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後無定期2
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周期時提前時延後7天以上,連續3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初潮一年內月經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歲後進入更年期的婦女,若月經發生上述改變,但無其他不適,均不作月經先後無定期診斷。本病又稱「經行或前或後」、「經亂」、「亂經」、「月經愆期」、「經水先後無定期」、「經行先後無定期」等。為月經周期嚴重異常的疾病。 月經先後無定期屬西醫學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範疇,可分為有排卵型和無排卵型兩類。一般以無排卵型多見。 本病作為月經不調來描述者當首見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月經不調》,內中描述:「婦人月經一月再來或隔月不來」。其後宋代《聖濟總錄.婦人血氣門》則稱為「經水不定」。直至明代萬全《萬氏女科》始提出「經行或前或後」的病名,並提出「悉從虛治」的治法,主張用「加減八物湯主之」,並宜常服「烏雞丸」。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則將本病稱為「經亂」,亦贊同萬全對本病「悉從虛治」的觀點,但進一步將虛明確分為血虛和腎虛,而有「血虛經亂」和「腎虛經亂」之說,認為「凡女人血虛者,或遲或早,經多不調」,「凡慾念不遂,沉思積鬱,心脾氣積,致傷沖任之源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並提出了相應的治法和方葯,告誡後人,對血虛之證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等劑,再傷腎脾以伐生氣,腎虛者宜兼治心脾,當慎於房 事,不可縱慾,認為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慾願遂」,多難取效。清代《醫宗金鑒》稱本病為「愆期」,認為提前為有熱,延後屬血滯,血滯之中又有氣虛血少、澀滯不足和氣實血多、瘀滯有餘之別,進一步闡明本病並非「悉然屬虛」,尚有屬實者。清代《傅青主女科。調經》將本病稱為「經水先後無定期」,認為「經來或前或後無定期」為肝氣鬱結,由肝及腎所致,認為「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郁矣,腎郁而氣必不宣,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氣之或通或閉耳」,治法主張「疏肝之郁而開腎之郁」,方用「定經湯」。傅青主在景岳「心脾氣積」、「腎氣不守」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認為本病病在肝腎之郁,重在肝鬱,由肝鬱而致腎郁,強調肝氣鬱結為經水先後無定的重要病理,為後世認識本病病機重在肝失疏泄、氣血失調提供了理論依據,至今在臨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各醫家所論,對月經先後無定期的病因病機的認識,由「悉然屆虛」到有虛有實,漸趨全面和完善,調肝、補.腎、健脾的觀點為後世醫家所遵從,至今仍有極高的指導意義。 今人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認識到月經先後無定期主要是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紊亂,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經周期時前時後,先後無定,在中醫學則為腎一天癸一衝任一胞宮生理軸功能紊亂,而其中與肝、腎、脾功能失調關係最為密切。月經周期異常的程度是病情輕重的具體表現。 王希浩根據肝主疏泄在調節情志與調節月經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的理論,對肝鬱型月經病與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的關係進行了實驗,發現肝鬱型月經病(包括肝鬱氣滯型、肝鬱腎虛型、肝鬱血瘀型)患者血清PRL值明顯升高,與正常人和腎氣虛證型、血瘀證型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01)。這種差異可以認為是:血清PRL水平異常升高,進而使性腺軸的功能紊亂,是肝氣鬱結,疏泄失常,導致沖任失調,月經紊亂的主要病理機制。對31例肝鬱血瘀月經病患者,經疏肝活血法治療後,月經異常得到糾正,血清PRL水平也明顯下降(P<O.01)。認為高水平的血清催乳素可以引起垂體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黃體生成激素(LH)分泌異常,使性腺軸的功能障礙,而疏肝解郁可降低高PRL水平,是疏肝法調經的一個重要機理。 姚石安以溫腎疏肝為主治療腎虛肝鬱型黃體功能不全和無排卵的月經先後無定期,或後期量少的不孕患者,認為肝主疏泄,「為腎行氣」,肝鬱氣滯能窒痹腎陽活動,影響腎藏精的功能,而腎陽不足又加重肝鬱之證,使疾病纏綿難愈,並從實踐證明:臨床不僅要認識到肝腎精血互生,更要重視肝腎陽氣同源,用溫補腎陽的治法可治療本虛標實的肝鬱證,而在燮理腎之陰陽的基礎上,調理肝之氣血,亦能有效地增強其疏泄機能,即「疏肝之郁以開腎之郁」。姚氏通過自主神經平衡因子分析法和甲皺微循環的檢測,發現溫補陽氣能明顯促進血循環,提示有必要重視陽氣在微循環中的推動作用。經對78例卵巢功能失調患者運用溫腎疏肝法的治療,卵巢功能恢復總有效率84.6%,其中黃體功能不全有效率88。7%,無排卵型有效率68.7%,為進一步探討本病的論治規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沈曉雄根據「腎主藏精」的理論,認為行經之後的生理以陰精為基礎,陽氣逐漸生長,此期卵泡逐漸發育成熟,至經間排卵期,是整個月經周期的關鍵。按照這一思路,以熟地、女貞子等填補陰精,菟絲子、肉蓯蓉等陰中求陽,當歸、川芎、丹參、香附調理氣血以助其陽,擬為復坤湯,把調整月經的重點放在經行之後,意在使經後陰精漸復,陰極轉陽,使陰陽得以按期消長轉化,卵泡按時發育成熟,至期排卵,達到調理月經周期的目的。通過對6l例無排卵型月經病患者的臨床觀察,排卵率為60.7%。通過對小鼠的實驗觀察,證實復坤湯能促進小白鼠卵泡發育成熟和排卵(P<O.05),並有促進子宮發育的作用(戶<0.01)。說明補腎填精、調理氣血可促進腎陰陽的轉化,促使卵泡屆時發育成熟並排卵,月經自可如期而至。 楊文瑞等在減肥門診中發現肥胖症伴月經失調患者,用降脂減肥片減肥取得療效的同時,月經周期亦得到調整而恢復正常。肥胖症是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能敷布而化為痰濕,貯於體內而成,肥胖加重了痰瘀阻胞,肥胖伴有月經失調時,應從痰瘀人手以調理月經。降脂減肥片以大黃為主,具有行瘀化痰之功,故在治療肥胖中,月經周期亦得到調整。從文獻看,健脾化痰、行瘀啟宮似有改善卵巢血循環,調整丘腦下部一垂體一卵巢軸的功能,改善子宮微循環,調整女性性激素比例,改善女性內分泌環境,從而使臟腑、氣血、經絡更好地協調發揮作用。此型病證,痰濕阻滯胞脈是標,脾虛不運生濕成痰是本,健脾除濕化痰、行瘀啟宮則標本兼治,月經不調才有根本轉機。 . [病因病機] 月經先後無定期的主要病理機制是經血蓄泄失常,多因氣血失調,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腎、脾三臟皆關乎氣血的運行、沖任的協調而影響經血的蓄泄,其功能紊亂則經血蓄泄失常而致月經周期先後無定。 肝為藏血之臟,通過主疏泄,由氣機調節血量的出入用藏。肝氣條達,肝之疏泄正常,月經按期而至。若郁怒傷肝,肝之疏泄太過,經血不當泄而泄,則月經先期而至;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疏泄不及,經血當泄不泄則月經後期而潮;又肝之疏泄可直接影響氣血的沖和條暢,疏泄失常可導致氣血運行紊亂,氣亂血亂而致「經亂」。正如《傅青主女科》云:「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即認為月經先後無定期其病因病機重在肝氣之鬱結。 青春期腎氣未盛,更年期腎氣日衰,或多產房勞傷腎,或久病及腎,腎精虧虛,無精化血,經血蓄期延長則經行後期;陰虛相火偏旺,迫血妄行,則經行先期。腎氣不足,封藏啟閉失職,沖任功能紊亂,經血蓄溢失常,該藏不藏則月經提前,藏而不泄則月經又見推後。可見腎氣不足,或腎精虧虛,進而致腎的陰陽偏盛偏衰,均可致月經周期先後無定。如《傅青主女科》云:「經水出諸腎」、「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氣之或通或閉耳」。 脾主生化,主統攝氣血,脾氣健運則生化有常,統攝有節,月經按時而下。若勞倦思慮過度,或飲食失節,損傷脾氣,脾虛生化受阻,血海不能按時滿溢,則月經後期而至;脾氣虛弱,統攝失職,沖任失調,則月經提前而潮。 三臟之間,常可兩臟或三臟同病,如肝為腎之子,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可以及母,而致腎之封藏失司;肝與脾又為相剋關係,肝病可以克脾土,使脾生化氣血、統血攝血功能失常;肝腎可以同病,肝脾可以同病,亦可肝、腎、脾同病。見之臨床,婦女經、孕、產、乳屢傷於血,相對而言為血不足而氣有餘,氣有餘則氣機易於郁滯;血不足則肝失血養而易失沖和條達之性,使肝易郁而氣易結,氣機易於逆亂,氣亂則血亦亂。故月經先後無定期雖與肝、腎、脾功能失調,經血蓄溢失常密切相關,而其中尤以肝失疏泄,氣血失調為本病病機的重點。 從西醫學觀點看,本病的發生多由性腺軸功能紊亂所致,或因卵泡早期促卵泡成熟激素分泌相對不足,卵泡發育緩慢,不能屆時發育成熟,排卵延後,而致月經後期而行;或雖有排卵,但促黃體生成激素(LH)分泌峰值不高,致使排卵後黃體發育不全,過早衰退,月經提前而至。 本病若治不及時或失治,若以後期為多見而又經量偏少者,可向閉經轉化;若以先期為多見而又經量偏多者,可向崩漏轉化。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可有不孕史或早期自然流產史。 2.臨床表現 以月經周期先後不定為臨床特徵,至少連續3個周期提前或退後7天以上,提前時,其周期最少不短於工6天,常在16~21天之間;延後時,其周期最多不長於50天,多在36~50天之間;提前延後交替出現,經期、經量基本正常。 3.婦科檢查 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 4.輔助檢查 內分泌激素測定,月經周期中不能形成LH高峰,卵巢不能排卵;或雖有排卵,但早期FSH相對不足,使卵泡發育延遲;或黃體期LH相對不足,黃體不健。基礎體溫測定為單相,或雖為雙相,但低溫相期過長或過短,或黃體期過短,高低溫差小於0.3℃。經潮6小時內子宮內膜活檢,有排卵者,在延後周期可示正常或黃體分泌功能不足,在提前周期可示黃體分泌功能不足;無排卵者則呈增生期改變。 二、鑒別 1.崩漏 月經先後無定期為月經連續3個周期提前或延後7天以上,經期和經量基本正常。如伴經血暴下不止或淋漓持續難凈,則屬崩漏範疇。 2.妊娠 對月經先後無定的育齡期婦女,當出現月經周期延後時,當注意與妊娠鑒別,切不可因病員主訴既往月經即不正常而忽視妊娠的排除。 [辨病論治] 一、辨病要點 對部分無特殊癥狀可辨的月經先後無定期患者,可根據月經周期時提前、時延後,而經期、經量基本正常的特點進行專方專葯的治療。 二、治療方法 1.澤蘭湯方(《中醫婦科驗方選》)組成:澤蘭14g,紅花2g,香附14g,當歸12g,續斷14g,柏子仁12g,赤芍藥12g,牛膝6g,延胡索8g,甜酒為引。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通絡,補益肝腎,寧心安神。 主治:適用於情志抑鬱、氣血不調、氣滯血瘀、肝腎兩虛所致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痛經等。 肝鬱較著者加柴胡、川1棟子以加強疏肝理氣解郁之功。血瘀偏甚者加生蒲黃、五靈脂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偏腎虛者加菟絲子、枸杞子以增強補腎填精益肝效果。以後期多見者加桂枝溫經通絡,以先期多見者加丹皮、黃柏涼血清熱。 用法:水煎服。正值經期連服3劑。 2.血竭紅花散(《中醫婦科驗方選》) 組成:血竭15g,紅花15g,蘇木15g,寒水石15g,甘草15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或前或後,經行腹痛及產後一切病證。 用法:將上藥炮製成細面,以酒溫熱沖服,微汗即止。服藥後避風一日。 3.補腎定經湯(《中醫婦科驗方選》) 組成:菟絲子lOg,杭芍15g,熟地15g,當歸lOg,茯苓lOg,山藥15g,焦芥穗6g,柴胡3g。 功效:補腎,疏肝,調經。 主治:月經先後無定期,腎虛或肝鬱,水不涵木者。全方補腎、疏肝兼顧健脾,故凡月經先後無定期者皆可用之。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因本病的發生是由於肝、腎、脾三臟功能失常,氣血失調,進而血海蓄泄失常而致,故辨證的要點首當辨其病變在肝、在腎,還是在脾,或肝腎同病,脾腎同病,肝腎脾同病。根據月經量、色、質,結合兼證,舌脈進行辨證。一般說來,經量時多時少,色質正常,血出不暢有塊,小腹脹痛連及胸脅,舌正脈弦者,多屬肝鬱;經量正常或稍少,經血色淡,質清稀,腰部酸痛,舌淡脈沉者,多屬腎虛;經量或多或少,色淡質稀薄,伴見神疲氣短,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緩弱者,多為脾虛。又肝、腎、脾三臟在發病過程中可互相傳變或互相轉化,出現肝腎、脾腎、肝脾或肝腎脾同病,如《傅青主女科》即有:「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郁矣……。子母關切,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故在辨證之時,根據不同的主證和兼證、舌脈,辨其病變之臟腑。 二、治療原則 治療本病,當視其在肝、在腎、在脾的不同而分別施以疏肝理氣、補腎固腎、健脾益氣、調理沖任。傅青主認為肝氣鬱結是亂經的主要病因,疏肝理氣,調暢情懷,恢復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月經自可如期而至。但婦女經、孕、產、乳屢傷精血,血虛不能養肝、柔肝,又可加重肝氣之郁。且疏泄之品,其性常偏溫而燥,過用則克伐精血,反過來可加重肝氣之郁,故對此型患者,在運用疏肝理氣葯時,注意不要過用香燥,同時遵循肝腎同源、精血互生、益精以生血,養血以柔肝、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 補腎調沖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但運用此法時,注意不可過用補陰或補陽之品,以免波及腎之陰陽平衡,當遵循陽生陰長、陰陽互根的特點,使腎精充足,腎氣健旺,陰陽平衡,沖任調暢,重建腎主藏精,主施泄的功能,月經自可如期而至。 在健脾方面,以提前為主者,當重在補脾益氣,以增強攝納功能;以延後為主者,當重在健脾養血,以增加月經的物質基礎,促使月經按期而至。又脾虛可因於肝鬱,亦可因失於腎陽的溫煦,故對本型患者尤當處理好肝與脾及腎與脾的關係。 根據肝、腎、脾三臟密切相關,且相互影響的特點,根據兼證、舌脈』,對所涉及的他臟進行相關的治療。本病常虛實兼挾而以虛證多見,虛實兼夾時應扶正祛邪,但勿犯「虛虛實實」之誡。 三、分證論治 1.肝鬱證 (1)臨床見證:月經周期時前時後,經量或多或少,色質正常或黯紅,血出不暢或有塊,小腹脹痛,連及胸脅,心煩易怒,或鬱鬱不樂,時欲嘆息,舌質正常,苔薄白或薄黃微膩,脈弦。 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時前時後,經量時多時少;肝鬱氣滯,進而血滯,則經行血出不暢或伴血塊;余症、舌脈亦為肝氣鬱結之徵。 (2)辨證依據: ①經血時多時少,色正常,血出不暢或有塊。 ②小腹脹痛,連及胸脅,心煩易怒或鬱鬱不樂,時欲嘆息,舌質正常,苔薄白,脈弦。 ③索性抑鬱或有慪氣傷肝史。 (3)治法與方葯: 治法:疏肝解郁,養血調經。 ①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煨姜、薄荷。 本方原治肝鬱血虛,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諸葯合用,使肝氣得疏,血虛得補,脾氣健旺,氣機調暢,疏泄功能正常,月經自可如期而至。 若經行不暢,血出有塊,小腹脹痛加丹參、澤蘭、川牛膝、元胡。兼見脘悶納呆加厚朴、陳皮理氣和胃。肝鬱化熱,經量增多,色紅質稠,去當歸、煨姜,加丹皮、梔子、茜草、貫仲清熱涼血止血。 ②定經湯(《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先後無定期》) 組成:菟絲子、白芍(酒炒)、當歸(酒洗)、熟地、山藥、白茯苓、荊芥穗(炒黑)、柴胡。 本方主治經水先後無定期,兼見腰膝酸軟、精神疲憊、經量減少等兼有腎郁者。方中當歸、白芍、熟地、菟絲子補益肝腎之精血;山藥、茯苓健脾以培精血之源;荊芥、柴胡調肝解郁。全方合用補益肝腎,解郁調經。 ③一貫煎(《續名醫類案.心胃痛》) 組成:北沙參、麥冬、地黃、當歸、枸杞子、川楝子。 本方原治脅痛、吞酸吐酸、疝氣等一切肝病。也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色紅,胸脅攻痛,胸腹脹,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者。方中北沙參、麥冬、地黃、枸杞子、當歸滋陰養血;川棟子疏肝理氣,解郁止痛。全方合用則肝腎之陰血得養,肝氣之橫逆可平,尤適於陰虛肝鬱之月經先後無定期者。 若氣滯較甚,可合用柴胡疏肝散。後期為多者加台烏葯、小茴香。先期為多者,加焦山梔、黃芩。 2.腎虛證 (1)臨床見證:經來先後無定期,經量正常或時多時少,色黯淡,質清稀,伴見頭暈,腰脊酸痛如折,小便頻數,夜尿頻多,舌淡紅,苔薄白,或舌紅少苔,脈沉弱無力或細數。 腎氣不足,封藏失職,沖任失固,血海蓄溢失常而致月經周期先後無定,腎虛精血不足,故見經血量少,色淡質稀。余症、舌脈亦為腎氣不足。若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為精虧虛熱之徵。 (2)辨證依據: ①經色黯淡,質清稀。 ②頭目眩暈,腰脊酸痛,夜尿頻多。 ③初潮較晚或年過四旬,或有多產、反覆流產史。 (3)治法與方葯: 治法:補腎益氣,調固沖任。 ①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菟絲子、續斷、桑寄生、阿膠。 本方原治腎虛滑胎。方中阿膠滋陰養血,菟絲子、續斷、桑寄生益精補腎。全方合用補益腎氣,健旺精血,也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證見經色黯淡質薄,腰脊酸痛,或腿軟足弱,或夜尿頻多,舌質淡嫩,苔白潤,脈細弱等腎氣虛弱者。腎精不足可加枸杞子、熟地、制首烏。腰脊酸痛、腿軟腳弱加杜仲、懷牛膝以補腎強腰膝。夜尿頻多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以固精縮尿。若月經以提前為多者加女貞子、旱蓮草、覆盆子、桑椹子以滋補腎陰。若月經以延後為多者酌加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肉蓯蓉溫補腎陽。 ②歸腎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 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當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 本方原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腿軟,形容憔悴等症。諸葯合用有平補腎陰腎陽之效,也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屬腎之精氣虧虛者。夜尿頻多者去茯苓之滲利,加益智仁之溫腎縮泉。經量多者加川斷、補骨脂固沖止血。經血清稀加鹿角膠溫腎助陽而益精血。 ③左歸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 組成:熟地、山藥、枸杞子、茯苓、山茱萸、炙甘草。 本方原治命門之陰衰證。全方為純甘壯水之劑,也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以先期多見,經量少,色紅質稠,兼見顴紅、盜汗,或口燥咽干、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腎陰不足、虛熱內生者。 ④右歸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 組成: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肉桂、附子、杜仲、炙甘草。 景岳原謂「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方加減。」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補腎精,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肉桂、附子溫養腎陽;炙甘草補中益氣。全方合用溫腎陽、益精血,兼能溫沖調經,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而以退後居多,經色黯淡,質清稀,兼見面色咣白,肢冷畏寒,小腹不溫,舌質嫩,苔白,脈沉細無力等屬腎陽虛者。 若經量過多去肉桂之溫通,加焦艾葉溫經止血。大便溏泄加補骨脂、肉豆蔻補腎助陽、溫脾止瀉。食少腹脹加砂仁和中醒脾。夜尿頻多加台烏葯、益智仁溫腎縮小便。白帶清稀量多加金櫻子、芡實固澀止帶。 3.脾虛證 (1)臨床見證:月經先後無定期,經量或多或少,經血色淡,質清稀,伴見面色萎黃不華,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納少腹脹,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脈緩弱。脾虛生化不足,血海不充則經行後期量少;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則經行提前,經量增多;生化不足,氣血俱虛故經血色淡,質清稀;余症、舌脈亦為氣血不足之徵。 (2)辨證依據: ①經量或多或少,色淡質清稀。 ②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形瘦肢倦,納少腹脹便溏,舌淡,脈緩弱。 ③有飲食失節,思慮勞倦傷脾史。 (3)治法與方葯: 治法:補脾益氣,養血調經。 ①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蔘、白朮、茯苓、砂仁、苡仁、山藥、蓮子、扁豆、桔梗、炙甘草。 本方原治脾胃虛弱,納食不香,睏倦乏力,中滿痞噎等症。全方合用甘淡實脾,脾健則氣旺血充,也宜於經來先後無定期,經量時多時少,色淡質清稀,納少腹脹便溏,肢困體倦,舌淡苔薄或白膩,脈緩弱者。 如經來量多加黃芪、焦艾葉、炮姜以益氣固沖、溫經止血。經量過少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和血養血調經。經期腹痛加元胡、台烏葯以行氣止痛。 ②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加當歸、川芎。 組成:党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炙甘草、當歸、川芎。 本方原治脾胃不健,飲食不思,或胸膈不利,或膨脹嘔吐吞酸,大便不實等證,是為益氣健脾的常用方劑。也宜於經來先後無定屬於脾氣虛弱者。 如脘腹脹滿加木香理氣寬中。便溏加砂仁、薏苡仁醒脾除濕。 ③加減八物湯(《女科秘要。經期或前或後症》) 組成: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當歸身、陳皮、香附、牡丹皮。 本方原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經期或前或後等症,是為補脾益氣,養血調經方劑。諸葯合用,補脾益氣,養血調經,補中兼以行氣活血,使補而不滯,氣血調順,脾氣健旺,化源不竭,統攝有權,經血自調。 若兼見氣短懶言,小腹下墜,經期以提前多見者,加黃芪、升麻以升舉陽氣,並見經量增多。加烏賊骨、棕櫚炭以固澀止血。如因血氣化源不足,經期以推後為多見,經血過少者,加熟地黃、枸杞子、制首烏以補益精血。 月經先後無定期屬月經周期異常較為嚴重的疾病,其病或因肝鬱、或因腎虛、或因脾虛,且各證型間還可相互轉化,亦可兩臟或三臟同病。當相互兼夾時,應分辨主次,在針對主要病機的方葯中,根據兼證予以相應的加減化裁。 [其他療法] 一、針灸療法 (一)針法 1.氣海、三陰交、腎俞、交信、脾俞、足三里。 一般多在行經前3—5天開始針刺,連針3—5天,至下次月經來潮前再針。針刺氣海應先排空小便,針尖略斜向會陰部,直刺1—1.5寸,使針感放散至小腹和會陰部或大腿內側。針刺腎俞、脾俞應向脊柱方向直刺0.5一l寸。脾俞穴針感可向脅間擴散;腎俞穴針感可放散至腰臀。於四肢穴位針尖略偏於上,針感可向上傳導。有了針感後均留針,並間歇捻轉,使針感持續。針感宜稍弱。針灸並用為好。針刺加灸用懸灸,使熱深透於內。 2.肝俞、期門、中極、太沖、三陰交。 方義:取俞募配穴法,更有肝之原太沖善疏理肝氣;中極當任脈上,位置少腹正中,臨近胞宮;佐三陰之交會穴,養肝之陰而順肝之性,令其肝氣條達,疏泄有權而月經自可定期而下。諸穴配合,有疏肝解郁,理氣調經的功效。適用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屬肝鬱氣滯者。 溫針瀉法:毫針刺肝俞後復改仰卧位後再刺期門和中極穴,此二穴行呼吸補瀉之瀉法後,取艾條寸許置於針柄,急點吹火令其速燃,畢則搖大其孔,不閉其穴。三陰交用隨迎隨補法,令針感沿脛骨內緣向陰股方向放散。 亦可用耳針、頭針治療,或體針、耳針、頭針配合運用,療效更佳。 (二)灸法 1.艾條雀啄灸 關元、腎俞、太溪、三陰交、水泉,每穴灸10分鐘。 方義:關元位於臍下3寸當任脈之上,益陰脈之海,腎經原穴及其背俞合用以培補先天,合水泉、三陰交填精滋水而益沖任之脈。諸穴配合,有滋水涵木、調養精血的功效。適用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屬腎氣不足者。 2.艾條懸灸 關元、腎俞均可以艾條溫灸,每穴20分鐘左右。太溪、三陰交、水泉各穴灸10—15分鐘即可。每日2次,連灸3—5日。 3.溫針灸 腎俞以2寸毫針進針後行呼吸補法,再切2cm左右艾條置於針柄上。慢慢灼燒,燒畢待針涼再緊閉其穴,勿令氣泄,將針取出。其餘諸穴亦可用此法。中極可以連灸2—3次,其餘穴位灸1—2次,此法亦可連用數日。若在月經預期該至之時前3日施治效果更佳。 二、推拿療法 基本手法:見月經後期推拿療法基本手法。 治療月經先後不定期應在基本手法基礎上再加:①按揉膝上股內側血海穴並漸次向下移動至陰陵泉、三陰交穴處止,重複操作1—2分鐘。②點按太溪穴1分鐘。③作全腹順時針按摩3分鐘後,再以掌置關元穴處施振顫法l一3分鐘。 三、飲食療法 1.山藥粥 山藥60g,粳米30—60g,共煮為粥,1日1料,7天為一療程。適用於脾腎不足型。 2.北芪烏骨雞 北芪50g,烏骨雞1隻。將烏骨雞去毛及腸雜,切塊,加水適量,與北芪同放砂鍋,隔水燉熟,調味食。每日2次,隨量食。適用於腎脾兩虛型。 3.黑豆糜 黑豆60g,蘇木30g,紅糖適量。將黑豆、蘇木加水適量燉至黑豆爛熟,去蘇木加紅糖調味服食。月經前1天分2次食用,連食數天。適用於腎虛血瘀證。[預防與調護] 一
一、預防 保持心情舒暢以利氣血暢達,肝之疏泄正常;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房勞多產,以免腎氣虧虛,腎精虧損,以利腎之封藏、施泄功能正常;注意勞逸結合,飲食適宜,以利脾氣健旺,氣血生化有常,調攝有節。 二、調護 對精神抑鬱,情志所傷者,予以關懷、體貼和開導,使其心情愉快,肝氣暢達。飲食應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勞逸適度,以免重傷脾氣。[療效判定] 治癒:治療3個周期後,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經期、經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癥狀消失,停葯觀察3個月經周期未複發。 顯效:治療3個周期後,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經期、經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癥狀減輕,停葯觀察3個月經周期未複發。 有效:治療3個周期後,月經周期有所改善,經期、經量基本正常,其他主要癥狀減輕。 無效:治療3個周期後,月經周期無改善。
推薦閱讀:
※能「姨媽躺」的只有女人,可我們希望人人都能談論
※預防月經不調 女性需遠離電磁波
※月經少沒女人味!食療補雌激素
※第十九單元 月經病
※這3個癥狀,是排卵期來臨的「兆頭」!一定別錯過
TAG:月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