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集錦(1)教育觀念
教育名言集錦(1)教育觀念
1.教育觀念的影響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教育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行為、教育實踐。在先進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學實踐才不會迷失方向,看問題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解決問題才不至於片面。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指出:教育思想不像教學方法那樣看得見、摸得著,似乎很「空」,其實,教育思想的「空」如同空氣的「空」,它無色無形,卻無時不在,而且潛在地支配著教師的一切教育行為(當然這種起作用的思想有正確與否之分)。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乃至形成怎樣的教學風格,大多可以從教育思想上找到根源。
●特級教師於漪曾經指出:「觀念的轉變影響著改革的全局,觀念轉變了,就能夠居高臨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徹,糾纏在一起的問題也比較容易剝離,一通百通。」
●作家王安憶很形象地說出了文化的價值:「森林,也許你一輩子都不會看見,但它卻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你的呼吸。」教育思想也是這樣,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可能在這個學校干一輩子也未必關心或系統地了解過學校的辦學思想,但他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個人的教育行為。
2.教育是為孩子一生做準備的
●柏拉圖說:「教育是為孩子將來生存做準備的。」
●教育家孫立權說:「教育不為過去,不為現在,而為將來。」教育不是功利事業,而是為了孩子未來生存和民族振興服務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你研究現在所做的工作跟將要取得的結果之間的聯繫,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理的極好的土壤里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許多情況下,要經過若干年才能對它作出評價。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規律之一。它要求我們始終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給教師的建議》115頁)
●呂叔湘同志在上個世紀就說:要比較不同的教學法的優劣,不能只看學年考試、畢業考試、「升學考試的分數,要看學生離校10年、20年以後的成就。」兩個出生在不同國度的教育家都說明了一點:教育是一個長遠的工程,決不能急功近利。如果我們真正為學生的將來著想的話,就必須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工作,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分數,更要為他們的將來發展考慮。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看到後天。
3.全面發展的真諦是尊重學生個性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說過:「學校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機器的。學校不是工廠,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一具具『規格』相同,『工程』相似的考試機器,那麼,只能說,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當時南開中學之所以被推為『巨擘』,正是因為她不強調考試成績,而是注重於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南開之所以成為一代名校,就是因為她培養出了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叱吒風雲的豪傑才俊。」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說過:「按我們教書,並不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做教員,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將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立去研究,教員竟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採取幫助他……學校教育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故處之要使學生自動。通常學校的自習,必須到我要學生圓,要學生方,這邊大誤。最好是學生自學,教者不宜應以自己的意思壓到學生身上。但要看個人的個性,去適當點撥幫助他們。」
●哈佛大學350年校慶時,有人問學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說:「哈佛最引以為自豪的不是培養了6位總統,36位若貝爾獲得者,最重要的是給予每個學生已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顆金子都閃閃發光。」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被點燃的火把。」點燃學生心中那束火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任憑那一腔愛國激情在心靈的天空燃燒。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重要的是,要使每一個少年每天都有幾小時空閑時間,使他能夠按照自己的選擇和愛好用來進行心愛的勞動的探索。為什麼我們的青年在中學畢業和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感到枯燥,不知道怎樣打發空閑的時間呢?這是因為他們在上學的年代裡就沒有過空閑的時間,他們不懂得也沒有體會到時間是能給人以精神財富的巨大福利。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心中。儘管在他們雙親無限愛心的摧殘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假如我們拋棄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人情味的方法,那麼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棟樑之才」。
●盧梭:「往往不加區別,使具有不同愛好的兒童從事同樣的練習,我們的教育毀滅了特殊的愛好,留下死板的千篇一律的東西。」
4.寬嚴相濟
●曾國藩說:「將領之管兵勇,如父兄直觀子弟,父兄嚴者,其子弟整肅,其家必興;溺愛者,其子弟驕縱,其家必敗。」
●張文質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我想,教育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耐心;教育除了關愛、呵護,還應當帶有「野性」,給孩子一定的空間促其自由成長。(《福建教育》2013年第44期文《育人如育花》)
●特級教師於漪曾經說:「強調能者為師,不是放棄教師的責任,讓學生隨意討論,隨口說說,遠離文本,不沾語言文字的邊,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啟發、引導、點撥、開竅。如果自主與自流、討論與放羊不嚴格加以區分,學生又怎能學有所獲,深受其益。」
●康德說:「把人看成目的。」是對「文化關懷」的最好解讀。讓師生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的本質。找到自己奮鬥一生的目標是「文化關懷」的根本追求。我們建設自己的管理制度,這是一種自我剋制的學問。世上有了束縛,自由才會無比珍貴。
●英國思想家羅素在《自由之路》一書中指出:「在教育領域中自由也有個限度的問題。有人認為兒童需要發展他們的天性,應允許所有兒童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可是如果兒童的天性使得他們去吞發卡,那該怎麼辦呢?」因此,羅素認為:「一個教育上的自由,並不是讓兒童整天為所欲為,教育必須施加紀律和其權威的影響。問題在於紀律和權威的分量如何使用。」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我們要更多地尊重學生,也要更多地嚴格要求學生。」「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有助於血栓形成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抵抗、戰勝誘惑的能力;合理的懲罰能教給學生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也是激勵學生上進的一種手段。」
●「愛之愈篤,責之愈嚴。」「沒有要求就沒有希望,也就沒有教育,當然,也就不會有學生的健康成長。」
5.教育是喚醒孩子靈魂的過程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著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著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
●教育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布魯姆)
●哈佛大學校長路登庭說:「最好的教育是不僅賦予他們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使他們善於觀察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轉摘鄭克儉《教育教學漫談》104頁)
●教育專家林格在他書中寫道:「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後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讓教育顯示出無窮生命力;教育需要詩意,詩意讓教育洋溢著浪漫主義情懷。
●追求產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鏗鏘有力;追求產生詩意,詩意使追求的調色板光彩照人。
●李振村說:「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讓孩子充滿夢想和激情,這比學到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有了憧憬和嚮往,人的心裡才會變得格外純凈,人的情感才會變得格外豐富,人才能熱愛閱讀,熱愛學習。」
●有人曾經說:「教育永遠是沒有現成教材可教的藝術。如果我們用『公式』來解答孩子的青春變奏曲,那麼,我們僅僅是認真工作的教師,而不會是孩子的導師、教育藝術的大師。」也有人說:「育人永遠是從零開始的,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教學永遠是遺憾藝術,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去鑽、去探討。」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是喚醒人類內在的精神本質和力量。」這「內在的精神本質和力量」就是天性,它是不可改變的。好奇好問、好動好玩、好勝好表現是兒童的天性。對於孩子而言,健康的遊戲,有益的運動,自由的玩耍,都是他們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過度限制與保護的處境下,一個沒有痛痛快快玩過的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不會得到正常發展的。「閑暇出智慧」這句話說得好,適當給孩子一點時間、空間,創造的種子可能就此悄然萌發。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花草樹木有其生長的環境和要求,孩子的成長也有其規律。就教育心理學而言,教學活動僅僅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外部條件,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心理因素才能發揮作用。作為教育者,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應該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給孩子適當的愛,該放手時就放手,讓他們嘗試獨立,自由生長,充分激發內在的成長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未來的老師,我親愛的朋友!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並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只有當知識、科學、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勞動的光輝照亮了個人點滴的稟賦、天才、愛好、才幹的時候,後者才會閃耀出光彩來。」
6.大語文觀
●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不妨回想一下,咱們小時候學習語文以及一般知識,有幾分之幾是從課堂上學來的,每個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經驗,課外學到的東西多些!」「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馬路旁的廣告牌,商品的使用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到語文。」
●張志公先生也曾指出:「凡是母語學得比較好的,無不得益於課堂、課本之外的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學生學習發生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因為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
三位教育家的論述都揭示了一條語文學習的規律,就是課內外並舉。同時也說明,生活的範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哪裡有生活,哪裡就可以學習語文。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課堂上,要打破「課堂惟一」、「課本惟一」的教學局面,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葉聖陶先生早就強調:「如果有人把語文教本就認為是吸盡了本國文藝的精華,這種想法是幼稚的。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而是個起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在於閱讀種種的書。」「現在有許多學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觸什麼書,這是不對的。為了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國文教本為了供學生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覆的歷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反覆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書,越多越好。」這說明,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單靠一本教材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靠大量的語言實踐。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學生學習發生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肯教科書,因為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蘇霍姆林斯基)。
●通常以為語文教本選的是些好篇章,人人必讀的,讀了這個,就吸盡了本國語文的精華。讀起來又懷著一類神秘的想頭,只要一味地讀著,神智就會開朗起來,筆下就會暢達起來。這未免看得簡單了些。……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於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82頁至183頁)
●郭子雄在《牛津大學的學生生活》中說:「在牛津,上課的時間極少,普通一個學生每周上課不逾十個鐘頭,做研究生得更少,高興,是去聽一兩個鐘頭,不高興時簡直可以不必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英國人看來,上課並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只是為學生指引一條路而已;「至於這條路的長短以及路旁的花木景色,還得由你自己去探尋領略。」這與我國的「師傅領進門,修在個人」的古訓,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落實素質教育,關鍵要改變那種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式,為學生多留一點獨立的空間,以便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從根本而言,是生命的藝術、心靈的藝術。教育生活,最高的層次就是提升人的生命狀態,不僅是快樂學知識,而且是精神的發展,心靈的發展。心靈生活是人之為人的最根本的生活,關注人的心靈生活也就成了教育的根本。語文教育要把追求人性的豐盈與完善作為永遠的目標。
●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讓學生喜歡人類傳承下來的所有優秀文化,喜歡《子午書簡》,喜歡《大家》,喜歡《科學探索》,讓他們的靈魂不斷沐浴文化的風,浸潤思想的雨。當學生了解到變化多姿的自然,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美好,領略到知識天地的神奇,藝術創造的奇蹟,當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麗多彩時,他們都會渴望表達,渴望與世界溝通。去領略和享受生活的美好,這也是語文。
●讓學生喜歡自然,回歸自然的懷抱。讓他們看日升日落,雲捲雲舒;讓他們去聽風的微歌、鳥的私語;讓他們置身於花的芬芳、草的清香中;讓他們輕柔地觸摸含羞草的葉片。這些都是語文——偉大的詩意語文。
●巴金說:我寫作是為了給予這個世界溫暖與美好。讓學生喜歡音樂,進入音樂的世界,讓他們聽到溫柔的音樂語音,感受音樂的美妙悅耳,讓音樂美麗的形象停駐在他們心靈的原野。讓學生喜歡課堂生活,喜歡發現,喜歡創造,喜歡傾聽,喜歡錶達,喜歡質疑,喜歡資源共享。這也是語文。而寫作,是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表達方式之一。
●讓每個孩子喜歡自然,回歸自然的懷抱。讓孩子看日升日落,雲捲雲舒;讓孩子置身於花的芬芳、草的清香中;讓孩子輕柔地觸摸害羞草的葉片。於是,美麗的詩情湧現,孩子心中的智慧之花開成世間最美的花朵。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讓教育顯示出無窮生命力;教育需要詩意,詩意讓教育洋溢著浪漫主義情懷。追求產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鏗鏘有力;追求產生詩意,詩意使追求的調色板光彩照人。
●法國文學家法朗士先生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天然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這種好奇心得到滿足。」
●成尚榮說:「教學的使命,不僅在於讓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背誦了多少課文,解答了多少數學題;也不僅在於讓學生懂得了多少規則,拾起了地上一張廢紙,愛護了一棵小樹。更重要的是在於知識和規範行為背後的東西,那就是他的好奇心、想像力、理解力、創造力,是他的心智的覺醒、智慧的生長。」(《為智慧生長而教》)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把學習局限在教室的四堵牆壁里,不要機械地把事實和規則從教師的頭腦里搬運到學生的頭腦里。用形象的話來比喻:在教室的旁邊,還應當有一塊園地,讓學生在那裡從事智慧的、被某種思考所鼓舞的勞動。這塊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裝著泥土的一個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同時看見、觀察和動手。哪裡能做到這三點,哪裡就有生動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鍛煉。」
●陶行知:
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
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能幹。
解放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談。
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它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
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們能想學的東西。
● 北京師範大學肖川博士:
給孩子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把握。
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面對。
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去創造。
●骨幹教師李細萍:
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
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給學生一個衝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
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彭興順著《做卓越的教師》第105頁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四還」
把眼睛還給學生,讓他們去觀察;
把大腦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
把嘴巴還給學生,讓他們去表達;
把雙手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操作。
(以上幾位教育家和優秀教師的論述,雖然在語言的表述方式上不同,但內容卻是一致的。中心意思就在於:要把學生看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能動的人、一個有著自主發展和創造的人。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敢於放手,給他們自主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要為他們的一生著想,切不可再像以往那樣時時處處包辦代替、越俎代庖,使他們的主動性被泯滅,創造性被扼殺。)
7.語文教材是個例子
●「要養成閱讀能力,非課外多看書籍不可。課本只是舉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說明而已。這裡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要善閱讀,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進步。修養云云那是身體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為上表現。違反修養,毀隳民族精神的書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國文課提倡修養,振起民族精神,卻不免招致「文字國」的譏誚。」(《重讀葉聖陶·走進新課標》第16頁)
●「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於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82頁至183頁)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52頁)
●「我也曾經朦朧地想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的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52頁)
●「語文課和其他課程有所不同,比如數學,不能沒有加減乘除,比如歷史,不能短少漢朝唐朝,而語文課則不然。中學六年,假定要教三百篇文章,是否非教課本上所選的三百篇不可呢?不一定。不教課本上這三百篇,而另選三百篇也可以,只要文章是好的,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和語文水平。這是說語文課的教材不像數學、歷史等課的教材那樣固定。當然,選入語文課本的文章,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教學效果好的會越來越多,可以固定下來的篇目也會越來越多。」(《重讀葉聖陶·走進新課標》第60頁)
●「要養成閱讀能力,非課外多看書籍不可。課本只是舉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說明而已。這裡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更善於閱讀,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進步。修養云云那是身體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為上表現。違反修養,毀隳民族精神的書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國文課提倡修養,振起民族精神,卻不免招致「文字國」的譏誚。」(《重讀葉聖陶·走進新課標》第16頁)
●「至於教材選多少篇,選那些篇,這些文篇怎麼編排,我看未必是關鍵問題,也未必說的出多少道理來。選些文篇讓學生讀,無非是進行那些訓練的憑藉而已。不讀這幾十篇幾百篇,也未嘗不可。當然不是說選和編完全不必講究。不過,要想從這裡頭找出非此不可的道理來,恐怕不容易。咱們一向在選和編的方面討論得多,在訓練的項目和步驟方面研究的少,這種情形需要改變。」(《重讀葉聖陶·走進新課標》第99-100頁)
推薦閱讀: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男童朝女同學吐口水,老師讓 17 名女生排隊吐回來,吐完還要鼓掌」,老師的行為是否合理?
※陶行知教育名言,陶行知的名言語錄
※在武漢大學讀書是一種什麼體驗
※如何查找一個英文單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