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國——吐谷渾

合縱連橫巧周旋——吐谷渾國    吐谷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

  吐谷渾遠走他鄉自成一派    吐谷(yǜ)渾,又稱吐渾、退渾,是我國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吐谷渾原本是一個人的名字——慕容吐谷渾。他是鮮卑人,世代都是鮮卑貴族。吐谷渾的曾祖名叫慕容莫護跋,曾經協助司馬懿平定公孫淵,被封為率義王。    慕容鮮卑在漢化的過程中逐漸內遷,地位也逐步上升,到吐谷渾的父親慕容涉歸繼承父業時,終於被封為鮮卑單于。    吐谷渾本是慕容涉歸的長子,本來在繼承單于之位上是非常有利的。可惜他是慕容涉歸的小妾所生的,是庶出,而他的弟弟慕容廆則是慕容涉歸的正妻所生。嫡庶之間地位的差別,遠比長幼之別重要,因此,慕容部落的單于寶座在慕容涉歸死後就傳到了慕容廆手中。不過,慕容涉歸也沒有虧待自己的長子,臨終前分封給吐谷渾牧民1700戶。    慕容廆也是一個有才幹、有作為的人物,五胡十六國中的四燕國都是他的後裔所建,他還親手奠定了前燕的基礎。在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里,慕容博父子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建祖宗的大燕國。如果沒有慕容廆這個人,可能也就不會引出金庸的這番演繹了。    慕容廆即位後,慕容部落與吐谷渾鎖率領的部落仍然住在一起,在同一個草場上放牧。既然分了,就不像住在一個家中那樣和睦了。對於游牧民族來說,草場就是生命,在一處放牧的兩個兄弟部落就因為草場的問題發生了許多矛盾。儘管慕容廆與吐谷渾已經分家,但作為單于,慕容廆是吐谷渾的君主,自然認為作為臣下的哥哥與自己爭草場是很無禮的。而且,慕容廆也知道吐谷渾是個有大志的人,總擔心哥哥來搶自己的位子。一年春天,牲畜發情,慕容廆和吐谷渾兩部的馬匹公母相鬥,有所損傷。這種不值一提的小事讓慕容廆找到了借口。他派人責怪吐谷渾說:「我們的父親給哥哥你分了家產,你為什麼不遷徙到別處,以至於把我的馬斗傷?」    吐谷渾無緣無故挨了訓斥,非常窩火。他也不是甘心久居人下的常人,於是怒斥慕容廆的使者,並說「既然弟弟厭煩我了,那我就到離弟弟萬里之外的地方去,省得讓弟弟礙眼。」    說到做到,吐谷渾立即率領本部西遷。慕容廆聽說大哥真的要走,心裡干倒愧悔。草原上到處是強大的部落,自己把哥哥逼走,這不是要致哥哥於死地嗎?大概也是吐谷渾與慕容廆小時候感情很好,慕容廆過意不去,立即派人去追趕致歉,請吐谷渾回來。    吐谷渾決心已下,對於慕容廆的挽留謙詞謝絕,慨然西去。慕容廆後悔不已,後來因為經常思念兄長,還作了一首《阿干歌》來紀念。慕容廆的子孫建立了「大燕國」後,《阿干歌》就作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宗廟時演奏的樂曲。    公元313年(西晉永嘉末)左右,吐谷渾部從陰山南下,經河套南,度隴山,至隴西之地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的罕原。以此為抿點,子孫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今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    公元317年(東晉建武元年),吐谷渾死了,長子吐延嗣位。329年(咸和四年),吐延為昂城(今四川省阿壩境)羌酋姜聰所刺,臨終時囑長子葉延速保白蘭(今青海省巴隆河流域布蘭山,即柴達木盆地都蘭縣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立總部,仿漢族帝王傳統,以其祖吐谷渾之名為姓,並作為國號,初步形成了一套簡單的管理國家的政治機構。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族名乃至國名。    由於地處黃河之南,吐谷渾首領被大夏、劉宋等封為河南王。因此,「吐谷渾國」又被稱為「河南國」。此外,西北諸民族又以「阿柴虜」或「阿貲虜」、「貲虜」等作為對吐谷渾部眾的賤稱。疆域東起洮水,西至白蘭(今青海省都蘭縣、巴隆縣一帶),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壩境)、龍涸(今四川省松潘縣),北達青海湖一帶。最盛時轄地西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且末縣;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毗鄰。後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縣鐵卜卡古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原為遼東鮮卑一支的吐谷渾逐漸與羌、氏、漢、匈奴、西域胡、高車等一些民族融合成為新的民族共同體。    吐谷渾統治的地區高曠苦寒,遠不如漠北草原。自然環境十分的惡虐。草木稀少,而且長年乾旱少雨。正是在這一惡劣自然條件下,吐谷渾人依然成功地發展了畜牧業和農業,並依憑這一經濟實力使國家迅速強盛起來。    吐谷渾以「多善馬」、「出良馬」著稱,其良種號青海驄,又被稱為龍種馬。《北史•吐谷渾傳》記曰:「青海周回干余里,海內有小山,每歲冬冰合後,以良牡馬置此山,至來春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曰龍種,必多駿異。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能日行千里,世所傳青海驄是也。」這種馬是以波斯牝馬與本地牡馬交配而成,具有高大、神駿而又耐勞、耐高寒的素質。除了體型高大的青海驄以外,吐谷渾還出「蜀馬」,應是從巴蜀引入的一種體型小,耐勞善走山地的馬。吐谷渾兼有兩種良馬,既可在草原上馳騁,又可在山地上奔跑,因此,儘管四周強鄰環伺,其國運獨能垂300年之久,應同擁有這一騎兵優勢有關。    吐谷渾人是高原放牧的高手,在貧瘠的生態環境中仍然擁有眾多的畜群。僅以馬而言,公元371年(晉咸安元年),吐谷渾向前秦苻堅一次送馬5000匹。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北魏討伐吐谷渾時,獲駝、馬20餘萬匹。駱駝是沙漠之舟,對於領土內擁有沙漠的吐谷渾而言,是僅次於馬的重要馱畜,是從事商業活動所必備的牲畜。牛在吐谷渾牧業中所佔的比重也很大,其種類包括普通牛和氂牛。氂牛是一種高原馱畜,耐勞、耐寒、耐負重,而且皮厚、毛長,曾作為特產入貢中原。普通牛的數量也不少。公元625年(唐武德八年正月),吐谷渾、突厥向唐朝請求互市,得到允許。在那之前,中原剛剛結束戰亂,耕牛缺乏,通過這次互市,中原從吐谷渾那裡買進了許多耕牛,使得農民不再為更添沒有牛力發愁。    吐谷渾建國之初,同匈奴、鮮卑、柔然等一樣,屬於純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在氈房裡,沒有城郭。而到了後期,吐谷渾王開始為自己營造宮室,但吐谷渾百姓仍然居住在氈房裡。《吐谷渾人畢竟以牧業為主,無法定居,不能大量建造土石結構的房屋。後來,吐谷渾又逐漸掌握了農業技術,種田的多了起來,主要作物是大麥、粟、豆;但吐谷渾國的北部,因為氣候寒冷,環境比較惡劣,只能種植蕪菁(即蔓菁)、大麥。因為有了農業,許多吐谷渾人此時開始過起定居生活,城市也在吐谷渾國大量出現了,僅見於史冊者已有曼頭城、伏俟城、西強城、洪和城、澆河城、樹墩城、賀真城、鳴鶴城等,皆具有相當規模。因此,吐谷渾人實際上已是室居和廬居兩種形式並存的民族。    在農業得到發展的同時,吐谷渾的手工業也發展起來。吐谷渾國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出產黃金、銅、鐵、硃砂。他們早就知道礦產的開採與利用,士兵們所使用的弓、刀、甲等鐵器都是本地冶煉的,而其他游牧民族手裡的鐵器,大多是從中原取得、重新冶煉的。史書記載,公元519年(天監十三年),吐谷渾向南梁獻上金裝瑪瑙鍾兩口。這說明吐谷渾不但金屬鍛冶已達較高水平,而且其精巧裝飾工藝也已相當不錯了。    礦產的開採和鐵器的製作,使吐谷渾掌握了一大財源,也帶動了吐谷渾商業的發展。自從青海路鑿通以後,特別是佔領鄯善、且末以後,吐谷渾同西域諸國的商業貿易也開始繁榮起來。與此同時,同中原、江南諸王朝保持著絲馬市易。這些販來的絹帛又轉販於西域。汗國財富日益增多。    雖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吐谷渾的社會組織似仍以部落為單位,但由於吐谷渾與當地的羌人多代通婚、混血,所以除王族以外,其餘部落大都已由血緣關係演變為地緣關係。每個部落內部都混雜著血緣關係相對鬆弛而地域共同的若干族群。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私有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家庭成為吐谷渾國社會的基本細胞,帶有一定的封建社會性質。    在婚姻風俗上,吐谷渾沒有受中原封建禮制的影響,仍然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盛行收繼婚。父兄死,子弟可以娶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後母以及嫂子。例如吐谷渾王視囂死後,他的弟弟烏紇提就把視囂的妻子念氏收為自己的妻子,又如隋朝光化公主先是嫁給吐谷渾世伏可汗,世伏死後,其弟伏允又娶光化公主為妻。這種婚制具有保護本家族經濟利益的功能,牢固控制勞動力和財產不致流失,因而一直常盛不衰。    在盛行收繼婚的同時,由於財產、等級分化現象的日益突出,吐谷渾開始出現舊的掠奪婚和新的買賣婚並存的現象。吐谷渾中貧窮的,就會到有女兒的人家把女子搶去,類似於搶婚;有錢的,則會給出豐厚的聘禮,娶妻子過門。竊妻屬於掠奪婚,納聘是封建社會買賣婚的特徵。前者是吐谷渾傳統的婚制,無論貴賤一律實行搶婚,後來卻成為貧窮者的無奈之舉,而為富者所不齒了。這意味著吐谷渾國婦女地位的下降和男性權威的確立都非常明顯,極具封建社會色彩。    喪葬方面,吐谷渾人死後實行土葬,這一點與一些游牧民族的火葬、天葬大不相同,帶有濃厚的農耕文明色彩。但是,吐谷渾的土葬習俗又與中原人停靈、守孝不同。他們為死去的親人穿戴的孝服,在葬禮結束後就會立即被除掉。這是一種鮮卑舊俗。根據《宋書•索虜傳》記載,拓跋鮮卑的葬俗就是人死後實行土葬,不堆建墳塋。至於出殯,「皆虛設棺柩,立冢槨生時車馬,器用皆燒之,以送亡者」。吐谷渾出身於鮮卑部落,西遷後雖然已經羌化,但祖俗還有一定遺存。  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吐谷渾人以肉酪為食。但是,因為農耕的出現,吐谷渾人開始葷素搭配,把肉酪與糧食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以乳油拌和熟青稞粉製成糌粑,作為主要食品。    吐谷渾人的髮式、服裝帶有複雜的多元文化色彩。吐谷渾人的髮式,依照祖俗應為結辮髮式,然而事實上吐谷渾男子卻同華夏族一樣結髮。據《魏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誇呂可汗「椎發氍珠,以皂為帽,坐金獅子床」。結髮於頂成椎形,戴黑色帽,與華夏族風俗完全一致。這是因為吐谷渾初為十六國時代地方民族政權之一,經歷了由王國時代到汗國時代的歷史演變。在吐谷渾王國時期,吐谷渾力爭得到漢族朝廷的承認,一度奉南朝為華夏正朔,受其冊封,後又結好於北朝,受漢文化影響很深,改變髮式也是結好中朝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坐金獅子床,則是受西域的波斯風俗影響。    對染男子髮式從漢俗,但吐谷渾女子髮式則依舊保持鮮卑祖俗,不椎發,而是「束髮」,亦即留辮髮,披髮為辮。《魏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可汗的妻子「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髮於後,頭戴金花冠」。《舊唐書•吐谷渾傳》中也記載說,吐谷渾的婦女以金花為飾,綴以珠貝,動則搖曳生姿,中原稱之為「步搖「,所以唐朝稱吐谷渾首領為「步搖酋渠」。這種金步搖本為樹枝形,源自貴霜,其更古老的故鄉則是波斯。傳入吐谷渾以後,步搖的形制已有重大改變,進而傳入中原,對後世,特別是對唐代婦女頭飾影響很大,多次成為唐詩中的吟詠對象。    吐谷渾的服飾變化更多。在《晉書》的記載中,吐谷渾男子「通服長裙」,《魏書•吐谷渾傳》則記載說,吐谷渾國男子的「衣服略同於華夏,多以羅冪為冠,亦以繒為帽,婦人皆貫珠貝,束髮,以多為貴。」而《梁書•河南傳》的記載中,吐谷渾人的衣著變成「著小袖袍,小口褲,大頭長裙。」通服長裙是中原漢人的基本服裝式樣,吐谷渾國剛建立時服裝式樣以漢服為準;小袖袍,小口褲則帶有濃厚的鮮卑服裝特色,《魏書》所謂「略同華夏」實指略同於北朝,舅舅是拓拔鮮卑,可見吐谷渾服裝式樣因其先臣於南朝後又臣於北朝,前後有所不同。不過,「羅冪「原是吐谷渾人的發明,是一種以面紗遮面而防風沙的護面裝備,本為適應高原氣候而創。由於羅冪樣子別緻、飄逸,不久就風靡北朝,到至唐朝時竟成為貴族婦女及宮女的常服。

  作為出身於原始游牧民族的一支,吐谷渾人原本也信仰薩滿教,但隨著世代的變遷,佛教後來成為吐谷渾的國教。《晉書•吐谷渾傳》記,吐谷渾開國始祖吐谷渾對弟弟慕容廆派來向自己致歉、挽留的長史乙那樓說:「先公稱卜筮之言……」,說的就是吐谷渾與慕容廆的父親曾讓巫師占卜,得到吐谷渾與慕容廆二人日後必將發達的預言。可見,慕容鮮卑尊奉的是薩滿教,剛剛脫離慕容鮮卑的吐谷渾應該也存在著專業卜筮的職業薩滿巫師。吐谷渾的兒子吐延被羌酋姜聰刺死後,其子葉延志在復仇,每天都扎一個草人,說那就是姜聰,一邊哭一邊用箭射,射中了就嚎啕大哭,射不中就嗔目而怒,大聲呼喊。這種扎草人詛咒仇人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種巫術,為薩滿教所慣用,直至唐朝還發生過吐谷渾人「謊稱祭山神」,要把可汗諾曷缽可汗劫持打破吐蕃的事。這足以證實吐谷渾曾盛行過山川崇拜和山神、河神的祭祀活動,這種萬物有靈論觀念是薩滿教所特有。    在信奉薩滿教的同時,從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吐谷渾王慕利延西征于闐之後,佛教開始傳入吐谷渾。當時,僧人慧覽經于闐返回中原,慕利延的太子瓊等人早聽說慧覽是大德高僧,就派人修建了一座右軍寺,請慧覽到寺中主持。到拾寅即位後,《梁書》在記載中已經稱吐谷渾「國內有佛法」,又記載了公元514年(天監十三年)吐谷渾上表請求允許他們在益州立九層佛塔的事。吐谷渾東鄰北朝,南鄰南朝,兩國都是為大乘佛教的傳布區,吐谷渾受到了很大影響,所接受的佛教也屬大乘教宗。    吐谷渾本是鮮卑的一支,語言原屬阿爾泰語系東胡語族,但後來在羌地建國,日益羌化,語言也就逐漸與藏語接近。吐蕃文獻中就已把吐谷渾人視為同族。但由於同中原王朝關係密切,吐谷渾上層統治者長期以來一直通用漢語、漢文,史書稱其「頗識文字」或「頗識書記」,就是指其通用漢文。    吐谷渾的音樂屬北狄樂的一部分。《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白凈王太子》……」等等,乃是「燕魏之際鮮卑歌」。從題名判斷,似是吐谷渾人先祖西遷的史詩,並以鮮卑語演唱。

  歷史上的慕容復與吐谷渾的興衰    在中國現代武俠小說界中,「金庸」絕對是一個極具分量的名字。金庸一生創作的武俠小說,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共15部,大多都在武俠小說愛好者中備受讚譽。其中的「天」字,就是指《天龍八部》。在這部小說中,提到了一個叫作慕容復的人物,精通「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有「南慕容,北喬峰」之譽。在小說中,慕容復是慕容鮮卑後人,是燕國皇族後裔,一心想恢復故國。    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慕容復並非完全是金庸的杜撰,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是,《天龍八部》這部小說的背景是在遼宋對抗時期,歷史上真正的慕容復卻生活在唐朝中期。    公元688年(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冬,塞外漠北寒風蕭瑟,而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大將軍慕容復的府第卻是張燈結綵,喜氣盈門。就在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適頒旨,慕容復嗣位安樂州都督,襲爵青海國王,加授「烏地也拔勒豆可汗」稱號。當然國王也罷,可汗也罷,無非是個顯貴的尊號,並不是真正的裂土分茅,但來自朝廷的封號畢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慶賀一番。    這位慕容復大將軍在歷史上並沒有輝煌的功績、顯赫的聲名。新舊唐書對他都是一筆帶過。那麼,唐德宗為什麼對他如此垂青,加封顯爵呢?原因只有一個:慕容復是與大唐有姻親關係的吐谷渾王族的後代子孫。    吐谷渾西遷先到了陰山,不久又西移甘隴,渡過洮水,在羌族的故地建立了國家。這時是公元312年(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末年),一個大動蕩、大分裂的時代正在到來,不過僻處西陲的吐谷渾並沒感受到多少衝擊。在北起甘松,南至白蘭,東臨洮河,西至於闐的數千里疆域內,吐谷渾人過著寧靜的游牧生活。吐谷渾本人活到了72歲,在當時是難得的高壽,並且還留下了60個兒子。    繼承吐谷渾事業的是他的長子吐延,在位13年,留下12個兒子。因為和昂城羌族首領姜聰爭奪草場,吐延被姜聰用劍刺傷,傷重不治。臨終前,姜聰託孤於大將紇拔泥,讓他輔佐自己10歲的長子葉延繼位。葉延飽讀《詩》、《傳》,後來宣稱既然自己的曾祖父奕洛韓曾被封為昌黎公,那自己就是公孫之子。根據周禮,公孫之子可以用王父的字為氏。所以,葉延把姓氏改為吐谷渾,放棄了原本的姓氏慕容。不過中新舊唐書等多數史書提到吐谷渾王族,依舊稱他們是「慕容氏」,所以說,慕容復其實應該名叫吐谷渾復。    葉延有才略,有大志。可惜天不假年。在33歲時,正當壯年的葉延就去世了。其後繼位的幾代吐谷渾王,或父子相承,或兄終弟及,雖然也有王族政權的內部紛爭,但沒釀成什麼大亂,算是比較太平。後來,葉延的曾孫阿豺(《資治通鑒》作「阿柴」)即位,致力於開疆拓土,吞併了相鄰氐羌兩族數千里的地盤,使吐谷渾成為隴西一帶的強國。    然而,阿豺沒有因此而狂妄自大。一次,他來到墊江(原為褻江,今四川重慶墊江,嘉陵江與涪江在此交匯),見識了奔騰浩蕩的兩江殊途同歸,感嘆百川雖大,最終仍要歸海,覺得自己是邊塞小國,應當有所歸屬。於是,阿豺遣使南渡,向南朝宋少帝納貢稱臣。以邊塞貧弱小國向強大的中原政權臣服,是吐谷渾求存之道。但當時中原正是南北朝並立局面,吐谷渾哪邊也得罪不起,只有兩面稱臣,委曲求全的份。阿豺的同母異父兄弟慕瑰即位後,雖然有作為,有才幹,但也是只能將吐谷渾作為大國北魏的附庸。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大夏的戰役中,慕瑰率騎兵30000伏擊夏軍,生擒大夏皇帝赫連定。拓跋燾非常高興,冊封慕瑰為「大將軍」、「西秦王」,並且把大夏的金城、枹罕、隴西三地分封給慕瑰。南朝的宋文帝為了拉攏吐谷渾,也在此後加封慕瑰為征西大將軍,秦、河二州刺史,隴西王。一時間,吐谷渾左右逢源,春風得意。    慕瑰之後的兩任吐谷渾王,依舊奉行兩邊稱臣的外交政策,試圖兩邊討好,不得罪任何一方。然而,夾縫求生之道終難長久,牆頭草固然可以隨著兩邊的風勢左右搖擺,但如果其中一邊的風變得異常猛烈,牆頭草還是會被折斷。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終於不想繼續容忍忍吐谷渾的不專一,以吐谷渾王拾寅向宋明帝進獻珍獸為由,下詔討伐吐谷渾。國小力微的吐谷渾根本無力抵擋北魏大軍,拾寅部被趕到了白蘭,損失駝馬40餘萬匹。眼看要收穫的莊稼也被北魏割去作牧草。  昨日還一派繁榮景象的吐谷渾此刻幾近破,缺衣少食,難以為繼。拾寅一再哀告討饒,但文成帝鐵了心要斬草除根,不肯罷兵。直到文成帝的孫子——北魏孝文帝親政後,看到吐谷渾國幾乎要變成丐幫了,想起吐谷渾好歹也是鮮卑一脈,才下詔准許他們返回故地。經此打擊,拾寅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和南朝勾勾搭搭,乖乖作北魏的忠實屬國,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剛不可久,再強的風也會止些,北魏也是如此。北魏宣武帝元恪死後,秦州反叛,河西的朝貢路線被斷絕,吐谷渾藉此擺脫了附庸地位,完全獨立。拾寅的曾孫誇呂放棄北魏的封號,自號為可汗。    吐谷渾是小國寡民,誇呂在位期間也並沒有多少政績值得誇耀,但他卻創下一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君王比不了的記錄——從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初年)直到公元591年(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因病去世為止,誇呂做了92年可汗,《北史》、《隋書》說他活了120多歲。在史書中,三皇五帝都是壽星,彭祖還活了880歲,但這些終究是傳說。實實在在的長壽君主,罕有能與誇呂匹敵的。    「老而不死是為賊」,誇呂本來就脾氣暴躁,年紀大了,做事也就越來越糊塗,動不動就責殺部下,侵擾邊城。就是在他統治時期,當時中原正是隋朝,吐谷渾屢屢同隋朝叫板,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頗有點「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勁頭,讓人難以猜透誇呂到底是怎麼想的。    不僅玩命地進攻隋朝,誇呂還屢廢太子,屢殺太子。在似乎得了失心瘋一樣的父親的威脅下,誇呂的兒子中有13個率領自己的部落降附了隋朝,連太子可博汗也因為害怕被廢殺,打算綁架父親舉國降隋。不過,隋文帝不知道為什麼要放棄這個降服吐谷渾的好機會,表示不贊成這種以子劫父的忤逆之舉。可博汗的計劃沒能實行,後來還真被誇呂殺了。    誇呂畢竟不是神仙,總有死的那一天。他所立的最後一位太子世伏終於盼到了這一天,在公元592年(開皇十一年)誇呂病死後繼承了汗位。他一改誇呂與隋朝做對的政策,到長安納貢稱臣,還打算把公主獻給隋文帝。但是楊堅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不敢接受世伏的好意,反而在公元597年(開皇十六年)把宗室女光化公主許配給世伏。可惜世伏得意了沒多久,就在第二年的吐谷渾內亂中被殺。世伏的弟弟允伏被擁立為王,迎娶了嫂子光化公主。    雖說兩國結下了姻親之誼,可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崇尚武功,萌生了吞併吐谷渾之意。他扣留了到長安哭奠文帝的外甥吐谷渾順,在公元608年(大業四年)派黃門侍郎裴矩授意鐵勒部侵襲吐谷渾。隨後,隋煬帝又派遣楊雄、宇文述率大軍出擊吐谷渾,俘獲吐谷渾10萬餘眾,牲畜30餘萬頭。吐谷渾故地幾乎盡入隋朝版圖。允伏率殘部逃奔党項,吐谷渾順則被迫長期留在隋煬帝身邊陪王伴駕。

  隋煬帝的統治很快滅亡,允伏趁著天下大亂又回到故地,並以為唐效力平定涼州為條件,換回了嫡子吐谷渾順。就在唐與吐谷渾關係的蜜月期,允伏卻以為天下打亂之時有機可乘,忘記了當初幾乎被隋朝滅國的教訓,主動進攻大唐。唐太宗即位後,允伏派兵劫掠侵擾鄯州、蘭州、廓州等地,唐太宗大怒之下,派遣名將李靖、侯君集大舉討伐,一直打到黃河源頭,詩人因之留下了「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的詩句。不過,允伏據傳是被其部眾所殺,也有人說他是自縊而死。太子吐谷渾順舉國降唐。

  吐谷渾順久居長安,大唐君臣對他都頗為滿意。唐太宗封他為郡王,還讓他回國當可汗。但吐谷渾順在中原浸染太久,各部大人不服,當被派來聲援他的唐軍撤走以後,他就被殺害。他的幼子諾曷缽被擁立。大臣們趁機爭權。唐太宗怕再出亂子,派兵聲援諾曷缽,又封他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在諾曷缽成年後,還把宗室女弘化公主嫁給了他。

  經過幾起幾落,吐谷渾的國力已經頗為不濟。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則強盛興起。公元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吐蕃大舉入侵吐谷渾。為了挽救吐谷渾,唐高宗派大將薛仁貴出兵援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唐軍在大非川潰敗,吐谷渾王族后妃隨唐軍撤回涼州,自此吐谷渾國境被吐蕃吞併,再也沒有復興。

  後來,唐高宗本打算封諾曷缽為青海國王,將其安置在涼州。但涼州實在太荒蕪了,而且離吐蕃也太近,吐谷渾上下都覺得那裡難以立國,諾曷缽也一再要求舉族內遷,所以,吐谷渾宗族百姓最後被安置到了靈州地界,築城而居,高宗賜名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希望他們能安居樂業。可惜過了幾代,安樂州還是被吐蕃攻陷了,吐谷渾的族人再次內遷到山西晉南一帶,漸漸演變成了今天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的土族。

  前邊提到的慕容復,就是吐谷渾王族的末裔。雖然他被唐德宗加封了一大堆頭銜,但在他死後,吐谷渾慕容王族就不再有封爵,延綿了300多年的吐谷渾王系就此香火斷絕。到諾曷缽國破內遷為止,吐谷渾共存世352年,傳位19君。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慕容復正是吐谷渾乃是慕容鮮卑的最後一位國王——雖然只是名義上的。

  弘化公主墓的偶然發現,啟開歷史的神秘之門    甘肅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灣,峰巒起伏,峽谷縱橫,大水、冰溝兩條大河湍流急下。在兩條河匯合處,有一座南營水庫,一座古墓就坐落在水庫對面祁連山南麓的山崗上。    由於史書缺乏記載,千百年來,根本沒有人知道這座古里葬著什麼人。    清同治年間,滿清政府製造民族矛盾,引起回、漢仇殺,甘肅武威當地的百姓紛紛上山挖窯洞避難。有個性梁的人家,湊巧挖進了這座古墓。他們取火一看,只見墓中金碧輝煌,壁畫滿牆,隨葬器物很多,除有彩繪的木俑、馬、牛、駱駝等大批木器外,還有不少銅器和金玉珠寶,琳琅滿目。梁氏將金玉珠寶盜走販賣,發了一筆橫財。    從此以後,古墓的厄運接踵而來,但人們只注重金銀珠寶的尋找,絕大部分珍貴文物包括墓誌在內卻未遭大的破壞,保存尚好。沒有人去探尋這古墓的主人是誰。    1915年4月,古墓又被人掘開,掘墓者挖到了一塊墓誌,收藏起來,密不告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時間不長,方圓數十里便家喻戶曉,前往掘墓者家參觀墓誌者絡繹不絕,猶如趕廟會一般。當時的武威知縣唐敷容是個有見識的人。他知道武威自古是西陲重鎮,一定會有古代的石刻埋藏於地下,因此吩囑商務會會長賈壇代為尋訪。賈壇無意間得知青嘴灣古墓有墓誌出土,立即找到了收藏墓誌的人,將墓誌帶回,放到武威文昌宮裡保存。    墓誌為正方形,志蓋正中篆書「大周故西平公主墓誌」,四周雕刻纏枝草葉花紋圖案。雕刻極為精美。志底文字25行,滿行24字,字體端莊秀麗。大周,在歷史上是武則天稱帝夠的國號。從墓誌上看,古墓主人是大周西平公主。經過對墓誌的進一步研究,人們發現,古墓的主人大周西平公主,是一個被稱為弘化公主的人。墓誌中稱這位弘化公主「誕靈帝女,秀奇質於蓮波;詫體王姬,湛清儀於桂魄;公宮稟訓,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規,挺□闈之睿敏。」顯然,弘化公主是位非常漂亮而且有教養的皇室女性。此時,大家才知道竟然有一代公主葬於武威。那麼,弘化公主究竟是誰呢?    弘化公主,武則天時賜姓武,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出生於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是唐宗室淮陽王李道民之女。這位弘化公主,成就了唐朝的一段歷史。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吐蕃松贊干布與羊同(居住在今西藏自治區西部和北部的古代游牧部落)共同進攻吐谷渾。次年,吐谷渾又遭唐軍攻擊,大敗,分裂為東西二部。西部吐谷渾由伏允次子率領西退,以新疆鄯善為中心,後降服吐蕃;東部吐谷渾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以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縣境內)為中心,依附於唐。唐王朝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後來,慕容順被其臣下所殺,唐朝廷又立慕容順之子燕王諾曷缽為吐谷渾王,封其為河源郡王,後又改封為「青海國王」。諾曷缽頒行唐朝曆法,奉唐朝年號,與唐朝關係很好,後備唐朝封為「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公元636年(貞觀十年),諾曷缽赴唐都長安晉謁唐太宗,並向唐太宗請婚。太宗慨然應允,表示要將宗室女弘化公主許配給諾曷缽。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二月),弘化公主18歲,出落得才貌雙全,麗質美艷。李世民遣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民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攜帶大批物資護送弘化公主到吐谷渾,與諾曷缽成婚。    那一年,弘化公主離開長安,遠離富貴之鄉,遠離父母親人,來到了遼闊無垠的高原草地,人煙稀少的荒山禿嶺,過起了「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游牧生活。七年後,也就是25歲時,弘化公主與諾曷缽生下了長子慕容忠。    從弘化公主和親吐谷渾開始,吐谷渾與唐王朝的關係日益親密。10年後的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繼位,封諾曷缽為駙馬都尉。次年,諾曷缽遣使向朝廷敬獻駿馬。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弘化公主請求入朝省親,唐高宗派左驍衛將軍鮮於匡濟前往迎接。十一月,弘化公主和諾曷缽到達長安,朝見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幾位公主中惟一回過長安的公主。高宗優禮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縣主賜嫁諾曷缽長子慕容忠,金明縣主賜嫁諾曷缽次子。  公元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吐蕃擊潰吐谷渾,諾曷缽攜弘化公主,率殘部逃到涼州,向唐求救。但唐軍救援不力,致使立國350年之久的吐谷渾王國最終滅亡。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唐朝派薛仁貴率兵攻擊吐蕃軍,打算護送諾曷缽回歸故國。可是,薛仁貴被吐蕃軍大敗於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鄉曠原),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吐谷渾復國的希望徹底破滅。  公元672年(咸亨三年),唐朝將諾曷缽遷到鄯州(今青海樂都)大通河之南。諾曷缽懼怕吐蕃,不安其居。唐朝便又將其徙於靈州(今寧夏同心一帶)。弘化公主在吐谷渾生活了58年,於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病逝於靈州,享年76歲;於次年初遷葬於涼州。    弘化公主在吐谷渾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貢獻了畢生心血。弘化公主入吐谷渾,也是唐將公主嫁於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係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了唐與吐善的友好往來。    在弘化公主的墓誌上,還有一首不知何人所寫的詩:    南雪山分百鳥城,邦嬡殂分此瘞靈。  塞草初凋兮哀輓聲,幽泉已悶幾時明?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唐人以及吐谷渾人對弘化公主的愛戴與懷念。    從發現弘化公主墓誌之後,武威地區又先後發現了8座唐代吐谷渾的墓志銘,分別屬於代樂王慕容明、安樂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樂王慕容煞鬼、金城縣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根據墓誌記載,從弘化公主到慕容曦光四代的墓,都葬在武威。    吐谷渾在武威地區並沒有生活多長時間,為什麼死後都要歸葬於此呢?    原來,涼州南山離原吐谷渾中心青海較近,隔祁連山就是他們原來的領地,今天的祁連、旦瑪鄉及武威的南營鄉青嘴、喇嘛灣是其休養生息的主要地區。葬於此地,既可受到唐朝的保護,又靠近故鄉,可以抒發眷戀故土、懷念游牧生活之情。在青嘴喇嘛灣發現的慕容氏墓葬,都是墓門向南,建於山崗之上,大有望鄉的含義。其次,慕容氏雖遷到了安樂州,但此地仍有吐谷渾部落游牧。基於以上原因,涼州才成為吐谷渾王族慕容氏的墳塋。    自從知道古墓為弘化公主墓之後,當地人就填塞了盜洞,使墓內公主遺骨及大批文物得以保存。同時,又在墓旁山崗上建造了公主廟,繪畫了公主像,遠近群眾經常前往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斷。1927年,公主廟不幸毀於地震。    後來,由於疏於管理,當地群眾隨意掘墓取磚,破壞墓穴,並將大批彩繪木俑及陶瓷器物扔在山下。直到1980年,專家學者才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對弘化公主墓進行了清理。    從弘化公主的墓誌以及出土的隨葬品以及墓葬的結構、形制等,可以看出吐谷渾民族的喪葬習俗。墓室為單室磚券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為斜坡式,甬道及墓室呈過洞式,以條磚疊砌,室內有棺床。隨葬物多以木器為主,並有漆器、陶器、瓷器、骨器、銅器以及大量的絲織品和金銀珠寶。在木器中,除男女侍俑反映了王族的奢華外,馬、駝及家禽之類隨葬較多,反映了吐谷渾民族「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游牧生活。    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彩繪木俑,造形生動,神態逼真,為研究唐代的雕刻藝術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出土的漆器和鑲嵌銀花的漆器,雖大部已殘,但仍可看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絲織品殘物可以看出,錦、絹、綺的質地細密牢固,提花準確,顏色搭配得當,彩色鮮艷,紗薄細透明,艷麗無比,反映了唐代精湛的織絲技藝。吐谷渾長期居於甘、青、新一帶,位於絲綢之路要道,對中西文化的交流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這些文物,既是唐代絲路貿易發達的實物見證,也是吐唐友好交往的實物見證。

被盜賊威脅著的絲路最後處女地    吐谷渾從正式建國到最終覆亡,共存在了350年之久。在最初的100年間,經過樹洛干、阿豺等幾代國君的努力開拓和苦心經營,吐谷渾逐步成為西部地區的一個小強國。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四周強鄰環伺的情況下,吐谷渾整體上採取了與其他國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斷接受各個強國的各種封賜,同時長期向它們朝貢。可以說,吐谷渾是一個在夾縫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的國家。    吐谷渾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光彩的一頁是他們在經濟活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上所起的作用。    開闢於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青海道,在漢朝以後曾經一度冷清,到了吐谷渾時期,青海道開始被重新利用起來,成為當時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由於青海道橫貫吐谷渾國境,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為「吐谷渾道」。當時的吐谷渾道可謂四通八達:向東可達北朝的北魏以及後來的北周;向南可以沿黃河南岸到達洮河上游地區,並經由此地到達建康(今南京);向西可達西域;向北可以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柔然、東魏和北齊。    吐谷渾人在這條路上首先充當了外國使節和商人的翻譯和嚮導。中亞和西亞的一些國家的使臣來南朝時,都是由吐谷渾人帶領,經過吐谷渾道到達中國的。除去穿梭來往的使節,在這條路上絡繹不絕的還有東西方各國的商人,以及去西天取經的和尚和東來傳法的印度僧侶。  東西南北各色人等的往來交通,使自漢代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得以延續,同時也對吐谷渾自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吐谷渾人原本並不信奉佛教,但在慕利延統治後期,佛教開始在吐谷渾流行,原因便是佛教經吐谷渾道從西域和南朝傳入吐谷渾。這也說明了吐谷渾道對吐谷渾的文化和宗教的深刻影響。    當然,吐谷渾人在這條路上從事的最主要的活動是和外國商人進行中轉貿易,並由此介入國際貿易;同時,他們還與南朝和北朝從事「以獻為名,通貿市買」的商業活動。在這種大規模的國際貿易中,吐谷渾靠著「中介」的地位,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許多富商大賈腰纏萬貫,「潑天富貴」,以至於國家的財政支出由這些人承擔。公元553年(西魏廢帝二年),吐谷渾可汗誇呂派使團到北齊去朝貢。西魏涼州刺史史寧探知使團返回的消息後,率兵襲擊,俘獲跟隨使團的商人240多人,奪得駱駝、騾子共計600多頭,各種絲綢彩絹上萬匹,其貿易規模之大,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令人驚訝不已。    1983年以後,在都蘭縣的吐蕃墓葬中陸續發掘出大量的絲織物,品種有錦、綾、羅、緙絲等,幾乎包括了目前已知的唐代所有的絲織品種,以及中亞粟特人的「波斯錦」,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圖案之美、技藝之精、時間跨度之大,都實屬罕見。這些絲織品以及其他大量的出土文物,為青海絲綢之路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充分證明了這條路線的重要性。    在青海省會西寧的黑市上,販賣吐蕃大墓文物的活動十分猖獗。市場上偷賣的某些都蘭吐蕃大墓文物可能比正式發掘出的還要珍貴許多。而在十幾年前,許多珍貴的絲織品就已經流失到海外了。遙遠時代的吐谷渾人肯定無法想像,他們苦心經營和偽裝的墓葬居然如此輕而易舉地遭到瘋狂盜掘。    絲綢之路上最後一塊處女地正在遭受巨大災難。這是文化上的災難。    吐谷渾汗國大事記    公元329年(東晉咸和四年),葉延繼承汗位,以第一代可汗的名字做姓氏和國號,改姓吐谷渾,正式建立了吐谷渾國。    公元609年(隋煬帝大業五年),隋軍大敗吐谷渾,將今青海大部分地區劃歸隋朝版圖。隋朝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盡復失地,吐谷渾國復興,但強盛時期已成為歷史。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唐太宗發布《討吐谷渾詔》,曆數吐谷渾歷年罪行,發10萬唐軍兵分三路直指青海,以不到半年的時間取得了全面勝利。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唐太宗下詔讓吐谷渾復國,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慕容順不為國人擁戴,在內亂中喪命,其子燕王諾曷缽繼位。吐谷渾正式成為唐朝的屬國。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臘月),諾曷缽向唐朝請求和親,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相許。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冬,諾曷缽到長安迎娶公主。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民送親,並陪送了大量珍貴妝奩。從此,吐谷渾與唐王朝的關係日益親密。    公元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吐蕃祿東贊大舉進攻,在吐谷渾親吐蕃大臣的幫助下,順利攻入吐谷渾。吐谷渾國就此滅亡。
推薦閱讀:

阿朵「消失」這些年都忙啥去了?
第三性別將出現 未來男性會消失?
2歲娃被查出腫瘤 親媽卷20萬救命錢消失
肺癌會自已消失嗎
公司高管 二女兒"消失":四胞胎一家藏多少秘密?

TAG:神秘 | 消失 | 古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