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顏真卿 書法大全[3]

顏真卿書法大全[3]

裴將軍詩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忠義堂本顏真卿《裴將軍詩》

點擊右鍵逐頁下載全本解壓密碼:9610.com

傳本,未署款及書寫年月。行草書,詩一首。

此帖又稱《送裴將軍北伐詩卷》,首見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刻本。據黃本 驥《顏魯公文集·贈裴將軍案》(四庫備要本)稱:「裴將軍,裴也。《新唐書· 李白傳》:『文宗時詔李白歌詩,裴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嘗與幽州都 督孫 北伐,為奚所圍,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斷,奚驚,引去。其事 在睿宗時,見《新唐書·突厥傳》。」 

此書帖宋以後至清歷代叢刻均未收入,但為明王世貞、張應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評者優劣莫衷一是。

《裴將軍詩》今見有兩種傳世,一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刻留元剛《忠義堂帖》 拓本,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跡本。兩種書寫內容無異,書法體勢差別很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跡本,紙本。無署款及書寫年月,凡21行,93字。

評者認為墨跡本顯然不是真跡。沙孟海認為《忠義堂帖》本,「風神胎息於《 曹植廟碑》,大氣磅礴,正非魯公莫辦」。

顏真卿裴將軍詩釋文:裴將軍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將軍臨北荒,恆赫耀英材。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雲正崔嵬。入陣破驕虜,威聲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顏真卿《裴將軍詩》墨跡臨本 點擊右鍵逐頁下載全本 解壓密碼:9610.com

自書告身帖


日本中村不折氏曾藏墨跡全本

傳本,自署書於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楷書,紙本,告文一篇, 凡33行,計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曾藏墨跡本。

此帖又稱《自書太子少師告》,傳為顏真卿所書的墨跡,後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顏真卿自書告。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覽、 審定。」是帖曾收入宋內府,後又曾為韓 胄、賈似道,明韓逢禧,清梁清標、安 歧以及清內府收藏,後賜與恭親王奕 。鈐有「紹興」、「內殿秘書之印」、「安 歧之印」、「乾隆御覽」、「恭親王章」等鑒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顏真卿之告」 六字。後面繼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傳本,然唐時如顏平原書者 絕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盪者又絕少。米元暉、蔡君謨既已賞鑒矣,余何容贊一 言。董其昌。」此帖《雲煙過眼錄》、《清河書畫舫》等均曾著錄,南宋留元剛刻 《忠義堂帖》拓本為所見早期刻本,後世叢帖、匯刻亦多收入。由於《告身》流傳 有錄,又經歷代叢帖刻入及部分書畫典籍著錄,所以歷來被人視為顏真卿真跡。但 今人曹寶麟、朱關田經過考證,各自認為此帖並非真跡。啟功認為「自書己告,實 事理之難通者」(《啟功論書絕句百首》之四十九首自注)。  

日本中村不折氏曾藏墨跡本局部

請點擊右鍵逐頁下載解壓密碼:9610.com

南宋忠義堂本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明拓本(傳)各縱28厘米 橫15厘米 上海朵雲軒藏

點擊右鍵逐頁下載解壓密碼:9610.com

釋文:

予罷秩醴泉,特詣東洛,訪金吾長史張公旭,請師筆法。長史於時在裴儆宅憩止,己一年矣。眾有師張公求筆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頃在長安師事張公,竟不蒙傳授,使知是道也。人或問筆法者,張公皆大笑,而對之便草書,或三紙,或五紙,皆乘興而散,竟不復有得其言者。予自再游洛丁,相見眷然不替。仆問裴儆:「足下師敬長史,有何所得?"曰:「但得書絹素屏數本。亦償論請筆法,惟言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仆自停裴儆宅,月餘,因與裴儆從長史言話散,卻回長史前請曰·「仆既承九丈獎誘,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雖四遠流揚,自未為穩,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視,怫然而起。仆乃從行歸於東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書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須思妙。"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仆思以對曰:「嘗聞長史九丈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均謂間,子知之乎?"曰:「嘗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鋒謂末,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輕轉謂曲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牽掣為撇,銳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以謂之決乎?"長史曰:「然"。

又曰:「補謂不足,子知之乎?"曰:「嘗聞於長史,豈不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之謂乎?"長史曰:「然"。

又曰:「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嘗蒙所授,豈不謂趣長筆短,長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之謂乎?"曰:「然"。

又曰:「巧謂布置,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乎?"曰:「然"。

又曰:「稱謂大小,子知之乎?"曰:「嘗聞教授,豈不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乎?"長史曰:「然,子言頗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當為妙筆。"

真卿前請曰:「幸蒙長史九丈傳授用筆之法,敢問攻書之妙,何如得齊於古人?"張公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化適懷,縱舍掣奪,咸有規矩。五者備矣,然後能齊於古人。"

曰:「敢問長史神用執筆之理,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授筆法,得之於老舅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後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凈媚,則其道至矣。如此則其跡可久,自然齊於古人。但思此理,以專想功用,故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

予遂銘謝,逡巡再拜而退。自此得攻書之妙。於茲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平直均密,鋒力轉決,補損巧稱為十二意。天寶五年丙戌九月顏真卿述

行書「嚴會帖」 立軸 水墨紙題識:真卿承聞大華嚴會已逐園成,取來日要詣。彼隨喜如何?幸周到者,草不悉。真卿頓首。澄師大德侍者。十日敬空。 鑒藏印:項墨林秘籍之印、墨林山人、項叔子、神品、宮保世家、天籟閣、祝允明印 來源:日本迴流。顏真卿


與蔡明遠帖(宋絳帖本)

拓本。行書,信札。35.6×16.5厘米。凡22行,計138字。書於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又,收入宋《絳帖》。 

此帖著錄首見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記述蔡明遠對顏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 疲,大有心勞。因此,顏真卿致書詞懇情切,感激之情溢於書外。

鮮於氏離堆記

鮮於氏離堆記局部

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鐫刻。自撰,楷書。 刻於四川新政鎮嘉陵江西岸 離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記,已碎為四石,存40餘字。拓本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上元元年(760年)秋八月,顏真卿出貶蓬州(州治在今四川儀隴)長史, 上任 沿嘉陵江而上,至閬州新政縣(今四川儀隴)應成都兵曹鮮於昱之請,為其石堂題記。 詳述鮮於氏家族的業績和開鑿石堂的始末,盛讚其父鮮於仲通。碑初見宋趙明誠《 金石錄》等,後晦。至清道光年間郭程先視學蜀中訪得,然僅存五石,字存58字。 道光以後又失一石,又缺12字。郭程先(又名郭尚先)跋云:「此碑魄力雄厚,吉光 片羽,少而愈珍。」 顏真卿年表(709-785)


顏真卿像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 顏真卿生於京兆府萬年縣敦化坊。 父惟貞四十歲,時任太子文學。姑母真定五十六歲。伯父元孫四十二歲,時任著作佐郎。舅殷踐猷三十六歲,時任杭州參軍。次兄允南十六歲,五兄幼輿七歲。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 二歲 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雲」。 父惟貞遷薛王友。弟允臧生。

  景雲二年(711年) 三歲 伯父元孫以太子舍人獨掌令誥。七月,父惟貞去世。真卿隨母殷氏寄居長安縣通化坊舅父殷踐猷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四歲 正月改元「太極」,五月改元「延和」, 八月改元「先天」。伯父元孫出為潤州長史。

  先天二年(713年) 五歲 二月,伯父元孫任滁州刺史。十二月,改元「開元」 。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 八歲 伯父元孫遷沂州刺史。不久遭人誣陷, 降階奪祿,黜歸田裡。

  開元五年(717年) 九歲 舅父殷踐猷授秘書省學士。

  開元六年(718年) 十歲 舅父殷踐猷遷曹州司法參軍, 同年由秘書省學士改充麗正殿學士。

  開元九年(721年) 十三歲 七月,舅父殷踐猷去世。真卿隨母南下, 寄居於外祖父吳縣令殷子敬官舍。

  開元十年(722年) 十四歲 伯父元孫起為濠州刺史、中書令。

  開元十五年(727年) 十九歲 次兄允南以挽郎選,授鶉觚縣尉。

  開元十六年(728年) 二十歲 顏真卿取字清臣,別號應方。

  開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四歲 七月,伯父元孫去世。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二十五歲 通過國子監考試。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 二十六歲 正月,參加尚書省科試,所作《梓材賦》、《武庫詩》受到典士主試人孫逖賞識。二月,登甲科,進士及第。有《雁塔題名》。本年,與太子中書舍人韋迪之女結為伉儷。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 二十八歲 參加吏部銓選,所試《三命判》選為甲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著手編纂《韻海鏡源》。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二十九歲 任校書郎。正月,至相州, 撰《周太師尉遲迥碑銘》。七月,姑母真定去世。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三十歲 任校書郎。季春, 次兄允南授右衛武兵曹參軍。母殷氏去世於洛陽,兄弟並丁內憂。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三十一歲 在洛陽為母守喪。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三十二歲 繼續為母守喪。 堂兄偃師縣丞春卿去世,臨終以子女託付真卿。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 三十三歲 服除,返長安待職。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 三十四歲 正月,改元「天寶」。九月十八日, 經扶風郡太守崔薦舉,參加「博學文詞秀逸科」考試,及第。十月,任京兆府醴泉縣縣尉。本年,弟允臧入仕,任太康縣尉。

  天寶五載(746年) 三十八歲 四月,經關內道黜陟使王 薦舉, 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散官加通直郎。本年,子頗生。

  天寶六載(747年) 三十九歲 遷監察御史,巡復諸陵。秋,充河東、 朔方軍試覆屯交兵使。十一月,奉命赴東都賜楊慎名自盡。

  天寶七載(748年) 四十歲 任監察御史。八月,充河西、 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平反五原郡冤獄。

  天寶八載(749年) 四十一歲 任監察御史。春,再充河東、 朔方軍試覆屯交兵使,彈劾朔方某縣令鄭延祚兄弟不孝。返京,彈劾金吾將軍李延業不守法度。閏六月,五兄幼輿由新息縣主簿遷左衛率府兵曹參軍。八月,遷殿中侍御史。不久,因援救御史中丞宋渾,為幸臣楊國忠所忌,出為東都畿採訪判官。

  天寶九載(750年) 四十二歲 五月,撰《河南府參軍贈秘書丞郭君神道碑銘》。七月十三日,幼輿去世。八月,再任殿中侍御史。十二月,升侍御史。本年,次兄允南任左補闕。

  天寶十載(751年) 四十三歲 三月,由侍御史改任兵部員外郎,判南曹, 散官加朝議郎。本年,弟允臧以制舉及第,授延昌縣令。

  天寶十一載(752年) 四十四歲 三月,兵部改為武部,任武部員外郎。本月,立自撰並正書《郭虛己碑》、《郭揆碑》。四月二十二日,在千福寺內立應楚金禪師之請所書《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同月,書《扶風夫子廟碑》。

  天寶十二載(753年) 四十五歲 六月,遭宰相楊國忠排擠, 自武部員外郎出任平原郡太守。

  天寶十三載(754年) 四十六歲 任平原郡太守。舉薦處士張鎬, 張入朝為左拾遺。察知安祿山反狀,遣使入朝密奏,並預為戰備。十二月,安祿山遣判官平冽等巡按平原,顏真卿與之同游東方朔神廟,正書並篆額晉夏侯湛撰《東方朔畫贊碑》,撰書並題額《東方朔畫贊碑陰記》。本年,與渤海郡人封紹、高 及族弟顏渾等修《韻海鏡源》,成二百卷。

  天寶十四載(755年) 四十七歲 十一月初一,撰書《東方先生墓碑》。 初九日,安祿山反於范陽,引兵南下,直趨洛陽。兩河郡縣大部陷落,唯平原城守俱備。真卿派人至長安奏報,並招募勇士萬人。年底,安祿山陷洛陽,遣段子光等攜東都留守李 等三人首級至平原。真卿腰斬段子光,祭奠烈士,誓師拒叛。河間、濟南、饒陽、景城、鄴郡等地義軍歸平原,推真卿為盟主,合兵二十萬。真卿聯絡堂兄常山太守杲卿共舉義旗。杲卿殺叛將李欽湊,奪回軍事要塞井陘,與平原成犄角之勢。河北十七郡復歸朝廷,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

  天寶十五載(756年) 四十八歲 正月,杲卿壯烈殉國。 朝廷拜真卿為戶部侍郎充本郡防禦使,仍為平原太守。三月初,真卿聯絡清河、博平二郡,以三郡之兵在堂邑西南大破叛軍袁知泰部,收復魏郡,軍聲大振。真卿讓功於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平盧游奕使劉客奴謀以漁陽歸朝廷,真卿派員跨海遣送軍資,並以子頗為質。三月二十九日,朝廷加真卿為河北招討採訪使。六月初九日,潼關失守。十三日,玄宗西奔。十七日,長安陷落。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改元「至德」 ,是為肅宗。真卿數遣使以蠟丸裹書陳事,詔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仍以河北招討採訪使守平原,散官加銀青光祿大夫。有《皇帝即位賀上皇表》和《訪求清河行人李華牒》、《修書帖》等。十月,真卿遣和琳率義軍救河間,為叛軍所敗。二十二日,安祿山指使康沒野波進攻平原,真卿率部棄城南下,渡黃河,從水路至荊、襄。與各道採訪使計會兵馬未成。本年,次兄允南遷司膳郎中,弟允臧遷監察御史。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 四十九歲 二月,肅宗至鳳翔。真卿北上,至武當,詔授憲部尚書。四月,至鳳翔,有《讓憲部尚書表》。彈劾吏部侍郎崔漪帶酒容入朝、諫議大夫李何忌在朝班不肅。六月,代韋陟為御史大夫,有謝表。彈劾宰相房曲以私情。十月,彈劾王府都虞侯管崇嗣不遵禮法。十九日,扈從肅宗由鳳翔出發,二十三日至長安,奏請肅宗先祭太廟,東向哭三日然後入宮。十一月二十八日,為宰相崔圓所忌,貶為馮翊太守。十二月,馮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稱刺史,有謝表。途經陽,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詩》。本年,次兄允南遷司封郎中,弟允臧遷殿中侍御史。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五十歲 二月初五日,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 十七日,朝廷贈真卿祖顯甫華州刺史。三月五日,遷蒲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使持節蒲州諸軍事,封丹陽縣開國侯,有謝表。四月,有《謝贈祖官表》。五月二十八日,朝廷追贈杲卿為太子太保,謚「忠節」,有謝表。侄泉明赴河北找回常山死難將士遺屬三百餘人,求得父杲卿及兄季明等人屍骨。九月三日,真卿撰行書《祭侄文稿》。十月初,因御史唐誣告,貶為饒州刺史。九日,途經華陰縣,登華山,游金天王祠,有《華岳廟題名》。二十一日,至洛陽,掃拜伯父元孫墓,撰書《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乾元二年(759年) 五十一歲 任饒州刺史。時饒州一帶盜匪橫行, 真卿智擒盜首,四境肅然。見歐陽詢所書《薦福寺碑》,建亭護之。六月九日,除升州刺史,充浙西節度使兼江寧軍使,有謝表。查知揚州長史劉展有反叛之心,預為戰備。冬,撰《天下放生池碑銘》。本年,真卿遣專使致書茅山道士李玄靖,「以抒誠懇」。有《與蔡明遠帖》。

   乾元三年(760年) 五十二歲 正月, 因淮南節度觀察處置使李 以「無故生事」參奏,入京任刑部侍郎。閏四月十九日改元「上元」。七月,上《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擘窠大書《天下放生池碑銘》。八月,因率群臣上表問候遷於西內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權臣李輔國遣御史誣奏,出貶蓬州長史。至閬州新政縣,撰《鮮於氏離堆記》。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 五十三歲 任蓬州長史,救災恤患,民頌其德。夏,撰《李齊物神道碑銘》。九月二十一日,去「上元」年號,只稱「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為歲首。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 五十四歲 四月初五日,太上皇崩。十五日, 改元 「寶應」。十八日,肅宗崩。二十日,代宗即位。五月,拜顏真卿為利州刺史,因羌人圍城,未就任,奉詔入都。十六日,正書《鮮於氏離堆記》。十一月十日,次兄允南去世。十二月下旬,代劉晏任戶部侍郎,有謝表。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 五十五歲 三月,改任吏部侍郎, 復銀青光祿大夫階,加上柱國,有謝表。正書《唐贈太常卿韋縝神道碑》。七月十一日,改元「廣德」。八月二十七日,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階金紫光祿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使,有謝表。未就任,由衛伯玉代任,遷尚書右丞。十月初七日,真卿扈從代宗奔陝州,吐蕃進據長安。十一月,書父惟貞《秘書少監告》、母殷氏《蘭陵郡太夫人告》。十二月長安收復,奏請代宗先謁五陵九廟然後還宮,與宰相元載抵牾。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 五十六歲 正月,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奉詔宣諭僕固懷恩,未行。留知省事。二月,書《與李太保帖》。三月二十二日,晉爵魯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八月,撰《和政公主神道碑銘》。十一月,撰《與郭僕射書》,譴責尚書右僕射郭英 排座次時諂媚觀軍容使、宦官魚朝恩。撰並正書《郭氏家廟碑》,行書《郭公廟碑陰記》,撰《李光弼神道碑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五十七歲 正月,改元「永泰」。本月, 任吏部尚書,上《駁吏部尚書韋陟謚忠孝議》。八月,為座師孫逖文集作序。閏十月,撰並正書《顏元孫神道碑銘》(一說此碑銘書於大曆七年(772年)十一月遷葬伯父顏元孫夫婦於京兆萬年縣鳳棲原祖塋時。)。弟允臧任江陵少尹。

  永泰二年(766年) 五十八歲 宰相元載專權,懼朝臣論奏其短, 以代宗旨宣諭:「……自今論事者,諸司官皆須先白長官,長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後奏聞。」真卿上《論百官論事疏》切諫。二月,攝祭太廟,以祭器不修言之於朝,元載以誹謗時政罪貶真卿為硤州別駕。十一日,有《硤州帖》。三月,又改貶吉州別駕。道出潯陽,書舊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詩》於蒲塘客舍,作《蒲塘辨》。六月登廬山,有《東林寺題名》、《西林寺題名》。十月,撰《左金吾衛大將軍康阿義屈達干神道碑銘》。十一月十二日改元「大曆」。本年,撰《顏顯甫碑》。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 五十九歲 任吉州別駕。正月,有《鮮於仲通碑》。十二月,游青原山靖居寺,書《靖居寺題名》。又書「祖關」二字。本年,有《守政帖》。

  大曆三年(768年) 六十歲 在吉州,與僧、道、儒、 宦各界友人詩酒講論,詩文輯成《廬陵集》十卷。四月,起為撫州刺史。有《書馬伏波語》。在撫州人左輔元、姜如璧等人幫助下整理舊編《韻海鏡源》。十月五日,弟允臧去世。

  大曆四年(769年) 六十一歲 正月,撰書《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銘》。 三月,撰書《魏夫人仙壇碑銘》、《華姑仙壇碑銘》。四月,撰書《寶應寺翻經台記》、《顏允南碑》、《顏喬卿碑》、《顏幼輿碑》、《顏允臧碑》等。本年,《韻海鏡源》增廣至五百卷。

  大曆五年(770年) 六十二歲 正月一日,書「逍遙樓」三大字。三月, 撰《贈梁州刺史徐秀碑》。五月,撰書《曹州司法參軍秘書省麗正殿二學士殷君墓碣銘》,又書自撰《唐大斌令殷攝碑》。十二月,撰《廣平相國宋 神道碑銘》,撰書《元子哲遺愛碑》、《張景倩碑》等。本年,興修水利,「治陂灌田,民賴其利」,書《千金陂碑》記其事。

  大曆六年(771年) 六十三歲 三月,撰書《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閏三月,罷撫州刺史。四月,書自撰《麻姑仙壇記》,分大、小兩種字體。六月,書前道州刺史元結撰《大唐中興頌》。左輔元等輯其詩文成《臨川集》十卷。八月,返京途經上元縣,游茅山。撰《橫山廟碑》、《慈恩寺常住莊田地碑》。十一月,拜十三世祖顏含墓,書自撰《顏含大宗碑》、《顏默碑》。游吳縣虎丘,書「虎邱劍池」 四字。正書《清遠道士游虎邱詩》,有《題虎邱清遠道士詩後》詩。

  大曆七年(772年) 六十四歲 春,送舊友劉太沖西遊, 有《送劉太沖序》。四月,正書晉李闡序宋顏延之銘《顏含碑》,立《顏默碑》。五月,赴宋州,作《八關齋會報德記》;赴汴州,撰書《開元寺僧碑》。九月,經鄭州至洛陽,與書僧懷素相遇,為《懷素上人草書歌》作序。二十五日,正書《廣平相國宋 神道碑銘》。十一月,被任命為使持節湖州諸軍事、本州團練守捉使、湖州刺史。本月,遷葬伯父顏元孫夫婦(一說系遷葬顏真卿母親蘭陵郡太夫人殷氏。)於京兆萬年縣鳳棲原祖塋,撰書《臧懷恪碑》、《與夫人帖》、《元結墓碑》等。

  大曆八年(773年) 六十五歲 正月,至湖州任所。公務之暇, 召集文士於州學及放生池討論《韻海鏡源》,刪繁補闕。建韻海樓、三癸亭。與僧皎然等交遊,有《贈僧皎然》等詩歌多首。又與文士宴會聯句,主要聯句有《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等。七月,追建放生池碑。十二月,撰書《吳興沈氏述祖德記》。

  大曆九年(774年) 六十六歲 正月,正書伯父元孫《干祿字書》, 立石於刺史宅東廳院內。刪削《韻海鏡源》成三百六十卷,有《杼山妙喜寺碑銘》記述此事。三月,與諸文士作《竹山聯句》。七月,書舊撰《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並撰碑陰記。八月,詩人張志和自會稽到湖州,真卿與張結成莫逆之交,為其更新舴艋。本年,撰並正書《顏杲卿碑》。

  大曆十年(775年) 六十七歲 春,奉和張志和《漁父詞》五首。 長子頗自河北來湖州相認,父子團聚。七月,湖州洪水泛濫,真卿書《湖州帖》記述災情。十月,撰書《歐陽 碑》。十一月,有《劉中使帖》。

  大曆十一年(776年) 六十八歲 詩文輯成《吳興集》十卷。四月, 作《崔孝公宅陋室銘》。本年,撰《銀青光祿大夫康希銑神道碑銘》。摯友張志和溺水而亡,撰《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整治白 洲,築八角亭及茅亭,書南朝梁吳興太守柳惲詩於亭上。撰《李玄靖碑》。

  大曆十二年(777年) 六十九歲 二月,作《送辛子序》。三月, 宰相元載獲罪。四月十二日,朝廷召真卿回京。作《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湖州石柱記》、《湖州射堂記》等。五月,撰書《項王碑陰述》,書《銀青光祿大夫康希銑神道碑銘》、《李玄靖碑》、《殷君夫人顏氏碑》、中書侍郎楊綰撰《李抱玉碑》。八月,經楊綰和門下侍郎常袞推薦,任刑部尚書。十一月,獻《韻海鏡源》於朝廷。為前京兆尹杜濟撰書墓志銘及神道碑銘。

  大曆十三年(778年) 七十歲 正月,三次上表請求致仕,未得准許。 二月,奉命謁昭陵,過瑤台寺,有《使過瑤台寺有懷園寂上人》詩,書《瑤台帖》。三月,改任吏部尚書。書自撰《廣平相國宋 碑側記》,書《廣平帖》。

  大曆十四年(779年) 七十一歲 五月,代宗崩,德宗即位。 真卿以吏部尚書充禮儀使。六月,上《請除 服奏》、《請除素練聽政奏》,書《扶風王馬 碑》。七月,上《請復七聖謚號狀》。十月,有《論元皇帝祧遷狀》。書《顏勤禮碑》。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七十二歲 正月,改元「建中」。 在敦化坊祖宅建顏氏家廟。六月,撰並書《顏氏家廟碑》,七月初一刊畢。作《世系譜序》,著《顏氏家譜》一卷。八月二十七日,改任太子少師,仍充禮儀使,授光祿大夫。有《自書告身》。十月,朝廷封真卿子右率倉曹 為沂水縣男,秘書省正字碩為新泰縣男。撰《家廟碑後記》、《家廟碑額陰記》。十一月,上《更定婚禮奏》。

  建中二年(781年) 七十三歲 九月,上《廟享議》、 《朝會有故去樂議》。十月正書李舟撰《明州刺史王公德政碑》。

  建中三年(782年) 七十四歲 閏正月二十五日, 上《請定武成廟釋奠奏》。六月,書《朱巨川告身》。八月,遭宰相盧杞忌恨,罷禮儀使,改任太子太師。左輔元等編成《禮樂集》十卷。正書李華撰《元德秀墓碑》。十二月,淮西都統李希烈反。

  建中四年(783年) 七十五歲 正月,盧杞建議派真卿前往勸諭李希烈。 十七日,真卿任淮西宣慰使,與侄峴等即日前往許州。勸諭不成,被李希烈扣押。三月,淮西應援招討使張伯儀戰敗,李希烈以所獲張部旌節及陣亡將士首級誇示,真卿悲憤難抑,不復與叛將通言語。十月,李希烈部將周曾等謀反正,事泄被殺,真卿被移囚於汝州龍興縣佛寺。作《奉命帖》,題囚所壁上。十二月,李希烈派人諮詢即帝位儀式,遭真卿痛斥。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 七十六歲 正月,李希烈稱帝。 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張薦等上書朝廷,請以李希烈親屬三人贖回顏真卿。奏摺被盧杞扣壓。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 七十七歲 正月,改元「貞元」。正月五日, 真卿移囚於蔡州龍興寺。自撰遺表、墓誌、祭文,以明死志。十九日,有《移蔡帖》。八月,真卿被辛景臻等縊殺。

  貞元二年(786年) 四月,李希烈被牙將陳仙奇鳩殺,淮西叛亂平定。十一月,顏真卿靈柩運抵京兆萬年縣鳳棲原祖塋安葬。


推薦閱讀:

第六十四回 叱逆使顏真卿抗節 擊叛帥段秀實盡忠
顏真卿年譜(下)
顏真卿書法譯文
顏真卿《顏氏家廟碑》,被學書人視為「楷書之豐碑」
顏真卿 謁金天王

TAG:書法 | 顏真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