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術語(3)

鉤填

 書法術語。複製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於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鉤,後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鉤廓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

□洗碑

 碑刻術語。古碑因風化剝蝕或人為磨損,後人依據原有舊畫加以剔刻,謂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畫精神難免大遜,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顏真卿書《顏家廟碑)即是被洗者。

□篆書

 字體名。1 泛指漢代隸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戰國時通行於秦國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小篆;漢代的繆篆。如王莽時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籀文

 也叫「籀書」、「大篆」。因見於《史籀篇》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間通行於秦國。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

□甲骨文

 亦稱「契文」、「卜 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卜 文字」。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鐫刻、書寫於龜甲、獸骨之上,故名。殷商時,常採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及與占卜 有關的紀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商都城遺址,也叫殷墟),光緒二十四年(1898)始被發現。光緒三十年,孫詒讓首先考釋甲骨文,著成《契文舉例》1928年後,經多次 考古發掘,先後出土十餘萬片,為盤庚遷殷後至紂亡二百七十三年間之物。單字總數約四千六百字,可識文字達一千七百字。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並有大批形聲字;但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文字象形簡古,勁健挺秀,具有根高藝術性。

□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 , 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科斗文

 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於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斗,近於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斗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鍾、鼎之類)上,故名。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周代金文多為有關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記錄。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銘辭字數亦少,不若周代有長達五百字者。至秦統一六國,通行小篆,遂廢。清乾隆嘉慶(1736——1820)後文字訓詁之學漸興,金文考證不斷深入,成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習字者臨習的重要字體一。如《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大篆

 字體名。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

□鐘鼎文

    即「金文」。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爰書

 秦代小篆的別稱。宋代劉奉世稱:「爰書者,蓋趙高作《愛歷》教學隸書時,獄吏書體蓋用此《記錄囚犯供詞的文書),故從俗呼為『爰書』也。」

□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於符信。」段玉裁註:「《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元者,周制六節之一,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這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如現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段玉裁註:「幡,當作旛,書旛,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說明此類書體 多用於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繆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採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推薦閱讀:

八字術語淺析
生辰八字取名 不可不知的基本術語
奇門遁甲術語——專題術語——八神
平常時聽到的風水術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TAG:書法 | 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