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攸武老師的早教觀點摘要(第一部分)

攸武老師的早教觀點摘要(第一部分):

數學(奧數)是從自然科學裡抽象出來的,如果孩子沒有自然科學的知識與興趣是學不好數學的。先學生物,再學物理與化學,最後學數學。走這樣的教學路線,以後孩子就會非常愛學數學了。從自然科學到數學(奧數),這是大腦認知的次序。

利用中國最廉價的大學生做家教,這是西方的貴族都享受不到的教育特權。

天才兒童的培養是門嚴謹的科學不是邪說。

孩子在玩時學習其壓力為零,此時孩子吸取信息量為百分之百。

訓練兒童一心一用是圖勞的浪費時間,如果有一天兒童真的一心一用了,也就說明孩子過了12歲了,大腦開始走下坡路了。做家長的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跟孩子說話,孩子當時心不在焉在玩自己的東西,可是過幾天孩子突然會複述出前段時間家長所說的話。這就證明孩子可以一心萬用,孩子的眼、耳等五官功能可以分開獨立工作的。所以在教孩子學東西時,不要強調兒童的形態,兒童吸入知識量為百分之百。成人只能一心一用,因成人喪失了這種早期能力。一心萬用是兒童心智所獨有的功能,過了年齡,這種寶貴的功能將會消失。小貓小狗就是蹦蹦跳跳不可能安安靜靜的,它們在玩耍中獲得學習,人也是動物,讓兒童安靜下來學習是違背腦科學的, 因為兒童的大腦細胞處在最活躍期,兒童在玩中的學習效果最佳。

西方古典音樂(肖邦、柴可夫斯基、車爾尼、貝多芬等等)都屬自然頻率,讓兒童聽西方古典音樂尤其重要,尤其是鋼琴曲。這些音樂都屬自然頻率,自然頻率的音樂是促進大腦發育的最佳元素,因大腦細胞的頻率也是自然頻率。當然也不可忽略鮮艷色彩對促進大腦發育的重要作用。

孩子學得快忘得快是正常的符合孩子學習的心理,因孩子學習是階梯上升的,間隔都是半年一次飛躍,就像嬰兒一樣,剛開始聽母語是沒反應的,隔了一年後突然有了頓悟,突然開口說話了。

所謂的音樂思維就是說,在7歲前腦細胞之間受古典音樂的刺激後可以達到腦細胞迴路的精密連接。腦細胞迴路實質就是信息通道。

學校是大鍋飯,家教是小灶,這就是平衡教育。學校的大鍋飯是粗糧,家教的小灶是細糧,孩子的營養平衡了。就像游泳,學校是娃娃池,家教是海洋,孩子在娃娃池裡戲水在海洋里學會游泳。就像摩天大廈,家教的知識是框架,學校的知識是磚瓦。這就是綜合素質與基礎知識相結合。

基礎知識應付考試,綜合素質應付未來。

12歲前的教育具有決定終生髮展的教育意義,所以說,家長看不見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狀況,但是家教是在家長眼皮底下進行的,家教質量絕對在家長的掌控之中。

早期教育是一種人生規劃設計,既要有面對考試製度的戰術訓練,也要有決勝未來的戰略準備。

很多家長看了我的理論與方法,感覺是我的很多東西都很超前。我只能對家長說,不是我的東西超前,只能說我的理論在認識兒童大腦的發展進程中更接近了科學、更適合兒童大腦神經的需求。如果有一天,常人都接受了我的理論,那麼證明我的理論也就過時了。

創造力來源於兩個條件,一是綜合智力的開發;二是大腦記憶庫里早期科學圖案的儲備量。

孩子是沒有錯的,錯在傳統教育方法毀了孩子。傳統的教育思想走入了兩個極端,要麼強壓孩子每天從早晨到夜晚反覆學習學校書本,要麼就要求孩子什麼也不學的解壓,這兩種教育思想對孩子都是有害的,是違背兒童神經發展的,是造就問題孩子的禍首之一。

每個兒童當初都好問「十萬個為什麼?」愛學習追求學習是兒童的天性與共性,但是傳統的錯誤教育方法卻毀滅了兒童愛學習的天性。

孩子的大腦既神奇又脆弱,教育方法得當可以培養成材;教育方法失當就毀了孩子。無論家長是做什麼事業的,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第一事業。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如果孩子毀了,那麼家庭的希望也就熄滅了。

如果12歲前教育得法,那麼12歲後孩子進入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階段。看著孩子追求學習,這是任何金錢也換不了的帶給家長的喜悅,這喜悅不是短暫的而是終生的喜悅。

如果把世界上的知識比喻為「面」,相對來說把學校的知識比喻為 「點」,從孩子開口說話開始孩子就對「面」充滿了好奇,不停追問「面」的知識,可傳統觀念只讓孩子停留在「點」上不斷地兜圈子,如寫一個字要寫上幾十遍等等,總在「點」上加大量的深度練習,白天在學校學習「點」,晚上回家還要在「點」上重複,令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如果我們嘗試一下,讓孩子回到家裡移到「面」上來學習,那麼家長會發現原來孩子的求知慾望是那麼的強烈。

如果家長把學校的「點」與家庭的「面」結合起來,那麼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大腦會輕鬆地裝下整個宇宙的知識。物理學上有個壓強原理:如果力作用在一個點上時,壓強特別大。同理,如果把「點」改為「面」,把「面」擴大至地球的面積(所有人類的知識),再把「面」擴大至宇宙的面積……,壓強將是多少呢?結論是孩子將會輕鬆吞下整個宇宙的知識量,而一點都沒感覺到學習壓力。

傳統教育觀點是讓孩子步步為營,從易到難。其實這種方法坑害了孩子,現在越來越多的初中學生感覺到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感覺到大腦僵化了學不進去了,最後被中考、高考淘汰。傳統教育「步步為營」的方法,錯失了孩子大腦吸入高級知識的最發達年齡段,導致孩子上中學後經受不起學習壓力的惡果。

人的學習能力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學習的效果越好。越接近0歲,教育的效果越優秀越接近一致。

兒童的思維上升類似台階一樣是跳躍式的,對兒童大腦而言,沒有知識的難易之分,但是兒童不喜歡重複太多的學習,這是兒童大腦的特點。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差別出自是否科學利用了時間。時間對孩子更是非常寶貴的,錯失培養年齡是多少金錢也無法挽回的。

每個孩子都喜歡生物,那麼就從大學的生物學開始吧。

如果今天不給孩子大腦肥沃的土壤里埋下種子,那麼明天孩子大腦不可能有收穫。

各思維之間是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音樂思維是綜合思維的領頭雁。讓音樂思維帶動其它思維,是開發綜合思維的關鍵。

中國有豐富的在校大學生資源,所付的家教費用特別低廉,這是西方國家望塵莫及的,這是中國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

兒童初學音樂最好使用電子琴,發揮電子琴的優點,搶兒童的音樂思維開發時間是首要任務,否則過了年齡音樂思維就會關閉。思維是西瓜,指法是粒芝麻。三年後淘汰電子琴改換鋼琴,慢慢糾正指法。走這樣的路線音樂成功率是99%,而且騰出了寶貴時間可以開發其他思維。讓音樂思維帶領其他思維騰飛。傳統觀點認為一開始就讓兒童學鋼琴,彈奏鋼琴使孩子手指產生痛感是兒童厭惡的重要因素,其次在指法練習上花大量時間也是孩子厭惡的原因,所以學成鋼琴的孩子寥寥無幾,即便學成也沒時間開發其他思維,音樂成了孤雁。

兒童就象小樹苗剛出土時特別幼嫩,給小樹苗支個架子(早期環境),小樹苗就會藉助支架的外力長成參天大樹,但是,如果錯失了幼嫩期樹榦長硬時,支架的外力就很難糾正樹榦的長勢了。人也如此,在兒童最愛學習的時候,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學習的環境(樹苗支架),過了幾年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消失了。如果過了兒童期,那麼興趣愛好就定形了。14歲後,愛學習就是愛學習,不愛學習就是不愛學習,再教育就變的非常艱難,甚至是不可再干預了。

「種子計劃」顧名思義就是給孩子大腦埋「種子」。兒童期埋下一粒種子,這粒種子會在今後適宜的季節里出芽、生長、開花、結果,可能要等待幾年才有成果,但必然有成果。播種與收穫永遠不在同一個季節。

孩子六歲前,我很少教育孩子識字,上小學前也就認識300個字。字不屬於思維範疇,字是記憶體。如果學齡前認識太多的字,以後孩子上了小學重複認字會使孩子產生厭惡感,這對孩子是有害的。六歲前是開發綜合思維的黃金期,認字太多會擠掉開發智力的寶貴時間,得不償失。

在校大學生是最佳的老師群體,世上沒有更好的老師群體可以比擬他們給孩子帶來的巨大效果。他們具備天然的童心又有專業知識,他們是大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是種心靈間的碰撞,他們的先進思維不斷傳遞給孩子,影響著引導著孩子建立高級思維。

我始終堅信兒童的大腦是最優秀的,如果把知識內容趣味化處理,兒童可以學習強子對撞機理論,每個理論每句話就象一粒種子深深埋進兒童的大腦,某粒種子或許要在幾年後才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如果教育方法得當,那麼孩子就會輕而易舉地快速地學習知識,而不會感覺絲毫壓力,因為此時的大腦處於最發達的時期。

別把學校成績當成目標,必須按部就班完成小中學校的歷程。學校教育只不過是個「點」是「一滴水」,家庭教育是「面」是「海洋」。家長要讓孩子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學校,另一條腿是家教,二者缺一不可。不是不注重分數,而是放棄小學的分數,爭中考和高考的分數。

孩子必須正常完成小學、初中、高中的基礎知識學業,孩子生理心理是不可「跳級」的。

無論貴族學校還是平民學校,孩子攤上個負責任的老師就是幸運。我們改變不了學校的教育,但我們可以改善家庭的教育。

現在的小學生都不喜歡在家裡做學校的作業。孩子們每天在學校八小時反反覆復學習幾本課本,回到家還繼續做學校課本作業,孩子們早厭煩了。一個學期都在反反覆復學習幾個課本,其實孩子們花幾天時間就可以「吃」下這幾個課本。我從不逼迫我孩子做作業,逼孩子做作業是沒效果的,既然沒效果為何還逼孩子做作業呢?那就不做,孩子回到家,讓孩子看書做科學實驗吧,孩子特別喜歡這些,效果也是驚人的顯著。逼迫孩子在家寫學校作業,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是對時間的浪費。

在年齡黃金期內(黃金期年齡為0-6歲,由於受音樂刺激環境影響,黃金期的年齡可能會延長至10歲或12歲),兒童可以輕而易舉地學習世界上任何最難的高級知識,這些高級知識在兒童大腦里產生高級思維為今後高速學習奠定基礎,即建立神經迴路的高級鏈接。

傳統教育思想過份注重早期的識字教育(平面思維開發)而忽視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教育(立體思維開發),錯失了最佳教育開發時間,所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上了中學後普遍對學習理科感覺特別吃力,尤其是特別懼怕數學。

12歲前的大腦具備自我完善自我鏈接思維神經迴路系統的功能(就像嬰兒很隨意地接收母語教育環境,一年後就自我建立了母語思維神經迴路系統基礎,然後在該基礎上再接受更高級的教育後逐步向更高級的文學系統進化一樣。但是向更高級的文學系統進化的層次是有區別的,層次進化的高低取決於嬰兒期接收母語的知識水平含量),神經迴路是信息流量的通道。母語(文學)只能建立嬰兒的平面思維體系,在平面思維體系基礎上,給予兒童綜合的高級知識教育(樂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美術學、藝術學、數學、自然科學資料庫等),可以建立兒童神經迴路的更高級的鏈接網路既建立立體思維體系基礎,為今後應付巨大的信息量在神經網路里暢通無阻地流通做準備。早期建立的思維體系基礎平台是不變的,以後的學習能力與創造力高低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平台之上的。

越來越精彩的社會文化對孩子是把雙刃劍,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同時又在侵蝕孩子,造成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問題孩子,而傳統教育理論與方法對此無能為力束手無策。

有效的科學方法不是靠頭銜也不是靠學歷,而是憑最少十幾年的實踐經歷,和驗證方法的成果。

為何國外很多關於「素質教育」「天才培養」「英才教育」等好的教育理念一經引進國內,再優秀的理念與方法只要經過「專家」的手就變味了,原因就是這些「專家」只憑學歷獲得的頭銜就自以為是的胡亂搞給搞臭了。

一位出色的鋼琴教授只能選拔教已經掌握了演奏鋼琴技巧的孩子一樣,教授可以把這孩子培養成出色的鋼琴家。但是,讓這位教授去教初學鋼琴的孩子(孩子都是滿懷喜悅參加),那麼這教授教100個孩子就會毀掉99個孩子(孩子都產生懼怕心理逃竄了)。

從卡爾·威特到蒙台索利,他們都不是教育者出身的「門外漢」,他們確奠定了天才兒童培養的理論基礎。

基礎思維一旦建立將永遠發生作用並不斷進化。如果給孩子建立一個更加高級的環境,那麼孩子的大腦容量可以裝下宇宙。大腦是神奇的,年齡越小被開發的高級智力效果越大,其效果可能象宇宙一樣甚至是無限的。如果耽誤了孩子最寶貴的年齡,那麼將永遠關閉了天才大門。

十六年前,我用了卡爾威特思想教育我的孩子。從那時起,我已預測到了他的思想與方法的科學價值。老卡自己給孩子教學,我用大學生給孩子教學。我並不照搬他的方法,而是要更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創立我的方法。我的方法可以說比他的更科學更適合孩子大腦需求,其效果也肯定比他的更優秀更顯著。今天,我嘗到了他思想給我帶來的喜悅,當然,十六年前我已堅信了他的思想,所以我獲得了收穫。

現在科學環境的進步,家裡都具備了音樂環境,大腦受音樂的刺激,可能會延遲敏感期的關閉年齡,6歲以後可能會進入軟關閉狀態,但軟關閉狀態絕不會超過12歲,所以對7歲至12歲的孩子,還是有希望激活潛能的,完全可以培養優秀兒童。

如果用經濟學解釋教育學的話,必然出現兩種價值回報規律:把教育單純寄託給學校屬於投機教育,失敗風險佔95%,成功佔5%;把教育落實在家教與學校相結合上屬於投資教育,失敗風險幾乎為零,成功佔100%。投機教育的家長心驚膽戰,路越走越窄;投資教育的家長泰然自若,路越走越寬。教育投機培養學習的奴隸,教育投資培養學習的主人。

如果把家教做為學校知識的補習與重複,那是對大學生資源的最大浪費。這樣的補習對孩子是種磨難與煎熬,效果恰恰相反,會加劇加深兒童的厭學情緒(高中生的補習除外)。

今天我們用前瞻教育思想與前瞻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明天我們將收穫前瞻教育成果。幾年後孩子升入初中或高中,以前我們傳授的前瞻教育內容將在孩子大腦里發揮作用,孩子肯定成為學校全級里的尖子生。

每天讓孩子觀看一眼顯微鏡下的微觀景物(每個孩子都喜愛觀看),然後讓孩子在紙上畫下微觀景物(每個孩子都喜歡畫),這個簡單的教育動作,達到了幾個目的:一,孩子大腦記憶庫里儲備了微觀景物,為今後的創造力儲備自然界的圖象信息;二,精彩的微觀圖案,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自然科學興趣;三,建立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訓練;四,增加了孩子的畫畫興趣,為今後繪畫訓練打下興趣基礎;五,是培養孩子不受文化垃圾侵蝕的超強免疫力;六,建立了孩子的藝術思維、想像思維訓練。

給孩子創建一個綜合的科學的家庭環境,讓這個環境熏陶孩子,這是培養孩子成才的最簡單直接有效的家庭方法,這個家庭環境將對孩子一生髮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導向思維是我提出的一種新思維能力。盲人是依靠思維辨別方向的,正常人依賴目視辨別方向而使導向思維關閉了。如果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導向思維,那麼可以提高信息在腦神經中樞里的流通速度,提高腦神經中樞的反應能力。

注重培養兒童的綜合思維,當然這話以前和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說,但大多數是空談。種子計劃把培養兒童的綜合思維落實到實處。

知識是可以量化而思維是不可量化的。中國不缺知識缺思維,不缺國學缺哲(科)學。思維是創造力,知識是模仿力。

一旦孩子按我的教育方案學習,不出半年孩子將喜歡上在校的大學生講解大學課程,並且在興趣上與精神上感覺到學習大學課程是一種最高的享受與快樂。現在,周末在家開闢新的學習天地是對學校厭學的補償。

最早接受我思想培養的孩子們,他們現在已上了初中和高中。他們的綜合素質表現大體是近似的而且是非常棒的。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廣泛的,他們對學習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他們都是學校里理科的尖子生。除了學校之外,他們在家裡喜歡探索科學、喜歡閱覽百科全書、喜歡繪畫、喜歡彈奏鋼琴(八級至十級)、喜歡創作鋼琴曲、喜歡編寫電腦程序、喜歡設計電腦動漫、喜歡設計經濟學數學模型、喜歡動手給鋼琴調率等等。我大概介紹一下這些孩子升上重點高中,尤其是高三時理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在校表現。每次新學期開始,他們對新發放的理課教材書花費一小時瀏覽並挑出幾道難題做一下,以後他們會將這些教材書束之高閣不再看了。他們上理課時,老師們會允許他們在課堂上看文課教材書或者趴在課桌上呼呼睡大覺(他們養精蓄銳充滿十二分精力投入幾門文課的複習中,迎接高考的來臨)。他們理課考試成績一般都毫不費勁保持在全級前三名內。他們受到同學們、老師們的尊重,同學們都尊敬地稱他們為「大師」,他們自尊、自信、自強、自豪來自他們卓越的綜合素質!他們非常輕鬆地「吃」下世界上任何有價值的知識,他們把追求學習當成了最大的快樂!我預測,這些孩子將來大學畢業後肯定是世界各個領域裡的精英!

以前在北方有些小女孩愛玩一種遊戲,就是做個小沙包,拋向天空,然後用手拿地上的小石頭,再接住沙包,這叫「拋沙包」遊戲。希望家長給孩子用布縫個小沙包,讓孩子玩「拋沙包」遊戲。這種遊戲是訓練孩子心智、眼、手協調的最佳方法。

為什麼中國總在奧林匹克競賽上獲獎,而與諾貝爾獎無緣,癥結就出在沒處理好「點」與「面」的學習關係上。奧林匹克獎獲得者都是從做小學生時就開始在幾個「點」上下功夫, 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從做小時就開始在「面」上下功夫。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研究一個科學課題過程中,往往附帶發現其它科學領域裡的科學成果,而只有「點」的知識的人是不具備發現「面」的綜合素質能力的,這就是社會常說的,中國的培養成果是高分低能。

2歲前,我們都不記得的父母對我們說過了什麼的話,偏偏這些寶貴的話幫助我們建立了終身受用的母語思維。

越來越精彩的社會文化對孩子是把雙刃劍,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同時又在侵蝕孩子,造成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問題孩子,而傳統教育理論與方法對此無能為力束手無策。我忠告家長,不要等問題孩子出現時再去尋找解決方案,那就為時已晚。要剷除問題萌芽,要從早期科學教育科學引導入手。

現在幼兒園趕時髦都以學電腦為教育特色。我預計五年後,患網隱的問題小學生、中學生會全面爆發泛濫成災,家長和孩子最終成為受害者。

傳統教育思想過份注重早期的識字教育(平面思維開發)而忽視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教育(立體思維開發),錯失了最佳教育開發時間,所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上了中學後普遍對學習理科感覺特別吃力,尤其是特別懼怕數學。如果不在黃金期內給予孩子最高級的知識教育,那麼孩子以後升入中學後就會出現學習困難與厭學,到那時候家長會後悔莫及。

孩子按我的教育方案學習,不出半年孩子將喜歡上在校的大學生講解的大學課程,並且在興趣上與精神上感覺到學習大學課程是一種最高的享受與快樂。

我們改變不了學校的教育,但是我們可以改善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這就是健全的兩條腿走路。

我反對違背兒童生理、心理健康成長的跳級行為,他們必須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必須接受學校的全過程基礎教育。孩子必須去學校經風雨見世面,必須混在學校,享受公立學校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力。

關於體育訓練。去羽毛球館看看業餘愛好者們打羽毛球,家長們會發現,有些人打羽毛球的四肢非常協調動作非常優美,而有些人打羽毛球就非常笨拙。其實笨拙的人並不是打羽毛球的時間少,相反他們花在運動場上的時間可能比別人都多、練基本功也很刻苦,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動作始終是笨拙的?因為四肢與小腦的協調功能訓練也是受年齡限制的。游泳也一樣,過了20歲學游泳很難,過了30歲學游泳就是難上加難。只要兒童學會了四肢與小腦的協調運動,以後再進行專項體育技能訓練,孩子是非常容易掌握了,可以說一教就會。

關於多動症的治療。很多兒童被醫院診斷為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腦細胞在生長中,腦細胞活躍促使兒童產生多動行為。我反對給兒童服用治療ADHD的任何藥物,這些藥物抑制兒童腦神經正常發育,破壞腦神經中樞的鏈接,導致兒童大腦遲鈍智力低下。我建議用行為治療方法而非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如聽柔和的西方古典音樂及創造輕鬆的學習環境,調節、安撫孩子的腦神經中樞。試問,用損害智力換取少動,有哪位家長願意這種「棄西瓜撿芝麻」的交換呢?

如何改變兒童的內向問題。早期抓緊培養學習興趣,那麼這個兒童以後升入中學後就會比別的同學優秀,別的同學就會把他當成老師多多請教他,自尊、自信、自強來自於他受同學的尊重、來自於他比別的同學懂得更多的學識。同學都擁戴他為「小老師」,在與同學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他的內向問題。

  大學生做家庭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超過父母。孩子可能會忘記他的學校老師,但永遠也不會忘記家教老師給予他終身受用的知識與智慧的啟蒙。一個好家教老師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孩子開始學英語時,只要給孩子設計個學英語的家庭環境即可(老人、保姆都可執行),效果非常好。首先要給孩子在發音上定形,定形後即便老師發音不標準也不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孩子能說一口標準的美國口語。單詞、語法回學校學吧。

 通過家教,兒童在與不同專業大學生的交流中,不旦從大學生所講的課程中獲得了重要的思維能力,而且也學會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情商等等,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一舉幾得的。

小學生被學校老師表揚多了不是件好事,老師的批評恰恰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小學時,老師表揚多了,學生習慣了表揚、掌聲、讚美,升上初中或高中後一旦成績掉下去,挖苦、諷刺、批評代替了表揚、掌聲、讚美,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很容易走向極端。

世上沒有任何教育群體能比得上在校大學生更適合教育兒童的群體了。大學生年青又具備專業知識,他們朝氣蓬勃是教育兒童的最佳群體。他們都是大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他們之間的代溝差距最小,心靈間距最接近。大學生在與兒童的交流與相互探討中,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思想熏陶著兒童,使兒童獲得了寶貴的思維能力和全新的世界觀。兒童的智力水平將發生突變與騰飛。在校大學生給兒童大腦安裝上一部智力高速發展的噴射發動機。

種子計劃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爭議。社會對某種理論爭議越大,證明它的科學與先進的生命價值越大,進步的思想總是在反對聲中長大,社會越瘋狂反對它,證明它的科學性越強;沒有爭議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是過時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甚至是落後的東西。

什麼是天才?孩子從小養成了追求學習的興趣與習慣就是天才,潛能被激活發生終生作用就是天才!就象0歲至2歲時,幼兒被激活了母語思維,母語思維能發生終生作用一樣,只不過是具備母語思維是司空見慣的,人人都具備的思維就不認為這是天才了。當千百萬種「潛能」閃現時,給予孩子創造一個激活「潛能」發揮作用的綜合科學環境,使千百萬「潛能」存活發生作用,一旦潛能被激活就會永遠發揮作用,發生作用的「潛能」越多,天才的效果越顯著。

把天才形容成「神童」是教育界的誤區,天上掉下來的「神童」是不存在的,「神童」的名詞是傳統學術界專家為開脫自己無所做為的擋箭牌。後天的早期教育環境優劣決定了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我從來就是反對神童的說法。

天才是可以批量培養的,人的早期有千百萬種「潛能」釋放,一個「潛能」就象一塊沃土良機,如果把握機遇播下一粒種子,那麼種子就會發芽成才。如果錯失播種良機,那麼種子就會枯萎死亡永遠不可復活。例如音樂,每個孩子早期都有音樂「潛能」,由於教育方法不當或沒有進行培養,以後成了樂盲,音樂細胞永遠關閉了。

大腦是非常奧妙而複雜,很多科學研究也只能是科學推理的假說,千百萬種潛能在什麼時間釋放還是未知數,但是不管什麼樣的潛能在什麼時間釋放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我們只能憑科學推理給千百萬種潛能創建一個盡量豐富的科學環境.越早創建科學環境激活腦細胞的潛能就會越多。

傳統思想認為:「按3%的比例測算,中國14歲以下的超常兒童有500萬」「教育對人的改變有限」。智力基因的優劣在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在民族內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大。中華民族是世界公認的最優秀民族之一,傳統思想卻把百分之九十七的中國兒童判了「死刑」,他們的結論是對中國兒童的犯罪。

兒童的模仿能力相當強,給予兒童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兒童就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同理,給予兒童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 兒童就會朝不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是「印刻現象」的鐵證,說明了後天早期教育是決定性的,是決定終生的發展。老輩們雖然不懂什麼腦科學,但也世代流傳著「八歲看老」這一祖訓。

孩子的時間是最寶貴的,如果不科學把握教育機遇,時間一晃就過了,永遠不可復得。

如果把兒童送進美國,讓他們在美國「混」上一年,那麼他們的英語口語水平肯定會超越大學生,因為兒童具有語言潛能;如果給兒童創造一個系統的高級教育環境,那麼他們到十歲時就不亞於一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因為兒童具有千百萬種潛能!

我希望受益於我書的孩子們,今後佔領世界各個高端智力領域。在未來三十年內,其中一個孩子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是我終生的夢想!

心理、生理的成熟是逐漸形成的。如果把一個十歲非常優秀的孩子跳級送入大學,讓孩子跟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年青人生活學習在一起,這才是拔苗助長!因為孩子失去了與同齡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的環境,失去了父母親情的呵護,孩子喪失心理、生理成長的環境,那麼孩子的心理生理就會發生扭曲,這是很多天才兒童進入科技大少年班失敗的真正原因。

每個孩子都好學習,區別在於什麼時間教?教什麼內容?和怎麼教罷了?三者都包含了嚴謹的科學思想和經驗。在兒童潛能期內(6歲前),單一的教育方法單一的效果,浪費了寶貴時間是不可取的。必須科學教育,力求一舉幾得獲取巨大的綜合效果。

蒙台索利說:「三歲決定終生」,中國一句老話說:「七歲八歲看到老」。從小的教育環境就象小樹苗的支架,教育環境可以決定人的終生髮展,就象樹苗的支架一樣,是可以預測出正常成長的趨勢的。當然今後可能會遇到突然降臨的外力干擾,存在不可預測的客觀因素。小樹苗每一寸的成長都離不開園丁的施肥、澆灌、修剪等科學的辛勤勞動,最後長成參天大樹的棟樑之材。培育兒童也是如此,家長比園丁付出的勞動更加多得多,當然這勞動更加講究科學,「十年磨劍」最後把兒童培養成才。種子計劃就是科學環境,經歷一年時間的熏陶,很多孩子已出現了早期成果,這是非常優秀的案例。很多成果沒必要等到十年或二十年以後,早期的效果已經決定了天才兒童今後的發展趨勢,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

關於兒童何時進行專業美術訓練的問題解答:在兒童期內,開發綜合思維是萬重之重,專業美術訓練是技能訓練範疇,可以延遲幾年進行(自己塗雅除外),因技能訓練不受年齡限制。過幾年,兒童憑綜合思維加上美術技能,他畫出來的畫是活生生的是有靈魂的。如果沒有了思維只是臨摹別人的畫,那麼畫的技術在高,充其量是個畫匠。沒有靈魂的東西一錢不值。

2001年8月,美國總統布希參觀美國當地一家幼兒園,他對隨便坐在地板上的孩子們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美國國家導彈防禦(NMD)系統》。美國總統給孩子們演講這麼高深的題目,目的就是為了給美國孩子們的大腦里埋下一粒愛國的種子,這就是美國保持強盛國家的早期教育之靈魂。但是這樣的演講題目在中國是理解不了的,也是不可接受的非夷所思痴人說夢。(註:該段落的感觸來源於我2001年8月收看香港翡萃台(TVB)的新聞報道。)

我在世界上首次(2010年03月25日,請家長們記住這個日期)提出兩個很有意思的科研課題:1、人的左撇子的形成是否與嬰兒第一次用哪只手接觸物體有著決定性的聯繫?如果嬰兒第一次用左手接觸物體,是否就決定了他終生是左撇子呢?2、順產,嬰兒大腦在分娩時受母體產道擠壓頭顱後再突然獲得釋放,這一擠壓與釋放過程對智力發展有無因果關係?有條件的機構可以做一項刨腹產與順產之間的智力比較調查。

五十年一成不變的傳統教育理論已遠遠落伍當今社會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厭學兒童。30年前,社會文化是貧乏的,那時候家庭最多也只有一台收音機,這就是那時候社會的全部文化色彩,兒童除了上學外沒有更精彩的文化色彩吸引,所以兒童沒有對學校產生厭學情緒。今天社會文化的五彩繽紛尤其是超強的電腦網路的吸引力,學校知識已遠遠落伍社會文化色彩的吸引力,所以兒童對學校產生了厭學情緒。由易到難的認知論是違反兒童腦科學的,其結果將造就越來越多的厭學兒童和問題兒童。

兒童大腦還有個非常神奇的特點:當教他們「1、2、3、4、5」的序列知識鏈後,他們可以自我完善進入自我學習的狀態,他們自己可以在今後最短的時間裡,二年或三年里自我學習完成「6、7、8、9、10」的知識鏈。一旦錯過了最佳年齡可能要花費上100年時間才能學完「6、7、8、9、10」的知識鏈,甚至只能學習完成「1到2」知識鏈了,而且學的非常吃力。把兒童送進美國,他們在美國的幼兒園裡「混」上一年就超越一個大學生在國內學了一輩子的英語。這是大家都清楚的例子,這一例子證明了我以上的理論。所以一個孩子到十歲時,其綜合思維完全可以超越大學生,這是一件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兒童大腦這個神奇的特點符合「印刻現象」理論。但是,對於一些根本不了解兒童大腦的傳統專家們來說,他們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談的非夷所思痴人說夢,因為他們的教育觀念還停留在「扎小辮」「裹小腳」的封建年代,他們除了死氣沉沉的老生常談的說教外還是老生常談的說教。

十年前,我就想做個實驗,證明我的理論,我相信孩子六歲前可以熟練說五國語言,第一年送孩子去美國學美語,第二年送孩子去日本學日語,第三年送孩子去法國學法語,第四年送孩子去.....。但是錯過了年齡,例如送老人去了也白搭,花多少錢也不行,因喪失了年齡條件。

孩子在吸收知識時,我們家長是根本發現不了的,等到了一定的時間與量的積累後就會發生神奇的效果,這就是頓悟。

孩子做科學實驗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能培養對科學認知的興趣;二是培養十個手指協調配合做精細動做;三是做實驗的同時大腦又接受了知識熏陶。總之多做實驗可以促進大腦向高級智力領域進化發展的過程。

200年前的卡爾威特對人類早期教育的最大科學貢獻就是他提出的「遞減法則」理論,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勞倫茨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提出的「印刻現象」理論。他們兩人的理論是我的理論基石。

香港首富李嘉誠讓自己的孩子們從小就坐在會議桌旁邊特製的小桌子,旁聽董事會會議。為以後建立系統的經濟管理學思想奠定基礎。這都符合我的思想,從小給孩子最高知識熏陶。

傳統觀念是根據兒童的存在的問題而選擇教育方向,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式教育,而科學教育是主動式教育。在整個主動教育過程中,既能達到教育目的同時自然而然糾正了兒童自身固有的缺點。

從腦細胞的特徵出發,我十六年前開始在腦細胞深層領域做探索,我讓兒童接受大學課程訓練(高級知識),在此過程中,我發現了腦細胞具有更深層更高級的領域的結論,而這一領域被激活將會使人類的智慧邁向更高一級的智力躍進,這種思維躍進可以輕鬆應付現在或未來的信息「爆炸」,同時還出現了多種神奇效果:大腦裝載信息容量增大N倍;信息在大腦里的流量加快了N倍(反應速度);記憶力提高了N倍等等。

嬰幼兒、兒童不間斷地接受接近大自然頻率的音樂(西方古典鋼琴曲多為大自然頻率音樂)刺激(熏陶)可以促使各個神經網路(迴路)連接在一起,越接近0歲時接受大自然頻率的音樂刺激(熏陶)將會使各神經網路(迴路)之間的連接更加精密。

高級綜合智力是各神經網路(迴路)之間的緊密連接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早期教育的任務與目的是:在建立了母語神經網路(迴路)的基礎之上(或同步)儘快地儘可能多地建立各個不同功能的神經網路(迴路)並將這些神經網路(迴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並發揮出巨大的高級智力能量。

我支持孩子們學奧數,但學奧數要有前提條件。對已建立了對自然科學興趣和自然科學思維雛形的孩子來講,可以加入奧數學習了。我從不要求孩子能學多少奧數知識,也不期盼孩子在學校的數學考試能拿多少分,這都不是我所期盼的。學奧數的過程主要是完善邏輯思維的過程。堅持幾年後,這些孩子就可以建立整個自我學習的思維網路,這才是我所追求的。沒經過早期自然科學思維訓練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切入學習奧數是很容易毀掉孩子。

如果給孩子建立了自然科學興趣後再切入奧數學習,只要堅持一年,孩子會在一種輕鬆狀態不知不覺地突然有了質的飛躍。什麼叫質的飛躍?就是說孩子開始自我地去追求去研究奧數的奧妙了,從學習奧數中獲得了樂趣。這跟社會上被逼迫學奧數的孩子相比是本質的區別,這就是質量區別。

我從來不注重某種學習的表面過程,我也不注重眼前的效果,我重視研究整個學習過程中實質性的操作方法是否科學。

任何學習都不是單純的單一科目的學習,都是各個科目(各個思維)的貫通學習.例如,學音樂也不是單一為了學音樂的,也要為促進數學而學習。而社會上的學習都是各自為政,都是脫離整體的單一科目學習。

孩子總是喜歡第一本書,孩子接觸的第一本書是什麼類型書就決定了孩子以後喜歡的領域,第一本是文學的,孩子就喜歡文科,第一本是理學的,孩子就喜歡理科。所以要求家長給孩子讀百科類書,自然科學類、藝術類、歷史類、文學類等都要讀,給孩子綜合興趣。過幾年後,孩子將對早期父母給他讀過的綜合類書產生濃厚的綜合興趣!人有一個特點,在嬰兒期接觸的第一本書是什麼類型的書,就決定了他終身的志趣是什麼類型的,而且終身不會厭倦。

美國的小學與中國的小學,各有長短,我從不一味贊成與否定,因為我從不把希望寄託給學校。孩子必須去學校,因為那是他的社會。美國的小學培養了適合在美國生存的人,中國的小學培養了適合在中國生存的人。學校教育制度由社會制度所決定的,混在學校,讓孩子去體會這種制度吧。一是學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這是我提倡的兩條腿走路教育。

為了保障孩子們今後在世家上的強大競爭能力,孩子們必須接受世界上最優秀教材的熏陶。


推薦閱讀:

三八婦女節送給老師的祝福語107條
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80)神葯甘草;白朮:補土燥濕,吐泄兼醫
有錢人家的這3的地方都暗藏玄機,難怪大富大貴,老師傅都點頭!
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劉成德老師談太極拳
王老師關於「過旺過弱」等問題答疑匯總

TAG:觀點 | 早教 | 摘要 | 第一部分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