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瘋狂的資本(下)

一、洪水之源

在上一篇文章《瘋狂的資本(上)》的最後,我用了一張圖,講的是中國貨幣總量的數據:

上面這個數據只寫到了14年,來看一個最新的數據:26年來,中國M2數據自1990年12月的1.53萬億,增長至2016年1月份的141.63萬億,增長近百倍。

那麼這個M2是什麼意思呢?通俗點講,M0是流通中的現金,M1是狹義的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的貨幣供應量,包括企業活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

經濟學的普遍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增長,當經濟低迷時,政府會通過降息、降低儲備金率、調整貼現政策等積極地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當經濟過熱或出現過高通貨膨脹影響民生的時候,會實行加息等穩健的貨幣政策來調整經濟。當然這是最簡單最入門的解釋,至於更複雜的經濟形勢比如滯漲等,與本文中心思想無關就不做介紹了。

國家通過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有一個問題,就是通貨膨脹會使我們普通民眾的財富貶值,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錢便「毛」了。但是憑空這多出來的這筆錢是誰賺了呢,是國家賺了,是某些特定的特權階級賺了。可以理解為,大量的增加M2是一次國家對普通民眾一次溫和的「剪羊毛」行為。我在《被吞噬的中產階級》這篇文章里講過,98年前後國家通過百萬工人大下崗、取消福利分房、取消國家養老、取消福利醫療福利教育、國企私有化改革,這些政策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強行的把財富從普通民眾中剝離出來,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這其中,通貨膨脹政策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我們可以去問一下父母,他們記憶中一個月工資從50漲到300用了多少年,從300漲到3000又用了多少年。所以說彼時的政府政策邏輯性是非常一致的——為了發展經濟,只好犧牲你們草民了,sorry。

2015年10月10日央行發布消息,人民銀行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推廣試點。所謂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指的是銀行可以用現有的信貸資產(也就是已經放出去的貸款),到央行去質押,獲得新的資金。這是類似於美國Q3的一種操作方法。很簡單,商業銀行貸款後,把借條給央行,央行閉著眼收購這些借條,商業銀行手裡就會有無窮無盡現金。可見,中央是鐵了心想用積極地貨幣政策來一次大刺激了,普遍認為,這次的刺激程度遠超當年的「四萬億」。

最諷刺的是,當年央視新聞評論,經常嘲笑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和日本的安倍經濟學,認為他們不過是洪水漫灌,但是,真的不提提我們自己國家么……

從M2/GDP角度分析,截至去年底,中國、美國、日本的這一數據分別為2.06、0.69和1.84倍,中國這一數據也顯著高於美國和日本。

初中政治課本里(我那個時候上的是人教版老課本,初三),講通貨膨脹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大規模增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變相的剝削人民的財富,使人民財富無法積攢,只能在一輪又一輪的『剪羊毛』中不斷貶值。」

講真,你們真不要嫌棄我們的政治課本、歷史課本,你要真用心讀、學會了,會發現裡面講了很多很可怕的事情。有時候你會懷疑編教材的老師就是故意的高級黑。

二、股市之後是樓市

毫無疑問,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沒有實體經濟的基石,再華麗的金融設計也是空中樓閣。中央不斷地開閘放水、想通過適度的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然而事與願違,放出來的水都在股市裡打轉:

股市的漲跌是正常行為,但是暴漲和急跌可絕不能等閑視之——2015年3月13曰至6月12曰,上證綜指、中小板指數、創業板指數分別上漲54% 、75% 、93% , 銀行、石油石化除外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51倍, 創業板142倍, 價格大幅偏離價值中樞。

去年我在朋友圈裡發過這麼一條東西,5月28日:

我隱約記得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水牛城的氣象預報員被憤怒的當地居民毆打了,原因是許多人在颶風帶來的洪水中損失慘重——而預報颶風的就是這位氣象預報員,於是憤怒的居民遷怒於他,儘管他跟這次的颶風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但這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會把提供負面信息的人與真正的負面聯繫起來,就像烏鴉總是在墳頭叫所以被認為是不吉利一樣。好像這次股災,好像有個證監會領導也躺槍很嚴重。

主要想說,這反映了絕大多數人在股市中的不理性。

新聞《暴跌清查非法配資是主因 有公司8成賬戶遭「強平」》(財經頻道):

兩市大跌,多數分析認為,證監會查非法場外配資,以及市場利率上升成為股市連續重挫導火索。「我們之前預計場外違法配資可能就幾千億元,但現在看來,如果大盤暴跌跟查配資有關的話,規模可能更龐大。」深圳一位基金人士稱。被監管層列為清查對象的場外配資規模到底有多大?似乎誰都說不清。「從目前看,可能以萬億元計。」另一位機構人士稱。

槓桿的過度、無序應用和金融產品監管不完善導致監管層難以實時監測、量化股票市場的風險,是本次股市異常波動的最重要原因。散戶以1∶N的倍數從配資公司借錢炒股,而配資公司的錢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可能是從銀行貸款來的。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它讓散戶翻倍地賠,讓配資公司不一定能全額收回配出去的資本,進而讓銀行也遭遇壞賬,這是個層層崩壞的多米諾骨牌。

還記得引發2008年金融海嘯的美國次貸危機么?誘發原因就是眾多金融機構贏有風險的次級抵押貸款,通過金融槓桿無數倍的放大,最終因為美聯儲加息而眾多次級貸款無法收回(其實名曰次級貸款,就是比一般的貸款還款人信用、還款能力方面有問題,但是為了高額的利潤還是眾多銀行、金融機構趨之若鶩,加息只是誘因之一),導致資金鏈斷裂、百年雷曼兄弟倒閉、房地美房利美危機,進而引發道瓊斯雪崩、全球金融危機。

我們回顧一下美國29、08年兩次金融危機,無一不是高槓桿引來的連鎖災難。散戶以1∶N的倍數從配資公司借錢炒股,說實話,炒股的風險可比貸款買房的風險大多了……細思恐極,我就不多說了,大家自行感受一下吧。

——貪婪,是一切崩潰的開始。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馬克思

證監會通報:湖北劉某買入「暴風科技」400股(交易金額約10.8萬元),在某股吧編造發布「暴風科技圖謀收購迅雷科技」虛假信息,導致「暴風科技」當天及次日漲停,他又賣出其持有的「暴風科技」,獲利約8400元--一個男人,手持四百股,股吧發個貼,就可以操縱一隻股票的漲跌,這樣的股市,是危險的。

經濟放緩,甚至有蕭條的趨勢,國家很急。去年一年中,政府大力度降息、取消存貸比、定向發行5000億抵押補充貸款、各種刺激經濟、刺激股市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大水漫灌。用「蕭敬騰去國務院工作」來比喻也不為過,可問題是,用水灌出來的牛,有什麼用呢?

它,又可以吃草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了陳平教授的一段話,深有感觸:「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教條,被2008年的金融危機打的粉碎。然而,在西方、拉美、和東歐國家都在反思西方經濟學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學主流卻在繼續鼓吹金融自由化,並且提高到「改革深水區」的高度,竟然忽悠到不熟悉金融市場的某些決策部門。」

最後再放一張圖澳門賭場與A股的數據對比:

這就是所謂的「賭場守恆定律」。

股市這個賭場,大家怕了、虛了、畏縮了,但是資本不會閑著,沒了股市還有樓市這個賭場:

這是由全國房地產市場數據中心發布的數據,至於深圳那個地方為什麼沒有數據,因為漲幅超過100%顯示不出來了(去年二月深圳商品房均價是24736元/㎡)2015年12月,一線城市土地成交均價為10436元/平方米,同比上漲46.8%,2016年目前為止,又上漲了10%。

新聞《槓桿上的樓市:媒體稱中介場外配資規模或超萬億-華爾街見聞》:

各大中介公司公開宣傳的數據也顯示:鏈家約有2100億元使用了槓桿成交,房天下大約2000億元,我愛我家大約也有800億元,而整個中介行業通過「場外配資」實現購房成交金額或早已超過1萬億元。槓桿資金、場外配資,熟悉的字眼一再挑動著人的神經。去年股市泡沫破滅還歷歷在目,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居民投資加槓桿,一個是通過兩融的場內加槓桿,另一個是通過場外配資加槓桿。

作為一輪槓桿撬動起來的牛市,一開始就存在泡沫。而隨著監管層強力去槓桿——清理場外配資、場內融資融券、證券類信託,由於時間較短、手段較強硬,導致了股市的非理性踩踏事件,去年夏季的股災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對於樓市場外配資,監管層似乎有意向控制風險。彭博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稱,監管部門將打擊部分中介機構、開發商、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平台等發放用於購房首付款的貸款的行為。

金融槓桿,場外配資,有木有很眼熟啊親愛的們?這不就是去年股災的套路嗎!一毛一樣啊,只不過賭場從股市換成樓市了啊。

這是2016年以來政府的樓市政策:首套房首付下調至2成,公積金利率提升,契稅營業稅下調,鼓勵二套房,從3月1日起又降准0.5個百分點,中央級別政策齊上陣,接下來的政策將由中央逐步向地方轉移,各地根據自身狀況再進行調整。

一月份多發放了2.5個億的貸款,3月又降准0.5個百分點,這是在加槓桿啊親愛的們!加槓桿啊!

實話實說,自從我學了一點經濟學的皮毛和關注時政之後,從來沒有會像今年這樣,看新聞看的汗毛倒豎。

場外配資、高槓桿、甚至自買自賣套貸大行其道下的一線城市房地產漲幅,已經和M2增速、經濟發展速度相背離,泡沫已現。但是政府卻又需要房地產拉動經濟來度過經濟危機,正如政府在2015年指望著股市的紅火支持實體經濟一樣。我在《被吞噬的中產階級》這篇文章里寫過:

1998年有個23號文件明確80%老百姓的住房應由政府提供經濟適用房解決,後來2003年18號文全部顛倒過來,18號文規定「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任志強曾誇口說,2003年中央18號文就是在他的主導下起草完成的,如果真是這樣,就是典型的權力與市場"交媾"生出的權貴資本。目前只有不到10%的經濟適用房,因為政府放棄了自己保障住房供給的公共職能,大力推行住房產業化。從此各級政府財政收入開始穩步甚至加速增長,其中土地出讓金和各種房地產稅費貢獻巨大。這就是一場政府和開發商聯手搶劫百姓財產和搶劫百姓未來的運動。

然而不管怎麼樣,樓市不能崩,地方政府的財政就是靠著高房價撐著,中國就是靠著高房價而經濟騰飛,一旦樓市崩盤,我們比日本還要慘。因為日本有經濟高速發展三十年的積累,他們年輕人可以啃老,他們有相對完備的社保體系,他們可以宅、可以二次元、可以頹廢不工作不勞動,已然能夠勉力支撐,就算這樣日本經濟迷失二十年的慘狀已然歷歷在目,而對於才富了幾年的我們呢?我們有多少年輕人可以啃老、啃社保呢?

房地產市場由於規模龐大,與銀行關係密切,對上游實體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因此既是經濟發動機,也是危機的主要源頭。回顧二戰後百餘次經濟衰退與信貸收縮的歷史,房地產泡沫對經濟破壞力居於首位。中國的建材生產相關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從2010年的3%下降到2015年的1.1%,同時經濟增速從10.6%滑落至6.9%(而且還是有水分的),考慮到期間除股市泡沫外,並無其它顯著新增經濟增長點,基本可以論定剩下的幾個減速百分點也是由房地產下行間接影響的結果。

樓市暴跌往往意味著經濟崩潰,然而暴漲呢?把泡沫吹得更大而已。2015年引發股市恐慌性出逃的嚴查配資,並不是為了終止上漲,而是希望股市可持續增長。但事與願違,行政上失敗的調控能力完全讓暴漲暴跌變得更嚴重。現在的樓市,在放任了一段時間房價泡沫之後,到底是為了續命把泡泡吹得更大,還是試圖縮小泡泡導致直接崩盤呢?

一線地產泡沫從深圳房地產大漲開始,趨勢就已經非常明顯。然而直至花樣槓桿配資浮出水面,調控政策仍然還在吹風制定過程中,可見政府在尷尬的經濟局勢下對房地產的態度有多曖昧——地產泡沫已經成為了對沖經濟衰退的臨時法寶。然而正如已經廣為流傳的段子一樣,近四成的上市公司年盈利不足5500萬,尚不足以購買一套一線豪宅(除非減持股份),虛高價格與社會實際購買力的脫節已經嚴重到不忍直視的程度。飛奔的銷售額中,地產商借殼回購抄高房屋價格用於繼續抵押貸款的情況估計不在少數。地產泡沫吸收本就緊張的流動資本,同時過高的地產價格會促使一線地區產業空心化加劇,進一步削減地方長期稅源。短期泡沫過後,留下的只有春宵一刻的夢幻泡影。

三、華麗的泡沫

經歷了石油危機和滯漲之後,九十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了十年發展的黃金期,直到2000年6月,經濟持續增長110個月之久。這段時間,被人們稱為「新經濟繁榮期」。「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IT革命和金融繁榮,在科技革命的促進下和多樣金融玩法的助推下,IT股和網路股的熱潮使納斯達克指數從322點狂飆至5132點,漲幅超過14倍。可以簡單地理解美國的股市跟美國的大學一樣,是「寬進嚴出」,美國上市比中國要容易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早年許多互聯網公司都紛紛在美上市,但上市後監管很嚴,退市資格也很明確。在90年代末,很多美國擬上市公司紛紛改名比如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甚至「.com」,只要跟IT稍微掛鉤,不管主營業務是啥,股票都會得到上到投資機構下到股民的瘋狂搶購。在IT熱潮的催生下,瘋長的股市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泡沫,彼時互聯網公司又沒有形成完全的、轉化為盈利的生產力,只能靠著不斷瘋長的股價維繫。於是乎財務報表一難看,投資人信心一減,市場一旦嗅出了恐慌的氣息,那就是「兵敗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盤。2001年4月4日當天,納斯達克指數暴跌至1638點,總市值從6.7萬億美元蒸發至3.16萬億美元,3.54萬億美元全部吹了泡泡,隨後IT概念股一路下跌,大量互聯網科技企業破產,失業率激增,進而影響到大投資公司、債券公司,經濟直接喪失了增長的動力,雖然靠小布希兩次反恐戰爭拉了拉內需,但是終究沒有逃過08年金融海嘯。

媒體人鄧璟是這樣描述當時互聯網泡沫的:

很多網路公司沒有可行商業模式,不提供產品服務 甚至沒有用戶,手中只有百萬千萬風險投資和IPO融資。比如時尚網站boo.com燒掉了1億美元,這些錢來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貝納通家族,但boo.com只建了個網站。1億美元都花到哪裡去了?瘋狂地在各大媒體做廣告,給旗下員工開出高昂工資,為員工配備近萬元辦公椅,創業者整天飛來飛去趕場露臉,到處演講吹噓……

再比如寵物用品電商網站Pets.com,上市前經營和虧損一塌糊塗,上市後竟然拿到數十億美金。有一些上市網路公司員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閑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電玩和桌上足球……

怎麼樣!是不是很眼熟?美國十五年前經歷的泡沫,不就是我們現在一些互聯網公司最真實的寫照嗎?就在兩三年前,互聯網創業潮火遍大江南北,讓你感覺隨便一個人,隨便一個扯淡的項目,都能隨隨便便的拉到投資。有人吐槽這是一種新興的互聯網模式P2C(PPT to VC)。

隨便舉兩個例子,可以一窺這個行業:去年霸道總裁余佳文,說要拿出一個億來分給員工,結果交給投資人的財務報表裡,公司月收入只有5.5k,不知道今年有木有「天使」投資人能幫他還了這個願。

某二手車網站,上線第一月一單都沒成,然後自己員工買賣刷了幾單,就靠這個拉了兩千萬風投。

還有某電動汽車,號稱要做中國的特斯拉,發布會剛剛一結束,就被網友們歡樂的吐槽,有人說這是偉大的C2C (Copy to China ),被網友扒出來這就是買了輛特斯拉,然後把車改裝了一下換了個外形,結果還被網友發現改裝後的車窗根本搖不下去。還有網友吐槽說這車離量產上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概十幾個億那麼遠吧。看這個知乎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46439

媒體撰稿人@maomaobear說了點背後的消息,很能反映問題:

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學就在知乎(為該公司CEO,此處隱去名字)

恩,他傳媒大學畢業以後不找工作,和幾個同學利用這兩年風投錢好拿的機會來創業。

前後,創業了5、6個項目吧,沒有一個堅持過1年的,基本是風投的錢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麼項目新,能拉到風投,就搞個商業計劃書再來一輪。

給自己和同學開很高的工資,把風投的錢燒掉,其實比找工作好。

這個遊俠電動車大約是1、2年前,X同學看到特斯拉的靈感,然後把這個創業n次的團隊轉行搞電動車。

一開始是給一輛現代酷派換上電機,跑了幾百米,然後拿著這段視頻開始融資。

最近這批投資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後這個錢真買了一輛特斯拉來拆,包括今天這個發布會。

恩,發布會上的車,大家仔細看一下照片,和他3D設計那個車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臉尾燈有點類似,為什麼呢?

因為發布會上那輛車,就是他們買的一輛特斯拉ModelS,然後改了前臉和尾燈、把車標換成自己的……

看我們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是不是跟泡沫破滅之前的美國互聯網很像?這些都不是個例,「圈一筆錢就跑,反正我也不虧」的思想在互聯網創業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資人的錢理所應當合法合理,然而開始就抱著不干事的念頭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風險做砸了和你知道這生意壓根就做不成、或者壓根就不想做是兩碼事。

2015年,創業公司扎堆進入的O2O行業已經呈現出倒閉潮的趨勢,這是網路流傳的部分倒閉的O2O企業名單:

這只是選取了主要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倒閉案例,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一年中,汽車、社區、旅遊、教育等16個領域的近300家O2O公司關門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風投的O2O企業不過450餘家。創業圈有一種說法,「從A輪到B輪之間有60%的公司會掛掉,B輪到C輪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掛掉了,A輪到C輪其實會死亡88%」

與O2O創業公司的倒閉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兩三年前,借用「互聯網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進入了野蠻生長的階段,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聯網金融運營平台達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長了1020家,絕對增量超過去年再創歷史新高。

據網貸之家的數據,2015年底,全國倒閉的P2P平台超過了1300家,跑路的平台有將近700家之多。根據網貸天眼的數據,目前P2P問題平台共1607家,其中跑路平台1163家:

僅2016年開頭的25天內,出事P2P平台就達97家,其中不乏泛亞、e租寶這樣的「超級大案」。隨便舉一個本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數據就已經觸目驚心:

3月10日:平台魯信宜貸、多利金服被爆長期未發標,客服也聯繫不上。

3月14日:平台正祥資本、財富寶投融、毅客網、保本兒被爆官網打不開

3月15日:平台投牛網失聯

3月16日:平台庭好貸、火狐投資被爆停業、幸福貸限制提現

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業

同時,各地政府收緊了互聯網金融企業註冊,深圳更表示對P2P網貸平台「不僅要停增量還要清存量」。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貸行業的規範發展。與此同時,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對投資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銀行存管,形成了客戶資金保護預期。風險補償下降的背景下,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呈下降趨勢,1月份網貸綜合收益率為12.18%,環比下降了27個基點。

在一片虛假繁榮的泡沫中,凡是能夠扯上互聯網金融的,都似為自己戴上了「互聯網+」的光環,甚至有主營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傳為笑柄。我們看一看,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聯網金融」,但是他們跟互聯網有關係么?不能說做了個網站、編了個APP就是互聯網行業了,其內核完全是傳統理財的內核,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發傳單、騙大爺大媽退休金的理財機構完全沒有本質區別。

對,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泡沫的關鍵,科技革命能夠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然而我們市場中這些打各種概念、各種「互聯網+」的企業跟新的科技革命沒有多大關係,他們頂多是「+互聯網」。像谷歌、亞馬遜這樣的「硬核科技」的企業,像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甚至於像360、搜狗,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興公司,而大多數O2O、P2P「互聯網創業公司」,徒有虛名而已。來看這份洗車O2O公司的現狀,我怎麼看這怎麼都是傳統行業加了一個互聯網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風投、扎堆創業,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麼是泡沫。

網上對於「互聯網偽概念」的吐槽很多,留幾手寫過一篇文章《互聯網思維都是坑蒙拐騙》,大致意思是說什麼「屌絲經濟」、「飢餓營銷」、「粉絲經濟」、「用戶體驗」,基本沒有什麼新概念,都是傳統行業玩剩下的還了一個新名字而已,跟電視購物「限量999枚,現在已有 900 人打電話預訂紀念金幣」沒啥區別。

確實,看那些喜歡打各種概念、善於做各種「極簡概念PPT」的創業公司:「採用最先進的雲計算技術」——「把數據存在了虛擬主機上」;「實現O2O產業閉環」——「在樓道里帖微信二維碼小廣告」;「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處理各種業務」——「全部日誌有用沒用的一概不刪」;「面對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但是消費者願不願意給我們花錢就不一定了」;「面對的是一個藍海市場」——「拿到錢的同行上個月倒閉了」;「這是我們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課本」;「我們將全力佔領市場份額」——「換句話說我們壓根沒想好怎麼賺錢」;「一切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燒錢給用戶補貼」;「我們將對員工給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權獎勵」——「說實話我們的基本工資很低」;「對於員工來說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業」——「不好意思我們加班沒有加班費」;「正在尋求一個合伙人級別的工程師」——「我有一個改變世界的idea,就差一個程序員了」……

我還是那個觀點,科技革命可以說是我們現在經濟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李總理不斷地強調「全民創新、全民創業」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但是生產力的發展也不是無限、無止境的,互聯網的科技創新明顯進入了一個放緩期,已經產生了BAT等壟斷巨頭,就是這個行業成熟、平穩發展的一個標誌,這就是我寫《瘋狂的資本(上)》的原因。至於那些打偽概念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非但不能對經濟有提振作用,反而其形成的泡沫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不過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去年阿里巴巴大幅削減校招名額,而百度則是停止了社招,滴滴、搜狐甚至已經開始裁員了,真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啊」。

不過有人問了,投資人是傻子么,怎麼隨便一個PPT,隨便一個特別扯淡的項目、特別浮誇的團隊,都能拉到投資呢?也並不是,我有一個朋友就是某財團做風投的項目經理,他給我講第一,在2013創業潮做火熱的時候,他們都是由項目指標的,一個月要投多少多少個項目,有時候根本沒有精力去考察,否則你就完不成指標業績,當時甚至會出現幾家風投機構搶項目的情況;這第二點嘛,就是賭徒心理,我覺得我投了天使輪,那麼公司有人投AB輪我就賺了,我投了BC輪,那麼就等著有人投DE輪我就賺了,我投了DE輪,那公司上市我就賺了…。一個劣質項目就靠資本的推動最終走向上市這一步、賺全世界股民的錢,也有非常多的案例。

我從理論上對他們的行為進行了升華,這就是經濟學家們在分析行為市場中所提出的「套利行為理論」。經濟學家認為: 市場中總會存在相當數量的行為套利者,這些人會受到動物特徵「潮流與時尚」「過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市場中會積極尋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雖然明白泡沫終究是會破滅的,但是在面對泡沫時,他們都想在泡沫成長的過程中利用泡沫來獲取一定的利潤。這種理論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擊鼓傳花,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盤的人。

還有一點必須要說明的是,並不只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會尋求資本,資本也會非常渴望地去尋求這些創業公司。因為資本不能限制,限制的資本就是吃銀行的利息那麼通貨膨脹會讓資本方蒙受巨大損失。可以想像一下,茫茫多的資本就像體內擁有洪荒之力躁動異常而無處發泄的少年,終於逮住一個創業公司雖然說扯淡點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啊。

那麼這些茫茫多的資本是從哪裡來的呢?請看,第一部分,我希望看到這裡你們還沒忘記我們第一部分講的什麼。看那個如洪水猛獸般的M2。

在金融市場,有一種叫做「正反饋交易」的理論。正反饋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基礎上採取繼續買入或賣出的行為。很多投資者最初價格的上漲導致更大的價格上漲,或最初價格的下跌導致更大的價格下跌,即通常所說的追漲殺跌。於是乎,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話,那就是瞬間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這個詞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

泡沫破裂會有怎樣的負面影響,大航海時代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我就不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較著名的還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後的日本,是經濟泡沫崩潰的典型:戰後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將財富裝進日本國民口袋的同時,也積澱了大量從實體經濟投資中遊離出來的「投機資本(熱錢)」。在資產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潤的原始衝動驅使下,投機資本會迅速向各種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機方向——房地產、股市、古董、字畫、文物、珠寶等領域騰挪——咦,為什麼這麼眼熟?

再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有人提出來互聯網泡沫已經過去了,現在是IP泡沫,看各種大公司跑馬圈地,動輒幾千萬、數億資本運作IP,各種網劇團隊如雨後春筍般從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冒了出來,隨便一個爛本子,隨便一個沒有經驗的劇組,隨便一個在校學生團隊,都能拿到相當多數量的投資,讓人咂舌。我跟他講我個人認為目前文化產業的繁榮並不是泡沫,是理應之義,但是這個不是泡沫的繁榮反而讓人更加可怕。

我給他講了一個「迪士尼效應」,美國大蕭條時期,迪士尼是全美唯二非但沒有受損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長的的公司(另外一個是炒白銀的公司),蕭條結束的時候利潤翻了幾翻。後來專家們分析,越是經濟蕭條、失業人數上升、假期延長,迪士尼人就越多,去看迪士尼電影的人也就越多,娛樂業也越發達。相反,經濟上升期,人們疲於奔命,反而少有娛樂時間。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周期「迪士尼效應」。參考日本經濟迷失二十年——什麼行業發達了呢?動漫、二次元、宅文化、AV。

現在中國,文化產業的忽然繁榮,簡直像極了敏感的資本在實體經濟不振、蕭條山雨欲來之際,在匆忙的給自己尋找避風港,讓人不寒而慄。

四、馬克思的詛咒

相信我們在歷史課上都學過: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個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生產相對過剩和需求的相對不足。

(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會給窮人)

馬克思則是最早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私有制的矛盾,必然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致社會革命。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必將在「復甦、高漲、危機、蕭條」中輪迴變化,是資本主義經濟,就跳不出這個框框。多少年以來,這一理論有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在人類頭頂盤旋,從未消退。

掛羊頭賣狗肉騙不了客觀規律。資本主義固有的相對生產過剩與相對消費不足是永遠會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存在的。注意,是相對。

總之,如果撇開制度分析,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是商品流通領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現,而市場上的供求矛盾又不過是生產和實現(消費)矛盾的表現形式。

然而,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所以,他對生產過剩危機的分析,並沒有停留於經濟現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中探尋根源。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市場交換領域所蘊含的危機,在簡單商品經濟下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則是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

說得通俗一點吧,這說白了就是貧富差距。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有財產、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

財富分配不均勻、財富集中的趨勢加速,這就回到了我們前幾篇文章《生而貧窮》《被吞噬的中產階級》所講到的問題,這幾篇文章的邏輯都是一脈相承的。

西方經濟學有幾個流派,只有芝加哥學派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迷信市場的供求關係是自動均衡的,殊不知虛擬經濟的大戶坐莊和散戶的追漲殺跌的本質就是非均衡的。凱恩斯學派早在大蕭條時期就意識到市場群體的從眾行為會導致市場的失衡,只有政府的適當干預才能平抑危機。熊彼特學派更是尖銳地指出經濟波動的機制是內生的「創造性毀滅」,經濟波動有長波、中波、短波,決非新古典經濟學編造的雜訊論或泡沫論,經濟增長的帶頭人是有遠見的企業家而非短期套利的投機家。

再回顧一下第一部分我們關於貨幣M2的描述,根據卡爾·門格爾的貨幣學理論,經濟的普遍衰退和普遍繁榮必須要提到貨幣失衡——即貨幣需求過剩或供應過剩。為了經濟的繁榮,必須提高貨幣的流動性,適度的通貨膨脹恰好能成為貨幣流動性的助推器,然而不論在金融市場之內還是之外,流動性和風險都呈負相關關係,隨著金字塔層次的升高,風險逐漸增加。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有效貨幣流的初始增長足以初步啟動泡沫,也足以使泡沫持續上升。泡沫的流動性在於其作為投資工具的適用性。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泡沫價格不斷升高,而正是因為價格在升高,又使其更具適銷性。然而無法規避的風險註定要使泡沫破裂,當泡沫資產投資者發現他們的整個投資組合流動性突然變差,於是爭先恐後地將持有的資產進行轉移。這就壓低了其所出售的資產的價格以及流動性。因此,門格爾認為,儘管央行做出最大的擴張努力,泡沫的破裂還是會使經濟陷入蕭條,這是因為有相當數量的貨幣要麼已被摧毀,要麼失去了貨幣性。

西方經濟學家無論是從市場方面,還是從金融貨幣學的角度看來解釋經濟周期律,其實都和馬克思的理論互為補充,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力圖詮釋為什麼會產生「生產過剩與需求不足」以及這為什麼「會引起經濟周期性的危機」,就像圖坦卡蒙法王一樣,我們就姑且把這叫做「馬克思的詛咒」吧。

2016年3月16日下午,《中國產業經濟2015年度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為長江商學院金融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及北京富奧華美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該文指出,2015年產能過剩的矛盾較上一年度更為嚴重。報告顯示,去年四季度,21%的企業產能過剩超過10%,8%的企業產能過剩超過20%。約三分之一的行業、地區產能嚴重過剩,該數字較上季度明顯下降。產能過剩嚴重的企業在減少,而總體產能過剩的擴散指數居高不下。

生產過剩的依然有房地產:從2009年中央限購與地方賣地的政策背離開始,房地產待售庫存量進入了急劇擴張階段;即便在新常態中央屢次喊去庫存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並不買賬,庫存仍然攀到7.39億平,考慮到98年房改以來的已開工未銷售數據,隱含庫存有28億平之巨,再加上新增土地出讓的影響,去庫存出清周期要達到5年,而一般開發商的所有利潤也只夠維持約3.8年的借款利息。按最新公布的統計,2016年1-2月份工業增速回落至5.4%,進出口按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3.1%和11.8%,創2009年以來新低,房地產投資增長反而成為了最大亮點——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3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但是去產能要怎麼去,註定要導致新一波的下崗潮,註定還是要犧牲掉一部分人,否則別無他法。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例如剛剛發生的龍煤問題,黑龍江全省的財力不過300億,而龍煤的工資一年就要100億;一旦發生資金鏈的斷裂,省里就是想救也有心無力。這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悖論和困境閉環:政府需要這些企業來維持財稅,而企業要上繳財稅,也必須依賴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生存下去。這是近乎於一個無解的難題。

我在《土地兼并和中國封建王朝的治亂興替》這篇文章里寫到過,封建時代應對「產能過剩」的「被動舉措」就是農民起義,消滅一大部分生產力和人口,再將土地重新分配,成為毅♂種循環;在資本主義社會,「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經濟危機,同樣是消滅一大部分生產力和消滅小部分赤貧人口,實現經濟的再平衡,繼續走向了下一個「復甦、高漲、危機、蕭條」的毅♂種循環。

五、本文中心思想

上一篇文章我沒有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看評論發現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跑偏了,有些話不是我不想說而是不能說。上一篇文章主要從理論角度定位於「我們處於怎樣的時代」,具體是怎樣你們自己去看,我覺得我這話說的夠明白了。

上篇定義的是「性質」,那麼下篇講的就是實例:我們已經面臨了馬克思所預言的固有矛盾——「生產過剩」,因此導致經濟下行、實體經濟不景氣,但是國家通過積極地貨幣政策大水漫灌刺激經濟,投機的資本卻大規模的流入了股市、樓市,反而炒起了泡沫增大了經濟風險。而我們一直以來寄予希望能夠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的互聯網產業,卻也遇到了生產力發展瓶頸,只是在不斷地炒作偽概念與資金遊戲,並沒有過多的實質性效用。

而我最近幾篇文章的邏輯上面也有些過了,從窮人固窮、中產階級財富的脆弱,到這篇大資本自我毀滅的遊戲,這裡面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只要你仔細讀了肯定不用我說了。

最後我再下一個悲觀的結論,儘管最為一個卑微的北漂來說我多麼希望這個結論是錯的,然而就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這大概是大蕭條前的最後狂歡了。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觀 理性 思辨


推薦閱讀:

資本如何砸出行業臨界點?
《港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處資本界和影視界的經典之作
香港「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有看頭·杭州日報
錢都去了哪些城市?資本也用腳投票
我不敢休息,因為我沒有資本,句句精闢!句句戳心!

TAG:瘋狂 | 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