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正一天師道文化要略簡介
一、正一天師道史略
正一天師道是在我國漢代順帝年間(公元140年-142年)由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創立的中國本土宗教,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之前,中國以《易經》(八卦)文化為基石,已經有了「道」的文化。據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五常本紀》記載:人文始祖黃帝(軒轅皇帝)曾經到肅州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自然之經》,以此計算,「道文化」在中國的流傳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41-公元前220年),前後600多年,中國又由統一的周王朝進入到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的年代,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發展成熟、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從而產生了「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陰陽家、形名家等等。在諸子百家中,以老子(李耳,又名李聃)《道德經》理論為基礎,融合了《莊子》(莊周)、《列子》(列御冦,約生於公元前487年左右)、《文子》(辛鈃,又號計然)等人的思想理論和著作,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道家學說」。
在這裡,有必要要解釋一下「道家」與「道教」。簡而言之,道家是以「道」為中心的學術派別,主要是從理論上闡述「道」的自然法則,體現的是道家人物的宇宙觀,人倫觀和方法論。道教則是以道家理論為指導,以有組織的宗教為特徵的宗教團體。最早創立這個團體的人,就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1、道教的理論基礎。
東漢張道陵天師創教之初,即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道德經》中所提出的「道」和「德」為最根本的信仰。爾後,又融合了莊子的「逍遙」(大體是個性自由的追求)、「齊物」(大體是天地精神融為一體)、「超然」(超脫生死)、重生養生以及神仙學說,又有《列子》的「貴虛」、「貴正」(大體是清虛自守、抱一守正)以及秦漢以後的《太平經》、《開天經》、《清靜經》等思想理論。總而言之,是繼承和發揚了先秦道家的理論。
道家、道教的思想理論,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思想體系,如果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大概只能說:陰陽學說是理論核心,即「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人合一」是最根本的宇宙觀及認識論,即三才定位,人為萬物之靈;神仙信仰是道教最根本的追求。由此而引申,則有無為、不爭、柔弱、守雌、清心、寡慾、樂生、重生等等。道教對於社會、人倫方面的追求,主張自然、和諧,強調人性之美,也提倡忠(忠於國家)、孝(孝順父母老人)、誠(誠實、樸實)、信(不欺)等,這些主張與儒家學說以及佛教的主張有著許多相似、相通之處,也有一些細微的區別,所以也就有「三教同源」之說。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裡所講的只是道教思想理論的主要方面,是高度抽象的概括,並不是道教思想理論的全部。
2、正一天師道的創教歷史
中國從母系社會轉入父系社會以來,第一個始祖(也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叫得出名字的男人)伏羲,創造了「八卦」,從此有了乾、坤(即天地、陰陽)之說,再經歷了黃帝、夏、商、周三代,文字、語言系統已經確立。春秋之季道家學說又為道教的創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戰國七雄並立,從哲學、政治、法律、軍事等各個方面對道家思想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到秦始皇、漢武帝這200年間,又出現了以丹藥、方術為主要特徵的「方仙道」(代表人物有徐福、甘可忠、左慈等),為道教創立打下了組織基礎和「方術」的基礎。東漢光武十年(公元34年)張道陵出生於浙江天目山,他26歲出任江州(今重慶)的地方長官,他看到東漢王朝的腐敗和沒落,棄官歸隱。於永元二年(公元90年)帶著弟子王長來到江西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一共煉了三年丹才煉成,因「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從此改名為「龍虎山」。張道陵在龍虎山修道、傳道,前後達30年之久。到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因蜀地(今四川省內)瘟疫為害,張道陵以90歲高齡之軀爬山涉水來到了四川鶴鳴山、陽平一帶,一方面用符水為人治病,一方面教導當地人民挖井取鹽,又消滅了虎患、蛇妖,把當地的人民組織起來,從而正式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因入道者要交五斗信米,用以賑濟災民,故又稱「五斗米道」。
張天師創立道教之後,立24治(即管理道民的基層組織),設「鬼令」、「祭酒」等教內法員等級,於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三清尊神之一,老子即是太上老君轉世的化身)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當時「弟子戶至數萬」,地域分布於四川、重慶及陝西的漢中一帶。
東漢末年(三國前夕),即公元179年-215年之間,第三代天師張魯據守漢中,建立了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自號「師君」,徒眾稱「鬼卒」,各首領稱「祭酒」或「都講」,不另設官吏。對鬼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犯法者,先原諒三次然後用刑,「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修路100步)則罪除」。「又設義舍,置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神輟病之」,即用「義米」救濟過往災民。張魯在漢中統治了三十年,巴蜀漢中的人民都很擁護他,關西的很多難民紛紛逃到漢中避難,這是「五斗米道」最興旺的時期。
公元215年,曹操征伐漢中,張魯抵擋不了曹操的強兵攻勢,隨即降曹,封為「鎮南將軍閬中侯」。曹操為了防止道教徒眾「作亂」,遷移漢中之民數萬戶填京城(長安),張魯也被迫遷往鄴城(今河北省漳河一帶)。由於這一次遷移,「五斗米道」又在北方得到了傳播和發展。
三國末期(公元220-265年)前後,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從他父親張魯的囑託,帶著印、劍、符籙回到龍山祖壇遺址,興建草堂,開壇授籙,從此,正一天師道就一直在龍虎山紮根。
兩晉時期(公元266-420年),原來的「正一盟威之道」(即五斗米道)出現了分化,當時有很多上層士大夫也信仰「五斗米道」,著名的人物有葛洪、杜子恭等。到東晉時,魏華存創立了「上清派」,流行於江蘇茅山一帶,稱為「茅山宗」;葛洪從孫葛巢甫編撰《靈寶經》,創立「靈寶派」,活動於江西閣皂山一帶。接著到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以北魏寇謙之為代表的「北天師道」活動於長江以北的河北、河南、山西、湖北一帶;以南朝宋陸修靜為代表的「南天師道」活躍於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而這一時期從第四代天師張盛以下到第九代天師張符,仍以龍虎山為中心,開壇傳籙,稱為「龍虎宗」,這就是道教所謂「三山」的由來(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唐代(公元618-896年),因唐為李姓,尊老子李耳為始祖,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持,加上李唐王朝的開國元勛中,就有不少人是道士出身,如魏徵、李靖、李淳風以及後來的司馬承禎、杜光庭等,都是以道士當大官,受到人們的尊崇。
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召見第十二代天師張恆,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天師以「無為而治」對答,得到皇帝的賞識,從那時起,道教中的「龍虎宗」嶄露頭角,開始中興。開元年間(公元737年)大興「玄元廟」(奉祀老子),立玄學博士。嬪妃、公主皆敕入宮觀為道士並賜道號。又於天寶年七年(公元748年)冊封漢天師張道陵為國師,於京都(長安)設「授籙院」,皇帝親賜十五代天師張高手書,在龍虎山建醮,修建「真仙觀」(即今之大上清宮),整個道教盛極一時,天師道得到重視和振興。
宋朝歷代帝王對道教的崇信,並不亞於唐朝。宋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道士,名叫陳摶,字圖南,號希夷先生,他精通《易》學,出「大極圖」,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另有張紫陽(伯端),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的開山始祖,著《悟真篇》傳世,他們都受到皇帝的召見和封賜。而此時正是天師道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嗣教,他也受到皇帝的召見,並賜號為「真靜先生」,立授籙院向全國弟子授籙,同時,也開了天師世襲為「先生」的先河。整個宋朝(公元960-1279年)319年的時間,龍虎山天師道一直授到了朝廷的重視和扶持,歷代天師(共有12位天師)都受到封賜,朝廷還撥帑銀(國庫)大修上清宮,興建天師府第。到南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敕命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並御前諸宮觀道教公事,主領鳳翔宮,江南三大道派(上清、靈寶、正一)統歸張天師管理,從此,龍虎山天師府就成了江南道教的祖庭。
元朝(公元1279-1368年)龍虎山天師道仍然受到特殊的禮遇,歷代天師「掌江南諸路道教事」,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其中,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官封金紫光祿大夫、留國公,賜金印,秩一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的徒弟張留孫進上卿,開府儀同三司,追封三代為「魏國公」,秩一品,人稱神仙宰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正一嗣教大真人」,賜銀錢、秩視二品,第二年又加封「永掌天下道教事」。皇帝親下詔書,嚴禁偽造私出符籙,以保證天師符籙的推行。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賜「萬法宗壇」匾額,凡天下道教事務(包括金元時期創立的全真道派和南宋時創立的凈明道派)均歸天師管轄,龍虎山天師府作為中國道教祖庭的地位得以確立。
清朝統治中國共267年,龍虎山正一天師道的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歷代天師(共有10代天師)依然受到朝廷的封賜,其世襲的地位也沒有改變。從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起,天師秩封三品,而且「永為例」。
從第一代天師創教,世代相傳,唐朝天師道復興,歷宋、元、明、清,正一天師道一直居中國道教的領袖地位,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成為道教祖庭,其聲望和地位一直受到尊崇,故有「南張北孔」(主要指世襲地位)之說。直到公元1969年,第63代天師張恩溥在台灣羽化,共傳承63代天師,歷1800餘年,從而創造了正一天師道輝煌的歷史和獨特的宗教文化。
3、正一天師道現狀簡介
天師道從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便進入低谷,歷受衝擊,時間長達近40年之久。道教活動停止,經文科書毀失殆盡,天師府被佔作它用而破敗不堪。
1983年,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為全國重點保護宮觀之一併對外開放。從那時起,龍虎山宮觀開始得到大規模的復建,道教組織和活動得到恢復,尤其從1987年由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血胤後裔張金濤擔任主持以來,龍虎山道教事業煥然一新。主要體現在:(一)天師府宮觀建設已恢復到明清鼎盛時的風貌並更加巍峨壯觀;(二)恢復和組建了科儀隊伍,包括符籙齋醮文化和道教音樂;(三)恢復了正一道對海外和內地弟子的傳度授籙,重新確立了道教祖庭的地位;(四)重新整理出版了道教書籍、經文科書;(五)原有的三大宮觀(天師府、大上清宮、正一觀)必得為宗教活動場所由龍虎山道教協會統一管理宗教事務。
目前,在龍虎山道教協會(會長張金濤)領導下,成立了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三個管理委員會,共有道職員工60餘人,宮觀總資產達3000萬元,每年宮觀收入達700萬元。
從1991年恢復對海外弟子(港、澳、台、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授籙以來,發展弟子達3000餘人;而且同海外各道派建立了長期密切的聯繫,多次組團出訪海外,海外進香團到天師府進香朝拜者超過10萬人次,歐美各國也有不少的弟子到天師府授籙傳度。總而言之,中國龍虎山天師道迎來了全面復興的歷史時期。
二、正一天師道的文化特徵
1、符籙文化
符、籙、齋、醮是正一天師道特有的一種文化,道教符籙派從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的主流道派。這裡有必要先解釋一下「符」和「籙」。
「符」是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寫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上,作為天神的指令,用以鎮魔壓邪,治病求福。
「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記錄」又稱「神籙」,記天曹神吏名號,用以召神遣將。另一類稱「法籙」,分籙像,偑籙、童子籙、觀音籙、長生籙等等,有護身、去邪之效,其功能與「符」非常接近,所以一般都「符籙」連稱。
關於符籙的起源,相傳源於上古「雲書」,其核心的文化價值,除了符籙本身所具有的神秘信息、功能之外,還與中國的古文字、象形文字、八卦符號有著密切的聯繫。符籙的神奇功能可為人治病,有一些病有立竿見影之效。而正一派道士只有授過籙以後才能明證道位,名登天曹,召神遣將。
2、齋醮文化
齋醮文化也是正一天師道所特有的文化,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上古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崇拜而產生的「祭祀」是齋醮的基本形式。
「齋」是潔凈的意思,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潔、言行規整,體現的是「誠敬」。「醮」是祭的別名,孔子說:「祭神如神在」,凡舉行齋醮,必先設壇,最早也就是土堆的檯子,後來才有了各種不同的祭壇。醮壇的程式很多。如上供、燒香、升壇、禮神等等。醮儀的名稱,分兩大類,即陽醮和陰醮。陽醮用以祈福消災,陰醮用以超度亡魂。
齋醮文化與上古巫祝文化以及民間儺舞、戲劇等有問非常密切的關係,也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
3、《易》文化與風水、預測
《易》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的源頭,稱為六經(即《詩》,《書》,《禮》,《易》,《春秋》《樂經》)之首。由《易》文化而派生的風水學,預測學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風水學與地理、方位、測量、地質等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是風水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預測學則從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用八卦六爻的變化,揭示社會人生及萬事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是一門與哲學、氣象、物候、邏輯學等相關的綜合性學科文化。道教援易入道,《易》學是道教的必修課並擁有眾多的高士。
三、道教的修鍊與養生
道教的修鍊與養生,如追溯其源頭,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史記》中即記載了人文始祖黃帝向岐伯問道的故事。中國古代奇書《黃帝內經》即最早的醫藥養生經典。道教從祖天師創教起,就以長生久視,不死成仙為終極追求。
道教修鍊養生,大致分為外丹與內丹兩大派。外丹以藥物、礦石、鉛汞之類煉製「金丹」,以求益壽延年及至成「不死之葯」;內丹則以自身為鼎爐,以精、氣、神為藥物,通過自身的修鍊,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以求長生。
道教煉養術與現代許多學科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外丹學與醫學、藥物學、化學,內丹與氣功、武功、體育、以及心理學都有相關的。同時,煉養術一貫強調「性命雙修」,主張去私寡慾,積德行善,又與人倫學有著一定的關係。
結束語:
符籙、齋醮、《易》學、養生四大特色文化,組成了中國道教四支重要的文化主幹,也是正一天師道重要的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好這四大資源,對於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的目標是:
1、通過對符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發掘,破譯古代先賢對宇宙的認識以及氣場、物侯等信息密碼,同時解開人類文字產生和變異的種種迷團;
2、傳承道教齋醮文化的功能和內涵,了解古代禮制的源流及發展變化過程,特別是掌握齋醮文化中神秘因素,為現實服務。
3、通過對《易經》、《四子真經》(老、庄、列、文)的學習和研究,豐富現代哲學、社會學、倫理學、邏輯學的內容,弘揚「道」文化表述的自然屬性,辯證思維和長生久視的文化內涵。
4、深入發掘和實踐道教修真、悟性、煉養、破譯人類生命密碼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貢獻。
推薦閱讀:
※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怎樣邊打工邊周遊中國?
※易經中為何說「群龍無首,吉」?
※【軼事秘聞】隆裕皇后為什麼沒有得到光緒帝的恩寵?
※十字架是否本身就能帶來肅穆、莊嚴一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