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慈悲是佛教的精髓【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摘自《妙語微言》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智慧和慈悲是佛教的精髓
佛教的精髓,就是智慧和慈悲。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解脫輪迴;如果缺乏慈悲,就不能普度眾生。只有智慧沒有慈悲的人,就會停頓於涅槃;擁有慈悲卻缺乏智慧的人,又會墮落於輪迴。唯有慈悲和智慧俱全,才能證得「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圓滿菩提的果位。
佛法的意義在於慈悲和智慧,而不取決於念經持咒的多少。有的人非常樂於助人,即使他沒有燒香念佛,就因為他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無私奉獻,這就是菩薩;有的人看經書非常認真,持誦咒語很專心,卻執著越來越強,我慢越來越高,煩惱越來越盛,這樣學佛有意義嗎?即使修行很久,也無法解決生死苦海問題。
菩薩與凡夫:
佛菩薩在輪迴中,也會投胎、轉生、成長、死亡,雖然表面上跟我們凡夫一樣,而實際上和我們凡夫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夫的生活經歷是以無明而生活、以煩惱而流轉。佛菩薩的生活經歷是以智慧而生活、以悲心而行菩薩道。正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境界,這就是大乘最博大的精神和最高的境界。
真正的修行必須從做人最基本的道德開始做起,在生活的點滴中凈化自己的煩惱。我們內在的潛能是一個無價之寶,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財寶都不如我們內在佛性一丁點的功德。學佛修行就是透過自己正確的發心、虔誠心、清凈觀、禪定等的力量來逐漸發揮顯露我們的佛性,這才是真正修行的莊嚴。
佛法是內道。「內」的意思是向內觀照,而不是往外尋找。我們的眼睛可以向外看,但是心一定要向內觀照,向內去追求,向內去尋找快樂幸福才稱之為內道,也才是真正的佛法。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任何一種宗教信仰如果不具備也不提倡慈悲與智慧的精神,不弘揚自利利他的偉大事業,不致力於世界和平,那麼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是什麼呢?
讓行為越來越如法,就是修福;
讓見地越來越高深,就是修慧。
福慧圓滿,即是成佛。
什麼叫做菩薩呢?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醒的勇士,菩提為覺醒,薩埵為勇士。菩提是往上追求佛果,代表大智慧;薩埵是往下利眾的願力和勇氣,代表大悲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勇士,就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度化眾生的勇氣包括:不畏時間久遠、不懼眾生數量無盡、不畏難行苦行三個方面。
在了悟了這個世界的究竟本質是虛幻無實之後,仍然小心翼翼地遵守因果規則,就是智慧;
在認清了芸芸眾生深陷於無明煩惱之後,仍然不離不棄地利益他們,就是慈悲。
慈悲心、菩提心就像杯子裡面的水一樣,是一滴一滴組成的。我們修持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也要隨時隨地從細微處著手,從周圍人做起,以平等之心考慮他人的需求,盡量地利益他人。這樣慢慢地日積月累,總有一天菩提心會在我們心中生起。
學佛、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認清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從無明妄念所產生的各種自身和外界的假相中徹底醒悟,使今生更有意義,讓來世走向光明和寂靜,最終達到超越生死苦海而證得至高無上佛陀的境界。
佛法的真理像是渡過苦海的唯一船橋,是砍斷我執的利刃寶劍,是治療心靈的甘露妙藥,是輪迴暗夜中的唯一明燈。所以在我們滄桑的人生里,點點滴滴的生活中,需要佛法的護佑,才會使我們的前途更加光明,才會減輕我們身心上的壓力、操勞、憂愁、痛苦,更會喚醒我們沉睡中的佛性,最終令我們證得佛果。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推薦閱讀: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 文化類綜藝的春天來了?
※古典詩詞名篇詩意賞析(朗讀系統)
※每晚的美文朗讀--《 走在詩意的秋風中 》
※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名篇朗讀|將進酒(唐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