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訣見鬘》
06-13
《口訣見鬘》大阿闍梨蓮花生 造 沈衛榮 譯漢 藏名: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 bya ba bzhugs so 漢言:口訣見鬘 總攝見與乘等差別之記要(lTa ba dang theg pa La st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 頂禮薄伽梵妙吉祥童子(Maunjusrikumara)及金剛法(Vajradharma) 世間有情所持之顛倒見無數,概而言之則有四種: 一、庸常(見)①; 二、順世(見)②; 三、斷邊(見)③; 四、外道(見)④。 庸常者,乃不悟諸法有無因果之一切無明眾。 順世者,不悟有無今生來世,依持世間之秘密句⑤而成就今生一世之財富與威勢。 斷邊者,乃以諸法無有因果,且諸法皆於今生一世中突然而生,此即持斷滅見者。 外道者,乃於諸法周遍計度之常我見者。於彼復有無因有果之見⑥、因果顛倒之見、有因無果之見等。 如是,皆無明之見。 於出世間之道亦有兩種(見): 一、性相乘; 二、金剛乘。 於性相乘,復有三種: 一、聲聞乘 二、獨覺乘 三、菩薩乘 諸入聲聞乘者之見,見外道等由增損而周遍計度,或持諸法本無之斷見;或持常等有見,如見繩為蛇。如是等實皆無有。於蘊(skandha)、界(dhatu)、處 (ayatana)等四大種之極微塵與識者,見勝義有,由修四聖諦次第成就四種果。 諸入獨覺乘者之見,見外道等由增損而周遍計度之常我等為無,與(入)聲聞乘(者)同。較彼殊勝者乃於色蘊法處了知無我,且於得獨覺之果時,亦不似(入)聲聞(乘者)須觀待善知識,即依往昔串習之力,由十二支緣起,證悟甚深法性之義,而得獨覺之果。 諸入菩薩乘者之見,以諸染、凈之法,於勝義皆無實自性者也;然於世俗,雖亦只是幻象,然有各各不間雜之性相。彼等欲行十波羅蜜多,次第經歷十地果,爾後成就無上菩提。 金剛乘亦分為三: 一、事續乘; 二、兩俱續乘⑦; 三、瑜伽續乘。 諸入事續乘者之見,以於勝義無生無滅,然於世俗則觀修本尊之色身,如修其身相、密意標幟、念咒、凈身、擇時節及星曜辰宿等,主要以資具與因緣會聚之力成就。 諸入兩俱續乘者之見,以於勝義無生無滅,然於世俗,則觀修本尊之身相,以觀修具四種真實⑧之等持,與觀待資具與因緣等二者而成就。 諸入瑜伽續乘者之見分二: 一、外瑜伽能仁續之乘⑨; 二、內瑜伽方便續之乘。 於彼,諸入外瑜伽能仁續乘者之見,主要不依持外部資具,而以勝義無生無滅之佛父、佛母,以及與彼無異心續之清凈等持,觀修具四手印⑩聖者色身之瑜伽而得成就。 諸入內瑜伽方便續乘者之見,復分三種: 一、生起法; 二、圓滿法;(11) 三、大圓滿法。 「生起法」者,(行者)依三等持次第生起莊嚴壇城以作修證而得成就。 「圓滿法」者,於勝義,佛父佛母無生無滅,無分別義,不離中觀法界;於世俗則亦明修聖者之色身,且以平等不雜之修證而得成就。 「大圓滿法」者,證悟世間、出世間無分別諸法無始以來即是身、語、意壇城之自性而作修證。 複次,《(秘密藏)續》有云: 「所謂五支金剛蘊 世間共許五等覺 一切界及一切入 即是菩薩之壇城 地乃佛眼水我執 火是白衣風度母 空為法界自在母 三界無始佛凈土」(12) 有寂諸法本來無生,一切所作能作之幻象本來乃五方善逝佛父母之自性,故諸法自然涅盤。五大者,即五佛母之自性;五蘊者,即五部佛(之自性);四識者,即四菩薩之自性;四境者,即四美妙天女之自性;四根者,即四菩薩之自性;四時者,即四供養天女之自性;身之根、識、境以及由彼生起之菩提心者(13),即四忿怒尊之自性;四常斷邊者,即四忿怒母之自性;意之識者,即菩提心金剛普賢佛之自性;境法之有為無為者,即法行母普賢佛母之自性。彼等本來亦乃現證等覺之自性,而非由彼道證成。如是,十方三時三界等有為、無為諸法,無不出自自心。 故云: 「一一證悟自心性 即彼菩提正等覺 亦即三有諸世間 亦即彼等諸大種(14) 復有云: 「堵法住心中 心住虛空中 虛空無處住」(15) 亦復有云: 「諸法本性空 諸法本清凈 諸法皆光明 諸法自涅槃 諸法本圓覺」 如是云云者,即大圓滿法也。 彼「大圓滿法」者,由四種證悟之道而得勝解。於彼,「大圓滿」者乃圓滿福德與智慧之資糧,是故乃果法任運成就之義,「法」者,即入於此義(之四種證悟)。 四種證悟者: 一、一因證悟; 二、種字證悟; 三、加持證悟; 四、現觀證悟。 「一因證悟」者,諸法於勝義皆無生,故非互異,於世俗乃幻化之性相,亦非互異。無生者顯現種種幻化,如水中之月。能作所作與幻化自身無自性,因無生,故於世俗與勝義皆無別,是為一因證悟。 「種字證悟」者,諸法無生即(阿)字,乃語之自性;無生者自身顯現為幻化且能作所作者,即 字,乃身之自性;如是證悟之本覺、亦即無有中邊之幻化智,即 字,乃意之自性,是為(種字)證悟也。 「加持證悟」者,譬如茜草具加持力能令白布現為紅布,「一因」及「種子」亦具加持力令諸法現為正覺(境界),是為「加持證悟」也。 「現觀證悟」者,諸法無始以來住於正等覺(16),彼與經教、口訣亦非相違,然亦非唯依經教、口訣之句,實以自身之本覺於心之深處得勝解,是為現觀證悟也。 由道得勝解者,明四種證悟之義者即是瑜伽行者之道也。彼亦非如觀待因成而果生之時,而是由自身現觀而得證悟與勝解。 於彼,由三性相而得圓滿義: 一、明四種證悟之法者,為「知」之性相; 二、無間串習者,為「入」之性相; 三、以串習之力現前者,為「果」之性相。 由此三性相顯示關聯、需要與極需要。 於彼,「關聯」者,諸假施設為染、凈之法,無始以來即身、語、意之體性,自覺之本性;且了悟加持之義,即是因位上「知」之性相。彼乃成無上等覺之因,乃與彼義關聯也。 「需要」者,諸假施設為染、凈之法與五葯、五甘露等,無始以來為覺者之大平等,無取捨而行,此者乃「入」之性相。彼乃成無上等覺之因,故乃需要也。 「極需要」者,諸特別假施設為染、凈之法與五葯、五甘露者,無始以來於覺者之大平等性,無有取捨、任運成就,是故生死輪迴者,乃於無始以來無上等覺之自性、涅槃之性相中任運成就,故即「果」之性相,現前身、語、意無盡莊嚴輪,乃極需要也。 為證得任運成就之瑜伽,當精進於於念修、近念、成、大成之義。(17) 「念修」者,即了知菩提心;複次,諸法無始以來乃等覺之自性,證悟此非由道而成就,亦非由對冶而改作。 「近念」者,即知自我為本尊。複次,因諸法無始以來即為覺者之自性,故 (雖)證悟自我亦即本尊,但卻非如是即為成就。 「成」者,即生起般若也。複次,證悟大般若(佛母)者即虛空界,而顯現為地、水、火、風四(大種),即無始以來施功用行之般若。 「大成」者,即方便與智慧之關聯。複次,五大般若(佛母)之智慧,於虛空之空性中與五蘊之佛、方便之父,無始以來無願雙運,由此關聯,菩提心與幻化(二者)如姊妹之自性,即無始以來覺之義理,幻化與幻化遊戲,且即於勝樂幻化之相續喜樂時,無相之義與不可得空相等,即通達而任運成就,復調伏四魔、成就究竟義。 諸法無始以來清凈,乃如意之越量宮、廣大無間輪、入於無始以來無上壇城。聽聞萬便乘之經典者,乃開眼也;證悟義者,乃見壇城也;證悟而後串習者,乃入於壇城也;入後現前者,則得大成就也。如是此法者,乃大圓滿究竟義,即於「字鬘大集地」(18)任運成就。上智士夫明無始以來覺者之義,為無始以來等覺,緩急(穩步)行於串習(19),非是庸常者所作。庸常者聞而思之,然不得信解於甚深真實。復因不得信解與庸常之智難以理解故,則起不知真實與甚深之行相,思維(此等教法),盡皆虛妄,遂亦謗上智士夫,生起輕視之心。以甚為秘密故,賜名曰極密之乘。職是之故,於證悟諸法乃無始以來等覺之義之心生起以前,則應以下乘利益有情,令化機不虐耗。阿闍梨者當妙通諸乘,知輪迴之過患與湼槃之功德。只知少分者萬不可持阿闍梨之地。 見之差己於人別亦以苦行與禁戒行區分,無苦行者,即世間庸常與斷邊見者;有苦行者,復分四種: 一、順世派與外道者,修世間之苦行; 二、聲聞之苦行; 三、菩薩之苦行; 四、無上之苦行。 於彼,庸常者,於因果無明,故無苦行;斷邊見者,斷見之故,亦無苦行;順世者,修此生之凈盡差別故,具潔凈等之苦行;外道者,以為有一常我,且當凈彼之故,輕賤身體,倒行依止五火等苦行與禁行。 聲聞之苦行者,《毗奈耶》(20)有云: 「惡者皆不作 善者圓滿行 自心遍調伏 此即佛教法」 彼見諸善與不善之法於世俗、勝義二者各各存在,故於善與不善不取捨而行苦行、禁戒行等。 菩薩之苦行者,《菩薩律儀》(21)有云: 「不依他緣作調伏 不持神通作怖攝 具足悲心與慈心 及善心者無違犯」 如是,若為大悲心執受,則所行善與不善之法皆不違律儀。菩薩之苦行者,簡言之,即依據大悲心而行也。 無上之苦行者,《大三昧耶經》(Dam tshig chen po"i mdo)有云: 「若是等覺最上乘 雖然現行五欲惑 即如蓮花於污泥 於彼戒律遍圓滿」 如是,諸法無始以來平等之故,不依悲心,不舍嗔痴。若不證悟如是,不生悲心則非。因其見如是,證悟無始以來清凈,故其苦行、禁戒行亦行清凈如是也。 此秘密見鬘者,如生盲者自開眼,若有持智慧、方便力之最上士夫,願其遇之。 此即所謂見鬘之口訣,圓滿! 大阿闍梨蓮花生造。 註: ①藏文原作Phyal ba·意指凡夫俗子,因其慧力不足,故無殊勝之見,六道有情之絕大部分皆屬此類。「無宗無乘,於義亦無意向者,謂庸常。」 ②藏文原作rGyang"phen pa,或作"jig rten rgyang"phen,意出梵文字lokayati(jig rtentsam),譯作順世派,指印度之說斷見者(chad par smra,ucchedavada),以得今生美好為滿足者,復分但承認今生後世,不承認因果者,與今生後世因果俱不承認兩派。 ③藏文原作Mur thug pa。「乃盡邊際而未到彼岸之名」(mtha"zad cing pha rol tu ma phyinpa"i ming steV。 ④藏文原作Mu stegs pa。即梵文詞Tlrthika,通常指印度的一切非佛教派別,尤其是自在天派(dBang phyug pa)。該派以自在天為一切智,主張欲界自在天能生情器世間萬物。 ⑤jig rten gyi gsang tshig。世間之秘密句不能成為解脫之門,彼乃世間之人為成就世間之事而說。 ⑥此派以為顯現之實有法本來存在,於此之前並無生起之他者(因)。 ⑦藏文原作gnyis ka"i rgyud,相應之梵文當作Ubhaya tantra,亦稱為「行續」(Caryatantra)。所謂兩俱續者,乃因其所修隨應事續,所見隨應瑜伽續之故(gnyis ka rgyudkyi"dod pa ni/spyodbpa bya ba"i rjes mthun par/Ita bas rnal"btor rjes"jug phyir)。 ⑧藏文原作de nyid rnam pa bzhi。指我真實(bdag gi de kho na nyid,sadhaka)、本尊真實(Iha"i de kho na nyid)、種字真實(Yig"bru"i de kho na nyid)、念誦真實(bzlas brjodde kho na dyid)。 ⑨於後出著作中,事續、二俱續與瑜伽續均歸屬於外續能仁之乘。因其強調潔凈與身、語、意三門之行為,故乃化身佛聽示之乘,與九乘中前三乘之法隨應。於寧瑪派傳統中,續部之法亦有歸屬於報身佛之法者,而大圓滿法則是法身佛之法。 ⑽即指三昧耶印、法印、業印與大印等四印。 (11)「生起法」與「圓滿法」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不同。詳見本論的譯後記。 (12)語見《秘密藏續》第二品,發勝義及世俗菩提心本智。 (13)對此處所云之菩提心於絨宋班智達法賢(Rong zom chos kyi bzang po)所造《口訣見鬘釋論》(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i grel ba)中有多種解釋,按照康區之傳規,此指廟之識所生(Ius kyi rnam par shes pa"i rjes su skyes pa)之意界(yid kyi khams);而按照衛地之傳規,此僅乃身聚、觸所生之感覺(Ius kyis"dus te reg pa"i rkyen gyis tshorha la bya)。而按照絨宋班智達自己的解釋,此之所謂菩提心乃指對智慧方便無二雙運之樂的體受(thabs dang shes rab gnyis su myed par sbyor ba"i bde ba myong ha"i byangchub kyi sems)。 (14)按照絨宋班智達的說法,此段引文源出《三界尊勝之分別》(Khams gsum rnam parrgyal ba"i rtog pa),然於後者今不明所由。 (15)按照絨宋班智達的說法,此段引文出自《密集續》(gSang ba"dus),然不見於《寧瑪十萬續》(rNying ma rgyud"bum)中所錄之《密集續》中。 (16)對此絨宋班智達的解釋為「彼等顯現諸法盡皆迷惑,然於去除迷惑之後亦不可證成有一個不迷惑存在。迷惑之本性即是清凈等覺,是故云諸法無始以來成正等覺」(snagba"i chos"di dag thams cad"khrul ba"i yin zad de/de yang"khrul ba bsal ma"khrul bashig bsgrub tu med te/khrul ba"i ngo bo nyid rnam par dag pas sangs rgyas pa yin te/debas na chos thams cad ye nas mngon par rdzogs par sangs rgyas Pa"o)。 (17) 此即「念修四支」。詳見不敗尊者《光明藏》及談錫永上師的疏釋。 (18)指修道位上的第十三地。 (19)緩急(穩步),藏文原文作drag dal du"gro ba,意為「同時、頓時而行,而非次第漸行於串習」(gom pa drag dal"gro zhes bya ba ni/cig car"gro ba sre rim kyis gro ba bkag pa"o)。 (20)即Pratimoksasutra,《甘珠爾》卷42,第1031號,頁149--3--3。 (21)《二十菩薩律儀》(R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 nyi shu ba),《丹珠爾》卷114,第5582號,頁253--2--7。-------------------------------------------------------------------------------- 譯者後記 一般來說,甯瑪派以蓮花生大士與無垢友尊者為大圓滿法的兩大來源,前者直接於西藏宣揚大圓滿法,後者則將大圓滿法的其中一種傳規從印度傳入了西藏。而《口訣見鬘》(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則是現存唯一的一部據稱出自蓮花生大士之手的有關大圓滿法的經典。《口訣見鬘》收錄於《丹珠爾》,全稱《總攝見與乘等差剛之記要》(lTa ba dang theg pa la 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其跋尾則稱其為《口訣之王見鬘》(Man ngag gi rgyal po lta ba"i phreng bo),通常略稱其為《見鬘》(lTa ba"i phreng ba或lTa phreng)。鈴木大拙曾將此藏文標題還原成梵文作Rajopadesa-darsanamala,然而迄今沒有發現有梵文原本存在。晚近重印絨宋班智達法賢(Rong zom Pandita Chos kyi bzang po)之著作中,收錄有此書的另一個版本,標題簡作為《口訣見鬘》,跋尾則稱「乃大阿闍梨蓮花生所造」。絨宋班智達曾為此書造釋論,題為《阿闍梨第二佛親說·口訣見鬘》(Slob dpon sangs rgyas gnyis pa"i gsung dngos/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口訣見鬘》從根本說來源出於《秘密藏續》(gSang ba"i snying po),按照絨宋班智達的觀點,它是為《秘密藏續》第十三品,即「開示諸法無始以來於大圓滿中任運成就相之口訣品」所作之補充。此品又名「甚秘訣竅藏」,或「大圓滿任運成就之口訣」。同為此品之補充或釋論的還有作畫獅子(Nyin byed seng ge)尊者所造《大樂口訣》(bDe ba chen Po man ngag)與無垢友尊者所造《垂死者之口訣》("Chi kha ma"i man ngag),二者各有側重,前者乃教人雙修(sbyor ba)之訣竅,後者則開示臨終救度之法(sgrol ba),而《口訣見鬘》則重點解釋大圓滿。 《口訣見鬘》中,說「生起、圓滿、大圓滿三法」(bskyed rdzogs rnam pa gsum gyi tshul)。此「三法門」實貫串於「生起次第」(skyed rim utpannakrama)·及「圓滿次第」(rdzogs rim,sampannakrama)。此即是說:「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中,皆有「三法門」的修習,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則須不斷交替而修,始能漸漸離心識邊而入「生圓雙運」的「智」境界。於此基礎上,復再反覆交替修習生起、圓滿、生圓雙運,始悟入「無二」。由是可見,不宜輕率把「生起法」與「圓滿法」等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有關此「三法門」,談上師於本書的導論中所作的總結最為握要: 『……「生起」唯修證壇城自顯現;「圓滿」則修證現空無二為清凈 大平等性;「大圓滿」則修證周遍輪迴涅槃一切法,無始以來即諸佛 身語意之壇城自顯現。此即所謂俱生自然智。』 《見鬘》開示成佛之種種途徑的基本構架與甯瑪派普通的九乘次第相同,但文中沒有直接出現「九乘」(theg pa dgu)的說法,對九乘中之最後三乘,亦沒有用「乘」(藏:theg pa,梵:yana),而是用「法」(藏:tshul,梵:naya,vidhi, yukti)一詞來表達。此中意趣,讀者宜參考上來的詩論及談上師的導論。《見鬘》最強調的是「諸法無始以來正等覺」(chos thams cad ye nas sangs rgyas pa),復因本論為修大圓滿法之口訣,故它不強調儀軌之修習,然而亦已握要闡明「四種證悟」、「念修四支」等口訣。 於佛教前弘期,即西元八世紀時,西藏就已經有了《宻集続》之灌頂與《見鬘》,因爲在《喇協》(Bla bzhed)與《巴協》(sBa zhed)兩部史書,以及《鄧噶目錄》 (lDan dkar ma)與《旁塘日錄》("Phang thang ma)兩部目錄中,都提到了它們。約成書於十世紀的《禪定日炬》(bSam gtan mig sgron)亦曾兩次引用《見鬘》中的段落。旅法藏族學者Samten Cyaltsen Karmay先生在其《大圓滿法:藏傳佛教中的一個哲學與修行之法》(The Great Perfection [Dzogs chen],A Philosophical and Meditative Teaching in Tibetan Buddhism,Leiden:E.J.Brill,1988)一書中,對《見鬘》一書之源流與意義作了詳細的介紹,並將其譯成英文,還附有原文之羅馬字轉寫。其所據原版收錄於《絨宋班智達選集》中(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Selected Writings of Rong-zom chos-kyi-bzang po,New Dehli l977),轉寫時復據北京版,那塘版藏文《丹珠爾》作了仔細的校勘。此《口訣見鬘》的翻譯是根據 Karmay先生書中之轉寫、校勘本,所加註釋亦參照了Karmay先生書中所述內容。 -------摘自《幻化網秘密藏續》(無垢友尊者譯藏 沈衛榮譯漢)附錄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五禽戲口訣在手,還為學習發愁?
※盲師口訣
※命理口訣5
※度乘法口訣走紅,能算19*19,比我們的還快!
※地理口訣要抓住五個要項
TAG:口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