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雙龍:一戰滅突厥,成就雙名將!
隋末唐初,突厥勢力逐漸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一度曾向東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後顧無憂。唐建國後,東突厥一方面支持地方割據勢力,與李唐王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於平定江南時功勛卓著的李靖因此被調往北方,以反擊東突厥。公元625年八月,東突厥頡利可汗率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唐高祖命李靖為行軍總管,駐守太谷,與并州總管任瑰等迎擊敵人。
由於東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多失利,唯李靖軍得以保全。不久,又調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奪得唐朝的帝位。東突厥頡利可汗便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機,率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西北),並長驅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形勢十分危急。唐太宗李世民無奈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於渭水便橋上斬白馬為盟以求退兵。唐太宗李世民將此事視為警告,因此從他即位開始,就著手準備滅東突厥。事後,唐太宗李擢任李靖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徹底解除突厥威脅,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以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他一反前朝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強大軍事攻勢。又任命并州都督李績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徑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後(「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李靖又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致可汗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並於夜色掩護之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正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太宗聞訊,欣然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當時,李績亦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將突厥戰至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頡利可汗自覺已不是唐軍對手,即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上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等前去安撫,又詔命李靖率兵迎頡利可汗入朝。
李靖率兵抵達白道,與李績謀議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路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在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商議已定,遂率軍連夜出發,李績繼後而進。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此時,頡利可汗見到唐使臣,放鬆了戒備。李靖前鋒蘇定方率兩百餘騎乘霧疾行,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隻(頭)。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向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績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不久,頡利可汗被任城王李道宗擒獲送到京師。突厥從此宣告滅亡。大唐雙龍聯手擊滅突厥,不僅解除唐朝西北邊境禍患,而且洗刷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之恥。太宗因此感慨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
讀史於中華四千年民族戰爭,唐滅突厥一戰可謂最為精彩,最為乾脆,最為徹底。此戰中,大唐「雙龍」密切配合,用兵使謀,完美無缺,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例。李靖因此一戰奠定其為大唐戰神之歷史地位,李績以此成歷史名將。此一戰例,於後世可效者,既有二將之謀略善戰之功,亦有太宗馭將擇人之效;既有二將團結協力對敵之精神風格,又有二將忠於國家的使命情懷。是以古來明君必有名將之助,名將必有明君之用,此二者也,必相符相稱始能建大功於國家。
----------------------------
我 們 不 創 造 歷 史 ,我 們 只 是 歷 史 的 搬 運 工 !
微 信 公 眾 號 :歷 史 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