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場尚未終結的戰爭 —— 寫在韓戰爆發65周年之際

六十五年前的6月25日,北朝鮮金日成麾下的第七警備旅在三八線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打響了朝鮮戰爭的第一槍。這場發生在朝韓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內戰不久便演變成中美蘇等18國以不同程度捲入的區域性戰爭,其影響不僅擴散至後來的東西方冷戰,甚至一直波及到今天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

在半島分治後的六十五年里,盤踞北方的國家號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實際上卻是金家的世襲「王朝」,如今它已進入第三世統治;南方則在經歷了民主與獨裁的反覆交替後於1987年步入第六共和國時代,最終由文人政府取代了軍人當政。

根據國際法,朝鮮戰爭的軍事行動雖然在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簽署後告終,但只要交戰方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戰爭狀態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換而言之,這座沉寂了65年的火山隨時都有重新噴發的可能。

若要真正了解朝鮮半島的風雲變幻,便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半島本身,而要從整個亞太地區的歷史脈絡及戰略形勢來分析。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將近半個世紀中,朝鮮半島作為各方廝殺的直接戰場或衝突的導火索和利益所在,曾先後爆發過三次重要的國際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清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和1950-1953年的韓戰(在中國大陸被稱為「朝鮮戰爭」)。從中不難看出,與這個東亞半島有關的所有危機與平衡實際上都是中俄美日這四大國之間博弈的結果。

【俄國因素】

就目前情況來看,俄羅斯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似乎並不屬於第一線的行為者,即便在「六方會談」這個平台上,莫斯科也只是個後來者而已。但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上個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還是65年前的韓戰,俄羅斯均是半島危機和戰局的始作俑者之一。

俄羅斯雖說是雄踞歐亞的世界第一大國,但它的最大軟肋就是缺乏能幫助它直接參与世界爭霸的不凍港。於是,追逐不凍港成了沙俄、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歷代當政者的第一戰略要務。當年,把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在俄羅斯南部形成廣闊的安全地帶;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保證蘇聯擁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斯大林確定的蘇聯戰後在遠東的兩個戰略目標,而控制中國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港,正是蘇聯實現其遠東戰略的基本途徑。

根據解密的蘇聯檔案,當年急於統一朝鮮半島的金日成為獲得蘇中的支持穿梭於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斯大林開始一直不同意金的南下軍事計劃,原因有二:第一,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第二,蘇聯根據1945年與民國政府的《中蘇條約》尚擁有長春鐵路運輸線和旅順大連出海口。那麼為什麼後來他對金的態度突然發生了變化呢?這還要從毛澤東帶著幾車皮的中國土特產去莫斯科為他慶祝70歲大壽說起:老毛明著是去祝壽,實質上是去要一個「又好看又好吃的東西」——《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老壽星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一直對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敬而遠之避而不見,就這樣,毛澤東的第一次出國訪問竟然在東道國滯留了兩個月(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功夫不負有心人,毛最終還是得到了他想要的:根據新的《中蘇條約》,中國立即收回大連港,並在2-3年內收回中長鐵路和旅順港。面對這一新局面,斯大林不得不採取補救措施,把眼光瞄準了處於朝鮮半島中部和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和濟州島等幾個港口。加上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雪中送炭」,恰在此時發表了關於「南朝鮮不在美國防禦範圍」的演說,讓斯大林頓時看到了把整個朝鮮半島納入自己勢力範圍的機會,於是立刻答應金日成支持其南下軍事行動計劃。朝鮮戰爭可以說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共同策劃的一場戰爭。

如今,莫斯科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似乎安心於當配角,實際上卻在執行「螳螂捕蟬麻雀在後」的策略,它知道北京平壤的盟國關係早已名存實亡,但又不願過分明顯地做出乘人之危的舉動來,從而觸及中國的敏感神經,但它一直在低調而巧妙地布局,1990先與韓國建交,拓展自己的外交活動餘地,以此給朝鮮施加外交心理壓力,同時,耐心地等待金正恩在走投無路時主動投懷送抱的那一刻。

【美國因素】

客觀地說,美國在二戰後並未把朝鮮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多只是一個緩衝地而已。華盛頓在東亞的戰略重心首推民國政府治下的中國,蔣介石無疑是親美的,但他為了防止中共做大,卻不惜用外蒙作為代價來換取斯大林不幫助中共的承諾。可結果事與願違,中國不僅徹底丟掉了外蒙,中共還照樣在莫斯科的暗中支持下迅速壯大,《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成了一紙空文。蔣介石跑到了台灣,美國的戰略計劃落空。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半島的戰略意義對華盛頓來說突然變得重要起來,所以,在金日成打響了韓戰第一槍後,美國迅速行動,利用聯合國這個平台組成聯軍,實施武力介入。

韓戰是催生二戰結束後東西方數十年冷戰(1947-1991)的第一場熱戰。從此,美國的軍事存在再也沒有離開過半島,美國在東亞的一系列新的軍事盟約相繼問世:《日美安保條約》(1951年)、《美菲聯防條約》(1951年)、《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3年),《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在半島分治的六十五年里,這個針對中國大陸的島鏈包圍一直存在,當年,它服務於冷戰的需要,如今,它又助力於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Pivot to Asia」)。在這個島鏈中,韓國的位置舉足輕重,所以,華盛頓一直努力促成美日韓的軍事聯盟。但是,這個盟約關係始終無法真正到位,因為日韓之間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分歧。加上韓國與中國的關係如今已非常密切,中國對朝鮮多少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美國在朝鮮半島問題是需要中方的合作。

【日本因素】

日本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上岸」,而朝鮮半島就是日本上岸最理想的跳板,因此,拿下這條「生命線」是日本的一貫國策。可以說,真正對朝鮮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不是俄國,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而是日本。1592年,日本豐臣政權入侵李氏朝鮮,爆發了「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節節潰敗,不得不向宗主國中國明朝求救,明朝出兵援朝,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病逝,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意圖大規模侵略東亞大陸的計劃才告失敗。三百年後的19世紀末,日本憑藉明治維新後的國力大增,再次圖謀登陸東侵。由於當時中國同朝鮮仍保持宗藩關係,因此,日本視中國是日本侵朝的重大障礙。1895年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最終切斷了中朝宗藩關係。《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退出朝鮮,日本沒想到沙皇俄國捷足先登乘虛而入,欲在這裡建立「黃色俄羅斯」。日俄角逐10年,此間,日俄曾先後四次密謀以北緯38°線或39°線瓜分朝鮮,終未達成協議,最後導致日俄戰爭爆發,戰場卻在大清國內。俄國戰敗後,不僅退出朝鮮,還把它在中國東北南部的勢力範圍移交日本。這便形成了日本獨霸朝鮮的局面。自1905年開始日本先後把兩個不平等條約強加於朝鮮,逐步剝奪其主權,並在1910年以《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享國數千年的朝鮮就此亡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除了本土四島之外,其他領地盡失。朝鮮半島雖然依然近在咫尺,但在美國的嚴厲管束之下,日本不敢再作覬覦,暫時斷了這份野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日本在朝鮮問題上不再擁有話語權,直到北朝鮮引發的數次核危機才把日本重新拉回到圍繞半島的大國博弈平台上。日本認為它的安全受到北朝鮮核武的威脅,並在美國的支持下贏得了「六方會談」中的一席之地,從此開始名正言順地介入半島事務。它目前的策略是兩邊同時獲利:一方面依靠美日韓陣營強烈反對北朝鮮的核試驗,參與對平壤的封鎖;另一方面又試圖與平壤進行直接的雙邊談判,用經濟援助等好處在金氏家族那裡獲得更多的戰略籌碼,提高自己在半島問題上的話語權。儘管如此,由於歷史的原因,日本在東亞很難重新贏得鄰國的信任,更無望恢復帝國時期的崢嶸,換而言之,日本的時代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從長遠的角度看,日本在美國的棋局中只能是一枚棋子,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和作為。日本的復興只能在中日韓的東亞共同體框架內實現。

【中國因素】

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雞犬相聞,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後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箕子朝鮮」。從此中朝開始了長達2300多年的鄰邦歷史。這中間,半島上的各朝代與中原王朝打打和和,時而獨立時而稱臣。總體來說,中國與朝鮮友好同盟的時期佔了絕大多數。

二戰結束之初,朝鮮半島按照雅爾塔決議成為國際託管的對象,蔣介石忙於內戰,無暇顧及半島事務。中共統一大陸後,毛澤東一方面著手國內經濟建設,同時準備解放台灣,而對發生在東北方那個鄰國內的事情頗為冷漠。對毛而言,朝鮮半島應該是斯大林與金日成去協調和操持的事務,直到1950年的初夏金日成在莫斯科的支持下準備對南方發起攻勢前不久,毛澤東才被置於這一不可逆轉的事實面前。中共最終決定「抗美援朝」,一方面是迫於斯大林的壓力和對東亞社會主義陣營的義務,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自身安全利益的考慮。毛澤東最擔心的是韓戰如果失控將有可能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必定會幫助蔣介石兵分兩路反攻大陸:在陸地從朝鮮打入中國東北境內,同時從台灣海峽登陸華東地區,形成夾擊合圍之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共新生政權將面臨嚴峻考驗。

關於中共入朝作戰的得失,現在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筆者認為,毛澤東的決定無論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是從現在的視角下去看都是正確的,因為中共派志願軍出國作戰使中國本土避免再次成為廝殺的戰場。事實上,1949年中共主政大陸之後再未發生外國入侵事件,這一功績不可抹殺;中美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所進行的這次軍事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抗美援朝以及若干年之後的抗美援越,中共軍隊均打出了自己的軍威,綜合起來看,美國在二戰後與中共軍隊的直接和間接對抗中從未真正勝出過,這兩次失敗經歷使華盛頓在針對中國的決策中變得尤為小心謹慎。

中共用巨大的生命和物資代價在朝鮮半島上為自己開闢了一個「安全」地帶,自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至今,朝鮮始終是中國在東北亞與美國對峙的戰略緩衝區。出於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考慮,中國對朝政策長期以來確立了以下基本目標:維持朝鮮半島分治的現狀,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

然而,冷戰結束後,拒絕變革的朝鮮日益成為國際棄兒。在過去二十年里,朝鮮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核武器,推行所謂的「先軍政治」;近年來,又在周邊地區不斷生事(「天安號」和「延坪島」事件等)。這些不但已突破了中國對朝政策的底線,更引起美日韓的強烈反彈,為美國重返亞洲提供了話柄,從而給中國和平崛起增加了阻力和難度。面對東北亞隨時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局,中國應及時採取對策來捍衛自己在朝鮮半島上的地緣政治利益。

【筆者觀點】

如今,圍繞朝鮮半島問題,各國基本上已不再被意識形態因素所左右,而是以國家利益來作為制定戰略對策的基礎。

筆者認為,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應該審時度勢,積極尋求與美日韓的合作,因為中國與這三國在以下兩個領域有著共同的利益:第一,實現朝鮮半島的非核化。第二,制止北朝鮮的金氏家族繼續製造不穩定局勢。在這個共識之下,中國不僅不應再迴避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而且還應積極推進此進程,並主導局勢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密切與美國溝通,明確表達以下意願:中國支持並樂見由韓國來統一半島,前提是,統一後的朝鮮半島必須脫離美國軍事盟約,奉行不結盟的獨立外交政策,保證放棄核武器並不接受任何國家的核保護。若能實現這一目標,東亞的局勢將明顯趨於緩和,中美日韓之間或可開啟一個以合作取代對抗的新局面。


推薦閱讀: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不止一個
命相最好的「三顆痣」,有之即會橫財易得,財運大爆發
VR將要全面爆發 索尼蓄勢待發做了哪些實事兒?
讓女人味爆發的12款春裝,時尚的女神都買了,你還等什麼~
太陽上出現12萬公里寬的「巨洞」,25%的可能爆發大耀斑

TAG:戰爭 | 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