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為何近代東亞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日本專家:為何近代東亞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2011年01月14日 07:59 廣州日報

核心提示:1868年的明治維新涉及政治體制、社會文化、教育軍事和司法宗教等各個方面。同時期的中國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甚至在1898年還出現了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戊戌變法」。但是中日變法的不同結果確實令人深思。

本文摘自:《廣州日報》2006年12月6日第20版,作者:趙海建,原題:《亞洲諸國的「日本夢魘」》

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島國,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從17世紀初開始,這個貧弱的落後的封建小國緊鎖門戶,度過了200多年閉關自守的時光。但是,西方文明的衝擊不可避免地到來了。這個東方島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也迎來了棄舊圖新的機遇。

後來日本成為世界大國俱樂部中唯一的一個東方國家。日本的鐵蹄踐踏了亞洲的許多國家,日本的野蠻和兇殘讓世界為之震驚。「大日本帝國」最終在戰爭的瘋狂中敗亡。

但日本又很快從戰爭的廢墟中站了起來,從1968年起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約在150年前,位於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

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並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引起無數爭議。

明治維新鋪就現代化之路

與中國一樣,日本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與世隔絕。19世紀中葉,美國政府強迫日本於1854年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強行打開了日本門戶。

對日本來說,這是其歷史的巨大分界線。從此,面對強大的西方世界,日本開始進行一場為趕超強國而進行的、最徹底的學習。

19世紀中葉,內憂外患引發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日本從此走上富國強兵的資本主義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發布了帶有臨時約法性質的《五條誓文》,成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綱領。

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形成。廢藩置縣後的日本政府為了建立現代化國家,日本政府將「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建國的指導方針。

軍國主義體制形成毒瘤

「殖產興業」,就是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產興業建議書》,它為日本資本主義確立了實行資本主義化的根本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日本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速資本的原始積累。他們大辦官營企業,由國家資本率先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然後以低價、長期分期償付的方式出售這些企業,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十餘年發展,至19世紀8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已幾乎席捲日本一切工業部門。

「文明開化」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科學和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為了實現國民的文明開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學、中學和高等學校在內的教育體系,並努力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富國強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進行軍制改革,建立常備軍。1873年,兵部省發布徵兵令,實行徵兵制。他們在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幫助下徵募了一支陸軍部隊;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小支海軍部隊。1978年,日本形成了陸軍省、參謀本部、監軍本部三大軍事部門。這三個部門獨立於內閣之外,直接隸屬於天皇。

這種體制形成以後,在日本政治生活中軍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斷干涉政治,獨斷專行的惡劣後果,並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斷發動戰爭、侵略鄰國的軍國主義道路。

日本「維新三傑」發起的明治維新是日本避免淪為歐洲殖民地的轉折點,它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國家。由於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因此,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軍事特徵,使日本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崛起後走上侵略路脫亞入歐要擴張

在完成自身的現代化之後,日本開始了向亞洲大陸擴張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戰傳統,看看它的軍事領導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這一點也就毫不奇怪了。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膽小者將一無所獲。

1885年3月16日,日本思想泰斗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首次表明日本要脫亞入歐的立場。從此日本從一個被侵略的國家走上了侵略亞洲鄰國的道路。直到今天,脫亞的思想還在影響著日本,成為他們輕視亞洲國家的根源之一。

侵我華夏近百年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國居民被台灣土著殺害,開始侵略台灣,而其最終目的在於吞併琉球。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國,從此,日本開始對中國延續70年的侵略歷史。

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併,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就指向了朝鮮,這導致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的勝利,使全體日本國民陷入了民族主義的狂熱,日本從此走上了不斷進行軍事侵略的不歸之路。

連年的對外侵略,日本侵佔了朝鮮和中國的台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於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

核爆驚醒「大國夢」

幾番得手之後,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更加膨脹起來,終於發展到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日本擴張勢力的戰爭一個接著一個。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1937年又挑起七·七事變;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在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升空的那一刻,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武力稱雄世界的迷夢破滅了。

正如此前和此後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80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

日軍大屠殺(來源:資料圖)

專家視點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高峻:

為什麼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1868年的明治維新涉及政治體制、社會文化、教育軍事和司法宗教等各個方面。

同時期的中國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甚至在1898年還出現了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戊戌變法」。但是中日變法的不同結果確實令人深思。在筆者看來,日本之所以在推翻幕府統治後能迅速的進行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以下的三點因素不容忽視:

一是日本天皇制的歷史性的原因。從12世紀末鎌倉幕府的建立開始,日本皇權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實亡。長期以來天皇無法掌握實權。正是由於沒有天皇長期攬權的傳統,作為新政權領袖登場的明治天皇在掌權後也比較容易放棄一部分權力,從而自上而下地實施資本主義改革。

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皇室唯我獨尊、獨攬大權的思想十分濃厚,很難實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緒皇帝個人覺悟立志改革,也終究因為掌握實權的皇室集團忌諱放棄自己所得利益而失敗。

二是由於日本對外來科技和文化所持的開放態度。日本在覺得有必要的時候會非常積極、開放地吸收外來文化和科技的精華。正是由於日本文化中本來就包含有許多外來因素,所以其在日後必要時對於吸收外來文化並沒有很大的抵觸感。而當時的清王朝忌諱大量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徹底地進行了部分經濟和軍事改革,始終未觸動最深層的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的問題,從而最終導致了改革的不徹底和失敗。

三是日本民族強烈危機的意識,而這種危機意識要遠遠超過當時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當一個問題還沒有演變成現實問題的時候,經常就已經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對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會,各項應急機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統治末期,西方列強橫行世界讓日本深受震動。所以日本下定決心變法強國,讓自己變得強大和安全。

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國內政權以後,它仍然覺得深受西方強國的威脅。於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趕上西方國家,成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著名的「富國強兵」口號便是證明。只不過,這種對安全過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軍事大國化的進程,進而陷入了以軍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當時的中國,清王朝的危機意識更多的是對自己統治的危機意識,而不是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機意識。(文/高峻)

新日本:經濟強國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內異軍突起。

戰敗的日本滿目瘡痍,遍地廢墟。由於舊殖民地的喪失,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無法取得,國民的糧食也告斷炊。因此,工人沒工做,國民沒飯吃,簡直是一幅慘不忍睹的戰敗地獄圖。

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

從1968年以來,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一直位居第二位。日本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就已完成。

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日本一直在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1983年1月24日,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了著名的「戰後政治總決算」。他認為:「今後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不僅要增加日本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是穩固的,美、歐、日三足鼎立。日本作為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金融大國和投資大國的地位沒有改變。在各個領域的國際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的政治開始出現右傾化傾向,思想意識逐漸變得保守。尤其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之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雖然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為日本經濟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但在小泉純一郎當政之時,中日關係長期處於「政冷經熱」的困難狀態。

20世紀90年代以後,邁向政治大國成為日本的國策,日本的大國意識開始抬頭,其中一直持續著的是修改憲法第九條和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今年早些時候,在小泉純一郎當政的最後日子裡,日本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位置發起了猛烈攻勢,但由於其在歷史問題上態度曖昧而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這一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的遺憾

19世紀下半葉,中日兩國都曾有過變革的努力,但結果迥然不同。李鴻章和日本使節伊藤博文之間曾有過以下談話,至今讀來仍有啟發。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時曾同大人(李鴻章)談過改革問題,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沒有一件事情得到改變或改進呢?為此我深感遺憾。

李:先生,當時聽你談論此事,不勝欽佩,而且,我對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變你們的習俗,以致達到現在的水平,也十分羨慕。可是我國的事情受傳統束縛太深,我簡直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行事。

伊藤:除對善良的人外,天意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貴國願意努力行動,上天無疑會幫助貴國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上天對地上的人們一視同仁。根本的問題在於每個國家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來源:資料圖)

制約因素

資源與軟實力

日本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嶼國家,由於大和民族固有的一些特質,它最終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國家。但無論在當初崛起的過程中,還是在今天謀求政治大國的努力中,這個島國的發展都面臨這一些無法迴避的制約因素。

地理資源先天不足

地理資源是一個國家開展外交活動的基礎條件,也是一個國家很難在短期內予以改變的「與生俱來」的因素。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相當狹小,還不足38萬平方公里,而人口集中地區僅為1萬平方公里,與其他一些國家的地理、資源相比,只能算是個中等的國家,從與世界主要大國或地區一體化集團角逐國際地位與作用的觀點看,這些條件對日本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註定為永恆的制約因素。

島國的地理狀況決定了日本天生就是一個「資源小國」,它一無石油,二無煤炭,三無鋼鐵資源,主要工業資源均依賴進口,對外依賴程度很大。就戰爭來說,雖然日本有較強的戰爭潛力,但由於「先天不足」,決定了它只能維持短期戰爭,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

此外,工業和人口高度集中,雖便於戰爭動員,但是其本土一旦遭到報復和轟炸,工業區和人口便會受到嚴重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日本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封鎖和轟炸,使日本海上交通線幾乎全部中斷,並使日本97個城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日本經濟的全面崩潰。

缺乏足夠的軟實力

一個國家真正成為大國的話,既要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迄今為止,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有足夠的硬實力,經濟上發展也很快,但它缺乏軟實力。

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期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歷史事實。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長期遮遮掩掩,使得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對它是否能在今後擔負起維護世界穩定與和平產生憂慮。

日本侵略歷史問題上顯然還未能真正得到東亞各國的原諒,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執政黨內和各界精英中有一股為侵略歷史翻案的強大勢力,並推動日本政府不斷做出傷害受害國人民感情的言行,令人擔心這股勢力是否有朝一日將徹底改變日本的國策。如何對待這股翻案勢力,是日本能否真正取得各國諒解的關鍵所在。

歷史人物:明治維新三傑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離不開眾多精英人物的推動,這其中以「明治維新三傑」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為代表。

大久保利通

1830年9月26日,大久保利通出生在一個下級武士家庭。17歲步入政界,成為薩摩藩實力派人物,並成為倒幕運動的領袖之一。1873年他以參議身份任內務卿。任職期間,他建立了一支近代的常備軍。1878年5月被刺身亡。

木戶孝允

1833年6月26日,木戶孝允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1859年步入仕途,他力主聯合強藩。在推翻幕府統治,建立明治維新政權中木戶孝允起了巨大作用。1873年他主張制定憲法,優先內治,反對征韓論。1874年兼任文部卿,主張普及小學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提高國民文化水平。

西鄉隆盛

1828年1月23日,西鄉隆盛出生在一個下級武士家庭。1865年投向倒幕運動,與木戶孝允等建立「薩長倒幕同盟」,策劃「王政復古」。1868年日本戊辰戰爭爆發後,指揮政府軍取得鳥羽伏見之戰的勝利。

1872年任近衛都督,受領元帥稱號。1873年因主張「征韓」失敗,辭職回鄉。1877年2月在反動士族擁戴下發動叛亂,挑起日本西南戰爭。9月兵敗自殺。1889年明治政府大赦,恢復其名譽。

推薦閱讀:

如果美國對朝動武 中國還會抗美援朝嗎
博爾赫斯:阿根廷文豪與中國文學的情緣
中國七夕情人節典故及各地節日習俗
藏曆新年與農曆春節異同原因--中國西藏新聞網
老徐時評:帶動中國經濟輝煌的香港為何沒落熄火了?

TAG:日本 | 中國 | 近代 | 東亞 | 專家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