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家長的八條建議

王雲建採訪

《教育》雙周刊(北京)

2006年第八期「點題調查」

編者按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尤其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大學之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有關專家研究顯示,70%的家長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過分保護,30%是過分監督,還有10%的家長是嚴厲處罰。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是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適應能力差,甚至走向家長教育期望的反面。據說,我國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青少年約有三千萬。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為此,我們特地走訪了趙忠心教授。

趙忠心教授是家庭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專家。他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現在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家庭教育》雜誌主編,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作為中國當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開拓者,他在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多提出的「八條建議」既極具針對性,又極具科學性,值得家長們認真揣摩,靈活運用。

===================================================?

(談話正文)

當今社會,中國的家長,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可絕大多數家長卻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迫切希望得到家庭教育專家的指導。這就產生了一種社會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適應社會的需求」,一時間,五花八門的家庭教育「專家」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

這其中,確實有一批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有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家庭教育專業工作者和義務工作者,他們不為名不圖利,利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為社會做無私的奉獻。但是,也有一些「冒牌」的專家混雜其中。

有的從來沒有接觸過教育和心理科學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從來沒有從事任何的教育工作,從來沒有從事過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就類似那些「三無產品」;可一不留神,一些人就像歌星那樣,「一夜成名」——自詡為「家庭教育專家」。有的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上了某個名牌大學,便把自己培養教育孩子的做法,即個別教育孩子的經歷,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到處推而廣之,坦然接受「家庭教育理論家」的封號。極個別的人,就因為自己的一個孩子「上」了大學,甚至標榜自己發明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這些人,經過經紀人一「忽悠」,經過文化商人一「包裝」,便紛紛粉墨登場亮相,又是做報告,又是請「槍手」攢書出書,到處鼓吹、宣揚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家庭教育理論」,給那些求之若渴而又缺乏分辨能力的家長在思想上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那些冒牌的「專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是積極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而是極力迎合某些家長不正常的心理,就像變戲法一樣,你要什麼,我就有什麼。

比如,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迫切希望孩子成為佼佼者,將來出人頭地,為家長臉上增光添彩。於是,一夜之間,五花八門的荒誕無稽的「神童教育方案」便應運而生。有的招收剛剛幾個與餓大的嬰兒學大學的課程,有的招收幾歲的兒童讀MBA,等等。

有的家長心浮氣躁,不肯動腦筋下功夫扎紮實實地培養教育孩子,而希望能有一種簡單易行且效果神奇的教育的「絕招」,毫不費力便把孩子培養成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尖子生,輕而易舉地考名牌大學。於是,一些離奇古怪的萬應靈藥便被開出了方子:只要家長天天把「你真棒」三個字掛在嘴邊,你的孩子就會神奇般地「棒」了起來;只要家長天天挑著大拇指在孩子眼前晃了晃去,對孩子說「你能行!」孩子就會「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這完全是把家庭教育簡單化、庸俗化,是在誤導家長,把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教育引向歧途。許多家長深受其害,孩子的教育也受到嚴重的損害。這不僅是在誤導家長,也是在愚弄孩子,早已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家長必須明白,人是高等動物,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教育孩子,就是要增強孩子的體質,發展孩子的智力,轉變孩子的思想,促使孩子整體素質的提升,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複雜的問題用簡單的方法去解決,那是要出亂子的。孩子的身體發育、智力的發展和思想的轉變是有規律的,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也是應該遵循教育規律的,企圖用「絕招」培養教育孩子,會留下許多的後患。我們必須明白,每個家庭都是特殊的,每個孩子也都是特殊的,對每個孩子的培養教育也應該是特殊的。任何成功的教育經驗都是有價值的,但也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經驗終究還不是規律;任何成功的家庭教育個案都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不可生搬硬套。承擔著未成年孩子教育任務的家長們,必須有做艱苦努力的思想準備,要動腦筋,多思考,老老實實地下功夫培養自己的孩子,不要指望有什麼「捷徑」可走。

當今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要使我們的家庭教育順利進行,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應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為此,我向家長們提出以下八個建議,僅供參考。

建議一:首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所謂「心態」,就是面對客觀事物和周圍的環境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心態很重要,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起決定作用。

當今社會,人們普遍心浮氣躁,正在承擔著未成年子女的培養教育任務的家長,生活在當今社會,也不例外。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給家長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特別是近些年來的「下崗」、「待業」,使家長們切身體驗到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親身感受到人們的生存難度在加大。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一個滿意的職業,有個好的出路,這本來未可厚非。但許多家長往往把社會的競爭壓力人為地擴大化,在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緒,對孩子要求過高,急於求成,操之過急,施加的壓力過大,教育方式方法過於簡單,甚至粗暴。這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會事與願違,以至導出嚴重的家庭暴力和悲劇。比如,前些年發生的青海夏斐的母親殺子和浙江金華徐力弒母的家庭悲劇等。

家長要清楚,孩子的成長發展是有自身的規律的,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長發展,必須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實施科學的適合的教育。欲速則不達。任何違背規律的行為都是要受到懲罰的。急於求成,「揠苗助長」,「殺雞取卵」,操之過急,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家長當然要學習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掌握教育心理和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但首要的是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要積極地培養教育孩子,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要任意違背教育發展和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建議二:要構建和諧家庭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基石。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常言:家和萬事興。事實充分表明,和諧的家庭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不和諧的家庭則產生消極影響。有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出在不和諧的家庭。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首先要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

要構建和諧的家庭,一般說來,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是夫妻關係。夫妻關係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家庭和諧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說來,夫妻之間沒有根本利害的衝突,即或是有,只要顧全家庭的大局,善於處理和解決,最終是可以化解的。夫妻關係和睦,家庭生活和諧,子女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就會感到幸福、安全,就能健康成長。做父母的一定要從培養教育子女這個「大局」出發,共同努力,營造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和諧家庭。

二是婆媳關係。在城市家庭里,婆媳關係一般問題不太突出。在農村,婆媳關係不協調的現象相當普遍,且由來已久。婆媳關係是家庭中的重要的「代際關係」,在家庭生活中也具有全局意義,直接影響家庭生活的質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要處理好婆媳關係,關鍵在於媳婦。做媳婦的一般要比婆婆受教育多,文化程度高,要嚴於律己,發揚尊老的傳統,尊重、愛戴、孝敬婆母,多與婆母進行思想溝通,遇事要多寬容、忍讓,努力取得婆母的理解和信任;婆母也要尊重媳婦,放下架子,放手讓媳婦挑起家庭生活和生產的重擔,不要干預兒子和兒熄的私生活,努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幫助媳婦帶好孩子。

三是父母子女關係。家庭教育是通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使子女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不協調,正確的教育就難以順利實施,子女會拒絕接受,父母的教育會勞而無功。如果子女與父母之間相互對立,互不相容,父母的管教會受到抵觸,或孩子會離家出走,甚至會導致家庭暴力。因此,要順利地對子女實施教育,父母與子女要保持思想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努力建立和諧的父母子女關係。而要建立和諧的父母子女關係,父母肩負著主要的責任。

建議三:要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關係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子女之間進行的一種教育。父母和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中國過去盛行封建家長制,且影響深遠。那時候,家長是「一家之主,尊中至極「,權力極大,享有特權。這種特權且極其廣泛,一人統攝全家財政大權,而家長以外的其他成員沒有任何的權利,完全處於無權地位。特別是子女,不但沒有政治、經濟權利,甚至連獨立人格都沒有,處於家長的附屬和被支配的地位。父母的意志,即是子女的意志,父母的話對子女來說就是法律,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不許違抗。在這種關係下,只能扼殺子女的個性,使子女沒有獨立人格,形成自卑萎縮、唯唯諾諾、逆來順受、屈從於強權的奴隸性格。

現在,我國雖然從制度上早已廢除了封建家長制,但意識形態有相對的獨立性,封建家長制的思想意識至今仍然在許多人的頭腦里殘存,家長和子女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家長和子女之間仍然沒有什麼民主可言。家長可以說的話,子女不能說;家長可以做的事,子女不能做;子女的事,一切都要家長做主,子女自己卻不能做主;家裡的事,仍舊是家長獨斷專行,一個人說了算,子女沒有發言權。家長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和個性,強迫子女完全按照家長的意志行事,以至打罵、體罰子女等現象,仍然存在。

隨著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兒童青少年也在追求這些現代意識,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個性的充分發展。這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如果家長不主動調整父母子女關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女關係,勢必會造成父母子女關係的緊張,家長也會失去教育子女的主動權。因此,必須建立以民主、平等為主要特徵的新型的父母子女關係。

建議四:要更新評價孩子的標準

家長如何評價孩子,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孩子,這實際上是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一個「指揮棒「,不但決定家庭教育的方向,也決定著子女的發展方向。在中國家長的思想上,長期以來,評價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標準是「聽不聽話」:「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則不是好孩子。

從表面上看,這是強調子女對家長的態度,實質上是要求子女養成「順從」的性格。在家裡,要聽從父母長輩的話,在學校里要聽老師的話,在工作單位要聽領導的話,在社會上要聽大家的話。像這樣要求子女時時、處處、事事都聽別人的,按照別人的意志行事,而不主張子女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遇事不進行獨立思考,遇到問題不能獨立分析、處理和解決,不能自主,惟命是從,唯唯諾諾,像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家庭、父母,怎麼能夠立足於社會呢?更不用說在事業上有什麼作為。對於這種評價子女的標準,魯迅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曾進行過批評。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中,他指出:「馴良之類並不是惡德。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在過去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裡,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尚可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生活。因為小時候成長的環境和長大以後勞動的環境,都是在家庭里,在父母身邊。在今天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場所早已經轉移到家庭以外,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就很難適應。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社會,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對人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要是再一味地強調子女「聽話」、「順從」,獨立能力和生存能力一定很差,將來到社會上會寸步難行,很難立足社會。因此,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新舊的評價子女的標準,要求並努力培養子女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建議五: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教育孩子

教育子女是由家長負責。這既是家長的權利,也是家長義務。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和培養目標,是由家長決定。一般的父母,都是希望子女只聽從家長自己的教育,接受家長自己的影響,按照家長自己的意志行事,朝著家長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面對複雜紛紜的社會生活和不可控制的社會環境,許多父母生怕現實社會生活中消極的因素影響孩子,干擾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工作,誤導孩子發展的方向。企圖企圖隔絕孩子與社會的聯繫,完全利用個人的或家庭的影響。這種想法是典型的封閉家庭教育意識。在古代,交通、通訊和信息不發達的封閉的社裡,這種想法尚可以實現。在今天這高度開放了的社會裡,這種企圖只是一種幻想,不可能實現。即或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只能關得住孩子的「身」,關不住孩子的「心」。

在當今社會,子女長大總要離開家庭,進入社會生活。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培養出來的人是好是不好,並不完全是以家長的好惡來評定,而是要經受社會生活的考驗和選擇。「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任何人都要由社會生活檢驗並決定棄取。「閉門造車」,出門很難合轍。把子女關在家門內,完全按照家長的主觀議事進行塑造,很難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家庭是青少年兒童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的「演習場」,家庭教育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必由之路。要造就一代新人,家長必須解放思想,變封閉的家庭教育為開放的家庭教育,打開家庭的大門,放手讓子女通過各種途徑接觸社會生活。以社會為「課堂」,以社會生活為「教材」,向社會生活學習,在社生活中經受磨練、增長才幹,努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建議六:要讓孩子在實踐中主動接受教育

家長管理教育子女,天經地義;子女接受家長的管理教育,理所應當。但是,受到「父為子綱」傳統思想觀念影響的家長,往往對子女管束過嚴,對子女完全是注入式的教育。子女的言行舉止完全由家長控制、支配,子女自己不能支配自己的言行和掌握自己的命運,沒有一點自主權。整個教育過程中,子女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家長說什麼,子女就聽什麼;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是家長說的,就不能聽;家長沒讓做什麼,就不能做。就連孩子自己生活上的事,全都由父母包辦代替,讓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寄生蟲式的生活。這樣管教,就會把子女造就成為四體不勤的「書獃子」,沒頭沒腦的「木頭人」。不僅缺乏最基本的動手能力、勞動能力、生存能力,也會缺乏個性、自覺能夠、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想封閉,頭腦僵化,進入社生活,會縮手縮腳,裹足不前。

為了提高子女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家長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給子女以獨立自主的權利,讓子女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積極創造條件,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經受鍛煉,主動接受教育。實踐中會有成功失敗,有經驗和教訓。成功的經驗固然可貴,失敗的教訓仍然也是寶貴財富。「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都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變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動接受教育,其教育作用會深刻得多。

建議七:要全面關心孩子,促使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當前,家長們很關心、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這是好現象。但是,不少家庭教育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突出的表現是:只進行「一半的教育」。

所謂「一半的教育」,就是不全面的教育,具體表現是:只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只重視知識學習,忽視能力培養;只重視書本知識學習,忽視生活常識的學習;只重視智力因素培養,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只重視特長發展,忽視全面發展;只重視知識灌輸,忽視自學能力培養;只重視生理保健,忽視心理保健;只重視營養保證,忽視身體鍛煉,等等。

孩子的身心素質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有關部分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只有身心素質各個組成部分協調發展,整個素質才能持續發展。「一半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教育,不可能促使孩子的身心協調發展,不會有發展的「後勁」。

家庭教育是兒童一生身心發展的奠基工程,是整個教育過程的起始。孩子在小時候,他們「心之未有所主」,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對外界的刺激具有很強的感受能力,對教育和訓練的接受能力也相當強。無論是進行什麼樣的教育和訓練,都會給他們的身心發展以巨大的影響,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正如古人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早期教育的方向是正確的,會有益於孩子終生的發展。在早期教育的方向上出現小的偏差,就會使孩子以後的發展出現巨大的偏向。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也會像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的那樣:「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麼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後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

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應當慎之又慎,千萬不能盲目,不能搞片面性,不能以偏概全。一定要「全面抓」、「抓全面」,不能有任何的偏頗。

建議八:家長要接受子女的教育

傳統的觀念認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子女的的教育。應當承認,這是家庭里的主要教育活動,或者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但這並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內容,這指的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年長者還是年幼者,長輩人還是晚輩人,一個家庭里的所有成員,既都是教育者,也都是受教育者。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含義。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事實上是存在子女教育父母、年幼者教育年長者、晚輩人教育長輩人這種事實的。比如,子女向父母提出批評建議,父母接受了,這是教育活動;父母不接受,那也不能否認這是子女在教育父母。子女向父母宣傳新的教育思想、觀念,介紹新事物,這也是教育活動。比如現在,很多中老年人的電腦知識不都是孩子們教的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不是取決於年齡和輩分,而應該是由實施影響和接受影響兩方面構成。主動實施影響的便是教育者,被影響的便是受教育者。

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子女教育父母的事實。《孝經》中說:「父有爭子,則深不陷於不義。」《孔子家語》中說:「父有爭子,不陷無禮。」這裡說的「爭子」,即是能規勸父母的兒子。「規勸」就是施加影響,就是進行教育;父母被規勸,就是受影響,就是受教育。不論父母是否接受,這都是教育活動。只是由於在我國古代社會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制,家庭里尊卑長幼、上下貴賤的等級觀念太強烈了,子女的規勸即或是正確的,父母也不會接受;即或是接受了,也不承認這是教育活動。

在我國古代社會,由於人們之間所傳遞的主要是直接經驗,是親自從實踐獲得的經驗,因此,那時候父母教育子女,年長者教育年幼者,長輩人教育晚輩人,是主要的家庭教育行為。因為父母、年長者、長輩人,跟子女、年幼者、晚輩人相比,無論是在年齡上還是在經歷上,都佔有優勢,實踐也豐富得多,直接經驗自然掌握得也多。再加上「長幼有序」、「父為子綱」的倫理綱常的支持,因此,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必然主要是父母、年長者和長輩人,而受教育著也必然主要是子女、年幼者和晚輩人。

而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豐富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的不僅有直接經驗,也有間接經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間接經驗的比重越來越大。所謂「間接經驗」是指別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一般是通過媒介保存下來,傳遞出去。比如,文字、書本,在過去是主要的傳播媒介。掌握書本知識早的,多的,即掌握間接經驗早的,多的,不見得是在年齡、經歷和輩分上佔優勢的人。子女、年幼者或晚輩人,由於他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高,思想開放、靈活、敏銳,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較快,往往比他們的父母、年長者和長輩人佔有書本知識,即間接經驗更早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說,在家庭生活中,子女教育父母、年幼者教育年長者、晚輩人教育長輩人的現象,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

父母接受子女教育,年長者接受年幼者教育,長輩人接受晚輩人教育,有諸多的好處:一是可以提高家長的素質;二是可以提高家長的威信;三是可以協調家長和子女的關係;四是可以增強子女的自尊心,促使子女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家長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當然,要接受子女的教育,需要家長更新觀念,增強民主、平等意識,放下家長的架子。

推薦閱讀:

訓練 | 肱三頭肌長頭的針對性訓練建議
六大建議 讓您吃得更健康
建議為貪腐官員立碑?
女人30歲以後,建議你這樣活
絕世好文! 建議您花3-5秒存一下,中老年朋友必讀

TAG:建議 |