]楊式太極拳譜(楊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李渭生談太極拳
太極拳與「太極腰」
楊式太極長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